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Marry My Dead Body,鬼家人

主演:许光汉,林柏宏,王净,蔡振南,王满娇,庹宗华,马念先,郑志伟,李至正,陈彦佐,张再兴,刘冠廷,炎亚纶,唐纶,蔡哲文,邱永腾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22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热门推荐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剧照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2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3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4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5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6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3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4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5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6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7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8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19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剧照 NO.20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剧情介绍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吴明翰(许光汉 饰)是一名脾气耿直的警察,一次在出警中,他偶然捡到了地上的红包,哪知道被牵扯到了一桩冥婚之中,而他要结婚的对象,竟然是名叫毛邦羽(林柏宏 饰)的男人。吴明翰虽然内心一百个不情愿,但很快他就发现,如果不完婚,那么坏运气会一直跟随着他,无奈之下,吴明翰只得在灵堂中和毛邦宇举行了仪式。 第二天,毛邦宇的鬼魂出现在了吴明翰的面前,想要结束这场荒唐的闹剧,吴明翰必须帮助毛邦宇完成遗愿,他给动物慈善组织捐款、去探望毛邦宇在世时的男友、查找导致毛邦宇死亡的车祸事件真相,在此过程中,吴明翰和毛邦宇从“假夫妻”变成了“真朋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代号·山豹我是狼之火龙山大冒险大电影2.0:两个傻瓜的荒唐事京武春秋守护丽人水星平原脱轨时代恶人币电奇缘:比特疑云宝可梦旅途武神苏乞儿之黄金海盗排爆手犬友笑传第一季万圣节前夜2炼狱车站失宠恋上美人鱼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六十岁未婚婚后事圈养某人必须堕落睡美人之终我的外星人舅舅矢在弦上第一季逆流而上大火将至公路怪物叶穆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长篇影评

 1 ) 炎亚纶“本色出演”,许光汉为艺术献身

该片主打两个字:混搭。

警匪、动作、同志、冥婚、爱宠、职场、黑帮、火拼、爱情、亲子、鬼怪……全部被导演程伟豪抓过来,揉进轻喜剧这个大筐。

所以此片别名为《开心鬼之同志冥婚警匪无间道生前出轨父子误解弥补遗憾宝岛分鬼》。

嗯,比原片名还长。

不止如此,还有贯穿全片的闽南语粗话,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漏说过“干!

”和“起笑哦!

”,还好没有未成年角色。

对了,还有警察办案或者追凶飙车的时候,也要丢出几句,表酱紫啦,干,你是怎样?

很奇怪诶。

请原谅本人一秒钟出戏,并且不厚道地笑了。

没办法,这就是台湾省同胞的风格,充满着宝岛真实的生活气息,而且放在一部轻喜剧中,也算是顺理成章。

《我和鬼》试图复制并突破《谁先爱上他的》的题材和票房。

前半部分混搭又轻盈,偶尔感觉笑料降智,有时又觉得细腻暖心,忽略掉几个为笑而笑的烂梗,整体的喜剧氛围算得上自然流畅,不过也一直没有突破轻喜剧的探寻深度和逻辑厚度。

刚刚还一本正经在办案查案,突然来几位阿婆围到要冥婚;积极上进的警员,竟然还听信封建迷信,真的要去掺和这场闹剧;还有庹宗华饰演的父亲一脸厌弃,冥婚车队在现代都市的夜色中疾速行进。

直到片尾的神反转来临,汇聚起全片情感支点,将前面所有的段落提升到优秀的高度。

01. 多元混搭,全方位窥视宝岛文化生猛警员吴明翰(许光汉饰)恐同又怕鬼,却在办案过程中误捡到同志冥婚红包,他自然不屑一顾,然而却险象环生,被厄运奇遇纠缠不休。

迫于无奈只能同车祸离世的毛毛(林柏宏饰)举行冥婚,然后开始与鬼魂的同居生活。

一人一鬼除了日常拌嘴之外,从开始的冲突磨合到携手互助,毛毛协助警员追查黑帮,警员为毛毛完成生前的爱情遗憾。

过程自然是曲折离奇,还要加上这边警匪的对峙内斗,毛毛死亡真相及生前父子误会。

叙事元素丰富多彩,从中也可以窥见目前台湾省的青年生活与流行文化。

比如台湾的庙口文化,在片中多有展示。

堂口、八家将、圣筊,这些传统文化其实一直融入到台湾日常生活,得以保留和传承;

还有片中人物,也均有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

这可以看作是经济发达之后的从容步履。

同期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消失的她》主打谋财害命;《八角笼中》关注底层少年成长成才;《孤注一掷》重现东南亚诈骗的惊骇场面。

相比起来,台湾电影就显得轻盈一些,同时也多了些日常生活的暖意。

02. 看点多多,噱头热梗有效吸睛这次《我和鬼》受到大量关注,除了题材本身涉及同志群体外,还有几位演员的花边噱头。

为了让片中吴明翰出糗,毛毛鬼魂直接附身其上,在大街上演出了一段赤条条疯癫秀,还搭配上一位尽忠履责的街头巡警,实在让人狂笑不止。

而这仅仅是吴明翰屁股蛋儿出场镜头之一,其他更是散落片中,有心观众可以细致探寻。

还有炎亚纶在片中饰演了毛毛的男友,在毛毛离世前便已经出轨,而且也是造成车祸的间接原因。

联系起炎亚纶在邱耀东发布会上的鞠躬道歉,感觉炎亚纶在真实重现自己的情感经历,又或者是为了宣传电影,故意表演了发布会那一出?

当然,戏外的噱头永远只是点缀。

《我和鬼》在作品本身,也有不少专业层面的看点。

首先是大量的飙车、枪战和鬼怪镜头,从专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一部小成本轻喜剧的水准。

开头的飙车缉凶,跟拍镜头加上动作特效,以及撞车和抓捕凶手的场面,整个段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现出导演的娴熟技巧和台湾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并非只会堆砌笑料的裁缝。

时而突然出现的鬼怪镜头,同时制造出惊吓和笑料,一些镜头过于逼真,以至于超越了喜剧,已经不适合孩子们观看。

至于黑帮头目和枪战,也都是《艋舺》《角头》里驾轻就熟的风格和水准。

最亮眼的莫过于高潮的枪战打斗段落。

伴随着蔡依林的电子舞曲,子弹、香炉、球棒、匕首四处横飞,警察和匪帮混战一团,还有鬼魂一通慌乱附身穿越。

紧张情绪伴随着呆萌笑料,丰沛效果绝不逊色于韩片《老男孩》搭配着维瓦尔第《四季:冬》的经典桥段。

03. 暗藏深意,饱满情感动人催泪如果没有情感支撑,笑料和热梗无法撑起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

就算凑够时长,也只是笑过既忘的烂片。

庆幸的是,《我和鬼》的每条叙事线索,都有导演为其提供的情感支点,故事的行进中,这些情感越发饱满真挚,直到有效完成最后的动情反转。

先是吴明翰对女警员的暗恋,经历了备受冷眼,携手办案和最后的身份反转,娇小可爱的少女竟然是一群汉子中最大的反派,实在惊掉观众大牙。

另一条线索是炎亚纶的出轨背叛(太过本色,以至于忘记角色名),当吴明翰带着毛毛的遗愿,试图去安抚生前男友,平复他的伤心;却发现男友早已移情别恋,这成为毛毛的永恒伤痛,也是片中最为核心的情感线索。

以此又引出了庹宗华与毛毛的父子误会,一开始自然都认为是关于性取向的分歧,严厉古板的父亲破坏儿子的感情。

直到最后的反转来临,父亲在病床前的一番陈述,让儿子知晓了父亲反对的真正原因。

本可以坦然沟通,父子获得理解,却因为内心隔阂,直到生死分离,都没能把内心话真正说出来。

当道出所有真相,父亲放下心结,蜷缩一旁的儿子鬼魂也已经泣不成声。

理解、包容、接纳,撕下刻板表情,丢弃有色眼镜,从《玫瑰少年》到《我和鬼》,从惨案、喜剧到热梗,最终都汇聚和升华出更为深刻的人生主题,笑中带泪的故事营造出温暖氛围与饱满情感。

就像最终吴明翰放下偏见,融入毛毛的家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爱情或是友谊,而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具备的善意和大爱。

拭去泪花,心存温暖,然后为这部优秀的轻喜剧点赞。

 2 ) 结尾升华主题,这是一个关于同性恋群体社会认同的话题,就算在对岸台湾合法化了也一样。

这个片子四月份就在香港上映了,没想到现在由于上线了大陆的资源网站以及公众号的许光汉《舞娘》图片又火了一把。

其实本片就是西方拍过很多遍的警察被降职鬼魂帮忙破案的类型片。

只是台湾这回有点创新加入了同性恋元素。

快到结尾第一次假投胎煽情一下,赚足了观众泪点。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剧情比较散,一下讲这里一下讲那里,还要忙里抽空搞笑。

看得出导演编剧,是想表达点什么的,不要歧视死gay.想讲台湾的同婚法律。

但是前面大段篇幅整体都说得比较浅。

毕竟整个就是一部娱乐片,警匪片剧情线跟玩儿似的。

结尾总算又回到正题上面来。

讲同性恋的认同困境。

这才是结尾真升华,来真的煽情。

我在想。

就算哪一天我国允许同性婚姻以后也很难说,同性恋群体有的是迫于父母压力不敢承认自己同性恋。

这存在一个同性恋被家人、社会认同的问题。

就算是对岸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台湾,也有很多同性恋者只能选择跟异性“形式上的”结婚。

什么《谁先爱上他的》这类电影台湾多得是,谈得深刻一些。

其实那个林柏宏演得更好,当然还有他爸庹宗华。

因为林柏宏要特意演一个受,他现实中又不是。

反观许光汉和炎亚纶这次的表现就比较平。

许光汉还不如以往作品《想见你》里面演王诠胜发挥得好。

林柏宏自从《六弄咖啡馆》“莫名奇妙”被金马奖组委会送了一个最佳男配鼓励台湾本土年轻人以后,资源就好到爆。

不过到这一部电影才真的大火。

现在这部作品看来,也算对得起他这几年以来的运气和努力了。

最后总结,如果你是许光汉的粉丝,我并不是,不如把《想见你》《阳光普照》再看十遍。

 3 ) 谁也不需要改变谁,学会相会理解就够了呀

很惊喜,各种略微带有冒犯性但落在主题前又恰到好处的笑料让影片的“闹剧”部分很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恐怖喜剧的既视感。

在各种类型密集交织的过程中恐怖元素一带而过,并未作强调,谁让林柏宏的个人气质和表演都自带一种“鬼马小精灵”的感觉呢,(即便是那几秒画风突变的jump scare也完全没有吓到人,反倒是透着一股调皮劲儿)而许光汉被打开了新的一面,深夜“舞娘”环节即便是早就被人剧透,也不妨碍实际看到时还是会被狠狠震撼到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说起来吴明翰这个角色“怕鬼”也并非是程伟豪真的想玩儿一把惊悚,而是将其巧妙地和“恐同”建立了连接。

一开始导演也是为几位角色赋予了不少刻板印象来拉大冲突,为后期关于“相互理解”的表达积攒了足够的情绪,而且好在有认真处理双男主间关系微妙的转变过程,给到了足够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啊...关于花瓶那个条线相对弱了不少)至于同性主题,显然比上一部《缉魂》来得更自然,“蠢直男”与“死gay”并没有真正改变对方,但却在慢慢地相处中逐渐撕去标签,拆除了外界强加于自我意识的藩篱,在相互理解中形成了深深的羁绊,比性取向所提供的更加真挚更加浓烈,也正如片名所讲,“变成家人”。

喜欢同性也好,追求异性也罢,并不存在冲突,就像着眼个人前途与关心环境议题并不妨碍两个人能肩并肩坐在一起,阻止不了两颗心自然而然的相互靠近。

其实片中也不难看到台湾近些年在这方面法律上的进步以及整体社会观念的飞速改变,程伟豪没有把同性问题单纯的体现在代际冲突上,所以毛邦羽的奶奶始终会站在他的一边,父亲的暂时不理解则被限定在其个人意识问题以及“八点档”的drama上。

总之,不论你喜欢与否,必须得承认,现如今在某些方面,已经是是一条海峡,两个世界了。

(可以了,拜托打住,千万别再引申了)

 4 ) 粉絲特供喜劇片,輕鬆看,別較真(TGHFF閉幕片_觀後速記Memo)

✨ 親情,理解同志,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借本片與父母溝通」的入口… (那些想對爸媽 / 長輩說的話,希望家人理解的隱秘心事,都藏在這部片裡面了…)單就這點——在長輩與孩子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這部片就已經很出彩了。

(也預定了,這部片會打到更廣闊的目標受眾群體。

)不像其他一些同志電影,沉浸在 “你們為何不理解我” “同志何罪之有” 的控訴裡面,沒有嘗試與意見相左的族群進行“溝通”(因為,“溝通並尋求理解” 真的太難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同志”被歸入“次文化”,“同志電影”被視為“影展片” / “小眾電影”… 而《鬼家人》的出現,就是在嘗試打破這一“小眾片”的藩籬,嘗試讓“同志電影”成為“賀歲片”(通常受眾的認知中,賀歲片都是最大眾、主流、商業的)…… 從成片結果來看,編導團隊的這次“溝通嘗試”,不論是在議題表達 還是 商業市場(票房考量),其實都有比較完整地完成了。

如果把《鬼家人》歸入「同志電影」脈絡,確實,片中觸及的議題,早就被拍氾濫了… 如今再討論「同志歧視」或「同婚禁忌」這些看起來“陳舊”的內容,通常的做法是把時間設定在“過去”(在那個時代,整體氛圍就是比較保守的,比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志情“見不得光”、主角需要“鼓足勇氣打破禁忌”…)… 如果是在2020s的同志電影,大多就已經轉向 性解放、多元平等,LGBTQ在電影裡面也變成了類似“異性戀”一樣的呈現方式,比如《青春未知數》(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 [2020] ),重點在愛情,不論是不是“同志”,都有一樣的青澀單戀,一樣的愛情掙扎……在Tw,雖然同婚已經合法,但不可否認的,確實還是存在一些家長,無法接受同婚,更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

如果,把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族群視為“長輩”,在彩虹時代成長起來的LGBTQ多元族群視為“孩子”,《鬼家人》就是在“長輩”與“孩子”之間,搭起了一座友善溝通的橋樑。

而之所以“友善”,甚至是“有效”,不論長輩或孩子,同志或異性戀,許光漢/林柏宏的粉絲 或 單純路人,對於《鬼家人》這部片都可以找到“共感”,都可以坐在影廳2小時 歡樂地看完全片——首先,喜劇包裝,誇張的、漫畫化的人物與劇情,宮廟、冥婚等“接地氣”的元素,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很容易“入口”。

再者,《鬼家人》故事層面,也處理得很有巧思(暫時先不論到底是“靈巧”還是“技巧”)。

以“一幕上”為例(第一幕上半段,前面1015分鐘左右,Set-up + 初始情境):① 主角吳明翰 [許光漢 飾演],是一個“正常人”——鋼鐵直男,恐同,不理解同志。

影片開場、主角出現(健身房稽查,明翰diss同志),這就讓一些“長輩”無意識地對主角放下了戒備心——原來,主角也和我有同樣的想法呢!

先建立起觀眾對於主角的認同,讓觀眾願意代入主角的視角,跟隨主角一起進入故事、一起經歷後面120分鐘的“英雄(冥婚)之旅”。

( 為何把吳明翰設定成比較刻板的人物 [恐同] ?

在同婚合法化的年代 為何還呈現 所謂的看起來比較“陳舊”的觀念 [父母無法接受同婚] ?

——因為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啊!

這也是 本片能觸及到更多受眾群體的基礎——影片一開始,就很好“入口”——我不是要說教喔,我的主角也很反感同志喔,那個同志[毛毛]的老爸也反對他結婚喔——這樣“和觀眾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切入視角,讓一些不理解子女的“長輩” 也稍微放下預設立場,願意心平氣和來看這個故事… )對於年輕族群,吳明翰身邊不斷有人調侃他的性別觀念,明翰也因為“性別歧視”、當眾打同志而被貶職——主角因為“恐同”受到了懲罰,這也讓年輕人能夠被這個故事開頭說服、願意繼續看下去。

(後續的故事進程中,大抵也都是這個規則:「Action - Reaction」,一個看似很“扯”的事情發生之後,就會出現一拍“符合人性的反應”——“毛毛”現身 [Action],吳明翰恐懼、厭煩 [Reaction];只有吳明翰才能看見毛毛 [Action],周圍人都奇怪吳明翰在對空氣講話 [Reaction]…… 這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比較“通順”,沒有太過“天外飛來一筆”、“編導強行設定”的生硬感。

)② 冥婚,吳明翰“被迫”與一個「死 G A Y」產生連結,這樣的人物關係設定,具有趣味性 (不是那種爛俗的邂逅 / 偶遇 / 一見鐘情…),對於“長輩”觀眾 也比較容易接受(again 多次反復強調,我們的男主吳明翰,他恐同喔!

遇到這些發瘋的阿嬤、阿姨們,他一直都在拒絕… 直到,冥婚對象毛毛的父親出現,阻止毛毛的阿嬤、三姑六婆們的“非理性”行為,吳明翰仿佛找到了同類!

——啊,世界上還是有和我一樣的“正常人”!

…只是,毛毛父親的阻止失敗,吳明翰還是被迫讓毛毛“登堂入室”了——牌位、上香、祭拜品,床上的Muji襯衫和褲子,毛毛就這麼“住進了”吳明翰的家裡。

兩人的「婚姻生活」就此展開。

③ 親情,毛毛的阿嬤支持同婚,主導並操辦了吳明翰x毛毛的冥婚,這讓年輕族群對阿嬤非常有好感(也會連結到自己與家人的關係),而毛毛父親的存在,就代表了來自“長輩”族群的反對立場與不理解。

後續(整個第二幕的內容),隨著吳明翰與毛毛的互動更加深入,吳明翰(aka觀眾)更加了解毛毛的這個人之後,發現了毛毛的可愛、善良、公益(保護環境 救地球🤣)等的討喜之處,也逐漸放下了對於同志的偏見。

電影接近結尾(第三幕),在明翰的幫助下,毛毛也與父親進行了“和解”——父親是深愛毛毛的,父親也曾想過要嘗試了解毛毛(買了蚵仔煎去探望毛毛和男友),只是,陰差陽錯,他們因為沒有好好溝通、因為一些飛來橫禍,父子最終陰陽兩隔。

在“親情”、“生死”這樣的大前提下,又有什麼問題是過不去的呢?

(編導真的非常“取巧”,直接把“性取向”擺在了“生死”面前,人都不在了、是不是同志又有什麼關係呢?

——由此,更加觸動長輩觀眾的死穴——畢竟大多數父母,都還是希望孩子開開心心、健康幸福地活著吧。

[ 暫時不論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某種“綏靖”或者“偷懶”,畢竟,要讓意見不同的家人“轉變”,真的太難了… 年輕觀眾十幾年都無法解決的人生難題,在120分鐘的電影裡面,也只能直接“下猛藥”了——爸媽你愛我嗎?

愛我就請“無條件”支持我,不論同志或同婚,“活著”都這麼無常了,我們就不要互相傷害了吧…

( 圖片來源:🐴影展FB )✨ 目前預定Tw春節檔上映,預計票房會賣座。

因為夠商業、夠類型、夠接地氣、夠普世共鳴… ( 當然,也近似一些“影評人”說的,想要包山包海,就有點“類型雜糅”…( 但目前這篇只是🐴閉幕片的觀後 速記memo,暫時沒有從學院派 / 嚴肅評論的視角來“分析”這部片…( 橫向有《媽的多重宇宙》,A24目前最賣座的片子,但若單論“元素”,其實《宇宙》也是爆炸雜糅的… 同理,《鬼家人》很鬧,但因為在一開始 通過幾場戲 快速把主要角色建立起來,後面再怎麼“天馬行空”,觀眾也不會覺得故事在瞎鬧…

程偉豪導演,許光漢,林柏宏 ( 圖片來源:🐴影展FB )✨ 誇張喜劇 + 飆車戲開場,後續逐步鋪陳「夥伴情深」,雖然不乏套路,但整體還算“順暢”,情緒點 / 反轉點 / 淚點 / 笑點 / 諧音梗 / 性暗示…堆疊很滿,但錯落有致,邏輯因果環環相扣,不至於太懸浮 [感恩演員Hold住了],不會讓人明顯出戲…(e.g. 河堤 橋底 彩虹,互相敞開心扉的那段“兄弟情”的戲,有點突兀+冗長… 但演員演得情真意切,看起來也不尷尬… 所以,從某種角度 [包括超級頻繁的“身材”展示],這是一部拍給許光漢、林柏宏 粉絲們的“特供電影”…)

( 圖片來源:🐴影展FB )✨ 如果報名22年🐴,或許有機會入圍 剪輯,動作設計…( 表演獎 可能在更側重商業性的Taipei電影節[?] 比較有希望🤣[大誤]…( 不可否認的,林柏宏對於同志角色的演繹詮釋,確實略微“浮誇”… 但這點其實也見仁見智[?],或許導演就是希望 藉由這種誇張表演 達到喜劇效果,展現這樣陰柔[甚至嬌作]的“0號/1號 新郎”形象,諷刺社會對於男同的刻板印象[?]…

林柏宏 ( 圖片來源:🐴影展FB )✨如果視為Tw電影在「類型片」領域的又一部嘗試,私以為,《鬼家人》與《月老》各有所長,《月老》側重,奇幻愛情片的「特效技術」探索…《鬼家人》是神經喜劇的全方面“商業化”嘗試… ( 追求打到更廣闊的受眾群體,而不僅僅是1825歲的年輕族群…敘事鋪排,尤其是情緒重場戲,莫名感覺越來越接近🇨🇳賣座電影的灑狗血力度 [e.g. 你好李煥英 / 送你一朵小紅花…]… 但,因為這部本身就是喜劇Tone調,如何逐漸由吵鬧轉為走心 (而不是演員哭很慘、觀眾看笑話),整體的節奏、情緒變化 其實挺難把控的… (大約在2018年《比悲傷》之前[?],Tw電影裡面的親情 / 愛情,主要還是以''小清新''或''樸實感''為主[?],沒那麼多類型化的強情節衝突、大起大落、大哭大笑…)視聽層面也在向🇰🇷🇺🇸類型片靠近 …( 腦洞聯想… 飆車戲=MadMax,橫推打鬥戲=OldBoy,王淨演的女警=小丑女 [第三幕 身份有反轉]…

王淨 ( 圖片來源:🐴影展FB )✨演員給本片大加分… ( 配角演技很穩,e.g.毛毛的父親 / 阿嬤 …)但也可以看出,諸如 ''視覺特效''層面 還有提升空間… 如果預算再更充足,林柏宏的“粒子特效”可以做得再更細膩(現在有點像畢業生用AE做出來的😂 [大誤]… 飛車戲的渲染也可以再更“擬真”(但也不排除,這種“玩具感” “塑膠感”,就是導演想要在開場建構的本片視覺氛圍… 帶有一點“假假的”瘋狂鬧劇故事…)… 但,就是老生常談的,第一幕 角色建立起來了,觀眾可以進入角色與故事,後面不論再Crazy,都可以跟著人物一起冒險…

許光漢,林柏宏 ( 圖片來源:🐴影展FB )🙏🏻 選為🐴閉幕片,故事有淚點,幕後也有辛酸…映後,演員分享,特效戲太難拍…( 因為要拍”毛毛“逐漸變透明的視覺效果,一些情緒戲,兩位男主只能分別演… 沒有對手丟接球,自己對空氣演出,還要考慮前後拍的銜接… 考驗演員功力…)片尾Roll Card,看到爆破指導 飛車指導的名字都被方框框了起來… 再想到片中的那些超長段飆車 與 打鬥… 還有補拍… 影視人 真的辛苦了… (非常私人的淚點了…)

程偉豪 導演 ( 圖片來源:🐴影展FB )✨ 關於 直 / 彎 的刻板印象呈現,用了一種調侃的手法,雖然是陳舊議題 ( 家人不支持怎麼辦? 男友劈腿了怎麼辦? ),但是切入點不落窠臼 (「鋼鐵直男」要與「 死 G A Y」冥婚😂…而且 父親的反對也不是''單純的反對'' (片尾有反轉 父親其實更怕的是兒子受傷…)…阿嬤對同志的支持與理解,可愛的女性長輩們 (熱心幫忙牽線 辦婚禮),預計也會打到一波受眾共情…病房父子和解戲,鏡頭主要是簡潔的正反打(輔助 多層次的聲音設計 比如虛空的心跳聲=暗示毛毛[林]即將離開了…)… 最後和家人告別,有機會與逝者'好好說再見',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雖然台詞還是那些“永遠無條件愛你”之類的,但因為前面有鋪陳 + 演員演技很走心,觀眾也會跟著淚目了…

( 圖片:影展FB )✨ 整體,有點類似同志版《夫的多重宇宙》[亂說] … 可以當做是瘋狂喜劇無腦看,角色漫畫化,情節有些“起肖”(發癲)和無厘頭… 搭配 酸湯爆米花 + 多冰可樂,爽爽看🤣…e.g. 有人說,吳明翰 [許光漢] 這個角色缺乏“人物弧光”,但其實,編導還是有給他鋪陳“轉變”的… 雖然沒有交代明翰的家人 / 背景,只知道他是“警察”、”鋼鐵直男“,某種程度上,明翰近似於“命中註定”要來拯救毛毛 [林柏宏] 的“工具人”… 但到後續,他們二人看起來也“互相拯救”了… 結尾 明翰失去了一個單戀對象 (子晴跑路了),獲得了一家人 (毛毛的爸爸 阿嬤 持續關心明翰),愛上了他的基層員警工作 (一開始是只想搶大案子立功),改善了自己的“恐同”,開始用“環保杯”和“做慈善”🤣… 只是明翰的“轉變”也許沒有像毛毛那樣明顯… 毛毛 第二幕的“假性心願”(拯救地球、刪除手機影片、和前男友“道別”...)、第三幕 “真正心願” (與父親和解、順利了結心願,順便還救了明翰,最後“轉世”… ),明翰幫忙毛毛一起實現了 這些願望(這也就是這部片所謂的“主線情節” = 明翰莫名撿到冥婚GAY,實現毛毛心願,送他“離開”… “副線”=找到撞死毛毛 肇事逃逸的兇手 aka 警方在追查的毒梟 [同一個人]…

( 圖片:影展FB )✨ 借用前司長官的一句話——「這部片子,你做得出來嗎?

」(社畜波浪搖頭)「所以,就要虛心學習呀!

」( 當然有各種各樣的不完滿,但賀歲片能做到《鬼家人》的程度,至少 選題、概念、劇作、執行等層面,都有很多可以分析和借鏡的地方… 主創團隊也很盡力,尊重了觀眾智商、滿足了粉絲期待,還打到了一些議題與共鳴… 整體看起來,至少「娛樂度」是很不錯的了…

( 圖片:影展FB )默默預祝,在23年春節檔,票房大賣…Tw目前22年電影市場實在太低靡了… 已經11月底了,票房超過1億NTD的只有《咒》(1.7億NTD)… 第2名 春節檔上映的《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7千多萬NTD)… 接下來就是只賣了23千萬NTD的…1千萬NTD以下的…( TW拍一部院線片 製作成本通常在2千萬NTD以上… 票房沒有賣到4千萬,即使後續有OTT平台等版權回收,也許都不太敢保證可以“回本”… )(雖然但是,23年春節檔,還有一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電視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電影版《我的婆婆怎麼把OO 搞丟了》… 目前《婆婆》和《鬼家人》採行業互吹[?]的宣傳模式,希望觀眾們都進戲院、支持這2部片… 23年讓Tw本土電影市場“開門紅”……

( 圖片:影展FB )————————(2022🐴閉幕片,觀後速記memo)

 5 ) 男魅里的才有平等视角《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电影日记

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即当我们致力于追求某件事情的平等时,这往往意味着该事情在当前尚未实现平等,且执着于现在的状态反而会加剧不平等。

而当我们与所追求平等之人能够忘却平等之念,平等且愉快地相处时,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与他的平等。

这一观点在我观看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后得到了深刻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电影名称较长,但记忆点鲜明。

家庭聚会可以推荐这个《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2024年3月4日这一天,我撰写了这篇电影日记,记录的正是这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观影后,我深感震撼。

多年前,我热衷于聆听苏打绿的音乐,其中一位乐手刘家凯在社交媒体上标记了自己的喜好,却不幸被狗仔和媒体捕捉到并大肆报道。

我回想起张国荣的事件,每年都会被人们客观讨论、缅怀,而刘家凯的事件的讨论却很难客观,这让我一度怀疑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是否付诸东流。

然而,当我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结尾处看到,影片中的插曲和主题曲从编曲、乐器弹奏到演唱,均由刘家凯完成时,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并未白费,而是取得了一定进展。

尽管在影评中,我或许无法直接阐述某些词汇,但我仍希望将这份观影感受记录下来,作为我的日记。

无论多少年后,无论是我的朋友、年迈的我看到这篇日记,我都希望它能留存于此。

因此,我尽可能采用现今网络发言的标准来撰写这篇日记。

1. 车祸重生不为女就电影本身而言,若非其独特的主题,即将车祸身亡的角色设定为一名女孩,该故事可能会陷入俗套的网络小说框架,如《重生之我让……破解谜题》等。

虽然该电影并未在电影方向和探索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它难能可贵地完成了某些探索。

它并未将死去的主角设定为女性,而是设定为一名男孩,这个男孩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被催婚的爷爷奶奶、父母所关心的孩子一样。

他的日常感、随意感以及不经意的状态,终于达到了可以公开讨论和认可的状态,这代表了真正的平等和进步。

在我国电影中,能出现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过去,这类探索往往由香港电影承担,并发展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电影风格。

如今,我们将香港电影的元素逐渐融入内地电影,同时,也让台湾的电影承担探索的重任,再将他们的探索成果融入我们自己的电影中。

这正如自贸区一样,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前瞻性和探索精神。

而《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正是这样的探索之作,它代表了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进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2. 后现代悬念混搭喜剧恐怖此外,这部电影还难能可贵地在于,它并未将俗套的故事再次演绎得俗不可耐,反而呈现得相当吸引人。

影片开头的追车戏与我在电影院观看的《周处除三害》的追逐打斗戏颇为相似,视角的运动、穿梭机的运用以及无人机捕捉的画面,都极具娱乐性。

同时,影片还将游戏艺术中的质感和做法融入电影艺术中,如撞车时镜头直接往前跟的流畅感,都做得相当出色。

当然,影片也采用了一些后现代的手法,利用相对俗套的梗来制造悬念,如死去的男孩与其父亲之间的误解,在结局时突然揭开,原来父亲并非不理解,而是发现了男孩要结婚的另一半已经出轨,出于保护心理而没有说出真相。

这种悬念的设置虽然略显编剧刻意,但确实能触动人心,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同时,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喜剧元素和个别段落中的恐怖元素,使得观众在长时间观影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

3. 男魅时代新篇章作为男性观众,我过去观看的电影中,往往充斥着对女性魅力的展示。

然而,当我看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中展现男性魅力时,我意识到这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尽管我作为男性,在欣赏美好事物时仍很难排斥性别视角,但这部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偏见的一种挑战和突破。

长期以来,荧屏上形象较好的男性较少,导致我们对男性美的诉求需要嫁接到中性女歌手或女演员身上。

而现在,大屏幕上出现了更多形象俱佳的男性角色,让大家去观看、去讨论,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总之,《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是一部非常有趣、搞笑且富有意义的电影。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停地哼唱蔡依林的歌曲,如《舞娘》、《爱无赦》以及最后的《玫瑰少年》等。

同时,蔡依林也找到了她在商业上的立足方向,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6 ) 豆瓣万人评分8.8,华语类型片的年度期待来了!

由程伟豪执导,许光汉、林柏宏、王净等人出演的喜剧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今日正式上线Netflix。

该片讲述许光汉饰演的直男警察吴明翰,办案搜证误捡地上红包,被迫成为林柏宏饰演的同志冤鬼毛毛的冥婚老公,恐同又怕鬼的明翰,别无选择,即使人鬼殊途也要和鬼老公携手跨界追凶,已于2023年2月10日在台湾地区上映,获得不俗口碑,在中国大陆豆瓣评分网站也获得8.8的超高评分。

本期导筒将带来《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导演程伟豪专访,作为台湾新生代类型片导演中的箭头人物,在这部新作中他又挑战了喜剧框架下与过往作品完全不同的类型风格。

导筒 x程伟豪专访正文导筒:最初是如何接触和开始喜欢电影的?

又在什么阶段正式开始影视制作?

程伟豪:那是在台湾有很多好莱坞电影刚进来没多久的时候,那个时候都会赶台湾影院的早场,中午以前的场次,因为比较便宜,学生身份负担得起。

我开始接触到非常多好莱坞电影作为一个起头,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暑假就特别跟自己父母说“诶,我想要做导演。

”那个时候其实对导演的工作和整个影视行业都是非常懵懂的状态,对电影导演这件事真正萌芽的时候是那个时候。

制作上是到了进大学才开始的。

我原本是念广告的,因为有机会跟影像制作的科系合作,然后我们拍了一些影视制作的小东西,就突然接触到了制作。

发现其实制作没有想象中门槛那么高,尤其是后来数字时代,你会发现好像自己就有机会可以完成蛮多的东西。

然后就开始接触很多包括后期制作的一些细节。

真正对于电影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跟感受,其实就是在大四要准备去研究所的那一年,因为开始接触到很多所谓的作者导演,对于电影美学的认识。

这个观点的切入在上了一堂课之后让我整个视野开始打开来。

到后来包括去考研究所、念研究所也完全是以电影为依属的。

把我整个电影的视野,从纯粹的好莱坞电影,到开始可以从透过作者的角度去认识电影美学,还有就是商业电影之外各式各样不同的艺术电影都会让我学习。

我那时候就是像个大海绵一样的一直吸收,各式各样的电影都看。

研究所那三年基本上就看了几千部电影,一年才365天嘛。

等于几乎每天都看一部电影,在大量吸收着世界各地的电影。

真正对电影最痴迷的时候应该是那个时候,这也蛮有帮助于我。

后来不管是电影短片的创作还是电影长片的创作都可以蛮快地从自己过往的这些养分中攫取,开始进行创作。

导筒:您从台湾艺术大学电影所毕业,学生时代就在警匪、悬疑等黑色类型片方面有过制作的经验,您对类型片的兴趣是怎样培养起来的?

程伟豪:蛮早的时候我就确定了。

因为我什么电影都看也都不排斥,即便那些很艰涩难懂的作者电影其实我也都能接受,念了研究所之后也都大概知道怎么解读。

但更重要的是回到自己需要去创作的时候,有在思考一件事情就是:“那我想要拍怎样的电影?

”首先最快有的念头其实就是我想要拍类型电影这件事。

过往看的那些作品或真正进行短片的创作,尝试电影创作的时候。

积累比较多的其实是对类型片的一种公式或者是套路的理解。

理解之后其实在我进入长片阶段甚至到现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时候,你甚至会知道怎么样在一定的套路、公式模式下制作,你要开始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从土地拿出来的比较落地的一些内容去让这个类型片可以更有说服力。

譬如说我在台湾做恐怖片,我可能知道需要选台湾的经典恐怖形象。

像台湾的这几个梗,《红衣小女孩》的这种都市传说就可以作为我恐怖片的一种题材。

那它就不是日本的那种贞子啊,它也不是泰国的幽魂那种,而是属于台湾自己民间的一个都市传说,像做《目击者之追凶》也是。

我们这次的侦探是属于台湾那种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的那种社会线记者。

那他会有怎么样的一个样貌?

然后还有台湾其实会很长就是会有这种文化,譬如说在记者、警察之间。

那我要怎么把它放进这样一个属于比较悬疑犯罪的类型片?

我有透过对类型片的理解跟它的公式的拆解,开始放入一些新的东西。

我常说的“旧瓶新装”就可以让一个类型片有一个不一样的样貌出来。

这个东西我觉得也是从之前大量阅读积累下来的。

到实际创作的时候,又到电影长片创作的时候,开始逐步地去实践、去探索出来的。

导筒:从2014年的《保全员之死》到之后的第一部长片《红衣小女孩》,您觉得从短片到长片的创作,会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程伟豪:其实我实际的短片创作是在研究所时期,07年的时候是我第一部的短片创作。

然后《保全员之死》甚至是在出社会大概两三年之后才拍的。

那个时候其实已经要准备拍长片,所以刚好确实是在一个短片转成长片的一个阶段。

我觉得不管是怎么样,就是每一次创作都会在跟自己问,如果我现在要做这个影视作品的篇幅是什么?

广告也是一种篇幅,15秒,30秒…要打造一个你想要表达的情绪或某个生活的切片。

短片的话其实也是,它可能只需要一个状态,10分钟、15分钟甚至5分钟都可以。

那到长片不一样,长片它其实通常会需要具备一定的三幕剧的格式或者是起承转合这种观影上面的一个“flow”。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篇幅,但是长片需要驾驭的东西更多。

所以其实从《保全员之死》在玩一些形式到真的进入电影长片甚至是面对市场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我觉得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因为篇幅的转换,我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是更多的。

因为我需要把更完整的角色做好,需要把更完整的故事线给捋清楚,这些东西其实在短片阶段是不会有机会碰到的。

但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创作的某些初衷。

我是蛮面向观众的。

我知道我在做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会希望可以跟观众达到一个最大的互动。

那种互动是我在做恐怖片的时候我需要观众关在戏院那个黑箱子里面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互动。

那个互动可能是带着你怎么逛鬼屋这种手法。

犯罪片也是,反转,我要反转几次?

三到四次!

或者甚至最后是一个罗生门,让观众看不清。

这是不是其实也是我在电影创作的时候可以做到的事情?

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在创作阶段的时候我都会一直在思考。

相同的其实就是面向观众吧,我希望观众跟着我的电影可以有很多的互动,你可以笑,你可以害怕,你可以怎么样。

导筒:《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这部新片的剧本灵感是来自哪里?

程伟豪:一开始是台湾这边有个征件比赛,这个比赛里面征的主要是都是一些短的故事大纲或者是一个原创概念,你就可以投件。

里面有一个作品是清洁人员扫地、打扫的时候捡到地上的红包,然后不得不跟一个男同志冥婚的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我非常喜欢,所以后来买下了版权进行改编。

后来找了有和开心麻花合作过的《李茶的姑妈》的编剧吴瑾蓉,她也是台湾人。

因为我很喜欢她写的一些段子和对白,所以特别找她来一起进行剧本的创作。

正式的剧本我就把它改成更二元对立一点的,一个直男对上一个同志。

甚至把男生的职业改成了刑警,让整条故事线可以有机会有犯罪悬疑的元素在里面,会加的更自然。

所以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主要故事线。

故事脉络大概是这样发展出来。

导筒:从《红衣小女孩》系列和《目击者之追凶》的创作,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你在奇幻和悬疑类型上的尝试,《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是如何想到拍摄冥婚题材的?

程伟豪:一开始做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蛮早就决定做混合类型,然后另外一个编剧她有点头痛。

她头痛的时候我就跟她阐述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做电影或者戏剧其实通常都是有分前景和背景故事。

前景故事就是我们比较常会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犯罪悬疑,这是一个灵异惊悚。

这样子类型感比较明显的前景故事。

但是我跟她提醒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背景故事做好。

背景其实就是人物自己的这一块,角色自己这一块事实上我们要讲的就是两个男生的一个公路电影。

他们是透过一段旅程有了自己的成长的曲线跟弧光,他们是有自己成长的历程,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在这个背景故事做好的状态下,前景故事你就算从灵异惊悚、犯罪悬疑到科幻甚至你要怎么转都没有问题。

关键是那两个男生的成长曲线,两个男生属于自己的历程是什么?

他们的这个公路电影会长什么样子?

这才是真的让观众可以一直在看整个故事,不管你转到哪种类型都还是可以聚焦的关键。

导筒:您的作品经常可以实现犯罪类型与其他类型的融合,比如《缉魂》的科幻元素,这次《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加入奇幻元素后,也可以算是您最有喜剧感的作品,您是如何去平衡犯罪故事和喜剧效果的?

程伟豪:可能是因为之前拍过太多犯罪悬疑和惊悚灵异类的东西,所以知道那个套路长什么样。

其实以前在拍短片的时候,我的三部短片其中就有两部是针对这件事情,是有在使用一些公式跟套路。

所以其实在做《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时候一开始就蛮确定,我要做一些灵异桥段的时候,就是要在这个灵异桥段里面用一些公式。

比如说翻镜子的那些桥段。

那个其实都是在恐怖片那种套路里面,如果你做一定程度的使用。

多来个几次它其实就从恐怖设定会转成好笑的。

类似这样的东西反而都是因为之前拍过,所以它们会形成一种养分。

再加上短片创作时期就对类型套路、公式的一种使用,让我有了一个自己想象的喜剧调性。

放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时候发现其实对多数观众来说它是蛮work的,都能启动这样的喜剧效果。

所以其实那时候是蛮开心这件事。

因为它能让观众在看一个悬疑惊悚的正戏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喜剧的效果。

导筒:本片有一些大场面调度可以看出有不小的难度,您眼中影片最复杂的拍摄是哪场戏?

程伟豪:其实都蛮复杂的。

就像你说的牵涉到大场面的其实都蛮难的。

难是难在台湾的这个环境可能还正在养成。

这些类型相关的一些技术的手段,就是制作的能量还在累积中,尤其是类型这一块。

所以其实这些东西基本上在台湾做都是属于相对比较少数的。

这样你在执行上面的时候会有很多东西要自己先想办法去挑战和突破。

甚至有一些法规的限制。

比如说码头枪战那一场戏,如果是港片的话大家就是疯狂开枪,肆无忌惮地开,好像都没有预算。

但是台湾不是,因为台湾的法规会变成不能在片场开枪的状态,不能有枪火。

那我变成需要现场有一些光影的方式,加后期特效的方式去执行这种场景。

类似这样的细节如果不特别讲的话可能观众不一定知道。

更不用讨论像飞车那场戏我甚至是使用偏好莱坞的技术。

我用virtualproduction虚拟制作的模式,用投影的方式去做整体的动作戏。

然后结合全析区的这种特效飞车镜头,这样子结合起来去呈现那个追车戏。

这些东西其实在台湾都是相对非常少见的呈现方式,但是因为它安全又极具挑战性,所以我就决定这样做。

导筒:本片两位男主角许光汉的林柏宏组合,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本片在主要角色的选择上是怎样敲定的?

程伟豪:我一开始写完剧本基本想的就是他们两个。

原因是其实一直有留意他们两个过去的影视作品。

我发现他们不管拍剧或拍电影接的那些角色都非常的多元,各式各样偏门的、奇怪的、变态的、忧郁的其实都有。

他们都游刃有余。

所以就觉得他们不只是两个有颜值的人,甚至是很有演技的。

所以其实之前就会想要找机会和他们合作,这个剧本弄好之后就觉得“诶,这是他们过往的作品不曾看过的”,这两个男生应该可以挑战看看。

有一些反差是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想说应该是两个很“疯”的人,结果没想到是两个非常客气,过度礼貌的,甚至对我来说有时候有点高冷的两个演员。

让我一开始很紧张。

但不愧是专业的演员,他们一开始读本或者是拍戏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就可以把自己调整成另外一种模式,另外一个你想象不到的状态来工作,这也是让我很佩服,刮目相看的地方。

导筒:在具体的表演当中,他们会有一些自己的设计吗?

程伟豪:会,蛮多的。

因为这次排戏排了将近一半的剧本,应该是我排过最多戏的一部电影。

但通过排戏可以快速地感受到他们两个各自对于角色的一些想象,还有他们对喜剧的一些真实想法。

举例像毛毛林柏宏,那时候一开始我跟他说我们这个设定上希望他有一个属于男同志的口头禅,形成一种男同志的语气。

我们就一直在寻找适合他的口头禅,譬如中文里面夹杂着英文吗?

还是怎么样?

然后他有一天突然打电话跟我讲说他觉得“不敢相信”好像很适合贯穿全片。

他所有的情节都有“不敢相信”但是用不同的情绪去诠释的时候就会变成属于他自己的一个口头禅。

然后我们因为这样子发展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种说话的逻辑,就是他四字成一句的这种状态。

比如说是一个成语或者是以四字去讲述他的一种情绪,去作为他主要的讲话的一种途径。

这就变成了我出了功课但是演员在回丢。

丢接球的过程也发展出了属于角色自己的一种状态。

我觉得这也是拍这部戏蛮过瘾的地方。

许光汉演的那个直男角色也是,基本上是有非常多的肢体动作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是他想象的可以诠释给这个直男刑警该有的那种走路的模式、讲话的腔调,这东西其实都是由两个演员自己各自不同的即兴发挥发挥出来的。

导筒:您的长片作品很多的特效制作也都是由您自己的团队进行的,在台湾目前的电影特效方面相较全球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

程伟豪:台湾在这应该不到十年之间其实有几个很优秀的特效团队,在很好的leader的带领之下有做出来一些很不错的电影作品成品都可以看得到。

台湾电影特效这一块其实已经有接近全球的水准。

那我自己这一块,坦白说我觉得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还没有说跟那几个特效团队可以齐头。

但是我觉得也是在那条路上。

台湾电影特效这一块确实是发展地比想象中还要快一点点。

未来在整个大华语地区,如果有更多的影视作品是由台湾特效团队来制作的话,我相信可以更快地去让大家认识台湾特效团队的制作能力。

导筒:影片中关于lgbt身份其实也进行了不少探讨,台湾观众对这部分的反馈是怎样的?

程伟豪:我觉得最开心的是一开始我们跟包括编剧团队或者后期团队讨论,我们希望呈现一种比较当代的喜剧。

在台湾上映的时候,透过观众的反馈发现我们想象的东西其实确实有被落实进大家的观影的期待上面。

大家其实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有一个属于我们现在会有的同志族群的婚恋价值观的准确性是接近他们、符合他们现在时下的一种状态。

另外一个更开心的是大家会提到终于有比较不是纯耽美或者是纯粹压抑苦情的,甚至纯粹性爱为主的lgbt的影视作品。

而是可以有一种比较正向乐观的,甚至是带着温暖、亲情这种元素在里面的lgbt题材的电影。

这在我们的电影里面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不管是真实的那些lgbt的族群或者是一般的直男直女其实都还蛮乐见,也蛮喜欢的。

那时候因为我自己跟监制其实蛮长期的都会在上映的时候一直去关注网络社群里大家怎么讨论这部电影?

我看到非常多类似的评论都让我蛮开心的。

一开始的设定其实跟我们想走的方向是有启动、有work的,这让我蛮感动的。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的小故事也很动人。

比如有一些这样的族群家庭的同志。

有一位男同志找自己的家人去看了。

然后妈妈看出来之后跟他讲,他不管怎么样她都会去接受他,希望不要有什么意外或憾事发生之后才会懂得这个道理。

也通过那个男同志他自己在网络上的分享让我看到,我才知道其实有非常多类似的观众,他们跟原生家庭的状态有透过这部电影得到一定程度的沟通吧。

至少会启动沟通,我觉得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导筒:《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8月就要上线Netflix了,您觉得流媒体和影院的观影,对您来说分别是怎样的意义?

程伟豪:有一个共同性是我觉得这个戏好像很适合大银幕和小银幕。

有些戏不一定两者都能兼顾,有的适合小银幕,有的适合大银幕。

大银幕有它的包覆性和专注度,小银幕可以让你在即便有很多元素会让你分心的状态之下可以因为剧情继续往下看下去。

这个东西是我觉得蛮有信心的。

但毕竟要面对的是更多的族群跟观众,是全世界的。

所以其实还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

希望大家在看这部戏的时候可以跟当时在亚洲地区上映时的那种观众的反馈是一样热烈,一样正向的。

只能说现在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上线之后大概就会知道更多数的人看到会是怎样的一个反应。

导筒:之后还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程伟豪:我想改编的一个大IP——《镇魂街》。

它是漫改,要拍真人电影,目前还在剧本阶段。

我自己是蛮期待这个项目的,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项目本身给我的那种很燃的感觉,希望可以把这个“燃”的感觉很快地制作出来呈现给观众。

编辑:刘子慧 / 校对:陈德炜

 7 ) 三观逐渐扭曲的角落

为了迎合宅男宅女的lsp审美需要,男男搞一起就可以光门正大的脱上衣了但是现实中,HIV的重灾区就是这么来的以前喜欢调侃搞基纯属为了好玩为了搞笑,看到越来越多的HIV新闻后已经不用这个梗来搞笑了。

要相信自然的选择,那就是搞妹搞基哪有搞妹好,这剧只是迎合200斤肥宅女的精神需求罢了。

看看那些截图就有点反胃感觉,再看看那主角的身材,练得真棒,不能再继续看图了,再看三观也要松动了。

赶紧关闭

 8 )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當直男遇到死gay,性少數族群面臨的衝突與對立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難得讓我走不出來,看完了還是瘋狂刷採訪、花絮等等物料的電影,未來有機會肯定會再看的!

要先強調!

我是上映當天立馬就去看的,真的很好看!

非常推薦可以跟好朋友一起觀賞的電影。

先說這部片的缺點:1️⃣劇情稍滿:電影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元素也很多:冥婚、同志議題、警界現況、刻板印象、黑色幽默等等,導演在這部片裡想講太多東西,儘管劇情推動很快,在短短兩個小時多的電影可能還是塞不下,所以如果對劇情沒辦法接受、消化很快的就會很難適應節奏,就比較不建議觀看。

2️⃣略冗長:先前就聽說金馬影展上的時長是130分鐘,沒有想到正式上映居然還是這麼長!

個人是認為有修剪的空間,部分環節也可以再俐落一點,但是因為節奏非常快所以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也沒感覺到冷場,這個缺點對我來說就不算明顯。

3️⃣特效不夠真:這部片的特效真的很好笑,是「怎麼會這麼假!

」的好笑😂 不過知道這部片的成本之後,也是大概能理解。

但我其實有在想,正是這種誇大的特效才能成就這部喜劇並承載它的張力。

以上是覺得比較不足的部分,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接下來說一些情節的部分,該搞笑的地方搞笑、該煽情的地方煽情,我的心情起伏完全跟著電影的剪輯,雖然情緒高低落差有點大,一下大笑一下大哭的,但幾乎是從頭笑到尾,搞笑的地方甚至整個電影院裡面的人都一起笑了。

整體劇情真的如同我前面所說很緊湊很滿,不過劇情是蠻流暢的,當然也可能是快節奏讓我無法察覺奇怪的地方,電影中的哏我基本上都能get到,也沒什麼特別出戲的地方,這就是程偉豪導演的功力所在了。

劇情方面真的是反轉接著反轉,利用「刻板印象」作為反轉的引子,讓我完全被電影「帶節奏」了,也可以說我是踏進導演及編劇所佈置的名為「刻板印象」的陷阱題裡了,所以思維有點固化,自然就沒想得那麼遠,最後結局是真的是意想不到!

毛爸最後的告白跟前面的救護車情節真的讓我哭到不行,是在我眼中並列最好哭的兩個片段,是打到心裡最深處的感動,沒帶面紙進去的我哭到稀裡嘩啦的出來,超級後悔怎麼不帶面紙進去!!!

整部電影運用了很多的台語、髒話、黃梗,更加入了所謂「冥婚」的傳統習俗,可能會有人覺得不上檯面、不入流,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細節,讓我覺得這好像是我身邊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因為這跟我長大的環境非常相似,可能台灣人就是喜歡這麼講話吧!

我會覺得毛毛是我會遇到的gay朋友、吳明翰是我會遇到的臭直男、子晴、毛爸、毛嬤、家豪都是我現實生活中會看到的人物,所以完全能入戲,也非常感同身受,這可能不是台灣人就比較難感覺到。

不過片尾沒有彩蛋我個人覺得有點可惜,因為我認為劇情還有延伸的空間,而且也可以更滿足觀眾心理需求。

例如林子晴的後續以及毛毛的下一世等等(我本來都想好想看到毛毛投胎下輩子當吳明翰的狗勾了說⋯⋯)沒有彩蛋說實在的有點空虛,心裡空落落的,相信影廳裡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都一樣,幾乎所有人在電影結束之後都還坐在位子上等彩蛋⋯⋯電影的核心毫無疑問的就是片名所說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講述家人的愛。

我覺得劇情上沒有讓吳明翰被掰彎蠻好的,立意整個上升了一個檔次,如果被掰彎就會流於一般的同志愛情片,真正的主題反而會被忽略。

吳明翰和毛毛,臭直男和死掉的gay,雖然沒有變成親密愛人,但卻變成最親密的家人,是可以做出「養你一輩子」這樣承諾的家人、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家人、更是可以為了對方奮不顧身犧牲一一切的家人,這才是真正的soulmate、真正的靈魂伴侶。

另一個電影的主軸則是「刻板印象」這個議題,電影中一開頭就給主角們貼上了滿滿的標籤,吳明翰的臭直男、毛毛的死gay、林子晴的花瓶、毛爸的老古板等等。

但是他們最後都一一撕掉了針對自己的偏見,臭直男也有溫暖的一面、死gay並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麼不堪、美女刑警也不是只會拍宣傳片的花瓶、所謂的老古板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愛。

有一個影評我覺得說得很好很喜歡所以引用了:「原來恐同直男不是恐同,是對未知的不了解;原來在gay吧狂歡、被說只會嗑藥打炮及時行樂的同志們,其實只不過是希望有人可以愛自己一輩子。

」分析演技的部分,看到大部分影評和我不帶濾鏡的評價都是林柏宏>許光漢>=王淨,雖然我本身比較多是因為林柏宏才進的影院(主要還是因為卡司和預告真的很吸引人啦),但是很意外地是看到身邊朋友對林柏宏評價特別好,他應該是這部片收穫最多人氣的人,真的是挑對劇本。

林柏宏演gay一開始會覺得是用刻板印象在演,覺得gay就是娘的代名詞。

可是看到後來真的會覺得他很自然,陰柔的氣質跟他毫無違和感,但他又能演出一些堅毅、強勢的特質,「娘」的感覺反而沒有這麼重,他不是用表現娘在表現gay、沒有單純地用讓刻板印象再加深的方式去演戲,這點是讓我驚艷的。

他的演技是真的會讓人驚訝到,毛毛的演繹他都有精心設計過,包含走路(飄)的方式、講話文鄒鄒的,無不是在配合毛毛的人設,當然也包括毛毛最經典的口頭禪「不敢相信!

」也是他和導演的共同創作,會覺得他非常用心而不自覺陷入他的魅力中。

我個人最喜歡的地方絕對是在gay bar中沈醉跳舞還有被吳明翰的眼神煞到差點親上的部分,那邊的表情演技真的會讓人感嘆是演技大爆發的橋段。

許光漢的部分我個人認為對他來說也算是很大的突破,顛覆自己以往的形象、學習武打戲以及裸露戲等等⋯⋯也為電影犧牲了不少,不過我認為表情演技是可以再加油的,也只是因為他跟林柏宏搭戲才會顯得有點遜色。

兩個人的些微差距我覺得最大地體現在「許光漢演的吳明翰太像許光漢了!

」吳明翰讓我看到太多許光漢的影子,在看電影我有的時候跟朋友悄悄話討論劇情時會下意識地說「許光漢怎麼怎麼樣」而不是「吳明翰怎麼怎麼樣」,不是說演員代入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對的,但過多地代入就會像是在演另一個自己,而不是角色;我從頭到尾沒覺得毛毛是林柏宏過,電影中的他在我心目中就是毛毛、一個全新的人物,而不是林柏宏,更誇張點說我覺得他的演技有帶我入戲,所以我才說他演得很成功。

王淨的話台詞功底還有進步空間,而且這部片確實也比較少她發揮的空間,不過她的演技當一枚稱職的綠葉還是綽綽有餘的,只是我用主角的高度去審視她的演技而已。

電影的主題曲我覺得也非常加分,MV的故事可以視為毛毛故事的前傳,建議想要看的人先看完MV再進去,會對毛毛和毛嬤的互動還有祖孫情更有感觸。

亲爱的对象7.6蔡依林 Jolin Tsai / 2022最後的最後,林柏宏真的太帥了⋯⋯帥到整個腦袋暈暈的><之前就知道他帥,可是不知道這麼帥的!

之前跟他是真的不熟,但看完後完全垂直入坑了。

當然整部片是真的很養眼,許光漢賣肉賣得很到位、林柏宏也小賣了一點,總之完全是女性觀眾的天堂。

鬼家人售後也非常多,這也是除了電影真的很好看以外為什麼我會無法自拔到很想去二刷甚至三刷的原因吧!

附上一些我愛的毛毛

這張真的是被毛毛帥到

更)二刷加上看完導演的幕後花絮之後,覺得導演的這個巧思很值得拿出來說:在「同志」片。

藏了彩虹,而所有顏色的光混在一起就是白色,跟毛毛有關的場景、服裝都採用鮮明的紅黃橘紫色;而明翰有關的場景則是藍色系,某種程度上用強烈的刻板印象(藍色是陽剛的、紅色是女性化的)給電影增添了鮮豔的色彩;頭尾的喪禮及醫院都是白色系;在兩人聯手與孝哥對抗的按摩店裡則是象徵著同志的彩虹色,我覺得是很棒的小細節,如果導演沒說真的不會注意那麼多。

然後!

王淨的哭戲拜託導演給我放出來啊!!!

不要私藏,我知道你剪了很多!

 9 ) 表达相对肤浅,类型设计不及格

整个故事是一个表达相对肤浅,类型设计不及格的文本。

但人与人(鬼)之间的感情,依旧值得动情。

主角的成长是从恐同到认同同志。

这个核心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完成的呢?

基本上就是在毛毛开始吴明翰的缉毒事业提供帮助的时候,两人就已经成为了统一战线的朋友,甚至随着之后提供更多的帮助,升华为挚友。

换句话说,在前六十分钟时这个对主题至关重要的issue已经解决,那么后面的故事只能另起炉灶,但这无疑是失败的,后文详谈。

相比之下,之前吴明翰的学弟,也曾长期以来与他并肩作战,但从来没有感化吴明翰的机会。

本质原因在于体型微胖的学弟在吴的事业上几乎没有正向作用。

所以我们能得出编剧的价值观并非批判同志之间的歧视,而是盛赞颜值和个人能力都匹配的同志/非同志之间的情感,而那些没有价值的被歧视者,只能继续沦为喜剧桥段的出梗工具。

当吴明翰与毛毛之间的关系随着湖畔“告白”达成高潮后,故事的核心悬念就来自于能否抓住内鬼。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决定帮助吴明翰的毛毛放着超能力不用,反而借助超能力给吴明翰制造障碍,并且最终反派直接自爆而作为主角的吴明翰被直接挂机并亲眼目睹了毛毛的自我牺牲。

寻求类型快乐的观众对于如此粗暴的情节是无论如何不会买账的。

 10 ) 《鬼家人》最值得看的不是许光汉的屁股,是主创破除刻板印象的决心

程伟豪执导,许光汉、林柏宏、王净主演的喜剧片《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简称《鬼家人》)已经在Netflix上线。

作为很多人的年度期待之一,这部电影在评分网站上获得了8.8的高分,是中国台湾地区的2023年度票房冠军,在香港亦十分卖座。

它有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设定——一个钢铁直男警察因为捡到一个诡异的红包,不得不去做了一个男鬼的冥婚老公,为了帮助他的gay老公完成心愿,也为了坚守警察的正义,两位男主开始联手破案。

而最早引爆网友想看热情的,则是一段许光汉在街头裸奔、妩媚地大跳《舞娘》和钢管舞的搞笑片段。

足够大尺度,足够恶搞,足够爆笑,但这部电影提供的又不仅如此。

在娱乐性外壳的包裹下,它传达出主创对于LGBT群体的关注,对不同族群间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彼此包容和理解的思考。

从第一部电影起就是“票房卖座导演”的程伟豪,一如既往地用商业类型片这枚“糖衣炮弹”,释放出他的作者表达。

如同编剧吴瑾蓉在领奖时说的,“我们做这部电影,是真的希望毛毛投胎以后的世界,是一个对北极熊、海龟、同志、女性、没有犯罪意图的、直男们都更美好的世界。

”在网友们津津有味地欣赏许光汉的高能舞姿之际,娱理工作室与程伟豪导演进行了连线对话,听他讲述了《鬼家人》创作背后的故事:如何把握调侃和冒犯的尺度?

如何说服许光汉裸跳钢管舞?

杂糅的类型片该如何更好地融合?

【1】同志冥婚题材,打破刻板印象《鬼家人》上线当天,程伟豪导演发微博感慨,这部电影的剧本写了三年多,制作到上映又花了一年多。

在这1500多天里,同婚法从公布到正式通过,疫情来袭,编剧吴瑾蓉从单身变成妈妈……世界在变,但人与人之间的刻板印象很难改变,我们都要努力地撕掉身上的标签。

《鬼家人》的剧本创意来源于一次征集故事概念的比赛,其中一个作品讲一名清洁工捡到一个红包,从而不得不跟一位已故的同志举行冥婚。

程伟豪看到很喜欢,决定把它发展成一部电影,在喜剧的类型框架上融入他擅长的警匪、犯罪元素。

程伟豪跟编剧讨论,希望能把这个故事的二元对立性和冲突感做得更强一些,他们决定把男一号设定为直男,而且是个有点恐同的直男。

恐同+怕鬼,双层buff叠加,让吴明翰(许光汉)和毛邦羽(林柏宏)的相遇喜剧效果拉满。

在《鬼家人》里,每个角色身上都贴满了别人赋予的标签,这也成为他们互相攻击的把柄。

片中身为警察的吴明翰第一场戏就存在执法过当的嫌疑,他怀疑对方的理由冠冕堂皇:“这种人(同志)除了吸毒、打炮还会干嘛啊?

”他嘲讽他的搭档是“花瓶”:女警察做做样子就可以被记嘉奖,每个月还有生理假,超爽的啦!

在剧情中段,吴明翰和毛毛吵架,毛毛说,“直男就是自大又自恋,永远搞不清事情的重点”、“你要跟一个同志谈歧视是不是?

你自以为那个女的需要保护,拜托她是一个警察哎,哪需要你的保护啊?

”吴明翰则认为毛毛整天关心宏大社会议题,其实连自己的身边人都不敢面对,至今不敢跟父母出柜。

一根筋的“臭直男”,娘娘腔的“死gay”,被人说是靠美貌上位的花瓶女警察,粗暴干涉儿子的父亲……在塑造这些带有严重刻板印象的角色时,主创是如何让观众不会感到被冒犯的?

调侃和冒犯的边界在哪里?

“身为创作者一定会很紧张这件事情”,程伟豪说,“如果你认真看下去,看到最后就会明白相互理解、撕掉标签、打破刻板印象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轴。

所以在做的时候,包括我们跟演员的讨论,前面都是很大胆地把状态再拉高一点点,让他们之间的冲突可以再激烈一点,冒犯感也更强一些。

你跟着两个人物走进这个故事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想要讲的是另外一块,这样我们才可以用冒犯的方式来作为开始。

”通过这部电影,程伟豪希望可以告诉大家,“世界其实很大,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多一点包容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你能理解的东西反而会更多。

人性使然,一开始人们可能都会带着刻板印象去认识或接触另外的族群,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去聆听一下你原本排斥的另外一方的立场,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2】《想见你》爆红后街头裸奔,许光汉“为戏献身”故事并没有朝某些观众想象的方向发展——直男没有被“掰弯”,但他跟毛毛渐渐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两位台湾新生代演员许光汉和林柏宏都在片中贡献了精彩的演出,都跟他们以往的角色有很大反差。

程伟豪之前的连续四部长片作品都是严肃题材,这回终于可以尽情释放喜剧创作的想法,而这也需要两位男主角之间碰撞出大量火花。

编剧吴瑾蓉之前参与过开心麻花的电影创作,也写过舞台剧,很擅长写喜剧段子和金句。

程伟豪要求《鬼家人》要有比较密集的喜剧设计,“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

在电影还没开机的时候,导演就带着演员们做了大量排练,有近一半的剧本都提前磨合过,在这个过程中又碰撞出不少想法,毛毛的口头禅“不敢相信!

”就是林柏宏自己加进去的。

吴明翰和毛邦羽两个人的设定一动一静、一个外放一个内敛,让故事发展时而偏正剧,时而偏闹剧,但始终维系在喜剧的主体基调上。

程伟豪导演坦言,他从做导演起就会常年留意有潜力的演员,刚写完《鬼家人》剧本的时候,许光汉和林柏宏就都在他心中的名单内了。

那时候许光汉的《想见你》还没播,还没有爆红。

“台湾的几个人新生代演员里面,有一些除了有颜值之外,演技也一直在不断爆发。

我看许光汉的一些作品,都觉得他其实蛮多元的,不会特别受限于哪一种角色的样貌或者是气质,我认为他应该可以演比较疯狂的喜剧,因为这个好像是他还没有被看见的一个面相。

好险我们提早邀请了他,半年之后《想见你》他就爆红了。

林柏宏也是,他跟许光汉有一点像,都是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之间游刃有余。

我一开始问他的时候他就马上答应了,一拍即合。

他们两个之前完全没有合作过,但他们跟角色和他们两个之间的磨合都很快地进入状态,激荡出一些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化学反应。

”裸跳舞娘的那一场戏的设定是,因为吴明翰始终拒绝接受“死gay”做老公,毛毛为了惩罚他附身到他身上,上演了一出羞耻play,其中还有钢管上倒挂等颇有难度的动作。

程伟豪笑说,许光汉在读剧本的时候并无特别反应,只是觉得蛮好玩的,等到真正要拍的时候,才猛然醒悟,“真的要来那么大尺度东西了!

”这是《鬼家人》杀青前的最后一场戏,在台湾有寒流的冬天室外拍摄。

剧组选择了深夜时间,车流人流稀少,有工作人员在旁边的天桥上监看,防止有狗仔或路人拍照。

“那天我其实蛮紧张的,因为那个时候许光汉已经很火了。

在街上拍一个大明星裸奔本来就很难,冬天的气温也是一项挑战。

他有为这部电影提前去上课,包括打戏、跳舞,他是一个运动细胞非常天才的人,基本每一项不超过三堂课,他就已经能达到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

他像一个宝藏一样,你可以各种开发,会发现他有很多天分和潜能。

”程伟豪回忆称,舞娘这场戏拍摄非常顺利,几乎每个镜头都是一两条就过了。

可能许光汉也很想尽快拍完吧……有些演员拍摄类似戏份时会要求用替身,但许光汉不会。

“我觉得他其实是蛮放心整个团队的,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电影,只要是服务于剧情的就可以,所以你看到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是没有任何包袱的”,程伟豪说。

导演还评价了一句,“他的屁股很好看!

”【3】用卖座商业片的糖衣,包裹进作者的自我表达程伟豪因深受好莱坞类型片影响而走上导演道路,他的第一部长片《红衣小女孩》便拿下了台湾地区近十年的恐怖片票房冠军,此后他尝试过不同的类型片,每一部都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较好的成绩,是华语类型片导演中的一位潜力股和多面手。

他的上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过的电影是《缉魂》,融合了科幻、犯罪、悬疑等类型元素,也涉及到科学伦理、同志婚姻等议题思考。

这次的《鬼家人》是程伟豪类型最杂糅、主题最多元的一部作品,有喜剧,有惊悚,有警匪,有悬疑,有动作,讲亲情、爱情、友情,还要讲同志婚姻、黑帮、环保……如果不是看到了这部电影,很难想象会有人同时把这么多类型装进一部电影里。

为什么始终致力于多类型的融合?

怎样才能让这些元素都围绕在一个主轴线上,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散掉?

“我确实一直都非常关注类型片,因为我一直觉得类型是一个很好的‘糖衣’, 是最能面向观众的一种手法跟种类,你有任何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可以包裹进去。

很多外行人可能看个热闹,但这个就是我一直想要耕耘的方向。

通过高票房的电影,你能看到大家在非常多网络社群里探讨的话题都是非常当代的,他们会讲到跟自己和家庭相关的一些困境,作为创作者,我很开心他们能通过这部电影开启这样的讨论。

艺术和商业的确是两种不同的光谱,但类型片也是可以实现作者的很多自我表达的。

前提是你要掌握好故事的前景和背景,什么是你的糖衣,什么是你想表达的。

在‘前景’的设计上,你要尽可能达到类型片该有的技术含量,但是背景故事其实才是观众离开影院后可以带走的东西。

拿这部电影来说,两个男生之间像公路电影一般的这段旅程,他们两个各自的成长才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把背景故事掌握好的话,你再往上加什么类型元素都不会显得太散。

”程伟豪是一个迷影型导演,自身就是影迷,也很喜欢跟影迷交流。

他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做内测,邀请一些观众来交流观影感受,认真聆听他们的意见,上映后也会看观众写的影评。

比起台湾电影新浪潮时代的大师们,程伟豪这一代的青年导演更加面向市场,也更加务实。

现在的程伟豪是多线发展——《鬼家人》是在华语地区上院线,然后走流媒体;他的下一部电影是改编自国漫IP的《镇魂街》,目前正在打磨剧本,另外还有一个新的国产悬疑电影项目在酝酿中;《鬼家人》还会开发出衍生剧集《正港分局》,是一部以警队小分队为主角的犯罪喜剧。

因为台湾地区的电影工业化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程伟豪早早就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新人导演,同时也在自己的每部电影中为工业化创造一些试验机会,比如这次的《鬼家人》里就用到了一些虚拟拍摄技术、CG特效镜头。

程伟豪表示,大陆的电影市场很活络,市场的基数也足够大,市场和观众的反应可以很直接地作用在电影上面;台湾地区可以拍一些小众多元的内容,但市场受好莱坞冲击严重,电影人的生存要更艰苦一些。

谈到未来做导演的理想目标时,程伟豪说:“我很喜欢杜琪峰导演,也很喜欢陈可辛,特别是他商业片监制的身份。

他在做那些电影项目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跟视野,对于整个市场也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短评

都说中文,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啊

4分钟前
  • lea
  • 力荐

什么玩意儿,同性就高分吗???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倾向

9分钟前
  • 游园惊梦
  • 较差

在三星和四星间旋转跳跃。可爱的小狗文学(还真有狗),直男掰弯手册(也可能是深柜),某种《芭比》电影。在华语电影里属于很大胆且有想法的作品,至于大结局我只能说,东亚小孩到死都需要爹认同未免有点悲哀。还有一点是,哪怕法律允许了,你爹不允许也白费。

10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推荐

炎亚纶演的是本人吧..

13分钟前
  • spaceman
  • 推荐

前半部挺好。后面就……

18分钟前
  • BBpanda
  • 还行

又臭又长尼玛坐电影院给我难受死了

23分钟前
  • 盧吉道428
  • 很差

4.5!这片子台词蛮神奇,给对直男说:女孩子很厉害哪里需要你的保护;直男对给说:烂的才不是你而是那个渣男。还有 谁看完不会爱上许光汉呐!

25分钟前
  • Betterkwurwish
  • 推荐

各种类型和元素炖一块,好处是看到电影尤其华语电影的丰富可能性,坏处是没那么好笑也没那么感动(因人而异)

29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笑过前半小时后是冗长的无聊,主线非常无力,对于话题也并未表现出真的关心,整体停在一个很廉价的商业效果的层面。实在给不出更高的评价了,如果这就是程伟豪选的之后的路,那以后可以列入不值得看的导演队列了。

33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还行

观念上浅层保守不说,也未见得在类型上有多成功,各种角色都十分单薄且标签化。(和晚不安在去庐山的火车上看完)

34分钟前
  • 工凡
  • 较差

低于预期。并非是有表达、有立意、有诉求的那类影片,而是响应了时代偏好,带有投机取巧性质的作品。有许多过于设计的情节,比如内奸部分,刻意到感觉直接就是在说“我是障眼法,后面有反转。”黑帮部分的文本也实在是潦草,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争吵戏份,彻头彻尾透露着“稚拙”二字。整体的喜剧还有煽情,目的性都太强。确实是令人失望。

38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恋爱脑观影评价:爱上男的没什么,爱上错误的人才可惜。这个电影很懂gay

40分钟前
  • 段非
  • 力荐

炎亚纶:我终于可以不用再假装自己是直男了

41分钟前
  • 喜多啤哩
  • 还行

期待已久的电影反过来差点把我创亖😇本来想说考虑到对岸zzzq属性,删掉和父权和解or合流的后30min或许能打及格分,但还是忍不住想骂,你们顺直健人少顶着巨大ego“创作”了,把少数/弱势/边缘人困境包装成商品多少有些令人作呕,堆叠开心麻花式烂梗、引入家庭伦理试图升华只会更加荒谬😇 电影需要真正的创作者,而不是把打造爆款欲望写在脸上的产品经理,这么好的人设创意呈现成这样,真的很让人惋惜

42分钟前
  • 点苍
  • 很差

前半段靠一些搞笑梗就过去了,两个帅哥搞机确实也顺眼,后半段越来越无聊,不如不要加查案剧情。

45分钟前
  • 匪子
  • 还行

开心麻花学学对岸怎么做喜剧吧!能把稍显沉重的生死 同性/女性歧视议题包裹到轻松的外壳下用诙谐的方式反讽 搞笑不忘破案 也未像传统言情落入最后一切回归爱情的俗套 而是感情的归感情 生活的归生活 还真是点了题了 和鬼成了家人 影片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终极诠释

47分钟前
  • 闪光狐狸柒酒肆
  • 推荐

看完电影又哭又笑,叙事很有90年代开心鬼那味,最后十几分钟一整个大暴哭。不仅仅是个🌈电影,直男和性少数群体的和解,固执父权形象和儿子的和解,被歧视的人和这个有偏见世界的和解,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的救赎。虽然关于双男主的感情有点争议,我个人更倾向于亲情,直男变成了更好的直男,父亲变成了更包容的父亲,包括女警黑化带着钱远走高飞也好有趣,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取向和立场,但是都拥有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真的太棒啦!is:电影值四星,许光汉的屁股加一星⭐

50分钟前
  • 普通甜妹
  • 力荐

剧情还是太太太太太弱了,而且刻板印象真的都崩脸上了,说看不出刻板印象的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本身就把刻板印象刻进DNA里了。。。

51分钟前
  • 納亜納亜
  • 还行

披着lgbt壳的大烂片

52分钟前
  • 菲涅
  • 较差

其实来香港最想看这个,事实证明不虚此行,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喜剧,杂揉了同性、鬼怪、悬疑、动作等多个元素,剧情却非常丝滑且笑点拳拳到肉,解构父权、反转、煽情,冒犯一切,娱乐至上,而且在大银幕的体验太美好,无法想象所有人为一部华语喜剧大笑尖叫欢呼,最后还一起热泪盈眶,单论娱乐性和社会性都是被甩开老远。另外结合最近的事件,炎亚纶这个角色真是本色出演🤣

57分钟前
  • JohnJohn有神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