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在路上

On the Road,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丹尼·摩根,艾莉丝·布拉加,伊丽莎白·莫斯,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果·莫腾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巴西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2

《在路上》剧照

在路上 剧照 NO.1在路上 剧照 NO.2在路上 剧照 NO.3在路上 剧照 NO.4在路上 剧照 NO.5在路上 剧照 NO.6在路上 剧照 NO.13在路上 剧照 NO.14在路上 剧照 NO.15在路上 剧照 NO.16在路上 剧照 NO.17在路上 剧照 NO.18在路上 剧照 NO.19在路上 剧照 NO.20

《在路上》剧情介绍

在路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园丁死者无伤大唐女法医火花圣诞奇迹70年代秀第三季子不雨双姝奇探第二季河伯的新娘2017青春永驻Khanzab疯狂粉丝王猛鬼大学2宇宙战舰提拉米斯命运/冠位指定终局特异点冠位时间神殿所罗门外滩探秘第一季新包法利夫人破败工厂机器人之恋太阳革命之路偷走她的呼吸麻辣兄弟之疯狂一夜爱情三部曲坏爱情世界第一初恋:求婚篇水牛骑士美国恐怖故事第六季岸边露伴一动不动Part3美少女的谎言第二季古田1929

《在路上》长篇影评

 1 ) 活在路上 死于途中

我徜徉在他们身后,就如我一直以来跟随着那些吸引我的人身后一样。

只有那些疯狂的人才能引起我的兴趣。

那些人疯狂的生活,疯狂的表达,同时对一切事物心怀渴望,他们毫无倦意,不屑于陈词滥调,只是燃烧,燃烧,如子夜的烟花般绚烂。

在路上 on the road 我们所崇敬的很多经典,其实我们已经无法完全的,真正的理解。

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产生这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

你可能了解 可能知道,但是 毕竟没有也无法经历,无法经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

但是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就是因为就算我们不能回到作者所在的世界,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字,这些声音,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曾经感受到的一切。

关于书:我一直认为有两种需求不能委屈自己,一种是吃,一种是 书。

不食,身无以立;无书,立身何用?

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但是满足物质需求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精神需求。

就好像我每次都喜欢在床上看书的时候,手边放着一堆零食。

高中时,在书店看到一本书。

它现在躺在我家里书架上,应该已经落满了灰,封面褪了色。

为了不辜负书价 我断断续续看了一遍。

最后只记得三个字:在路上。

我至今也说不清杰克 凯鲁亚克到底想说什么,或者他根本什么都不想说。

我只是和他一样喜欢这个三个字,这就够了。

关于电影:虽然我的确读过原著,但是基本上和没读过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可以说是以半陌生的感觉来看这部片子。

还好,它没有让我失望。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长达数年的故事线,碎片化的画面感,众生相式的人物设定,几乎原作所有的特点都在说着一句话:不要把我拍出来。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拿到版权的弗朗西斯 科波拉没有操刀的原因。

不过还好沃尔特 塞勒斯最后拿到了这个本子,虽然不说惊喜,可至少不愧对本子本身。

镜头,剪辑,配音等等基本无话可说,一方面是因为能做到的基本都做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半吊子都不到的水平实在不好意思说什么。

还是说点能说的吧。

臃肿的背包,长到几乎没有尽头的石子路,在泛着金色的阳光下行驶的破烂的皮卡,一瓶劣质的酒在陌生的手和嘴之间传递,粗鄙甚至粗俗的话语与嬉笑夹杂着酒精与烟草的味道在空中弥漫,角落里粗糙的嗓子,哼着一首不知名的歌谣。

片子的开头正是是我心中最经典的“在路上”。

虽然片子中更多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想到“垮掉的一代”能想到的都是“性 毒品 酗酒 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 同性恋 爵士乐”。

但是我心中的,却仍是这最简单的,最字面意思的“在路上”。

晨雾与晚霜,大雨和星辰,我和路上的风一起,将天堂带至丹佛。

只是因为那里有个叫做迪安的混小子。

这混小子 是我哥们。

“赛尔,你终于来了。

”不得不说,无论是赛尔,还是迪安,亦或是卡洛,都可以算的上合格的表现了角色本身的特质。

不过我印象最深却是克尔斯滕 邓斯特扮演的那个吉卜赛式的年轻母亲。

她身上有一种以我这个年纪和我目前的阅历无法解释的美。

不清新脱俗,不娇柔可人,不妩媚妖娆,只是美,就像夏日南加州黄昏的阳光,模糊但是暖人。

她与赛尔分别的那场戏,镜头在蓝天白云草地与路中不断的在两人中间进行近远景切换,最后停留在邓斯特低头后那一丝淡到近乎没有的微笑以及赛尔远处的背影上。

再见,再难见。

关于故事:片中跨年狂欢举杯庆祝新年的场景,总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群大院子弟在王朔的带领下,举杯共饮:四海之内皆兄弟。

片子以极短的篇幅交代了南美之行,并在此分离了似乎永远不会分开的赛尔和迪安,然后又在纽约让两人相遇,最后归结于赛尔的呓语和打字机“嗒嗒嗒”的打字声中。

似乎戛然而止,又似乎余音绕梁。

但至少我知道,迪安 还在路上。

或许,应该会死在路上。

  在美国,夕阳西下,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天空,想象大片的荒野,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到西海岸,道路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天空,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地老去,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另:很喜欢片尾模仿老式打字机打印出来的稿件式的字幕形式。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么Via Via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Via Via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2 ) 剧本严重背离小说原著!

没看过英文原著,看的是文楚安的译本。

相对于小说原著,电影版本对结局做了过大的改动,完全偏离了故事的基调。

小说里的结局,萨尔对迪恩有着爱惜和怜悯错杂的情感。

迪恩对萨尔也并无功利之意图。

原著截图如下: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81995543/#image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81995585/#image而电影版本里的结局,却完全背离原著,将萨尔和迪恩两个角色之间真挚的感情全部隔断,取而代之完全是功利和世俗。

如下是我对电影结局的理解:因寒冷而瑟缩的迪恩碰巧在街上撞见萨尔雷米一行人去听演唱会。

迪恩问萨尔:你觉得,我可以搭个顺风车到第40大街吗?

你知道,我想多和你一起呆一会。

(迪恩语气和神情都带有明显的功利谄媚)萨尔:**(没听清,应该是直接拒绝)我真希望我没有这张音乐会的门票(意思就是我现在不想浪费门票,所以不能答应你的请求。

言下之意,于我而言,音乐会门票比同你叙旧更重要)迪恩愣了好一会,才说:我明白了(貌似是Get it)。

明显看得出眼神中带有失望。

甚至眼睛里都噙了眼泪。

萨尔:再见,迪恩。

(感觉萨尔看迪恩的眼神里有明显的怜悯)迪恩看着离去的萨尔,加了一句:嘿,萨尔,Love you forever!

另,其中那个读信的情节,倒是看得出萨尔的确是真心为迪恩和卡米尔和好而高兴。

但该结局处,萨尔转而对迪恩的冷漠和拒绝则显得甚为突兀。

不太明白编剧是故意为之,另有寓意?

还是我没看懂电影,剧本和原著本无背离?

 3 ) 你那么干净,我那么脏

  看完《在路上》以后心情难以平复,平时看完电影都要沉淀一下再做别的事情,看完这部电影为了尽快平复汹涌的内心转而看另外一部电影避免让思绪陷进去,无论多么好的电影陷进去都是不好的,要拔出自我站在一旁沉稳应对才是对待电影的好态度。

看完电影得知这是一部同名小说的改编,作者是杰克·凯鲁亚克,这部小说是自传性的小说,也就是说在电影里看似很多疯狂激情的镜头,作者本人已经在四十年代末体验一番,遥看现在的年轻人做着自认为疯狂酷毙帅的事情在凯鲁亚克看来都是不够看的,他早已玩过,甚比你们更会玩。

    这是一部好电影,本想在看完小说《在路上》再写这篇影评,但是觉得来不及了,也许等我看完小说后会再写一篇文章纪念这部老去的伟大之作,在看完第二遍后的一个下雨的午后我写下了标题,开始动起笔来,期间也有把这部电影介绍给身边的朋友,他们都是找遍各种理由对这部电影不予理睬,后来看第二遍同两位朋友一起看的时候,一个朋友要么接电话发信息要么上厕所吸根烟,在看到一半的时候他忍受不了困意先睡觉了(电影总共就两个小时十九分钟)我只好和另外一个朋友把剩下的看完,幸好这个朋友看完以后对我说这是一部好电影让我倍感欣慰,为什么这样的题材吸引不了你呢,我觉得始终还是对电影的态度和热爱问题,这部电影描述的都是年轻人堕落糜烂的生活,里面充满了吸烟,醺酒,抽大麻,飙车,乱搞,性爱的画面,甚至是那个时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我承认当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是奔着大量性爱场面去的,但看完以后性爱场面不是最吸引我的,最吸引我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感情,凯鲁迪克笔下的两个男人吸引了我。

    男主角赛尔有点像莱昂纳多某一个年轻的时期,他沉韵的眼神好像总是在思考,又思考不出答案是什么,他把玩世不恭的迪安视为亲兄弟,那个年长者布尔对赛尔说的也就是赛尔所认为的,赛尔能发现迪安身上神圣的地方,虽然他不负责任,宁顽不顾,风流成性,潇洒快活,满口谎言,不计后果,甚至让人上火,但有没有发现,他总能影响身边任何一个人,身边的人也总是受到迪安的影响,让人爱恨交加,恨得牙痒痒,如果他身在中国,那就是绝种贱人,但是赛尔总能包容他,也许赛尔也是受到他的影响,他有一点看起来很值得让人欣赏,那就是义气,他为了赛尔不顾他大肚子的老婆和女儿,说走就走,和赛尔继续潇洒快活,但是当赛尔病倒了的时候,他说可怜的老赛尔,然后不打招呼地抛下他拿起他的钱包也走了,他总是为了自己,他是个自私的可怜虫,因为他自私到无私,所以他可怜,他那16岁情人玛丽露更是可怜,她为迪安着迷,为了迪安丢掉了一切,终究她也变成了迪安。

    “他一说起痛恨的东西,就两眼冒火,而一高兴,便满脸放光,每块肌肉都绷得紧紧的”赛尔这么描述迪安。

迪安坐在副驾驶上倒转着身体,脚搭在后座上捧着一本书,赛尔在开车,车在行驶,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金色的头发上,他照书念着“他们不珍惜生命,是吗,可世上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呢,毕竟这个礼物,上帝只给我们一次,这句怎么样,赛尔”看到这里,以为迪安好像顿悟了生命的真谛吗?

错了,他只是在一脸严肃地调侃生命,到了后面他一如往常地疯狂,挥霍生命,到底什么对迪安来说才是重要的呢,他好像没有重要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快活,让自己绽放出燃烧的火光,也许那也是圣神的。

    在迪安抛弃情人与赛尔独自回去找自己老婆的时候,他的情人因为失望永远地跑了,赛尔住在玛丽露靠姿色换来的多住几天的破旧旅馆里,他烟瘾来了就捡地上的烟头,纸写完了就在垃圾筒捡废纸,这一刻,赛尔又有某种艺术家的光芒,可事实上又是那么地心酸。

而这一切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你所交往的人都是你想要交往的人,而与你交往的人影响你的一生。

    电影里除了赛尔和迪安外,剩下的人物在某个画面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那个戴着眼镜的GAY卡洛,原本是三个要好的哥们,但是他深爱迪安,他痛苦地缩在墙角,看着他们说“暴怒的季节要来了,朋友们,你们的快感只是一种幻觉,你们一路飞到西海岸,总有一天会突然从高空坠落,摔在地上”他充满嫉妒的眼神看着玛丽露,他是最早感到痛伤然后醒悟的人,也是最后仍然放不开的人。

    迪安的老婆卡密儿(蜘蛛侠1的女主角)她对为了和赛尔出去找乐子正要要出门的迪安说“别以为你问过我,就可以好受一点了”迪安一走她便哭了起来,她怀着孩子,另一个孩子在婴儿床上大声啼哭,她此时多么地难过,无依无靠,而他的男人也靠不住,她大骂他骗子,以后都不要回来了,在她把迪安赶走后,她在窗台偷看,心中依然不舍,她只是想要气一气迪安,她只是希望迪安回心转意,能够可怜可怜她这样一个女人,但是她失望了,迪安走后,她换了身白色的衣服走到镜子前用发夹夹起头发,她要出去工作,不然她无法养活这个家,养活这两个孩子,她的眼神里透露出男人靠不住。

    迪安的情人玛丽露(暮光之城的女主角),人家说情人都是比老婆更能受到男人的优待的,但她不是,她对迪安失望到要和他的好兄弟上床,她和赛尔激情一夜后,留下一封信给赛尔“亲爱的赛尔,我要回丹佛去找我的水手未婚夫,我不要再奔波了,我亲爱的情人,感谢你给了我美妙的一夜,你要是再见到迪安,该狠狠踹他一脚,我爱你”要是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会和赛尔在一起,但同时她也无法阻挡迪安的热情和疯狂,她喜欢和迪安在一起,但是她爱赛尔,在艾德家里,她看着墙上温馨的画,她看着狂想家布尔教儿子画画,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她想有个家了,做情人的路总是坎坷。

    艾德,那个胖子,他为了迪安和迪安一样抛弃自己的老婆,她打电话恳求赛尔让艾德回家,她生气地对赛尔说“他们没有钱,他(艾德)娶我,好付油钱,我们上了车,迪安像个疯子似的飙车,一路上吸着大麻,我想上个厕所,他们都不肯停车,我说了几句,他们就把我丢在图森了,丢在图森”赛尔说“迪安哪天要是死了,你会什么感觉呢”她说“我巴不得早点”(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仇恨迪安)。

艾德最后选择留在了她身边,目送他们离去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渴望和他们一起走的,他留下一个渴望但是可悲的背影。

    赛尔的妈妈,一个老女人坐在家中,失去丈夫后她无精打采,她心里抱怨儿子为什么交上这样的朋友,赛尔在外流浪后回到家里,她只对儿子说“你都到哪儿去了,都瘦了”唯一能做的只是拥抱赛尔,那种切子之心,看着他们偷油,却没有训斥他,听着赛尔找借口“你知道杜鲁门总统怎么说吗,我们应该降低生活成本”她爱这个儿子,所以容忍他做任何不好的事情。

    赛尔是个英俊迷人的男人,他喜欢看书爱写作,能让女孩子喜欢,为他心动,愿意和他上床,他是个聪明的人,和曾经坐过牢的男人坐在车上听他讲述如何杀死自己的老婆,他一言不发,他尊重这个人讲话,他尊重任何人,但是他依然受到迪安的影响,受到这个最后抛弃他的男人,拿走他的钱包,赛尔躺在床上流出了滚烫的眼泪。

    一年后,在纽约的某个街道,迪安找到了赛尔,迪安含着泪光落魄地站在赛尔面前“亲爱的赛尔,我沿着铁路来的,老旧的长途车,椅子硬邦邦的,穿过一道道铁路,受了五天五夜的罪,就为来看你”他看着上车的赛尔,他说兄弟,我永远爱你,他站在街道上看着赛尔坐的那辆车,他在想什么,这一刻,迪安的神情感动了我,他是多么的悲哀,也是让人感到多么的心酸,他眼睛里都是泪,他从没有过如此迫切的眼神。

他寄给赛尔的信里写道“我宁愿失去理智,沿着轨道流浪至墨西哥,带着血管中淌着的海洛因,带着满眼满耳的大麻,在边境旁泥土屋的地上吃着佩奥特,宁愿附身马路边,在西部落日余晖下的餐馆边哭泣,宁愿卷缩着,让赤裸的腹部,贴在辛辛那提路边的锡罐上,宁愿拖着一条腐朽的枕木,到落基山脉的各各他,宁愿在加尔维斯顿头戴荆棘,在洛杉矶被钉住手脚,在丹佛被立起等死,在芝加哥被从体侧刺穿,在新奥尔良死去,就地埋葬,再在顶山的某个角落复活”    这些诗是好看的,确实让人随着诗无限遐想,他们用青春用时间用感情用身体用快感写下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触动了我,有时候不断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什么,人与人的热情到底能维持多久,热情过后还剩下什么,夹在手指上燃烧的烟,肚子里淌着浓烈的酒,黑漆的音响里传出刺痛耳膜的音乐,躺在身边一丝不挂的女人,飞驰在马路上的车,车窗外像似静止的人们,尾气下朦胧的夕阳,高高在上不明不灭的路灯,一本本快要翻烂的书,那些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然后离去,不说一句话,毫无良心,无非想证明自己还活着,活得比任何人都重要。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想象大片的荒野,延绵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道路远没有尽头,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空中,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地老去,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4 ) A Love that Burns

Dean Moriaty的迷人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有着James Dean一般形象的年轻人身材健硕,笑容纯真,一双湛蓝的眼睛清澈透明,谁能忍住不爱他?

不仅姑娘们要被他迷得神魂颠倒,就连朋友们也如痴如醉,不惜丢掉好日子跟他上路,从纽约到丹佛到旧金山到新奥尔良再到纽约——音乐、激情、性、毒品、书、自由——你能想到的跟青春有关的一切,让生命澎湃灵魂飞扬的一切,都在Dean Moriaty的路上。

电影《在路上》有两场舞蹈,两回爵士表演直看得人血脉喷张。

一次是1949年新年夜Dean Moriaty(Garret Hedlund)和他年轻的小妻子Marylou(Kristen Stewart)在聚会上对舞,两个人跳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面颊潮红;另一场是Sal Paradise(Sam Riley)和Dean南行墨西哥,在当地小酒馆里喝得天昏地暗,与一群浓妆艳抹的妓女从室内跳到室外,从地板跳上欢床。

Sal与哥大的朋友Carlo Marx(Tom Sturridge)初识Dean,一行三人在纽约某个黑人酒吧听爵士萨克斯飙乐激动不已,讨论如何才能获得“it”——真理、涅磐、自由,随你怎么翻译。

后来Dean不顾怀孕在身的妻子Camille(Kirsten Dunst)和襁褓中的婴儿,与刚抵达旧金山的Sal去听奔放的爵士钢琴,被Camille扫地出门,这成了他再顾丹佛寻找父亲的起点。

看吧,音乐、酒精与毒品是在路上的催情剂,是诗与歌的催化剂。

在不断的寻找、经历与逃离中,Dean不断地展示着青春惊人的华美与生机勃勃;与此同时,他的任性、自私与怯懦却在Sal的眼中慢慢剥离,终于变成墨西哥肮脏病床上控制不住的眼泪,绝望得叫人窒息。

连接这一次次高潮与低谷的是延绵不绝的公路,是路两侧望不到尽头的原野与戈壁,是一个个的搭车客,是路上的人。

Sal对“it”的寻找有种宗教般的执著与虔诚,他在Dean的身上看到了真相的某个侧影,看到了灵魂对自由与真实的最原始的近乎兽性的向往。

这种向往以放纵的形式出现,与宗教的灵魂献祭相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决绝的自我奉献,是抛弃式的反叛与自虐式的心灵折磨,是迎向美的丑恶的跋涉。

这条以离开为姿态的朝圣之路注定要承受罪孽与不忍,注定要在伤害中慢慢老去,迎接生命最严厉的惩罚与千疮百孔的馈赠。

Sal爱Dean,Carlos爱Dean,但谁也无法成为Dean。

Dean Moriaty是不羁青春的实体具象,是规范世界里所有饥饿渴望的平行幻影。

我没想到巴西导演沃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真能把这样一种具有音乐旋律的迷雾般的文字变成可信的视觉符号,在一段段往复上路下路的演奏中让每个视觉形象慢慢演变、成长。

在季节与情感的变化中只有Dean永远都那么可爱、那么可恨,永远都那么迷人。

谁也不能像他那样迎接彻底的离去与献祭,谁也不能像他那样在某个突如其来的夜晚闪着永恒清澈的眼睛向已远离的人们说我爱你。

那是遥远的青春,残破的理想,那是一次又一次的再见。

我没能忍住眼泪,因为我终于知道在每一扇打开又合起的门背后都有Dean Moriaty在轻轻吟唱。

 5 ) 也曾鲜衣怒马少年时

“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读来饱蘸作者的充沛情感,八千里路云和月,那些青春就流浪在路上,也曾迷惘,彷徨,却从未失去过方向。

整部作品其实最动人的地方,都在于作者的信马由缰的思维的表达,那些都是“垮掉的一代”最坚实的内核:对于人生方向的追寻。

《在路上》并不是一本很容易改编成电影的书,因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流派的风格,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在路上》也不例外,书中的主线剧情都没有详实的着墨,更多的却是意识流般的零散语句篇章,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主角Sal数次贯穿美国甚至墨西哥,时间线也长达数年之久(1947-1950),想要把这些搬上银幕无疑难上加难。

电影《在路上》虽然保留了大量书中的人物和对白,却也大刀阔斧删减了一些段落,重点保留在主角和狄恩·莫里亚蒂(Dean Moriarty),玛丽露(Marylou)和卡罗·马克斯(Carlo Marx)等几人身上,着重凸显了几人之间的友谊、情感以及混乱迷茫的青春。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他们酗酒、吸毒、嫖娼,生活非常糜烂。

然而事实上,“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意义更多地在于提倡平等,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追寻,这区别于60年代的“嬉皮士”,可惜的是,电影也没能把握准这一主题,对于“垮掉的一代”的诠释流于表面,却没能深刻触及其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内核,着实可惜,不过从故事性上,倒是更符合电影的剧情需求,增加了观赏性。

此外,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无需赘言,技术过硬,效果不俗。

说到故事性,电影因为删减了人物,几位主角的形象也更加鲜明,其中不得不提的Dean Moriarty,像极了少年时代的一位挚友,狂放不羁,不拘小节,总在人群中逆流而上。

在人们的眼中他是怪异的,不合时宜的,然而只有你明白,他的那份洒脱和超然,自由和狂野,却是你可望不可即的。

同样的鲜衣,怒马,你不过是在这庸碌世界中顺应天道的一员,而他却风风火火,旺盛地燃烧和挥霍着他那短暂的青春,和年少。

于是就这样被Dean征服了,他粗粝、不恭甚至毫无责任感,多年以后再相逢,却仍然可以在瑟瑟寒风中泪光闪闪,对你说他爱你,从未变过。

就是这样一个人,你爱他恨他,却永远忘不了他。

演员加内特·赫德兰成功地诠释了原著中Dean的形象,作为“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人物,他“英俊、瘦长,有一双碧蓝的眼睛,讲一口地道的奥克拉荷马方言——多雪的西部一个标准的留着大鬓角的男子汉。

”他不群,率性,性欲旺盛,没心没肺时像个混蛋,敏感脆弱时又令人怜惜,加内特·赫德兰的表演很到位,值得褒奖,这位27岁的年轻演员,星途无限。

男主角Sal的饰演者Sam Riley也是一个新演员,他的表演中规中矩,笔者觉得并未有特别出彩之处,至于女主角Marylou的扮演者Kristen Stewart,个人觉得她这次的表演其实还是不错的,笔者也曾因为《暮光》系列对她存有不少偏见,然而这次问了同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他没有看过《暮光》也不知道Kristen Stewart,他深深觉得她就是Marylou,就是一个垮掉的那个年代的女孩。

而片中的配角,实在是星光熠熠,Amy Adams,Kirsten Dunst和Steve Buscemi等都有不俗的表现。

谁的青春未经坎坷?

谁的青春未曾彷徨?

或许不少观众会对《在路上》中的主角们的放浪形骸的行为感到不解和不齿,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垮掉的一代”身处的特定历史时代,以及这几位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他们的文学作品绝非毫无意义,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Dean对Sal的独白,电影中也引用了:“可现在,喏,现在,虽然如此,我可从来没有这样高兴,快乐,觉得生活真美好,只要看见可爱的小孩子们在阳光下玩耍,萨尔,看见你我也挺高兴,你是我最喜欢的伙伴。

我知道,我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明天你会看到她,我那漂亮得让你吃惊的小女儿,现在一次能站上三十秒钟。

她二十二磅重,二十九英寸长。

我已经估算过,她有百分之三十又四分之一的英国血统,百分之二十七又二分之一的爱尔兰人,百分之二十五的法国人,百分之八又四分之三的荷兰血统,百分之七又二分之一的苏格兰人,百分之百的美人儿。

”是啊,Dean也曾有过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他也曾有过对幸福未来的幻想。

只是这个亲缘寡薄的孤儿,经历过五年的牢狱之灾,和太多的人生跌宕,以至于成了一个魅力十足的混帐,他太迷恋自由,太迷恋流浪,却最终落得在纽约的夜色中,瑟瑟发抖,眼泛泪光。

远方啊,远方...--字幕译后记很早就想翻译《在路上》,一直没有时间,最近闲了,便捡起来翻,却发现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1;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英文字幕和时间轴,最后使用的轴掐得也不够准,于是只好自己一边翻,一边掐轴,工作量很大2:这部电影使用了很多俚语,甚至有小语种法语、西班牙语3: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语句来自原著《在路上》,因此我参照了译本来翻译,尽量用书中的语言,但是关于《在路上》的中译本,很多读者对各个版本的译本都颇有微词,没有一个版本是大家觉得尽善尽美的。

因为我最早读过的是文楚安先生的版本,毕竟是老一代的翻译家,因此我尽量参照了他的译文,但是也有些地方我觉得他翻的不够精准,因此我稍稍擅自修改了一些小的内容,还望大家见谅4:翻译的过程中,人人影视早我一步发布了作品,但又觉得自己已经翻了三分之二,不翻完太可惜了,于是坚持翻完了5:关于电影是否是成功的改编,我认为只能是中规中矩,毕竟原书语句相当意识流,有很多场景都只是寥寥数语的描述,更多的是读者心中的想象,想把这些都搬上银幕,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人心中联想的画面都会有所不同,电影不可能都完全契合读者心中的想象。

加上本来导演的执导能力也不是非常过硬,这部电影迷失了不少原著追寻人生方向的精神内核,反而着墨很多关于青春、性和迷茫的描写,自是可惜。

不过一代读过《在路上》的读者当然对电影版仍旧抱有很大的期待,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还是值得一看。

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交由大家去看吧。

字幕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51744652/

 6 ) The Second Half

后半段在家庭斗争中开始,同性恋文化渐入,背景记叙发生在六十年代后自由浪潮之前,却很难真正有这样的事实表述。

而这些问题背后的面临的是共同的生存困境。

墨西哥式文化的表达依旧狂热而肆意奔放。

种族的梦呓…我没看懂(待补)。

NYC的重遇写实而不矫情;细腻的从家人开口,终于转身,情感在街道停留……三个男人经历了的似水年华,定格而成追忆。

故事的始终及一切山川沉入字迹也浪漫不俗。

P.s.有趣的见到男性戏服,想到西服在那个过往时代、甚至是今天传统的“西方”都是日常,而在其“舶来”的数东方国家却演化成了精致主义下的阶级崇拜和象征。

电影中街头女性也穿上了束腰而宽肩线的套装。

不知道是不是说,自由的种子已开始长出绿芽。

 7 ) 吸一口烟,看一眼夕阳,转身上路

这个镜头,1950 New York那个剪影,萨尔与Terry背身告别的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三个画面。

至于其他...有目的地吗?

还是就只是走?

不论结果如何,在路上的彼时才是精神和灵魂。

还是杂乱的记点琐碎吧。

葬礼之后故事开始,独白原著第一段,再熟悉不过的开头。

迪安登场,不太符合我读书时脑中自己画的那个形象,不是长头发,也不够邋遢,声音也不像。

整部电影的大部分,说话的语气、语速、状态都不够像我期待的迪安,过于冷静,几乎没有怎么表现出老布尔李所说的“神经质般的不负责任和暴力”的迪安。

要说有,大概只有在雪天从车窗探出头来那一段让我觉得,哦,这才是迪安。

选角、表演、导演,都有点失望。

"I even told him we can take the sexsuality out of it, just...be with me, man, hold me, just call me."卡洛这段独白,神情忧伤的让人心疼。

这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

(有点悲哀,竟然不是迪安或萨尔)其实Tom Sturridge演迪安也许会很合适。

现在只能说可惜了。

邓克尔居然是个胖子...也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迪安在印第安纳过桥的那段拍的够精准。

迪安说,岁数越大,烦心事就越多。

所以年轻时不好好生活,一辈子就都浪费了。

最后一场戏,萨尔敲打书的最后一段。

人人影视的字幕严重的错误。

老迪安莫里亚蒂指的是迪安的父亲,根本不是老年的迪安。

字幕升起时的音乐,那句唱词,father father where have you been,想到迪安的一生,听得让人心碎。

--说实话,我不知道要怎么拍这部电影自己才会喜欢。

详尽的展现每一次旅程是不现实的,篇幅太长,且现于影像会太重复。

但显然像这样拍是我不喜欢的。

导演对每一次穿越都有所交代,但只选取了一些段落。

可奇怪的是,对一些关键情节(比如在旧金山萨尔被迪安抛弃,比如去墨西哥前的丹佛和过境——丹佛这么一个重要的符号居然只出现了一次),甚至是体现全书灵魂的段落(比如芝加哥之旅),导演都选择了忽略。

这样做不但会让没看过书的人初看时一头雾水,而且也完全展现不出迪安和萨尔们除了狂放不羁混蛋之外的那一面追求自由燃烧生命的精神(书中的迪安可是略带有上帝光芒的)——这才是在路上让人为之着迷的精髓。

就像有人评论说的,这样的选择让人怀疑导演对这本书的理解。

作为中央车站和摩托日记的导演,这样的选择很让人失望。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对结尾的修改。

影视作品毕竟是对原著的改编,所以情节改动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去墨西哥的车上没有斯坦。

但结尾最后那一次见面,这么重要的结尾,也变了,彻底的变了,让整个故事的意味都变了——电影的结尾看上去就好像是发达了的萨尔嫌弃、抛弃了依然漂泊穷困的迪安,不留一句话的无情上了车,留迪安一人念着“依然爱你”孤独的望着远去的车。

可这哪里是凯鲁亚克的结尾?

萨尔和迪安哪里是这样的离别?

这不是On The Road。

-最后。

我想象过萨尔敲完最后一个字后电影会怎么结束出字幕。

在我的想象里,会奏起忧伤的爵士,慢镜闪回过去在路上的那些点滴,欢笑或眼神。

最终,曲终,画面定格在萨尔和迪安并行向前。

画面淡出,一行字浮起:To Neil Cassadee and Jack Kerouac

 8 ) 永远在路上

两年前的夏天,我跟rocketegg说,走吗?

走吧。

去哪?

不知道。

大理吧?

走。

于是上午决定,中午买票,下午收拾东西,晚上就出发了。

一个从信阳,一个从淄博。

坐了一天多的绿皮车,到昆明中转时已经是半夜,我在路边大排档一个人点了50块钱的串,第一次喝到风花雪月。

刷手机刚好是衣戈猜想发《二舅》视频的那天,我吞咽着肉和酒,眼泪就掉下来了 。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一个月,算上路费也只花了一千块左右,现在看像个奇迹。

人民路上有我的好心情,我曾经无数次向他人提起大理,我怀念的仅仅是个地名吗。

或许多年以后我傍晚六点下班喝几瓶啤酒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在这个人生节点看这部电影会给我带来什么。

起码我现在知道哪怕只迈出了一步,也算是在路上。

 9 ) 无处安放的人生

电影终归是电影,看看演员漂亮的脸蛋也没有什么坏处,已经是好多年前看过的书了,过程经历什么的早已忘的七七八八,但电影却把当年的感觉给勾引了出来。

一种无处安放的人生。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安顿下来,四处漂泊的几年下来也许忘记了当初最开始时候的初衷。

在路上给出了那份感觉,电影看看也就看看了。

书哪天还是要回去脑补一下的。

 10 ) On The Road

前几天看了由凯鲁亚克的小说On The Road改编的电影,让我想到一些事情。

电影说的是二战以后美国平民阶层的青年希望自由掌控人生,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从传统中突围出来,这场战争几乎持续了这一代人的一生。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青年人还在继续这场战争。

新科诺奖得主Bob Dylan在歌词里写下的:“You don`t get anything you don`t deserve,where we were born in time.( 你不该遭受你不该受的,因为你生逢其时。

) 是这一代人的脚注。

他们注重精神体验,文学,不管走到哪,迪安都会带上那本残破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爵士,血脉贲张的节奏,还有汽车让人无我的速度,陌生地域的强烈刺激,人和人的亲密无间(这其中就包括性的解放,身体回到人类原始阶段作为交流的媒介),这样的生活是迪安的理想。

理想的售价往往比你兜里的钱多一刀。

迪安没有工作,当然这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工作。

在路上他们没什么东西吃的时候,都是用偷的,汽油也是,他们有口头禅,杜鲁门总统说要降低生活成本。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他们也有自己的风格,迪安的妻子怀孕,家里还有一个婴儿,迪安自顾自地带赛尔去听爵士音乐会,妻子要和他决裂。

之后他们俩驾车飞奔墨西哥玩了个昏天黑地,碰巧赛尔生病了,迪安又丢下他回去和卡密儿复合。

影片结束的时候,在纽约街头,迪安想和赛尔单独呆一会儿,赛尔也拒绝了。

他们处的原则就是你有求而我不必应。

就像布尔.李问赛尔,像迪安这样的人为别人做过什么?

他压根就没有责任感的概念,可他却总是觉得别人有满足他的义务。

可是赛尔,却觉得他神圣的一面带给人快乐。

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会给人压力,不用总想着知恩图报,当然也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玛芮露的离开就是这个原因,卡密儿和迪安决裂也是),不过对他们来说,安全感是建立在自身上的,无需进口的。

迪安的理想的确是实现了,因为他要的生活不是一种范式的目标,是时时刻刻性的,不工作就是理想,听爵士就是理想,飞驰在西部公路上就是理想,所以说他时时刻刻活在理想里。

而凯迪亚克,迪伦也是,他们生活,他们写作,他们的理想全在里面。

而更多的青年人呢,他们无法不工作,工作即生存,他们又不想被工作奴役,到这里,就自然而然想到80年代的中国青年,玩摇滚,很有力量的摇滚,写诗,遍地荒芜里野花燎原,我记得哪位老师说过一句,看不见希望的时候是感觉最有希望的时候。

当格局建立之后,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是同向的(这时候的力量已经变质了),后文革的知识青年惧怕在野,惧怕身处权利体系外的被动,但是进入体系的条件首先就是反对自己的立场,服从传统,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怎么坚持自己呢?

对历史的拨乱反正往往会有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on the road,日本式的,温和的,就像是枝裕和《奇迹》中小田切让扮演的父亲,热爱音乐,却一直没有机会出道,边打零工边做音乐,至少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地on the road,可是还是和爱人分开了,还是不能被传统接受。

传统到底是什么?

集体生活智慧?

还是吃人不见血的魔鬼?

2016.10.14

《在路上》短评

它唯一的缺点,是不太耐看,但我相信,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你还是会非常投入的。我甚至有些喜欢迪安·莫里亚蒂,在他身上,那些不可救药的“堕落时刻”,有种原始的生命力被更为原始的黑暗无情吸走时的神圣感——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别人改变不了也夺不走的。

7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反正没看过原著,感觉这片儿从画面音乐和演员上感觉都挺对的。Viggo出场差点叫出声。越来越爱他了!!以及还好暮光女出场时间不会蛮长。。三星半!

9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有些书就是不适合拍出来

14分钟前
  • 荆棘
  • 较差

1948年到1951年,一台车、一群狐朋狗友,每日佐以大麻、性爱、爵士乐,无所事事的混日子。虽然是小说改编,我不喜欢传达的这种生活状态,也不喜欢那个年代。更是讨厌斯图尔特,片子也没有公路片最基本的好风景,不喜欢这部片子。

1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后知后觉看了这部被誉为“垮掉一代”圣经巨著的电影版,作为公路片相当成功。暮光女本色出演也让笔者多了些好感。片中再现书中滥交、吸毒、取向倒错与情感障碍等经典场景,现在看倒也并不惊世骇俗。但它还是太“新”了,欠了一丝久远的韵味。五十年代美国大陆风情和那段伟大的旅途,难再复制。

18分钟前
  • 许多年
  • 还行

没看过原著。莫里亚蒂的老婆就是《忧郁症》的女主,和玛丽露的搭配让电影多少有了看头。除了这些无尽的艳遇,其他的情节我们没看都已经太熟悉了吧,在一个驴友烂大街,丽江拉萨堆满人的年代,需要其他“垮掉”的方式。

19分钟前
  • 狗肉
  • 较差

这部讲述美国上世纪中叶所谓垮掉的一代生活现状的电影并没有给人多大惊喜,走马观花的片段式叙事让即便群星荟萃的阵容也无法塑造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我只看到一群无所事事的所谓文艺青年沉溺于爱情、基情和性的纠结中无法自拔,仅此而已。★★☆

20分钟前
  • yihan1010
  • 还行

命题作文吗?女人爱你,男人也爱你,可惜你只爱自己。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那个金色的年代,我始终无法割舍并深深怀念。反反复复中,我们最好的梦想都被搁置在一个个路口。

25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推荐

三观超正的主流青年杰克·凯鲁亚克,对的,就是这样,不叛逆嘛。

28分钟前
  • rivert
  • 还行

没看过原著的电影党。beat generation 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火花的燃烧,很迷人。追忆逝水流年的陪伴是放荡不羁的日子。影片最后塞尔拒载迪安让我想起一句话:remember man,I used to be your best friend.最后我想,关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仅此一次生命的这个问题,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32分钟前
  • Morgan
  • 推荐

烂! 这他妈不是在路上 一点都不嬉皮

36分钟前
  • 2049ONE
  • 较差

...自私、自大、纵欲无度的男主角,到底怎样吸引那么多人追随的?有半个小时都在拍公路空镜吧...冗长,杂乱,意图不明。和我所认可的追求自由不一致。

40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较差

青春时不去追求自己热衷的事,真是白活了!在多混乱的年代下都有取之不完的乐子。青春就是该用来挥霍的,留下来的回忆都是牛逼的!

41分钟前
  • Rocky
  • 推荐

这片子看得我很违和,一来四部电影的体量被塞勒斯压缩到两个多小时讲完,与其用糟糕的碎片化叙事不如放开来完全搞形式,二来缺少那种逍遥骑士式的脏乱差,前半段一度让我觉得把Beat Generation 拍成了Lost Generation. 最不能忍的是墨西哥分别那一段,导演的改编(少了一个照顾赛尔的同伴)扭曲了原著精神,间接导致最后的结尾成了可怜兮兮的迪安的煽情告别,我可去你妈的吧。

43分钟前
  • 深邃
  • 较差

如果按照现代电影的评判标准来看,这不会是一部好电影,大量不连贯的情节,错误的选角,纤弱的人物塑造(尤其是dean moriaty那股子疯狂劲,一点没有体现出来)。但是原著差不多也是这样,桀骜不驯,松松垮垮,精神上倒是实现了一致。

47分钟前
  • GaGaMing
  • 较差

难道垮掉的一代就是从这里开始吗?文艺青年忙着自杀、二逼青年忙着打炮、普通青年忙着总结人生,呃。。。起码大家都很专注。

52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还行

塞勒斯肯定会让原著党们不满甚至愤怒,影片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原著中的核心,反而通过Dean刻画了一段如黑夜蜡烛般极度燃烧的迷茫青春,技术环节在水准之上,片尾纽约街头重逢那场戏眼眶微湿。加内特是众年轻演员中表现最出色的,性感野性不羁同时又迷茫脆弱,完全刮目相看。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文学影像化的优势和弊端都在这部电影里显露无疑.我不向往也不喜欢这样的青春

57分钟前
  • 呼神护卫
  • 较差

又臭又长,这是想表达个什么?不过话说回来,我总觉得如果我以及所有我经历的青春,都是一场电影,我总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旁观者。(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是Ian Curtis演的,我操)

60分钟前
  • Dean42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