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细腻而温暖的电影。
虽然,影片中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烦恼。
流浪汉大叔:不管有没有女人,生活都够烦的。
活着很烦啊。
儿子昭夫:我都有点烦这种环境了,我都想辞职不干,以后去当个牧师也好啊。
妈妈福江:怕有一天走不了路,下不来床。
到时候,不管干什么都得别人照顾我,这种事情多不好意思呀。
人生不如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下烦恼,换一种活法也不错。
于是,昭夫终于辞职了,也签字离婚了。
这时他发现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当他和妈妈仰望夏夜中绽放的烟花时,那一瞬间的绚丽和美好,给了他从来没有过的放松和享受。
是妈妈给了他温暖和力量,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要过快乐的新生活。
还是牧师说的好:人不能把压力都揽在肩上,应该每天乐呵呵地生活。
整部电影治愈而温暖,正像片尾的小提琴曲一样,如清澈的泉水,似轻柔的春雨,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宁静安详的美好感受。
赶上了全球首映,本来是冲着永野去看的这部电影结果戏份好少,但第一场的哭戏已经足够表现出能力了。
不过虽然是家庭片却还是好多细节令人震撼,我看过的山田洋次导演的电影不多,大概三、四部,所以印象里山田的电影都是十分规整,有点老派,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做模板教学的作品,但是当拾荒的老头在天桥上发狂描述大轰炸的时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气质,没有一点战争的镜头,只靠现场的车滴船鸣等等就能表现出惨烈感,神经质般的情感抒发不仅激起角色的释放,对观众也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像给空荡荡的心脏打上兴奋剂一般。
最后是烟花,剧里出现了无数次7.29的烟花大会海报,还以为会是一家人重归于好,穿好浴衣参加大会的俗套剧情,结果是妈妈在自家的二楼、在故事的发生地,而且是烟花已经绽放后才看到了烟花,就像那句名台词“我们所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所以最后在都市楼房中绽放的烟花是份礼物 是山田洋次导演给每个观众的礼物。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年轻人是老导演的通病"——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导演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拍给老年人看的 。
为什么一定要取悦年轻人?
你要求老人了解年轻人是不是透露着你的傲慢与偏见?
你身为年轻人试图了解过老年人吗?
致敬92岁尚在坚守梦想的导演。
喜欢这种老派的文艺电影,感情真挚细腻,表现技巧扎实娴熟,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没有一帧画面是浪费的。
看这种电影整个心都是满满的,围绕着“妈妈”的三代人之间的冲突,简单又真实,恰如生活本身所呈现,每一代人都有他的不易但有爱就从不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电影表达的爱很多元。
父母亲一代虽老派但因为包容而持久;昭夫一代强调个性前途而不将就;孙女代表年轻一代更是和强势父亲水火不容却更喜欢奶奶的达观;昭夫和发小同学又是同事之间的友爱;母亲与牧师的黄昏恋爱;鸢尾花团队对流浪族的关爱;牧师反复说恶人亦天使的博爱……然而结局却都不如愿,恰是“人生小满胜万全”的缺憾美。
然后昭夫放下了一切,回到家,结尾那句:“那么,拜托你了,妈妈”,瞬间泪目,无比唏嘘。
妈妈此时此刻的喜悦是怒放的,如夜空中烟花。
从此又是整整齐齐一家人了。
里面给拾荒老人的细节很巧妙,终身的战争心理创伤是导演的反战理念;老人摔倒在教堂门口的自言自语,表达流浪汉也有对家庭的渴望;不听奶奶劝执意不要政府的补贴是民族自强不息的骄傲。
还有,吉永小百合怎么那么美啊?
80岁了怎么眼睛里闪闪的全是星星啊!
可能只有91岁的导演才有这样的能力,以温情的影调深刻描摹独居母亲的晚年寂寞。
看似简单的生活日常,细腻中皆是温情与感动。
回味良久,这温情的背后是独居母亲晚年的无限寂寞,正因寂寞到了极处,才会释放出那种义无反顾冲动和万般克制的温柔。
在我眼里,片中母亲是独居老人的一个缩影,而她已经足够坚强和独立,试图用公益服务、邻里家务、甚至黄昏恋来塞满自己孤独的时钟。
对年轻人而言,生命是由过往回忆和未来的期待组成的,可步入老年的生命,未来与他们早已渐行渐远,心中无所期待,心中皆是过往的回忆,而儿女是回忆中的主角。
特别是那场母亲送别单恋已久的神父那句突然激动脱口而出的“带我走吧!
”口吻近乎哀求,其中透着她多少的爱和寂寞。
每每想到此幕,内心是无尽的感慨: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人近中年的自己,是该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一声问候,一顿简餐,甚至一次误会与口角,都是同正步入老年的母亲(和父亲)的一份共有的回忆。
适逢母亲节,衷心祝愿每位母亲都节日快乐
PS 女主角由79岁的吉永小百合出演,美丽气质不见当年。
出演女儿的永野芽郁戏份虽然不多,但也很美。
4星半。
比起家族系列,山田洋之的母亲系列我倒是都没看过。
吉永小百合确实是能让儿子同学连生气都一直念念不忘的“漂亮妈妈”呀。
剧本太细啦,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去建立人物。
大泉洋出场时只是西装革履谨慎行事的人事部长,手下小姑娘稚嫩得都不会帮忙打马虎眼;然后又成了邻居眼中久未回家,是因为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但是镜头一转,你才知道这卸下面具的大人物私生活有多不如意,老婆女儿跑了,家里能说话的只有一台脑子不太好的扫地机器人,日常只能叫酸辣拉面外卖充饥。
在久违的“回家找妈”过程中,大泉洋从各种一惊一乍里软化了下来,终于找回本心,也终于抛掉了社畜的外壳。
社畜看这种片子未必会赞赏他的选择,但无法不共情,以及无法不好笑。
一种奇特的明朗,就像台词说的,反正不会再糟了。
小百合的恋爱插曲戛然而止,是让人意外的一笔。
本来大家都跟孙女一样磕到了,好好的把人家老牧师扔到北海道去干嘛。
但继任牧师是外国人这个细节仍然很好笑,小百合(小小声抱怨):听不懂了!
孙女是扮做叛逆酷妹的甜妹!
给父亲洗洗脑挺好的。
同学就,专注拖后腿一百年呀喂!
有点记不得了,导演是每部都会加反战元素?
45年那场东京大轰炸到底带给90岁的老先生多深的阴影啊。
这一部学的新词汇是“佃煮”。
没想到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90岁高龄的作品。
《你好妈妈》是他“母亲三部曲”的最终章,真实的再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在面对人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寻找自我呢?
这部《你好,妈妈》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笑中带泪,导演用细腻勾勒出祖孙三代在混沌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自我,迎来明天的勇气。
在大公司担任人事部长的昭夫,面临必须裁掉昔日同学的窘境。
另一方面,中年男人婚姻貌合神离,父女关系也频频触礁。
他久违地回老家探望母亲福江,却发现家裡已经没了自己的位置,而失踪的女儿居然理所当然的在奶奶家蹭饭吃,和福江的亲密程度更甚於自己。
或许是为了夺回母亲的关注,昭夫开始频繁地回老家刷存在感,却发现母亲似乎变了许多。
甚至和邻近的教会牧师发展出了暧昧关系,让他倍受打击。
女儿舞倒是乐见其成,赞成奶奶恋爱。
福江和孙女小舞聊天,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她第一段婚姻,是不顾父母反对勇敢追爱换来的。
尽管那段恋爱故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非常不可思议,但至少这是她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
儿子成年后,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教会牧师走得很近。
福江如少女般陷入了爱情烦恼中。
没想到当她打算鼓起勇气告白时,牧师临时决定回到故乡北海道的教会传教,这消息对福江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也让她正视起自己的心意。
吉永小百合所饰演的福江,在丧偶之后独居在邻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护著丈夫所创立的足袋店。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神仙眷侣,直到在福江和孙女的谈话中才发现,身为女性,很难从严肃寡言的丈夫身上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所以寡居多年的她会对兴趣爱好都相似的牧师产生一种依恋之情。
但八十岁的福江还能有面对爱的勇气,而反观中年儿子却忘记了爱的本质,被世俗名利牵绊,是他对眼前的纠结与抉择,究竟為什麼让他不快乐。
片中的昭夫,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努力读书按部就班的工作。
于是在面临主流价值观裹挟的新世代青年,只能懦弱的面对人生种种考验。
山田洋次的执导下,不论是老家小院里的绣球花,还是隅田川上的绚烂的烟火,在隅田川的老城区里,山田洋次将人间的温情一笔一划的刻在了荧幕上,这些江户时代来来往往的人们,美丽与哀愁。
《你好,妈妈》正是因为母亲的强大与独立,才重新召唤他们重新建立了紧密的亲情纽带。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这句话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面向老年人的。
这是一部属于长者的院线电影。
(在香港 称呼岁数大的人为长者而不是老年人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
)长者也是院线电影的受众群之一,他们不应当被排除在外。
因此对于这次观影,有相当一部分感动与美好是戏外的经历带来的,甚至于它比电影本身还要值得我纪念、回味,因为这段经历确实让我感到余韵悠长。
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观影氛围会深刻影响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所在的这个场次平均年龄目测超过了六十岁。
观影过程中每次遇到编剧安排好的笑点全场一定会有人笑出声来。
大家都很开心。
作为人事部长的男主要裁掉同窗好友,同时,妻子闹离婚且二人分居,女儿不想上学,老妈正在黄昏恋。
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是个人都得焦头烂额。
但电影并没有把人生讲得多不容易,逃到奶奶家的女儿,顺手洗起了男主的餐具时,温情暗涌……已经决定了电影的走向。
让一个中年男人坦诚地说出:我也累了,想休息一下。
是多么不易,如释重负。
但最终男主老妈还是没来的告白,牧师带着她玩了一天,她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分别。
那句:您还没告诉我的时候,我还觉得今天是我特别特别开心的一天。
和男主那段话:我给他代写的情书……他拿过去和人家交往了,但其实我也是喜欢咲江的,所以呢,在我代写情书的时候,就已经失恋了。
当然了,自始至终,妻子都没有露面,男主也签好离婚协议书。
中年人,你终于愿意带着可惜与遗憾,与生活和解了。
吉永小百合、大泉洋、永野芽郁,正好是不同年代的演员。
永野芽郁这次表演有问题,前半段离家出走的女儿不错,中间和父亲和解那段,学绫濑遥学太多,已经不太像一个女儿,很割裂。
估计山田洋次太老了,没精力指导,加上之前在他上部电影里发挥得不错,本身也是个好苗子,就任其发挥了。
另外,美术组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永野芽郁的每套衣服都要叠穿,找什么存在感了?
妆容也过于成熟。
抢到这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已经足够幸运;没想到还能在电影结束的主创见面会上,见到91岁的导演本尊,当时就涌了泪。
同行的她说,不太能共情到这个点,我想了想,脑海里一路从《寅次郎的故事》《钓鱼迷日记》《远山的呼唤》《黄昏的清兵卫》(武士三部曲)《东京家族》(家族系列)《母亲》(母亲系列)闪回过来……“这么说吧,和山田合作过的,亦或是同时期的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人,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今天还能在现场看到他最新的电影,看到他本人。
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就是你眼前看到的寻常了。
”山田是我自认为最能接过小津电影衣钵的人。
电影一如既往地如春天黄昏里的一盏花茶,有叙事,有技巧,有意见表达,它要诉说的就是生活本身,又没有一点炫耀,陶醉,冲突和违和。
正如导演自己说的那样,“创作一个喜剧好难啊,表达清新的生活,比表达沉重难好多。
”我所认识的身边自称电影人的人,真得不太会懂导演的这句话。
谁会是山田的衣钵继承人?
不得而知。
至少不是见面会上那个自称接受了导演传承的人。
因为真的在讲述生活的创作人,不会从别人的电影去找相似和影子,因为每个稀松平常的人生,都没有复制品。
对死亡无形的恐惧,对无条件包容的母亲怀抱的渴慕,儿时记忆的阴影闪现……这种男孩式的撒娇甚至还容纳了母亲独立的爱情和对父亲隐隐的批判,也总有一场烟花让你轻轻微笑,山田爷爷总是足够温暖。/“漂亮的妈妈”让吉永小百合来演也未免过于完美。好久不见的宫九还是这么活泼啊!#BJIFF2024
日本人拍纯欲和纯爱都是一绝,不过这个流水账确实无聊。
上影节打卡。家庭观可能对我个人有些陈旧,男本位主义充斥剧情镜头语言各个角落有些不适,女性联盟也脸谱化。一分加给吉永的优雅老去,实在太美丽了…… 但演技在戏剧化和生活感中反复横跳,割裂得有些难评。伊野老人这出“闲笔“反而多了诸多趣味。喜欢一些主观视角的穿插,或许需要补一下母亲三部曲… 特意抢的见面场,虽然对这部多少有点无感。但听到91岁的山田洋次温柔又打趣地说拍喜剧更难,拍让人悲伤的电影倒容易一些着实还是感到Respect. 亚撒西P. S. 实名吐槽观后谈拉存在感的某个独立电影导演,此刻你应是一个真诚的观众… 没想到真的有处处开屏者,没话说可以不说。扣回一分因为这种糟心。
总觉得像电视电影,过于平淡
我的中年生活一团乱麻,我的80老母却在偷偷恋爱~~~ 山田洋次导演总能带来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心灵,一阵阵从20世纪拂来的暖风,让人重温来时 也无惧去处。吉永小百合太明媚了,果然,岁月从不败美人
对这时候的山田洋次和吉永小百合来说,塑造角色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譬如观赏钢琴演奏会时,在那短暂的、无言的镜头里,众人中只有福江母亲始终捧着节目单——她是会认真阅读节目单的那种人。
老导演还是稳,塑造得比较好的角色也都是老人,每一个都不服老,做慈善、捡垃圾、传教、恋爱,包括导演九十高龄还在拍片,都是不服老的表现。日本人怕给人添麻烦的印象进一步坐实了。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哪怕中年离婚又失业,大泉洋养这种男人简直是浑然一体。
#GH試片 停一停,這樣的中年男性社畜故事停一停,老爺子年屆九十精力仍然旺盛,但也難再擠出什麼新鮮見聞啦!日安,母親大人——對話的對象是母親,也難怪女性的自主意志與自信灑脫仍是建立在乖順、服從的想像客體之上,包括看似叛逆的女兒,寫滿了老年人的刻板想像。還有一點真誠發問,老宅的室內戲場景都是棚拍的嗎?那個光影營造的呈現真的加深了城市中心和近郊對比的虛浮感,生存競爭壓力與老家田園牧歌建立在這樣的風貌上實在是太不可信惹。真的,我要去重刷《海女》!!!
#SIFF2023-24 反感一些假意亲密的劝告,用违背的方式抵抗疏离的事实。山田洋次有那么多经典家庭片,不必是这一部。
传统风格 但剧情很弱 可以说是超无趣了 实在没什么好讲的。
第一感觉是:摄影机真的好低啊!这么正宗的小津机位,这个时代也只有山田导演能做到,新导演已从和屋走进了公寓,是枝裕和的机位则更富变化,事实上,对“机位”的特别关照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很久没看到山田导演摆足架势拍庶民喜剧了,这甚至是导演的总结之作:“男人之苦”加温柔、强韧的母性。开片以还在犹豫要不要请人工的母亲和已经厌恶扫地机器人的儿子对比拉开日本代际的区隔,随着剧情推进加入的流浪汉爷爷和女儿,则补足了当代日本的四代人面相,战后一代、昭和女性、泡沫经济一代与当下渴望个体意义的令和一代,四代人又来自四个不同阶层,影片以他们的碰撞带出的还是导演对昭和夕阳的回望。在母亲三部曲后两部中,导演一直在将母子关系单拎讨论,母子可以无限互相撒娇埋怨依赖,是绝对安全的异性关系,这份戏剧性至本片做到了最好。
妈宝男宣言:妈妈永远是避风港!生活这样子好像也可以。昭夫步入中年危机,不仅与妻子女儿关系岌岌可危,作为东京大公司人事部长,每日精神紧绷。在偶然探望多年不见的母亲福江后,东京郊外的向岛成为他疲惫生活的避风港。城市上班族身处的高耸整齐的格子楼,与旧城区日式庭院、社区邻里的盎然生机,交织与反复,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选项出现在昭夫眼前。或许人生“失败了”…也没有关系!选择,然后去做,保留遗憾,不论在什么时候,生活就只是这样的。
就像川流不息的隅田川,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看似平平无奇,却用人情的力量化解一切世间愁苦,非常通达。年纪越大看,就越觉得有意思。
以为最终章会有点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结果还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永野芽郁的颜值也没有体现出来。
和以前的佳作来比,这部差了许多许多……
嗯嗯嗯嗯嗯
siff补标,最喜欢的一部,一种日式的暖意。“煎饼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安慰人类。”
25siff个人观影并列最佳。卷毛演这种真是太专业了。寺尾聪也是真有味道。
忘了是哪个电影的一个女人说她老公对她很好但是他不爱她。好像这个电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