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很真实,学校六年级二班一开始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给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话题饲养小猪并吃掉它,在进行课题活动的时候没有考虑的很全面,得益于校长的支持,期间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从小朋友开始给小猪搭建住的地方,从家里带吃的剩饭,动手操作各种活动,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小猪打扫卫生,合作分工,带小猪去散步,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嫌弃并最后有深厚的情感,期间很多的困难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以及涉及到家庭,从一个班级到学校到家长到每个家庭都有了对生命思考的意义?
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并曾发出更多的意义,最后的抉择让六年级二班的孩子是一种的责任的抉择,分工和位置的抉择,是一趟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以后不要随便就叫人家猪!
猪也是有感情滴!
第一次萌生了养头小猪当宠物也不错的热情、第一次为了一头小猪流了“一公升的眼泪”、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小猪也有感情也会寂寞、第一次开始真正体验到番茄也是有生命的,要有对食物起码的尊重...里面:小猪跟人一样的有了个名字,叫小P小猪2个月大睡在纸箱里那个表情,那真叫粉嫩小猪偷吃番茄、踢球、上音乐课、偷听讨论、意外出逃、过圣诞、围爱心围巾、睡毛毯过冬....因为对小P满怀爱意,充满感情,小P不是被当作食物看待而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伙伴、是一份开心又调皮难忘的美好记忆!!
里面说:如果小P活着的使命就是让我们大家吃掉?
那我们活着的使命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没有小P会觉得寂寞?
那小P如果离开我们也会觉得寂寞的,我不想让小P寂寞!
我们生命的长度到底是由谁来控制的?
小P的生命难道是由我们说了算的吗?
难以置信,这些话出自小学生之口啊!
老师的教学实验可以说绝对是成功了!
想说:这个教学实验为什么成功了?
每个小朋友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了,这是最主要的每个小朋友都从头到尾体验了这个过程,开始结束、开心伤心.....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回忆每个小朋友都对小P去留做了思考、争辩、纠结....想说:6(2)班的教室四面八方如此满满当当,仿佛记载了班级里所有小朋友的喜怒哀乐,教室其实是1个班级每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小家,学校是大家,一个家庭是靠什么维系的呢,我想是感情,感情来自什么地方?
来自互相信任和互相依赖!
现实中这样平等、人性、民主、相互依赖的教育关系,我想绝对是很少有的吧!
如果有,应该很难得,要珍惜!
想说:6(2)班毕业的时候,这个仪式很棒,仿佛咱们古代接受圣旨般神圣,更重要的是每个小学毕业的小朋友身着正装,带个小花,在像大人一般被尊重着;毕业歌歌词很好,不用精忠报国,而是鼓励成长为主;我想说歌词的情操再高、再爱国,我毕业之后一点P都想不起来了!
附上歌词,备忘: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片子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所散发出来的令人思考的地方也很多.先说说老师的教育目的,虽然不知道真人事件中那位老师是要同学们珍惜食物为目的,从养育它所付出的辛劳中体会生命的不容易与神奇;还是如片中的老师是本着想给同学们体验一堂生命课程,目的是让他们不在大人的影响下,亲自体验,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影片虽有些模棱两可,但其实并不重要,就像那位老师自己说的:学生们在这一年中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早就超过了他当初的目的,让他也从中看到和感悟到很多东西.我想学生们最后的一场辩论是最最精彩的部分.不像大学生辩论赛有理有据,妙语连珠,但勇敢而激动的他们可能是重复着别人的话也要将自己的真实心情表达出来,我觉得很可爱.我们来看看他们有意思的想法:1 我们把它给3年级的同学养,与其到时候3年级的同学把它送到屠宰场去,还不如我们亲手把它送去,这才是负责任呢.2 你们把它推给3年级的同学才是逃避问题,把它养大然后做成猪肉来吃才是负责任的行为.3把它养到死才是对它负责吧.4 那我们就亲自把它杀掉,做成猪肉吃下去,这样不才是负责吗?不要将责任推给屠宰场.5.我虽然也很想让小p活得长一点,但是我们将它交给3年级,只不过是把这个问题拖到后面解决,一开始就是我们要养的,我们自己来结束才使负责.6.与其具体有形的实物,吃掉它,让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7.小p四月来的时候只有那么小,一年过去了,小p长大了,7月的时候我们还一起放焰火,运动会的时候它也跟我们一起参加,这一年我们有了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们将它交给3年级,如果小p能再活一年,这样也能给3年级一起有美好的回忆.我想让他们了解猪的习性,知道小p是怎么样一头猪.8.杀掉他与吃掉他是不一样的,吃掉它不是让他消失,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9.老师,生命的长度谁来决定?10.老师,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11.我们不要当作是吃掉它,就当作是和它一起毕业吧.大概是这样的言论,我把他们中分为保守现实派,理想感性派,超脱派三类.保守现实派中的大抵观点就让我联想到了,战争中的军人当落入敌军之手前,不再做任何反抗,但也绝不将自己的生命让敌人处置,自己将自己解决掉,才死得有尊严.那些抱着与其别人照顾不好,送去杀掉,还不如我们自己去杀掉它,这样才对得起小p.和武士道精神里面的那种死也要亲手杀死自己而不能让别人来处置自己的生命是一样的道理.而那些哭着说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让我想起了送自己的丈夫儿子去战场的日本妇女.除了默默地流泪,心里有一百个一万个不原意,却还是屈从了.理想感性派就是那些将小p井然当成家人,宠物的几位极力反对的小朋友们,他们除了质疑保守派阵营人是否同样爱过小p,和表达自己在感情上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亲自杀死小p的决定外,却没有想别的法子来说服同学们,只是一味地表达着情感.最后一派比较语出惊人的那几位,在两方的阵营中都有,他们已经游离到这件事情之上,将生与死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是几次让老师愣住的几位.正方的那位转校生,开始思考,生命长度的决定权?她觉得既然没有人可以决定其他生命的长度?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是不是有意义呢?她觉得每个生物都有活着的权利,哪怕多活一天多活一秒也好.这孩子的思想层次绝对在其他孩子之上,估计以后是个人类学家或者动物权利保护者.反方那个屠夫的儿子也是一神人,我觉得他应该属于唯心主义还是什么.杀死与吃掉是不一样的?天,我惊叹.小学生就已经开始理解这些的背后啦.他或许心里虽有不舍,但他找到了一种方法让自己吃的毫无罪恶感,那就是吃掉了它的肉,它并没有死掉,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虽然他没有展开来讲,但我想,他的意思是,动物牺牲了自己的肉体,被我们人类吃掉了,他们的灵魂依附在我们的血液中,器官中,于是我们才有了更多活下去的力量和理由.当然这里我自由发挥了一下.虽然他也属于吃掉,但他的吃掉与保守派的吃掉完全不同.他是一种积极的,有一种靠近宗教的方式来对待问题的. 不过这孩子虽有灵性,但还是要注意,因为不好好引导,以后容易出现精神问题,一旦无法面对这个世界,就会出现如果自己的亲人过世后,不拿去火化,煮来自己吃掉这样的恐怖事件.不过我觉得保守派与理想派是日本社会比较典型的两类人,无论各种年龄段,你都会看到截然相反的东西,而且并存.虽然这不是解释日本很多让我这样的中国人看不懂的理由,但我想,似乎看出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国家.不是天真理想的不可思议,就是残酷冷血到难以置信.--然后呢,我觉得这样的问题自己也曾经遇到过,但我们想到超脱派那一层,让我当时非常迷惑的是: 动物也是有不同的.人们对待宠物与家禽就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那对待野生动物就是另一个极端了.所以人是很卑鄙很自私的,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随心所欲地决定着其他生物的生命,为什么卑鄙呢?这不是自然法则吗?是啊,动物之间也有弱肉强食,但他们有猎物的同时,自己也有天敌,自然法则平衡着自然界的一切,但人类却可以不遵守这个法则,肆意掠夺,为了满足金钱欲望,美味的欲望.这是人类的野蛮.卑鄙在哪里呢?卑鄙就在,他不向动物都一视同仁,人类还是有选择的,当发现了有些动物可以用作工具\用过精神安慰的好处后,便将这些动物与其它食物分开来了.于是这就引发了问题,形成了不公平,但是试问,人对人都不公平,对动物会公平吗?人类不是一直这样吗?无论是爱一个东西,恨一个东西都能找到让自己逃脱罪恶感的理由.但每个人明明都知道,人类不吃别的生物是会死去的.但是依然出现了所谓的素食主义者,所谓的不杀生,所谓的宠物救助站.但也有人可以这样说,作为人类是事实.但是我可以选择我的态度,我的观念,我的价值观来面对其他的生物.素食主义者说,动物有大脑,有思想,有灵魂,我们不可以吃的,这是一种残忍.爱狗的人士一直反对狗肉店,吃狗肉行为和扑杀流浪狗行为,但自己的最爱可能是哪家高级餐厅的四分带血的牛排呢.有人能真正做到不杀生吗?我想只有极少数的极端虔诚的信徒才能像神一样活着然后超脱吧.有句话还是记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觉得在吃不吃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本来就有点可笑,虽然不否认它的哲学思考,以及认真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但是站在靠食物而生存的人类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别的方法高级于动物,除非有一天,人类发明出另外的东西,能延续生命,让人类摆脱这条食物链,再来谈怜悯生命的话题似乎更加客观可信.
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养过一只大公鸡但是这只大公鸡买来就是要被吃掉的 他在我家的那一周都是我喂米喂水它真的是极好看的大公鸡 脖颈儿的羽毛五光十色 鸡冠通红高昂着头周末的时候 毫无回转余地的 它被吃掉了我留下了一点它的羽毛 最后也弄丢了那时候奶奶教我杀鱼 剪开鱼的肚子如何把鱼清理干净 如何去鱼鳞我很快就可以单独杀鱼了 常帮助奶奶但是有一次爸爸钓鱼回来 上我处理我像往常那样去处理鱼 但是失败了剪刀刺进鱼腹腔的时候 它大力弹跳我吓的魂飞破散 丢下剪刀逃走了那时候我才意识到 死亡是很可怕的从那以后 我再也不杀鱼了 恐惧死亡奶奶和妈妈时常处理鱼和鸡 活的那种虽然我依旧很爱奶奶和妈妈 但是对于她们杀伐决断的这方面 很是畏惧她们对我的态度嗤之以鼻 渐渐的我也成了妈妈 和小朋友一起成长各种各样的体验课也去了七七八八整体感受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感受套路化的内容 不涉及敏感问题的走过场也不是一味否认当下的亲子课堂只是 作为大人也在回避和逃避棘手的问题何为死亡 何为告别 何为责任 何谓抉择星老师真的承受很大压力 面对孩子和家长整个电影下来还是梦幻多过现实孩子们和小猪一起成长 一起毕业孩子们最后下了决心送小猪去肉食加工厂其中的挣扎恐怕远远不止哭鼻子而已最后大家每个人带着西红柿和小猪告别我一个要40岁的老阿姨哭的脊梁骨都要断了大哥在一旁暴力拭泪 搂着猫狂吸不止大哥像当年的我一样 选择留下小猪我自己的心态很复杂 我觉得孩子应该尝试面对但是我脑公不但拒绝送走小猪 而且全程抗拒“这种生命课程在我们这里分分钟就是教学事故吧”“让孩子每天参与临终关怀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既然要吃掉它为什么还要养这么久培养感情?
”“找个可以养猪的乡下家庭收养不行吗?
”但是不再是孩子的我明白 有些事情是该直面的当然我还是有点害怕这种手握生杀大权的问题会有很多人说 不该让孩子直面这种问题不吃猪肉不养猪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不这样认为也许我也没有更好的答案 但是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 手动赞希望当代教育也有类似(在温和一点)的课程让孩子不再只闷头学习课本知识而是真的感受到一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看到最后一幕,虽然之前已经被孩子们的辩论和为p酱流的眼泪而感动过了。
虽然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在电影频道看到了对它的介绍也知道了结局是送到肉食厂。
可是,看到那些镜头架在装着p酱远去的车上,看着那些朝着这只小猪奔跑的孩子们,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真是,真是一个很温情但是很胡椒粉的催泪弹。
曾经想要做一个老师,很想。
但是这个梦想大概是在三个月前强烈地出现,又在一个月前慢慢地消灭。
我想做一个语文老师,可是不是照本宣读的那种,而是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屈原,讲李白。
说诗经楚歌,还把我大学里所学的仅有的一些戏剧知识,一起告诉他们。
如果有孩子早恋,我想给他们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或者是一个自然老师,在幼儿园里,给他们一颗黄豆或者绿豆或者任何别的什么种子。
在一个小小的自然角里,让他们自己种花,自己除草,自己浇水,自己施肥,或许那些植物会长大,或许会枯萎,可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命的伟大和神奇……不过,因为没去考教师资格证。
因为几乎没怎么看复习资料,因为觉得那些资料里的,和谐精神,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
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我妈又给我挑了一大堆毛病。
你太矮了,你字不好看,学生看到不怕你,没有威慑力……好吧。
我放弃了要做那样一个,本来也就不现实的老师。
本来,很多被社会固定化的职业,就是应该,本本分分地上课而已吧。
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什么道呢?
星老师想要传的,是生命的意义。
是生命的珍贵。
是生命的价值。
是如何去感恩那些为人类生存而贡献生命的动物。
我想说,他做到了。
完全的做到了。
和前几天看的《入殓师》一样,如今的日本电影,果然是越来越具有人性的光环了。。。
真应该在所有学校,统一播放啊。。
可是那样的话,中国的学生,会炒老师鱿鱼么?
2008年东京电影节开幕,一部本土电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它就是妻夫木聪主演的《小猪闯教室》。
首映礼上妻夫木聪真的抱着一头小猪笑眯眯的面对镜头。
P酱真的是超级超级萌啊!!!
一扭一扭的小屁股,见什么都要啃一啃的憨样,吭哧吭哧爬楼梯……啊啊啊啊啊啊我对小动物最没抵抗力了MUAMUAMUA看得出来小盆友们都很爱P酱。
可是我无法理解那群赞成吃掉P酱的孩子们的理由:养它就是为了吃的;与其因为其他人养不了把它送到肉食中心,还不如我们自己送过去;吃掉P酱,它就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它生命的延续;它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总之,爱它就要吃掉它。
有时候,日本人的心态真的非常匪夷所思。
这部电影又加深了我这个观点。
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食物,中国人强调做这些食物的人的辛勤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日本人则强调事物的原料,也就是猪牛羊鸡鸭鱼,“鱼儿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摆上餐桌,我们就要怀着感恩的心把它们吃干净。
”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怪异得很。
因为你们为了让人类吃掉而“顽强的活着”,所以我们人类一边感谢你们,一边把你们吃得一干二净。
“我们有权决定其他生命的长短吗?
”“猪生下来就是为了被我们吃掉的吗?
”脑海中浮现出在日本“科学”捕鲸船上被开膛破肚的鲸鱼;被赶到海湾里遭集体屠杀的海豚,他们的惨叫声和鲜血染红的海水,深深的刺激到了我。
日本人说:“谢谢你们啊,为了变成食物顽强的活着,我们会吃得一干二净的。
”各位看官,你们不觉得很不舒服吗?
影片最后,孩子们边哭边追赶肉食中心卡车的样子颇为心酸。
爱你就要吃掉你。
CLAMP《圣传》里深爱阿修罗的帝释天在战场上把爱人吃掉了。
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这段情节心中的恶寒。
天哪!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反正我和爸妈说死也不会吃掉我家狗笨的。
1、观影现场。
观影至后1/3部分,耳畔传来小伙伴们掩饰眼泪吸鼻子的声音。
随着情节推进,这种声音渐甚。
此起彼伏感受大家纷纷跌落泪海,唯我独醒(置身事外侧耳倾听,脑补出他她们泪花妆/猫洗脸囧样,有点忍俊不禁。
当然了,绝对善意那种)。
对于一个饲养过家畜/家禽的人如我而言,无论如何无法跨越自己少小时代认知,对这些牲畜生发出类似朋友的感情甚至不惜为此一洒热泪。
2、思考的价值。
在我们所经历的学生时代,伴随高考而至的,一直都是以应试目的为核心的各种功利性教育。
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难得见识片中这样几乎完全是实践式/体验式/开放式的教育尝试。
那些10几岁孩子就他们自己饲养长大小猪猪如何处理畅所欲言的各种观点,把我惊到有如遭遇雷击。
比如那个在6年级2班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插班生提问“生命的长度由谁来决定”,那个老爸是“屠夫”的小男孩说“选择吃掉,即便残忍。
是不是也算是负责到底了”以及“因为自己要毕业,而把小P推给低年级同学是不是正确”,还有“小P和其他同类有什么不一样么”等等。
几乎可以上升到生命/哲学层面追问了有木有。
总结一下就是:生活/生命/生存没有正确答案,唯有思想/思考永在。
给好评,7.8/10分吧。
吃猪肉是残酷的吗?
直面生命,就是残酷的吗?
在晴朗舒适的四月,某小学六年2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新班主任星老师和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
星老师为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六年2班的各位将共同饲养、照料小猪,等它长大后再一同把它吃掉。
小猪小P一天天长大,孩子们也即将毕业,而吃掉小P的决断时刻也一天天临近…… 观毕电影,不由想起了一则笑话:女生们看到可爱的小鸡、小猪等小动物就会情不自禁地大呼“可爱、可爱”,但吃的时候最起劲的也是她们。
现代人,尤其是大都市里的人,似乎不太会把超市里处理得整整齐齐的各类肉块和现实中会吵会闹的鲜活生命联系在一起,故而有的人无法直视杀鸡、杀猪、杀羊等现场,甚至认为剥夺动物的生命实在太过残酷。
但这种“眼不见为净”的割裂,对深切地理解生命的宝贵实在无甚益处。
因为没有亲眼见证屠宰现场,假借他人之手,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下肉了吗?
现实是,普通人为了活下去,是避免不了要食用其他生物的。
撇开别的不说,电影中的星老师试图通过让孩子们亲手养大小猪,切身体会过程中付出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从而懂得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的宝贵,学会对来之不易的盘中餐报以敬畏和感恩之心。
想起片中有一段小胖墩的父亲对星老师说:“那孩子不爱吃鱼,每次都剩下,但是最近吃的很干净。
我说鱼努力活着,才有了紧实的肉,不能辜负了它顽强的精神。
以前和他说都当耳边风,多亏老师养了这头猪。
” 在日本餐前必言“いただきます”,也正是表达了对食物的感谢(动植物成了我们身体、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承接了它的生命)。
而饭后的“ご馳走様でした”也对为这餐饭食在背后奔波、付出的人们表示了感激。
尽管片中的孩子们最终面临是否要吃掉倾注大家情感和心力共同养大的小P这一抉择,但在争论不休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渐渐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这堂“生命教育”课也一定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闪闪发光。
当然,从人本位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这样做是为了心安理得地吃掉别的生物,毕竟猪啊羊啊等小动物肯定也是不愿被人类吃掉的。
但在不得不吃的情境下,直面生命,想明白了吃总比稀里糊涂地吃要好。
では、いただきます。
小p的存在价值一早就被定好,他不是六年级二班的宠物,他只是被六年级二班养大,最后要吃掉的一头简单小猪而已。
最开始认定小p的最终目的是要被吃掉时,没有太多人反对。
很明显大家都认同猪肉是人类食物链中的一环,这件事无关对错,只是大自然的决定而已。
虽然这时大家并没有认识深刻到粮食的可贵,生命的价值。
后来在饲养的过程中,大家逐渐对小P产生了如同同伴的感情。
于是便是觉得将小P吃掉是残忍杀掉同伴的事情,最初确定的目的也在渐渐改变。
那么将小P交给三年级是不是最终解决办法呢?
三年级最后也要面临怎样处理小P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六年级不愿意亲手将小P推上刑场而残留下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除了推迟了为题被解决的时间之外并没有太大意义。
生命到底是不是平等的?
如果是平等的,为什么有的物种已经被驱逐以致灭绝,为什么有的人种被屠戮被伤害?
我不知道,但是我宁愿相信生命是平等的,只是有的生命在宇宙广阔的舞台上鲜衣怒马之后便是悄然淡去。
或许生命在最广阔的时间跨度里,是平等的,或许在物种与物种之间是平等的。
但是当我们处在自己的种族与异族之间,不自觉的将异族处于第二位考虑。
如果这件事有悖道德的话,那么人类食用食物便是有悖道德的了。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食用食物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对于那些被食用的食物来讲,他们这个物种只是在这个时间段成为了我们食物链生物链中的一环。
身为取食者,我们从来不比我们的食物高级,这些食物是来自另一个物种的新鲜肥美的馈赠。
传统的小鸡显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效果或许不好。
小猪有庞大的身躯,越是目睹庞大的生命离去,越是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小猪长得很快,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生命中什么是成长。
他人不可以替别人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这是人类世界的法则。
那么人类有资格决定别的物种的生命吗?
我不知道,但是千千万万年来的自然法则告诉我,当生命出现不可调和冲突时,是可以的。
在自然界,谦让不是美德。
但是,人类或许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他人决定的,价值由自己决定。
万物为何存在呢?
在婴儿尚未出生时,他便被赋予了价值,社会价值,家庭价值,自身价值。
但是婴儿尚未出生时的价值并不由婴儿本身承担,他是在出生时承担了这些价值而已。
至于之后,生命的意义,在我看来,只是为了不虚此行。
或许猪这样的物种有被食用的价值,有医用价值,还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潜在价值。
但是这些价值都是另外一个的物种对我们人类的价值,另一个物种对自身也是有价值的,已经超出人类认知了。
人生何其短暂,在这渺渺星球上,我们对物种的认知又是何其浅薄。
我们能做到的,或许只有珍惜作为我们食物的另一些物种,新鲜美味的身体,以及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记忆。
无法想象,在信奉分数至上、教学按部就班的我朝会出现如此有想法的老师,会产生并实施如此有创意、有新鲜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对此片做评价之前,我必须抒发一下这样的感慨,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或赞同这样的做法。
诚然,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对教育充满热忱和激情的老师,他对现在的孩子们浪费食物严重、连“我开动了”也不说的情况很忧心,认为有违日本传统美德,同时,他也对泛泛而谈的空话虚话和例行公事的形式主义有所不满。
于是,他为了使教学获得显著的实际效果,即让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感恩食物、敬畏生命并身体力行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便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小猪教育”。
这个方法是极个人化和理想化的,前无古人也毫无类似案例和经验可循,因而这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带有鲜明、强烈的实验性质。
然而,好的出发点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显然,过于自信的星是欠周全考虑的,他对于实验的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后果完全没有预判,自然就不存在什么补救措施,因而也可以说这个实验先天不足。
事实上,星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这个实验本身就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如果孩子们没有亲力亲为,没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收获的喜悦,不会对这个实验有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但要做到这些,一时的热情或好奇是不够的,感情的积累和沉淀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孩子本性纯良。
另一方面,他在对实验制定方案的时候仅从自身出发,一切都是想当然的,根本就忽略了孩子对实验的感知和情感反馈,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如果他不那么理想主义,多从孩子的角度做些考虑,或许他就会想到更有可行性而无害的方法。
这个实验给了星一个深刻而宝贵的教训,老师不是一个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做好的职业,必须时刻把“谨慎”二字铭记于心,若只因为初衷良好就恣意尝试,那么尝试的结果就很可能不只是碰壁这么简单,因为他所面对的不是一道化学题、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一群正处于思想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
教导主任的担心果然不是多余的,事态的发展渐渐偏离了星的预定轨道,当他发觉这一点时已经为时过晚,令其措手不及,除了走一步算一步别无他法。
此时已然无法回头,摆在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履行原定计划杀死小P,这无疑会令已对小P产生深厚感情的孩子们伤心;要么给小P一条合适的生路,但这与实验初衷背道而驰,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于是,他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辩论再表决,然而趋于白热化的辩论再次令他陷入了局促窘迫的境地。
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年轻老师的不成熟,一方面,体现了他自我怀疑到犹豫挣扎再到懦弱逃避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也有推诿责任之嫌。
从孩子们的角度,辩论的核心分歧在于小P的身份,它究竟是宠物还是食物。
人是感情的动物,看到孩子们边辩论边哭的场景,我们会心疼不已,那么孩子们又怎会对杀死自己养大的小P无动于衷?
充满矛盾抉择的内心本已痛苦,而辩论无异于将矛盾的外皮层层剥开,令腥红的血肉暴露于众,这又岂是未成年的孩子该承受的?
星最残忍也最失败的决定正在于此。
其实回到原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就是实验的先决条件吗?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想通了这点,星最后一锤定音,将小P送到屠宰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为了尽快结束整件事,也并非出于大人或老师的权威和尊严,怕出尔反尔无法让学生信服,而是因为承认小P的宠物身份也就意味着宣告实验不仅彻底失败,还得不偿失。
从最终结果来看实验是成功的,通过小P,孩子们明白和谨记了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他们无论处于辩论哪一方,都不再浪费食物,而是让食物物尽其用,比如那个变得肯吃鱼的小胖子,这达到了实验的原始目标。
但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略一个事实,这个实验给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强烈、深远到大大超出老师和家长的想象。
或许经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一夜长大,但过早的成熟对他们来说是否是好事,无人能轻言定论。
如此看来,三年级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不能理解六年级送走小P,也只是一时的失望,而就算他们克服困难饲养小P到毕业,也不会像六年级那样面临如此痛苦的抉择,因为他们包括他们的班主任本来就准备把小P当做宠物,而不去赋予其他意义,初衷越纯粹,结局越简单,就是这么回事。
从电影的角度,大量的辩论桥段占据了过多的片长,重复、杂乱、无序、缺乏高潮和亮点,但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仔细听每个孩子所说的话,你会发觉虽然有时论述反复缺乏理据,有时语言组织混乱表达不清,但他们并不是声嘶力竭的比谁嗓门大,揣摩那些看似天真幼稚的言论,竟然闪耀着明亮的哲学色彩,其中不乏逻辑性强的思维辩证,也不乏对生命意义之类的深沉、宏大的课题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算是这个实验额外的收获)。
由此,也引发观众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正如星所说,辩论的目的不是要辩出谁对谁错,孩子们的想法也没有对与错之分,之所以产生差异仅在于价值观的不同,正是对价值的不同理解和考量决定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因而,我们必须理解,那些主张送小P去屠宰场的孩子不是冷漠、麻木,他们对小P也产生了浓厚感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更成熟、更冷静、更理智、更现实,事实上三年级的确不具备照顾小P的条件,更可能引发安全事件,造成无可估量的后果。
因而,对这些孩子进行情感绑架和道德谴责是不合适也不应当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影片对于孩子立场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故意为之。
比如转校生,这个孤单、腼腆的小女孩不能融入新环境,但自她将小P视作精神寄托和依靠后笑容多了,与同学们的相处也紧密了,因而小P对她来说绝不是一只猪这么简单,它是包涵情感意义的象征物,从她的角度自然不可能送小P去死,也不可能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要送小P去死。
都说生命是平等的,但我们很难对所有生命都一视同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旦对生命倾注了主观感情、赋予了主观价值,生命就不再仅仅是生命。
这让我想到了有关狗肉的事情。
有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吃狗肉,觉得吃狗肉的人很残忍,我却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
试问,他们不吃狗肉的原因是因为养了狗做宠物而不吃其同类,亦或是因为狗可爱、美丽、聪明?
那么,难道长得丑、不讨人喜欢就该死?
任何生命都有各自生存的原则和价值,即便是蚂蚁、蜗牛、苍蝇、蟑螂,它们在努力维系着纤弱生命的同时,却拥有甚至比人类还顽强的生存意志,为了无法改变的绝对而散尽生命的色彩,就凭此心此力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我们如此轻易的结果它们,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再问,在他们眼里,吃什么肉才是不残忍的?
猪牛羊、鱼虾蟹、鸡鸭鹅?
难道狗比他们高贵不成?
显然不是。
别说动物了,植物亦是如此,正如三年级班的女老师所说,番茄也是有生命的,但难道因为这样就不吃瓜菜蔬果、不砍伐树木?
如果将不杀生作为信仰,认为不杀生就是慈悲,那么这是对慈悲最虚伪的曲解,如果因为走路踩死蚂蚁都要愧疚纠结,就未免太惺惺作态了。
我们需要选择性保护生命,但不是选择的依据绝对不是主观的审美和情绪。
所以我们就别装了,既然没法普渡众生,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伪善反而招人反感。
只是,一旦开吃就要好好吃,像雄马爸爸说的,浪费就是犯罪,我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所以更要感谢食物所给予我们的一切,这也是宗教中我十分认可的信条之一。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阿凡达》中的场景,纳美人每次杀生之后都会祷告一番,这不是作秀,不是假仁假义、道貌岸然,这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对人类文明的升华。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就算对因为生来渺小、命不长久或一生都得汲汲营营的现实耿耿于怀,也只能感叹大自然的不公,要责怪的也只是大自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
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没有不杀生的义务,但有责任维护食物链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保护生态平衡,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让生命生逢其时、死得其所就是对生命最公平、最慈悲的对待。
生逢其时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到让生命死得其所。
然而,怎样的死才是“死得其所”?
谁比谁更有权威确定其他生命的价值,谁又比谁更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
也许会疑惑,人类赋予其他生命的使命,食物也好、宠物也好、装饰也好、试验品也好,是否是一厢情愿,是否是自私虚伪的表现,是否是出于为自己的物种延续生命的本能,但即便是本能,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作为一项使命而传承至今的,就应该得到认同和理解。
生命是伟大的,也是脆弱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以来,我们世世代代都在思考有关生命的种种论题,它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使用生杀大权,该怎么让生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等等。
本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非人类的生命,也未涉及伦理道德和政治宗教,已经是不那么复杂的了。
试想,一个在孕期发现胎儿有智障残疾等先天不足的母亲该做何抉择,她该秉着优生原则堕胎么?
自杀对父母子女配偶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于这些,可能仅仅从价值观的角度已不足以分析和解决,我们更是无从下定论,争议在所难免,但终将成为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发展的结晶。
再扯就远了去了。
最后花痴一下,对妻夫木聪无感,倒是那些小演员中不乏长相清秀帅气的小正太、小萝莉,虽然有些只是一闪而过,也很赏心悦目,说不定他们中有人会在若干年后成为超级人气偶像,拭目以待吧。
好可爱的小猪
3.5
7.9分,《岛国奇事》。电影的话题性非常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除此之外我就找不到什么优点了。这种事也就只能在虚拟的电影里可以探讨一下,前不久才有个人,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看了《小猪教室》受了刺激,在网上养猪养100天后把猪杀了吃了,后来便被网友网暴了。有些东西当作议题探讨可以,真的去做就过了。
不想产生感情的话,一开始就不该起名字造房子啊
什麽是生命呢?什麽又是責任呢?告別的方式有多少種?哪一種才能決定才是最好的?我們早就知道,有很多事情都是兩難。但是在和你一齊共度這段歲月后才真切感受到。如果最後你仍然要被送走,那麼就由我們親自目送你離開。這樣才叫做真正的告別吧。一齊從這間學校畢業吧。
日本人奇怪的逻辑
还是杀了可怜的猪~
生命的珍贵 感恩的心态
算是温情片吗?我不确定,因为主题好像是也想讨论一点别的道理。片子是走平实叙事的路线,很淡的感觉。妻夫木聪表现平平。小孩子们的表现很自然。猪么,好像也不是很可爱。
王牌里介绍的~
殘忍的一課。
觉得养一个动物在要吃掉它的基础上~本生这个提议提出的本身就有些莫名....电影总归理想化了点~~~
道德的困境 一场关于人性反思的行为艺术 形式大于内容
老师让看的 可能本身不是喜欢这种像 小学被老师带到电影院看的教育片
''yi da da ki ma s''要对食物充满感恩''关于生命教育这一课够深刻''最后的卒业歌也很激励人心呀''
很美好~很感动。。。。
我在想养猪的意义,虽然被吃掉是最后的选择,孩子们最后学到的是一种责任,作为人类和食物链上层的责任。
很适合陪孩子一起看的一部成长教育片,作为教师的男主为了让学生明白爱护动物或者上一个层次说是真爱生命,在学校申请了一小片地方,很民主的征询学生养什么动物、毕业后如何交接、小猪长大后如何处理等问题。。。
人不吃猪,还是人吗?
剧作真硬伤。比如,孩子们第一时间就全都顺利接纳了小猪,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也丧失了一个剧作上的障碍。还有,既然是要突显食物对人的重要性,那能不能把孩子们置身一个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再让他们决定吃还是不吃小猪,这样的规定情境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