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成年人收到陌生的信件就傻呵呵来到岛上,比收到法院的传票还乖。
少来一个人就使得凶手的计划失败了。
2.9个人逐个被杀,几乎都是冷兵器一击致命,没有搏斗,凶手(高龄,且患有绝症)毫发无伤。
在那个年代,难道是黄飞鸿附体了?
还要符合预言诗的顺序和死法3.弱智警察丝毫没有发挥作用,好歹也要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分成2组,轮流休息。
不许单独行动,这样生存的几率大一些4.最后两名死者,男的死于意外,女的迷迷糊糊自己上吊去,看来预言诗附带诅咒效果啊5.编剧,你是不是光想着让法官背黑锅,忘记交代一下他的杀人手法和过程啊,毕竟真相只有一个
阿加莎的经典,被BBC改成了三集电视剧,并且是第一个采取保持原著结局的一个版本。
三个多小时看下来,略有些困顿,影片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少了些血腥的场面。
对于我还略有些失望,不过,女主的内心世界完全弥补了那些视觉上的刺激。
虽然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对女主那种极力掩饰自己内心不安的表现有所暗示。
但是,最后结尾才把女主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推理的部分被诠释的少之又少。
结尾的凶手出现的没有太大的反转,有点在意料之中。
会抽空看看,这部原著的,一定细节上的线索会多过于剧集。
人心这个东西,果然是最可怕的。
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要不然,就真的无人生还了。
原著好几年前看的,薄薄的一本书,错综的人物名字,脑子里只剩下大概的情节,知道最后的结局,甚至忘记了里面串联的细节。
但对原著的喜爱感不曾忘记。
因为对原著的喜爱,刷了话剧,话剧版本更柔情,最后女主与雇佣兵在一起了,互相之间的敌意也没那么明显了。
但看了这部电视剧,这才是原著所描述的那些人,那么细腻,那么完整。
从女主故事的片段开始引出,出现了所有人,在各自回忆中看到了所有人犯过的罪。
所有人的性格如此鲜明,我从女主开始跳出来要翻所有人的行李(死掉两个人的时候)开始,就很讨厌她,总觉得她带有某种戾气,这比书更深刻。
但依然还带着话剧版本的美好,幻想她可能没有主动要杀死那个叫西斯里的小男孩,直到她回忆完了,我才将她的本性与最初表现出来的聒噪、自我与神经质联系起来,才会恍然在最后四个人的时候若有若无的勾引。
这才是她,这才是那个会杀死雇佣兵,会带着某种令人不舒服的阴郁表情,会最初挑起互相之间猜忌的那个她,因为她太自我,太阴暗。
所以,最终会无人生还。
因为各自有太多鲜明的性格,而女主却又是最关键的那个人。
其实雇佣兵是最冷静、客观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因为女主,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可就因为她的存在,一切又那么必然。
话剧,总归还是无法表达那么多,只能删改。
我很喜欢。
对人、对景的刻画,对所有描述的串联。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编,表达原著该有的,细腻原著所隐晦的。
对于各人死亡的顺序也未能很好地给出解释,在书中 Agasha 为凶手赋予了非常强烈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从而决定了各人死亡的顺序,他将他认为人性最为恶劣的受害者留到最后,为了让她/他最大限度地承受对未知未来的恐惧感。
Vera嫁给Hugo,让Hugo得到可以结婚的遗产,故意怂恿Hugo的前序继承人——四五岁的侄子,去海里游泳,直到小男孩将被淹死,她才缓缓下海,造成一时没看住孩子,跑去救却为时已晚的假象,并用这一套谎话成功脱罪。
然而她深爱的费尽心机要嫁的Hugo却看穿了她的谎言,虽然没有证据,也绝不会再爱她了。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小恶魔,我们只是把它藏起来了,但它还会时不时跳出来,连我们自己都认不出,因为它总是伪装得漂亮,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
剧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义正辞严的理由,让罪恶看起来合理,让自己不那么难堪,直到死亡逼迫着他们,仍没有任何一人有过任何忏悔。
Vera会回到房间上吊,这之前又闪回几段她害死小男孩的镜头继续对她进行精神折磨,但这绝对不是Vera上吊自裁的原因,而是她知道那个杀手还是会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种死亡逼近的压迫感了。
人有将自己的恶行合理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最终会成为一种执着;比恶行更可怕的是无人忏悔;忏悔并非为了求得原谅,而是不断去辨认心中的小恶魔,因为人很容易在合理化的粉饰下忘记它的存在;人是不可以审判人的,那只能是上帝的权利。
先摘原著里被溺死小男孩的舅舅在酒吧里跟法官聊天时说的一段话吧他说:“您说得对,谋杀并不像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那种概念:在食物中下点毒,把人们从悬崖上推下去以及诸如此类的勾当。
”而这所有的一切发生过之后,处理这起案件的警官又是这么说的,“欧文先生插手的正是法律无法触及的这些案件。
”阿加莎在这本书里希望探讨的大概是在法律触及不到的灰白边缘,谁来为道德保驾护航。
所以书中无论是那两个佣人对老妇人的“照料不周”还是将军给背叛自己的下属执行的特殊“任务”抑或是隆巴德在战争中拿走所有粮食而导致土著们活活饿死都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每一件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知情人最后这些事件才能够传到法官的耳中。
人们了解真相,但又无能为力,没有人能将凶手绳之以法,甚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难以以一种确切的口吻说出片中的几位主角就应当被判以死刑。
就连书中最有正义感的法官都只是在知道自己已经去日无多之后才放胆决定给这几位主角们进行一场审判。
反观几位主角,在死亡通告发表之后,他们明明可以全然否定一切,说自己压根并不认识通告里提到的人,毕竟在场的人们都互相并不了解底细,否定一切并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
然而他们此时的反应非常值得玩味,他们就好像站在了如同站上了被告席一般,神经质地为自己利用法律的空档进行了一番自我辩护,装出一副绅士淑女的嘴脸说服别人同时也在安慰自己可笑的自尊,所有人中看起来最满不在乎的隆巴德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也依然用“不够绅士”这样轻描淡写的字眼和“人人都会在危难中保全自己”来为自己开脱。
如此看来,阿加莎的对主角们背景模糊的设定,的正是全书的精华和引发读者思考的地方。
然而剧中对这些重要的细节并没有进行保留,而是改编成为了显而易见的暴行,这样一来这些被选中的人与普通犯人的距离就被明显缩短。
编剧们似乎也正是因为这些被改编过后的故事丧失了一些可被探讨的价值,所以着重笔在了女老师的身上,如果没有最后一幕,不给这部剧打五分确实是过分严苛。
可惜,最后一幕,女老师在自己强烈的求生欲下向法官寻求和解的时候,观众们的思考或许便很难从对女主的丑恶嘴脸的反感和正义审判邪恶的快感中深入下去了。
最后还有几点是个人认为小说比影视剧更加细致的地方。
例如小说里法官杀一共杀了十个人第十个人不在岛上,法官是事件开始的时候场面的有力控制者,还有并非医生向他来寻求帮助而是他主动要求结盟(看到有人吐槽说医生来找他是状况外不可预计的事)在小说的尾声部分法官的自白中,法官是相信凭借三个线索,警官们是有可能破解真相的。
然而讽刺的是警官们只是进行了事实判断,并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当时的状况下每个人物做出怎样的行动才是合理的(如医生的结盟),这样一来,警官们又一如往常与真相失之交臂了。
以上就是我看完之后的思考,因为小说看完的年代久远,观剧后感慨比较多也就是再粗略扫过一眼,所以整篇影评肯定有很多漏洞希望指正。
另,推荐看过剧又对阿加莎感兴趣的同学看下原著,没时间的话看一下尾声也好,非常详尽对法官犯罪的整个构思进行了叙述,还有罗杰疑案,也是非常从中会能找到推理的乐趣的。
我属于原著党,当然也希望能够忠于原著,但是看的过程中还是期待有一点惊人的不同的。
首先要肯定一下演员的演技,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色。
那种紧张、压抑、歇斯底里的情绪应该很表现出来的,不过演员们都演绎得恰到好处。
场景也很到位,剧中的一些小细节都处理得很好,比如房间里的童谣,还有那面锣。
不过看完之后我真的有点失望。
先说一下犯案的可行性,我看过原著好多次,从文字上来看并没有感觉到法官杀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但是真正看到演员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儿质疑了:他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看上去也不是很强壮。
可是凭借一己之力,他杀掉了那个仆人,杀掉了将军,杀掉了警察,杀掉了医生,这些人大多是青壮年的男人啊!
就算是你手上有武器,你真的有把握完成连续杀人的这个计划吗?
我觉得这个犯案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好吧,我吹毛求疵了。
说一说别的,阿婆写《无人生还》的时候,还没有“暴风雪山庄模式”,大家也没有把不在场证明玩得这么高深莫测。
所以剧中一帮人从来不问彼此不在场证明的事情也就算了。
一言不合就各回各窝的事情我也不说啥了。
这个结局,结局实在是太仓促了把?
好歹你也给几个法官杀人的镜头吧?
比如在酒里下毒,或者披着熊皮杀掉警察,或者是用斧头砍死仆人的镜头。
完全嘴炮实在是有点不太真实啊!
其实我觉得女主杀了隆巴顿之后,医生站起来,抹掉脸上的血走到他们身边都比这个结局要好。
不喜勿喷,谢谢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阿婆的书,习惯了柯南.道尔的跌宕起伏又步步为营的推理,总觉得阿婆的节奏有点缓慢。
但《无人生还》却始终深深印在脑海里忘不掉。
《十个小兵人》那首童谣,一边读一边脊背发凉。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 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 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
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 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
七个小兵人,一起去砍柴; 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
六个小兵人,无聊玩蜂箱; 一个被蛰死,还剩五个人。
五个小兵人,喜欢学法律; 一个当法官,还剩四个人。
四个小兵人,下海去逞能; 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
三个小兵人,进了动物园; 一个遭熊袭,还剩两个人。
两个小兵人,外出晒太阳; 一个被晒焦,还剩一个人。
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 投缳上了吊,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在BBC的这一版中,吸引我来看的,是山花扮演的雇佣兵帅哥Lombard,看完后最触动我的改编,是秘书小姐Vera ,若没有最后几分钟挂在断头绳上的求饶,我几乎都要同情她了。
回忆里阳光正好,英格兰碧水蓝天,海阔云舒。
她也唇红齿白,健康,在爱着。
她对那小孩儿不是不爱,只是想要嫁给爱人的欲念太强太强,便再看不见其他一切。
为他丢了良知,为他杀了人,到最后,他反而不再爱她。
法庭外,她的情人说,他听出了她的谎话,可是有趣的是,男孩的妈妈却并没有听出这个谎言。
或许他不及男孩妈妈悲伤,或许他作为男人理性思维更强,又或许,他爱她,并没有那样多。
他一早就有些怀疑她会是个狠心的女人了吧?
之后她的世界再没有晴天过,英格兰的海,是时时等着吞没她的一滩冷水。
她于是苍白凋零了,最喜欢的红泳衣,也穿不出颜色。
她大概想过无数次,若是可以结婚,跟他一起穷困着,她也是愿意的啊。
若是因为贫困而不得圆满,爱,好歹还是心头一颗朱砂痣,现在倒好,人财两空,欲德俱失,回忆里留下的只剩一抹蚊子血。
她最后,悔的不是杀死了那孩子,更多是悔那段被自己不小心毁了的爱情。
从这一点来讲,她和雇佣兵帅哥,也是绝配。
讽刺的是双手沾满土著人鲜血的雇佣兵帅哥,倒像是对她有几分真心,那一枪不打在他胸膛,大约她也就不会死了。
跟着小哥逃出岛去,自(没)由(羞)自(没)在(臊)的过个一些日子,倒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秘书小姐最后踩着椅子腿吊死,竟是让我觉得有些可悲可笑了。
Fin.又及:Aidan Turner真是不错,渣男设定也能演出情来。
阿婆不朽!
侦探文学不朽!
两个人的cp感还是不错的,哔……
此剧在暗示一些小说中并未明示的情节1. 老太太和养女的关系老太太很mean,但她给养女吸吮手指的镜头拍得很暧昧。
针扎破了手指,感觉是个破处的隐喻。
养女跟着老太太过着“禁欲”的生活,但她打破了规矩,也打破了她和老太太之间某种微妙的关系。
她的怀孕对老太太更像是一种背叛,所以受到了“惩罚”。
2. 警察和同性恋小哥警察是憎恶同性恋的。
但最后四人party的时候,Vera和Phillip依偎在一起跳舞,警察却倒在医生怀里,那个镜头拍得十分暧昧。
在他的回忆里,他对同性恋小哥说的几句话也值得玩味,颇有调戏之意。
关上门之后,甚至不难想象这是一场先奸后杀。
极度的恐同和憎恶背后说明什么呢?
3. 只想吐槽大家都围着餐桌守着小兵人,凶手作案难度会大大增加,也很容易露出马脚。
“singly, or in group" 还不如一直集体行动不分开呢,明明只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就会死,大家却不长记性。
整部剧拍得很有Agatha的风格,只是结局不够像原著一样充满tension。
Vera的回忆镜头都很美,但最后死的太过狰狞了,那为了求生不顾一切的表情。
让法官看着Vera上吊的改编很有意思,因为法官每一次都要看着被自己判了死刑的犯人死去,这次也不能例外。
最后法官面带微笑的死相令人毛骨悚然,一直看着眼熟,原来是泰温,片尾曲难道不应该是the rain of castamere?
说明:没看过小说,只就这部剧来讲讲我的感受。
只想提几点疑问1. 凶手根据什么来断定他们的罪行?
【凶手可以通过卷宗等各种途径获得大家的信息是合理的,但如何确定他们的罪行呢?
如果也只是凭借人生阅历和经验或者说直觉来下定论,那么凶手杀人的目标选择方式及整部剧对于杀人定罪(杀有罪之人)的基准就偏了,那变成凶手只是站在正义道德的至高点上随心选择杀人,就是一种很普通的个人行为,就是简单的杀人。
那么剧中开场的广播,宣布每个人罪行的情节,就显得很无意义很多余了。
】2. 一个那么大年纪且患有绝症的老头凭什么能按计划逐一杀人?
【我就想问凶手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按诗中内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死法,以及顺序,那么这个大爷是怎么靠一己之力能如此精准地把控全场的?
前两名死者可以通过下药,倒也说得过去,将军、大妈、医生也说得过去,因为熟人,他们不会有防范,瞬间可能被杀;但警察、Philip,尤其是让女人上吊这几个,其实都挺难的,主要电视剧并没有还原杀人现场,所以我们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杀的。
但其实杀跑车男的手法也很有风险,如果他一直拿着酒杯不放呢?
如果和别人换了杯子呢?
都是有很大概率可能发生的。
杀一个两个,按计划缜密进行,我觉得是可实现的,可这么多人,一个绝症老头要冒着众人发现的风险(因为大家都相信杀手就在他们之中,所以互相怀疑互相注意动向)来实施作案,真的是太难太难,而且其中任何一个变数就会打翻全盘计划。
总之,这个事情太难让人信服,太经不起推敲。
】3. 当第一被害人死亡,为什么大家还能独自安心回房睡觉?
【这点真的有点夸张了,试问,如果我们身处其中,有人死了,被断定是谋杀,而且与诗中十人第一人的死法吻合,你还敢不敢一个人回房睡觉?
就算回自己房间,在这之前,因为都是初次相识,互不了解也不信任,大家应该商议一些方法来互相牵制并且进行防范,比如轮班,比如分组负责哪些区域,一个人不单独行动(比如去厨房、去海边什么的)难道莫名其妙有人被杀了,大家都这么淡定吗?
】4. 女主发现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小人就会少一个,既然发现了为什么不将此为入口点进行观察,或者直接把这些小人扔了扰乱凶手,总之这是一个线索,也是一个突破口,但没能好好利用。
5. 在十人逐一被杀的过程中,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想过要逃离这个岛??
想办法做船,把门拆了,当作筏逃走啊!
或者想其它办法。
除了最后菲利普拉着女主跑出房子,寻求出路,之前没有人提议或者计划如何逃命。
百思不得其解。
6. 为什么都要以出现幻觉的方式来渲染他们的死?
大妈、女主都是,这种手法感觉好俗套,好吧,这个问题纯属个人主观疑问,可以不做参考。
7. 杀手怎么就能把女主的智商把控得如此精准?
【其实女主但凡聪明一点点,整个局就有可能逆风翻盘,最后女主竟然以为菲利普是凶手,是不是脑残啊??!!!
如果他真的是凶手,最后剩下你俩,那他还不直接一枪把你崩了,还给你机会拿枪?
而且法官死、警察死的时候他俩都是在一起的,咋杀?
是不是脑残??
如果女主稍微冷静思考一下,结局可能会完全改变。
而且最后女主回到房间想自杀,莫名其妙房间多根上吊绳,是你你怎么想?
正常反应应该是觉得奇怪,哪来的绳子,而且说明凶手还在,否则绳子自己会跑上去?
这智商,我的天】8. 为什么大家都发现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按照诗里面讲述的发生以后,却丝毫不注意避免接触下一个死法的相关物?
【比如什么动物园、水,起码大家互相提醒一下,注意下不要怎么怎么样,这样也是正常的吧,这里面的人感觉就是愿意任人宰割一样,丝毫不重视那首诗的内容。
】9. 主观疑问——怎么能保证菲利普不突然拔枪杀掉剩下的人?
【既然凶手就在我们之间,那我知道我不是,我把你们其他人全部杀掉就行了,以菲利普那么聪明和冷酷的性格来说,很有可能这样啊保命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后面再说,比如如何离开岛,如何自圆其说这场命案等等。
】以上就是我看了这部剧之后的主要感受...第一次写影评,累人...
因为看了《南都周刊》里边推荐《无人生还》中关于爱情最后被正义打败的评论兴冲冲跑来看,当然也是因为早年受阿加莎《空谷幽兰》的作品惊艳所影响。
本片延续英剧画面细腻的风格,加上老式的英式古堡建筑自然营造了恐怖的气氛。
倒也不是杀人恐怖,而是心理幻想和自我审判让人毛骨悚然。
真正在片子里面有所忏悔的我认为是杀了妻子情妇的将军和二十一个南非部落野人的帅哥。
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被审判”的准备,女猪脚被塑造成为为忏悔折磨又苟且于人世的惨兮兮的人物,纯粹出于自私终于失去两段“爱情”,不去爱别人而只爱自己的人不配拥有爱情咯。
本片看起来更多是一部道德审判片,因为一开始就逐渐交代每个人死有余辜,基本上不会对每个人必死无疑存有疑问。
每个人都有心事,还不如堂堂正正承认自己被背叛、失望、不被爱、希望被关注的黑暗面,他们总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有所显现。
中规中矩吧
没看完就忍不住评价了 真是get不到经典在哪 没有悬疑没有智商毫无推理 加入片单8.5分 一个月之后开始看就8.3了 还是给个面子看完吧
各种好的一部剧。严重怀疑导演按面相选的演员...
看得毛骨悚然。法官最后自杀简直完美,两杯酒两块巾,没有指纹。手枪旋转着转到对桌。
A Lannister Always Pays His Debts...
老套路,挺无聊的!
本着BBC出品+阿加莎小说去看的。看完第一集就被Aiden Turner完全迷住了。
2016.01.02既不惊悚,又无推理,悬疑气氛的营造也极为薄弱,对读过原著的人来说,看这部剧真的挺浪费生命的,本以为最后会改结局呢……那十个半抽象的绿色雕像丑cry了好吗!PS:Aidan Turner很帅。
和原作相比变动挺大,但拍的还不错。个人觉得新改的作案动机比义警更有说服力吧,这就是一个不存在善良美好的地狱,除了达成最终目的的凶手之外,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惩罚。
7.7分。阿加莎的小说有无尽的养分!Aidan Turner帅啊
镜头真好看,岛的孤绝,水的深冷,心的荒芜。士别三日,要对Aidan Turner刮目相看了,狠得理直气壮,抬眼瞧人的样子让我想到Sylar,浓眉毛深眼睛,又帅又恶。让我不由自主双腿发软跪倒的还是Charles Dance,他总能把自命正义的冷酷嘲讽傲慢惩戒拿捏得分毫不差,每次都能吓倒我让我又不敢说话。
虽然演技都精彩可是就是很一般
怎么还有感情戏????
三星半吧……或许如果法官用十字弓把自己射死并拉出金屎我就能给五星
腐国剧演技依然没得挑,但看过原著的表示 *-* *-*
各种回忆段落好像美剧迷失,交代过度了,让片子显得有点散。。。
我最爱的团灭式童谣杀人事件。不知道评论里那些说推理强大的人是如何看的,如果不看原著,从推理角度来说,那改编的这个剧是一点推理都没有的,杀人手法什么的都是一团迷。可是气氛渲染成很阴郁的美,剪辑零零散散却拼凑的很紧,几次闪回也很英伦,所以当成一个普通的带点惊悚的故事片算是不错了。
9分。非常精彩的密室连环杀人案,每一个人物特性鲜明,全剧气氛渲染到位,细节前后巧妙照应。最终凶手推门的一瞬间,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只是结尾未能像原著一般完整交待动机与手法,好也不好。
我觉得一个好故事最少要交代下是怎么找到这些人的吧
看完书的当晚就把剧刷完了。坦率的说比书好看。看书的时候,感觉可能是因为对“密室杀人”题材早已屡见不鲜,所以并不怎么感冒,只不过好奇最后结局如何还是一路通读下来。刷剧的时候感觉不愧是老牌戏剧制作方,BBC选角很到位,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出色,剧情也比原著丰满了一些~~~推荐先看书后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