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看过的戏里面,给我震动最大的,还是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
上次看的NT Live版吧,后面真的有点浑身颤抖——也是影院里有点冷…… 我觉得这个戏应该把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这名字拿过来才对!
萨特的剧里,游击队员之死还是充满荣耀与尊严的。
而女巫这剧里,普罗克托等人致死都背着骂名。
在我们这里,猎巫运动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文革再临真不是一句谶语,而是几乎必然的现实。
当各种概念、大词笼罩在每个人上空,要你站队,要你坦白,要你举报“邪恶”时,其实我们只要像剧里的男主角普罗克托一样去想想:作为一个人,该怎么看怎么做?
你是相信自己日日接触对邻居的了解?
还是相信教会、学者、大官告诉你,他们一直在为魔鬼服务?
你会坚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价值观,还是接受一份让你安全脱身却置他人于不顾的协议?
人类的希望之光,一定是建立在善良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偏见和仇恨!
可惜的是,到了现实中,依然会像剧中一样:义人被当做魔鬼,真正的魔鬼披着道貌岸然甚至圣洁的外衣肆意横行。
混淆了黑白真假,失去了自己的声音,生活在恐惧与困惑之中。
这是我感到的,对我们这里最可怕的警示和预言!
PS,一直想为这个剧好好写点东西,但太在意有时反而很难下笔!
以后希望有时间能把本文改成一个真正的剧评。
帕斯卡曾经用赌徒博弈论证了,人们应该信仰上帝。
这种信仰是一种自我成全,但在贪婪和自私的人性铸就的炼狱,上帝之光都无法将其穿透。
《萨勒姆的女巫》的剧本依据的是“女巫审判案”真实事件。
因为无可证实的“巫术罪”导致十数人命丧绞架、数百人被关押,几百年后的今人看来不可思议;一场三小时多的话剧,却还原出历史现场的震撼人心却细思恐极。
出轨一时爽,代价悔断肠 整部剧前半部分,交代了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和关系,耐心铺垫了即将掀起的一场血雨腥风的肇始—男主角和镇上牧师侄女的一段婚外情。
怀春少女的心,共浴爱河时是已婚大叔的安慰剂,遭遇冷落后就成了毁天灭地的核武器。
安比就是此中典范。
被身为雇主的男主老婆伊丽莎白赶走后,安比纠集小姐妹们让黑人女奴教其用舞蹈召唤恶魔、喝下诅咒之血;被牧师舅舅发现后,事态升级过程中,干脆来个组团表演“恶灵上身”栽赃嫁祸。
随着副总督到来成立法庭,事态已然完全失控。
当然,其中亦有小镇牧师利用法庭审判巩固自己在教区地位的私心、小镇富人利用审判打击异己帮助获利的私欲掺杂推波助澜……前半部在小镇教区最虔诚的老太太教徒、最有法庭战斗经验老者老婆及男主老婆纷纷被捕入狱后拉下帷幕。
以神之名的审判,丑态百出的群演 女巫审判案发生时,美帝还没立国,个人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还未扬诸四海,所以才有安息日耕作都是基督徒不允许有的行为这种氛围。
神权渗透到市民生活的角角落落、神职人员腐化、政教不分等等也正是造成宗教改革回归世俗化的重要原因。
剧目后半部的细化,利用戏剧张力将这些矛盾演绎到了极致。
男主说服了本是白莲花小三阵营的小姐妹、联合另外两位老婆被抓的苦主且已经做好自曝婚外情黑史的打算找到副总督申冤。
不过已经自诩为正义化身的副总督,一开始就把自己钉在绝不“啪啪自我打脸”的人设上了。
但法庭这场戏,让人更难忘的,是白莲花小三带领小姐妹表演“集体附身”的戏。
“当人融入一个群体,他就变得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
”不管是暗怀私心的小镇法官、私欲爆棚的小镇富人疑惑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执法人,在女孩们癫狂的尖叫中,共同奉上的“看到恶魔”的表演,让神圣之名催生的法庭,变成审判基督徒的炼狱。
男主角成了撒旦的使者。
圣徒的尘土,凡人的救赎 说来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最后一幕确实看得我在电影院暗搓搓流下两滴“独立的泪水”,再赞一下男主超有张力的表演。
窃以为吕贝卡这个纯24k圣徒老太太的存在是为了参照对比的需要,你我皆凡人,凡人都是瑕疵品。
男主约翰这种,遭遇婚姻生活中某种不协调,和家中年轻美艳小女仆开个小差什么的是符合人性的。
偏偏,十诫中一条重磅条款是,“忌奸淫”。
如果没有遇到“女巫审判”,男主这段风流史许就成为当事人们的共同秘密和回味往事。
可遭遇非常时期的“倒霉”男主,却不得不在已被烙印上“不忠者”名头后,还得在自己的生命和“圣徒的尘土”中做选择。
最后那幕真的惊心动魄啊,一再退让的男主,以为出卖自己的灵魂就能保住自己的姓名,“上帝”饶过谁?
“圣徒的尘土”在召唤他,副总督那虚伪的嘴脸在催促他,凡人哪,只有奉献自己的生命,才能最终用“善”来自赎。
上帝啊,饶过谁……
看的非常非常压抑,来自人性的拷问从来都不乏深刻的同理心。
虽然坐在观众席上,但是眼睁睁的看着渺小的生命,或是为了自保苟活,或是为了求而不得的情欲,或是为了傲慢与偏执,如何一步一步的滑进愚昧、谎言、诬陷、权利与生杀予夺的深渊。
全场都仿佛被人扼住喉咙在观看,人类的命运如此渺小,它会被微不足道的小事吞噬掉,当“上帝已死”的话终于被撕心裂肺的喊出口,所有人都一同跌进万劫不复的黑暗。
而你深深晓得,这个发生在17世纪末的萨勒姆女巫事件,仍然在世间周而复始的重复,人性的恶之花,始终在暗夜开放。
非常喜欢里面很克制的两个角色,吕蓓卡和伊丽莎白,吕蓓卡从出场到走向死亡,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智者和先知般的冷静,年迈弱小的女演员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像是一句“太阳底下,并无新事”的预言。
她一脚已踏进天堂,只是来这人间地狱与你同行。
伊丽莎白身体柔弱,她拥有的是苍白无力的脸,始终比人慢半拍的语速,但她始终脊梁笔直,守护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她不是圣女,但是人类内心高度道德准则的坚定守护者。
而那些疯了的人,被撕裂的神父,被复仇之魔控制的艾比盖尔,软弱可悲的玛丽沃伦,被权力和傲慢蒙蔽了双眼的法官,装神弄鬼盲从的女孩子们,被无知和愚昧夹裹着苟活的底层……走出有空调的剧场,站在35度的暑热中良久,仍然感到冷,因为你知道,萨勒姆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
而若真的面对,我们每个人如何选择,如何保持本初的善良与信仰,对谁都是一道艰难无比的课题。
差不多前后脚看了两版,国话是大剧院的现场,此版则是拖下来的视频,感触比较深,大致说说看。
简单来说,国话版考虑了中国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所以会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外放,尤其是高潮部分的设置,当男主角向天高呼:上帝已死!
国话有个清晰的停顿,给予了舒展的空间,但英版则是流畅地接续下去。
其他包括国剧话剧场上,隆隆出现的木头吊台,让同为殉道者,但更沉静淡然的女性老者站在上面,结束时,男主也站上去,两人一起被推向刑场,这都是国剧的表现形式。
而英版则只是在黑暗狭小的圆形剧场中,憔悴的老妇人带上,以一句幽默的台词:我没有吃早饭,来形容她几乎站立不稳的憔悴,下场,男主与妻子告别,下场,女主妻子转身,简短的台词,完结。
作为国人,作为并没有那么深的话剧素养观众,对于两种形式的感受是各有利弊。
比如国剧般还增加了开头少女们在林中施行巫术,以及后段男主的老年朋友因为连累朋友而自杀(好像是这样,我记不清了),这些情节,前者在英版中并未出现,后者则在英版中根本不存在(不晓得原著是怎么写的)至于演员,国话版则要逊色一些,但这种逊色,可能在较大程度上,还是在于这本来就是外国人的剧本外国人的文化环境,由于拗口的英文名字,国话版在开头的进入就存在一定困难,而且男主的戏份由于高度集中在后半部分,所以前半段容易走神(这样来说,第一段的巫术场景虽然某方面来说比较好看,但对于整体来说,容易显得拖沓)。
所以就戏剧张力来说,英版要好得多,前半部不会觉得无趣到脱离。
两版的男主,国话版的男演员其实论演技十分出色,但外形方面,实在大大逊色于英版的阿米蒂奇,我们不是说男演员一定要帅,但是从这个剧的环境来说,英俊的农场主和美丽的abigail,是符合原著形象的,但是国话版却是胖壮的大叔和胖壮的中年女人(这或许是为了原班人马吧,或许他们当年也不这样,所以原班人马这个事……)此外比较出色的两个角色应该是法官和黑尔牧师,两版的法官都是老演员,所以气场很足台词很赞看得人热血沸腾,但黑尔的情况则很不相同。
国话版貌似是个年轻些的演员,留着齐肩的黑发,形象有些怪异,而这个角色从前期相信巫术,到后期被残酷的审判压折了精神彻底崩溃,本来是个很有表现空间的角色,但国话版基本没有太体现出来了,英版要好得多,但依然在气势和整体程度上,显得有些,多余?
因为在女仆精神崩溃那场戏中,能够出彩的角色太多,所以如果大家强势争锋,而缺少呼吸间的层次和配合,就很容易显得乱,而这场戏中,黑尔牧师实在有些排不上,也就是说他太难在其他角色中突围而出,成为观众关注的角色。
说到这场戏,再来说女仆。
国话版是个天真的小女孩形象,有些可爱,不知世事,所以无论是受到男主的劝说,还是后期被abigail等人又扳了回去,都带着一些女孩似的天真与无辜。
并且国话版的处理,是她重投abigail的怀抱,女孩们也接纳了她,正如这是abigail预先设计好的一样。
当初国话版来说,这是首先震撼我的一幕。
而在英版中,处理得不太一样。
英版的女仆,更像一个疯狂的胆怯的愚昧的女孩子的形象(这跟演员外形可能也有些关系),应该说英版的层次更深,但严格来说,并不那么讨喜……我这个评判标准有些那啥……她是一个让人难免心生厌恶的,并不那么值得同情的角色。
而当abigail发疯那一段,她的光芒也被abigail完全压制住,变为某种更形疯狂的存在,这样说的话,貌似她的表演也有些不对,我本来以为这个角色,至少是带着一种被同情的压迫者的感觉,但英版的感觉更倾向于咎由自取……同样,就abigail来说,英版的层次更丰富,国话版是个尖锐的疯狂的女孩的形象,英版则有一种恐怖的压迫感,而且也表现出一种游移,就是在法庭这一幕上,她并没有过多地设计女仆,她的眼神,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劫后余生的谨慎,毕竟差一点点,她就可能身败名裂坠入深渊,但男主妻子的谎言给予了她翻盘的空间,疯狂的演技之后,她那种谨慎的凌厉的目光,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而在之后,国话版还有一幕abigail去找男主,想要带他一起逃跑的戏,英版完全木有,这一段也不知道是否原著,但就整体来说,果然有些冗长吧。
然后再来说说男主的妻子。
国话版的妻子是个贤惠冷静的妇人,带着一些身份的矜持,而英版确实层次更多,是一个病弱的有智慧但是智慧不够的妇人的形象……她的理智和愚昧,都恰恰好与她的身份相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在国话版中,这个角色更加光明正确一些,我想英版应该是更符合原著刻画的。
至于男主,唉,男主其实我觉得两个人都很优秀,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
暂时理不清,就写到这里吧。
经典永不落!
三个半小时屏息以观,方方面面都令人叹服!
当皇帝的新装褪去童话的外衣,以冰冷赤裸的残酷面目示人,当“法理”失序,人人自危而让谬论借真理与正义之名横行,依然有人愿为守护“吾名”的圣洁与尊严而不退让!
本来想等一个现场,正好小伙伴约国际戏剧影像展,得以从荧幕中感受戏剧与影视艺术表现手法强强加和产生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尤其是第三幕的群戏,镜头之眼为观众定位至焦点,化解了现场的“繁”,让戏剧张力层层积蓄,直击人心!
何为表演,何成经典,这便是了!
没想到看的第一部阿瑟·米勒的剧不是《推销员之死》,而是《萨勒姆的女巫》。
真带劲,力道十足,拳拳到肉,这才是我喜欢的话剧!
表演也无懈可击,大舅理查德·阿米蒂奇和一帮老戏骨贡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阿瑟·米勒写这部剧的时候正值麦卡锡主义盛行,整个美国社会都笼罩在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之中,阿瑟·米勒本人也受到压迫,不难想象他写剧本的时候必然是感同身受,借古讽今,拷问的是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的问题,因为人性不会因为时间、民族、肤色和意识形态不同而改变。
阿瑟·米勒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是1978年,当时中国刚刚结束了那个以捍卫真理的名义,相互告发,颠倒黑白,人人自危,集体癫狂的时代。
导演黄佐临先生请米勒推荐一出他的作品,米勒就推荐了这部The Crucible(直译过来是“严酷的考验”),该剧于1981年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为了吸引观众,剧名被改成了《萨勒姆的女巫》。
萨勒姆猎巫案发生于清教在新英格兰盛行的年代。
清教徒在英格兰受到迫害,渡海来到北美洲,想要按照《圣经》建立起一个“山巅之城”。
清教徒与其他教派的信徒相比,更加急切地想要寻找上帝存在的“神迹”。
因为《圣经》谈论过魔鬼,所以他们相信魔鬼存在于世,甚至否定魔鬼的存在就是否定《圣经》与神,因而被视为对宗教的攻击。
荒谬残酷令人发指的萨勒姆猎巫案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罪行都打着崇高与荣誉的幌子。
临近落幕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有什么样的结尾?
是现实主义更深刻,还是理想主义更动人(这里我就不剧透了),二者都有力道,只是作者偏好不同。
阿瑟·米勒不亏是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也难怪大男神丹尼尔·戴·刘易斯会对他推崇备至。
刘易斯就是在拜访米勒的时候爱上了他的女儿吕蓓卡,而与法国女神伊莎贝尔·阿佳妮分手的。
阿瑟·米勒的另一个身份是玛丽莲·梦露的前夫,说实话这一对couple有点让人看不懂,爱情发生的时候,所有闪光点都会被放大,在一起过日子就比谈恋爱要复杂了。
另外两大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欲望号街车》我也很喜欢,尤金·奥尼尔的戏倒是一部也没看过。
太震撼了!!
本身Arthur Miller大神剧本就足够伟大,这版production的展现也配得上!
最大两点观感:1)There’s nothing more evil than the cold cruel vengeance of the human heart. 2)If anyone has the slightest doubt about the power of acting/dialogue/monologue, or anything at all of live theatre, just watch the trial scene of Act III.还有三点混乱的思考:1)一个人被判有精神病的人无法证明自己的清醒。
2)为了程序正义而牺牲结果正义是否justifiable to some extent?
3)人真是越长大才越学会同情,孩童时期的人心不是恶的可怕,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恶的概念。
一切都建立在玩笑游戏惩罚和逃避惩罚。
看完也越来越感觉可怕的是人心,更是时代。
那是一个连跳舞和在星期天耕地都被视为渎神的时代啊。
确实有点感觉少了最后一击,不过反思之后觉得可能是我俗套了。
口音上,开始纳闷美国背景的故事,怎么还都是英音,还纳闷old vic的production怎么会这么不讲究呢,后来意识到是我不讲究了,因为17世纪北美殖民地也没建立多久,这些清教徒基本也都是出生在英格兰,当然是讲英音了。
大舅演技牛逼,法庭最后的独白真的breathtakingly震撼!
“One of Armitage's trademarks is his baritone voice.”大舅还会play cello呢啊真的太性感了!
打开剧照发现大家都在呼吁大舅演24601,好的那我也激情加码吧!
baritone大舅音乐剧版的可能不太行,话剧或电影版的有生之年安排一下吧!
Giles Corey这角色太让人敬佩了,最后真的泪目,是来自我们北安的汉子啊!
查了其他production,利亚姆尼森大叔也很适合John这个角色了。
更想看16年莎莎和小本的版本,莎莎的Abigail我也太想看了!
可是宽街的版本都找不到资源啊!
ps放映现场后排一男一女吵到大声骂娘甚至动手威胁报警请保安,也是我观剧历程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铁证了。
由南非女导演雅艾尔·法伯执导的英国老维克剧院这一版时长218分钟,分分钟点着观者的心尖儿走。
2019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特别影像单元 首都剧场 2019-03-10剧中被人性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的农民普克托和良心发现的黑尔牧师表演出色,散戏后他们的样子还裹着宗教迷狂的阴森久久不能拂去。
这还是隔着大银幕,那坐在环绕式舞台边的观众怎么感到毛骨悚然?
剧作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人知道邪恶并献身邪恶时,我们是否有面对这种事实的能力?
1952年阿瑟·米勒到北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镇翻阅了1692年逐巫案的记录,写成此剧。
1978年阿瑟·米勒到上海向黄佐临推荐了这部剧,并于3年后由上海人艺在华首演。
真是看得浑身恶寒!
为了活命互相构陷不是什么新颖题材,探索人性长久不衰,又加上宗教这剂猛药,捶打得我瘫在座位上起不来。
剧场里不可能有的寒风却环绕脚脖子,窜到后背,阵阵发凉!
也不知是不是最近生活里看见的、遇到的事情,让我莫名有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有种历史循环的恐惧感。
群戏太好了,紧锁的眉头是戏,颤抖的嘴唇是戏,眼神和头发丝都是戏,每个人在故事中沉沦,或推进,或阻碍,或救人,或害命,或装疯,或真疯,演员们的台词和表演就是织网的经线与纬线,穿插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就是事件的重现。
群戏中的语言力量太强大,以至于余震都覆盖掉了为数不多的主角的独角戏。
米勒在写这部戏前,曾受到审查。
1956年美国众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调查演艺圈有无共产党颠覆活动,被人指称参与了共党集会,紧随其后,他与玛丽莲·梦露结婚。
后来米勒因为拒绝提供参与共党集会者的姓名,被控藐视国会……我会不自觉将他这段经历进行发散,在脑中为他做文学创作,再观这戏,简直像吃了开胃药后的正餐,食材的鲜美呈无限放大状。
因为生产资料有限,所以人人为争得生存,必然要争斗,由此发展出的斗争路数和斗争手段就成了探索人性的钥匙。
与“真理越辩越明”不同,人性越探越叫人眩晕,却也让一部分人类越探越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幸运的是,这部分人是人类之光。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最后证明一下:2019年4月12号,黄浦剧场七排18座16座的一对情侣,在观看放映期间迟到,随后打开了一包膨化食品食用,被前排好心小姐姐要求“轻一点”后恼羞成怒,反击“不能客气一点啊”遂女方故意揉搓食品包装袋,发出巨大响声,令人诧然。
“Do you not believe there are witches?"“If you think I am, then I believe there is none."本来觉得自己台风天出门看戏精神很可嘉,没想到影院依然满座。
A TOTAL WITCH HUNT! 是挑动群众逗群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中世纪基督教文革。
不算我最感兴趣的题材,但看时依然觉得不寒而栗,也几次因为义愤落泪。
“我们已经处决了十二个人,那么便更不能判剩下的人无罪---这是不公义的。
”真想把说这话的人掐死啊。
对于不不容质疑的权威---无论是来源于宗教或政治---几乎可以肯定它会带来可怖的后果。
“任何人都不能践踏法律”、“现在到了泾渭分明的时刻”,这些话术听着真耳熟。
我是无神论者,除了实证主义的原因,也因为我无法接受有神高高在上垄断一切权力、真理与道德。
我更没法接受有人声称自己替神行事,从谋害“女巫”到娈童主教,事实常常证明这些人并不值得丁点信任。
反倒是那些教民:我觉得他们即使没有基督教的感化,也能成为好人。
“当信仰带来流血时,应当放弃信仰。
”如果我是约翰的妻子,我会希望他苟且偷生放弃信仰。
但是作为观众,我希望约翰死,希望看到壮烈牺牲。
他最后做到了:“”我沉默仅仅是出于轻蔑:人很难对狗撒谎。
看看吧,你们所见的第一个奇迹,John Proctor的心中也有了一丝良善,不够织成一面旗,但足够不让狗衔着旗子跑。
”真的很希望那些神职人员得到人民的惩罚啊,希望人民最终能“像海浪一样拍向法庭”。
“孤儿嗷嗷待哺,牲口在街上游荡,庄稼烂在地里,而你问我人们是否在谈论叛乱?
”这样的人怎么不值得在地狱的永恒之火中炙烤呢?
龟速拖完下载,凭英文字幕终于看完,太好看了,太好看了,直击人心的演出,方寸舞台真的宛如炼狱,有罪无罪的审判过后,飘升沉沦,已有定论
我觉得讨论的东西好老套……
因为对这个本子巨好奇去看了 结果没抵得住催眠 这出未免也太没舞台了吧?整场表演全兜在同一平面进行 场景毫无变化 层次感全无 主演更是咆哮得看不下去 用力过猛导致没有起伏 失望
英国戏剧影像展20191117@广州天环百丽宫LUXE巨幕厅,演得太好太震撼了,如果坐在老维克剧院现场我可能会被吓到,戏剧影像还能整成这样可太好看了好有意思好有感觉的老维克剧院。对了,字幕翻译简直了,还敢把名字挂出来常无名,你该挂个佚名。
阿瑟·米勒不愧是20世纪美国戏剧大师,萨勒姆事件虽然发生在17世纪末,但米勒的剧本写于冷战时期,麦肯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可即便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社会集权式语言暴力依然无处不在,它存在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不论你选择灵魂还是选择姓名抑或选择沉默,结果都不会发生变化,其实所谓真相一旦脱离群体认同根本不存在。
差点红色ptsd的时候去看了这部,“自证信仰”和“自证忠诚”一样让人毛骨悚然。可怕的是戏剧呈现的历史依然在真实发生。
@广州大剧院
Armitage演技大爆发,最后一场内心妥协与坚守的抗争勘称经典。
让善良的人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的,一定是巫术。
7.5
毛骨悚然,人性对自身的阴暗的恐惧和拒斥反而会无以复加地反噬到自身
@资料馆OldVicLive,对经典文本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也看过电影,纯粹享受高能的嘶吼表演,大概是今年看过的戏剧影像最佳。一边是性欲强丈夫×性冷淡病妻×白莲婊小三间的求欢挫败和暗算私仇;一边是蝴蝶效应乌合之众式史上臭名昭著的猎巫运动(影射麦卡锡主义),米勒剧本犀利精准,演员表演能量喷薄,恐慌、造谣、指控、辩驳、劝诱…以神之名渎神实乃为己谋私,一场从底层向上波动的愚昧恶对抗真理善的地震。研究过一点猎巫史,这一恐怖运动终结的重要原因就是罪名波及到顶层法官牧师及妻子,法律才从“神判法”“影子证据法”修改,是推动西方律法完善的惨烈一步。最动人的是圣洁之妻与污点丈夫的结尾对话,不裁决是爱的终极接纳。历史趣味:治安官霍桑是写通奸《红字》的作者祖先。男主是霍比特人的索林,像是看阿米尔汗和艾丽范宁搞出轨。
开始半小时还有点困,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完全振奋起来了,演员太有张力了,节奏感非常好,戏剧冲突一浪一浪扑面而来。荒谬的时代,愚蠢的人类,似寓言又真实有力,最后神性的感召与人性的回归,小剧场沉浸式效果更好,像在旁观一场人类实验,但其实你我就身处其中。虽然观影途中有非常不愉快的事,损失了第三幕大半,还好看到了结尾的高潮。@百美汇戏剧影像展
看完抑郁了。
看了part Ι,表演很有冲击力
老维克剧院版本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总有一些迷幻
牛
法律本身是用来追求公平公正,但被只追求“结果和判决”的人来说,却是施以暴政的工具,这群人才是毫无信仰可言的。信仰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历经各种谎言之后,自己还在坚守相信的,那个看不见却如同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没有信仰或是信仰崩塌,对于“活着”是具有毁灭性的,因为那样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意义。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历史上的萨勒姆就是wen g翻版,非常有戏剧性,人性上也很值得挖掘,本子没问题,很还原,但是不知道为啥所有演员都是马景涛式青筋咆哮演出,这演的完全没层次啊,失望……而且最不喜欢妻子那个演员,全程谷歌娘附身,念白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向外蹦,简直现场版棒读🤣
个个都是咆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