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少年审判》是对少年犯罪背后的大人们进行的一次掷地有声的诘问。
韩国影视向来大胆选材、针砭时弊,但有些只做到了“敢拍”,真正起到反思作用、改变现实的社会写实类作品,例如电影《熔炉》、《素媛》、《辩护人》,在众多作品中也是凤毛麟角。
那些“敢拍”但没有改变现实的作品,本质上是它们只展示现象,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也许有些创作者认为无解),戏剧化的处理渲染了无力的控诉,最终只留下了无奈、绝望情绪的表达,现实依旧寸步难行。
但是,《少年审判》不仅仅是“敢拍”,更可贵的是创作者透过故事,传达出一种坚实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并且敢于提出针对少年犯的“解决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对象身上——要对少年犯负起责任的对象首先是他们的父母,再扩大到学校、搜查机关、法官。
换言之,比起控诉少年犯无药可救、或诉诸人性本恶的观念,这部剧强调在孩子们的犯罪行为背后,大人们才是问题的关键。
导演用镜头语言表达了这个观点。
在这一场景中,镜头从站在前排接受审判的孩子们身上越过,对准了在孩子们背后的监护人们。
这个画面信息量很大,监护人们一个个低垂着头,前一排没人坐,都挤在后面,看起来羞愧的样子,是犯罪的孩子们本身令他们羞愧吗?
还是自责没教育好孩子而感到羞愧呢?
哪一种可能性更大呢?
并且从数量上看,监护人来得不全,至少蓝发女孩的妈妈没来,空位还有很多。
这些空位代表着一部分父母责任的缺席,而代替缺席的父母们,真心关怀孩子们的车泰柱法官坐在其中,他主动承担起教化孩子们的责任,从这一个小细节展现出车法官的信念感。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有一句针对孩子们在这个并不善良的世界生活的反思:“创造这种社会的责任在于哪个大人呢?
”这也适用于反思少年犯的问题。
孩子们的犯罪行为背后,是那些缺席的、未尽到责任的、或为满足私欲而利用孩子们的大人们的责任。
导演用俯角镜头拍沈法官抬头看向丛林一般的补习班招牌,俯角强调了人物的受限和压迫感,因升学而孵化的考试舞弊案件中,法官们的审判,并不能真正惩罚到孩子们背后的大人。
犯了错的大人们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对法庭也无敬畏之心,只会怪别人,把错都归咎在大环境,因为升学竞争太过激烈大家都是这样舞弊的,自己孩子要是没这样就吃亏落后了,这是一种将犯罪合理化的行为。
注意这段沈法官看监护人的眼神。
沈法官看着少年犯的眼神,往往是严厉、无情、甚至凶狠得像要吃掉孩子一样,但她从未用寒心的眼神看过孩子们。
此刻对着价值观扭曲的监护人,她的眼神中透出不可理喻、荒唐、寒心······
正是因为有一群那样不可理喻的大人,为了私欲打乱了公共教育的公正性,才渐渐创造出了恶性的升学竞争环境吧,结果反过来说,都是环境的错?
在这个案件中,参与舞弊的孩子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最典型的就是姜源中部长的儿子姜信宇,身为部长法官的儿子,参与了犯罪本想自首,被父亲逼到寻死;而原本正义的部长,怕儿子的事影响到自己从政之路,选择了隐瞒,还试图进行不公正的审判。
在这个镜头中,最显眼的是四个大字“公明正大”。
而部长的站位,刚好挡住了“公”字,代表着在这个案件中因为部长一时蒙眼,抱侥幸心理,失去了公正。
就算本身修法的意图是好的,可过程不公的话,也就失去意义了。
部长离开后,“公”字才重新出现。
姜源中部长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
在公众面前他有着威严、公正值得信赖的好形象,虽然脾气暴躁,却是会手写记录下每个案件并反省的好法官,但脱下法袍和西装,在病床前,蹲着擦地板的姜源中,就只是姜信宇的父亲。
对于少年犯出身的车泰柱法官,他是人生导师,不带偏见,真心地为车法官好好长大成人而感到欣喜,回忆中部长灿烂的笑容,与离职时候的落寞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并不是讽刺,而是唏嘘。
另外,车泰柱作为法官与部长初见是太阳正烈的上午,意味着新出发;而离别时则是夕阳西下,对比初见,更加惆怅、惋惜。
部长本质不坏,后来犯错也没有将他彻底变成反派。
与其说编剧保留了人性光辉,不如说是为了强调部长可贵的反思精神。
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少年犯需要大人纠正、需要法律教化,而大人犯了错,又指望谁纠正他们呢?
大人们犯错后的处理是否得当,或许取决于那个人自身是否有反思精神。
如果他不是一个会反思每件案子,时刻反思自己的人,那么沈法官再怎么告状,或苦口婆心,部长也一定不会甘心,只会做更多错误的选择,可能报复沈法官。
有一些大人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错,都是别人错。
犯下更严重罪行的家庭暴力者、连环杀人犯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第一个分尸案中的加害者母亲,一开始完全不反思,也没有同理心,跑来斥责法官怎么不放了她那协助杀人的儿子。
直到她在自己家里地板上发现了被害者的血,血迹已经渗透地板,怎么擦也擦不掉了。
擦不掉的血迹,加害者对被害者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洗刷掉的,后知后觉的反省,已经太迟。
这一案件是根据2017年真实发生的韩国仁川小学女童碎尸案改编,真实案件细节更加残忍,其中一个是17岁的少年犯,另一个也才年满18。
现实中少年犯的罪行严重性,早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如果没有抓到他们,他们变成连环杀人犯的几率非常高。
最后一个案子就是“最坏”的发展结果,追求速度的法官审判只用了3分钟,让少年犯们更加轻视法律,在未教化的情况下继续成长,最终变成真正的恶魔。
他们变本加厉,犯下集体性侵案、拍下视频并传播。
犯罪老巢的不同房间都用视觉上极强烈的色彩——红、蓝、绿,为什么要设计不同颜色的房间呢?
不同颜色的房间是用形式化的造型风格影射这个案子的终极形式——“N号房”案件。
我认为编剧将N号房改编为少年犯的罪行并不夸张。
现实中,犯罪侧写师权日勇教授曾在节目里多次提到:以前的连环犯以30-40岁为主,有凶杀现场,随着网络社会来临,连环犯的行为模式也在进化,并逐渐倾向于年轻化、智能化。
N号房的主犯是20多岁的大学生,不需亲自动手行凶,他们躲避在电脑后面,就能对被害者进行精神控制、恐吓、施暴,造成无数被害者无限痛苦甚至死亡。
谁能保证下一次网络犯罪的犯人中,不会有少年犯?
作为法官,也是少年犯受害者遗属的沈恩锡,控诉着新来的部长法官不负责,她直视镜头,铿锵有力的台词,不仅仅是对剧中的部长一人所说,也是对现实中只求效率、缺乏使命感的少年犯法官们所说。
她再次强调了少年犯罪的重点是教化,而法官应该对此负责!
这点,沈法官与前部长姜源中的观念是相近的。
少年犯罪并非完全无解,《少年审判》在不长的10集篇幅中,用了非常典型的案例梳理了少年犯罪的行为及心理,锁定对象并提出解决方案:1、以父母为首的大人们负起责任。
2、法官们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有信念感使命感。
3、法律的缺陷要由熟知少年犯及现实情况的人来修订。
最后,大结局出现的少年犯就是第一个案子里的少年犯,他变成更可怕的样子重回法庭。
除了为第二季的可能性留下余地之外,也代表着少年犯罪再犯的可能性高,想要完全根治,还任重而道远!
《少年审判》整体上是令人震撼的作品,导演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内核的反思精神和现实意义完全可与去年的《D.P:逃兵追缉令》媲美,甚至在提出解决办法的方面要更胜一筹。
编剧设计的台词深刻有力、金句频出,文字直戳现象背后本质,但并无刻板说教味,而是呼吁人们重视少年犯的真诚之心。
人物塑造部分精炼而丰满,厌恶少年犯的沈恩锡法官每次都会把被害者的照片放在办公桌和法庭桌前,看似无情却最有情,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形象。
除了《D.P》,这部剧也让我想起另一部Netflix优质韩剧《人间课堂》,同为关怀少年犯罪的题材,值得一看;还有去年的《至上之法》,及现正播出的《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结合起来看,相信会对犯罪与法律议题有更深的感知!
公众号:霧風誌
◆ P10:关于少年法庭法官的使命感女主沈恩锡的独子,五年前被两个11岁的孩子高空投掷砖块致死,当时的审判法官如今是她的顶头上司,而那两个11岁的孩子再次与女主对峙于少年法庭,这次是更加恶劣乃至泯灭人性的集体性侵作案。
两位法官之间的对话:——那些孩子们是学来的,从你做成的处分中,在当时的法庭上。
“啊,法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这就是他们学到的。
——他们当时都是初犯,而且年仅11岁,他们说那是失误,也已经道歉反省过了,你以为换成其他法官,就会作成不同判决吗?
我作成的处分没有任何问题!
——我想也是,因为你总是认为你本人的判断永远是对的。
只有短短三分钟的时间,他们杀了人,从出庭受审到接受处分的时间,却只有三分钟。
你认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原来法律无法保护每个被害人,原来如此,法律真是简单,只需要短短的三分钟,就能结束一场审判。
” 五年前,当他们第一次站上法庭时,你应该告诉他们,因为他们嬉闹投掷的砖块,造成一个家庭不幸支离破碎,那家人的生活…被他们彻底摧毁了。
部长,你应该确实告诉他们的,无论是家庭或学校,都没有人训斥他们,让他们明白事态严重,那么法院至少该导正他们,训斥他们,好好地教导他们,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你说少年案件必须速战速决吗?
所以他们才会变成那副德性!
为什么审判要讲求速度呢?
那些更不上速度,掉队的孩子们怎么办?
那些被害人们怎么办?
到底谁要对他们负责?
这根本不叫做事有效率,而是不负责任吧。
为什么…部长 你没有使命感呢?
预告片很喜欢,但正片出乎意料的单薄。
不知道是不是网飞介入的缘故,感觉从秘密森林开始,严肃派都在学男女主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判案+派系斗争+探究过去的套路。
再加一两个阴阳脸上司,几个当事人,几个气氛组同事,两个八卦跑腿办公室下属,好像同一组人加载不同的背景mod,或者给一组人设写不同的同人文。
导致主线剧情已经发展到第一幕就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人物会怎么样的程度。
况且故事状似写的很复杂紧凑,但那种复杂感是没有依托的,不能单纯靠不断反转就加回忆来显得这个事情有多复杂,而且我寻思回忆是让人判断的,也没必要给我看假的回忆吧,这样也太想让观众跟着pattern走了。
剧本就跟千层饼一样——层倒是不少,就是每层都薄的死去活来。
女主也不够讨喜,黄始木尚且有脑部手术后无心无情的设定,但我不明白一个健康人类对周围人这么不礼貌,这么刻薄,这么粗暴是什么很时髦的人设吗?
夏洛克福尔摩斯这样迷人的讨厌鬼有一个就够了,况且女主这个角色还没有那种特质。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暴怒的青少年总能被她讲理震慑住/露出马脚,为什么呢?
且不要求那种聪明到人神共愤的少年犯,但出几个没办法被大人在精神上拿捏在手掌心里的茬子总不难吧?
怎么连恶毒都恶毒的这么平平无奇,像群狼狈的小版成年人,没有孩子犯罪的感觉。
感觉部分韩剧说拍的多好,但总给我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抓社会热点一抓一个准,但是情节不够奇巧,故事不够细腻,人物不够新颖,像个木桶,属于英美日的优势都没占上,都算十分做出了七八分。
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有必要写篇影评记录下。
人之初,性本恶。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八年前永新打人的事情。
从那以后,不但类似的事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甚至和它们一样,一边霸凌一边录像...
前两天看到一个痛心的新闻,一个十一岁的男孩撞死三岁男童,工作人员提醒拔钥匙却只字不提教育孩子不要偷盗。
或许它们知道,教育也没用,毕竟它们未成年...
记得前段时间有个老师跟我讨论教育,她说教师只是个职业,课后辅导什么的都是占用了她们的时间。
我说就你这种人能教育出什么学生来,她说不行领回家自己教育。
可见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每个教师都这种态度,我们孩子的未来在哪?
当然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本片的宗旨和我们与恶一样,讨论的不是他们如何犯罪,而是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有好几个情节看的我泪流满面,他们为什么走上这条路,他们只是想获得关注。
为什么作为受害者,我还要受到身边人二次伤害,明明我才是受害的一方。
本片最后一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如果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它们长大了只会变本加厉,而很少成为正常人。
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孩子还小,你跟他计较什么”,“你是大人,他是孩子”,“他还是个孩子啊”...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些话,每一个熊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熊父母。
如果不好好教育,最终等待的是法律的严惩!
果然从刚上线时的九点几分慢慢地跌了下来。
主题立意非常棒,但表现手法差强人意。
最近几年大热的几部日韩剧里,无论主角是什么职业,最终干的都是警察的活。
除了《机动搜查队404》是让警察干警察的活之外,《非自然死亡》是让法医干警察的活,《半泽直树》是让银行经理干警察的活,《至上之法》是让律师干警察的活,而《少年法庭》则是干脆连检察官都拉过来干警察的活。
我能理解本剧(和其他很多严肃主题的剧目)的创作者们,为了让观众能听进去他们想传达的重要(但枯燥)的法治观点,而不得不设计各种戏剧化的桥段来哄着观众看下去,因为总不能让演员们每一集读一个小时的法条吧。
美剧《新闻编辑室》阐述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观众是不爱被说教的,没有一个观众打开电视是为了给自己找课上的。
尽管如此,本剧直接让女检察官化身冷面超级英雄的剧作方式——被车撞了也能站起身来拍拍土继续若无其事地继续跟踪嫌疑人,被歹徒捅刀流了满身的血也坚持不去医院而是直接回法院办公——还是太偷懒了一些,并且也太损伤这种严肃剧目的表达性了。
本剧也几乎没有人物弧光。
本来最适合打造弧光的左席男检察官,心里那点儿单薄的秘密太容易一秒破梗了。
当他说出自己儿时是因为受到一个男检察官的帮助才没有误入歧途时,我就在用全身细胞祈求他说的千万不要是李星民千万不要是这么烂俗的梗求求编剧了,结果最后还……我真是狂吐一升鲜血。
演员本身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金惠秀的永葆青春是有目共睹的,但她的脸僵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冻龄式的微整容实在太影响表演了。
更何况她这次演的还是一个全程冷面的冰块儿脸角色,除了几场关键的爆发戏之外,其余的戏真是看不出她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了,身上几乎看不到一点儿昔日影后的影子。
反而是配角们还不错,尤其是几个演少年犯的年轻演员,又要让人老生常谈那句真是让国产影视剧羡慕的话了。
首发《北京青年报》文/ 淹然大全景里,霓虹璀璨,为都市裹上童话般的马卡龙色。
新年的喧嚷里,镜头钻进无人瞩目的一隅。
小巷里麋集着抽烟的少年。
从药店出来的少女,神色不安,眼球里的血丝,清晰可见。
一群少女的手机屏幕里,闪动着非法交易的对话。
连帽衫少年出场了,衣角沾着血污,看不清他的眼神。
他向路人借手机,但一再遭拒。
孤零零的少年,站在街头,天空突然飘雪。
这是韩剧《少年法庭》的头两分钟,也是生动凝练的主题隐喻:身处社会边缘的不良少年,宛如“灯下黑”般的存在,当他们试图向大人求助,结局是失败的。
上线两天荣登网飞全球播放量榜单第10,豆瓣开分9.3,使得《少年法庭》备受关注。
这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派作品,讲述少年法庭法官如何处理少年犯案件,六个单元故事,涉及暴力、盗窃、霸凌、援交、诈骗等诸种少年违法犯罪,并时刻以法官视角探问:面对犯错的少年,大人是否也有错?
少年与法官、少年与家长,是编导着力刻画的两层关系,其中的矛头更多地对准成人世界,法律、教育、社会规则,都该好好反思——法律是否真正起到了保护与惩戒的作用?
跌进深渊的少年仅仅是咎由自取吗?
为何少年犯会屡教不改?
所有艺术创作,都是作者的自问自答。
最好的作品,问题简单,答案复杂。
次一等的,问题简单,答案简单。
《少年法庭》显然属于后者。
它交出的答卷是,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可能是施害者。
发人深省有余,却难称惊艳。
这是一切社会派作品的标准答案,比如2019最好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如此回答的。
其实,《少年法庭》胜在解题过程够漂亮,找到了新鲜的角度和有力的细节。
在残杀女童案里,那种恶童式的凶暴,那种冷血快感:“听说未满14岁,就算杀人也不用入狱,是真的吗?
太爽了!
”,是同类题材展演过无数次的图景,但此刻,故事将笔触伸向一位迟到的母亲。
第一次庭审结束后,被告人的母亲姗姗来迟,她未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只关心儿子还要过多久才能回家。
观众立即明白,儿子与母亲是同类,冷漠也可透过亲缘遗传。
在轮奸少女案里,我们自以为对他人的痛苦有了更多想象力,但受害少女在那刻的流泪,还是将我们猝不及防打翻在地。
女孩说起不幸发生后,伙伴对自己的疏远,原因是对方父母的阻拦。
在青少年恢复中心集体霸凌事件里,霸凌事件不及那条支线撼人:恢复中心主理人与她女儿的亲子线。
就像出生无法选择,女儿与这些少年犯同在一个屋檐,也是要被迫接受的现实。
她承受的苦痛是无法言说的——这些少年犯抢走了我的母亲,这些少年犯就是一堆不知悔改的“人渣”……这要怎么说出口呢?
在公益面前,私情显得过于政治不正确。
最后,女儿成了那个“恶人”,将少年犯赶出恢复中心。
试想,如果驱逐少年犯,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我们或许只会看见一个自私的、对少年犯缺乏同理心的少女,一个百分百要被谴责的对象。
但《少年法庭》给女孩留出了辩白的空间,让观众有机会打量那些隐秘的委屈。
类似地,《少年法庭》的女主,亦是老调新弹的典型,就是那种先抑后扬式的“恶女”。
身为法官的她,在第一集便释出宣言:“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
”她以重判出名,她胆敢对着少年犯当面说:你们就是无法改过自新的。
冷酷的背面必然是仁慈,这是任何资深观众都能预判到的,但特别的细节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个特别的法官,记得她是个会亲手制作受害者生前爱吃的便当的法官。
而她身上那种看似没来由的严苛,在最后也得到了解释,她年幼的儿子当年正是死在少年犯手下。
一切突兀因此变得合理,我们明白了她何以处理案件时几近疯狂,甚至屡屡越权调查,也懂得了她所谓的“厌恶”,与其说是针对少年犯本身,不如说是制造少年犯的土壤。
《少年法庭》的标准化与类型化,不是我们小瞧它的理由。
在可以施展的范畴内,它已经做得够好。
导演对镜语的运用,虽然无甚新意,但称得上简洁有效。
几个转场利落干脆,比如从法官暗沉的审判桌过渡到黑压压的床底,又或者,在女孩遭遇同伴殴打一幕,其中一个混混顺势关窗,及时切掉了暴力画面,也以自然合理的动作为该场景做结。
想象一个画面:黑暗中打下一束光,《少年法庭》就是透过光,安全地感知光束外的黑暗。
剧中的少年刑事合议庭是虚构的部门,好让少年保护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审理集中于同个舞台。
故事里的大部分案件均有真实原型,但改掉了更复杂的部分。
譬如,残杀女童案的真实凶手,其实是一对女性情侣。
而那些难啃的关隘,也是可以绕过的,三分钟就能结案的效率主义法官,最终被女主的情感牌轻松收服。
人们很容易指责《少年法庭》,比如它不敢更多地展露人性之暗,写不出《八毫米》那样的罪犯自白:“你以为我是个怪物,但我不是。
你很难理解是吧?
其实我也没有答案。
我说的话可能会让你晚上睡不着,我没有被毒打过,没有被性侵过,妈妈没有虐待我,爸爸也没有强奸我。
我就是我,事情就是这样,没有秘密,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因为我想做。
”又或者,尽管剧中插入了废除《少年法》的示威画面,但废除的理由从未得到充分展示。
我们知道,有很多作品比《少年法庭》走得更远,去探掘光与暗之间的暧昧界限,但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少年法庭》的本来意图。
*尽量不剧透。
关注细节如拼图。
*这剧如果跟秘森对照看,快乐加倍——也就是尤其适合喜欢秘森的人。
我个人的打分是低于秘森,高于《恶魔法官》,因为只有十集,浓缩精华,所以也略高于《至上之法》。
*我不研究韩国法律,但能算得上两季《秘密森林》十级选手,所以也不算一无所知。
以及英美律政剧看了不少,算是逃离法学的一点爱好。
不过讲东亚少年犯的,这部剧应该算优质的。
目前印象深的是:人设鲜明而且反差。
资深高冷前辈带热血青年,是,但前辈是女的。
后辈是个心软的碎嘴子。
还不是简单的性别互换,沈姐真正有姐姐范,担当,大气,有胆有识,心软手腕硬。
(道是无情却有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42830)社会议题。
比如少年犯是各种意义上的悲剧,受害者,施暴者,都是。
谁来审判缺席的监护人?
谁来实际担起改造少年犯的重担?
法官和法律能教会小孩子什么?
双主角,沈姐和小车都有秘密。
小车的背景在三四集揭秘,沈姐的要到后半段。
群像,没有特别出戏的。
部长也有层次,哦不止一个部长,不止男性部长。
参差感好评。
跳着看了一下,没烂尾。
(就是从第三四五集开始就很好哭。
)其他先更在讨论组。
暴力就是暴力,跟父女母子无关,第四五集随感“法官至少要揭示真相啊”,第二三集随感“这年头法官也要出来抓人么”第一集随感
金惠秀通常都演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不管是当警察也好当检察官也好当律师也好都是完全的一把手,掌权者,能力者,自己办案查案,是自己团体中的领头人。
内娱出现的女性角色要么身居高位但不在一线,要么在一线但不是第一主办人,要么就是办案方面拍的笔墨很少不会像她演的这些剧这么详细!
还有这个题材我没看之前就想估计又是少年被侵害然后帮助少年获得正义的故事。
结果这个故事居然这么复杂,真的是吃到好东西了,内娱从来没有拍过这么复杂的案件(这里指的复杂不是说犯罪过程,犯罪过程再复杂也造成不了大的社会影响,终究是一个人sha了一个人或者sha了多个人,但是不会把这个社会搅的错综复杂或者牵扯多方,但剧里这些案件太复杂了,有各方面的斡旋),希望内娱所有编剧导演看一下这个剧!
我看了58部韩剧这是我觉得拍的最好的一部,像遗物整理师跟逃兵追击令是很完整但是我能预想到这个故事,老套。
像黑暗荣耀跟顶楼我爱看但是不深刻,爽剧。
这一部故事的切入点,社会意义,人性的反思,法律跟人情的博弈都是上乘的,就凭我想不到也没看过这个类型的题材作为开山之作(可能以前也有类似的但我没看过,作为我看过的剧里这个题材的开山之作吧!
)有宗师地位!
“少年们是无法独自长大的。
今天的处分对象虽然是少年们,但是处分的重担,监护人们也必须共同承担。
”看完这部剧,我重新认识了少年犯、父母、法官和律师这些群体。
剧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为什么不对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判处严重的刑罚处罚甚至死刑?
为什么律师要为坏人辩护?
一些判决结果在群众看来像是在保护坏人?
1.因为加大惩罚力度会让犯罪率不降反增;2.因为律师维护的是法律的正义,是“程序正义”,而社会公众所说的正义,更多指的是“道德正义”。
用罗翔老师的话来说:律师为坏人辩护时,维护的是坏人的“人”,而非坏人的“坏”,她们维护的是人的权益。
3.法律是冷酷的,法官判决,讲究事实证据,讲究处罚程度的适当。
女主的角色和演技是最喜欢的。
开始的几集以为她是那种不近人情的冷酷法官,看到后面发现她其实是在努力告诉青少年们法律的残酷和权威。
ps.眼神很到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压迫感。
车部长的角色也让我明白看人不要因为厌恶而给厌恶这个人找理由。
一开始觉得他是那种为了升迁不择手段的人,后面却发现了他善的一面,体现了人的复杂和多面——至少不能凭借一个人露出的某一面就对这个人先入为主。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剧里提到一句话:“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落的努力。
”犯罪的青少年中大部分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那么,如果不能保证为孩子负责,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那就不要草率地将其带来这个世界。
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我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加害人)。
本剧只有10集,讲了6个少年犯案件,每个案子的角度不同,这里浅析一下。
第一个案子以心里扭曲少年犯的角度,反映出以杀人为乐的少年犯是纯粹的恶,他们与成年杀人犯无异。
第二个案子以被家暴的少女的角度,反映出家庭暴力能代代相传,对后代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个案子以少管所的角度,反映出孩子缺少关爱会导致少年犯的产生。
这部分有两条线,一条是已经成为少年犯的少女,一条是将会成为少年犯的少女。
第四个案子以阶层较高的角度,反映出少年犯不是底层人民的固有产物,所有阶层都有犯罪。
第五个案子以冤假错案的角度,反映出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审判的公正性。
第六个案子以再犯的角度,反映出错误引导少年犯的行为,给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觉得会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剧,后面的剧情虽不说非常震撼,但也足够让人头疼。一度以为会涉及到政治黑暗,但是一带而过。最后终于解开了院长和女主的谜团。里面有很多台词真的是令人惊悚的那种,恶魔的诞生,受家庭的影响,但是自己的选择,需要更多的人,是社会和国家站出来。他们需要对等的制裁。
不能说不好,但可以更好。本应事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视角引出的不同解读,对于这个法与情的纠结领域,其实并没有给出深度的思辨,甚至说在思想性的刻画上是有点偷懒的,一味将发生的案例残忍度做为拔高剧集思想“深度”的方式,就是对少年所能展现的“恶”的程度不断刷新。大概是金姐姐的气场实在是太强了吧,一切都是为了佐证“我厌恶少年犯”这个理念的“正确性”
高开低走。
案子都不难,难的是内心的考量。总体来说人物塑造还是有所欠缺。
九分?法庭戏少得可怜,大部分时候两位法官化身侦探,四处破案,亲自下场。所有的社会议题也都是浅尝辄止,仅限于耸人的案情。更可怕的是片名中的少年失去了主体性,化身一个个或不幸或无可救药的符号,更多的戏份仍然是给成年人喊着口号和自己和解。对比《亢奋》,年轻人的声音去哪里了。如果没有呈现,理解从何谈起。最大的优点紧扣时事,能把韩国这几年种种弊症拍出来很了不起。(加一星)
可以和《我的遗物整理师》《D.P.逃兵追缉令》并列为网飞残酷现实主义韩剧三部曲,探讨的话题依然是校园霸凌和阶级特权,观感也依然让人愤怒又惋惜,虽然故事不新鲜但很工整,挑不出毛病来的满分命题作文既视感。
如此垃圾的双标女主怎么能打五星?说了没有调查权,还超越职权,一个人就要干公检法你以为你包拯包青天?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法律事实你不懂?查清了再审监不行么?罪大恶极的也厌恶至极 参加了一次泄题的也厌恶至极 那我也厌恶至极。一星给前部长。
看前两集,调查,抓捕,拘禁,审问,起诉列证据,和最终审判,法庭全一肩挑了,这是什么政教合一的法庭么。
女主太丑,演技还差,实在看不下去
虽然女主屡屡把法院办成检察院(公诉方搜集一年的证据可能都没女主一个晚上单打独斗搜集的多),但就冲这个题材,没有爽文的不是。
不好看
女主脸僵的有点出戏,最后独闯贼窝【知道后续有警察】搏斗有种降智感,以及韩剧真的吵
中规中矩的一部。
《他还是个孩子啊》
一天刷完,啊太好看了!!!!!!每一集都要看哭,真的被男女主的正义感感动到不行了,冷静坚定的女主,温柔体贴的男主(暖男啊!)真的是一对很好的搭档啊,而且都是正义感超强,看到热血沸腾!!!少年犯真的很让人头疼,再犯的概率太高了,但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都是家长、成长环境、社会教育综合导致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长),惩罚少年犯的同时,也不能忘了要让监护人学习亲职啊!
*E1-女主的厚嘴唇真的有点出戏*法官比警察会查案多了*E7有划水的嫌疑啊 😂*这部剧里面的未成年人犯罪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原生家庭,二是同伴欺凌*E9-我不懂了,沈恩熙一直想要审理那个保护案件,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要回避吗,根本就是没得商量的事啊…//E9真的让人无语,一方面女主不回避就算了,部长就因为女主一句“我很讨厌少年犯”就改变心意把案件派给女主审,再者,女主的前家婆居然说出女主就应该在家带孩子不要出来工作这样的话也是着实让人无语*E10-哇女主单枪匹马跑到犯罪少年的窝点被拳打脚踢一顿,身负重伤后的第一件事是找部长聊案件,然后似乎没过几天,被打得半死的女主又皮光肉滑地出现了*题材挺好,但编剧为了表达他要表达的东西,把最后两集的很多东西写得太牵强了,就很刻意很尴尬
因为她已经是个“死人”,没有了软肋,所以她铁石心肠,所以她无所畏惧。因为她淋了场暴雨,她就要把造伞的厂炸了!Ps:希望棒子国推行无纸化办公!
b站半小时
题材值得尊敬,但叙事确实看不下去,三集弃
花了快五天终于看完了,明明才10集怎么就看不完、、韩国已经拍过很多这种剧了,这部算是非常中规中矩,甚至有点沉闷无聊,白开水一样的剧,有些地方有点硬要煽情,竟然没有一次让人想哭。。。整体一般般吧,台词倒是还不错,但是看完过一阵子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印象。第一个犯罪那个少年犯演技倒是蛮好的,有惊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