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文乐饰演的李国强,最开始是一个小警察,警衔是最低级的“警员”,职务是街头巡逻。
这种警察都是隶属于某个警署。
在意外重伤击毙通缉犯之后,被提升为“警长”,中间差了一个“高级警员”的警衔,即是说,属于越级提拔。
二、李国强伤好后,被一位高级警官接见,询问其笔录中某些异乎寻常之处,李国强坚持自己的口供,否认是幻觉,遂在提拔为警长后被调至“杂务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影片中镜头强调了那位高级警官的警衔,那可是“副处长”啊,而且明显是负责行动的副处长,也就是整个警队仅次于警务处长“一哥”的二号人物,需要出动他老人家接见李国强嘛?!
三、关于杂物科。
负责处理灵异事件。
这个部门的架构和隶属关系似乎不太明确。
这里做一些自己思考的设定。
首先,这个部门级别很高,直接归行动副处长掌控,但名义上是下面的一个低级部门,个人考虑应该是挂靠在行动处行动部行动科行动组之下。
行动处主官为高级助理警务处长;行动部主官为助理警务处长;行动科主官为高级警司;行动课主官为警司。
故可设定总部的杂物科主官为总督察衔,但实际直接听命于行动副处长,只向行动副处长一人负责,名义上的众多上司只是一个掩护。
但那么大个香港,只靠总部的杂物科人员明显不够,所以其下应该还有一层建制,即在各陆上总区和水警总区都有相应的“杂物科”,人员编制在5人左右。
由一名督察带领。
影片中的郑伊健即是负责某陆上总区灵异事件的督察。
由于杂物科警察的极端特殊性,故每一名新进杂物科的人都要由最高指挥官行动副处长亲自考察,这样影片中的副处长因“小事”接见小警长的突兀情节就可得到合理解释。
郑伊健饰演的黄警官递交辞职信时,收件人写的是“副警务处长刘成刚”游泳馆的小女孩,养老院的老婆婆,影院的男人,都是地缚灵,是非正常灵魂的一种,因执念太深,没有进入小鬼门关转入冥界轮回。
这种灵魂,念力不是很深,实质破坏力不是很强,普通的阳光都能对其造成严重伤害,但已能影响某些人的五感,造成看到或听到某些东东。
甚至某些稍强一点的地缚灵能影响到实物。
影片题材属于驱魔警察类型但影片让人压抑的是,警方没有真正成熟的驱魔除鬼机制,一般意义上有两种考虑,一种是请外部专业人士出任警队顾问,另一种是由进入警队内部服务的专业人士组成特种部门管理而《第一诫》中,无论李国强还是黄警官,都没有除魔驱鬼的专业能力,至多是因天赋而开启了天眼,能够看见灵体。
他们对于鬼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手段,对于被鬼上身的人,无法安全解除,只能杀了那个被鬼上身的正常人。
但这样却并不能保证能除去那个恶鬼。
这种机制本身,才是让人悲哀的。
香港就没有高人了?编剧导演均为唐永健,新加坡人,所以这部并不是香港电影,而是新加坡电影,不过故事背景应该还是香港看了一些评论,感觉确实导演失控了。
前面部分对气氛营造还是不错的,直到学校一场开始出问题。
结构性失控。
影片基调不是灰暗的,而是黑暗的。
恶鬼无限强大,驱魔警察们被秒杀。
完胜。
没有任何希望。
郑伊健和余文乐的表演还是不错的
这戏给我的感觉是剧情薄弱。
鬼要上身这么容易吗?
一上了就变成三魂少了七魄,那自己的魂去了哪?
没有说服力。
凶手的鬼魂能肆虐,难道郑伊健和余文乐死了之后就不能反击吗?
还有,鬼要怎么死?
被枪打死就行了?
电影最后是坏人(鬼)胜利了,导演想表达什么?
这样的结局并没有正面意义,相信票房自然不会好的。
郑伊健与小女孩的情节可有可无,可笑的是当恶鬼到学校报仇时,小女孩突然出现说“送外卖”!
哈哈,在这么非常时刻竟然会有人莫名其妙的插入,好突愕。
谢宛谕的演技缺乏自然。
余文乐出院回家时的亲热表情,好像是做给人看。
还有,余文乐在医院这么久,这女人似乎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就是这么牵强的把她带进来了。
最扯的是,杂务科的警员可以见人(鬼)就杀,谁向死者的家人交代啊?
戏里的局长说会低调处理,学校无缘无故死了这么多人,还能低调啊?
鬼出现的画面并没有让人惊吓,倒是余文乐被吓的表情比我们严重。
咳,这部戏是失水准了。
不值得推荐,进戏院看也是白花钱的。
本篇文字的第一诫 由唐永健执导的香港电影<第一诫>不是一部鬼片.网上有好些评论文字, 说电影<第一诫>故事逻辑不通, 鬼故事桥段未见独特未够恐怖等等.此类文字的出现, 是因为不少人把<第一诫>当成鬼片.* * *何谓第一诫? 第一诫是明文规定必须遵守的前设规条.正如所有法律条文都用法定文字和文字之特定语言逻辑写成, 然而对法律文字的诠释方法, 可以是无限的.是以才有形形式式在法律条文上做文章的官司纠纷.* * *电影中, 香港警队杂务科第一诫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电影中, 我们知道, 这第一诫的表面文字解释, 是警队严格要求大家遵守的自欺欺人方式.* * *电影中”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这第一诫条, 究竟要告诉观众什么内在讯息?对于电影的内质思考, 导演透过电影语言试图多番提示.导演用一个军装警员尾追一个便装男人作为电影开头, 并以旁白问观众:” 画面中正在追逐的两个人, 到底谁是警察? 其实, 他们两个都是警察, 不过一个是军装警察, 一个是便衣警察.”另一次, 杂务科的职员忽然从轮椅上站起来, 问满脸惊愕的余文乐: “你以为我坐轮椅就是跛子么?不要太相信表面啊.”一种简单的猜测, 导演一再强调杂务科第一诫, 其实是要告诉观众, 就算片中的后半部份如何卖力地表现恶鬼与捉鬼者的斗智斗力, 也千万不要相信这是一部鬼片.* * *在我们人生当中, 每走进不同领域不同圈子不同的人际关系, 都有各种既定的第一诫.第一诫绝对是表象, 关键是我们如何在第一诫之下应变,存活.* * *世上最吊诡的, 莫过于很多事情既是假的, 也是真的.是以, 当有些人告诉我一切安好繁荣安定, 另一些人告诉人告诉我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我全部都相信.信者未必得救, 但至少一切都已有心理准备.*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妻子将要离开丈夫一段日子, 临别前向丈夫赠言第一诫: “你要记着, 无论任何情况, 你妻子这一生只爱你一个.”妻子离开后三个月, 隔邻的好友告诉做他, 说看见她妻子在外面勾引男人背夫偷汉, 甚至跟多名男子淫乱.第二天, 妻子回来, 两夫妻再次如常生活.* * *每个人都可以定自己的第一诫.我的第一诫是明天会更好.
黑白之间,与我牟利。
也许是一只超级厉害的gui,不仅可以随意附身,最后还有点升级,结尾的反转简直让人绝望至极,人心比gui恶,腐蚀灵魂,把原本正义之人变成让人胆寒痛恨的邪恶躯体,甚至再黑暗一点的延伸开头那个可恶可恨的变态就是日后的李国强,而李国强也会是那天的连环杀手陈福来……就好比电影开头那个象征性的场景,一前一后,一追一赶,你猜谁是警察?
其实两个都是……电影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靠猜。
因为,“在这个世界有很多种gui,大部分都被锁在伤心的地方,但是有一部分的gui,因为恩怨、仇恨,他们会踏上另一个旅途,人传人,直到到达一个终点。
”好吧,如果终点是被邪恶吞噬,世界太冰冷。
个人觉得杂物科其实就是一个捉鬼部门,但在现代科学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又不能宣扬迷信,所以成立了杂物科掩人耳目。
一、偌大的杂物科只有三人,余文乐来之前也没说是顶替某人,意思原本只有两人。
二、余文乐和郑伊健那个上司其实是明白世界上有鬼的。
我个人见解:影片开头余文乐录的那份口供,里面提到他之所以能开枪杀掉那个连环杀手,是因为汽车后备箱的那个女的坐了起来吸引了凶手的注意。
上司让余文乐改口供,而余文乐不改,于是被调到杂物科了。
为什么上司这么做,因为余文乐坚持那个已经死了3个小时的女尸坐了起来。
一般情况有两种:1.当时情况紧张,压力太大产生幻觉了。
2:女尸真的坐了起来。
而余文乐坚持第二种。
于是上司也明白他是能看到鬼了。
三、在老戏院的时候,余文乐和郑伊健和一个老头谈话,而之后来的那个女地产商却问他们和谁说话。
说明只有余文乐和郑伊健能看到那个老头。
综上,即杂物科里的人不是随便选的,都是能见到鬼的。
1.关于黑熊白熊灰熊先剧透一下,电影里那个关于熊的故事:猎人以为森林里不是黑熊就是白熊,结果他被一头灰熊吃掉了。
我理解这里白熊指的是人, 黑熊指的是鬼,人们往往认为世界上不是人就是鬼,两者是黑白分明的,但万万没想到,其实现实中还有被鬼上身的人,结果很多人被这种“不人不鬼”的“灰熊”害死。
2.关于“第一诫”第一诫: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只有少数内部人士才知道这是扯淡。
我认为这一点其实映射了社会,暗示我们其实有很多最最基本的、在人们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规则其实是骗人的,是为了掩饰真正的真相而编造的,比如某法第一条、某章第一条等等,很有可能都是政府为了控制群众而设定的。
也许真的存在某些现象,世界上只有少数人知道,而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是被蒙蔽的。
3.关于黄Sir与杂物处黄Sir为啥会在这个部门工作呢?
我猜是因为他也经历了同样的遇鬼事件,也就是那段他开枪打小鬼的回忆,成为了少数知道真相的人,才被派到这里工作的,正如余文乐的经历,见鬼--不肯改口供--被派到杂物处,即唯一知道真相的部门。
而有这种经历的警察太少了,所以上级会说“黄Sir等退休等很久了。
”4.关于黄Sir喝酒其实黄Sir也不是一直喝白水的吧,至少那个小妹给他送的都是真酒。
黄Sir真正的目的是,想让自己醉的时候就醉,需要清醒的时候也可以不醉但让别人以为自己醉。
这是他用来麻痹自己蒙蔽别人的手段。
还能有什么法子呢,他这个身份,明明知道真相,并且时刻处在危险之中,但对外要作出“合理科学”的解释。
从他跳舞这个爱好里可以看出他是有激情有追求的人,但这个工作却注定他不能太突出,每天的任务就是见鬼然后抹稀泥。
如此重压、扭曲、纠结的生活,只能借助于酒了。
诫,既有警告之意,也有劝别人注意之意,意在强调风险和错误近在咫尺。
神秘的杂物科强调了第一诫是没有鬼,目的是为了维护危楼欲坠的人世间一个看起来美好的真相,于是上司也只有嘴出场而无眼睛,他既无看见的天赋也无看清的欲望,他只是饮食男女中的一个,他代表的是人世间荒诞的话语权。
2008年的片子不算早,在曾经高手如云的香港恐怖片里它出现的时间点很容易令人怀疑其含金量,却没有想到这是一颗明珠。
最后结局的反转固然精彩,但更为震撼的,是它可以冲出恐怖片固有的套路,也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局:邪不压正(主角一方可以损失惨重,哪怕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也必然要报仇雪恨)、九死一生(最惊心动魄的对垒都是为了最畅快淋漓的结局)、阴阳两界(尘归尘土归土人在人间鬼回地府或者烟消云散),和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的善恶终有报。
当然,《第一诫》也不是开创者,毕竟借尸还魂也好、夺舍也罢,一向也是恐怖片的最爱,像是科幻概念卓越的《天外魔花》、喜剧感拉满的《回转寿尸》等都有,但没有本片的悲惨氛围激起的愤慨这么强烈。
影片整体以暗黄和暗蓝为主,辅助以鲜血的暗红和粘稠,世人和制度人鬼不分以酒作水,杂物科能看见真相的人日日绝望以水做酒,当恶鬼取代正义大行恶事时反而不像是反转,更像是必然。
无辜的鬼被困住,恶念的鬼乱杀人,再悲愤哀叹又如何,谁让上司无眼、可恨天无晴日。
人们不怕恶鬼,怕的是没有能与恶鬼对抗的人,而那个人最好是他人。
两个人一前一后跑在马路上,只有后面的那个人穿着警服,高呼“站住”,可是……他们两个都是警察,前面的那个是“便衣”,而在前面更远处的才是歹徒。
一个人从你看见他的时候就一直坐着轮椅,而且能够熟练使其代步,可是……他的下半身什么事情也没有,甚至还能大言不惭地教育你:“别什么东西都靠猜!
” 一个女孩吊在一个离地不到两米高的晾衣架上窒息而死,重案组肯定了她不是自杀,可是……她的的确确是被附身之后自虐而死。
追捕的时候,李国强看到一个女生起身逃出去,抬脚便追,可是……人家真的是无辜的——至少暂时是。
两个警员看见一个男人向一个身穿警服的女警举枪,毫不犹豫地认为他袭警,将其拷倒,并在其辩解是“自己人”时丝毫不予理会,可是……人家真的也是警察好不好?
因为他会背警察守则前三条!!
所有认识黄Sir的人都以为他随身携带的小酒囊里装的是酒,可是……直到他死,酒囊成为遗物,倒出里面的液体才知道,其实那是水。
一个人持枪入森林,打算猎熊,他以为自己将碰上一只黑熊或者白熊,可是……结果他被一直灰熊猎杀了。
………… 没错啦!!!
这就是一个猜想不靠谱的故事——至少在结局处,你猜得中前头猜不中后头!
杂务科办案的“第一诫”: 警方每天收到185个电话,打劫、打架、杀人、绑票……占了180个;另外5个,就是家里有点怪事——杂务科就只好来看看。
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第一诫:“这个世界是没有鬼的”!
好吧,那什么是“第一诫”?
就是最好的借口!
把人类不该知道的真相遮盖掉!
当黄Sir搂着送外卖的女孩送给他的充气恐龙大跳“艳舞”——全片少数令人心情明亮的一幕——时,观众随之心中一宽,却不知这只是导演的一个障眼法,实际上外面的世界已经杀戮四起。
如果不把它们惹毛,它们不会轻易上人的身——即使只需轻轻地碰一碰;而一旦让它们上了身,他们当然不会轻易罢手;玩厌了,只需要碰另一个人就传过去了,然而之前被上过身的人便只剩下躯壳,不见了三魂七魄……所以,“这个世界有很多种鬼,大多数都是幽灵,个个都被锁在一个伤心的地方。
但是有一部分的鬼,因为恩怨、仇恨,它们会踏上另一个旅途——人传人,直到到达一个终点。
” 跳舞的“第一诫”: 握住舞伴的手,千万不要放!
交际舞很棒的黄Sir这样教李警官。
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如果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那么女人只好哭着笑!
不是第一次听他说辞职,不是第一次要跟他开间舞蹈学院,却是最后一次对他抱有希望。
就说好奇心能杀死猫,人家猫有九条命,何况人呢!
童军要日行一善,是社工就要牺牲,神父会上天堂,“自己人”会明白的……那么自己的老婆呢?
怎么就不行了呢?
人类的确有多重标准!
本来以为只要证明老婆没被上身,跳完最后一支舞就可以走了,因为那是他作为警察当班的最后一天,可是……没得选!
全片从3/4处进入高潮,观众被牵着鼻子走了一遭,结果到了末了才发现,所有人都被买完油条回到家,打开音响播放出优美的音乐,然后走进内屋与妻子温存的李警官骗了——因为他从狂奔到家救妻子的那刻起,就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李国强;之后,他捣毁了一直跟鬼打交道的杂务科;然后用计把黄Sir单独骗出来解决他;最后只需跟那个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吃的上司讲述早就准备好的“实情”,万事俱备就等升职喽!
所以,所谓真正的实情就是没有拯救,也没有那赚人眼球的最后一支舞,有的只是两个被孤零零遗弃在世间流泪的女人;唯一不同的是,她们一个失去魂魄任人摆布,一个回忆疮痍远走他乡…… 至于那个在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吃的处长,毫无疑问地“见鬼了”——因为他只长了一张嘴,而没有眼睛!
当初让李国强进杂务科,想必是相中了他的执着和能看见鬼的能力,只可惜…… 那么那则有关灰熊的寓言呢,在本片里倒不见得是凸显什么多重人格,我觉得更像提醒我们别被所谓的“常识”和自己的思考模式绑死了,不过……该提醒出自一个已被上了身的“人”,未免有些讽刺啊!!
该片先后让我想起了另外两部片子——《黑衣人》和《神探》。
《黑衣人》努力让人们相信地球上有外星人,而《第一诫》则是高调地嚷着“世上本无鬼”,实则搞得喊话的人都被梦里溜出口外又吞回的实话卡死无数。
至于《神探》,它想说“人心难测”;《第一诫》当然不甘示弱地反驳:“你以为鬼好糊弄!?
”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对这部电影更加迷糊——很好!
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只需记住,这个“第一诫”,很难戒——“警戒”的“戒”!
感觉结尾是告诉你,世界上不止有人(白熊)和鬼(黑熊),还有被鬼上身的人(灰熊),冒用他人身份在人世间生活着。
好像饿死鬼上身的警察领导仿佛是在佐证这一点。
他更可能亲手创立了第一诫,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被鬼上身的人。
不让别人知道这个世界有鬼,这看似是在保护人类,其实是在保护被鬼上身的族类。
杂物科真正处理的对象,也许是那些不知节制的恶鬼,像变态教师那样最终安定下来偷取了他人生活的,反而被警察领导(灰熊的保护者)接纳了。
——既然你已经变成了灰熊,就安心享受生活吧,我允许你享有你的敌人的身体,凌辱他的女人,只是要严格遵从:第一诫。
个人打分:有鬼结局 6分,无鬼结局 7.5 分。
一、总评:耐人寻味,很有深意的一部片,推荐。
二、对结局的两种解读:1.鬼是变态老师,附身顺序:吊脖女学生→鱼缸女学生→鱼缸女学生的朋友→送货女学生→女警→余文乐老婆may →余文乐,自此鬼一直附身余文乐,编造了郑伊健是鬼打死了郑的故事交给上级,成功自圆其说并升职,最后变态鬼回到余文乐家中,把余的老婆may强上了(此时 may 因为鬼之前从身上撤离,三魂不见七魄),并把烟头烫身上。
符合变态老师鬼的人设特征。
2.第一诫,世上没有鬼。
都是余文乐为升职,臆造出来的。
人都是他杀的,包括女友,为了惩罚她出轨。
三、对两种结局解读的评价:结局1:咸湿鬼从头杀到尾,笑到了最后,最后成功洗白上岸,还能玩余的老婆。
一个明面结局,有鬼的故事,但个人觉得这没什么好拍的,本身这个鬼没什么恐怖的,真作为一部恐怖片来看待的话,没必要安排郑伊健和余文乐作为自己人互相帮那条线,这条线仅仅是讲是鬼后来把郑杀了就有点太肤浅了。
结局2:余和郑的那条线实质是为了衬托余的无情,为了升职/调回本部,开枪滥杀一群,最后编出一个子虚乌有的鬼上身的故事。
正好点题了本片片名:《第一诫: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也回应了片头导演安排的两个警察互追的镜头:不要太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偏信你猜的。
全片肉眼能看到的就是全程有鬼,但这又是真的吗?
如果是作为犯罪片/剧情片来看待本片,那这个反转就太有意思了。
烂
头发,头发……
鬼片又有新玩法。鬼上身比僵尸、吸血鬼的牙口接触以及外星生物的入侵寄生更为快捷方便,碰碰就能传染,而且破坏力强大,貌似又没啥限制,既有意识也懂伪装,白天晚上还能通吃。这出人鬼斗的戏码完全没胜算。它不似港片,反倒像日本片。镜头语言有着不同于一般港片的处理,一些细节很有意思。郑伊健的角色则是味道十足,脱去了装嫩的帅哥形象化身孤独的硬汉大叔,风衣香烟视酒如命,放着老唱片抱起充气恐龙偏偏起舞,很有感觉。影片开头很抓人,结尾残酷有力,有cult片潜质。新加坡导演唐永建为恐怖类型片又提供了一条仍有开掘潜力的新点子。
剧情有些地方不合逻辑啊,但结局不错
鬼不是丧尸,但是游泳池那个见鬼细节和节奏都赞。片尾的反转太.........
结局很悲。但逻辑不通。
难看,狗血剧情,还以为是丹泽尔华盛顿的《夺命感应》。
那个杀人魔要不要这么恶心!
山寨版的第六感
如果不是前面那么烂,也许冲着结局我会评价高些
我还以为是部老片
结局挽救了整个故事,内心的善恶法则再次被推翻。
应该是近期看的一系列鬼片里唯一值得推荐的了
老片重拾漏系列。。。三星半。。。单说故事,根本就是一场人类方无胜算的单向较量,至于隐喻啥的,看片别太累就好。。。
别靠猜
如果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不咋地
最怕鬼片了。T-T一群学生辫子连在一起的跳楼场景无法忘记。T-T
余文乐正式接替郑伊健
本来可以拿到五星,可是这片子的前80分钟tmd连林正英都不如。
最后3分钟让它从三星变成了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