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夏娃是一个隐喻,是一个象征。
片里主要的两对男女,都经历了感情的巨大波折,而始终抱着同一种心情云淡风轻的女性是夏娃。
片头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是夏娃,她又出现在了最后婚礼一幕。
我觉得夏娃是一种象征,是人的原始本能欲望,和人的本心,不以外力或经历而改变。
不改变的不光是夏娃,也许还有郑多多、孙同、默默,当这些人的本性再次出现的时候,故事不会有好的结局。
夏娃虽然在片里的女性中貌似最“低贱”,反而也最有“神性”的一位,她不争、不抢、不伤害他人、没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所以她的名字叫“夏娃”,夏娃曾是最纯真的,也是第一个受诱惑的认识到人是有罪的。
《半部喜剧》是一部披着《流星花园》剧情的《七宗罪》,每个人都有罪:郑多多好色、孙同懒惰、高璐愚蠢、默默专制、孙同妈贪婪、裴经理势利……那回到夏娃,她有什么罪呢?似乎没有。
这个概念跟原罪与各种罪的区分很像,其他人的罪是具体的,夏娃似乎不太对劲,但并没有做什么具体的恶行。
而原罪就源于夏娃吃下知善恶果。
夏娃是众生之母,是上帝创造完全忠于亚当的妻子,孙同、高璐、默默都曾在一定情境下背叛过喊自己叫亚当的郑多多,只有夏娃始终忠于他。
所以希望这不是我过度解读或者巧合,我觉得《半部喜剧》还是有一定的深意的。
所以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每个人都轮回到了他们的之前的状况:郑多多和高璐继续吵架循环;孙同继续依赖别人;默默依然专制。
这样真的好吗?
含剧透,看文需谨慎!
刚刚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满心沉浸在最终孙同还是和莫默在一起的喜悦里 !
心想未来的另一半一定是孙同这样的!
等冷静下来再细细回想 ,我为什么会喜欢孙同 ?
我是个很喜欢猜剧情的人,从开始我就给这个电影自我定义了悲剧结尾,因为是半个喜剧嘛. 最后的HE 虽然有预料但,也是让我最难受的地方。
为什么喜欢孙同,我从这个男人身上看到了太多的自己,从开始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最好的哥们在一起,作为好友的身份,不能逾越,还要维系两放的平衡,说好听点一边维持着好哥们的友谊,一边守护自己的暗恋女生,好像能把事事做到周全、事事掌握手中。
剧里两个女生都对他说过“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然后就是男主的对不起,这些对话和场景,也好像似曾相识,所谓的好心办坏事,什么样的性格会这样 ,“磨叽”和“烂好人”是最好的诠释。
不得不说 好像自己的性格就是如此!
磨磨唧唧就会错过很多,1988里的狗焕就是我心里一直的疙瘩。
再到后来,孙同为了维系表面上的平和,用一个一个谎言去填补自己的谎言、哥们的谎言、母亲的谎言…再到圆不回来,我真的好想问,有多少人为了哥们姐们,干过包庇出轨约炮的烂事情?
我做过!
为什么喜欢孙同,因为最后他做了我不敢和不曾想去做的事情,就是让谎言浮出水面。
真相有时候太让人难堪和心寒,我是一个极度恐慌尴尬的人,电影开始却每每让我陷入尴尬难受的状态中间对立矛盾产生时,我就希望结尾不要让这个人物角色因为电影市场的正面需要而立起来,因为现实真的太残酷了,比如因为不要丢掉铁饭碗,丢掉北京户口,丢掉好哥们的友谊,而选择现实中最不值钱的爱情,因为爱情可能最后也会背叛你。
这个带着希望的结尾,让我平复了被孙同这个人设冲昏头脑的情感,反而让我难受,因为希望才是最残酷的,如果悲剧结尾,当我走出电影院我会为这段感情感到惋惜,我会觉得,原来大家都一样!
但这样的结尾,不但我希望未来可以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也希望我可以像孙同那样可以真正的“做一个人”,可能我就是个不想要得到希望的人吧 在医院里和母亲骗自己的女朋友母亲真的病倒了,骗哥们我们真的分手了,从而保住我的饭碗抱住我的户口,郑多多知道男女主在一起逼男主分手的时候,内心矛盾一面觉得孙同就是会电话给莫默分手,好在剧情里让他岔开话题选择离开我也悄悄在心里松了口气,即使怂,也不怂得那么彻底。
孙同两次提到“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一次是在医院和女主,还有一次我记忆有些模糊了,这个真的很戳我,什么样的人会处处考虑别人?
自卑的人,我就是一个一别人感受为先的人,但我又总觉得为什么人人不为我考虑,孙同活的太累了,大家都知道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周全,他顾虑女友、顾虑哥们、顾虑家人,也要顾虑自己的未来,各方势力将他踩在脚下,可能看到最后没有回弹拆穿的那一下,这剧就和“驴得水”一样,让人看不到希望。
我的一段感情经历,对方就是一个各个条件优越于我的人,那段时期的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深陷自卑和由自卑而产生的“假要强”的虚伪面。
喜欢孙同是因为我体会了他的体会,我理解他,所以站在我的角度,这样人设的一切我都可以接受!
不过还是感谢电影最后的男主的反抗,即使现实里的结局可能不会像电影里那么好,但是那段也确实顺了口气。
反抗前与他亲娘的对话,我就悄悄和同行看片的朋友说,好像大多的妈妈都是这样!
当然孙母的行为和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去年的我也在慢慢向钱权低头,就是那种活不出个“人样”,即使还有些挣扎,但看好像还没看到什么希望的曙光。
刚看完片子,情绪有些低落,写的也毫无逻辑,看到的就当看个笑话,我也舒服很多,写的不好的地方,多有担待!
记第一次影评 谢谢
戏剧出身的两位导演,对于戏剧张力的营造,确实是比较成熟的。
低成本电影,场景不多,依然能把观众的吸引力牢牢抓住。
男人的尊严,最终因为女人而找回。
再有,孙同和莫默感情的建立时间相对短了些,起码感觉是这样的。
不过,莫默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连和两个男人...这个设定感觉有点不太好,起码不让多多得逞,同时也知道多多和高璐即将结婚,不然孙同这接盘侠...感觉不是很好吧。
很意外在时下中国,还能拍出这样一部三观正得发紫的作品(我说的是三观,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两码事)都拍出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当下谈理想,不是傻子吗?
从豆瓣都评论看,也印证了这点那些蹲在豆瓣的北漂或者前北漂会怼你一句,别信,都是戏,这么活,得死好玩的是,剧中的话,恰好回答的这些问题看完以后发现改编自开心麻花舞台剧难怪剧本非常扎实语言也很有特点既然是喜剧体会一下,坐在影院里,每一个梗都响了都畅快这些梗,不是王宝强装疯卖傻,作贱自己《唐人街》系列那种如果你喜欢的是简单粗暴的自然体会不到,这种设计的心意相通叙事也很高级的样子,用语言和事件把人物“雕”得很立体,人物塑造也很多个面,很真实真实到不由自主的角色带入,面临你自己的“两难选择”至于,演员的表演如果还有时间,准备去二刷就为看演员的表演这部电影,核心价值观很简单,很普通,人们也时时挂在嘴边可是,我用了近半辈子的人生,到现在想明白并实践之我这人,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就这件事上,我还挺为我自己骄傲的沉浸在这个故事中,不管这段感情怎么样我想爱情可能是上帝给人类最纯洁的礼物它没有理由不把人变得坚强很鸡汤,很理想让我们坦然的面对自己
本来是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了这部电影中的修罗场部分剪辑,我作为热爱狗血和恶俗的吃瓜群众感到十分刺激,于是找来看正片。
预期和剪辑部分一样会是一个狗血的情景喜剧,没想到竟然收获了一部还蛮值得回味的“都市正剧”。
这部剧的优点很明显,几位演员都不错。
首先是任素汐,她饰演的莫默完美诠释了一个敢爱敢恨、经济独立且有主见的自由女性;男二黄多多就是行走的荷尔蒙,用来演渣男真的还蛮有说服力,虽然他那种说谎不打草稿的渣样让人恨得牙痒,但是结合他那种又混不吝又自然的谎言,确实又很能哄人;男主孙同呢,在莫默和多多旁边看着就有点黯淡,但这也是这个人物角色的定位;高璐就是被保护的很好的公主;孙同的妈妈也演的很好,从一出场那个满意的笑,到听莫默转述多多说孙同穷的话时颓然坐在沙发上,到后面对郑经理和服务员的两副面孔,挺好的诠释了一个精明刻薄,掌控力强,又望子成龙的母亲。
第二个优点是这部剧的核心,坚持自己和妥协于规则搭别人的顺车,要怎么选?
这是莫默与孙同的矛盾,也是孙同与自己的矛盾。
靠着莫默的影响,孙同终于摆脱了过去的那个唯唯诺诺的自己,当他最后离开多多的婚礼和莫默在出租车里那一段,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由,是一种砸掉现有枷锁,因为一无所有而重新获得的自由。
突然想到一句话:“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跑偏)。
虽然这部电影着实在情节串联上,有一些对我个人而言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人物动机上的无法理解。
虽然明白是为了串联剧情,但是关键逻辑点缺失,在看电影过程中会时不时跳戏,大喊“为什么啊!
”第一,莫默发现多多的真面目后,要电话告知高璐。
而在孙同告诉她多多要和高璐即将结婚后,莫默出于不忍心就放弃了。
我就“啊???
为什么啊!!
”难道这时候不是更应该尽快告诉她渣男的真面目吗?
不忍心在备婚时告诉她,是忍心在她婚礼上告知,还是忍心看她步入婚姻后再得知?
如果是出于不忍心一个女孩伤心,怎么看都是要立刻告诉高璐的吧!
尤其是在后面的剧情里,莫默是一个这么敢爱敢恨的角色。
我认为人物动机在这里是不合理的。
如果要合理化理解,只能说是莫默在听到他们要结婚后突然死心,一下子劲儿卸了,所以有种懒得管了的感觉。
第二,莫默为什么会喜欢孙同啊?
为什么啊?
明明在前面,莫默已经指着孙同的鼻子骂他就是黄多多养的一条狗(孙同也没有改),后面孙同又在她相亲的时候莫名其妙蹦出来大喊大闹,怎么看都是一个脑子进水莫名其妙又唯唯诺诺的狗。
看莫默相亲时,一开始因为大傻春幽默的打击乐还很满意,但当大傻春表现他圆滑市侩的一面时,莫默马上变脸,莫默就是这么一个敢爱敢恨,是非分明的人呀,怎么就看上孙同了?
孙同这期间除了打一架,也没有什么高光时刻啊?
我想了半天,最后得出了结论:大傻春做了铺垫,莫默确实喜欢玩乐器的男生。
乐器真是男人最好的医美。
好的这就趁双11下单电吉他。
而在一起后,孙同在医院的大喊大叫也实在败好感,莫默最后居然能和他复合,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第三,其实没有第三了。
本来想说孙同突然摆脱郑多多的控制有点生硬,但是联想到一些铺垫好像也合理化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在于郑多多递给孙同一杯水,孙同没有喝却换了一瓶,这时候孙同因为莫默的事情已经对多多有了不满,“狗”和主人有了嫌隙,孙同已经不甘心再做多多的一条狗了。
原来可能还能借着“兄弟情”的幌子吃住用多多,并借着多多的东风走捷径,可是莫默的事情结束后,孙同已经意识到这个幌子不再好用了,莫默说的没错,他确实就是多多的一条狗。
见到过莫默那样美好自由的人格后谁还想当狗啊,于是孙同奋然崛起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婚礼上高璐通过丑照发现郑多多真面目这一个设计还蛮巧妙的。
不需要别人告知,只通过中学照片就可以发现端倪。
这又印证了莫默的金句“撒谎就是埋雷”。
渣男的行径总会被发现的。
孙同在医院大喊“你在天上,我在水坑里”!
其实是对自己妥协的推脱。
莫默回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也许比起孙同,莫默生在天上,可是比起更上阶级的人,莫默也只是水坑里。
只是电影里没有描绘其他阶级罢了。
但是莫默确实有更优渥的背景,也更有底气,她的可贵在于她不会因为想过更好的生活而妥协:“有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现在为了户口和工作妥协,后面就会为了更多恶心的事情妥协。
会为了升官妥协,为了孩子上学妥协”。
是的,不要把软肋递给别人,别人能送你上青云,也能送你下水坑。
如果为了更好的生活,失去的是自由与人格,怎么平衡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如果你就是生活中的莫默,可能要承受电影所展现的逻辑的各种强奸。
虽然电影对郑多多是抱持着批判的态度,但态度实在过于冷静。
就好像一部小说着力描写了一个杀人狂怎么残忍行凶,到结尾却交代这个恶魔被拘留了。
看得让人如鲠在喉。
看到郑多多就犯恶心,看到孙同比看到郑多多还要恶心。
虽然结尾孙同一波洗白,还是难以掩盖观影过程中的不适。
就像莫默说的,“你冻死了吗?
你饿死了吗?
”有吃有穿有住,干嘛要给有钱人当狗呢?
奉献自己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的曾经女神(高璐)现在的爱人(莫默)也献祭出去。
在水坑里,看似无奈,却根本不成立。
1,孙同没在水坑里,有吃有穿有住,年轻力壮身体健康。
饿不死冻不着。
北京户口也不是活下去的必需品。
2,在水坑里也不是理由,真正的理由孙同没好意思说,真正的理由是他想“活在天上”的欲望。
明线谈感情 实际讲阶层每个人都在自己属于的阶层里蹦哒县城青年为了拿北京户口 先可以当富二代的跟班 后可以理所应当接受女生付钱配眼镜、实地感受默默家条件后展开追求 释放口和可爱之处是他内心也有一片芳草地 热爱音乐向往纯粹 中产默默高中出国留学 回国后可以小小的坚持下自我 拒绝行长加塞买理财 可以请假去音乐节疯玩可以喜欢就买三副眼镜而不必面临生活压力 富二代可以婚前一天睡一个 后果没啥 依然举办豪华体面万人羡的婚礼 电影描述了事实 提供了政治正确的解决方式 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结尾中庸些反而更好 以更稳妥的方式存活下去 不比撕破一切更好吗 毕竟大部分我们都是表面恶心自己 内心恶心他人的活着 工作着 为了获得一些利好 选择改变自己 变着变着 自己就成了别人口中的他人 真我只能留着一部分 展示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戴好职场面具 同时不恶心自己 真是一场修行
不要被预告片骗了,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不过这恰好也说明一个问题,一些段子式的搞笑电影,往往能剪出笑点足够的预告片,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而一部真正出色的电影,却难以用一个局部来展现它全部的好。
是的,《半个喜剧》的好,是整体的好,不是由可以摘出来的廉价金句和包袱拼装的好。
这是开心麻花在《羞羞的铁拳》和《李茶的姑妈》之后的触底反弹,感觉这一次他们终于找对了方向。
所以我愿意把半个喜剧这个说法,看作本片导演或开心麻花团队一个关于喜剧理念的新宣言。
何为半个喜剧?
生活本就是一部充满喜怒哀乐的悲喜剧,认认真真拍好生活这部正剧,你就得到了精彩的半个喜剧。
如果你非要憋着拍一部喜剧,往往就会搞砸成一部闹剧。
从年初让我全程无感《疯狂的外星人》,到年尾这部让我唏嘘又大笑的《半个喜剧》以及前不久的《平原上的夏洛克》,我觉得中国喜剧电影这一年进步了。
孙同和郑多多的名字好像在暗示郑多多的物质是多多的多到溢出来,孙同的品味和郑是相同的,喜欢捡一切他用过的东西,包括不穿的旧衣服不要的旧包正在穿的衣服以及甩了的女人,而且是主动喜欢的,这一点人设确实很没骨气。
他那么快就喜欢上了莫默,这一次也不暗恋了,迅速表白,是因为莫默是个老姑娘比较好追?
还是她是郑多多不要了的捡习惯了?
还是因为她是北京姑娘有着土著光芒?
他跟莫默表白的时候不觉得膈应吗?
莫默不觉得膈应吗?
一个帮渣男撒谎的怂包,为了保护另一个女人的感受任凭她自己一人忍受耻辱。
电影一开场,我就是捏着鼻子看了,虽然我知道莫莫被睡是为了增加冲突和矛盾,可是刚一出场就被睡了,这样一个人物设定,让我觉得莫莫和那个刚和多多滚床单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哪怕以前是同学,哪怕流着原来的书包,也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第一次美其名曰误会重重的约会,就和多多睡了。
这样的女主根本就立不住,因为这样随便的女人,后期就算再多粉饰,依然会让我觉得不值,总有一种老实人接盘的错觉。
也正是这样,我断定,这电影应该很难火起来,因为设定太让人难受,不太符合普通人的三观。
也正是这个起点的挫败,让我觉得后来得知真相的莫莫歇斯底里是那么的无趣和可笑。
你们充其量是个PAO友的关系,凭什么要求人家对你死心塌地,怪只怪你给的太随便了。
大家不要说我屁股歪,我不是给多多这个渣滓辩解,是就事论事,并不否认郑多多的渣。
再后来电影给了孙同酒吧唱歌的镜头。
这里就要点出孙同的腹黑设定了,同时也是腹黑布局的开始。
孙同原本是依靠郑多多在北京生存下来的,可以说没了郑多多他什么都不是,同时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他就是郑多多的一条狗,莫莫爆发说出来,实际上是给观众点题。
孙同他和郑多多一个屋檐下,他能当狗是因为他老实内向,听话服从,爱好音乐喜欢唱歌,有理想有报复,同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大家可能忽视了,那就是孙同不谈恋爱不沾花惹草。
这才是最重要的。
、郑多多是个渣滓,滥情而且控制欲极强,对女人有极强的占有欲,所以就是不要的,也不愿意别人玩。
郑多多很烂,几乎是见到的女人都爱,所以他的圈子几乎都是他的狩猎圈,他不希望有任何男人和他撞衫。
孙同不谈恋爱,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周围的女人都是郑多多的,就算他侥幸遇到郑多多圈外的女人也是一样,因为他不管和哪个女人谈恋爱,最后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郑多多挖了墙角,要不就是被绿。
孙同也是个男人,郑多多这个楷模在前,他一样想拥有那样的生活,只是条件不容许。
酒吧里有人要买歌,这就给了他一点希望,只要他的歌能卖掉,以后就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就有了挣脱郑多多羽翼的条件。
只可惜现实是残酷的,他的歌发出去后就没有了回音。
不过他录歌却让莫莫感动了,没有再继续哭闹,转而离开了。
这时候一个细节出现了,那就是厚度达到小两万的人民币,上面写着修电脑,还有就是后来提起的,莫莫的身份证也丢在了屋里,被孙同找到了。
这里就有了两点被暴露了出来,第一,莫莫很有钱,随时身上能带着上万现金,而且有着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二就是拥有北京的户口,和莫莫结婚就可以得到北京户口了。
莫莫虽然不如郑多多,可一样能满足孙同钱和户口的需求,最主要的,可以摆脱给郑多多做狗的命运。
接下来偶遇莫莫相亲,孙同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解决,可是却用了武力,而且大家注意,他是挨打的。
女人都会心疼为自己打架的男人,被打的越伤就越心疼,这就是孙同的计划。
导演为什么找常远这样一个细瘦的人来演相亲对象,就是为了衬托孙同被打的戏码有多假。
可这样拙劣的戏码,一样让莫莫感动了,而且再次花钱给孙同买了眼镜,还一下买了好几副墨镜,这再次向观众表明,莫莫很有钱。
莫莫很有钱,背景户口,然后孙同根据身份证地址找过去,发现莫莫还有房。
钱,房子,户口,都有了,孙同立刻当着莫莫妈的面追求了莫莫,不仅能够表现诚心,还能给老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用心何等的精密。
果然孙同把莫莫拿下了。
而且两人亲密戏的对话,很多人会以为两人的打荤是为了喜剧效果,可实际上却是在告诉观众,孙同并不是那么纯情,虽然没有谈过恋爱,可在酒吧那样的地方当主唱,那很可能有女人做深入交流的。
有了莫莫,也就有了房子,户口和钱,孙同的底气足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和郑多多闹翻。
这里从郑多多的语气和态度就能看出来,两人以前肯定有过争执,最后都是孙同服软认错,这个在借衣服的时候就有小伏笔。
郑多多看似生气兄弟情谊,实际上是在生气孙同这条狗不听话。
原本孙同打算彻底决裂,结果他妈给了一个反背杀,竟然卖了老家的房子来北京了。
孙同不可能带着老妈一起去莫莫家里同居,还有他妈也根本不接受莫莫,还要付首付买房子,这就背上了沉重的房贷。
原本的计划土崩瓦解,他妈假意分手的计划实际也是他的计划,要不然也不会有医院里的一出戏,只是他劝解莫莫失败了,所以只能放弃了莫莫,回到了郑多多那里。
随后就是郑多多结婚,期间上司的旁敲侧击挖苦,郑多多的颐指气使,他接触女人被郑多多赶走,母亲的下人姿态,一个个的压在他心头,让他愤怒了,并且精心准备了最后的反杀。
这就是最后的高潮部分,那个婚宴现场,孙同以无比伟岸高大上的姿态,揭穿了郑多多人面兽心滥情无度的真面目。
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大声叫好,可实际上是腹黑男孙同的局,这从高璐伤心欲绝的那句话就能听出来:“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那个场合,那个地点,按照礼俗结婚证都领了,酒席不过是形式,说出来本身就是最大的伤害。
郑多多是渣男,可孙同也好不到哪去,说到底是无比自私的行为。
孙同是借机向郑多多报复,想要发泄做了那么多年狗的郁气。
还有是为了挽回莫莫,动静闹得越大,莫莫越会和他重归于好,而且还能拿到一把尚方宝剑。
以后就能说我都为你把郑多多的婚礼都搅黄了,我牺牲那么大,凭什么不对我好。
正如最后孙同和莫莫的玩笑,你凭什么不养我?
看似玩笑,可实际上已经是再说他心里的想法了。
为什么孙同会这样,因为他能在莫莫那里得到户口,还能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得到生活的保障。
也就是吃软饭,所以在没有直起腰之前,他需要一个在莫莫面前挺直腰板的尚方宝剑,所以才会有婚礼揭发郑多多。
孙同不想做狗了,以他的条件只能靠莫莫实现,又不想做被轻视的小白脸,才会策划了这次以爱为名的叛变。
婚宴的事情并不是突发,这从孙同发出多多和莫莫的合照就能看出来,此事早就有所预谋。
最后在电梯里,他妈妈再次装病,孙同却是不管不顾了,这和医院的事情前后呼应,更说明了孙同有意配合老妈打苦情牌,想要逼迫莫莫同意假分手,想要工作,户口,钱,房子,女人都要。
虽然医院的计划没有得逞,不过现在孙同依然得到了户口,钱,房子,和女人,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而且尚方宝剑在手,莫莫还会心中感动,对他会很好,比起在郑多多那里摇尾乞怜,孙同真正实现了逆风大反派。
非常非常普通,看完了就忘的水平,像在看电视剧。这么平庸的一个故事豆瓣评分竟然这么高?是麻花滤镜还是任素汐滤镜?唯一的惊喜是新裤子的 你要跳舞吗
刚冒出头来的创作者往往自带一些现实的淋漓感,但过早到来的套路毁掉了一切。
半出好戏。前一小时是真喜欢,又接地气又特别浪漫。后一小时则有些撕裂感,刻意制造出的冲突矛盾看似真实但其实反倒生硬,不合逻辑。不过导演功力的进步很明显,在眼镜店里那场用镜子的对话戏,非常非常有趣!
编导对古典戏剧的把握挺好的,任素汐依旧演谁都是一个样,但挺有魅力的,是种“文艺坦荡骚”的都市女性气质,有时又有男性化的俏皮跟岔,时不时的出人意表。除了戏剧结构上的规范甚至俗套(第一场戏之后你就可以猜出全片的剧情走向跟结尾了),本片在精神上也是保守刻板的,男女主寻找的理想关系是“情感与利益的和谐统一”(当然根据爱情电影的模式,总有一个人在利益上吃亏点儿),这点上通俗文艺作品的炮制者们都这么干,所以不算是问题,但男主在哥们儿跟女友都存在帮他解决北京户口可能性的前提下,当然是选择能提供性快感的一边儿了(富二代男二号真是一个女人都不剩给男主啊,太过分了),这种明摆着的局势导致本片主线失去了冲击力,如果要挽回这点,除非让男一男二好上了。配角们演的都挺好,海燕儿是东北妈本妈了
寄人篱下到正视自己的转变。“喜剧-正剧-喜剧”三段式结构,喜剧部分巧合做料还挺轻快有趣,正剧部分贴近现实社会话题,几处音乐起的有些设计感。
你你你你,你要跳舞吗?
你们真觉得这个叫电影……
怎么说,这荒诞喜剧看得有点让我觉得不太爽,怎么有这么多傻女孩呢……但我知道,这是现实,现实就是很多傻女孩😑
视听语言比《驴得水》进步了,更有电影感。生活从来就不公平,它艰难又残忍。而爱情大概是生活里唯一的公平,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都有恋爱的资格、也都有受情伤的可能。太喜欢影片里谈恋爱的段落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从此君王不早朝,啊,感受到了久违的心动。夏天很热,爱要趁热;冬天太冷,爱不会冷。
几度想弃,最后强忍着不适看完,今后再也不看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了,总是没事找事来回瞎折腾,太呱噪太闹心。如果用浮夸风格演绎,让观众居高临下冷眼旁观,反倒容易接受;可它居然试图写实走心,想要观众对故事人物产生共情共鸣,这就实在不能忍了。仨主角一个比一个渣,似乎全无心肝,情感说变就变快如闪电,都是稍有好感就上床滚单、一言不合就移情别恋的主儿,就别玩什么爱情至上、惦记着以情感人了。
开心麻花在恶心人这件事上从来不让人失望
电影拍得和演员演得没多大问题,就是女主男主的贱爱贱爱贱爱太有问题了,黄青蕉以一个女人身份而看觉得太恶心,我作为男人来看也觉得够恶心的,女主这么会贱到那种程度,居然还能与伤害自己渣男的“狗”继续谈情说爱,难道普天之下就没有第三个男人了,不管怎么想即便是作践自己也不能选择这条自甘为狗的男人呀,反正我是永远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逻辑,最后好歹男主还是终于做回了人,找回了自我,貌似这样的人也许太多啊。看这电影就是冲着任妞去看,她的表演倒是没让我失望。电影评分不高主要就是坏在贱爱的剧情上面。
女性只在男性需要的时候出现。大概对什么是水沟一无所知。
故事很感人,表演也很真实,不过呢还是有一些我看电影的忌讳:有拼凑有回放有煽情,还是奔着打动观众来的,但是表面化。而且电影名字跟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吧,看完了只是觉得,这剧要是拍话剧拍好了一定好看,放在大屏幕上有些牵强。
6分吧,出来一看,导演竟然是个女生,我感觉能搞出郑多多孙同这样一队室友的得是三四十的中年导演,我错了,就这样导演还安排任素汐回头就原谅了我也是无解。
有几场戏很有意思
半个囍剧,半个惫剧。阶级?爱情?友情?忠诚?教育?物质?小孩子才做选择,笨蛋导演当然全都要。
3.5 这部竟然是开心麻花电影里迄今最让我喜欢的。从第一场戏开始,戏点就密密麻麻地涌上来,无巧不成书,三个主角间的关系拉扯被处理得非常鲜明。就在你以为它朝着一部爱情喜剧的方向发展时,片如其名,是“半部喜剧”。原来前半部皆为伏笔,完成铺垫后火速扭转为对一个个社会痛点的精准打击,轻巧却又有力。一个年轻人,要如何在城市里有尊严地活下去、扎下根?这不是小问题,而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时代症候。
国人平庸而功利的各种「热点/痛点」营造了无数此类的平庸之作。
因为广告说是《驴得水》原版人马去看的。还不错,也会跟着节奏大笑。但越往后编剧越简陋、越套路、越故事会,人物走向越单薄,就有点儿爆米花电影的意思了。《驴得水》我看时也是笑不可知,但走出影院回味很久,至今回想都觉惊艳。而此片走出影院即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