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更喜欢宫某的画面的这一部的颜色不那么绚丽,人物不那么清秀俊美可是,很感人的情节很多年前看的但至今仍记得小女孩叫小男孩爸爸的时候心里复杂的感觉觉得又好笑,有些甜蜜,有些悲伤我相信人生来是恶的所以没有很憎恨但是很悲伤当看到女孩失望,破败,掉落......那一首i can't stop loving you苍凉的苍老的男声应该不搭调,却把那场景衬得让我记忆到现在
手塚早年短篇《大都会》,经由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导演的动画改编,既是对德国同名默片的致敬,也是对“巴别塔”的重新解构。
云端之上的权贵、底层劳工(劳机)的困乏、健一与蒂玛的相遇、革命与政治阴谋的冲突爆点……蒂玛,与漫画中的人设稍有不同,剧情走向和篇幅也有所改变,但内里的东西没有大调整,她既是人类欲望投射的“完美工具”,又是意识觉醒的悲哀载体——“我…是谁?
”影片视觉方面,当观众看到大友克洋四个字的时候,已无需多言,难道你没看过Akira?(笑)。
二十多年前的匠人精神,完美融合了三维背景与二维人物,极致描绘出一幅蒸汽与霓虹交织的末世图景,直到那座“巴别塔”轰然倒塌!
评分未超9的原因,本人看来,应是未完全“忠于”原作漫画导致,涉及剧透,感兴趣者可观影后尝试观看漫画原作,见仁见智。
后记。
观影后久久萦绕脑海的,一直是那句“我…是谁?
”。
当我们将恐惧投射于机器,或许,只是不敢直面自身的贪婪与脆弱。
音乐,不需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能够让听众在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就足够了。
我想,电影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的情节在很多人眼中显得非常平淡,但是当我抛开情节视角去看待这部电影时,我发现很多细节都令人深思。
影片末尾,蒂玛说,她选择毁灭一切,是想要让人类体会到任意摧毁机器人的痛苦,这是人类肆意妄为的代价。
这让我想起了课本上的一句话,The conquered finally conquered the conqueror. 毋庸置疑,影片中呈现出的社会影射多样而且复杂,但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最核心的主题,应当是人类和机器的边界。
寒假读了一篇文章,“Empty Cages: Animal Rights and Vivisection”,文章讨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即人和其他动物相区分的根据。
人类为什么特殊?
是因为人类能够阅读?
因为人类能创作出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
因为人类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题?
因为人类拥有复杂的情感?
残疾人、婴幼儿的权利是否应该得到与正常人类相同的保障?
这一类思考对于厘清人类与机器的差异显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ai就好了,我能够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和精密的分析逻辑得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并且将其付诸行动。
事实上,在现实中处理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时,我已多次选择向ai寻求帮助。
然而,我不是ai,我是人类。
我影响最深的一幕,是劫难过后的废墟中,无数机器人手捧蒂玛残缺的碎片,努力证明蒂玛仍然“存在”的场景。
是的,蒂玛没有死,她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所有机器人,都代替着她活下去。
反观我们人类自己,谁又不是代替终极理性和终极感性苟且活着的“机器人”呢?
小学二年级的某个下午,一个人家里看电视,调到一个专门放剧场动画的节目。
那天放的动画已经放到一大半了,我记得那个诡异阴暗的基调,一个双眼空洞的女人在墙上一遍又一遍地写下一个相同的单词,她嘴里一直呢喃着,健一,健一。
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一下子就被这种难以说明的情调给吸引了。
这和我当时看过的所有动画片都不一样,没有天真活泼的美少女,没有明亮的色调,但是电视上那个女人极其空洞的眼睛把我一下子拽入了深渊,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时候我才8岁吧,居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悲伤。
因为那个节目时间有限,而且还有各种广告,它放的所有剧场动画都是删减过的。
然后又跳到那个有着空洞眼神的金发女郎,她的脸已经完全被破坏掉了,瞪着那只残缺的眼睛,一个人站在高处。
说实话,小的时候看到那一幕我真的是吓个半死,我没见过动画片会有这么恐怖的东西。
她光着腿,微风轻抚她的金发和残缺的外衣,然后从高处堕落,空洞的大眼就这么死瞪着。
我记得周围一片废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居然觉得有一种怪异的美好,当然也把我吓得不轻。
对了,我还记得有一个男人,追着她,握着她已经被破坏掉的机械般的手。
当然,我还记得片尾有一双鞋子。
虽然我年龄小,但是我知道她死了,我还觉得很悲伤,甚至觉得。。。。
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那个时候我应该不知道什么叫做压抑吧。
但是这部动画梦幻阴暗的基调,破败迷幻的美感十分地吸引我。
电视的右下角的字幕标记着这部电影的名字——《大都会》。
我把这个名字默默记在心里,一记就是十年。
第二天上学,我还问我们班的女生有没有看过一部叫做《大都会》的动画,有一个特别爱吹牛的女生说看过,我问她在哪里能找到碟呢?
然后她就嗯嗯啊啊的。
我还问我爸爸妈妈,下次他们去买碟的时候能不能帮我找一张叫做《大都会》的动画,那个好像有点难找。
他们也嗯嗯啊啊的,但是从来没有给我带过。
这部动画以前没有看完,但是对于那些看过的结尾片段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很多年过去了,我上了初中,我开始喜欢看这种类似风格的电影,阴暗的,破败的,华丽的,颓废的。
假如女主角有着空洞的眼神,那就一定很吸引我。
初二最喜欢看的TV动画《黑之契约者》就和这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全部发生在黑夜的末日城市。
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大都会》的碟,当时我还不懂下载。
绝对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对我口味的影响,初二下学期开始疯狂地迷上波顿的电影,似乎也是这种感觉,阴暗潮湿的破旧街道,永远走不出的暗夜。
等我再长大学到更新的知识,我知道了文学中的“反乌托邦”,我也懂了什么叫电影,音乐中的金属味道。
还有关于末日都市的幻想。
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我喜欢的小说,电影,动画,都和《大都会》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甚至到现在,我最爱的科幻电影,一部是《银翼杀手》,另一部是《移魂都市》 。
当然了像《异形》,《终结者》,《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这样的片我也觉得好看,但是看一遍就够了绝对不会喜欢得更深,但是对《银翼杀手》和《移魂都市》我是有种迷恋的。
它们都有我最爱的元素:眼神空洞但是意志坚定的女人,永远没有日光却带着异样破败美感的未来都市,一种颓废的金属味道,人类的地位是如此渺茫,甚至还有好听温柔的音乐。
对,和《大都会》一样。
前段时间在看朗叔的电影(就是那个德国导演),他最有名的电影是默片《大都会》。
我猛然想起了小的时候念念不忘的神作《大都会》,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我很激动的在网上找到了高清版,然后拖下来看。
看到结尾就真的按耐不住心情了,和我记忆中一模一样!!!
只是男女主似乎比我记忆中显得更年幼。
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8岁的时候觉得他们很成熟,现在看觉得他们就是两个孩子。
可那又如何呢?
这是我记忆中的金属味道,一点都没变。
她堕落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和她一样坠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她死了,我却不知道我在哪里,也许在某个梦中。
我太迷恋这种感觉了,完全不可自拔。
I can’t stop loving you.Please remember, there’ll never be good-bye.我会一直沉浸在里面。
其实这么多年,这种心情,这种迷恋,一直没有变过吧。
严格来讲,这部大都会实际上是手冢治虫根据1927年的同名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改编成漫画(1994),再由大友克洋编剧、铃太郎导演并在2001年推出的改编动画电影。
本片对工业社会发展的极端形态进行了鲜明的反讽——技术的进步并非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而是让工业化的终极产物——机器人——压倒了人性,成为现实世界的主宰。
人与机器的冲突,在贯穿全片华丽激烈的桥段中表露无遗。
最后,人类用工业技术构建的『巴别塔』在机器人女主角一声轻轻的叹息——『我是谁』——中轰然倒塌,并毁灭。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上映的日期刚好是美国世贸大厦在『9-11』恐怖袭击中轰然倒塌后的2001年10月,可以说与现实世界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绝佳的应景——当然,这并不代表其中有什么阴谋论。
http://www.leeforce.com
人性是编剧的最大讽刺点,我觉得这叫乌托邦不是反乌托邦。
富人区的自私人性用机器人代替底层工人,用军事用独权欺压底层。
错的不是机器人,在这里一切的机器人都是善良的,符合人工智能三大法则的(除了tima)。
底层失去了工作,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直接原因,机器人的存在使得他们失去了工作,所以底层会讨厌机器人。
这里也编剧也应该在讽刺底层大部分人的愚昧,根本原因是领导者(开头就交代了,富人区希望选出好的领导者更好的解决底层失业反动问题,更强力的欺压底层)不是机器人。
就像甲拿棍子打乙,乙却把很多错怪于棍子,而不是甲。
毁灭世界的直接原因是底层对机器人的欺压,富人欺压底层,底层欺压机器人,所以根本原因是阶级压迫。
这里更能反映编剧对人工智能的同情,tima对人的定义提出过反驳,"我有情感和爱所以我是人类",那么本片中机器人有情感吗?
处处都有,所以这里的机器人是"人",不是"机器"。
tima为何要毁灭世界,博士有说到这是他的杰作,博士一定不希望他的杰作被毁,因为底层人民随时可能毁掉他的杰作。
所以博士改了机器人三大法则,也就是tima心脏的红光,红光的大概原则是如果有人要杀tima,就杀了他。
tima之前就有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机器人这么可怜。
其他机器人因为三大法则不会在乎自己的生死。
但tima不一样,tima的法则第一是保护自己。
所以最后红光的直接触发是因为rock的一枪,红光一单触发,那自保就是第一位,机器人的自保也就成了第一位,然后导致tima毁灭人类。
所以错的是谁?是rock的一枪,是人类对机器"人"的践踏,到底还是人性的错。
手冢治虫对科技、人、机器人三者之间的伦理反思是非常深刻的。
这种深刻从童话式的铁臂阿童木延续到乌托邦式的大都会,持续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手冢治虫的价值在于不断挖掘未来的可能性,关于人和造物主的,以及人和自己的造物的。
挖掘需要毅力和才能。
或许大友克洋具备第一个条件,但他绝对不具备第二个。
大友的作品总给我这样的感觉:当他获得一个启示并为此沾沾自喜之余,并未严肃质疑其正确性,反而迫不及待地给它穿上晚礼服,并深深苦恼于如何为这件礼服搭配名贵首饰。
大都会有三个阶级,最上层是人类,比如杜克党,第二层是机器人,他们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大量无意义的劳动,并且威胁了最下层的人,同时他们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刚刚说到了最下层的也是人,他们就是那些没有本事并且被机器人代替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
其实现在的人类社会也正面临这个阶段。
同时这个电影里面掺杂了党派之争,有了政权的斗争,与实际相结合。
同时瑞德伯爵,与罗博士合作,制造出了与他女儿极其相似的机器人,但却以错误的方式爱了他,给他最高无上的权利。
并且在伯爵的认知中,他的女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机器人,而且他也袒露了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人女儿与另外的机器合作成为统治世界的电脑。
虽然这样做在表面上看来让女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了全世界,但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残忍和禁锢。
至之质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同时他为了看自己的先进武器能不能成功,以一层世界的机器人为实验品,改变磁场将他们破坏了。
显示了其残忍。
同时他的儿子洛克执念太深,太为固执。
同时他的本质上有极其鲜明的对机器人的歧视。
并且为了他的执念让父亲坐上王座。
就一直追杀机器人女儿 蒂玛,也是本场电影中的反派角色,那个破坏美的家伙。
确实是一个让人痛恨的角色,可怜又可恶。
小主人公健一具有所有主人公该具有的特点,并且他最让人感动的一面是在地嘛,已经被那些线控制变为机器人时,她的样貌也改变了。
主人公并没有任何的面色之改,依旧像以前一样对待着蒂玛。
在他身上,我虽然看不到一些重大的作用,但是他身上的精神以及那种纯情和那种纯洁的感情是让人动容的。
首先,这部片子分这么高我相信还是有人真的很喜欢的,就是我的逼格太低,实在是欣赏不了哎。。。
前一大半段我都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说些啥,看完了还是没能明白他们到底要干啥。
莫名其妙的,都莫名其妙,洛克莫名其妙的,公爵也莫名其妙的,革命者、机器人、后面毁灭世界也是。
色调好闷,情节好拖,要不就是跳的太乱,反正那个洛克就是莫名其妙的,哎,就是这种看了好久都不知道讲什么的电影最讨厌啦,如果最后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点子倒还能加点分咯,可是就是结局什么的都猜得到,但是不知道情节讲了些啥。。。
有种高中刚毕业那会跟着个物理系的学姐追EVA的装逼感觉,明明也是不知道在讲啥,也是这暗黑的调调,唔,还上升到世界观的角度,哎,没那么幼稚了,也不会做那么蛋疼的事情了。
唔,他们都是大师咯,多给个星吧,不喜勿喷
整体应该可以给到4.5左右。
剧情和想表达的内核有点破碎,叙事节奏也不是最舒服。
但是画面极其精美,个人风格浓烈,对于画面构图、光线的把握简直是信手拈来,帧帧艺术品。
看的时候只觉得动画真是非凡想象力的最佳载体,画面配合音乐是大杀器,教人心神往之。
摄影基于现实世界的局限相较之下真的没那么多自由度,创造的可能性是没有动画那么大的。
所以还是叹服动画的魅力。
关于剧情:有几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讨论人和机器人本质之别时,革命者说“人是有情感的,失去了情感我们什么也不是”。
联想到之前另一个插画师提到“情绪是创作的永动机”。
我很有共鸣。
澎湃的心跳让生命鲜活生动,情绪和情感让人觉得切实地“活着”。
还有一段剧情关于战争。
一阵铺天盖地的硝烟四袭世界崩坏过后漫天飞絮飘飘扬扬。
飞絮既像寂静纯洁的鹅毛大雪,又像未烧怠的残骸余烬。
到底是什么,答案未可知。
还有一段剧情是革命者抓到男主询问来因为何,男主提及叔叔是一名记者。
革命者A一听记者觉得可以借助力量一语道破真相,星星之火燎原。
革命者B不同意,觉得男主已被高层势力追杀收留只会引火烧身。
然后这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B说(收留他)这是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影响生死存亡的事情,不是笑嘻嘻拍张照片的事情。
A说至少我可以选择如何赴死,I want to die as a revolutionist我想以革命者的身份死去。
太酷了这段对话。
关于音乐:我从来没想到爵士可以这么搭配剧情和动画食用。
实在太精妙了。
真的打开了新世界。
4.5stars.不管是动画还是漫画大友克洋的场景永远都华丽到爆,人物故事永远都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也给不了5星的理由,人物符号化剧情太弱了...
不太喜欢的风格
场景这么精致感觉我根本不关心剧情是什么,为了看清整个画面我才不要管中间的人在干嘛;手冢治虫的消防腿人设真心接受不能;配乐简直超神;其实小时候好像也看过但是画面太大也看不懂剧情应该也没看下去,如果是当时看肯定会被女主纯真和超能力的光环深深打动,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一直迷恋反派。
日本动画大师展*万象城LUXE. 唱个反调,2.5星。企图融合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或者说融合黑色电影与少年漫画,但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土洋结合部的感觉,就像千禧年那种不成熟的2.5D动画。洋的地方是承接了朗和斯科特的水泥丛林都市布景,为“地下”状态配了爵士乐,但人物从思想到画风完全停留在少年漫画那种状态,不管是人机生情还是“私生争斗”还是亡命追逐都老套到经不起推敲(主角都打不死),复古的圈入圈出转场用得也不知所谓,更深的逻辑是,导演无意挖掘Robot在Cyber语境内的虚拟、联网和进化,还是用一种动物和神话的视角在套(接电线就像林妖)。对比同在展映的攻壳机动队,只能说是过时了。
没有接近结尾Rock—某种意义上真正革命者—按下引爆装置按钮的那一幕以及随后出现的《I can't stop loving you》背景下的毁灭场面,这片子我只会给三星,一星给机器人警员,一星给发动革命的Atlas,还有一星给回收垃圾的机器人Fifi.至于男女主角...就是宫崎骏电影中少年互相爱慕羁绊的那种式样罢了。
画风真不喜欢...
几年前在明珠台偶然的看到一小段,念着“我是谁”的TIMA从KENJI手中滑落,火海里陷落的城市和泪水。I JUST CAN`T STOP LOVING YOU响起眼泪立马夺眶,原来那是整个片的高潮。而前后它讲革命啊阴谋啊人类和机器人谁主宰明天什么,不是重点吧。其实只关乎爱不是吗。
又一部《大都会》,不知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作为一部18-19年前的片子,画面画得真是不错!尤其开头的摩天大楼和基玛的发色面光。就是让人看着着急!换成是真人电影,好莱坞的场面也都有了。 字幕和后面《阿基拉》一样都是内嵌英文,时而为了镜头美观英文字幕蹦到画面最上方了。中文外置手放有迟滞。“NEON GENESIS—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回顾展”with肉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 售罄
场景一流。
我都不知道这个超级计算机设计出来是为了什么…还得是个人形,勉强还可以说博士想要个女儿吧。你那些工业、清洁机器人找个人形干嘛啊?男主又是什么性格呢,完全是个工具人….反而洛克还算有点性格。
#大和谐影展2nd#灭世的时候人们会不会因为最后一首歌放爵士还是布鲁斯打起来?不会。他们早就莫名其妙的打起来了。
画风和音乐不能说不精致,可是剧情就。大量繁复但缺乏科技基础的伪科幻画面,以及光线偏暗,真是够闷,我断断续续才勉强看完。貌似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特别喜欢用政党、革命这些字眼,格局够大,但小孩子不是为了拯救片子的亲和力,而是拯救人类,这就emmmm。
人设和作画太强了。原来上个世纪手冢治虫的人物画风可以这么时髦。最后女主快要掉下去那一幕,男主拼命往上拉逐渐断裂的电缆,电缆断裂那合理又夸张的写实特写更是完全体现了动画作画的魅力。女主从有感情的“人”变成无感情的机器的剧情虽然略突兀,但有趣的是反向拷问了“我是谁”,即到底何为人类。通常科幻作品里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感情,机器人出场时绝对理性,结局懂得了人类不合理的感情成为“新人类”。而女主恰恰相反,刚被启动还是一张白纸时,她很快表现出和人类一样的感情,到她确信自己是人造物时才失去感情变成毁灭人类的机器。完全是“人之初性本善”到被社会的大染缸污染的过程。现实里打工人不也一样,被996逼迫越来越向机器靠拢,终究成不了机器。纺织女工最终会被珍妮机取代,程序员最终会被AI取代,人类的尽头是机器。
果然人最需要的是和朋友喝着小酒泡着茶一起度过的快乐烂片时光
手冢的原版没看过,单论影版的话,在大都会内部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背景下,却把重点硬放在什么巴别塔天谴神罚上,莫名其妙。人物方面男女主角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疯B的瑞德公爵父子稍好些,被玩死的起义领袖和当权总统最正常。
就是这样一种电影,导演的所有情绪都倾注在某一幕,可以说整部电影就是为了那一刻而诞生的。
英文配音看得很不舒服。
现在来看这部电影已经不算很精彩了,甚至有些做作的地方,不过它绝对算是鼻祖级别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有太多东西被后来者模仿和发扬光大,EVA,我说的就是你。
【B-】众多赛博朋克作品中让我最为动容的却偏偏是这部...由大友克扬制作,改编自手冢治虫的原著,灵感来源于1927年的经典科幻电影,贯彻他一如既往的美学:毁灭与新生,并深受银翼杀手和1984等一众科幻作品的影响,以赛博朋克式大都会梅陀保莉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政治斗争、人机冲突下关于人性与爱的故事,蒂玛代替了巴别塔故事中上帝的角色,机器人们代表着无产阶级,公爵代表资产阶级压迫者、政治家,罗克代表个人崇拜和狂热主义者...这其实是对上世纪世界形势与人性的思考。本该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故事出现在21世纪可能有些过时,但十分难得可贵。可惜看得出来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做了很多减法导致节奏混乱、故事性不强、漏洞百出,遗憾了
可能是这类的片子看多了,没多少感觉,有机会还是看看1921年那个版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