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人节》击败《同学麦娜丝》获得金马2020金马奖是可以被接受的。
《同学麦娜丝》中黄信尧刻意致敬了前两部作品,构建了黄氏世界观,勾勒出一个可以用“甘霖粮”来描述的社会轮廓。
三部曲中,尽管陈委员可能偶尔客串驾校教练阿文,但瓦勒里始终保持了极具风韵的形象,一如影片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气质:消亡突然且悄然发生,在这之前是回光返照,而之后是压抑与平静。
与之鲜明对比,《消失的情人节》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成年童话。
在我看来它能胜出,也许是因为阿尧三部曲中的“甘霖粮”竟轻松地通过嬉笑之中的母女唇语说出来了——比起丧事丧办,丧事喜办且办得有模有样自然更加高明;当然了演员滤镜也是很重要滴。
没人能看到会说话的壁虎,也没人能从这个时空偷走一天,除非他在做梦。
在梦中杨晓琪从壁虎的lost&found铺子里找回了进入另一个梦境的钥匙,她骑着电瓶车外出,丢失了行李箱但找到了旅行的意义。
拧动钥匙打开邮箱,她终于发现吴桂泰的梦境。
吴守护了一片神秘的海滩,杨晓琪抵达这个秘境时化身耶和华,亚当由刘冠廷扮演(如果此时吴桂泰导演的是《伊甸园的禁果》而非《创造亚当》,再来打拳也不迟呀)。
鼻青脸肿的刘冠廷长得还真挺像米开朗琪罗画中的亚当......
消失的情节尾声时,消失的人出现了。
第一反应是:这个人不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么?
好家伙又离家出走又打工又画画的,没跑了。
最后他坐着和尚的电瓶车走了。
同样是佛教,大佛里藏着叶女士;而此处和尚骑着电驴载着消失的人,消失在消失的情节当中。
这样的殊途同归是巧合,还是说现实宗教的peace&love确实总是那么阴间?
女会计和弟弟在公交车上怼文森这段印象深刻,“你怎么会那么傻啦?
” 你怎么会那么傻啦?
可能这就是爱情吧,变傻也甘之如饴。
补充说一下这多出来的一天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不少的豆瓣用户指责这些慢半拍的乌龟🐢们是变态,所以上帝给了乌龟🐢们多出来一天的时间,让他们观察观察世界、观察观察自己,到底是乌龟🐢自己做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乌龟🐢们在静止的世界里慢慢爬行,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但这个世界的人们却特别喜欢成为道德高地的领袖还总是对乌龟🐢们指指点点。
于是上帝为乌龟🐢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可以去远离世界之外的寺庙里过悠闲的生活,从此与道德领袖们老死不相往来;第二种是需要在世界里找到一段足够动人的真情,足以支撑他们直面旁人的非议继续留下来。
很庆幸的是咱们的主人公选择了后者🥳
1、关于时间的感知力从影片开始,导演就捕捉了一个非常私人化的对时间的感受,“一天也不是只有24小时嘛,有时候会变成48小时,有时候是5分钟,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才不是手表上看到的那一种勒!
”(被台湾腔洗脑了……)既然有人个性急,有人慢半拍,世界上有各种个样的人,那么当然就有各种各样的时间了,这个观察还蛮妙的,就像房间消失的袜子、玩具和钥匙被壁虎保管一样天真的想象力。
这个概念本身比“谜——解谜”的过程甚至幸福在身边更动人,换句话说幻想部分的颇有个人风格,相较之下单恋故事的部分却简单到有点乏味。
2、有情人有情节,就是两情相悦啰?
致吴桂泰:怎么会有人坚持几十年寄信给收不到的人啊,你也像我一样小时候爱看的小清新纯爱片吗!
要不要这么痴情啊!
好歹给我说句除了谢谢以外的话啊!
to杨晓淇:怎么会有女生看了这些信就喜欢上陌生人还继续等待啊!!
救命,他和买豆花一去不回的爸爸一样不靠谱啊!
完全比三岁不见的布娃娃更难找啊!!
以上请帮我分别寄给男女主角,因为两个人的感情居然不是交互的,起码绝对不是用line交互的。
他们隔的不止情人节一天,简直是8块平邮快递也送不到的程度。
这样也能互相理解的话,果然心有灵犀一点通,有情人终成眷属啊。
(这片子里其他的男性除了区块链骗子,就是公车骚扰或者偷闻内衣,还有中年走失…… )
以后看电影还是不要看预告片了,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我都能想到,所以电影少了些韵味。
不过还是被 陈玉勋 的功力震惊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后面部分也能拍出偶像女主的气质,而且虽然普通,对女主的表演也没出戏。
男主的行为在我看来并不是变态,猥琐。
现实中,如果一个人有一天的暂停时间,相信很多人都会干出很多违法乱纪的事,去金店抢劫,强奸,杀人可能性很大。
但是男主心中的想法就是和晓淇去秘密基地,在一片海滩拍拍照。
男主真挚的喜欢女主,长大后遇到女主就默默地守护在她身边,帮她打走杀猪盘,心事好的,方式是错误的,这个时候论心不论迹。
所以男生们,遇到自己的喜爱的女生,就真诚阳光大胆地去追吧,不要躲起来。
但是有的男生就是不懂怎么追求女孩,所以显得猥琐,但男主的真诚还是让人觉得浪漫。
看电影嘛,图的就是开心,主角做了很多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开公车驶入海边的公路,那一幕让我想起千与千寻。
再说晓淇,也太可爱了吧,什么都要比别人快,面对办公室的“卖萌妹”,也会调侃,生活也很认真,是个乐观积极的女孩。
只是节奏快了点,所以单身到30岁,快到情人节她也显得尴尬窘迫,特别是对比办公室里的嗲妹。
但是哪个少女不怀春?
所以她也陷入杀猪盘,渣男的套路对于一些女生来说,总确实无法招架,被人骗了60万的女孩,看到渣男被打,还会维护一下他,这就让人欲哭无泪了,多少男生看到这一幕,估计心里都会骂,我哪一点不如渣男?
居然还有女生这样为他死心踏地。
事实上,很多男的就是比不上电影中的渣男,不会关心女生,不阳光积极,更不会哄女孩开心,在女孩子放不开,很拘束,所以就显得猥琐。
但还好,导演最后没有让女主受到伤害,晓淇在找回失去的一天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男主对她的喜爱。
真爱面前,男生是害羞的,自卑的,拘束的,所以男主在背后默默地关心晓淇,而晓淇呢,也大胆的调换工作站,只为再次遇到男主,导演最后还是温柔地让两人相遇了,结局比较温馨。
看台湾电影,其实很多也是为了治愈自己,那些搞笑喜剧片段,至少也抚慰我们烦闷的心情。
所以,也别太纠结,电影嘛,无非就是笑笑看看哭哭,太深的也别想太多。
这部电影我是七夕看的,后面休假有空了再来写影评。
也希望大家往后的每一天都有爱的人,好好过生活,也好好地被爱!
“消失的人”+“消失的情节”=消失的情人节 导演很会玩文字游戏,前半部分对应的是消失的人:父亲和骗子男友刘文森,又或者是杨晓淇在情人节消失的自己;后半部分消失的情节:情人节那一天所发生的事件。
前半部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从开场的新闻播报,一系列超现实事件的发生和杨晓淇消失的一天都有关联,影片在前半部分小心地隐藏起所有会暴露事情真相的马脚,那个看起来既像骗子又真诚的区块链男,每天来送一封平信的呆滞男,以及右边甜美可爱的无脑妹和左边平庸无聊的大妈,杨晓淇身边的人既离奇又平凡,就连杨晓淇自身的经历也是如此。
影片中的杨晓淇既有普通人身上的烟火气,又有离奇古怪的自身特色,人设才算是立住了。
所以后面再离谱和超现实的情节也在杨晓淇身上变得合理起来。
“消失的情节”完全是从吴桂泰的视角出发,因为只有他知道消失的情节是什么,从不同的视角表现相同的情节,罗生门式的叙述方式,其实很容易变得俗套,但影片即使在相同的情节上依然详细地讲述吴桂泰的经历,比如去电影院那场戏,吴为了保护杨晓淇赶走了公交车上所有的乘客,跟着他们来到电影院,在电影院快一拍和慢一拍的笑点,正好赶上的公交车,公交车上的刹车和亲吻,以及刘文森再次回到公交车。
同一情节,两个人的视角完全对得上,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内容,视角在杨晓淇那边时,观众感受到的是陷入爱情的甜蜜和女主角被骗的紧张,而在刘文森这一边,观众能看到刘文森的痴情和倒霉的人生经历。
如果是文艺片的话,结局是杨晓淇在邮局工作,终日凝视着大海,直到有一天她白发苍苍,从她的视角和孙女讲述着人生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
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前后两段对立的视角,一快一慢,在叙事上造成意外的断裂感,却有点像从真实走入虚幻世界的感觉,不可言传的微妙感也许跟堕入爱河的情侣类似。
这种前后两种视角和节奏的影像实验在美国导演爱德华·沙尔茨的《浪潮》里出现过,那是一部较为失败的尝试。
爱情来的时候总是让人不知不觉,不过剧本里没有安排一幕男女主角真实地谈情说爱的情节,却在最后忽然让女主角意外获得感动,这应是全片最急躁和疏忽之处。
不过胜在两个角色都很讨人喜欢,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种肤浅的人设。
《消失的情人节》 回看2020年一定是一个压抑的一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是充满压抑与恐惧的。
但就在这样的一年里中国台湾居然还有一部这么奇怪的电影,陈玉勋执导的《消失的情人节》打破了压抑的情绪,虽然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但是这种巧合温暖着人心,可能很多人不满意这部电影的原因就是纳闷,为什么这样的一部《消失的情人节》会成为那一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电影?
因为在那一届中国台湾本土的电影实在是太耐打,有着《同学麦娜丝》、《孤味》、《亲爱的房客》、《无声》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质量都是非常高的,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理解“最佳影片”的标准但是既然已经获奖并且质量还行的情况下,我就来聊聊这部电影。
(消失的“人”与“情节”) 《消失的情人节》算的上一部非常小清新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觉就像很久以前看完萧雅全的《第36个故事》一样,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爱电影的原因吧,电影可以看作成一座孤岛也可以是残酷现实中的避风港,至少你可以在90分钟、120分钟或140分钟躲在另一个世界里,看着另一段故事、另一段人生。
《消失的情人节》有着爱情、奇幻、悬疑,可以说这种手法还是比较耐看的,毕竟这样的电影是少数。
电影一开场导演就抛出“快与慢”的设定,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我牢牢锁在电影屏幕前面,导演通过黑色幽默、温暖的方式讲述着永远比别人快一点的李晓琪和永远比别人慢一点的阿泰,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
虽然观众看见这个快与慢就知道这个爱情故事的大纲,但是还是会被黑色幽默与悬疑的情节牵着鼻子走,这也就是展现出导演功力的时候。
故事情节可以说非常的简单,线性愉悦的方式会让观众放松大脑去体验这次的浪漫之旅,我们也由于这样的电影设定,会主动去屏蔽某些“浮夸的表演”、“浮夸的台词”、“莫名其妙的设定”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这个可爱世界的设定,我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该如何去点评技法上的问题,总之我就不管了。
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也是摸不着头脑的,但是随着导演的引入,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故事里感觉就连骗子刘老师也是可爱的,说实话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风格上吧,其实真的与技法、构图、拍摄、灯光等这些能展现出平时电影优点的元素无关。
也可以说很难去客观的评价这部电影,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就是不喜欢。
刘冠廷从《阳光普照》中认识再到《同学麦娜丝》、《无声》默默的看着这位演员的表演,说实话真的还是挺喜欢的。
可以说这位演员塑造能力是非常的强,以后的他应该是前途无量。
童话故事再美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也许这个故事在现实中那可能真的就是一位尾随的变态故事吧,那这些我们就不去深挖了,毕竟残酷的现实是无法与美丽的童话去做比较的。
讲完电影中好的地方,那我就来讲一讲个人不是特别喜欢的地方,《消失的情人节》首先前期的设定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后期时间禁止的设定引出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虽然我前面也说了电影的基调会让我们去屏蔽某些设定,但是结尾的时间停止的奇幻加入也让我们观众们不得不去思考很多解释不通bug。
另外就是电影的节奏,电影中有着“快”或“慢”,但似乎这部电影中段也陷入的快与慢的困境,对于李晓琪那一段的讲述,说实话有些过于拖沓,导致我也下意识看了两次进度条,可能电影节奏也算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死穴吧。
happy ending的设定,对于这种影像风格来说是必要,但是可能去掉这个happy ending的设定可能会好一点,会给观众一种猜到开头到猜不到结尾的一个过程。
可是导演还是让你猜到了开始的同时也猜到了结尾,其实电影前半段已经后happy了,结尾可以换一种套路,我有这种想法可能真的还喜欢悲情收尾的电影了吧。
总之《消失的情人节》不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也不会是想象中那么差,这一部电影看完之后或是观影过程之中绝对会给你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
第一感觉,女主表情为什么这么夸张??
长得有点像东南亚的 男主长得好可怕啊 好变态啊看着看着 我不会活着活着就是女主的模样了吧?
男主真的好可爱啊~~~导演拍景真的很牛耶最后 男主真的好帅啊,明明长得都不是这一挂的,但是演技真的太好了!
多一分是变态,少一分是煞笔,男主太绝了。
女主的爸爸出现完全是神来之笔,导演真的很会耶。
真的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纯爱电影了,狠狠的哭了,男主真绝了,长得这么变态,居然演出了纯情少男的感情,牛啊。
其实剧情很单薄,但是拍出来效果很丰富了。
对台湾影视剧还停留在《王子变青蛙》的年代,当然那时候我也真香了。
现在实在出乎我意料,我常常嘲讽的台湾腔,觉得难听起鸡皮疙瘩,在这里全释怀了。
我都有点嗲起来了。
不知道是生理期看的原因,还是我真的太渴望爱情,或者是很久没看爱情片,我对这一个电影的观感真的很舒服。
很喜欢。
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下午~~~
观影前没有读过影片的任何资料,只是从好友主页看到他标注了“想看”,于是便提议可以一起远程观看,但最终因为登不上Zoom而作罢,想着各自看完了再讨论也成。
也不知道这是一部2020年的片子,电影色调和邮局繁忙的寄信业务让我以为背景是上个世纪,所以看到女主脸书动态时错愕了一下,听到“区块链”时才反应过来这描述的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只不过是在TW。
我不了解TW,只在2019年去过一次,那时还能自由行。
在台北的几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处都是“机车”,红灯一过,它们呼啸着从我身边开过。
影片前面30分钟中规中矩,女主从小比人“快”半拍,性格大大咧咧,职业是邮局的柜员,30岁了,从未过过情人节。
但就在情人节前几天,她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位男人,他身材健硕、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是位业余的健身教练,据他本人称,他的正式工作是从事区块链相关。
女主很快被这位男生迷得魂不守舍。
看到这里,我不免担心这位有点“恋爱脑”的女主会不会遭遇“杀猪盘”?
影片会不会落于俗套?
就在我有点后悔在大晚上打开了这部电影时,影片恰到好处的转场吸引到了我。
男一号原来不是这位区块链“从业者”。
而是另一位毫不起眼,但每天都到女主所在的柜台寄一封信的“怪咖”。
他很少说话,有时会对女主微笑,但更多时候,他默默寄信,寄完就走。
和“区块链”比起来,男主的工作再普通不过,他是一名公车司机。
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是TW导演很擅长的题材:描写普通人的小确幸。
公交司机和邮局柜员,能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呢?
有影评批评,男主的行为更像是跟踪狂、变态狂,甚至是“犯罪分子”,可导演却把他塑造成了单相思的痴心大男生;有人无意挑起男女对立,但却缓缓打出“这也能打拳?
”他们说得都对。
但是影视作品不是教育宣传片,不必片段里加上“危险思想,请勿模仿”的提示。
我之所以愿意花两个小时去观影,就是因为真实世界中很多事情不可能发生啊:——我不可能不顾工作,丢下全车人就走——不可能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破旧不堪的小屋时不焦虑——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暗恋一个人那么久,那么久,却从不敢上去表白……所以我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去感受还有人选择不顾一切的纯粹。
那这也不代表我就要学他们,学他们跟踪甚至“绑架”喜欢的人,哪怕他们初心是好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也希望大家能像成年人一样,各抒已见,礼貌交流。
看完剧12点了,打开wx发现一个多小时前好友提议既然Zoom打不开,那就一起语音观影吧。
而我因为专注观影,错过了。
没忍住点了五星,因为笑点太戳我了,可以称之为爱情来了的姊妹篇,有些元素比如收音机故意有重复用到,台湾拍这种小清新故事就顺手拈来,大陆早年间有失恋33天这种小情调作品,相比却有较大差距,比起这种自然的作品,夏洛特烦恼这种比较优秀的喜剧电影也有种要故意咯吱你的感觉。
说回来。
陈玉勋是有些套路的,但这些套路就是很拿人,他一直在探讨爱情本质的两方面:孤独和臆想。
人如果没去仔细体察灵魂的孤独感,那他就会忽略爱情,而没有臆想,现实又根本撑不起爱情,所以爱情既需要孤独,也需要臆想,陈玉勋在这两点上处理得很是清新脱俗,自然而然。
PS杨晓琪学唱万芳那个爱情限时批,原版很经典,我看过很多次。
2.5 差點就可以當《一封陌生男子的來信》成長成熟好好活下去版,可惜最後突兀回到皆大歡喜結局,固然是這類型與檔期可預見結果,但也覺得台灣觀眾過了這麼久,竟然還想看這樣的結局⋯⋯陳玉勳大出乎預料,搞不好是今年目前最好看國片(畢竟《茱麗葉》爛得怒到我),雖然節奏和結構略怪(30分轉折點、約50分時男主角才真正上場),但放在「過快」與「過慢」的男女主角身上,並讓劉冠廷的故事後上,加上陳單純說故事不搞那麼多野心(《健忘村》),其實就還算順。因為中間處理到離家父親「沒為什麼就是離家後,錯過再回家的時機」,加上劉一度自覺「再這樣下去就要變成變態了(隨意肢體碰觸)」,都還是讓我期待異於《比悲傷》的愛情觀。最大bug不是時間設計,是身在2020年台灣,30歲的女主角人設卻比年齡老十歲;劉冠廷幫這片加很多分。
其实细究起来,女主静止的那天约会完全是男主一手操控的吧,全程只有男主的自我感动,女主毫无体验感,然后结尾还能感动成那样?
有營造出日常生活裡的魔幻感,男女主角的表演也充滿魅力,但兩個觀點的節奏跟訊息量不盡相同,有損結尾的趣味性。
壁虎爷爷说:所有的爱情都是自我催眠。本是青梅竹马,奈何被时间差分开。你偷走了他的心,他偷走了你的情人节。很浪漫的奇幻爱情故事,设定俗套但不落窠臼,有点类似《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PS:女主笑起来好像宋智孝,海边木偶式拍照有点好玩)
提到陈玉勋导演,第一印象还是《热带鱼》,那是95年的作品,看影人页面,发现95年至今,他断断续续还有在拍电影,不过除了一部《爱情来了》之外,其余的我都没看过,也提不起兴趣看。今天再进入他的电影世界,同样兴致不高,这部电影充其量就是一部创意短片的分量,拍成长片总觉得小题大做,而且片中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命题也说得很牵强。女主角发现自己少了一天,却没有发现过往那些重复徒劳的每一天也都是消失的日子,这说来是一种悲哀。当然,不只是她,其实现实里大部人的时间都在被窃取。我们的悲哀是共通的。题外话:女主角长得好像我高中时的地理课代表,非常像!
3.5其實處理上不乏粗疏,但設計上創意與趣味兼具,還挺浪漫和溫暖,我是喜歡的。說是陳玉勳的回勇之作並不為過(說起來他在2000年後只有短片《海馬洗頭》可以,其餘皆是失準之作);劉冠廷的可塑性相當不錯,尤其對比《陽光普照》中的演出。
不管有没有人爱你都要好好爱自己,火车走出去,还是火车。
概念還算可以但執行的有夠差,看得我白眼連連想離場,情感的刻畫爛得要命,是零代入感,陳玉勳少說也拍電影幾十年了,各種手法和情感的鋪陳甚或說故事的方法都大輸今年另外一部新導演拍的臺影《怪胎》 ,請問是不是該沈澱檢討一下自己為什麼從拍完超好看的熱帶魚後就走鐘成這樣?一顆星給攝影眼中的臺北,另一顆星給女主,演的還算有感染力,至於男主的表現遠遠不到他應該要有的水準。
可能是因为打从一开始就没这片当现实向的东西在看,所以倒也不大觉得男主行为猥琐变态。最近对岸变着法子玩花样的爱情故事不少,趋势好像是同志题材稍微加点调料能让观众热泪盈眶,异性恋在正常时空下谈个恋爱没啥意思,加点奇幻元素令人印象深刻、更能突围。
啊,这也能拿BP和BD,就也蛮错愕的。
刘冠廷演的角色怎么总被车撞,好在这次没死
俯拍倒地Ubike男然後起飛的那顆鏡頭很天才欸,也算是某種大場面了吧@@
“消失的人”加上“消失的情节”组成了这部《消失的情人节》。设定很有趣,一个总是快一拍的人与总是慢一拍的人,两个听上去就不同频的人的爱情故事;慢一拍的时间攒多了,就会比别人多出只属于自己的24h的时间利息。其实本质上还是一个接纳自己的故事:开始要爱自己的理由是因为没人爱,而结尾变成了“你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有人爱着你”。无论我们是怎样的人,快也好慢也好,美也好丑也好,都是值得被爱的,也会有人爱的。接受自己的一切,火车出轨依然是火车而不是飞机,我哪怕与其他人不同,也一样是人而不是动植物
尽管后半段有点意思,但可能依然是近十年我个人观感最差的最佳影片?
视角不成立的讲述 就变成了一个网文yy故事了 区块链杀猪盘好评奥
女:我的男友无可取代,实际是花心大萝卜。男:我爱她痴心绝对,其实是个大变态。
可以!很可愛的愛情喜劇,燈光攝影美術佳,跟健忘村一樣,設定都有些獵奇,原以為劉冠廷才是主角,殊不知看了才知道女主角李霈瑜才是本片戲份最多的,整部片最魔幻也最好看的橋段就是24小時的時間暫停時刻,故事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個男生暗戀一個女生的故事,但增添了家庭疏離議題、親情做探討,也許女兒終究不瞭解父親為何突然離開,但我想中年危機的男性觀眾,會對本片的父親一角產生強烈共鳴,玉勳導演的視聽語言依舊讓人看的很舒服,陳冠廷演傻大個純情男意外可愛,與之前的流氓氣息相去甚遠,沒在情人節上映可惜了,我很確定這部絕對會比什麼《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好看(即便我沒看過那部片)
将爱情脱水成从快慢偏差到时间与节奏的同步,非常高效。然而结构是奔着剧作结构来做的,以致后段承担了太多解释的功能又看不到实际的视角差异,很可惜。
正反合三板斧,逻辑上是不是过于浪漫抽象了,女性省略性的配合男性视角的自我感动。
快一拍女生和慢一拍男生,两个视角的正反打,其实就是“情书”的故事,但类型片元素掌控得不错,零元成本拍出奇幻效果。值不值得那么多金马奖另当别论,无语的是豆瓣竟然删光了今年所有的获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