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房间

La stanza del figlio,人间有情天,生命中的最痛,The Son's Room

主演:南尼·莫莱蒂,劳拉·莫兰特,杰丝敏·特丽卡,朱塞佩·桑菲利斯,斯特凡诺·阿伯蒂,斯特凡诺·阿科尔西,托尼·贝尔多瑞利,达里奥·坎塔雷利,Eleonora Danco,Clau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拉丁语年份:2001

《儿子的房间》剧照

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7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8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9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0

《儿子的房间》剧情介绍

儿子的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凡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饰)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儿子安德烈和女儿艾琳更是让这个家庭乐也融融。而伊凡尼身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房屋整理专家第二季狂刀如果我是有钱人神秘博士:雪人柳生一族的阴谋百万个幸福现在高中新丁遥望南方的童年哆啦A梦:大雄与风之使者那座城这家人亲爱的寒蝉鸣泣之时:猫杀篇钱信伊:地下酒吧锦绣前程替身纸人2爱至云开雾散时霸道总裁与乡村女教师小戏骨:我要当红军魔女与野兽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入侵华尔街闹鬼河谷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放射治疗室特别篇:启程镖行天下之神武大炮明月曾照江东寒侏罗纪狩猎桑塔斯坦导火线我们之后的世界

《儿子的房间》长篇影评

 1 ) 儿子的房间

第二次看,能够发现故事给予的启示和追问,体现于很多细节。

临近片尾,自觉疲惫的父亲面对病人表示辞意。

他歉意地安慰那个因无法接受而反应激烈的男人——他也曾是那样,一寸长的软木塞,牧师对于天命的一次表示,让他难以面对儿子的死因。

女病人的反应却相当平静,她说“我会等你回来,我可以重新来过。

”重新开始。

也许那是第二天,他在街头远远地看着女儿和朋友一起,终于再一次微笑。

在我们看来豁达而克制的母亲,走进儿子房间依然无法控制地,拽住一只红色衣袖痛哭;用球场上的冲动化解悲伤的姐姐,还是会在无人的墙角落泪。

让我流泪的不仅是三人抱头痛哭的一刻,当By This River清冷的音符响起时,眼前湿热一片。

雅娜的出现将母亲再一次拽回过去,却是一个美好的转折。

休息站中一家三口透过玻璃窗定格的画面又是一次震触,善良并重新见了幸福的父亲,把三个熟睡的孩子一路带到法国边境。

这里便一定回忆起那次四人欢唱,最后一句是“放开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面对疑惑下车的女儿,海边的两人笑了,笑自己为了两个陌生的孩子做了这么许多,高兴自己似乎已从悲剧中解脱。

电影以父亲在街头路遇一场狂欢开始,注入生活无数的回味细节,同时以悠扬的音乐不煽而动。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背影走过好几个房间的那个镜头,他不断地关掉身后的灯,又不断地从暗中走向亮处。

黑暗只是过渡。

 2 ) 无法修复的缺口

电影里父亲的职业设定还挺有意思的,前面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铺叙了很多他面对患者时的状态,理性的保持恰当的距离,安静的做一个聆听者,在患者絮絮叨叨无限重复的叙事中,在脑海里幻想出一幕幕小剧场,宣泄情绪,但是现实依然风平浪静,这个画面的反差实在好笑,表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同样保有人类的情绪,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理论上的解构并不能消解。

面对儿子的意外离世让他陷入强烈的情感漩涡,他试图用专业知识转移自己的情绪,却发现无法摆脱情感的束缚。

这种冲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理性与感性的复杂交织。

游乐园里有一个镜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随着设备不停前后摇摆,设备的机械摇摆象征着父亲情绪的失控和生活的失衡。

在不断摇摆中无法喊叫,试图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转移精神的痛苦,眼睑随着机械的惯性心悸。

镜头的切换借助主角看外部世界的视角,旁观者视角,对准主角面部状态变化的视角,都很不错,还有一个大的外景,是游乐园的整体,象征着人类的悲欢,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无法妥善的处理自己的创伤。

意外离世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亲人不断在自悔,反思,并安抚自己需要回到生活的正轨,可是破损的东西,缺口会一直存在,摔碎茶壶的镜头是父亲情绪失控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他内心完美假象的破碎、对生活失控的愤怒,以及无法修复的创伤。

临近结尾,曾经与儿子密切相处的女孩出现,关于儿子的记忆在另一个人的嘴里叙述出来,有种难言的欢欣与悲痛,既渴望听到关于儿子的记忆,又害怕记忆带来的痛苦,深深眷念着如风一样出现的女孩,一路带她向远方,畅想着儿子也一路去向了远方环游旅行。

结尾的音乐选的真好

 3 )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

今天看完了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颇有感触。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痛苦后逐渐从一开始的剧烈悲怆到之后逐步释怀的过程。

整部电影时间不长,只有短短90多分钟,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真实。

众所周知,失去亲人后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创伤是最为沉重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它把父亲失去儿子后的自责、母亲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姐姐失去弟弟后内心的烦躁不安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细致又直接地刻画了出来。

无奈生活仍要继续,如何去面对创伤成为了三人各自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看到做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想要通过游乐场刺激的娱乐设施释放治疗自己,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则在球场上与对方斗殴,在商场更衣室里哭泣。

可是,这些消极的行为并没有能减轻各自内心的痛苦,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直到儿子生前女友寄来的一封信拯救了这个家庭。

首先振作起来的是母亲,在丈夫始终没有勇气回信告诉儿子女友发生的事后,母亲勇敢地打了电话给她并请求见面。

终于在一天晚上,女孩来到了他们家中。

父亲通过女孩带来的儿子生前自拍的照片露出了笑容,钩起了思念。

在得知女孩将与她同行的一个男孩前去法国后,主动驱车带着妻子、女儿和他们到了法国边界。

在与他们告别后一家人踩着海边的沙滩释放着对于儿子的思念,治疗着各自的伤痛。

虽然是部悲情剧,但影片并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手段来达到赚取观众眼泪的目的,而是通过略带伤感的音乐、特定的声音和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电影在平淡中开始,亦在平淡中结束。

回头来看,正如电影中父亲摔碎家中修补过的东西那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人无法像物品一样损坏后还能修复得完美无缺,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用时间才可以去逐步医治。

 4 ) 当他们面对变化

Nanni Moretti的"La Stanza del Figlio",在英语国家用过一个更直白的名字"The Son’s Room"。

讲一个心理医生的家庭随着儿子的意外离世而起的变化。

微妙的情感微妙的传递出来,很自然很真挚,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

除了儿子意外发生的那个星期天早晨,镜头剪辑出了一丝慌乱,画面都是异常平和。

一家人像是替儿子做事一样将儿子生前的女朋友送到法国边境,当大巴启动,而父亲、母亲、妹妹各自若有所思地踱向海边时,我想伤痛就快,沉入心底了吧,生活也将回到正常的轨迹,父亲不会再如此自责,母亲不会再情绪失控,妹妹不会再用篮球比赛宣泄情绪了吧……影片结束时的音乐很动人,低回沉静,会把人的思绪剥离。

回到家我找了很久,只查到了它的名字和年代。

后来我的好朋友找到了它,于是这曲子在我的博客里飘荡了很久很久……

 5 ) 保存的记忆

在儿子潜水溺亡之前,影片在描绘一个幸福家庭画像的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莫莱蒂式的幽默讽刺元素。

尤其是他饰演的心理医生,在面对各种病人时的压抑状态,颇有每个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病人的意思。

那个整天精虫上脑的男患者和每次向他抱怨治疗毫无用处却又在发泄情绪后立刻预约下次看病时间的女患者,都有着莫莱蒂知识分子式的幽默元素。

直到儿子的去世,整个影片的情绪和走向才发生了转向。

女儿在学校打篮球比赛时,运着球推进到前场看见场边的父亲悲伤的神情时,她停止了运球,呆呆地看着父亲,然后被对手抢断,这段情绪传递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人都在哭,父亲、母亲、女儿,这是一个对于家庭来说最绝望的意外,想要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悔恨自己那天没有跟儿子干其他事情,他依然坚持工作,但最需要治疗的却是他自己,那些病人在他面前对生活的抱怨此刻是如此不值一提。

莫莱蒂并没有过分的渲染情绪,生活依旧继续,哭泣只是偶尔,更多的是呆滞和乏力。

儿子生前女朋友的出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有关儿子的气息,他们开车将女孩和同伴送到加油站,帮助她们继续搭车旅行,看见她们搭车无果又将她们送到了长途汽车站,女孩将会携带着儿子关于家庭之外的记忆继续自己的人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种宽慰。

 6 ) 儿子的房间

刚失去儿子的心理医生伊凡尼,沉溺在飓大痛苦中,他的病人对他诉说:我的生命从没大事发生,但在这里(心理咨询室)我却感觉到我真正活着。

我终于哭出来了,以前我从没哭过......我情愿这一辈子一直哭。

.后来,伊凡尼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他无法跨过自身的痛苦深渊,病人无法治愈病人,直到遇见儿子的身前女友,一家人的情绪似乎有了转机,但一切会好起来吗?

如同有了裂缝的器皿,看起来修补得完好如初,可你心里知道,它碎了......

 7 ) 短评

影片《儿子的房间》里面,一个完美平和的家庭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一个易碎瓷器出现裂痕,产生不可修复的伤害。

影片用平淡的镜头,冷静的色调,展示这个家庭从平淡幸福到遭受苦难,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愈合的细枝末节。

两条叙事线,一条记录四口之家的生活变化,另一条记录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对待病人的变化,在两条线互相交错影响的过程中,影片对于现实生活表现出的深沉感愈发厚重。

令人愉悦的是影片最后死去儿子的信中女友出现,带着一股青春的气息撞开了这个家庭悲伤的壁垒,让所有人发现,原来走出壁垒的人们原来并不是那么的脆弱,生命中的最痛难以抚平但也可以笑着接受。

最后想说一下配乐真的惊喜,“我们在这儿,被这条河困住,总是忘记我们的来路,我不断的问着自己,仿佛很遥远,那些选择性的记忆,来自另一个时代”---《By This River》Brian Eno

 8 ) 另一种表达

情节简单,意味却悠远。

剧情用三两句话就能讲明白:其乐融融的一个家庭,因为小儿子的意外去世变得沉郁。

爸爸是个心理医生,每天听不同的病人讲述他们的烦恼,自己却因为深深的自责而在病人面前失态。

妈妈和姐姐也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流畅圆润,看不到任何一点刻意的转角。

特别是“爸爸”这个人物的塑造。

儿子去世的那天早晨,曾邀他去跑步,可他因为临时接到病人电话去出诊了。

他陷入了自责,他无数次设想,如果那天他拒绝了病人,而和儿子去跑步,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他变得不可捉摸、急躁,最终决定暂停自己的工作。

影片对“爸爸”的四个病人分别做了简单的交代,到了后来,我觉得“爸爸”自己也变成了病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只是这个电影通过“爸爸”的视角去看他们的故事,但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可以是主角,而“爸爸”是配角。

但不管怎么变换,“爸爸”和他们都有自己心里的结。

通过这样奇妙的方式,忧虑感呈发散状四散弥漫。

对于情节极简的电影,真实感和细腻的心里描摹往往是它的生命线。

把自己放入电影里,你发现你会做出和主人公同样的反应。

电影带给人们两种可能:一是去活另一种生活,在短暂的120分钟里经历自己一生都无法经历的事情,有着强烈的戏剧感。

二是去活同一种生活,在这同一种生活里,和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或许是互相安慰,也可能是在不断争执。

后者的难度会更大些,导演生活总比导演戏剧要来得不易,因为人人都经历过生活,却不是人人都能亲历戏剧。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开始走出阴霾,海滩上,他们各自走着,似乎各自揣着心事,却又面露释然的微笑。

还是要惊呼下这种表述方式,用直指内心的情感力量,去串起一部电影。

没有一个花哨的镜头,照样把我深深打动。

生活即艺术。

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第九位。

 9 ) 越真实,越痛彻心扉

不算是影评。

这部片子开头看的很温馨,很舒服,温馨的家庭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主题,但随之而来的变故,让这个温馨的家庭失去了最爱的儿子的时候,说实话,很心痛,尤其是父亲母亲在恍惚中不断思念着自己的儿子而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的时候,很揪心。

心里隐隐作痛。

这部电影在风格上,很朴素,是一种真实生活的朴素,并不是拍摄成一种类似纪录片形式的电影,非常贴近日式家庭电影的风格,尤其在配乐上,极尽温柔,但也正是这种温柔不断的拂过巨大的伤口。

如果就像父亲在失去儿子之后去了游乐园肆意放纵,也许痛感还会淡些。

这也是在风格上选取的一种策略,《海边的曼彻斯特》、《海街日记》、《罗塞塔》(虽然有点纪录片的感觉)等电影在风格上非常相似,在传递主题方面,异曲同工。

《海边的曼彻斯特》如果是大打大闹或许就没有了叔叔的痛彻心扉。

这一切都是对比效果,平静之下的波澜要比狂风骇浪更加凶猛可怕。

电影在结束后,我一般都会考虑电影体现的效果是从哪些方面释放的,这也是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要采取的叙事策略。

《儿子的房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镜头的运用上,长镜头+缓缓推拉的镜头,让情绪加入佳境,长镜头并不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称之为长镜头,而是在长镜头下所表现的人物的内心感受,即调度的作用。

这部电影有很多的长镜头,父亲和母亲在长镜头中的表演,有的克制,有的爆发,都是在观众的一直注视下完成的动作, 有种揪心的感觉。

缓慢推拉镜头+柔美的音乐,电影的抒情表达公式。

电影中的一个点我认为设置的很好,就是儿子女朋友的出现。

为人父母,当孩子离世的时候,父母脑海总会导演儿子曾经经历过的一切,当他们知道儿子有女朋友的时候,瞬间抑制不住感情,哭了出来。

这里,也许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一种深刻的思念吧,当他们知道儿子也曾恋爱过,也有自己不知道的关于儿子的事情,又增添了一份对儿子的了解,泪水是抑制不住的。

脑海中儿子的形象在不断的丰满……但也是痛苦的来源呀。

父亲阻止母亲问他们是不是情侣,也许不重要了,知道儿子恋爱过已经足够了,他曾有过温柔。

最后一家人面对大海,一切都随风而逝都时候,自己也算舒一口气吧。

明知道 这种痛苦是永恒的,永远伴随着你,但现在的笑容,他们应该拥有。

生活还要继续,斯人已逝,自难忘。

 10 ) 从《儿子的房间》谈南尼·莫莱蒂在新世纪电影风格的转变

《儿子的房间》作为南尼·莫莱蒂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以其细腻的剧作打动了许多观众,但很多人对于南尼·莫莱蒂这位导演并不是十分的熟悉。

其实这部《儿子的房间》完全可以被视为南尼在新世纪到来的转变之作。

在意大利现代主义中诞生首先是21世纪前的莫莱蒂,这一时期的莫莱蒂的风格更多的与意大利现代主义尤其是费里尼的电影风格极为相似,但是在这种南尼也是最有自己特色的意大利导演,其标志性的“啰嗦话痨”无疑是让众多观众记住他的重要元素。

很多人都会记得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个大杂烩拼盘里,有一个自说自话的导演,告诉大家他的儿子想看《黑客帝国2》。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自给自足》和《收破烂儿的人》算是南尼未褪去意大利现代主义影响所创作的费里尼式的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南尼·莫莱蒂更多地将摄影机对向精神危机的人们。

关注社会关注情感价值在这一时期占据了南尼电影的大半。

但也可以看出其独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逐渐的脱胎,例如不顾观众死活的“随意”提及各种冷门到极致的意大利电影,以及其总是断不了的自我陈述台词。

这一时期莫莱蒂没有后来那么的克制,暴力、性、颓废情绪在他的这一时期电影里毫不掩饰。

自给自足 (1976)暂无评分1976 /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蒙娜·弗罗西一个嗜甜的怪咖《金色的梦》和《比安卡》还有《弥撒终了》,可以看到莫莱蒂将自己讨论的话题放在了“我的电影观”。

文艺片导演的嘶吼--《金色的梦》《金色的梦》中被各路人痛骂的导演,却被无意中提到的两个人“解救”,莫莱蒂用喜剧来解构自己,这在导演圈里可并不常见,基本上很多大导演会在自己生涯最后几部的电影里才开始解剖自己,细数自己的一生,而莫莱蒂从《金色的梦》就开始这样做。

“我是怪物,我不想死,我爱你!

”莫莱蒂在电影中大吼,这是一个创作者最本能的示爱,莫莱蒂在这一时期显得非常的赤裸裸。

这一时期的莫莱蒂像是伍迪·艾伦一样在电影里说着别人毫不在意的话,莫莱蒂把这些当作自己的局促与紧张。

金色的梦 (1981)7.21981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音乐 奇幻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尼古拉·迪平托杀人的嗜甜老师--《比安卡》《比安卡》中的南尼·莫莱蒂就是这样用话痨来包裹自己的弊病,南尼喜欢扮演老师这一角色,乃至后来的《弥撒终了》他还在教室上课,《红色木鸽》跑到电视台“上课”。

莫莱蒂毫不避讳自己其实想将自己看的电影,了解的观点分享给观众分享给懂他的人。

《比安卡》中南尼用一场凶杀案作为明线,把Michael的心理疾病展现在大众视野里,却显出一种可爱感。

夜晚拿着一大桶巧克力,加大量的奶油,嗜甜爱管闲事的杀人犯,何不为一种有趣。

比安卡 (1983)7.41983 /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劳拉·莫兰特两个懊恼的神职人员--《弥撒终了》和《教皇诞生》《弥撒终了》莫莱蒂总算是完成了一个意大利导演的“业务”—讨论宗教,但是和前两部一样,莫莱蒂饰演的神父也是一个爱多管闲事,但别人又不在乎他,最后只好发癫。

这个套路反倒给《弥撒终了》一个宗教救赎与自我救赎冲突的主题。

这套宗教理论到后期《教皇诞生》中也是有的。

《教皇诞生》中的教皇无法担负宗教责任,他认为自己只能完成自我的救赎。

这对于一个意大利籍的导演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弥撒终了 (1985)7.31985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费鲁乔·德切雷萨粗糙的电影大师也是从《弥撒终了》我明白其实莫莱蒂和费里尼的差别是很大的,最起码从宗教观点上两人就有很大的区别,莫莱蒂似乎更愿意将宗教作为一个话题,而不是信仰来对待。

不过总结下来,这一时期还是和费里尼的电影脱不开干系,梦、强迫症、嗜甜、自我解剖这些和费里尼的《八部半》、《阿玛柯德》的元素很相似。

但是莫莱蒂却创造了一个新的讨论方式,莫莱蒂在这一时期没有把功夫给太多在摄影和剪辑这些技法,也没有在打磨剧本的细腻与接受度,而是注重在了“呓语”,大多时候更像是一个有文化的酒蒙子在脱口秀。

情感的表达也是直接,《金色的梦》靠吼出来,《比安卡》靠崩溃,这种用粗糙的直接的办法表达自己的绝望,我反而很喜欢。

教皇诞生 (2011)7.62011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米歇尔·皮科利把握时代脉搏的运动员《红色木鸽》和《东西》这两部,乃至后期(2007年)的《凯门鳄》,将主题定调在了意大利政治身上。

《东西》和《凯门鳄》算是直接不含蓄但是又戏谑地谈论意大利的处境。

从水球到解体到电影--《红色木鸽》而《红色木鸽》相较之下显得还是含蓄的。

《红色木鸽》中失忆的水球运动员,与教练谈论着自己的政治抱负,电视上是大卫·里恩的《日内戈医生》,收音机是《I’m on fire》。

电影在《I’m on fire》和《日内戈医生》两处达到了让人意外的高潮。

东欧危机苏联解体,这个话题在电影界不少了,柏林学派、俄罗斯电影将这一话题讨论的透透的。

但是莫莱蒂站在意大利这边,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讨论了自己在1989的见解,从内部自我解剖,这也是他的惯常套路,从自己出发,然后完成解剖,进而回到环境的产生讨论。

而在这一阶段,莫莱蒂放弃了自己喜欢大吼大叫的表达方式,不再像《金色的梦》那个向着妈妈大喊“我要摆脱俄狄浦斯情结”的莫莱蒂,而是用一种平静的方式处理高潮。

“克制”这个词可谓是莫莱蒂电影逐渐发展的链条。

红色木鸽 (1989)7.31989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运动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尔维奥·奥兰多轻盈的意大利流浪者紧接着的是莫莱蒂收到戛纳认可,得到最佳导演的《亲爱的日记》和我个人很喜欢的《两个四月》。

这一时间段的莫莱蒂一反常态,两部电影透露出两个字“轻盈”,更像是带着我们在意大利游览。

带你流浪到有人的孤岛--《亲爱的日记》盛夏的意大利在莫莱蒂的镜头下是那么的美妙,午后的环境加上黄色的滤镜,整部电影更像是一场人生的旅行。

《亲爱的日记》中莫莱蒂表现了三段有趣的经历:骑摩托环城,岛上电视机,寻医之旅。

这种轻盈却容易教人落泪,莫莱蒂不再将镜头对准精神世界,而是世界,是生活。

“观察”成为了莫莱蒂在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或许是莫莱蒂遇到了阿巴斯这样的导演,为他完成了《特写》的宣发,亦或是儿子的诞生,让他得到了新的灵感。

不论怎样,莫莱蒂开始将电影运用表现生活,哪怕是一个文艺逼式的生活,也显得有趣感人。

亲爱的日记 (1993)7.61993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传记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朱利叶斯·贝斯我要当爸爸了!

--《两个四月》《两个四月》莫莱蒂迎来了得子之喜,局促不安的他买了一屋子海报,把封面剪下来,儿子成为了他生命绝对重要的一部分。

而这或许也悄悄影响了莫莱蒂下一阶段的创作风格。

两个四月 (1998)7.21998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尔维奥·奥兰多死亡设计大师《儿子的房间》和《我的母亲》以及《三层楼上》莫莱蒂的风格似乎完成了大的转变。

个体不再是电影的核心,而是群体,是家庭,是社会;明媚的故事不复存在,“死亡”成了莫莱蒂电影的常客;莫莱蒂逐渐将自己扮演的角色移出主要席位,《凯门鳄》不再有莫莱蒂本人,《三层楼上》开始了剧本改编。

凯门鳄 (2006)6.92006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南尼·莫莱蒂 / 西尔维奥·奥兰多 玛格丽塔·布伊金棕榈的诞生--《儿子的房间》这一切的改变要从《儿子的房间》开始,因为莫莱蒂没有自传,我没办法猜测这一时期对于莫莱蒂来说家庭或者生活出现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可想而知的是莫莱蒂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巨大的创作理念转变。

《两个四月》中,莫莱蒂明明还是那个期待着儿子诞生,诞生后局促不安的可爱父亲角色,但是到了下一部《儿子的房间》得子之喜直接跳转到了失子之痛。

失子之痛乃是痛苦榜前几位,甚至是首位。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金棕榈,在我看来很大原因是莫莱蒂舍弃了部分所谓的导演作者性,而把这一部分让渡给了剧本创作。

曾经的莫莱蒂并不注重严密的视听,但是在这部,就连角色的站位都是有讲究的。

儿子的房间剧本上简直可以作为剧作模范,逻辑非常严谨,而且将生活和家庭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到一场心不在焉的球赛,大到儿子的死亡,一切就像结尾处的海一样,那样的平静。

“克制”是这一时期莫莱蒂作品的追求。

结尾段莫莱蒂送两人到了服务站,但是故事还在继续,莫莱蒂所饰演的父亲和他的家庭,存着不甘心,他们在服务站的玻璃前呆望,然后捎上两人去往下一个服务站,中途三人睡着,莫莱蒂拉着大家到了海边。

女儿的一句“为什么把我拉到这个地方,我晚上还有球赛训练”,这个家庭活过来了,随着《by the river》这首父亲挑选的儿子可能喜欢的专辑响起,三人站在海边,车上招手,三人回应,电影结束。

这个段落我会称之为神来之笔,我羡慕莫莱蒂能在此处这么精湛细腻。

这也足以见得莫莱蒂在这一时期很在乎剧作。

儿子的房间 (2001)7.92001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悬疑 家庭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劳拉·莫兰特家庭的破碎--《我的母亲》和《三层楼上》《我的母亲》亦是如此,情绪的爆发是克制的且没有征兆的,“我”想母亲活着,母亲想死,一切好像只是自己的一意孤行。

《三层楼上》那个随着车队起舞的母亲亦是如此。

“克制”成为了莫莱蒂在后期的关键词,这种对于剧作的克制往往才是最打动人的。

家庭也成为了莫莱蒂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常客,哪怕是《未来的太阳》这部有些回到上世纪风格的作品,家庭也是重要因素。

“死亡”成了莫莱蒂核心的讨论,或许是半百之后的他开始想起了离别,莫莱蒂极力地在电影中与死亡释怀,丧子、失母、父亡。

“意外”也是莫莱蒂电影死亡的表现方式,莫莱蒂电影的死亡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那么的意外。

或许死亡本身就是如此。

我的母亲 (2015)7.22015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南尼·莫莱蒂 / 玛格丽塔·布伊 南尼·莫莱蒂新时代下的观察者我又回来了!

--《未来的太阳》《未来的太阳》似乎是莫莱蒂式喜剧的回归,可是悲伤却又是那么隐隐的。

莫莱蒂的喜剧很多来自于吐槽与讽刺,而这部更是淋漓尽致地将Netflix等流媒体电影作为吐槽的主咖。

这是一个作者性戛纳系导演的痛吟,在这个短频快时代,一个并不主流的导演应该如何生存。

如果让我选去年戛纳主竞赛的最佳导演(当然不可能)我会在肯·洛奇和莫莱蒂之间徘徊。

这两位导演都是年过半百甚至马上80的年龄,但是二位却依旧在新时代下创作出时代性的作品。

未来的太阳 (2023)6.72023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玛格丽塔·布伊莫莱蒂或许不是第一个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但他一定是最好玩的那个,他回归了《金色的梦》式的啰嗦自嘲,但又有《我的母亲》的忧郁风格。

莫莱蒂再次做起了主角,也再次扮演导演这个角色。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莫莱蒂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但我不希望是。

他不是费里尼的仿品也不是意大利电影的残羹,他是一个闷骚但不闷的导演。

与其说在谈莫莱蒂导演风格的转变,其实不如说是我个人对莫莱蒂导演电影生涯的概括。

我期待莫莱蒂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并且我不认为他的电影有退步。

从《自给自足》到《未来的太阳》,莫莱蒂一直是那个敏感,爱观察,又爱解剖自己的导演。

亲爱的日记

《儿子的房间》短评

你又感动了?剪辑都不合格太搞笑了。自导自演也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的哈

5分钟前
  • 安静看看
  • 很差

人生中的最痛,她带走了你的最重,却不得不继续若无其事的朝前走。不知道这位擅长生活中细微情感的导演今年角逐金棕榈的教皇诞生会是什么 样子。

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然而我还是感到迷惑:为什么70年代的Moretti发展成了一个生活小确幸导演?是因为他曾经渴求的(文化)权力已经到手了吗?可是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界拥有权力又有个毛用?ps 原来Jasmine Trinca这么早就开始演电影了。

9分钟前
  • TARDELLINO
  • 还行

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Giovanni与病人的对话,那似乎不只是主人公内心状态的投射,也是对心理咨询能否帮助人脱离悲痛的讨论。而影片中的答案是没什么用,咨询只是在帮人逃避本该承受的痛苦。真正有效的是偶然性,如无法面对的病人的停止治疗,一封来信,突然的造访,镜头的离开。

14分钟前
  • 阿蕉
  • 还行

深切的痛不是撕心裂肺,它蕴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生命的失去有时候突然得像夏季午后的雨,而给亲人留下的伤痛却像胎记一般一生都无法抹去。

19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一种暂时性:描绘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今天看到Nanni从反方向的地铁上下来,并有意识地在扶梯上擦肩而过了!( ゚д゚)@Metrograph

24分钟前
  • Daisy
  • 推荐

虽然墙上挂着的是是裕的 谁知赤子心 的海报.依然给你两颗星

29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较差

两星送给那段心理咨询者崩溃的片段,砸椅子,砸相框那段。其他真没看出任何情感的表达,全程一家人都是扑克脸。

33分钟前
  • Phoenix
  • 较差

关于人类如何面对他们无法接受悲痛整片都充满了一种无力感 无力处理自己的情感 无力应对自己的工作 剩下的是暴力的宣泄但我还是感觉拍的一般 太过于轻 有些地方又过于刻意最后就让这些化为淡淡的蓝色吧

36分钟前
  • 颜良
  • 还行

知道儿子短短的一生里面有过青涩的爱苗,很重要。所以最后父亲阻止了母亲探问女孩和陪同来的男孩是不是一对。细腻而厚重。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做作。。。浪费这么好的配乐不是么,我发现我现在对这么感性的片子不感兴趣了,从看日本装嫩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片就够够了,再也不会爱了。。。

44分钟前
  • 阿明2020
  • 较差

莫莱蒂自导自演的一部家庭亲情电影。痛失爱子的父母还有失去弟弟的姐姐,如何度过这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阴郁、哀伤、还夹杂着的悔恨,这时候应该把悲痛忘记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把悲痛背负在身上,借他的力量继续生活呢?平缓的节奏,淡淡的叙述,丝丝入扣的细致。

47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一切恰到好处 亦留回味余地

50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推荐

Nanni Moretti这么帅海报有韵味,OST很棒

55分钟前
  • 王贤
  • 推荐

怎么就得奖了...

60分钟前
  • 27号
  • 还行

brian eno's "by this river" is so great

1小时前
  • yubau
  • 推荐

从裂隙,缺口,到崩溃后的拼凑和修补。影调是自然流淌的,但算不上特别。最大的亮点依然是心理医生的身份设定。病人们从开始到最后都在自说自话,各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从不真正想要走出,也从未被触碰。混乱,怪异,撕裂开医生的生活,成为某种预兆。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医生决定停止工作,他们的情况却好像纷纷好转。其实医生什么都没有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人会自我疗愈罢了。观影可能是一样的道理。

1小时前
  • 消亡之人
  • 还行

说的是怎样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真的很难,没人能帮一把。伊凡尼老婆说她丈夫:「你真自私,想着自己的烦恼,你还没给女孩回信吧?」有时候,女性远比男性更坚强,无私。给女孩的电话也是母亲打的。

1小时前
  • 丢二
  • 推荐

6/10。 莫莱蒂高明在于能营造出妥帖自然的生活,开场半小时全是男主跑步、游泳和父子散步被狗吸引兴趣等闲笔,最后一次告别父亲也只是拍儿子肩膀,没有碎切短镜头为后面溺死进行煽情。心理医生的设定是个沉默的倾听者,大灾发生一家人不知怎么交流/安慰彼此,病人的宣泄间接映射出男主复杂矛盾的情绪。 @2016-08-22 03:00:23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加分。现实对浮在空中的理论/渐趋麻木的工作造成冲击,类似《将来的事》。最后一镜归于他者主观,很美:“我重新意识到我只是你的观众。”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