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尊敬的前苏联伟大的塔可夫斯基导演的一段话镇楼:“没有什么比「寻求」更不适用于艺术了,它掩饰了无能、内在的空虚、缺乏真正的创作意识以及卑贱的虚荣。
「一个正在寻找的艺术家」——这些字眼只能作为半吊子的人接受劣作的掩饰。
”
雕刻时光9.1[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20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你拍了一个像Vlog一样的纪录片时,就别再拿着它当电影宣传。
关于讲述导演拍电影的故事,我只觉得《灾难艺术家》讲好了。
本片着重点是陈导找投资的故事,并掺杂他个人找不到投资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不理解和吐槽,没有全面调查的深度,不像电影简介写得那么高大上。
只有白痴才会把日记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用摄像机再写一遍。
如果认为电影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临摹,不必设计桥段,也不必设计对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自然呈现在影片里——那恐怕电影的门槛也太低了,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已经把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混在了一起。
想写日记就好好用笔,想拍电影就别拿笔拍东西。
一个人的日记写得好不好不是看他自己在日记本上掉了多少泪,而是读到这本日记的人掉了多少。
“操·他·妈艺术哪有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初衷,和为了表达什么什么,那都是后来展开,或者杜撰附会才有的事。
所谓艺术,就是当天我很下流,又单纯地看到楼下两个姑娘走过,觉得这个画面很美,很吸引我,然后想拍一部电影。
”(来自电影开头)
这话我震惊了,原来凭一个场景,一个瞬间的情绪竟然也够填充一部电影了。
后来我才知道,哦,原来开头这个灵光一现的瞬间的作用就是在街边和刘阳聊天的镜头。
又嘲讽像刘阳这样的人都能拉到投资——然而陈大导演自己在和刘阳谈投资时,主动暗示刘总自己手里有女演员的资料,什么20多个女角色云云。
后来谈崩了,打电话的时候反倒吐槽刘总急着要看“ 傻逼女演员的ppt ”,excuse me?
陈导果然在电话里给刘阳硬上了一课。
作为一个导演,本身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不懂投资也应该具有与之交往的能力。
动不动骂别人傻逼不懂你,面对他人对剧本的质疑,永远是拿其他成功电影举例,洋洋洒洒堆砌一大堆辞藻,什么镜头只分讨巧不讨巧,王家卫怎么拍,北野武怎么拍,人物边走边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怎么拍,从不试图用自己的独特艺术理解来让人信服。
陈导:“因为你是导演,所以可以被原谅。
” 自己的电影被甲方以不赚钱拒绝投资,就想象对方跪在地上喊自己电影名字,啧啧。
别忘了塔可夫斯基还说了一句话,“导演拥有的权力可能使他萌生幻觉,自以为是无所不能造物主,由于他的职业便有着各种重大的诱惑,往往使他身入歧途无法自拔。
” 在30多岁的年轻人——陈大导演的幻觉里,要么你必须尊重我的想法,要么我对电影的认知你不懂。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典型文青,嘴上头头是道,热衷于用电影给人上课,整段影像都是作者,作者,作者,何不直接把自己塞进摄像机里呢?
诚如歌德所言,如果你想得到睿智的回答,你必须提出睿智的问题。
他指责别人群魔乱舞、把电影当娱乐,但是在这个纪录片里,我们发现他之所以吃闭门羹,除了自己写的BP(商业策划书)不够专业之外,和艺术电影本来就不赚钱的固有品质也有关系。
疯狂骂投资方唯利是图我也笑了,陈大导演该不会以为电影是慈善事业吧?
像陈大导演这样絮絮叨叨,企图把一整套文学理念摁进电影,还在片尾对观众进行长达20分钟说教,更擅长的可能是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吧~
这是一个可爱的人的真实的故事,就这么说好了,不用给它太多的标签。
这个世界各行各业从来不缺乏竞争,单举电影圈来说,电影里面展现的市场现状是很真实的,男主显现的自傲自大又处处碰壁的文艺青年形象非常怪诞,有种等待戈多的趣味,但他又达不到对上帝的质疑的高度。
他需要像朋友说的学会“忽悠”,学会说一些投资人爱听的话吗?
能这样要求他的,多半都是已经被社会压榨过的人吧。
这是社会现实,却不代表是对的或者必要的。
你若要问,如果他不这么做,他肯定得不到投资,那就是他“情商低”的活该罢了。
(ps老王那里的女编剧对王家卫电影的评价我这个王家卫迷听了真的好想翻她白眼。
)我觉得,他不这么做也好,这么做也好,依旧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不管这电影拍成了拍不成了,拍得好拍得不好,都很难跟这个世界和解,或者跟自己和解。
男主的朋友劝他说跟投资人聊天不要讲你看过的非常高级但又不被众人熟知的电影或电影人,这一点我自己感觉也是不会这么做的,但那只是因为我不喜欢用专业范畴的东西来提高对话门槛,跟其他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这一点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尽管隐隐觉得男主太装逼了,但也只是汗颜的态度罢了,绝不至于上升成别的乱七八糟的评价。
年轻的艺术青年们多多少少都是有点装逼的,有些人是真的强,有些人不强也装,那就装吧,反正也不耽误你什么,你最多鄙夷一下,但不影响你们真需要打交道的时候各方面的来往就好了,真不至于。
但这一点不成为我的问题,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问题,或者我还会有别的问题是别人没有困扰的,等等。
所以也不好评价说男主这样就是错的,没这种说法。
而且,说到男主遇到的投资人问题,电影市场里真正懂电影的人太少了,真正谦虚好学或者有时间学的人太少了,所以你跟他们聊这些吧,你几乎得从下往上找,还不一定能找到一个他们总算知道的导演。
在男主以为自己谈完了投资结果却被老王那边放鸽子,他在书桌前沉默的瞬间,我想起了胡波。
“和不对的人谈什么都像在谈死”这句话也很有意思,他可能真的太累了,什么项目兜兜转转拖了五年还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强者。
男主关于广电审核的问题的谈论吧,看得出是一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工作者,略显幼稚,很诚恳,但让我不得不想起了同龄人中有些男孩特别装逼头头是道的样子,说他幼稚也行,偏执也行,可能也是赤子之心吧,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可爱。
成长几年肯定是能让他有更深入的想法,但也可能让他变得更现实或更世俗,大部分人是后者。
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改变的。
在这个靠资本运转的世界里,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文化艺术来中和这种利益熏天的气氛,终究是要窒息的,活在其中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他特别装逼,哈哈,咋的这些人都想代表谁谁谁呢,一部电影就想改变世界改变电影圈,自己是哪哪哪的领军人物等等,这种想法太执拗了,但依旧可爱,毕竟是年少轻狂。
个人观点,我觉得就目前这部电影来看,这个导演还不算特别出彩,写诗也不如毕赣。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才华一般但学习了很多的艺术爱好者的牢骚或自白,列举了自己看过的许多电影和书籍,描述了一个给电影找投资处处碰壁的故事,仅此而已。
他很高傲,也博闻强识,才华的话还谈不上非常出众,但也不是出众才能拍电影,院线里有许多片子都不如这部,但他们就是拿得到钱,这就是市场自己的问题了,或许也不只是市场,什么方面都有不是这方面人才却要占着这个高位掌握着资源的垃圾。
男主最终选择了和解,坚持了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对其他次要方面做出了无可奈何的妥协。
也是一种方法。
但是为了拍电影倾家荡产的…真的觉得不必吧。
心疼男主爸妈,但男主自己心里肯定也不好受,他没有办法了,这个事情不做,这部电影不成,他就活不下去了。
有些梦境一般的镜头,其实个人感觉没有加分。
插入得很生硬。
男主念书时的配乐很王家卫。
(后面半小时是一边看一边编辑的,可能读者看来有点乱。
)综上所述都只是针对这部电影,未来电影如何,导演如何都不能以此下定论。
人生无论如何追根究底都是无解的。
顺带说,镜头不错。
昨天刷微博,偶然看到了刘若英的直播演唱会,随便看了一会儿就没了。
之后又偶然间,看到了导演把电影免费发出来的微博,又在微博看了他的那篇文章,微博里不完整,又跑到豆瓣,把文章看完,不得不说,内心对导演,顿时极度崇敬!
电影我还没看,很大几率,我是不会太喜欢的。
因为我就是一个粗俗的人,就喜欢单纯的恐怖片,至于纪录片,从来都不喜欢,一部都没看过!
但是因为导演的文章,因为他如此勇敢的行动,我一定会去看。
但是看完不管喜欢不喜欢,我现在都要给导演满分!
因为他太勇敢太真诚了!
面对某些人一而再的修改意见,的确很挫败,不管大小导演,都要亲手把自己的孩子阉割,这种行为真的让人难以忍受。
因为我喜欢恐怖片,喜欢写恐怖短片剧本,但是国内不允许有恐怖,不允许有灵异,所以我大学毕业快六年了,写了上百个剧本,也一直搁置,从来没卖出过一分钱。
所以我现在和导演一样,负债!
只不过没有导演那么伟大,欠了那么多!
也曾想过要把自己这些剧本自己拍出来,找一些没那么专业的人,用超低成本拍出来,但是始终没有导演那么勇敢,能迈出那一步,所以一年又一年,那些剧本依旧吊着,无人问津。
但是我也不打算就这样妥协,我写的剧本,依然大部分是恐怖的,是灵异的,哪怕没有人会拍!
我有时候会很迷惑。
那群某些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要那么无理的严格。
国人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一个小小的镜头,一句短短的台词,就可以引起天下大乱吗?
会不会有点杞人忧天呢?
而且每年国内上映那么多影片,有几部是大火的?
就算再火,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啊?
至于那些籍籍无名的影片,他的观众又有多少呢?
至于这样毫无道理的阉割吗?
我也会怀疑,国内有那么多大导演,谋、歌、克、安等等,他们那么有影响力,那么出名,应该有很多资源,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资源,用极低的成本,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作品?
而非要在那群某些人的框架内,做一些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的残次品?
如果说是小导演,要拍自己想拍的作品,可能要倾家荡产倾尽所有,可是他们这些大导演不会啊,为什么他们不那么做?
说到底还是利益吧?
还是金钱吧?
有多少人会不爱呢?
他们从来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不赚钱的作品,他们何必去碰?
口碑是什么东西?
可以当饭吃吗?
所以大多数所谓爱电影的人,其实还是爱钱吧?
他们对电影的爱,似乎并没有那么纯粹!
而导演呢?
拍这样一部作品,不愿被那群某些人指指点点,情愿负债累累也要保持完整的自己,把影片免费分享出来。
这种行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强的震撼。
这种行为本身,已经是一个能强烈感动到我的作品了!
昨晚躺在床上睡不着,跟男友聊天,说到现在的社会,太恐怖了。
各行各业,说到底都是坑蒙拐骗,有几个做生意的会特别真诚?
无不是连拐带骗。
没办法,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就是赚不到钱,就是养不活自己。
所以大部分人都麻木地昧着良心做着各种脏事,赚的盆满钵满。
不,他们并没有昧着良心,因为习惯了。
而那些老实做人踏实工作的人,几乎无路可走。
我可以想象到导演面对那群某些人一而再的修改意见,有多愤怒!
终于决定免费放出自己的电影,有多解脱,有多无力,又有多心痛!
没办法,我们只不过是弱小蝼蚁,某些人的大手一挥,我们全无招架之力,只能无力地接受,默默地反抗,而那反抗,对于他们来说,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影片好坏,导演的这次举动,对我来说都是石破天惊的壮举!
是打响与那群某些人战争的第一炮,我相信,那群人迟早会被清退,春天终究会到,那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所有的作品,不会再因为一个转瞬即逝的镜头,一句微乎其微的台词,就被无情阉割再阉割!
我也相信,没有人会那么脆弱,脆弱到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就可以将他的生命摧毁!
而现在,所有人都自我阉割,把自己的舌头割掉,做沉默的哑巴,听从指令行事,他们的大手往东一挥,我们甚至连眼睛都不能往西看。
老老实实地待在那群人用金箍棒画的圈里,傻傻的唱歌跳舞。
而导演,勇敢地冲破圈子,走了出去,他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可是他呼吸到的,终于是自由的空气。
至于我,依然会写那些恐怖的灵异的,怎么都不会过审的剧本。
我对于电影的爱,也不会因为什么人而改变。
也许我写的剧本很乐色,也许我的水平不足,可是我对于电影的爱,是真挚的,不掺杂质的,因为我写过的百十个剧本,几乎一分钱也没给我带来过。
这么多年,眼看着身边同龄人,小我一批的人,都拿着比我高太多的高薪,而我依旧一贫如洗,欠着很多钱。
导演对于电影的爱,更加纯粹,勇敢且干净。
我只是个懦夫,只能待在自己的小角落,默默发力,他却能勇敢地走出去,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并不容许任何人的篡改,保持作品的纯度!
不管作品好坏,这都是他最纯粹最干净的表达。
影片不管好坏,他热爱电影的这腔孤勇,足以值得所有人尊敬!
其实感觉没必要打那么低的分吧,不过就像那些打满分的人一样,我倒也不是和稀泥,我感觉这片子还挺好看的,而且话糙理不糙是不是,别的矫情的确实矫情,但情怀什么的确实需要落地,我感觉这个片子落地效果还挺好的,给我我可能还拍不出来呢。
当然批评不意味着一定要拍的比他更好,但话说绝了也没意思,我觉得这是个蛮好玩的小品,我们也挺需要这样的电影,最次也可以当伪纪录片来看对不对,虽然内容确实不太丰富,但确实是个人表达。
但其实呢,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缺乏的不是艺术的气氛,甚至不缺乏好电影,而且阻止胡波自杀和年轻人不断自我调侃的现实,胡波未必能拍出最好的电影但是他不应该死掉,这个导演就算这个我觉得还行但也未必能拍出真的好看的电影,但如果有一天年轻人不会被逼自杀,如果更多年轻人可以绕开苦逼的自我感动,那大概会很美好吧。
电影扒了VE,院线,R&B、豆瓣的底裤,露出了它们稀疏的屌毛,以及若影若现的尖锐湿疣!
电影扒了VE,院线,R&B、豆瓣的底裤,露出了它们稀疏的屌毛,以及若影若现的尖锐湿疣!
电影扒了VE,院线,R&B、豆瓣的底裤,露出了它们稀疏的屌毛,以及若影若现的尖锐湿疣!
电影扒了VE,院线,R&B、豆瓣的底裤,露出了它们稀疏的屌毛,以及若影若现的尖锐湿疣!
晨风是个极致纯粹的晨风,感觉他的眼中只有两条路可选:或者卖笑只投其所好,或者坚守只投己所好。
世俗世界里,他就是个不谙世事的傻子,但在他内心的世界里,他把自己活成了电影之子。
用一己之力来拨正盛世乱象,如此这般固执自信,天真善良,怼天怼地,真让人羡慕又感到无助。
人仅有的一生,希望能勇敢做自己,不伤害,也不被伤害。
普罗大众对电影圈的认知大概只是明星和娱乐圈新闻,即便是写了几年影评的我,对整个电影制作流程的了解也相当粗浅,到底电影如何被制作出来,又是如何在影院公映,很多圈外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第一次看《擦》的demo,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一个上海的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说这个导演的东西她还挺喜欢,我把那个demo看完,制作很粗糙,甚至有点像ppt,但能看出导演用了很多心思,里面对电影圈的各种乱像极尽讽刺之能事,让我觉得搞电影更像是在做楼凤。
到西宁那天朋友说蝉鸣的长片入围了,第一时间加了微信约着看了他的片子,来的人不少,基本都是电影公司的人,影片放映途中有人陆续有人离开又不断有人进来,小小的厅几乎满座,中途不时爆发各种笑声和掌声。
不得不说蝉鸣知了很有上海人那种幽默精神,明明是一个为了拍电影去找钱然后找不到各种碰壁还迫不得已跟各种傻逼打交道的悲伤故事,却活活让观众在前边大半部分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片子的最后我是笑不出来了,虽然我不是导演,但同为创作者至少在某些层面可以窥见这些嬉笑怒骂背后的无奈和酸楚。
这部片子可以看作是几年前那部片子的扩张和延伸,从影像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整个电影圈的各种令人啼笑皆非和匪夷所思的乱像,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觉得又生气又想笑,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事情比观看别人窘迫的情态更能让我们发笑的事情了,从卓别林时代到现在,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最后当男主为了拍电影准备将与奶奶共有的房子拿去抵押借款而跟父母摊牌时举重若轻的态度和影片中母亲默默流泪的画面互为镜像,相信看过这一幕的人心中多少都有些酸楚。
影片里导演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塔可夫斯基、戈达尔、阿巴斯等殿堂级电影大师的仰慕和钦佩之情,不光提现在文本念白里,也体现在影像中,其中几段梦境的戏非常好,从这些片段中我们明显能察觉到这些部分致敬了老塔,视听语言相当有表现力,美中不足的是片子在这些影像的后期处理上依然有进步的余地,相信如果拿到更多钱这部戏的影像美学会更加出色。
导演本人亲自出演了男主角,表演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所有的事件均来自于导演个人真实地经历,也算是本色演出,后来在闲聊中偶然得知,连那些资方也是导演找生活中与角色比较贴合的朋友倾情出演。
个人感觉片中男主自说自话的戏份有一点赘余,若是少一点牢骚话可能片子呈现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电影里有很多关于法租界的镜头,两次去上海都住在复兴中路附近,那些逼仄的街道和两旁法国梧桐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老建筑的一砖一木都焕发出旧日的华彩。
可惜由于制作成本掣肘,片里对法租界老建筑的影像呈现依然有限,希望导演早点拉到投资拍出来。
影片结束后,我因为肚子跟导演告别后就跑去方便了,影院厕所不大,我拉屎的时候外面还有人在等,从聊天中得知其中一位所在的公司是给《流浪地球》做后期配乐的,他们在等我拉完这泡屎然后进来拉一泡新的屎。
多少年前,中国足球队还被称为“亚洲强队”的时候,许多人为这个14亿人口的国家欠缺11个会踢球的人而痛心疾首。
当时央视体育频道几乎就这个问题从所有角度进行了分析。
“缺乏基层足球人口”“联赛职业化不足”“足协腐败”“市场太小”等被认为是症结所在。
于是许多俱乐部开始下沉基层成立少年队,许多房地产的、游戏界的、互联网的大佬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投下重金。
反腐风暴席卷足协,诸多蛀虫被拿下。
政府和民间可以说是多管齐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20年过去,中国国家足球队连“亚洲强队”都算不上了。
中国影视的投资环境就是这么个情况。
可以说,还有关于各大平台的骚操作还没提。
估计碍着发行要依仗诸位,编导就没提。
中国影视不缺钱、不缺人、不缺文化土壤和市场,硬件、软件具备,同样也不缺国家的殷切期望。
可20年过去了…… 原因在电影里只说了一半,不专业的投资、不专业的市场和评价体系,不专业的监管。
但还有另一半,就是充斥着市场的“电影之子”们。
一句话我是要先说的:我理解导演用这股怨气作为开头的动机可能不是他的初衷。
首先,这部片子充满了对岸的影子,初看时还以为是《大佛+》。
这是中国电影走到今天的畸形生态。
在众多有情怀的电影人投告无门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转向对岸的电影节。
对岸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他们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建立了国际影视发行渠道,利用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名号。
把中国底层电影人当“人猿泰山”一样包装出去。
前有贾樟柯、娄烨后有毕赣。
他们利用金马奖这个平台,从创投、制作、发行、评奖一条龙的把中国电影人包装起来,同时为台湾影视人找到了一条曲线掘金的道路。
中国电影人就像白猴子一样,被他们一路吹到国际上,利用中国电影人的身份,却出的他们的名。
如是借此为跳板,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蜚声国际的电影无疑都有对岸的影子。
说回电影。
片子里常有提问“什么是电影?
”我始终觉得不是塔可夫斯基、戈达尔、费里尼等人叫电影,好莱坞就不叫电影。
不是你拿个镜头晃着拍、长镜头才叫他妈艺术,正反打就是boring。
同样的,不是说,赚钱的电影都不是好电影,赔钱的电影就都是艺术片。
这是中国一些电影骗子编出来假装清高的借口。
电影说到底是一个贩卖梦想的生意。
在苦难的岁月里,人们靠它渡过了漫漫长夜。
在富足的日子里,人们靠它体验情感。
他运用镜头语言和演员来向观众表达,寄希望于触动观众,而不是你个人的事,拍个人的想法的片子叫VLOG。
王小帅曾说过,“电影不是骂‘入肉你妈的,社会‘就行了。
’’” 不是没钱就拍不了电影。
很多导演总觉得要有钱才能拍,为什么?
租器材、打光、收声、演员、录音、场记、后期,都是钱。
废话!
有钱谁还用你呢?
有一部电影叫《王牌制片人》,里面讲述2个小镇青年自己拍怪物电影的故事。
这可不是搞笑,大卫林奇最近就说过,最好的光就是自然光。
《橙色》是用iphone5s拍的。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就是非专业的演员。
不是说没钱你就拍不出电影,说的是这股子心气,喜欢电影就别想着去哪找钱,就想着怎么没钱把电影拍了。
有趣的是,中国国际获奖的这些电影导演,真的给他们钱,他们反而不会用,纷纷都倒在了钱太多的问题前。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根本就做不出大盘子。
本片有太多对岸电影的元素,让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大陆电影,反而更像是导演被骑劫的一部空壳电影,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
看不到导演的意图,就是现实好难过、梦境真美好的交替。
梦境的隐喻场景还大半来自老塔的电影。
可以算是标准的影视专业毕业作品,但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电影。
去年和一个影视公司的策划聊天。
她指点江山了很久,为中国影视的前途而扼腕叹息,为影视质量和影视人员的傻逼而愤慨。
但最后她说,“我可不要当编剧,编剧掉头发。
”提人谁都会,戈达尔、费里尼、雷内、黑泽明、卡赞,一提一大把,《电影手册》百大经典电影没看过还可以背名字。
电影最后,导演开始了苟且的生活,我不觉得他能拍出什么好东西,能拍好东西的人在哪里都能拍出好东西,拍不出好东西的人,拿多少奖也还是那个样。
在一个日记电影下面随便写点日记吧。
这是部催人算账的电影。
之前豆瓣上看到有位作者两万块自印了一百本书,每本两百块,书名就叫两百块。
(数字不敏感可能记错)。
po了几张书页的照片。
讲什么?
完全不记得。
印象深刻的是,几张纸没有一个分段。
密密麻麻的第一人称。
这件事在我内心中发酵出一个灵魂拷问。
如果我自掏腰包两万块,好像也不至于掏不起。
《经济学原理》的一点皮毛:决定定价的不在于成本,而在于供需关系。
由此解释一切文娱产品,总成本不会由销量影响,因而大众文娱通常定价是一个普遍可接受的价格(不会因为某部电影质量好坏影响票价,决定电影票价的是排厅;不会因某本书的内容优劣决定书价,而往往取决于硬装平装);从消费者的角度,不存在“劣质”内容有价格优势,所以文娱产品头部效应特别明显。
简单说,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将收割天价资本,相反的譬如纪录片、装逼日记,类似于免费求人看,还不一定有人看。
《爱尔兰人》导演炮轰漫威电影,或许吸睛;《寄生虫》《1917》的好莱坞化,去电影化的商业收编也值得讨论;但说到底这些电影,无论大ip还是卖情怀,靠技术还是靠逼格,都尚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而平庸的,完成度不高的电影,你凭什么满腹牢骚?
这一年看到越来越多的自费创作人。
电影这种烧钱的形式也好,播客、翻译、小说……不一而足。
虐粉卖惨稍微回血,但其实说到底是表达欲爆棚,憋了一肚子心里话,说不上付费请人看,付费让自己的声音得以发出。
当然能做到这一步,坚持做下来的人,多少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才华,外加一点与众不同的自信。
才华倒说不上来多么足够,或者某种情况说多足够也远不够,因为既然网络互联全球,数字化贯通古今,仅仅是不至于泯然与众的才华,指望重塑人文精神,关照人性光辉,同类替代品可谓沧海,才华绝顶不上一粟。
相对而言关注当下热点的创作,对才华的要求低一点,还勉强算是条职业道路。
再不然就得有金主买单,即是电影里的“站街”五年。
不知道导演把自己的话讲出来了,感觉怎么样。
这个电影的结束出人意料的正能量。
要说这片的故事核心真的清晰,拍还是不拍?
好像借了贷、落了地、拍了片,等待着的就是光明的结局。
其实表达欲这种东西,当然希望有懂的人看到。
所以目标也不是啥院线,不是幽灵场,不是几万水军。
带点悲壮,还电影给电影,要理想化,要行为艺术。
拍完以后呢?
自费表达,所以不用拿自己的手自己的口粉饰他人的平庸。
而后发现条条大路通平庸,唯独和伟大沾不上什么边。
问题刚刚开始。
某种程度说,长期处于这样的阶段:思考是否要接受自己的平庸。
平庸本身不是什么错误。
譬如说在本职工作里,自己也相当平庸,却能拿到一份可以维持生存,而完全无法理解资本家到底剥削到了什么剩余价值的薪水(当做是耽误了自己实现梦想的精神补偿,倒是可以受之无愧)。
当然如果以震古烁今作为量度,很少有人不平庸。
正视平庸的第一件事,首先意识到吃饭归吃饭,做梦归做梦。
追逐梦想的定义未必是说有朝一日靠做白日梦赚到吃饭的钱,还可以挪吃饭的钱来做梦。
所以这就回到了开篇两万块的主题。
粗略想来有这么几个选项:1. 一百本纸质。
(影响力好像不够,免费送书也找不到一百个人送)2. 微博抽奖,花钱推广。
(就算不求觅个知音,似乎也过于竹篮打水)3. 请专业人士编校点评一下,起码还有个提高?
(知识付费,伪中产的消费陷阱)4. 躺平,翻篇。
大环境如此,近一年网络状况足以说明,就算最不需额外成本的文字,几个比特寄存于免费平台,占用资源,我很抱歉。
至于平台要删就删,要夺就夺,寄人篱下,有屁牢骚好说。
电影?
文学?
艺术的殿堂外不缺我这一粒尘埃
浅评《擦》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
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
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
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
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
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
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
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
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
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
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
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
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
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
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
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
”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
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
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
何谓电影呢?
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
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
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剛看了十分鐘就想,咦,這不就是一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式的故事嘛,然後不久就看到了導演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鏡頭,導演你為什麼要偷窺我的想法,哈哈哈。整體來說,劇本、分鏡、節奏都是OK的,荒誕感逐漸出來後,我其實越看越喜歡,but,台詞和表演真的太sorry惹,讓人有些入戲困難,喪失了電影本該有的為紀錄片感,如果全片用滬語會不會更好呢?
有点现实反应吧
就还挺不容易的。。。。。
这是电影?
电影创作生态的偏颇性总结 因为文艺毒瘤太自恋了
拍拍电影挺难的。因为要注入导演很多的思考性的内容。还要有很强的个人坚持。
你可能是一个好影迷,但一定不适合做好导演
一头拍电影的大象最终(不肯)席地而坐。
《收一收你自以为是的的矫揉造作》,独立电影不等于佳片,有创作激情不等于言之有物,喜欢电影不等于会拍电影,会写字不等于会写故事。
不知道怎么说,我既悲痛于导演近乎壮士断腕一般的资源分享,又心痛于其中的很多东西。毫无疑问,导演有想法且有才华,画面一直控制在一个非常舒适的色调和角度上,运镜也很漂亮,但做人真不能这么自恋,尤其是有才华的人,把自己的才华看作宇宙中心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只能叹着气把电影标题回赠给导演。或许一个导演本科班里十个学生有八个都会觉得自己是电影之子,这不要紧,我相信你们都会是佼佼者,但若是太注重向内的东西以及自我高墙的塑造,这条路会越走越远。祝好。
看似坦诚地站在观众面前,但又想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好感一步步瓦解,关于“电影是什么”的问答,更喜欢《南游记记》。看这片子的同时上着导演课,听着老师刺耳的声音、荒谬的观点,愈发觉得本片所说的中国电影现状都是从学校里一点点催生的。
电影之子。自命不凡,从漩涡里升起,闯进由无数傻逼组成的600亿宇宙,躯体半入尘土,灵魂不灭,通往十二里霞飞路,通往电影之路。幻觉里回望自我,直到醒来,擦一擦金棕榈的帆布袋,嬉笑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在电脑前看完我真情实感地鼓掌。这他妈才是拍电影啊。
把这么点文青窥探行业一角的破事扯成裹脚布真是有点水平,既然热爱电影就把片子做的更像电影一点啊,基本章法没用到丝毫,意识流装逼的本事倒都学到了,完全本末倒置。
本质上和毕导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没有什么区别,没有才华的导演拍了一部自以为很有才华的电影,区别在于一个土,一个假装迷影。
一大堆电影概念和语录堆砌成一部电影。电影和资本原本就是互不相溶的,艺术是极端自我又是极端大众的矛盾体,具体走向哪一端,资本决定
还挺无聊的,浮于表面,名词堆砌。苦难并没有赋予更多的东西,除了加深偏执。
哎!
看着一个电影人骂骂咧咧地从镜头里走进来,又看着一个电影人像《圣山》的结尾一样,走出镜头。我看到一部电影,一部作者电影,堆砌,又消解,堆砌,又往复加重,庞大的寓意和楼梯盘桓的迷宫迷人整齐。《擦》有点战战兢兢,有点懒惰,纯粹中极端,油腻中法式情怀。
《上戏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唾弃商业片的豆瓣迷影愤青,满嘴老塔达内,连做梦都是《乡愁》的电影「之子」。坚决划分界限的清高,也自嘲度日的窘迫。寒冬的上海,飞雪扑在戛纳金棕榈的美梦之中。我们的电影行业,有这般心气的影人是不是还需要多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