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老妈子与秋

老妈子与秋,mom & Q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老妈子与秋》剧照

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2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3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4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5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6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3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4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5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6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7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8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19老妈子与秋 剧照 NO.20

《老妈子与秋》长篇影评

 1 ) 《麦吉的计划》:计划的是性格,变化的是人生

现代人好像不那么喜欢“惊喜”,反而井井有条的生活让人安心。

大到几岁恋爱几岁结婚,工作几年升到哪个职位,几岁的时候银行存款多少,小到每天有氧运动几分钟,吃多少卡路里,性爱几分钟。

在数据监测下的生活让人有种科学主义的心理安慰。

理性随时战胜任性,翻开手帐开始计划下一周日程表的那一刻,大家多多少少都是控制狂。

现在,麦吉(格蕾塔·葛韦格 饰演)的计划是:她准备人工受孕。

她找到了捐精者盖依,一个数学家,正在转行卖腌黄瓜。

麦吉的意外是:她爱上了同学校的老师约翰(伊桑·霍克 饰演)。

人类学教授约翰有家室(朱莉安·摩尔 饰演)有小孩,学术生涯的无聊让他萌生创作小说的念头。

在麦吉为自己人工受孕的当晚,约翰向她表白。

本片导演丽贝卡·米勒,阿瑟·米勒的女儿,丈夫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而主演阵容中:在我看来,格蕾塔·葛韦格塑造的角色几乎全是纽约新女性(《弗朗西丝·哈》、《美国女主人》);伊桑·霍克也是演尽优柔寡断的天蝎男(“爱在”三部曲);摩尔阿姨在《依然爱丽丝》之后再次出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三年之后,婚姻的窘态再次出现。

约翰在麦吉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

和约翰结婚后的麦吉忙里忙外,除了自己的女儿莉莉,还要照顾约翰的两个小孩。

上一段婚姻中,前妻乔治娅是一头扎进自己的事业中,而约翰付出更多;而在这一段婚姻中,约翰花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麦吉觉得自己像个免费的保姆。

麦吉的新计划是:找个机会,撮合约翰和乔治娅重归于好。

亲密关系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及格的科目,尤其是对越来越功利和理性的现代人而言。

婚姻关系中充满微型的权力机制,怎样各自兼顾家庭和事业,怎样分工怎样平摊付出和牺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博弈。

当代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人天生被训练成母亲/主妇,只有兼顾事业与家庭,才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

但是,殊不知,这样的标准背后,有多少鸡飞狗跳和力不从心。

现代人真的太累了。

麦吉和乔治娅达成了共识。

一次“意外”地在学术会议上的碰面,约翰和乔治娅“意外”地旧情复燃。

一个同事酒后失言,让约翰知道了自己中了两个女人设下的圈套。

一切陷入混乱,麦吉才发现:永远没有完美的计划。

结尾,纽约的冬季,所有角色都聚集在中央公园滑冰,莉莉无意间展现出的数学天赋,让麦吉陷入了另一番沉思。

一直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类型:知识分子电影(intellectual film),主人公一般是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等脑力劳动者,台词精妙有趣,充满智慧,同时自嘲。

自诩生产思想的精英阶层,但他们仍旧无法逃离生活的尴尬时刻。

书香门第成长的丽贝卡·米勒,深谙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从她的代表作小说(后来也被改编为电影)《皮帕·李的私生活》中可窥见一斑:中产阶级的女性怎样从一个嬉皮士青少年,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商人妇,但是在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又怎样开始找寻自我。

丽贝卡的作品太过标准地符合受众的口味,反而大多数时候有点可预测般的无聊。

人物身上也大多带着一种——通俗地讲——“作”的气质,这让人有的时候不那么喜欢。

首映式时,丽贝卡谈到了影片的一个镜头语言上的特点:镜头总是会在两个人物对话的时候,瞬间移开到旁边的空间,然后几秒钟之后,人物开始运动到镜头当中。

这种playful的镜头语言似乎暗示着:观众可以预测角色人物的下一部行动,但是却又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本片有点类似掺杂了棍棒喜剧元素的伍迪·艾伦作品,诚然,并非多么优秀,但是,我们喜欢看人物在大银幕上犯囧,面对人生的尴尬,我们在笑出声的同时,好像也化解了一番自己的尴尬。

 2 ) A message to you

來自電影裏的一首歌曲,,大約也是每個人想對自己,能對自己說的話吧?Maggie看起來是一個對自己生活相當有計劃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麽,所以她當時的big plan,是為自己生一個孩子,所以她需要借用一顆sperm,能讓自己達成這個願望,她有很科學的一套執行手段,包括選擇好了日期.只是她遇見了John,那個困頓在當時自己婚姻裏的John,被妻子壓得喘不過氣,疲于應對而且奮力想逃出.他的小説,就像是他的唯一出口,而那個出口的守門人,就一下子變成了Maggie,因爲他們能討論能分享,甚至漸漸走入内心.對,這TM就是個老套的小三故事,以至於港版的片名翻譯,叫做<小三大計>,不知道會不會誤導諸多小三過去刷片,學技巧呢?咩哈哈哈哈哈哈事情的走向,瞬間就變了方向.John和Maggie走到了一起,生下了叫Lily的女兒,而前妻喬吉特也因這段經歷,出書著作,更成名了.但事情並不會就此終結,每個人忠於自己内心的時刻,就能發現一些真實的想法,以及所謂出口之餘每一個人.對於John來説,他就像是一個需要照料的孩子,無論是誰,只要能照料他以及他的孩子,就可以了...而Maggie漸漸覺得,他或許和前妻更適合,所以有一段特別'詭異'的對話,請喬吉特把John帶回去,所以也有了一場會議的安排發言,和未曾預料的大雪紛飛阻攔了歸程....a message to you, to me, to everyone...只不過我們能不能認真地聽到自己的聲音,以及聽到了,願意去遵循,試著去體會,甚至做改變.故事的結尾,看起來有點兒不易理解,而對於易控制和易被控制的人來説,knock knock未必能讓自己真正放鬆下來,卻依然是一個警醒.因爲太多事情,根本就out of control,倒不如一塊西瓜皮,滑到東來滑到西,隨心所欲點兒.整個片子的故事發生在美國,而色調和取景,都在冰冷的冬天,像極了歐洲的小鎮,或者他們說的魁北克,又或者哥本哈根.或者想,大雪紛飛裏,才會有内心更深的,對擁抱的需求吧?

 3 ) 人生并非要局限于自古两难全一个选项中

 4 ) 一切随心

虽然女主眼熟,但是没印象,男主是爱在三部曲的男主,女二号太眼熟了。

故事很奇特,西方处理爱情婚姻显得那么直接有没有。

麦吉是个独立的女性,单身,想人工授精做个单身母亲。

偶然认识了深陷强势成功的终身教授的老婆的阴影下的小男人,不过小男人也好像有所建树,约翰刚开始写小说,没有读者和可以倾诉的人,于是麦咭和约翰总是相约讨论,然后呢,麦咭的捐精者上门,其实他喜欢她,想直接来传统式。

当然遭到了拒绝,女主不想把自己原本设想简单的事情搞的复杂,毕竟她也是在一次意外中诞生,并且一直自立,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麦咭人工受孕的当晚当时,约翰跑来表达了爱意,于是,时间来到了三年后,他们的女儿已经活蹦乱跳,而麦咭的生活完全陷入了约翰造成的全职保姆的境地,她尽心尽力安排一家人包括丈夫之前的两个孩子,约翰呢,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影片最后解密:其实约翰是因为这部难产的小说才爱上麦咭。

他以为麦咭希望他写完,而其实麦咭只是想要一个懂她爱她的人儿。

于是麦咭和他的前妻设计了鸳梦重温的桥段,不想真爱的俩人还真成了,只不过麦咭的好朋友酒后失言说漏了,男主气急败坏跑了,两个女人互相理解支持下带了几天孩子,此时,男主的书稿前妻看完后给烧了,顺便还了碳肥给男主,顺便指出他应该怎么发表他自己作品,并预估了后边的前景,两个互相了解的人必定走在了一起。

以前我总以为看上了就赶紧扯证生孩子,现在看了,互相欣赏互相理解才可能长远,如果没有分开的三年,也许他们原配的夫妻依旧是男主丢了自我女主独自强大,最后也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的,我现在便是深陷其中的感觉。

为孩子,为事业,为家务无休无止争吵不休,都太自我,以为自己才对这个家,孩子还有对方付出更多,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总之,希望这片子给情侣看,给夫妻看吧,好片子,虽然不煽情。

 5 ) 人生的计划

 6 ) 麦吉的计划

 7 ) 我只想要一个孩子

如今还是会有很多人对单身妈妈冷眼侧目抑或是唏嘘怜悯,觉得这种状态的女人无疑是最可悲的那一类,而她们的小孩也自然归属在可怜,缺爱的行列里。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社会概念,却也是一时半会儿转化不了的陈词滥调。

记得之前和一个非洲的朋友聊天,他说自己虽然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对中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他喜欢看成龙的武打电影,知道成龙儿子的那些劣迹斑斑,他说他非常钦佩毛主席和邓小平。

他觉得如今看似是弊端的中国庞大人口量,恰恰是推动中国发展,把中国元素波射到全世界的关键。

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

在那之后,中国人纷纷涌出国门,渗入到了世界各个的国家。

他们一面改变着自己,极力的融入到新的环境和文化中,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那些后来选择回国的人,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和价值观,继续影响着另一部分的中国人。

然而现在的情景是,信息的交流早已不是口口相传,极个别精英现身说法似的影响他人的时代了。

互联网已经打破了很多屏障,人们可以轻松的通过电影,音乐,艺术,书籍各种各样的途径,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思潮和新新潮流,知道在海那边的人们是这样生活的,了解到启示还可以这样抉择。

当然,冗杂多样的信息量也会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如此轻松快速的获取信息也相对削弱了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和冲击力。

不过再微弱的光,也是亮的。

事业稳定且小有成就的麦吉是个大龄高知女,她孑然一身倒也自得其乐。

她想要成为一位母亲,但是却并不想要婚姻和男人,所以她计划体外受孕要一个小孩,并且独自把孩子养大。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爱情,一个有妻室的男教授。

麦吉被他的才华所吸引,男教授也觉得麦吉是自己的心灵伴侣,他们懂彼此。

于是男教授与强势优秀的前妻离婚,与麦吉结婚,并且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看上去麦吉不仅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孩子,还收获了计划之外的家庭,有了一位相知相爱的丈夫。

虽然港版的名字是《小三大计》,但是我不认为麦吉是“小三”。

因为从始至终她都没有勾引诱惑有家有室的男主,没有越雷池一步,反而是男主跪下来祈求“我可以睡在你的床上吗?

”。

婚后的生活自然是琐事重重,不变的是麦吉依旧是那个全能选手,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丈夫和前妻2个孩子,自己的1个孩子)。

对于只一心想写出伟大小说,对孩子和家务不闻不问的丈夫,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是及时的反观自我,她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需要那个男人,她和女儿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

于是她竟然做了一个计划:把这个男人还给他的前妻。

最后,两个女人各取所需,只有那个男人在中间被忽悠设计的团团转。

两个女人彼此欣赏,并没有上演“大婆斗小三”这个约定俗成的戏码,也没有讲故事反转成百合剧。

说这是一部很女权的电影也不为过。

一个女性,选择了自己欣赏且喜欢的基因,体外受精孕育一个小孩,然后把他培养长大享受做母亲的幸福。

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逐步的完成着自己的期许和计划。

再走了一段错误的路途后她幡然领悟,男人和婚姻只是她计划外的事,既然彼此的联结已经不再紧密,何必再去苦苦坚持。

于是她努力的迷失的生活中扭转方向,让一切回归原位。

麦吉的果敢和独立带给她幸运,在进行看似疯狂的计划中她并没有搞砸这一切,而是让大家都有了“完美结局”。

一切如初,兜兜转转的这几年也让两个女人明白了各自想要的是什么。

 8 ) 叙事批判人类学家的爱情

如果真的有一类电影可以囊括知识分子的自嘲和对知识分子的群嘲的话,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的一定是伍迪艾伦招牌的卷毛和微笑,信手拈来一个古怪的学科和古怪的人群。

《麦吉的计划》也很有这方面的潜质。

《麦吉的计划》最受人瞩目的应该是三位主演,女一号是格蕾塔·葛韦格,代表作是人见人爱的弗兰西斯·哈,在电影里饰演了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女二号是朱丽安·摩尔,在电影里第二次饰演哥大的教授,上一次是在《依然爱丽丝》。

男一号是伊桑·霍克,爱在三部曲的唯一男主。

这三个人物在一起,就是很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产生一些化学反应,但是遗憾的是这个反应并不佳,豆瓣6.5,IMDB6.3,观影后的感觉就是,主演都很棒,摄影配乐都不能更出色,所有的锅都在导演那里。

故事情节很大胆,中年的麦吉想要一个孩子,这个时候遇见了有妇之夫约翰,约翰此时也正因为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妻子乔吉特身上而感到压抑。

两人产生爱恋,并且约翰和妻子离婚。

然而婚后几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不幸福,在约翰身上麦吉感觉已经花费了太多的精力,所以她和约翰的前妻一起策划,让约翰和前妻重归于好。

而故事的本质在于探讨,理性的人该怎么相处。

如果双方都看清了一段感情的位置,看清了或者说太在意一段感情的付出,那么要如何取舍,才能让自己付出,贡献,而又不会咄咄逼人,耿耿于怀。

很多的时候,即使理性的控制掩饰,不愉快的藤蔓会慢慢勒紧彼此的空间,直到最后土崩瓦解。

约翰和他前妻都是希望有自己的事业,而这就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牺牲,所以约翰选择了分手,而麦吉同样有自己的工作和热情,当他和约翰相处的时间越久,约翰就越是沉浸到他自己的世界中。

而牺牲的,就是麦吉的耐心。

他们的心里好像太清澈透明,似乎有一架最清晰的天平,他们衡量,定夺,含着泪做决断,挤压,爆发,然后像是走出隧道一样的解释,忘记,愈合。

温柔和热情的像是温泉一样的雾气可能只在最开始的时候模糊过判断,而当雾气散去,白雪落下,所有的举动都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时隔多年依然可以锱铢必较,走来的一路就好像是向着大雪最深的地方漫无目的的走过去,直到最后困住了双方。

他们可能到达了更好的地方,选择分开后走了更好的路,走的柳暗花明,但是之前错误路上细微的尘埃和光晕,路边一簇簇的花和闪着光的爱情,却可能再也难以得到。

但是这不是更好吗?

在生活这么粗糙的表面上,浪漫的都是虚构的光影。

原载于浪费

 9 ) 这样的生活

 10 ) 何必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