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可以入院?
无辜受害者:比如纯真的少女,从未见识过人心险恶,就在一场欢歌曼舞的婚礼上被堂兄夺去处女的贞操,在别人眼里,作为受害者的你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和荡妇。
诚实和信赖亲人者:一旦把痛苦向所信赖的亲人和盘托出,希望在他们那里得着安慰和保护,你就必然面临这样的危险:为了家庭的脸面,为了维护男性成员的尊严,他们可能会无情地牺牲你,包括你刚刚出生的婴儿。
他们只盼望你从此消失,不给他们光鲜的脸带来一丝一毫的污垢。
天真和轻率者:从生为女人的那一天起,你就要祈祷自己成为一个循规蹈距的邻家女孩,像圣女一样无欲无求,如果做出任何“正派女孩”不该有的虚荣和轻佻举动,在你身后,立即会有无数道绳索一样的目光将你牢牢捆缚,送入这座专为“婊子”设立的玛德琳教养院。
为了生存和少受痛苦,你必须——有个让修女满意的名字:最主要的是不能重名,让修女们费神区分不同的两个人。
如果重名了,你最好有其他的名字,否则修女们一定会给你取一个新名字,连你都不再认识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像那些老女人在这里一呆就是40年,麻木而虔诚,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呢?
超负荷工作:工作是你能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没有谁会愿意养一个废物,包括仁慈的修女们。
6点起床,6点半祈祷,7点工作,总有没完没了的衣服让你洗,洗到两手由疼痛至麻木,惨白如纸。
你的劳动所换来的钞票是不是真的寄给了非洲的儿童,那也不是你应该关心的事情,你只要知道,洗衣服就是在洗掉你的罪,洗涤你的灵魂。
顺从:不要说“不”,不要发问,不要打断修女的命令和训诫。
不顺从是最不可容忍的过错,否则你将面临削发、鞭打的惩罚,而被打之后,你还要满怀感激地说:谢谢,修女。
不要交朋友:这个终年阴冷幽闭不见阳光的大屋,不生长盆栽、温情,也绝对不允许生长友谊。
你的声音每天只须祈祷,赞美全能的主,感谢仁慈的修女,然后,就是沉默和冷漠,孤立无援。
当有人偷了那个可怜的神经质女孩的圣主符,她唯一拥有的,她的孩子和希望,也没人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那一室同谋而麻木的沉默,让人恐怖。
与世隔绝: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进入这里,没有谁是出于自愿,你是被外面的世界主动抛弃的人,所以,不要妄想与他们取得联系,即使只给你的儿子寄一张圣诞卡。
如果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试图与外人交谈,等待你的,必然是骤雨似的鞭打。
学会赞美和谎言:看着银幕上英格丽•褒曼修女凄美的表情,院长修女潸然泪下,一脸圣洁的光芒。
你们目不转睛冷眼相对,这是最好的电影,装出来的感动和慈悲可以欺骗自己,你们也一定从中获益匪浅,对着主教和镜头隐藏怨恨,挤出最幸福的笑容。
忘记耻辱:你的额头上永远烙着“罪人”两个字,而罪人是没有耻辱的。
在黑袍重裹的老处女面前赤身裸体,任由羞辱,比起你所犯的罪、给上帝带来的耻辱简直算不得什么,你知道,那不过是修女们想让你高兴所发明的游戏。
献身:在这里,你唯一的目的是赎罪,而修女和神父是上帝的人,代替主来引导和看管你。
所以献身于尊敬的神父,满足他种种见不得人的肉欲需要,或者在主前起誓,把身体和灵魂永远献给教养院和无尽的工作,那是你最大的荣耀。
当心老女人:不要以为那些熬红了眼睛,熬白了头发的老女人会同情你,与你有一样的痛苦和恐惧,40年,如果你能用你苦不堪言的40天来想象她们的40年,你就会明白,熬到今天,她们心里为什么只剩下仇恨、忠诚,脸上不是被恶毒和幸灾乐祸刻满的皱纹,就是像洗过40年的床单那样空洞苍白的满足。
如果要逃离……你当然要记得两个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有处可去,你的亲人必须愿意你回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面对你的是比修女的惩罚更痛苦的经历,家人的诅咒,父亲的鞭打,并亲自把你送回囚笼。
其次,你必须有力量承受世人的目光,你永远洗不掉额头上的烙印,摆脱不了男人恶毒猥亵的目光,在这目光里,你会像那个叫做玛格丽特的女孩,当机会突然降临时却步不前。
方法一:有个与你情深意笃的弟弟,耐心等待他长大成人,然后来带你离开。
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可是几人有此幸运?
即使有一个真心关心你的亲人,可也许就像克丝皮娜的姐姐,就算你已经奄奄一息,也根本无从知道你的消息。
方法二:靠色相诱惑掌管钥匙的男人。
这个办法很不可靠,你当然得有布兰达那样的美貌,更主要的,你只有完全依赖男人,而男人是多么肮脏懦弱卑鄙不可信,可怜的你早该知道。
方法三:自杀。
没有去路时,你会选择最决绝的方式永远地解脱。
你可以悬梁,可以在料峭的春夜穿上浸水的睡衣发烧而死。
可是一旦获救,你以死来公然藐视仁慈,只能激怒修女们。
她们甚至不给你死的机会,而将你活活逼疯。
方法四:杀出生路。
就像布兰达,那天夜里愤起一搏,才发现修女们原来也是怕的,她们并不比你离上帝更近些,甚至一只黄铜的烛台就能从根上夷平这座大屋。
那么,曾今是谁给了她们精神奴役的权力?
关于“玛德琳”一、它是教养院的名字,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郊区,那个乔伊斯的城市,压抑甚至迷狂。
类似于我们知道的少管所,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像欣然等待犯错的孩子那样等你回来,基本上,你是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人。
二、它是人名,玛德琳教养院的保护神,一个曾今“为了金钱把身体交给了邪恶和淫荡”的女人。
她自杀未遂,于是禁欲,不吃不睡,超负荷工作,“把灵魂完全献给主,因此来到天国之门,得以永生”。
三、它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导演是英国人彼得•穆兰,获得了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如果你在片头和片尾,看见那份黑底白字的长长的名单,从而联想到了辛德勒名单,我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纪实的风格,极力压抑的愤怒和哀伤忧郁的气氛,冷硬、潮湿、幽闭的空间,没有任何渲泄的出口,一部情感的力量让你忽略了技巧的电影。
四、它是真相。
在天主教统治下的爱尔兰,这种教会办的收容院遍布全岛,成为敛财和迫害妇女压制人性的连锁机构,而它那冷漠无情和伪善残酷的表情却不仅仅属于教会。
至1996年最后一座关闭,全岛的教养院曾关过30000名妇女。
当彼得•穆兰的电影去年在威尼斯获奖时,梵蒂冈的震怒和指责当然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选择这样的真实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勇气,盗版商在DVD的封套上评价导演道: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是你知道,惊人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
前言,这篇评论是因为无聊才写的,所谓的消磨时间的产物,所以废话可能多一些,请自动忽略剧情介绍:略,下文会透露不少因为长期在豆瓣混,最近制订了一套自用的评星理论,所以满打满算只会写5个点,以下:一.压迫与反抗压迫来自特定时期的以天主教“妓女收养所”为名义的地狱。
所谓“妓女收养所”,相当于教管所(类似片段请参考《堕落少女日记》),而“妓女”,并非限于现在流行的那个词,而是比这个涉及的范围更宽,粗略的解释即有出轨行为(施受不论)或欲出轨行为、念头(检举人判断)的未婚女子。
反抗就来自这些“妓女”们。
为什么会反抗:1.不服,觉得无愧于心2.想念被强制收养的孩子3.“收养所”的sisters的暴行、奴役与冷漠这一大点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之所以会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反抗的概率与力度实在是微乎其微,以至于心情长期被压抑,久久难以释放。
二.压抑与沉默沉默,在戒尺、剪刀与皮鞭的“伺候”下,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已经无法划分为精神上的,行为上的制约与惩戒让她们几乎放弃了思想活动,只是接受教诲。
压抑。
她们被剥夺了行动自由,这其实就是女子监狱;她们被限制说话的权利,尤其是与墙外的人;她们的身体遭受了凌辱与嘲笑;她们的灵魂在没有宽恕与爱的假上帝面前无法解脱。
三.一丝的反思与无止境的愚昧当一个女子因为唾弃了伪善的主教而被精神病院抓走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个老sister坐在长凳上微微露出了近似同情的表情,我不禁猜想:她会稍微善待余下的人么?
我猜错了!
四.you're not a man of god“你不是圣人”。
这句话出自上面讲到的那个被精神病院抓走的女子,you就是那个伪善的主教。
具体原因不提,只说这个女子。
她的心智不是很健全,但是当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那个主教在祭奠上露出丑态,只有她一个人不理会sister的劝阻敢站出来说这句话。
我只觉得荒唐和无奈,以至于她被抓走的时候我已经没有感觉;而更多的是在回想那个主教在众目睽睽之下裸奔的场面,可笑可笑。
五.面对与资料影片接近尾声,终于罗斯和伯纳黛特逃出了地狱。
(联想《肖申克的救赎》那种释放感)当伯纳黛特与sisters在他处偶遇,她散下了湿淋淋的头发,这与她被虐待的那次很像,sisters惊呆了。
伯纳黛特终于可以挺直了腰杆面对她们,而她的属于自己未来也将被雨水冲刷的无比新鲜。
简短的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据估计在全爱尔兰约有30000妇女被寄养在妓女收容所,全爱尔兰的最后一家在1996年才关闭。
决定看这部电影首先是冲着金狮奖的名头而去的。
作为2002年金狮奖最佳影片,揭露教会黑暗的题材原本并不能吸引我,这类讨好欧美观众的片种在中国不太容易让人感冒,虽然梵蒂冈照例又是对这部电影大批特批。
另一个原因比较……,最近看多了暴力、cult类型的电影,想对情色电影有一个阶段性的回瞻。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片子太让我失望了,因为里面压根就没什么情色镜头,唯一的一次,全体主角倒是全裸出境,但却丑陋得无以复加,让人不忍多看。
又一次被电影的名头和片名——《青楼姊妹花》、《玛德莲少女的堕落》,哪个名字不是让人想入非非?
——所蒙骗。
想起和别人吹嘘自己练就了火眼金睛,单看碟片封套就能知道片型和尺度,汗啊。
然而塞翁失马,这么一来倒是让我能安静地看下去了。
宗教题材的电影多设置在那“万恶的”中世纪,经典如帕索里尼的《十日谈》。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统治,戕害人性、否定科学、阻碍历史,在电影中丑态必露,早为观众所熟悉。
但这部《玛德莲少女的堕落》的时间设置却是1960年代。
当时的世界,特别是欧洲,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在思想、艺术包括电影上都表现得十分鲜明,比如发轫于60年代之初,培养出戈达尔、特吕弗这般大师的法国新浪潮。
然而这部电影所刻画的一切竟然与当时风起云涌的思潮格格不入。
这是让我震撼的一个点。
在欧洲的20世纪60年代,竟然会有玛德莲这样的修道院机构。
被强暴的处女、未婚生子的妈妈,甚至被男孩撩拨的女孩,都会被认为是行为不端的女性,都要被收入这个所谓的天主教修道院。
在这里无休止地劳作、受辱、绝望。
也许所谓的文明、公正,即便是在标榜民主制度完善的欧洲也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虚伪的托词。
联想到有中国特色的收容所,不过是将人的性别差异抹去,但只要是触犯了所谓的社会秩序,便会被无端地管制、劳教。
《玛德莲少女的堕落》在一个所谓的文明社会中对于人性的救赎,比之《辛德勒名单》残酷战争中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专制围笼中的救赎,显得更有震撼性。
也许人性的阴暗远非制度所能够解决。
回到电影本身,有另一种的震撼。
找四个丑人来出演四位受到屈辱的女主角,虽然是对观众的不厚道,却更真实地展示了修道院生活的残酷。
当一排高矮胖瘦、各取其丑的裸体站在修女的面前任其羞辱时,我们不会再暗怀委琐地品评各人的身材,而只有对凌辱本身的气愤。
仅仅是爱招风引蝶,性格泼辣的伯纳黛特便被抓进了修道院。
这个不认命的胖姑娘想方设法要逃出这个地狱牢笼。
她会主动用肉体勾引年轻的运输工为她开门,她袒露的布满鞭痕的大腿,让我们看到了倔强和不屈。
然而青年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懦弱地离开了。
罗丝为什么会未婚生子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不能成为她善良的阻碍。
她为一心求死的难友和儿子所做的一切源自她善良的本性,她的平静中的隐忍是平复我们烦乱心绪的一剂清凉。
所以当伯纳黛特和罗丝逃出牢笼,奔向平凡世界时,虽然没有《肖申克的救赎》中淋漓的大雨和展开的双臂,却足够让我们感动,而且意味深长。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导演彼得·穆兰触碰宗教禁忌题材的勇气,而只是以一种旁观的姿态看这些被关入修道院的女人们的苦难和坚强。
却也因此超越了宗教背景的限制,进入到一种对人的本性的关照。
所以,即使这部电影在欧洲难免有过誉之嫌,其强烈的对于人性的关怀还是很容易便打动了我们。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10/the-magdalene-sisters59.htmlmovieposter本片获得2002年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讲述三个年轻女孩在修道院的收容所遭受迫害的故事。
三个女孩被送到一所教会开设的不良少女收容所生活。
女孩A因为被表兄强奸,女孩B因为在校内勾引校外男孩,女孩C因为未婚先孕。
三个女孩来到收容所后,与其他女孩一样,每天辛苦的洗衣服。
A与B都不情愿待在这里,A打算深夜逃跑,但看到一个女孩跑回家后被父亲打了回来,就打消了念头。
B与教会外的男孩亲热后,让他晚上帮忙带她走,男孩同意了。
到了晚上,女孩逃出房间来到大门,男孩却因为顾忌自己没有开门。
事后,B遭受了严厉的惩罚——剪头发。
一段时间过去了,教会中的一个女孩D给自己弄成了感冒,在发热时丢掉了身上与儿子唯一联系的饰物,B捡到了。
A照顾C休息,并答应D帮她找回饰物。
深夜,B看到D自杀后打算把饰物还给D,但又改变了主意。
第二天,D威胁A让她找回饰物,否则就告发她。
一怒之下,A翻遍所有女孩的床铺,找到了饰物。
之后,教会组织女孩们娱乐时,A发现自己可以逃走,但她没有离开。
随后,A在神父的衣服上做了手脚,使得神父和D都浑身发痒,当众出丑。
为此,修道院院长将D送到了精神病院,即使她顽强反抗。
四年后,A的弟弟长大了,拿着一封信轻轻松松的将A领走,但其他女孩还要继续待在修道院。
一天,一个老女人在修道院老死,让B很恐惧,当晚就决定与C一起逃走。
晚上,B与C砸开房门,撬开院长办公室,打算寻找大门钥匙。
此时,院长出现与B争夺起来,但是看到C拿出金库的钥匙,院长就放弃了。
随后,两个女孩逃出修道院,并结识了一位好心的女人。
最后,两人换上现代服装,开始了正常生活,而且B再也不怕修女了。
本片又是一部反映教会黑暗的电影,它通过收容所内四个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宗教的虚伪、淫荡、私欲和变态等等,以及爱尔兰这个天主教国家的愚昧与落后。
关于主题,不需多说,全部体现在情节中。
比如神父与修女的男盗女娼、院长对金钱的追求、修女们对收容所内女孩的体罚以及严酷的制度,荒淫变态的裸体比赛,等等这些无一不显示出教会就是一个龌龊下流的肮脏之所,根本与圣洁无关。
此外,通过三个女孩进入收容所的缘由,也可以看出爱尔兰女人在社会的地位、天主教对人的迫害,还有农村家庭的愚昧与愚蠢。
三个女孩为什么进修道院,是因为被强奸、是因为与男孩多说了几句话、是因为未婚先孕!
这些对现代社会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是在爱尔兰的六十年代,这却成为了罪恶。
真是荒唐极了!
总之,本片一方面表现了教会收容所的残酷、压迫与肮脏,另一方面则展现了爱尔兰这个国家的荒谬与落后。
简单地说,本片就是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
至于片中B对D的做法,为什么不还给她饰物?
在我来看是一种报复心态,她不能去报复修女,只能向别处发泄,否则自己就会承受不了。
这只怪D太倒霉,遇上了一个报复心强、且心肠狠毒的女人。
当然,A也好不到哪里去,她陷害了神父,D是连带伤害。
可是当D要被送走时,A为了自保却默不作声。
这一切都造成D死在了精神病院。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在高压统治下,人没有正常的,或多或少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从这个方向多思考一些,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
电影拍摄方面中规中矩,没有独到之处,不过片中那个女孩们全裸出镜的画面很让人震撼,因为它太出其不意了。
明显与性无关的电影,竟然出现这么多裸体女人,意外啊!
不过,这些女人没有几个身材好的,而且所有女人的乳房都不对称。
因此,通过本片我又了解了一个事实——自然情况下的女人乳房,大多不对称!
看来这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事实。
至于女人们的阴毛,则是丑陋无比,让人提不起任何“性趣”,不过这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金发女人的阴毛几乎没有纯金色的。
看来现在人种混得太杂,真正的金发女人已经消失了。
总之,本片拍摄上的出彩之处没有,只有一个表现教会荒淫的全裸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本片演员同样表现中规中矩,演技没有什么可说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女主角Nora-Jane Noone、Anne-Marie Duff、Dorothy Duffy的妆容。
在全片大部分的时候,她们三人都素面朝天,一点妆都没有化,所以显得非常普通,一点都不漂亮。
但是,在片尾三人简单化妆、换了发型之后,简直判若两人!
尤其是,Nora-Jane Noone、Dorothy Duffy,可以称得上是美女了。
所以,我又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美女很少,漂亮女孩大多是化妆、造型与灯光衬托出来的!
片中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让观众们深切了解到爱尔兰还曾经有这么一面。
哎,这就是天主教的“好处”吧。
此外,通过本片我还得出的结论不少,具体如下:人不是十全十美的自然情况下的女人乳房,大多不对称金发女人的阴毛几乎没有纯金色的真正的美女很少,漂亮女孩大多是化妆、造型与灯光衬托出来的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4_06][20121006-024532-0]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4_13][20121006-024548-1]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4_20][20121006-024558-2]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4_28][20121006-024616-3]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5_17][20121006-024642-4]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5_29][20121006-024716-6]青楼姊妹花.The.Magda[00_55_47][20121006-024743-7]Joel_Redman_NJ176312_person_gross10490270序列:0939青楼姊妹花.The.Magdalene.Sisters.2002.D9.2Audio.MiniSD-TLF2012-10-06
评价这些女孩 ”道德败坏“ 是及其不公平的言论。
我们在学习儿童保护的历史的时候这部电影中的情况被引用作为残害少女的证据。
女孩们只要被她们的家人或者社会打上”堕落“ 的标签,就会被送到有进无出的救济院。
有的人终其一生耗费在救济院里,成为免费的劳工,被体罚和性虐的例子层出不穷。
多数人因此有精神上的疾病。
可悲的是1996年最后一间救济院才被关闭。
剧中逃跑被捉回的女孩,被亲生父亲殴打得满脸是血,第二天被剃光头发。
三姐妹并没有做什么在我们看来伤天害理的事,她们被视为家庭的耻辱,却被忽略了她们受到的伤害。
最痛心的是来自父母蔑视。
可怜可悲。
庆幸我出生的家庭和时代。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可以震撼人心,就好象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能够直击观众心中最脆弱的部分来深深打动他们。
如果没有《辛德勒名单》这样一部作品,斯皮尔伯格的所有那些卖座大片都不能够令他升上大师级的高度,顶多只能算是匠人一个。
而我想谈的就是这样一部可以让你心灵为之震撼的电影,就是获得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玛德莲堕落女孩》。
影片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受到来自梵帝冈教廷的抨击,因为它的主题是关于神权机构黑幕,揭露本身深深刺痛了宗教人士的痛处。
但正是这基于真实纪录改编而成的电影《玛德莲堕落女孩》深刻的刻画,使得能够如实反映出题材的震撼性,使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为之动容。
1964年的爱尔兰并不像外面的世界的西方国家那样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性解放运动和盛行女权主义,他甚至像一个沉重的封建堡垒依然恪守着天主教清教徒似的清规戒律,维持着欧洲中世纪的黑暗。
未婚生子的少女,行为不检的少女都会被送到爱尔兰各地的玛德莲女童院,受到修女们的监管,通过承受繁重的劳役来自我赎罪。
影片中的四位女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送入了女童院中。
玛嘉莲被强奸后反被诬告不检,姬丝萍娜和露丝因为失足未婚生子,贝莉特因为生性开朗喜欢同男生搭讪,她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送入了同一家玛德莲女童院中。
在这样一座封闷的与世隔绝的女童院中,修女、神父这些所谓的上帝的仆人们,借着宗教神圣的名义成为这个小王国的统治者,而可怜的女童们成为他们的奴隶,被剥削着她们的劳动力,来为统治者敛聚钱财。
并且作为可统治者的修女和神父们可以无视女童们的任何要求,而作为统治者的他们可以任意鞭打她们,或者取笑她们,乃至于提出性的要求。
女童们无力反抗,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摧残。
事实上造成这样一种现状也不仅仅是天主教的伪善所造成,在另一方面导演彼得•穆兰不仅仅在痛斥天主教,同时也在指责着那些少女们的双亲,他们已经被封建宗教侵蚀得丧失了亲情的感觉,麻林而冷酷。
就如同影片之中少女奥娜因为想家逃离了女童院,但最终被他父亲痛打后送回到女童院。
这仿佛在意味着这些少女已经被这个社会所遗弃,她们即使逃离也终究无处可去。
面对如此的境遇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特质的不同也以着不同的态度来面对,比如玛嘉莲虽受冤屈,但是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以一种隐忍的态度面对,只是默默承受。
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修女神父们丑陋的一面,她第一次采取了报复手段,但也只是惩罚他们对上帝的不忠,却没有反抗的力量。
面对逃离的机会她最终仍旧缺少勇气,她能够对修女们统治者最大的抗争也只是跪地祈祷迫使修女们让路。
而与她不同贝莉特天生充满了叛逆精神和抗争的勇气,她从最初便尝试逃跑,尽管失败但仍不放弃。
最后她终于带着露丝一起逃离了女童院,在这一过程中她充满了对封建宗教的仇恨,几乎暴发出压抑许久的愤怒,把修女们打得落花流水,在这点上贝莉特拥有着革命者的气质。
露丝是个软弱而善良的人,最终也看透了那些修女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她不具备反抗的勇气,但在贝莉特的引导下鼓起勇气逃出了女童院。
与上面三位最终得以离开修道院的女孩相比,姬丝萍娜的境遇是最为可悲的。
她就像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坚信自己罪大恶极,死心塌地地在里面受苦受难,甚至于会傻到替神父口交而以为是替上帝服务。
她已经被封建宗教侵蚀得麻木且神智不清,只会承受而失去了反抗能力,以至最终在疯人院中悲惨死去,年仅25岁。
如果过错需要一生去救赎,一切未免太过残忍。
在远离中世纪宗教的黑暗已经很多年,宗教改革也已经很多年,可是这个世界仍然到处存在着宗教遏止人性,扭曲人性的事件,这又岂是一句愚昧可以说清的。
一直到1996年最后一家女童院才得以关闭,其间至少有三万爱尔兰姑娘被送进这个打着神圣幌子的地狱。
且不论死在其中的女孩,影片的最末贝莉特在街头遇见修女,她突然出现一阵难以名状的痛楚,我想说在女童院的那段残酷经历对那些女孩一生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或许就像一个梦魇时常出现,不可磨灭。
导演彼得.穆兰是演员出身,参演过《猜火车》、《浅坟》、《勇敢的心》,看这些影片都能感觉出穆兰是个典型的苏格兰人。
作为演员他不算特别有名,然而作为导演似乎颇为成功。
在这部电影中穆兰并没有采用过多的技巧性的东西,但是以真实素材为基础的故事也的确让人感到足够震憾,穆兰在细节上的处理也非常到位。
在表现修女的贪婪和无情上,一卷卷的钞票被藏在一个罐头里,以及最后修女院长找不到钥匙时对露西提出问题乱发脾气的桥段都处理的入木三分。
尽管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但是仍有许多的罪恶或者痛苦继续尘封着不为人知,有些可能还在继续延续着,仍然在折磨残害着受控的人们。
所有像《玛德莲堕落女孩》这类现实题材的影片总是能够发挥出不可衡量的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来给我们一个警醒,一个审视。
很早就想用这个题目写一些文字,那是因为有的时候真的是被很多小小的细节所触动,以至于我觉得所有的女孩都是那么可爱可亲甚至可敬,不管她是否有美好的身材,时候有美丽的容貌,是否有温柔的声音,是否有修长的手指...但是这篇文字实际上是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实在是在胸中压抑了太多的东西想要说出来.最近看了几部片子,内容都很灰暗,但都是和女孩有关的.作为第2性和所谓的"弱者",以女孩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多少都是带着些灰暗忧伤的气质.姐妹情色--不要误会这个影片的名字,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完全是一个悲剧.为什么肥肥的女孩就没有人喜欢呢?这是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肥肥的女孩就不能够自己喜欢自己呢?为什么同性也不能喜欢她关心她呢?她仿佛是被弃置在一个小小黑暗角落里的石头一般无人问津.这个影片的结尾是很有意味的,当肥肥妹妹被蹂躏后她居然说自己没有被侵犯.她的小小的无奈的眼睛里面仿佛藏了很多东西.我明白那些东西叫做渴望.我明白她是多么的渴望爱.有些东西是每一个女孩都渴望的,所以请不要吝惜自己的爱,分给那些也许没有美丽五官但是有美丽心灵的女孩们.因为你知道的,每个女孩都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啊!后来的一个晚上,我看了一部叫做<<玛德莲堕落少女>>--2002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2003年轰动整个罗马教廷.这是一个可怕到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那些黑色的画面仿佛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刃切割着我.这个影片里面讲了4个无辜少女的故事,她们分别因为过分美丽,被人强奸和为婚先孕而被虔诚的信教的家人送到天主教玛德莲修道院进行所谓的"教育感化",她们被认为是不洁而且有罪的,她们要整日无休止的劳动,受到非人的虐待,她们被家人和社会所遗弃,被囚禁在地狱一般的修道院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主没有来救她们,主根本没有出现!!那些凶恶的修女才不会管女孩们的死活,人死了,她们也只是说一句"愿她安息".当然她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back to work"这样的修道院在爱尔兰有很多家,它们以关押所谓的不良少女为目的,实际上只是在惩罚无辜的"受害者",最后一家这样的修道院是在1996年被关闭的,总共有30000多名少女被囚禁过,很多人死无葬身之地被埋葬在乱坟岗中,还有很多死于精神病院.如果我不看这样的影片,我永远不会了解这样的事实.在我小的时候,我看过<<红字>>,看过<<巴黎圣母院>>,我就已经了解到宗教的虚伪性,对女性的剥削和对人灵魂的巨大束缚.然而我所想说的是:为什么受害的人总是女性?为什么女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是被歧视的对象?为什么"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2006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出了一本书--<<地狱童年--玛德莲修道院的真实故事>>,实际上是30000名被虐待的少女中的一位的自传,讲述了她在修道院里度过的被毒打,强暴,电疗,药物实验的地狱般的童年,揭露了天主教会惨无人道的黑暗面.我很想找来这本书看看.其实做女孩真是很难的,太美丽了就是妖媚,就是红颜祸水,太不美丽就是恐龙,就是猪不咬狗不啃.如果是颜色 我是黑色的 如果是天气 我是下雨的 如果是朵花 我是枯萎的 谁会在乎呢 管他的---一首歌的歌词.真的很少有人在乎一个女孩的心灵是否美丽是否可爱.说到这里,还想说顺带着说说易性僻的问题.如果一个男孩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女孩,不断的否定自己本身的性别,穿着说话都是女孩样子,那么就会很被歧视,那种骂"他们"的话可以肮脏到一定地步.然而如果一个女孩她认为自己是男孩,并且男孩打扮,那么顶多说"她"是假小子,"她"还会有很多朋友,没有人会歧视"她"...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女性的歧视问题.人们不能容忍男性的女性化,却可以接受女性的男性化.其实那些心理上认定自己是女孩的男孩,我们也应该把"他们"归于女孩一类,"他们"是灵魂上的女孩,"他们"同样也是天使,你永远没有权利指责"他们",笑话"他们"穿粉色蕾丝花边的底裤,红色桃心花色的布鞋...真的希望能够给女孩,不管是不是性别上女孩,不管是不是美丽的女孩,一些更多的空间,一些更多的关注,一些更多的爱.作为同性,更有责任互相爱护,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翼的天使,只有互相依靠,才能飞翔!最后引用<<地狱童年>>作者的一句话:我可以释放心中的小女孩,让她得到原本应有的自由,让她自由开启走廊尽头的门,感受和煦的眼光,张开眼睛面对世界,仰望湛蓝的天空,呼吸着带咸味的海风,奔跑在金色的沙滩,为滚滚的浪花兴奋不已...
“青楼姐妹花”的译名是对本片的亵渎,任何看过此片的人都会同意。
透过这部片,你会发现:人类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并没有很久。
文化的偏见与盲信竟然连亲情都会扼杀。
假道学的道貌盎然总是奏效,越无耻越伟岸。
不要被绝望吞噬,你要反抗。
拿出勇气,你会发现,你的敌人虚弱得可笑。
自由,爱情,命运。
Is it a sin to be beautiful? No, vanity is.潮湿的道路,路旁深绿茂密的灌木,漆黑的铁门。
一个小男孩,阳光照在他娇嫩可爱的脸上。
一个坚实温暖的依靠。
上午温和的,流动的阳光,纯棉的织物,淡蓝底色的碎花餐具。
“医生的手掌刚才在我额上轻轻一放,我所经历的却是亲切感人的抚摸。
然而医生从来就没有注意我,现在想来是他根本不会注意我是谁,为什么总是站在那里。
”在Mumbles,他将我从马路上拉过来。
So we are here. Be careful.洁白的皮肤,指尖的那抹红。
这一切现在想来,美好的让人心痛。
她推开那扇木门,眼前是无尽的绵延起伏的碧绿山坡。
Elizabeth站在微风吹拂的山顶,俯瞰Derbyshire的景色,感叹道,Beautiful.旅行中一直是在寻找,很幸运的看到了。
灰白色的天空,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所有的回忆与想象都如同浩荡长风,扑面而来,不知是喜是悲。
所有少年时的回忆和想象。
自由的感觉。
然而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渐渐暗下来的房间,不时吹来的清冷的风,拂动的白纱窗帘。
静默。
爱尔兰风笛,John of the Glen.看完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就找出这个来听。
This is fate.无声的落下泪来,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
我又能说些什么。
就像是《呼啸山庄》,我永远不会有勇气再看第二遍。
听这首曲子,也只是想让这种无尽的宁静,悲凉,忧伤,将自己完全的淹没。
看了这个片子,深深地感动,想写点什么又不知如何写起。
三个女孩子中玛格丽特是比较理性的,伯纳黛特是野性的,而罗丝则是温柔的。
玛格丽特相信自己能走出去,她也在冷静地观察着一切。
这也是她有机会却不逃走的原因吧。
她略施小计,惩罚了那个道貌安然的衣冠禽兽,最后弟弟接她走时,又理性地迫使嬷嬷屈服,为她让路。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人的选择真的是很难以捉摸的。
玛格丽特的希望另两个女孩子完全没有,她们的家庭都彻底抛弃了她们,她们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没想到她们的出走是那么容易,简直是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也许束缚自己的只是内心的恐惧感。
伯纳黛特从那弱智女孩和老女人身上看到等待这些女人的两种结局,要么在这里老死终生,要么被折磨成精神病或走向死亡。
那弱智女孩子把一切寄托在那个奖章上,有了它,她的生活不再那么疼苦,但伯纳黛特却偏偏要把她这唯一的快乐夺走,以及她在后面劝说那老女人早点死去,都使人感觉到她内心的恨。
影片中间,那个弱智女子反复喊了几十声:“You are not the man of God”。
她觉醒了,于是她只有死去。
有些场景会让人心痛。。拿信仰当借口。。但是这跟青楼压根不沾边吧。。
中文翻译的真烂
有黑砖窑黑矿场也有黑教堂,上层的压力只能让下层之间相互折磨,没想到直到90年代大多数爱尔兰人都还在经受着保守天主教会的愚弄。“我放弃虚荣,自爱,人类的尊严,全都是为了您的荣誉与欢乐。”任何宣传牺牲受苦和感恩戴德教育的组织都是想吃人血馒头。“玛德莲堕落少女”“青楼姊妹花 ”,这些译名要干嘛?!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宗教往往也是大屁眼子。好几段场景的设计对比强烈:欢声笑语同时丑闻默默地转述、大义凛然的说教同时不断数钱、罪人朗诵圣文同时修女相互推卸责任……75
那个年代女性太可悲……
女人是上帝的罪人 说得真好。
当她面对着一片草地,逃跑的希望就在眼前时,是什么让她又回到那个地狱呢?
这些个老修女活脱脱的老巫婆,里面说男人是恶人女人是诱惑,男人禁不住诱惑才犯错,为什么不直接惩罚男人呢,什么世道,看的很揪心。
英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一种收容所,住在里面的女人其实是囚徒。她们的灵魂和身体都在被囚禁。她们只是都是因为男人对他们的迫害,没有婚姻,有了性生活,有了孩子。而她们却要背负一生的罪责。同为女人,很是无奈。虽然那是很久以前的英国,可即使是现在的女人,还是会遭到谴责。女人,你的名字到底是什么?
“青楼姊妹花”这种傻逼翻译是什么人做出来的?影射的都是你们这些不敢反抗的人们,站起来其实很简单,用剪刀指着压迫者的脖子也很简单,只是你们害怕疼痛因而不敢在皮鞭下站起来罢了!
“所有的严重罪过也比不上这个地方的罪恶。”
7.5
思想奴役可怕。4星
无感。
除了片头欢快爱尔兰舞蹈背景下的无助女孩和“假惺惺”男人们的那段无声镜头映衬呈现的无助呐喊还不错外,其余没什么感觉…虽说主题还可以,让我们得以了解部分“修道院”背后的故事,但太多的篇幅给了修女本身而不是挖掘那些强权者背后的故事,没什么冲击力
我是没想到都这样了还选择信教...
飞越收容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基于此可以理解人物的脸谱化和情节上的顺拐,但着实令人失掉不少像看《飞越疯人院》精妙人设、《肖申克的救赎》过程细腻一盘大棋时的惊叹。故事讲得完整清晰,但着力点稍显散乱了。
学知识
反抗还有一线生机,顺从必死无疑
主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阿门!收尾稍显无力,其实是希望能有个更加强硬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