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不求上进的玉子

もらとりあむタマ子,青春,半生不熟,Moratorium Tamako,Tamako in Moratorium

主演:前田敦子,康巢恩,铃木庆一,中村久美,富田靖子,藤村圣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不求上进的玉子》剧照

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2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3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4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5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6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3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4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5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6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7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8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19不求上进的玉子 剧照 NO.20

《不求上进的玉子》剧情介绍

不求上进的玉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生在甲府一座平凡小镇的坂井玉子(前田敦子 饰),完成了东京的大学学业后返回故乡,成为终日懒散度日、百无聊赖的家里蹲。玉子的父亲善次(康すおん 饰)经营一家体育用品专卖店,他早年和妻子离婚,长女出嫁有了自己的生活,日常里善次和这个23岁还赖在家中的小女儿相依为命,虽然对玉子穷发牢骚与五体不勤的人生作派颇有微词,却似乎又甘愿为了女儿做牛做马。经营、洗衣、做饭,善次马不停蹄,而另一边的玉子看漫画、睡懒觉、吃剩饭、发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父女俩习惯了如此寡然无味的相处,期待生活有所转机的同时,也静静注视着周遭一切的自然消亡…… 本片荣获2013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九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疯癫之翼乡村爱情交响曲亲吻表亲两个世界之间无忧面包店第二部狩猎季节第二季黑子的篮球勇者无敌白银和梦想之书狼溪失落的梦警察世家第二季生存之民工暗红1936京都迷案阳台前的夏天警犬赤龙八卦掌之亢龙有悔跳过的青春下一站…天后在香槟的一年龙马精神九爷伏魔真命天子痴男怨女外遇中国合伙人原来你就是我的命中注定东方有大海暴雨梨花

《不求上进的玉子》长篇影评

 1 ) 善良无惧

生活中总会遇到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刻,事件随机、反反复复,通常出现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

哲学中将这种现象描述为实然与应然的鸿沟,不可逾越。

无论你是谁,身份地位如何都无法改变它也无法阻止它对你的伤害。

sandra因抑郁症影响了工作,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却面对即将失去工作,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某种不公正的投票,让其他员工在她和自己的奖金之间做选择。

本就备受打击的sandra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在好同事的争取下,她获得了再一次争取选票的机会,但需要去说服大部分人放弃自己的奖金。

听着就是一个反人性的抉择,让其他人去与自己的利己性去做抗争。

单纯的从利己性出发还不太足够去描述故事里描述的情况。

故事里的公司管理层发现在少一个人的情况下,只需要适当延长其他人的工时,公司仍能够运转。

那么sandra要如何去做选择呢?

无论对同事、sandra都是不够公平的。

按照公司的规定她生病请假是可以受到保障的,同事们每个人分担了一部分她的工作也是理应得到那份奖金的,那么就没有别的选项了吗?

一定要在她和奖金之间去做选择吗?

每个人都说到了这个选择的不公平性,却没有人去质疑给他们创造选择的一方---管理层。

大部分的成年人经历的多了,那些曾经在自己世界里闪耀过的东西都在逐渐变得暗淡,在悄然流逝的时间中慢慢丢失了自己孩童的心性。

好奇、惊奇、简单的快乐、愤怒、质疑、反抗,那些直接的情感表达都在不断重复的生活中磨成了无趣和沉默。

他们的眼睛里不再有光,不再感到惊奇,不再拥有持续的热情。

在如死水的生活困局中沉不下去也走不出来。

但是比起孩童,成年人的抗压、抗击打能力都在提升,与孩童不同的是,成人能更好的接受原本世界的样子,而不是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他们看到了自己世界中的实然和应然的裂缝,并根据自己的可接受程度创造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两天一夜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百态,每个人,每个人背后的家庭都因为一笔钱进行着艰难的抉择。

有的人觉得自己应该得到这笔奖金,因为这是他辛苦换来的,sandra生病是她自己的事情;有的人虽然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金,但是对sandra置身于这个境地感到不公平,自己也无能为力;还有的人,即使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金,但是面对sandra不公的境地感到无法接受,选择了保住sandra。

这部电影中公司的职员基本都处于同一生活水平线上,谁也并没有比谁好更多,大家都是为了争一份薪水养家糊口。

我不认为这一笔奖金能从根本上改变哪一家的生活品质,我当然也不觉得sandra就只有在这家公司工作这一个选项。

我认为人有的时候就是会被一些目标或者一个执着的概念蒙蔽,没有办法理性的去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电影结尾,管理层和sandra谈话跟她讲她这一次争取选票的行为让他们刮目相看,她只需要忍耐几个月等他们解雇另一个人之后她就可以回来了。

sandra拒绝了这个提议,她看透了他们的把戏,这一次她选择放弃恐惧。

从头到尾,公司管理层都在利用每个人的恐惧心理去支配他们的选择,员工们没有办法一起对这种不公的投票进行反对吗?

不,大部分都受不了,但是他们害怕自己得不到自己应得的那份;sandra难道没有办法拥有更好的选择吗?

不,但是她害怕自己再一次被病症打到,对药物上瘾甚至遇到打击第一反应就是去嗑药。

所有人都陷入了只有,才的恐惧怪圈之中。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去扭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对那些无可奈何时就那么快的投降。

几年前的时候和一个海外长者讨论social decay,面对总是不尽人意的depressed reality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我没有更好的策略,我的应对方式很直接也很简单:“there are too many debates about good and bad, about self-conciousness. i guess we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unknown, some values that help us feel good about ourselves,something that helps us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humanity. it is those things that guide us making choices and actions. i am not someone whose eager to do great things, but i wish one day when i have to leave the world, i could say that i've been honest to myself for all my life. for that i have faith in love, kindness and wisdom and always lead by it. righteous or wicked is not the critical issue, i will try my best to think out of that concept. 正义的界限有的时候是非常模糊的,立场不同角度完全是会变化的,与其在被有强烈立场影响下做选择,不如试试用美德去引导自己的内心做选择和决定。

在诸多美德中,善良的意志是我们最应该听从的。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写到:”如果由于生不逢时,或者由于无情自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力。

如果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生下的实施善良意志(用尽了竭力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一颗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眼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对我来说无论如何,遇事竭尽全力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保持自己最大的善良,拥有一个足以安心存在的理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动摇的。

相信美德的力量,相信善良意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应对实然与应然的裂缝,对抗虚无与恐惧。

唯心的解释,我们拥有一个干净的灵魂就会拥有一颗安静的心。

任何境遇下我们都是拥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善良意志。

做了这个选择之后就会获得勇气去承受之后的一切问题。

善良无惧。

p.s 这个故事里我太喜欢sandra的伴侣m了,拥有善良、包容、耐心和爱。

希望可以遇到这样的另一半,again i m not looking for one of a kind, but a kind one. only someone kind who knows how to love.

 2 ) 有点失望

尽管之前获得影评人的一路好评。

我觉得导演这回有点取巧的意思。

首先是女主角的问题,跟他们之前崇尚的非职业演员风格大相径庭,我并非在抱怨Marion Cotillard的影后级表演,她现在这种演法也没太大问题,只不过跟我印象中的普通女工始终有距离,这也许就是职业演员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一位明星。

其次,问题出在故事本身,这种预设立场的情节从一开始便注定埋下了很多戏剧化的因素。

走马灯般不断走访说服工友的行为即便不是有意的政治隐喻,也肯定跟现实生活拉开了一段细微的差距。

而囊括各种肤色各个阶层的设计再度印证了这种取巧的意味。

不过,在走访过程中引出的人生百态,语言和心理描写显得相当真实,也是令我深有感触的部分。

故事结尾的处理有点让我意外,电影中没有给出最完美的答案,而主人公却依然获得胜利般的信心,继续面对生活的挑战。

对此,我感到无比释怀,失业问题并不能剥夺人的尊严和道德,面对当今欧洲经济衰退下的社会环境,人文关怀始终是导演关注的核心部分。

 3 ) 色彩真美

说起来,我和达内兄弟的电影还是挺有缘分的。

几年前我在电影学院考试时看过一段影片,那是我当时所看的为数不多的法语片,看完老师让按照自己的感受给电影起名字,当时瞬间浮现在我脑海的名字便是《他人之子》 。

我之前并不知道达内兄弟,更没看过他们的电影,只是那段影片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慢慢对故事的细节也记忆模糊了,但色调和氛围一直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直到看完《两天一夜》 ,我总是觉得肯定在哪看过同一导演的作品,结果竟然就在达内兄弟的履历表里查到了《Le Fils 》(他人之子) ,2002年的片子,正是我的考试题目,而且还找到了另一部彻底忘记是在哪看过的电影——2005年的《孩子》 。

这种潜意识的联想挺有趣,很多时候看电影也并不是单纯为了知晓情节,一段影像对情绪造成的影响可能才是挥之不去的。

我当然喜欢看情节更富冲击力的东西,但对于此类电影我将它视为拥有一种接近于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样也为导演的个人风格能够对观众产生如此的影响表示敬意。

另一方面,我很感谢我的女神歌迪亚,再次与达内兄弟相遇完全是因为Deux Jours, une nuit的女主角是她,而且由她塑造桑德拉这个人物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表演与影片是浑然天成的。

我想我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看得目不转睛,所以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两天一夜》的焦点很明确,清楚简单地交代了女工桑德拉面临下岗困境急需得到同事的投票支持,结局只有两种可能:留下或者走人。

这样的结构非常棒,它使得女主角争取选票的进展过程张力十足,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和悬念,却能令观者感受到自己与片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连,发自内心去渴望她获得最终的胜利。

我认为欣赏这类现实主义的作品最大的快感便在于此,即压力不是来自导演,而是来自观者个人的愿望。

虽然我这几年看过的法文电影少得可怜,不过每一部倒都是精品,每一部都独具西欧国家的特色,它们给我留下了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印象。

或许《两天一夜》这种不急不火的姿态在达内兄弟的作品中是一种常态,不过在我看来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欢它每一个镜头,还有它场景里的每一处细节,总是会惊叹导演捕捉美的功力。

所以这个故事拍出来丝毫没有乏味压抑之感,反而处处充满了清新和生机。

歌迪亚在片中并没有为女工的身份特别改变形象,她质朴憔悴但依旧利落整洁,事实上她蓝牛仔裤和糖果色背心的样子非常动人,却又极具说服力。

我觉得每个看到她的人,就算没接触过她以前主演的各类角色,看到她的桑德拉造型也会很喜欢,贵在贴切真实。

这种效果当然也和电影的整体色调分不开,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轻松活泼的明亮色块,纯净的空气和透亮的阳光,尽显自然环境之美,也衬托起人物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的结尾某种意义上算是以悲剧收场,不过这种对美的准确捕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哀伤的情绪,给观者心灵的慰藉,将故事的温度掌握得恰到好处。

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两天一夜封闭空间中的小故事,完成度却是比较高的,除了细腻流畅的画面,还有对不同人物的精准诠释,以及对现实的敏锐感知和理性剖析,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

《两天一夜》又一次为我展示了欧洲导演品格高尚的一面,他们真正将电影当成一门艺术,或是一篇社会论文,创作得严肃又用心。

 4 ) 斗争的意义

达内兄弟拍出了桑德拉抑郁症的真实状态:忍不住哭泣、严重时躯体化(说不出话)、只想睡觉(逃避现实)、自杀,药物只能暂时稳定情绪,而整个人其实是垮掉的。

桑德拉患上抑郁症,和她的处境有关系,她即将面临失业。

就像丈夫安慰她说:“无论谁处在你这个位置都会崩溃”,但丈夫对她不仅只是共情,还一直耐心鼓励和帮助她一路抗争。

通过努力争取,周围的一些同事也以投票支持她的形式给了她继续战斗的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桑德拉获得了治愈、成长和珍贵的情谊,这比保住一份工作更有意义。

所以即使最后依然被解雇,桑德拉也说:“我们打赢了一场胜仗。

”这就是斗争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斗争本身就很重要,就有意义。

关键之处还在于,桑德拉最后拒绝了老板提出的要她不久后回来接替另一个被开的人,她坚守了自己的底线。

资本家把劳资矛盾转化为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为了离间劳动者,破坏他们的团结,便于更好的统治。

选择让另一个同事失业还是自己获得1000元补贴?

这场投票本身就是不正义的假民主。

对员工来说,是一场关于利益和人性的考验。

达内兄弟拍出了每一个人处境的艰难,以及他们不是一开始就能站在桑德拉这边,他们有犹豫和摇摆,但最后还是做出了道德选择。

 5 ) 《两天一夜》:故事就在这里,生活就是那样

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女主人公Sandra 是一间小公司的工作人员,因患有抑郁症而面临着被裁员的风险。

公司内部16名职工举行投票:裁掉女主人公或者加薪1000欧元。

在丈夫的鼓励下,Sandra 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一一拜访这16名职员,劝说他们放弃加薪而选择让她留下来。

受限于两天一夜的时间,电影的叙事非常紧凑,很少有情绪表达的空间,即便有也停留在短短的几分钟内。

故事背景在电影开篇快速交代清楚,然后Sandra就开始了她的劝说之行。

中途失望过一次,又重新振作。

最后投票结果是8:8,Sandra没能超过一半的票数,她离开了公司。

有一个小插曲是:公司老板(或者经理)在最后提出让Sandra留下,这意味着另一位临时员工就不能续约面临失职,而这位员工在投票中是支持Sandra留下的。

于是Sandra选择自己离开。

从故事情节看,观众会以为这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情景剧。

里面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有主人公个人心理历程的成长,有所谓的成败,还有小插曲。

以好莱坞式的模式,这会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正能量,Sandra的故事就是一个美国梦的缩写,可以说是“虽败犹荣”,甚至投票选择还可以投射出对于人性的争论。

但是别忘了,这是一部入围戛纳金棕榈的影片,它总有它的特别之处。

达内兄弟对于故事的讲述非常节制。

故事只有一个明显的悬念:投票结果。

而这个悬念足足拖了90分钟。

一方面,这反映出了编剧(亦是达内兄弟)编写故事的水准;另一方面这样的方式也挑战着观众的耐心。

观众需要同Sandra一同去感受一次又一次的拜访,一次又一次无奈的劝说,还有很多次的被拒绝。

但是,影片最值得提出的是,在90分钟的叙事时间里,可以说没有任何煽情的部分,也没有激烈情绪的出现。

对白很平常,没有励志的语言,也没有绝望的悲鸣。

在最失望的时候女主角甚至是没有对话的:女主角吃下了所有治疗抑郁症的药丸,然后躺下睡觉。

音乐的运用也非常节制,也减少了煽情的可能性。

印象中只有一处用了比较情绪化的音乐,而且不是背景声。

当Sandra同丈夫,同事一同开车回家时,他们都说到喜欢摇滚,开车的丈夫把音量调大,三个人跟着节奏唱了起来。

可是这个段落不到一分钟。

影片结尾,Sandra离开公司,走在一条公路上,然后摄影机停止不动,画面变黑,预示着影片结束。

没有背景音乐,最开始会以为电影此时没有使用任何音效,可后面又隐隐约约听到了公路上汽车开过的声音,这也成为影片真实感的表达方式。

而影片的拍摄也几乎是在室外,镜头的运动让观众觉得一直是处于自然光中,加上纪录片一般的拍摄手法:室外人物活动的跟拍,大量近景镜头,少有空镜头……都让电影有了很强的真实感。

因此,《两天一夜》虽然有了一个看似“精彩”的故事,结果效果却是“平淡”的。

但是,这种“平淡”却形成了这部电影非常吸引人的魅力,也是一种少见的“平淡感”。

当然,有很多电影都有一种“平淡感”的美学风格,像是亚洲的小津安二郎,贾樟柯,侯孝贤。

但在这些“ 平淡感”之后,总有一些导演个人的情怀想要传达,或者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愁”与“思”。

就个人观感而言,《两天一夜》并没有带来复杂的思绪,很难感受到其中主人公的励志情绪,低下阶级的生活苦恼,以及这个经融危机缩影下的故事的悲哀或讽刺。

《两天一夜》还引起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当我们看了那么多励志的故事,做了那么多梦,流过那么多眼泪,也有了那么多深邃的思考后,电影又意味着什么呢?

当我们已经熟悉励志故事的套路,知道电影这台造梦机的逻辑,明白流泪的原因,发现深邃思考(这些思考是伟大的影片带来的)后面其实只是另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反对主流的、现有的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的操作时,我们是否还会沉迷影像的魅力?

是不是还会心甘情愿地坐在黑暗的影院里看这台造梦机“千变万幻”的故事?

我们是不是还能对于这些已经熟悉的故事,情绪和情怀心有戚戚焉?

观众的审美风格会怎样走下去?

而电影又去怎样发展下去呢?

这是交给未来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去评判一部电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们需要一些电影来激起我们的肾上腺素,我们也需要一些电影来满足我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体验,我们还需要一些电影来帮助我们沉淀自己,思考问题。

当然,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些电影像《两天一夜》一样,看完之后就像没有看一样的平淡。

无所谓中意与否,更无所谓好坏,观众需要的是它们的所有的寻在。

因为,故事就在这里,生活就是那样。

 6 ) “心理公路片”——《两天一夜》的心理转变

作为经典类型的公路片(roadmovie)大家并不陌生,从影史上经典的《邦尼与克莱德》(阿瑟·佩恩,1967)、《逍遥骑士》(丹尼斯·霍珀,1969)、《德州巴黎》(维姆·文德斯,1984)、《末路狂花》(雷德利·斯科特,1991)等,到日本的清新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北野武,1999),再到中国的《落叶归根》(张扬,2007)、《人再囧途之泰囧》(徐峥,2012)、《心花路放》(宁浩,2014)、《后会无期》(韩寒,2014)等等。

公路片像一个会变通的容器,将变化莫测的故事、丰富多样的人物囊括其中,从而展现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

然而有些电影,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归类为“心理公路片”,强调主人公心理转变的历程而非实际的地理转变。

那么新近提名奥斯卡的热片《两天一夜》(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2014),则非常适合划分其中,按照女主人公桑德拉(Marion Cotillard 饰)的心理建构来着手分析这部影片。

编导达内兄弟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大段的手持摄影,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只在广播中才流淌出的音乐。

整部影片非常难得地表现出了克制和节制,没有奇观化的大场面,没有填充的笑料,没有着力的煽情,有的只是尽量客观的呈现,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评判。

非常贴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原则,让整部电影的结构和叙事看起来异常简单。

一个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被投票开除的女人,需要在两天一夜的限定时间内,说服工友们再次投票让自己保住工作,前提是牺牲自己的1000欧奖金。

影片的所有冲突都集中在这个悖论上,即桑德拉为了家庭必须保住工作而让工友为自己投票,可其他工友却会因此损失支撑家庭的1000欧奖金。

女主角面临着维系家庭和让其他人得到损失的两难处境,而工友们也面临道德要求和生存要求的两难选择。

影片通过桑德拉走访这16位工友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刚刚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从依赖丈夫躲藏问题,到勇敢承担责任,重新面对生活的“心理公路”历程。

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出色的演技让这个女性主角的心理转变成为可能,而非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影片前段,桑德拉情绪十分不稳定,随时哭泣并通过镇静药物维持自己。

这个角色的心理建构之所以成立并出色,是因为她在每一次毁灭的基础上进行重生。

如果给整部影片桑德拉的情感起伏画一幅走势图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呈现波浪状的。

情节有意设置在一次游说成功后,有一次或两次的失败,观众在女主角的情感起伏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感情,成功时是身边人的温暖,失败时是这个社会的残酷。

女主角的信心和自我意识也随着这种波浪有所起伏,然而总体却有着上升的趋势,最终才会在结局的时候真正找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部“心理公路片”中,其实并没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形象差别,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女主角为难并数次想要放弃的原因之一。

但是显然角色仍然有区分成为推动主角完成心理历程和阻碍主角完成心理历程两种。

在推动中最重要的就是桑德拉的丈夫(Fabrizio Rongione 饰)。

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妻子,丈夫自然承担起了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的任务,并且在游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给桑德拉鼓励和拥抱。

当桑德拉对丈夫说:“你同情我,但你不爱我了。

我们四个月都没做爱了,你一点都不介意么?

”丈夫回答:“介意,但我知道我们会重新做的。

”通过这段对话朴实的对话,即使不需要甜言蜜语,我们也能体会到丈夫对桑德拉的爱是多么深沉和真诚。

最重要的是,这一心理历程中丈夫一直在鼓励桑德拉自己去面对并完成,而并非代替她去做,这表现了丈夫的尊重,也为桑德拉自身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在阻碍桑德拉心理历程的角色中,有拒绝和她见面说话的好友,还有动手打人的工友。

虽然他们的出现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给桑德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若没有这些负面力量,之前的正面力量积攒就不会夯实,也无法在最后面对自己获得工作而其他工友失业或自己离开的时候,做出正确并有责任感的选择了。

我们没有生活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外国,无法切身体会到“经济危机时期”和“后经济危机时期”究竟是怎样的滋味,一份工作和一笔奖金对这些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就像台词里说的那样,丢掉奖金既不是桑德拉的决定也不是那些工友的决定,而是这个特殊时期下政府和社会的无奈选择。

导演将镜头聚焦在这一底层群体中,通过桑德拉内心的历程与转变,表现了所谓民主的无力和虚伪,“民主”在影片中才是桑德拉最大的敌人。

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影片中提到过的“亚洲光伏企业”也成为了导致欧美工人失业的原因之一。

或许桑德拉最后的喜悦是导演的一种人文性关怀,他们还是相信,这个女人的心理转变就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要经历的转变。

而有关这个女人的“心理公路片”,也就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勇敢和希望。

 7 ) 精神健美操

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作品向来以关注底层人物、深蕴社会良知而为人敬重。

他们的新作《两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 2014),一如往常,朴素有力,看似简单日常,却折射很多问题。

桑德拉(Sandra)刚走出抑郁症,要回到生产太阳电池板的小厂工作,却发现自己将要失业。

老板给她十六位工友出的选择题是:选择让她留下,还是选择每人一千欧元奖金。

对于生活窘困的劳动阶层来说,一千欧元并不是小数目。

桑德拉在丈夫鼓励和陪伴下,在一个周末,逐一找到自己的同事,试图说服他们让自己留下来……个体性格、社会阶层、移民、人性,各种复杂面向在与不同工友的互动中展开。

当“团结”这样的词不再时髦,全世界的工人们单打独斗,甚或被挑拨而算计着彼此,导演还是选择让女主角最后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不是在卑微乞讨,而是进行了一场保持了尊严、也获得了支持与力量的战斗。

悬念在线性人物与结构中产生,因观众与卑微者在一起,无法不去感同身受女主角悲喜交集的情绪起伏与前途未卜的命运。

法国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的表演真切动人。

当人们愈发习惯将电影当作娱乐,达内兄弟影片在欧洲失业率增长的大环境下探讨底层人挣扎与抗争尤有意义。

一位朋友说,她喜欢看达内兄弟的电影,因为会让她成为更好的人,尽管一部电影的影响可能短暂。

也曾有一位老师说,电影是为时九十分钟的“精神健美操”。

希望中国出现更多关注工人阶层的“精神健美操”。

 8 ) 恰到好处的达内兄弟

牛逼的电影的感染力在于它的恰到好处,你不会觉得被教育了,也不会过目即忘。

《两天一夜》就是这样的片子,很生活化很温暖,不煽情不表态。

清清淡淡之间有着揪心的紧张感,观众最后跟着女主角Sandra迎风走、有阳光,随之释怀。

故事简单到剧透了也不影响观影。

一个因抑郁症要被解雇的女人,需要在一个周末劝说同事投票放弃奖金、选择她留下。

达内兄弟过人之处就是白描了Sandra这个角色,敏感、寡淡、脆弱得极度真实。

在劝说同事的过程中,Sandra面对一直支持她的丈夫说了句“你不爱我了,我们都4个月没有做爱了”。

你本带着好莱坞的定式期待着歌迪亚一场“奥斯卡时刻”的发飙戏,可她只是和丈夫相望了一下,两人继而无言。

这一刻两个人为了讨生活的辛酸以及对彼此拥有的理智的爱无需再表。

我体会到了那种绝望感,不需要让全世界像看真人秀那样窥探着你活得有多苦,没有力气再叫嚷着伤人,这种无力感是说出话后不知道怎么继续。

同样精到的细节还存在于一场又一场Sandra劝说同事的戏。

有人批评这些劝说戏的拍摄没有变化,但没有变化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呈现方式。

有人瞒着妻子在杂货店搬货物,他能体会Sandra即将失去工作的痛苦,但他无能为力;有踢足球的硬汉上来就飙泪,只因他内心的不安和淳朴的歉疚;戏份较多的被家暴女人,她情绪与决定的转变成为一条暗线,使Sandra劝说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女性,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比起之前我很喜欢的《他人之子》,达内兄弟似乎越来越阳光了。

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段位又一次提升了。

已经无需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ego和风格,他们创造出自己的语境,用镜头捕捉他们关注的人、故事和情绪。

简单至极,内功深厚。

片子的production design特别突出,歌迪亚家里面的色彩搭配特别漂亮,蓝绿(谁知道这叫什么绿?

)色的洗手间墙壁、白花天蓝色的卧室壁纸,连摄影师最讨厌的白色都拍出了干净的french chic,pd方面绝对行云流水又有风情。

歌迪亚那几身中产蓝领标配的衣服本身都谈不上好看,但在符合她人物特征的同时把她的脆弱美进一步放大了。

歌迪亚各种panic的时刻没有像好莱坞那样简单粗暴地sweat the character(参见《蓝茉莉》里凯特布兰切特每每情绪波动总要在化妆上让她汗水连连),反而不多不少就让人物去感染观众,而不是用技术来“强化”人物。

之前很期待玛丽昂歌迪亚的演出,结果更加惊喜赞叹。

她的明星特质全部消失在人物中,她就是Sandra,又脆弱又坚强,不贩卖自己的伤悲却又时刻激起别人的保护欲。

我昨晚看完这部片子,今天起床后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恰到好处是极难的大师笔法。

没有造作的人性探讨也不堆砌容易被过度解读的隐喻符号。

只讲了人们在抵抗生活,一如既往。

 9 ) 手持生活

《两天一夜》虽然只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它带来的震撼不比任何获奖影片逊色。

它的震撼,正是因为它的纯粹与日常,这是许多伟岸与丰饶的电影达不到的。

女主角法国人桑德拉因患有抑郁症休养在家,当她再次去工厂上班时,险些被一场投票开除。

在争取了第二次投票机会后,经过了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后,她在周六周日的两天一夜里,一个个敲开了工友家的门,让工友在8000欧元奖金和让她留下之间做出选择,正如她给丈夫所说,像个乞丐似的请求自己的同事给一份工作。

影片就在这颗脆弱的心灵上弹出一种张力,一次次地在桑德拉和工友之间拷问着生计和道德,让屏幕外的每个人也在劫难逃。

此片作为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成熟期的作品,绝大部分镜头依然由手持摄像机完成,观众的视线被这亲近的视距引领着,大量的近景和中景让我们置身于其中,仿佛站在桑德拉的床边,看着她吃下抗抑郁的药片;贴着她的手机,竖起耳朵听着好朋友朱丽叶说的坏消息;然后想替她打开车门,背着孩子的书包,收拾好孩子的房间,不用失眠地进入一个梦乡,一夜无梦。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就是达内兄弟臻于完美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带来的,在这里,镜头只比通常低了五公分,以悲悯的角度跟拍桑德拉对十几位工友的游说。

达内兄弟的这部摄影机以独有的角度充当道具,参与了调用了画面,就像一根橡皮筋,牵着桑德拉的神经,让观众和她一同承受面对工友的谩骂时,怎么样紧绷着,面对工友的理解时,怎么样松弛着。

面对心底的矛盾,选择的天平上只有那么一块面包,谁都有吃的权利,此时,对面包的争夺,不知不觉演变成生存权的争夺。

桑德拉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最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其实,这一点桑德拉在片子开始就对丈夫说清楚了,她说:“我不要工作了,我们要不搬回廉租房吧。

”丈夫说:“不回。

”这是一位宁可不住TOWNHOUSE,也不愿为自己争取生存权的小心翼翼的人。

这类人的共同点是不愿看见与他人之间的麻烦,希望始终与他人在和谐的氛围中,在平和融洽的关系中,一点误会或尴尬或不愉快,都会令她不安。

善良,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品质,懦弱,是她们的主要品质。

起初的桑德拉是被丈夫以孩子和这个家需要她工作而推出去的,当和她一样有开支负担的男工友的妻子说,我们也需要这笔钱时,道德和利益像天使和魔鬼一样在她的脑子里放肆地笑着,笑她的优柔寡断,笑她不能彻底说服自己。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自2008年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后,欧盟成员国不同程度地经济疲软,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尤为明显,失业人数急剧上升,即便是法国这样在西欧欧元区仅次于德国的发达国家,因长期高居不下的劳动力成本,在亚洲世界工厂低廉的制造成本和生产外包夹击下,工人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他们面对面的工友了,而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尼,或是稍近点儿的塞浦路斯、乌克兰。

法国强大的工会和劳动保护法规定的高额加班费和对雇主的罚款,也是老板们降低人员成本的动因。

然而,独立、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使法国人更要面子,不愿靠救济令自己蒙羞,又有信仰在替他们做着选择。

桑德拉的一位临时工工友对他说:神叫我帮助别人,但这位工友担心选择放弃奖金,会惹怒领班,遭到报复被辞退。

还有那位代足球课的工友,用接近忏悔的语气对她表示抱歉时,给她阴郁的天空透进了一缕阳光。

还有那位与丈夫分手,站到桑德拉一边的工友,都令她不再感到孤单。

于是,在这部极致客观朴素、不加渲染的影片中,难得地出现了桑德拉和丈夫和工友跟着车载音乐哼唱的情节,这种背景音乐的插入,不露痕迹地彰显了精妙的构思,也一再证明了达内兄弟去繁就简、让生活本身去演的珍贵立场,这种节制、本分、尊重现实的态度是大师级的。

片中法国女演员歌迪亚从头至尾顶着一头略显凌乱的头发,一张没有上妆的脸和像是从H&M减价区买的背心和T恤和一条没有换过的牛仔裤,为银幕贡献了羸弱之美。

她将自己融于这个前途未卜的女工身上,微驼的消瘦的身姿,试探性的步伐,时而痛苦的表情,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自己的不满。

她罕见的几处笑意,是这个世界对她友好的证明。

令人欣慰的是,她始终未变,当老板告诉她,可以留下工作,但代价是不与那位临时工工友签固定合同,桑德拉毅然拒绝了老板,在道义上获得了胜利,她终于可以在摇摆不定的天平上做一次忠于自己的选择,这恐怕是本片要传递的最大意义。

就像那台手持摄像机,生活也是我们手持的。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微信号:aikanai电影打开了一扇窗,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10 ) “电影的核心是戏剧”:年轻活力的创作心态与不破不立的当代影像 ——记由《锈与骨》《两天一夜》《姐弟》带来的思考

爱德华·诺顿曾在《鸟人》中扮演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角色:一个极度戏如人生的男演员,他情绪阴晴不定,似乎可以随时进入极端的戏剧冲突中,打破一切既有规则,追求绝对真实的呈现。

这样的特质,却让他成为了受捧一时的百老汇明星。

不同于好莱坞式的极大阵仗和呼之欲出,以欧陆和亚洲国家为主体的艺术电影,以日常生活的惯常视角切入,真实真切,却每一步都在积蓄力量,直至某一个时刻带来大地惊雷的瞬时变化。

在戏剧的基础上,电影进一步强化视听与声画体验,而情节剧则是突出体现,它抓稳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讲故事”本身的迷恋,操纵观众情感的同时刻意营造具有煽动性、感染力的观影效果。

正如诺顿的演员角色一般,是那个最迷人的叙事变量,通过打破,通过冲突的张力,制造求异的可能与出彩的时机。

近年来,我发现自己愈发欣赏这样的故事,它们古老亦年轻无比,如此当代,又反映出创作者无比年轻的心态,敢于打破,长于创新,如此可爱,有不落俗套的灵动。

在观看过程中,我们期待每一个“魔力时刻(magic moment)”和故事的最终走向(也许大雨终至、也许一笔带过、也许平静如初)。

同时并行的第二条线,是演员的演绎方式。

蒂耶里·福茂(戛纳艺术总监、主竞赛选片人)是最精明的那类宣传者,每年五月的南法戛纳,总不乏能担大任且奖项傍身的各国演技派亮相。

作为戛纳影展的常客,法国女星玛丽昂·歌迪亚在她十多年的戛纳之旅中,宛若又一个“爱德华·诺顿”。

在她三入戛纳主竞赛的当代题材影片中,我们将借由具体戏份的分析,看到以她演技展现的或宏观或细致的变化(既是她本人的,也是合作演员和导演相得益彰的),在各类情节剧实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华彩绽放。

I 《锈与骨》:牵动我心的每一刻 日间,自然光,轮椅上的斯蒂芬妮背对镜头,突然开始做起之前的驯鲸动作,一如往昔的风采。

锈与骨 (2012)7.62012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 雅克·欧迪亚 / 马提亚斯·修奈尔 玛丽昂·歌迪亚在雅克· 欧迪亚的此部作品中,情感力量无疑是压倒一切的。

这既要求演员的进行体验派的表演,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角色所经受的一切;也是对导演的情感把控和叙事节奏的要求,在安排突发激烈事件时,要真的让观者有“心一紧”的感觉。

女主斯蒂芬妮是典型的悲剧角色,年轻魅力、自信满溢,却意外身残,将美好的事物毁灭,这是戏剧层面的传统,而她在此之后的每一次疗愈,则与爱人、社会这些现代性的元素相关,我们爱上了她伤后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自信的动作,甚至装上义肢后在舞池每一次自由的扭动,法国金牌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和另类音乐Bon Iver、Lykke Li唱腔的加入,都让这个故事散发着现代性的回眸(私以为,对现代流行乐有较好品味的导演都有一颗年轻的心)。

De Rouille Et D'Os (Bof)7.9Alexandre Desplat / 2012

Bon Iver8.8Bon Iver / 2011因此歌迪亚饰演的角色在失去双腿后重新做起驯鲸动作的戏份收获了纷至沓来的演技称赞,而导演也适时让她背向镜头,让一切皆在不言中;修奈尔则承担起直观残酷的拳击场面,让观众为其揪心,

而真正的高潮来自于片尾,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中,他的儿子突然掉入冰窟,修奈尔奋力击碎冰层拯救儿子的戏份,仿佛在打一场不能输的拳赛,近两小时的铺陈,压力仿佛在此刻全部释放,猛然的高潮让观众紧张地大气不敢出。

所以当最后在柔光和音乐中,主角收获了温暖的结尾时,我们会由衷感受到“真挚”的力量,仿佛与他们一同走过了一段精彩的治愈历程。

II 《两天一夜》:人生的无解与通路室内,普通的欧洲家庭,日间。

桑德拉接到了一个电话,在厨房的水池边,她突然情绪崩溃,仍然努力地自言自语:“不能哭”。

她佝偻着,开始紧张不安地喝水。

两天一夜 (2014)7.62014 / 比利时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 玛丽昂·歌迪亚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桑德拉面临失业,需要用两天一夜的时间说服同事们放弃来自公司的奖金,而投票支持保全她的工作。

她如同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寻常女子,于是电影成了我们感同身受的空间,对她命运的关切让我们思考着她的成功与否,在她说服成功时,我们为之欣喜,而当同事出于自身生计拒绝时,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体谅。

真实的叙事,就是如此抛开所谓的非黑即白。

戏剧的高光时刻来自于她陷入绝望、几近服药自杀和片尾高层同意留下她,她却转身离去时,转折或放下,是否太快了?

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又一次,我们会深有体悟,因为当历经过银幕所展示的一切,似乎坦然面对成了理想之举。

不纠结过去,亦不回避既定结果和未知未来,擅长写作底层叙事达内兄弟,在现实主义的《罗塞塔》多年之后,又一次给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罗素语),如此现代的作者心态。

当最后一镜我们看着桑德拉慢慢走远,开放式结尾让电影犹如真实的人生。

III 《姐弟》:不需要理由、亦没有结果的恣意汹涌深夜的超市,爱丽丝在超市为遇到的知心女粉丝选购食品,她意外得知自己的仰慕者已几天没吃过东西了。

她背对着我们,在超市的冷柜边,一个身形和她略为相似的男子在逐渐靠近...之后猛力撞了她一下。

爱丽丝一下被撞到在地。

他似乎没有抱歉,只说到:“不好意思,你好像是我的姐姐。

姐弟 (2022)6.32022 / 法国 / 剧情 / 阿诺·戴普勒尚 / 玛丽昂·歌迪亚 梅尔维尔·珀波不同于前两部作品的正面评价和认可,《姐弟》是一部争议较大的电影。

全片都氤氲在不明所以的叙事烟雾中,姐弟之间的嫌隙似乎没有具体的来源,也摸索不出具体宣泄的通路。

一如既往的擅长处理角色脆弱与痛苦的歌迪亚仍然给出了部分段落精湛的演技处理:一如豆瓣上诸多人提及并视为iconic的医院走廊晕倒戏—— 当极度怨恨疏远多年的姐弟即将迎来第一次相见,歌迪亚饰演的姐姐在窥见弟弟身影时骤然晕倒在地,眼见弟弟也有意识的回避,她紧绷着说道“我不能看见他。

”正因导演的语焉不详,整部电影都处在小心翼翼的平衡中,稍有不慎即可打破,姐弟的光鲜身份和人前矫饰在冲突的此起彼伏间轮番失控,秩序崩坏既是人设上的,也是故事节奏上的。

姐姐Alice的突然晕倒故事的不明不白,亦可看作塞翁失马。

难以捉摸的周遭人物心态,也恰恰是一种普世的现代症候群。

当故事最后,厌倦名利场的剧场名伶姐姐来到非洲部落避世,更是一种哑然失笑的黑色幽默:继布兰切特的《塔尔》在片尾“入侵”第三世界后,资本社会的心碎失落者再一次愿意“下沉”寻找人生的新意义,导演以一种互文的方式暗讽了自身阶层的高高在上,多么犬儒般的自嘲。

瑟克曾说情节剧是“将古典戏剧中帝王将相的故事转化到布尔乔亚的世界里”,而我愿视之为戏剧传统、或者就是人们对精彩故事永无止境的期待,成就也不断延续发展着新一代的情节剧。

“在凡俗的时刻中,我们永远等待着某个超脱现实的魔力时刻的到来”;故事的情节也许被传颂过千万遍,但立足当下、把准时代心态和口味的创作,永远意义非凡,让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在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得以熠熠生辉。

《不求上进的玉子》短评

表演是另一回事,但歌迪亚真的一点不像下岗女工呀,从整体来说,选角是失败的,进而破坏影片的整体性~~

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就像一篇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没有感情的酝酿,没有细节的惊艳。这样的电影永远不会被我认可。

11分钟前
  • Namdak
  • 较差

影片的看点和当今选秀比赛节目的看点一样,前八十分钟都是类似的,为的就是期待结局的结果。一条线展开的众生相,只看到了宽度没看到太多深度。马里昂演得好

15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正能量,虽然贪婪和冷漠的人很多,但是善良和热心的好人也不少,虽然令人抑郁的事很多,但是令人奋发向上的事也不少。

17分钟前
  • 苦力波
  • 推荐

手持摄影、剧本、表演皆行云流水,用各种各样细节刻画各路心理。很喜欢结尾的设计。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片尾的收音绝赞——蝉的清鸣和鸟的啁啾。那一刻,“打赢了漂亮一仗”的女主人公就像是一只自由无束的小鸟,雀跃蹦跳着飞往下一个枝头。粉红色的小背心混搭地中海的阳光,没有比这个稍有神经质却本分真实的女人更灿烂的景色了。原来欧陆生活不等于巴黎午夜,人可以在48小时里成熟颇多。无需拿奖的佳作!

24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推荐

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中间一度觉得有些矫情,但是到最后越来越觉得活着对谁来说都是一场战斗,对于现在的许多欧洲人来说应该会很感同身受吧。

29分钟前
  • 七日狐狸
  • 推荐

在小头子的威胁下,赞成反对各8人,最后老板为了不让员工内斗,同意她留下来,但之后可能会开除另一个人,她说算了,决定自己去找工作

33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还行

编剧 你太无聊了

34分钟前
  • 马蹄哒哒
  • 很差

用到大明星达内们也不敢晃得那么厉害了,相反倒是纯靠调度来提升表现力(马良大概也没演过这么多靠背影的戏吧)。有个数据库叙事的底子可惜没有用的意识;有个可以做极好的社会批判的点但是又滑向了哭哭啼啼、扁平人物、女权口号、道德压力(达内这儿从来不缺圣母)和善良资本家的人道主义。唉。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的我难过的 可能因为我没有女主角的勇气

43分钟前
  • Trash
  • 还行

达内兄弟还俗.....如果不是法国梅婷的表演,这个女主应该会被我嫌弃死....

4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达内兄弟回顾展#打工人为了保住份工可以有多拼,剧情看似简单,甚至有点随意,但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就是能将这种生活流拍得引人入胜,并且能够利用十几个人物的几句对话带出整个社会底层现状,同时也能在重复中带出不同,塑造性格,镜头紧跟人物,甚至很多传统的反打位都没出现,空间控制得非常节制,这样也更能进去人物的内心,当然歌迪亚的表演也很成功,为数不多的车里的两段音乐这次也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虽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可是我更喜欢这个结局,个人的选择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别人的命运,比起工作,更重要的是重燃生活的希望(当然这个“光明”的结尾也有点太不达内了,削弱了生活的力量)7.8

52分钟前
  • oozy
  • 推荐

可以看作是罗塞塔续集。常规水平发挥,仍然真挚感人。每一点都没有突破以往或者特别惊艳之处,但驾轻就熟的自然从容倒也很舒服。达内兄弟可贵之处正是时代发展中对普通人生一以贯之的平视。

54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还行

哪里生活困难了啊????

55分钟前
  • 爱猫协会火星办
  • 较差

你在福利国家下个岗怕什么,真是对下岗人的羞辱

60分钟前
  • OXCOX
  • 较差

7.3/10

1小时前
  • WilliamOsborne
  • 还行

7.5分,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叙述了一位女性在职场上被辞的困境,通过投票决定去留让人跟着马良的表演,提到嗓子眼。对于达内来说,结局有些平淡,但这种故事确实很难给一种惊艳的感觉,无论工作去留,都会落入俗套,最终的处理还能接受。不过达内兄弟所擅长的手持感确实减弱了。

1小时前
  • 大开影介
  • 还行

好无聊

1小时前
  • hc9910
  • 很差

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重温完《罗塞塔》后,将《两天一夜》扔进了垃圾桶。

1小时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