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去年已有26分钟前篇,这次78分钟电影版才算完整的四季剧情;在国内观众想必不会有多少山下敦弘导演的影迷,而是冲着主演前田敦子粉丝居多,然而作品看点是他们的璧合之现:生活细腻记录+演员全神诠释。
有人会认为,这么普通无聊的片子,随便找个电影学院大学生都能完成,或许生活确实是平淡和随便,但描写细腻生活就不是随随便便能拍得好。
不知道观众们有没有感到影片展现自然流畅,和一般低成本顿挫手法相比,这种简约脱俗的表现是导演对镜头语言琢磨的结果,一段一段记录生活琐事,我们是在看电影,也可以是看屏幕里的另一个自己。
06年大学毕业时,我也经历过像玉子那种啃老废宅的日子,不从入职日期数起的话,根本记不得持续了多久,因为每天几乎一样的模式:吃、玩、睡。
人的意志会慢慢消沉,颓废不会一下子就能改变,它在等待刺激信号。
很佩服编剧和导演,居然如此高命中地把握了废宅青年的日常与心态:终日吃和躺,开空调裹被子,无所事事看电视,无精打采敷衍邻里,嫌家长啰嗦容易吵架,被发现小算盘无故恼火,遇到熟人不好意思打招呼,怨天怨地怨社会就是不怨己。
这方面不得不赞赏墩子的精湛演技,不但表情丰富,代入感极强,完整将角色状态发挥极致;她已经再也不是我记忆中那个呆板萌了,而是一个合格的女演员。
有人说结局难懂,四季过去,玉子仍未工作,但可以肯定她的心态已经跟秋天时有所不同了。
还记得那段非主流的求职自我介绍吗?
“现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饰演别人,我在变成别人的时候是最自然的,请为这样的我,起一个新的名字。
”人生的迷惘是找不到目标还是未碰到时机?
当爸爸说的那一句:“等这个夏天结束了,请你从家里搬出去吧,工作也好游手好闲也罢,总之先从家里出去”,请重点留意此时的玉子带有愕然、委屈又平复后略沉稳的综合神情回应到“合格了”。
青年的迷惘放纵,不应被强势地修正,也不是放任不管,时机一到推她一把就好,秋冬春夏,这段属于玉子人生旅途的小拐点;作为观众,结果不再重要,只需看见她愿意改变已足够。
山下敦弘?
不认识;前田敦子?
不知道。
想看这部电影,大概也就是名字突然让人很有好奇心,然后就一个人看完了这个只有70多分钟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似乎真的在看自己, 玉子每天睡觉,看漫画,这种无所事事真的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可是,越是那么无所事事,就越不被自己喜欢,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在家和父母吵架,出去见到熟人都会躲着走,自己有的小想法又不好意思给别人说,偷偷的做被发现就会羞得不行。
然后秋去春来,再到夏天,离婚多年的爸爸也经人介绍有了新的对象,玉子偷偷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爸爸有了新的生活,自己也组建了新的家庭,姐姐也过得很好,就剩下玉子了。
这个时候玉子才发现自己真的该开始新生活了。
片子最后爸爸说,这个秋天就出去吧,不管找没找到工作,总之先出去再说。
玉子怔了片刻,然后用一种若无其事的口吻说,合格了。
最后没有讲玉子怎么出去的,总之,以前的那个自己应该是要自然消失了吧,毕竟,生活还是要往前走的。
兼Repo等了一年她又回到了鹿特丹电影节。
去年的黑百合公寓来的时候下了大雪,今年下了大雨。
刷完第三次Seventh code接着就是タマ子,还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后来知道原来是山下监督悄无声息地来了。
原本是M-ON!的短剧加长成了短篇电影,秋冬春夏四个段落。
是一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电影所以也不怕剧透,只是来看这位前偶像的首次丑角。
可以看到敦子各种狼吞虎咽,各种懒散不修边幅,这也是诸位尼特在家时的真实写照让人膝盖略痛。
毕业之后不工作回到老家和父亲住,吃吃喝喝这样有点微妙的单亲父女关系。
秋冬篇就尽情展现了这种生活在暖炉边的懒散生活状态,以及父亲对这样不求上进的タマ子的愠怒。
进入春夏之后两人都开始改变,タマ子偷偷地拍照写简历,父亲也不再唠叨她找工作顺其自然。
杂志取材和电影之后的问答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晚春》。
两方都想维护这样的关系,年轻的不走,年老的不再婚。
不过タマ子并不像《晚春》的结尾嫁女儿那样伤感给了父亲孤独的镜头,而是结束在了恰到好处让人舒服的地方。
父亲终于说出了“请你从家里搬出去”,也让人很乐意去想象第二年秋天以此为动力的タマ子会是怎样的样子。
在山下监督喜爱的面部特写中,敦子总能精确地缓慢变化表情,从眼神到嘴型,都很自然贴切。
随着她表情的变化,剧场里的荷兰人时常不自觉地笑起来。
片中对白大部分发生在餐桌上,山下导演在放映结束后的问答里表示,这个场景在日本家庭中通常是一天中父女之间唯一面对面的机会,因此很重要。
有个老爷爷发言说,这个孩子和他家孙女一模一样,吃睡打游戏其他什么也不干,在这一点上全世界是共通的。
山下监督听后笑了,把这部电影的主旨稍稍拉高到了国际社会层次w很希望敦子能借助这样其他女演员并不太愿意演的邋遢角色,把人们心中偶像的头衔摘掉。
片尾过后的making完全展现了这位女優桑在哪儿都能睡着的特性,也没有什么人会讨厌这个如此随性可爱的角色吧。
之前只在贴吧中发过,因为觉得理解到了导演真正的意图,所以现在把它放到豆瓣上,如有错误和不足,还请指正。
前言:山下敦弘这位导演吧,可能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知道这个名字是源于《苦役列车》。
他的电影不以故事见长,作为在日本的亚文化圈里拥有众多狂热拥趸的脱力系电影旗手,无论是出道以来的首部长片《赖皮生活》、还是紧随其后的《疯子方舟》和《赖皮之宿》,都散发着一种百无聊赖的日常性,但这种日常性中又筛选出了真正的日常中生活难以发觉的脱力式幽默。
这三部作品被称为“无用男三部曲”,而山下敦弘本人也经常被拿来和吉姆•贾木许以及阿基•考里斯玛基做比较,甚至被称为“日本的阿基·考李斯马基”。
《不求上进的玉子》是山下敦弘自《松根乱射事件》以来时隔六年的原创作品,虽然其前身只是一个音乐台为前田敦子作的一档特别节目,却能令他回归创作的原点,重新拾起一个彻底的“脱力系”风格,在更为自由的影像里注入他所擅长的“空气感”。
Part1 苦役列车
在评价tamako之前,先说说苦役吧,其实苦役我是奔着敦敦去看的,没想到,这部电影居然会让我对tamako改观。
森山未来所饰演的男主,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都完全符合屌丝一词(我就不说森山有多适合演屌丝了),影片开始还不到10分钟,森山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屌丝的所有特点:面瘫,没文化,龌龊,抽烟,脏话,吐痰,酗酒,没钱,撒谎……看到这里,我相信所有人都是一脸的鄙夷,不过电影马上告诉观众,你太年轻,作为屌丝得不能再屌丝的男主,却有一个对比起来无比高大的爱好——看书,并且是唯一爱好。
一个社会底层的屌丝,他的爱好不是哪些更加龌龊的东西,反而是看书这么一个不合身份的。
他是不是如同一般电影的结局——屌丝终有逆袭日?
姑且先放在这儿,后面再讲。
继续刚才的话题,森山是个不折不扣的屌丝,然后却不同于一般的屌丝。
而电影对这位屌丝也是描述的那么波澜起伏,在和敦敦最初的交谈中,居然还表现出一股童真,如果他一直在两个朋友的影响下,说不定能够逐步走向正轨。
不过毕竟在社会底层呆太久,心境也是会逐渐腐蚀,导演让给我们看到森山一丝丝的优点后,又迅速的将他贬低:舔手,下跪。
让观众对他的那一点改观瞬间崩塌。
然后又描绘出朋友三人之间的快乐(我就不说什么湿身XX……反正我眼睛都离不开。。。
)<图片4>电影到这儿,似乎逐渐美好起来。
电影的转折点就是高桥出事,森山退回搬运工,加之和朋友逐渐的不合,森山的形象逐渐完善,他不是屌丝,而是一个甘于被社会压迫,对上层社会既向往又害怕的人,高桥的事故,让他不想遭遇变故,只求安稳过日子。
在形象确立后,便不值得美化,于是他便和所有人决裂,又回到独自一人的生活。
电影最后,森山看到高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去参加了歌唱比赛,似乎他心中略有感慨,终于回到家,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写书。
好吧,废话了一大段,总之,苦役这部电影,虽然讲述了一个纯屌丝终究没能逆袭的故事(至少在电影里),但是结合苦役的原作者,山下导演其实讲述的是一个有着理想却甘愿受迫于社会的人,终于醍醐灌顶,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至于他成功与否,不在山下导演的视线里。
或者说,导演只是指明了一条道路——尽管去放手一搏。
而tamako这部电影,以我来说,完全可以当作苦役列车的姊妹篇(还都有敦敦)。
Tamako和森山所对比,你会发现,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如同森山爱好读书一样,宅女tamako虽然整天无所事事,但是却异常关心日本内阁,还有过“日本不行了”的想法,这也绝对不是一般意义的宅女。
那么tamako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呢?
仅仅是啃老族、御宅族的历程吗?
可是电影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tamako的未来究竟如何,也没告诉我们是不是做出改变就能摆脱一直束缚自己的茧(tamako想去选拔偶像,最后也没给出结局)。
说到底,只是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只是tamako发出了“及格”的评价?
联系影片中众多若有若无的小线索:心疼父亲送给他不菲的手表,在意父亲再婚的对象,对小男孩谈恋爱的会心一笑。
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似乎渐渐明朗。
Part2 自然整部影片中的这一句话,让我特别在意【今の自分は、私ではありません。
生きている以上、谁もが何かを演じでる。
私は谁かになでるときが、一番自然に思うのです。
そんな私に新しい名前をっけてください】【现在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
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扮演别人。
我在变成别人的时候,是最自然的,请为这样的我,起一个新名字。
】这句话, tamako为了通过报名而写下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对现有的生活不满,希望能走出去成为其他人。
联想到tamako让小男孩拍照时的话:自然的,天然的,透明的。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似乎这张照片中的tamako最自然的,这才是真正的tamako。
<图片5>真的是这样吗?
注意到报名表上的另一个细节【爱好:摄影,特长:观察人类。
】,但是看完全片之后,也没发现tamako爱好摄影,也并不是很会观察人。
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份报名表内容的真实性了。
或许这句话这么理解也未尝不可:【现在的我,就是真正的我。
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扮演别人。
我在做我自己的时候,最自然】。
我这么判断其实不缺少论据,因为父亲读这段话,伴随的是tamako看漫画时自然的天真,我相信,所有关注都会觉得这才是最自然的tamako吧。
<图片6>照片上的tamako虽然美丽,然后却不是tamako自己,她是在扮演别人,她并不自然。
另外一个论据是这么一幕,当父亲表示支持tamako去参加偶像选拔时,tamako却是异常的生气【我就是讨厌这样子】。
<图片7>tamako到底讨厌的是什么呢?
是讨厌父亲支持她,还是讨厌自己擅自报名被发现的事?
我想来想去,都不是很满意这样的回答。
Tamako从内心里是希望父亲能将自己撵出去的,那为何在这么一个机会上,却临阵脱逃呢?
联系前文,以及接下来我要提到的照片,我觉得还是tamako打心底是不愿意改变那个自然的自己,不想去扮演他人而去迎接社会吧。
影片对小男孩为tamako所照的照片进行了3次细节描写:第一次是说明tamako需要一张怎样的照片【自然的,天然的,透明的】<图片8>第二次是老爸看见照片后的会心一笑(埋下悬念);第三次就是揭晓悬念,让观众看到那张照片。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儿有没有觉得导演用心良苦,至少我是这样被一步一步牵着走的。
通过第一次的细节,让我接受这张照片是这样
用第二次细节让这张照片充满悬念,最后揭晓悬念时,让我哭笑不得。
这就是自然的tamako吗?
虽然这张照片很美,可对于整部影片它却是那么突兀,因为这样的tamako,除了照片中,其他地方都不曾出现,它就是不自然的。
究竟哪一个才是自然的tamako?
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因为我们一直都在看着那个最自然的她。
tamako并不是不想去找工作,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所以,tamako只是不想丢弃那个最自然的自己,时机对的时候,才能丢下自然的自己,去迎接社会。
整部电影大概就是如此吧。
Part3 时机影片日文名为《もらとりあむタマ子》,源自德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对moratorium导入的新概念,即大学毕业生在过了社会认同的彷徨期后,仍犹豫不决无所事事的状态。
Tamako在和父亲吵架的这幕中,提到了时机到了自然会行动,那么时机是什么时候呢?
至少……不是现在。
从tamako的回答上,也可以看出她是犹豫不决的,如同上文所说,她不愿放弃自然的自己,去迎接社会。
一直到影片将要结束,这个时机才来临。
为何这个时候时机来临了呢。
那么就要提到一个人物了:父亲的相亲对象。
起初tamako是想阻止的,让小男孩去刺探军情,自己亲自去拜访。
一番交流后,却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开始接受这门婚事,于是想母亲询问如何是好。
得到的答复却是有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tamako也要过自己的生活,要不要来东京?
得知父亲为了自己一直不愿再婚后,tamako觉得也许,自己需要改变一下了。
影片在这个时候,有了这么一幕芦屋小姐是tamako的同学,第一次见面时,tamako对她是一点好感都没有,有点人前人后的感觉。
至少,她是不愿和她有所交集的。
然而影片到这里,tamako对着芦屋小姐招手示意,一句再见。
其实也是对过去那个自然的tamako再见吧。
从秋到夏,tamako终于开始接受社会,开始成长。
随着父亲一句“出去吧。
总之,出去吧。
”,影片也就终于步入无尾声。
和那次争吵不同,没有责备,没有祈求,仅仅是平淡的一句话,诉说着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与不舍,原来父亲也成长了,与其说是tamako一直依赖着父亲,不如说是父女俩相互依赖吧。
Tamako也没有和之前那次争吵一样,和父亲大眼瞪小眼,只是一句“合格。
”,因为,tamako知道,自己所说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所谓时机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心念一动的时刻,在内心决定“还是不要这样吧”的时候,这时候只要外界轻微的一推就足够了。
玉子整天窝在乱糟糟的被子里,吃饭、睡觉、看漫画。
爸爸拖地的时候抬下脚,开门的时候猜下拳,看新闻的时候吐槽下社会。
爸爸没有抬手就是一巴掌,又或者说,“来来,孩子,给你讲讲爸当年的奋斗史”。
他二十几年如一日地打理店铺、做饭、不咸不淡地让玉子找工作。
导演颇大胆地拍了很多淡然无味的日常,装配成温情脉脉的生活。
想想也是,那些源起无踪的斗嘴,或敷衍火枪期盼的人情往来,事后都羞于启齿的撒娇卖萌……凡此种种就构成了我们平庸也快乐的日常。
玉子偷偷做着爱抖露的梦,躲躲藏藏地写着天马行空的简历。
玉子不想让别人知道,大概是害怕别人笑话掺着点避免失败后的难为情。
说想要成为偶像,大概和说想要成为作家一样会遭人白眼吧。
或许说了会有人给你帮助、建议,但受不了关切带来的压力和试图改变你的“前辈”的“人生道理”,于是干脆统统不要好了。
侥幸成功了最好还可能因此不知所措,不成是没有关系的反而会松一口气,偶尔想起便继续做梦。
不能说玉子是很认真地想要当爱抖露、入职什么的。
只是想在那个安全、舒适的小天地里,试一试那些自己有点想做的事。
玉子不着调的做事风格,竟是我二十年的生活。
春夏秋冬溜达了一圈,还是窝在被子里的玉子被爸爸半劝半逼地要离开家。
而玉子也少有地频繁出门要坏了爸爸的好事。
到这里,影片还是不温不火地进行。
爸爸没有吼”你滚出去“,玉子的”侦查“,”破坏“也是笨笨拙拙,萌态尽显。
父女两个像是很默契地在演一场戏。
玉子似乎就在等着父亲赶自己出去,撅嘴的一句”合格“藏满了如释重负,期待与留恋,迷惘与坚定。
父亲虽是想要玉子离开自己独立,但其实有着照顾玉子的想法的吧。
整部电影讲的是死宅的故事,却一直是阳光明媚、熙和怡人的光景。
就像人生,它最美的时候不是高歌向前,波涛汹涌,锦衣加身,而是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时候。
而可以这般洒脱,漫不经心,大概也就是呆在爱自己的人身边的时候吧。
玉子终究是走出来了,只是这个过程不励志,不热血、不发人深省,甚至是很残缺、很拖沓的。
它没有讲吃货努力站在C位的故事,撒西乱世登基,咪酱卧薪尝胆这样的故事,他讲的可能就是啃老的,拖延的,一事无成的,吊儿郎当的,没有出息的我们自己不甚明晰的向上冲动,和爱着我们的家人。
这是日常,平凡而温暖的日常。
最后摘录一段刚好翻到的自己的文摘,可能不太贴切,但隐隐约约地有点我想表达的东西:普通人的人生,看上去永远是那么延绵不绝,没有一个明显的句点的。
分手的人要分好久才能分掉或者分不掉继续生活在一起。
准备在一起的人要走很远的路,还不一定在一起。
这是日常生活的本相。
它是如此地拖泥带水。
有如此反映我们精微的、惶惑的、不安的内心。
它没有句点,只有省略。
这是现实最令人尴尬的部分,也是最温柔的部分。
(PS 祝阿酱在女优的路上越走越好)
《不求上进的玉子》我看了两遍。
第一遍无甚感觉,平凡的,废柴的,中二的,逃避的阿宅日常罢了,虽然很细腻。
没有高潮和大起大幅的剧情,就是琐碎的平凡的日常,跟现实一样,连笑点都不明显的脱力系。
阿酱顶着两个受重力下拉明显的黑眼圈,窝在杂乱的一角,一被叫吃饭才慢腾腾地从漫画书中抬起头来,脸色微微泛着黄的油光,跟假期的自己一模一样。
明明二十多岁了,内衣裤还要老爸洗晾;明明是饭来伸口的米虫,却脾气别扭,从不刷碗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明明自己天天看着漫画混日子,却对对着新闻鄙夷这个国家真是不行啊。
社交障碍,面对老同学经常尴尬症发作,只敢和老爸和中学生窝里横的玉子。
电影很切题,玉子是真的不求上进,浑身散发着中二的“丧女”气息。
跟阳光励志正能量的女主角们真是很不一样。
但是,按套路来说,往往一篇文章中最有重量的就是这个但是,人生也是,充满峰回路转的魔力词语。
的确,这里也要用到但是,就是当我看了第二遍之后。
之前真的不懂这电影为什么算是治愈系电影,治愈?
从头丧到尾,到底哪里治愈了喂。
结果第二遍我真的被微妙的治愈了。
理由,也许是因为我也正处于求职不顺利的废宅期吧。
每天除了神经质的几分钟刷新一次微信和邮箱,就是躺在床上花着手机pad无所事事。
看喜剧片笑不出来,看爱情片只能感到虐狗的酸臭味。
于是,鬼使神差的,我打开了这个之前不怎么喜欢的电影认认真真的二刷起来。
突然明白,这个片子本就不是给状态积极的现充看的啊,能治愈到的群体更多的是同样处于迷茫焦虑期的阿宅们。
看着自己和玉子相似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感觉到,啊,还是有人跟我一样的啊,一样的迷茫,一样的“不求上进”,惧怕改变的契机带来的未知,虽然讨厌无懒散的自己,却也缺乏作出“不破不立”决定的勇气。
当身边的人,影视,文章,所有言语都强调着逃避可耻,要上进,要自律,要成功,他们告诉你,你在家躺着看剧时,你的同龄人又背了几个雅思单词,做了几组仰卧起坐,不劳者不得食,焦虑地让你觉得多睡会觉都是有罪的。
以前,我觉得最治愈人心的是美食和宠物,看《小森林》时向往归园田居,自然中一箪食一瓢饮的梦想,《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海鸥食堂》、《吉猫出租》……一间小小食堂和猫咪,不固定的餐单,带着故事的客人,都让心生美好。
现在,我发觉了另一种治愈,它是微妙的,告诉你人生总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力不从心的无奈和苦中作乐才是人生的常态。
“此时的我不是真实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饰演别人,我在变成别人的时候是最自然的,请为这样的我,起一个新的名字。
”
《不求上进的玉子》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
人生在世,本就是各扫阶前雪,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
那么,真实的自己在哪里?
在等待“时机”。
“时机”在哪,也许没人知道。
不过,阶段性不快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缓慢的,自然消失。
就像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青春,半生不熟。
二十出头,青春的九局下半,总有半生不熟的微妙,总有青黄不接的难捱,但,总会自然消失的。
平静的,却带着某种深刻温柔的力量。
今天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第8300天。
晴。
我终于出门了。
原因是六个小时前我的朋友老杨(程序媛)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对我说,“这简直就是你。
”看完以后。
我对老杨说,“这简直就是我。
”
电影讲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玉子,没有找工作,整天宅在家里看漫画、打游戏、靠手机打发时间颓废啃老的故事。
约等于现在的我。
因为一些事情,我拒绝长大。
我不想上学,不想实习,不想工作,在长达半年的毕业旅行后,无缝衔接开启了不求上进的废宅生活。
我就和玉子一样,每天都窝在房间里写写画画,刷电影,玩手机,看漫画,发呆,偶尔做些家务,无聊但安逸。
当然,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有时也会突然怀疑自己,丧到极致。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求上进的我是很幸福的,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
我的父亲似乎也和玉子的父亲一样,虽然不理解我的想法,但也并不要求我和同龄人一样背负成长的压力,也不强迫我走出温室,不管是我想出去旅游也好,想一直呆在家里也好,也依旧无条件的给我提供资金,让我做自己就好。
“现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任何人存在世上都是在饰演别人,我在变成别人的时候是最自然的,请为这样的我,起一个新的名字。
” 我挺喜欢这台词的。
我的朋友老杨们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优秀的人努力前进, 没人像我一样,过得这么清闲。
玉子就像所有“不求上进”表现的集合体。
所以在看着电影里颓废的玉子,我莫名有一种从老杨们的视角看着自己的奇怪感受。
说实话,这种感觉很不好。
所以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我好歹不像玉子那样邋遢颓废一脸生无可恋我是个有梦想有活力的废宅”这样的理由安慰自己。
直到电影结束,这个理由都没有说服我自己。
......半个小时后,我开始“大张旗鼓”地打扫卫生,其实也并没有多脏,我只是较劲似的楼上楼下来回跑着。
我甚至终于想起了给阳台上那几盆自生自灭的绿萝浇浇水。
今天阳光很好,从三楼阳台上往下望的时候,我注意到院子里的樱桃花比上次开的更满了,旁边的海棠也红的夺目,没看错的话,那棵原以为被虫子蛀坏的红枫竟然长了芽,另一侧的月季因为没人修剪长得越发野了,还有那棵被爸爸移栽到角落盆栽金桔也比去年更高了些......
我突然就想出门了。
我想出门买条金鱼,填补一下空了很久的小鱼缸。
我想去动车站附近的面包店买泡芙。
我想给很久很久没一起吃饭的父母打电话约他们两个小时后一起去离家6公里远的烤肉店解决晚饭。
我还想吃完饭“杀”到老杨(沉迷游戏的高中老师)家,“逼迫”她放下手中的游戏陪我逛会儿商场看看上新的春装。
真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天,和家长吃饭聊天,和朋友逛街散步,我一样做的很好。
......送老杨回家后,我开车绕到了动车站。
北京时间21:00的动车站。
有大声喧哗的社会青年,有衣着考究的都市丽人,有手挽手的甜蜜情侣,有满头白发的沧桑夫妇,有一脸疲惫往家赶的社畜,有急匆匆送外卖的小哥......有人笑有人哭......确实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天。
......我意识:我之所以可以活这随心所欲,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替我负重前行。
父母也好,老杨们也好,并没有人好奇我总是待在远离市中心的房子里不出门的原因,也没人会来干涉我的生活,更没有人会刻意打乱我的脚步。
好像大家都在等待我自己的成长。
人的一辈子太漫长了,所以偶尔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浪费时间,阶段性的“不求上进”并没那么糟糕,也不是所谓的自甘堕落。
人生呢,有时是进取,有时是等待,有时难免也要混混日子… 偶尔的几个瞬间的迷茫,会被叫做成长。
“啊,吃完这个泡芙就出发吧。
”我对自己说。
我大约是端着跟玉子一样的表情。
若可以被算作一种表情的话。
花一个小时又十七分钟看完了《不求上进的玉子》。
上次看日本电影还是半年前。
跟美国朋友恶补了各大超级英雄系列后回归高语境文化倒颇觉得心旷神怡。
于我来说。
再炫丽的特效也抵不过琐碎的缓慢日常。
抵不过单个细节的逐帧播放。
抵不过玉子蒙着头对鼓励着她的爸爸大叫着“不要说了!
我就是讨厌这样子!
”便瞬间心领神会的别扭劲。
不过真好。
玉子。
你有这样温柔的爸爸。
他都没有皱着眉头说。
你这姑娘怎么这样怪?
没有顿顿在饭桌上数落你的懒散。
也没有以世俗的成功学来催促你的不思进取。
而是捧起来你的相片。
以不可思议女儿已经出落成可爱少女的模样情不自禁的笑起来。
又或者连眼神上的压力也不愿意给你而故做淡定地看着另一处微笑说“玉子就这样保持自己的个性就很好了呢”。
哪怕你不过是从夏到秋四仰八叉的日常中。
写了两页揉成团的简历。
以及偶尔提一句买件正式的服装可好。
他便默默为你挑了一只精致的手表。
抚平你在特长栏上填的“人间观察”的褶皱。
为你显露出仍然有想要做的事的小迹象感到欣喜。
若听到你歪着身子撅着嘴与手工教师吐槽自己做家庭意面也一定要撒上香芹。
仍旧会站在你身后莞尔一笑吧。
嘛。
玉子是有这样沉默而温柔的爸爸呢。
等你懒洋洋地撇着脚将这个夏天的棒冰吃完。
他仍然将用温柔如昔的日常包裹你。
无论你自然消失去哪里。
1.吃饭的情景拍得真好。
这几乎是整部电影的一条隐含的精神主线。
父女两人在小桌两侧对坐,夏天吹着空调,冬天围着棉被。
吃饭前半是虔诚半是敷衍地双手合十行个礼。
饭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可惜的是极少有导演能把“吃”拍好。
这里面承载着对日常的敬重,对生活本身的在意。
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几乎就是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父亲乐于烹饪,甚至在家里做饭还要在意面中撒上装饰用的香芹。
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的生命态度。
女儿永远懒洋洋地吃零食,在饭桌前等待盘碗被摆放好,才不得已开始用餐,这又是另一种态度。
一切都没有明说,一切都已经说明。
2.玉子的状态并非简单的不求上进,而基本上代表了两个指向。
第一,从社会层面上讲,日本的经济状况并不向好。
人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一直无法与曾经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所以“下流社会”的形成并非都是个人懒惰的原因。
玉子基本上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他对着电视新闻嘟囔“日本真不行啊”,正是这种态度的反映。
第二,从个体精神层面上讲,玉子代表了青年向成年进阶的当口,对于选择的迷茫、无奈、恐惧、逃避与调试。
她用看似懈怠的状态温柔地抵抗了现实的坚硬。
她的身后,有一群这样的人。
3.四季轮回,看似一切未变,但一切都在变化。
玉子偷偷拍了艺术照、写了简历,父亲开始试着与女人交往,这都是变化。
看似微小,但实际惊心动魄。
对于玉子来说,迈出家门,意味着从自我世界进入现实之门,对于父亲来说,离开女儿,再组家庭意味着对于熟悉的中年生活的彻底颠覆。
4.父亲每天在门口打扫、摆放广告牌和门垫的行为近乎一种仪式,一天天的开始与结束,如晨钟暮鼓一般,渐渐的,玉子也开始偶尔加入了这一仪式,这本身是一种象征。
这样微小的细节在电影里还有一些,都精心被隐藏,比如,最初,父亲晾晒衣服,把女儿的内衣挂在衣架上,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女儿晾晒衣服,捏着父亲的内衣挂在了衣架上。
谁说玉子没有长大呢?
5.父亲这个角色,前后态度的变化过于粗陋。
最初,对玉子的不上进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但很快就转为接受、理解甚至安抚,这中间毫无交代和过渡。
反而是最后的部分,吃饭中间,父亲突然提起,让玉子搬出去,玉子也没有吃惊。
父亲既不是出于愤怒也并非故意激励玉子自立,只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对于女儿和父亲而言,都是如此。
6.几个配角的设定倒是很有意思。
照相馆的小男孩,一个懵懂的向着青春期迈进的孩子,对于玉子有某种朦胧的情感。
玉子之于成人世界,就几乎相当于小男孩之于玉子的世界。
都隔着一层,有向往、有胆怯、想接近、又躲闪。
玉子偶遇的女同学,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故意打扮得花枝招展,最终却在站台上哭泣着离开。
她是玉子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各怀心事,各自长大。
7.这部电影写出了某种生活本身的稳定和无聊特征。
生活就是如此,即使变化,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缓缓而渐进的,没有大开大合和大起大落,吃饭睡觉,春夏秋冬。
玉子最终会走出家门,如同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一段不知结果的生活。
《不求上进的玉子》配合着弹幕一起看的话可以看到很多人相同的生活轨迹。
这些人生都交叠在一起重复着玉子的经历,一年为单位循环着。
为什么百分之七十的镜头都在吃东西,因为在那样一个整个人生都停滞的状态下,只有吃东西带来的饱腹感会让人真的开心。
记忆中这样的生活最适合发生在夏天,很多治愈的故事,也都是在艳阳高照的季节下完成的。
太阳照在身上的热度会瞬间中和掉人原本有的激情,除非热血澎湃的少年,阳光底下没有的不只是新事,还有一个人的斗志。
但《不求上进的玉子》截取的是玉子在家混吃混喝的整整一年的光阴,头发由长变短,又由短慢慢长长,由冷兮兮的冬日到热哈哈的夏天,不求上进的玉子就这样完成了一个松散的循环,然后走出自己懒惰的窝。
这样平淡的生活电影看似很简单,处理起来却很麻烦:真实人生中有无数的琐事可以打发漫长的岁月,吃西瓜、吃汉堡、吃零食;打游戏、看漫画、盯手机。
只是截取每个会引起共鸣的片段,又不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太过萧条是一件很难的事。
好在《不求上进的玉子》并不冗长,又有大量的食物镜头用味蕾支撑,加上前田敦子个人的魅力,总算没有变成一部拖沓的“宅女发霉记”。
《不求上进的玉子》中几乎没给玉子本人什么告白的机会,但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自可以明显的捕捉到玉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2013年日本政府曾发布过一个针对15到34岁的年轻人调查,没有就业也没有上学的“啃老族”约在63万人左右;而在国内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使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待在家”这一尴尬的生活问题。
玉子并没有超高的人生斗志、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我们多数人一样过着慵懒而有些随意的生活——会有想要去争取些东西,但生怕因为太过主动失败后的尴尬而遮遮掩掩。
而在旁边的家人,无论是全力的支持还是烦心的唠叨,看上去都那么的碍眼——因为不管起因是什么,家人的态度着实会干扰到自己的轨迹。
这样的人是敏感的,对残酷社会的洗礼要经过漫长的心理建设才能接受,等待时机义无反顾的走出去。
电影最后的“自然消灭”也很有意思,至少我是非常理解这种“自然”的,感觉上同玉子说的“时机”很像。
时机是什么?
其实就是人心念一动的时刻,在内心决定“还是不要这样”的时候,这时候只要外界轻微的一推就足够了。
而《不求上进的玉子》最暖心的地方就是不仅玉子在等待这个时机,她的父亲也耐心的等待着这个时机。
而等到玉子的时机到了他的春天也就真正的来了。
这样的等待是很“慢”的,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和强大的耐心,每天都在碎碎念的急功近利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慌。
这种慢也暗合了电影整体的基调,一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交给时间去慢慢打磨了。
不求上进,但求做自己
23岁了还好吃懒做。。。[衰]
家里蹲是多多少少和过分宽容的家庭有关系。话说前两天日本消费税是长了啊。(前田是要再去一次AKB么笑尿~
那悠哉的废柴生活真让人心驰神往,情绪有了,故事性缺乏
真烂
萌萌哒 心疼那句“我跟她生活简直一样就是比她胖比她丑” tag:青春
特别讨厌女主,性格干的事都讨厌,墩子也一点不觉得好看或可爱,理解不能。
三半,喜欢这个调调
不能忍的日子,毫无方向感,一直浑浑噩噩
记起之前一期世相曾说,如今做个普通人就像犯错,那么不求上进就更是种罪恶了,体验世界和做好自己都是认真生活,人生并不只有向上一个方向。
萌死人不偿命
现在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饰演别人,在变成别人的时候是最自然的\ 无神的表情和懒散的态度真让人嫌弃,但是想想自己现在也这个状态,想要买的东西自己没有钱也不好意思向家里要,所以才会想去工作,回到的已经不是自己家,而是父母的家
随便找个班上就算求上进了?不想上班就是纯粹的不想做牛马,怎么非要扯成时机一到即女主爹有人陪伴就会去找,非常拙劣地仿照了晚春的内核,自以为是只要稍微沾点父女感情深切就能感动一批观众,放在东亚环境谁在意?前面女主爹万般嫌弃女儿啃老,后面又说孩子做自己就好,又在自我感动了吧男的
想变成一个山下敦弘电影里的人物,每天躺家里,靠颜活着
拍的很草率,感觉用DV随便拍拍了事,完全是靠日本干净的街道取胜。剧情就是描述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干物女家里蹲……快要结束的日子。不知道作为喜剧笑点在哪儿。也就适合边打游戏边刷手机随便看看。
在一个闲散的下午用一个闲散的态度看完了闲散的自己一年都在干嘛。
日本电影最喜欢《向阳处》《游泳少年》这类,其他不用看
根本就像在看自己的废柴人生。
想奋力,但很难。
细节好点赞。就像看到了宅女的自己,明明一无是处,偏偏自以为是。玉子最终还是努力踏出了成长的一大步吧。支撑你的,是亲情,以及世界的温柔善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