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一般,比较失望。可能前期期待比较高。自己可能不太偏好这类偏意识流的片子…大量的空镜和极少的叙事直接给我干睡着了几分钟,可能也是当天自身太疲惫的原因,前半段实在是太催眠了,后半段节奏稍微好一点有看进去。但是质感确实是漂亮的,整体的色彩也很舒服,有种在森林里搭了一个摇椅听雨的感觉。
前半部像是复刻上一部作品《热带离魂》,跟随主人公的深夜城市漫游,后半部意外转向植物、自然环境的精心观察。透过挖掘微观世界的奥秘,映照出大城市里跨越种族阶级的心灵联系。这既是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暗自流露出创作者对布鲁塞尔的情深爱慕。
我对于此般晃晃悠悠45分钟才进入正题的情绪流向来是没什么好感的。但看着看着还是觉得有点难过,我也想这样看看世界,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生活”死死绑住了。
假装漫不经心,实际上做作得不行。拍的是自然,却没有一个镜头是生动有机的。人工感让镜头下的自然变得非常僵硬,感觉全程在被按头制造体验。
85/100 用声音和影像去触碰城市与自然的肌理,与小世界形成通感,感受每次呼吸和每次凝视,沉浸式观影的最好呈现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这片儿我也能拍+这片儿我也能演
3.5
放松可能最摄影集更好点?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远低于预期
?平庸且做作。就好像那些非要把人物放在画面中间层然而一点不好看的构图,也好像男女主角忽然的相遇和那之前断片式的又浅显无聊的“个人前传”,非常非常刻意的“漫不经心”。是。这就是生活的样子,但既然提取不出任何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又非要做作摆拍,那还是放过生活吧。明明为了posing而posing为了framing而framing还要打着“自然”的幌子。什么法国电影臭毛病。
苔藓的微观世界是很漂亮啦,但这里面的中文独白、亚裔女博士、移民工人、突然出现的种子都像苔藓一样作为一种景观,刻意创造你的惊奇、体悟和感受。
幸好没有买冥想票,把路上的苔藓捡起来放信封里,有趣
74/100 一草一木皆世界,只有真正触摸那份盎然,情感才得以存在。寻觅一丝平静,不必置身浩瀚宇宙,而是着眼于目之所及的“小世界”,这是人与人连接的唯一途径。因此当短暂的邂逅走到尽头,开阔的顿悟感宣泄而出,一切也变得寂静而温柔。
“就像我一样”,厨艺很好的失眠症患者走进一个从满生机的世界。当她一瞬间想不起你的名字,就像她和你在一起,和万物消融。
没看明白,正在听映后,希望能有一些启发。
挺浪漫奥,喜欢这个结尾,摄影也确实太美了。可能我这一下午已经在导演的视听里泡透了,感觉拍的越来越自在,越能驾驭更多内容。不知为啥很想用图形形容他的电影,《单车》和《下一站》是不断深化一种状态,像两条越描越重的线,《热带离魂》则是一条可以延伸的线,《小世界》就像虚线构成的圆,可以向外看也可以向内看。13thBJIFF
作为保护从业的伪植物学家看这片感觉好微妙哦,一方面觉得像之前带上山的艺术家朋友一样,都爱从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一种返古18世纪的朴实自然主义方式,将客体自然投射以无尽的自我意识,擅自寄以浪漫化想象。但另一方面作为愚蠢人类也确实有很多类似经验,比如以前走路上基本是低着头看植物的,自从开始观鸟后,会更多地抬起脑袋向上看。知识是我们与客体世界发生联系的窗口,你会因为了解某个事物而打开未曾了解的世界,但知识也是语言的陷阱。正如多年来一直有质疑分类学意义的声音,把生物无尽细分命名,反复更新分类方法,构建的到底是科学系统还是语言系统?整日与分类学和物种名打交道的女主,某天醒来突然忘记所有事物的名字,到最后也同样不知道男主名字。语言失能,能指消失的世界,我们还剩下什么?是光,是声音,是面前的人。
雨下的雨林和暖光小店很漂亮,白噪音加没有什么故事性太助眠了。我大概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睡着了,但也不觉得太可惜,我是学生物的,我熟悉显微镜下的世界。而男主汲汲的大概也不过是我这样的一场好梦。醒来是女主说不可以告诉妈妈的含蓄腼腆,足够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一般,比较失望。可能前期期待比较高。自己可能不太偏好这类偏意识流的片子…大量的空镜和极少的叙事直接给我干睡着了几分钟,可能也是当天自身太疲惫的原因,前半段实在是太催眠了,后半段节奏稍微好一点有看进去。但是质感确实是漂亮的,整体的色彩也很舒服,有种在森林里搭了一个摇椅听雨的感觉。
前半部像是复刻上一部作品《热带离魂》,跟随主人公的深夜城市漫游,后半部意外转向植物、自然环境的精心观察。透过挖掘微观世界的奥秘,映照出大城市里跨越种族阶级的心灵联系。这既是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暗自流露出创作者对布鲁塞尔的情深爱慕。
我对于此般晃晃悠悠45分钟才进入正题的情绪流向来是没什么好感的。但看着看着还是觉得有点难过,我也想这样看看世界,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生活”死死绑住了。
假装漫不经心,实际上做作得不行。拍的是自然,却没有一个镜头是生动有机的。人工感让镜头下的自然变得非常僵硬,感觉全程在被按头制造体验。
85/100 用声音和影像去触碰城市与自然的肌理,与小世界形成通感,感受每次呼吸和每次凝视,沉浸式观影的最好呈现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这片儿我也能拍+这片儿我也能演
3.5
放松可能最摄影集更好点?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远低于预期
?平庸且做作。就好像那些非要把人物放在画面中间层然而一点不好看的构图,也好像男女主角忽然的相遇和那之前断片式的又浅显无聊的“个人前传”,非常非常刻意的“漫不经心”。是。这就是生活的样子,但既然提取不出任何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又非要做作摆拍,那还是放过生活吧。明明为了posing而posing为了framing而framing还要打着“自然”的幌子。什么法国电影臭毛病。
苔藓的微观世界是很漂亮啦,但这里面的中文独白、亚裔女博士、移民工人、突然出现的种子都像苔藓一样作为一种景观,刻意创造你的惊奇、体悟和感受。
幸好没有买冥想票,把路上的苔藓捡起来放信封里,有趣
74/100 一草一木皆世界,只有真正触摸那份盎然,情感才得以存在。寻觅一丝平静,不必置身浩瀚宇宙,而是着眼于目之所及的“小世界”,这是人与人连接的唯一途径。因此当短暂的邂逅走到尽头,开阔的顿悟感宣泄而出,一切也变得寂静而温柔。
“就像我一样”,厨艺很好的失眠症患者走进一个从满生机的世界。当她一瞬间想不起你的名字,就像她和你在一起,和万物消融。
没看明白,正在听映后,希望能有一些启发。
挺浪漫奥,喜欢这个结尾,摄影也确实太美了。可能我这一下午已经在导演的视听里泡透了,感觉拍的越来越自在,越能驾驭更多内容。不知为啥很想用图形形容他的电影,《单车》和《下一站》是不断深化一种状态,像两条越描越重的线,《热带离魂》则是一条可以延伸的线,《小世界》就像虚线构成的圆,可以向外看也可以向内看。13thBJIFF
作为保护从业的伪植物学家看这片感觉好微妙哦,一方面觉得像之前带上山的艺术家朋友一样,都爱从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一种返古18世纪的朴实自然主义方式,将客体自然投射以无尽的自我意识,擅自寄以浪漫化想象。但另一方面作为愚蠢人类也确实有很多类似经验,比如以前走路上基本是低着头看植物的,自从开始观鸟后,会更多地抬起脑袋向上看。知识是我们与客体世界发生联系的窗口,你会因为了解某个事物而打开未曾了解的世界,但知识也是语言的陷阱。正如多年来一直有质疑分类学意义的声音,把生物无尽细分命名,反复更新分类方法,构建的到底是科学系统还是语言系统?整日与分类学和物种名打交道的女主,某天醒来突然忘记所有事物的名字,到最后也同样不知道男主名字。语言失能,能指消失的世界,我们还剩下什么?是光,是声音,是面前的人。
雨下的雨林和暖光小店很漂亮,白噪音加没有什么故事性太助眠了。我大概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睡着了,但也不觉得太可惜,我是学生物的,我熟悉显微镜下的世界。而男主汲汲的大概也不过是我这样的一场好梦。醒来是女主说不可以告诉妈妈的含蓄腼腆,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