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公路片。
剧情简单,视听精致。
一个叫“伊奥”的驴子的一生。
一头货真价实的驴子是这部电影货真价实的主角。
伊奥原来属于一个破落的马戏团,马戏团破产,所有动物被收走,伊奥也开始了流浪生活。
伊奥不停地辗转于不同的组织、家庭或人,关进不同的栅栏,被抓,被释放,或是漫无目的地游走,没有归属,也没有目的地。
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美的农户,危险的猎人,踢球的人,打架的人,杀人和被杀的人,流亡的人,奇怪的人。
这段漫游时光不够长,却看到了足够多的狂躁、觊觎、狠毒和混乱,温暖和欢愉不过是片刻喘息。
目光呆滞的伊奥像一个未成年的人类之子,逃离了成长的藩篱,在游荡中思考,困惑,不知所措。
第一场戏的视听效果就很惊艳,闪烁的红色灯光加上沉郁而富有节奏的音乐,如梦如幻。
电影中类似的段落很多,出色的摄影、美术和音乐制造出极佳的“电影感”,也把无法言语的伊奥内心可能有的犹疑和惊惧以及伊奥所面临的前途未卜用象征性元素表现出来。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伊奥漫步到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卓越,水中的蛙,空中的蜘蛛,书上的猫头鹰,草丛中的狐狸,远处的狼嚎,深不可测的夜色暗藏玄机,然而最恐怖的是拿着猎枪自始至终未露面但能屠杀一切的人类。
伊奥的恐惧与迷茫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这一段颇有格林童话的质感。
伊奥看到了无常,但他能理解无常吗?
那些囚禁的马,倒下的兽,掉落的鸟,被割喉的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曾经在货车上看到远处奔腾的马,他会羡慕吗?
他也许很难懂得人类的喜怒哀乐,看不懂为什么人类要用杀戮和暴力解决问题,也不知道“死亡”“服从”“自由”的意义。
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口号他听不懂,但足球流氓们毫无缘由的棍棒他感受到了。
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
最后一次收留他的家庭看上去并无危险,但当伊奥看到大门敞开,他依然选择离开。
很难说这是觉醒后的自由召唤,还是失望后的随波逐流。
很快,毫无征兆的,伊奥混在了牛群中,被人驱赶着,走向屠刀,走向“驴子”该有的结局。
他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有个名字,叫“伊奥”。
我们很难与一头驴子共情,但我们能同情“伊奥”。
一旦拥有姓名,就像拥有了身份和思想,拥有了被看到的资格。
本片导演是现年85岁的波兰名导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电影获得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表面看来是一部动物保护题材的作品,实际上以小博大,极富象征意味。
一头呆萌的、无害的、不常为人关注的、在民间故事中常代表“愚蠢”的驴子进行一次欧洲底层“奥德赛”,他看到了听到了太多现象,但难以理解背后的暗流涌动,更无力逃离或解决,只能任由自己自由地做一头困兽。
电影的中译名并不好,应该直译为《伊奥》。
“伊奥”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灰色流水線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映入观众的眼帘,譬如《奶牛》《贡达》等,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动物电影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电影,不仅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的尝试背后却有着难以掩饰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丑陋,依旧没有逃离道德的窠臼,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一一讨论。
1.关于影片的取名方式乍一看“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客观、不包含情绪价值倾向的词语。
从这一点的简洁性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极简,却不空洞,也安全。
这部电影的两个单音节字母命名,不难让人联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英文名“YI yi”)。
而关于“一一”的命名,导演也在一次访谈中曾娓娓道来:“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笔者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
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
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 “一一,就是开始,我们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开始的位置上。
”
杨德昌《一一》或许是和杨德昌的某种耦合,不得不说这样高度凝练的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暗含了导演试图将驴子的一生符号化的倾向。
自此,“eo”不仅仅停留在一声拟声词,或一声驴子的真实喊叫,而是上升到了更加宏大的、更为本质的生命命题之上。
一方面,导演居高临下地在定义“eo”,另一方面,导演在将“eo”同类化。
当我们给动物取名时,往往是在认可它比一般的动物更高等,是“人类选中的幸运儿”,它将与人类(当事人或者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系。
它不是人类,但他仍然是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生命,它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
正如斯科利莫夫斯基反复暗示的那样,他也有欲望——伊欧渴望卡桑德拉、绿色的牧场、柔软的爱抚和自由。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尚在动摇的立场,而不确定性的定时炸弹在这一刻已经开始计时。
2.关于视点与视域在我开始谈论影片的视听语言之前,必须先捋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视点也称视角,指的是从谁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通过视点的运用可以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使观众得以沉浸。
而视域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偶然间刷短视频时,看见过那种把微型摄像机绑在宠物身上的直播的话。
好莱坞的“缝合理论”,是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在人与人之间应用的模拟手段,说白了就是造梦,旨在让观众沉浸进去化身角色。
可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一个不可控的动物。
导演在一次访谈里提到,给驴导戏和给演员导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懂任何语言,你必须一直对它非常温柔,抚摸它,在它耳边说悄悄话。
驴或者动物演员的行为相当令人惊讶,因为预计会有问题的场景,如在一个非常响亮的瀑布附近拍摄,会很顺利,但地板上的电缆可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时,重新考虑一个场景的挡板比说服驴子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更容易。
在《四百击》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边的安托万,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黑白的,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微笑,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他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跌宕起伏,逃学抽烟,说谎离家。
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痛苦,分享了他的心情本身。
但“动物电影”的逻辑和这截然相反,即便你真的在某些时刻在共情,看见了自己影子的投射,那也不是你真正成为了一头驴的感受和视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库里肖夫效应或者有关于爱因汉姆的“部分幻觉”理论。
我们真正共情的还是拟人化的驴子,而非驴子本身。
而人如何去从动物身上共享动物的心情,是一个无解的,模糊的议题,甚至关乎到人是否有能力去共情自然界的探讨。
因此,保守的来看,或者说基于大多数人的感知来看,我们全片看到的pov镜头只是一种视域的模仿,猜测,而非视点的共享。
3.关于观众和凝视随着《猫和老鼠》的热播、迪士尼乐园的兴起、马戏团表演的流动、“迪士尼在逃公主”这类流行语的广泛应用,还有宠物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动物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塑造。
人们不再单一地把其他生物看成需要控制的威胁,或者是今晚的晚餐,而是诞生了更多样多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动物可以是营销涨粉的对象,可以是表达的工具,也可以是缓解精神焦虑的玩伴。
这一切都给动物电影的诞生创作了新的语境。
而颇为悖论的是,在我们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背后,掩藏不了的是身为群体的“恶”。
“人类至上”依旧占据绝对的主流——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
2012年的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中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
人类“凝视”是天生的原罪,就像《金发梦露》里玛丽莲梦露被风吹翻成褶皱的裙子,周围,是无数物化的眼睛和摄像机,是消费,是手段,是商业运作。
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
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群体凝视,而它的悲剧性居然是由我们来定义。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又赋予了人们更伪善和尖锐的傲慢。
4.关于电影本身先说视点。
影片把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全部交还给“eo”,看似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悄然破碎,实则不然。
因为这种公路片的拍法,压根不是全力表现主角的本身,而是借助主角的视角引出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事件。
具体来说,在片中人物体现为马戏团团体、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难民流民等,而事件由于碎片化的观看被解构: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机械化与人工的冲突……这些都是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从孤独的乡村道路到城市街道,从足球场到意大利乡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导演之所以倾注大量的力气在eo身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公路上的“风景(既指风景本身也指发生的事件)”,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而这一点在摄影上更加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视听实验,红色的光影闪烁。
当导演需要eo的视角时,叫就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超广角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退而求其次地谄媚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来。
当观众需要事件发生时,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又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告诉你这非常具有可看性;而当导演需要你去同情时,毫不犹豫地让你看见伊欧的一只眼睛被极度特写,打破第四堵墙,突出“eo”可怜兮兮的眼神和纯粹的黑色瞳孔。
这是一种极其讨巧的做法,因为驴是不可能说台词的,让我们有了无数阐述的可能。
而影像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感”又给它本身增添了一丝神性。
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片的表达核心在于是否高雅地流露出了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5.小结尽管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实属不易。
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但我依旧难以信服、难以理解他渴望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和采访时表露的对动物的善良。
人本身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一种恶心的动物,而不合时宜的伪善显得我们更加傲慢。
一些人暂停吃肉,是出于占据道德高地,还是为资本造势呢?
另一方面,有几个人是素食主义者,又有几个人终生不把动物当成食物,并且对所有动物一视同仁?
当导演组把动物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时,善意早就廉价了。
再来翻煮时,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很多生物(或人)眼里的悲剧,在另一个群落(特别是人类)的眼里,其实是有着光环的。
而某种群落切实的悲剧,其实又是所谓进步的必然一部分。
归根到底,我所看不惯的只是又当又立的人类嘴脸,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
倘若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出发,不论得奖与否,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完成拍摄并把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却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处之道的论据,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自洽方式。
EO,一头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工具驴。
开头迷幻灯光,搞得的好像人兽X情节,然后就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至少看上去是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姑娘,用一块胡萝卜杯子蛋糕,骗了一头驴的感情。
驴本来挺好的,从马戏团解放到一个小农场,马戏团里它瘦骨嶙峋,农场看起来规模也不大但是至少没虐待它,但是,一头驴决定不了一部电影的走向,它被导演安排去追一个人类,在一个月黑风高,路上出现了被水冲走的癞蛤蟆,死掉的狼?
活的乌鸦,人看起来会很怕,但是驴怕不怕另说的一段路,总之,导演觉得驴也是会怕这些的。
人类的世界怎么会有一头驴的思想空间呢,驴果不其然的被牵扯进人类的纠纷,被打进了动物医院QAQ ,好不容易休养过来,导演加了两个回溯镜头,驴又必须为了那个姑娘的胡萝卜杯子蛋糕上路了。
二次被人类一厢情愿的拐跑。
最后被一群牛羊挤着混进了一个农场。
可怜的驴,导演还是继续拍<<与安娜的四个夜晚>>这种纯人类的电影吧,别来霍霍动物了。
人是最狡猾的,不然我怎么会能欺骗自己感受到了动物的感受。
EO在笼子里看车外草原上奔驰的马,它们再美丽,最后也只是人娱乐的对象。
EO观察动物,昆虫,人,自然,整个世界。
它大多数时候是沉默,不经意的叛逆,和旁观者无能为力的淡漠。
因为它看过无数被囚禁的动物,在它眼前被射杀或被电死的狐狸,被驱赶的牛羊,以及大家最后都同样的结局。
电影中,人成了附属角色,就像EO生命中的过客。
但是作者依旧给每一个人都赋予了独特的人物性格。
另外比较惊喜的是于佩尔也出演了。
影片中最震撼的就是EO出逃至森林的那段。
夜晚中森林的动物带给人危险的感受,但真正危险的其实是绿色的激光。
可是面对死亡过后,EO依然会阻挠树干上的蚂蚁。
就像它面对自己每天服务的马群们,也许有同情也有愤恨。
而同样,人类世界的戏剧性和人与人之间的邪恶也因为EO展现在我们眼前。
影片中的配乐有很多交响乐,也有配合人物的金属摇滚。
总之就是大多数时候听得人耳朵疼(可能跟放映厅很小有关),但是依旧非常惊喜震撼。
这是影片中的特色,也是艺术片的一种尝试。
然后巨响的音乐过后会有突然的寂静,然后又是巨响的音乐。
就跟影片中的其他片段一样,会有一小下一小下的惊吓和出乎意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应该是4:3的画面比例,很适合它,不知道变成其他比例会有什么感觉。
多视角的拍摄手法无疑是本片的根基,其他动物昆虫看EO,EO看人,人看EO,我们从EO的视角看EO所看到的世界。
有很多巧思和技巧但绝不是在炫技。
非常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这是一次独特的旅程,跨过不同的种族,体验悲欢离合。
在电影《驴叫》中,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以一头驴的视角出发,带领我们见证了它那充满奇趣的一生,以及它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情感与命运的影片。
《驴叫》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将驴子的生命历程切割成多个片段,每个片段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非线性叙事使得电影更具有跳跃感和深度,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体验到驴子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虽然电影的主角是一头驴,但它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与命运却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再仅仅是一个动物,而是成为了一个承载着人类情感和命运的象征。
驴子在电影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身的荒唐与丑陋。
当驴子在颠沛流离期间遇到不同态度的人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种种反应。
这种角色的塑造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与命运的影片。
电影通过驴子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的世界。
驴子在电影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身的喜怒哀乐。
同时,电影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和尊重。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也极具特色。
导演大量使用了红色滤镜等镜头语言,使得电影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将驴子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特写镜头让我们能够深入到驴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的恐惧、快乐和疑惑。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表演,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视听语言展现了驴子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的塑造和主题的探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价值观。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写了一段时间影评之后,经常会有人问我,是不是看过了很多电影。
其实没有。
我曾经很多次想改掉一周看一部电影的习惯,但好像阅片量也没什么显著提高。
我选片的逻辑性不强,主要看网站更新的电影与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关联。
比如奥运会时会想看《红气球之旅》,又因为侯孝贤写了《刺客聂隐娘:以画绘诗》。
这次看《驴叫》,完全是因为《刺客聂隐娘》的一幅剧照所引出的一句谚语:“赋得于灞桥风雪驴背上”。
不过这头叫“EO”的毛驴完全没有踏雪寻梅典故中毛驴的浪漫气质。
甚至可以说它的境遇相当悲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已备受煎熬。
那种感觉就像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曾经听一位俄国导游说过一个关于什么是俄罗斯文学的笑话:需要一个条件,要么读者受折磨、要么作者受折磨、要么就是主人公受折磨。
而如果这三位都受折磨,那它就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
确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非常优秀。
只是按照杰作的“标准”还要看作者是不是备受煎熬(笑)。
于是我去查了一下影片的导演。
杰兹.斯克利莫夫斯基是位年过八旬的波兰老者时,我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电影要用一头驴来表现一个让人绝望的世界。
回顾近八十年的波兰,那是一个被二战炮火洗礼,先后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的国度。
在宗教上波兰曾被誉为天主之矛,欧洲之盾,抵御过来自各方异教的威胁。
还曾经将上帝加冕为波兰国王,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笃信上帝的国家之一。
而在圣经中驴子的形象又经常和耶稣联系在一起。
在圣经中,耶稣骑驴抵达耶路撒冷的场景寓意深刻。
象征着和平进入耶路撒冷,表明耶稣带来了和平的信息。
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驴作为交通工具的实际用途,更强调了耶稣的谦卑和顺从,以及他对人类救赎工程的重视和参与。
这场救赎工程可谓工事浩大,从公元1世纪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世纪尼采喊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上帝已死”。
于是在下一个世纪里我们不再能从电影里直接看到信仰上帝的世界,而只能借一头小毛驴之眼对这个失去信仰的世界做一次临终前的回眸。
第一次用这个办法将上帝与毛驴关联起来的是杰兹导演的前辈罗伯特.布列松。
1966年他拍摄了电影《驴子巴萨特》(又名《巴尔塔扎尔的遭遇》),《驴叫》就是对它的致敬。
更准确地说算是它的续集。
因为“EO”眼中呈现的世界便是如今这个“上帝已远”的世界。
在“巴尔塔扎尔”上映时,欧洲大陆尚有一丝上帝临走时留下的余晖。
在巨人复苏的年代,信仰的遗产就像汽油,驱动着欧洲的再度崛起,而付出的代价就是燃烧时排出的尾气,混合着曾经醇厚与虔诚的情感一起成为巨人脚下扬起的烟尘飘散而去。
唯独留下几粒不肯燃尽的“残渣”。
这些残渣里肯定有布列松的影子。
他肯定也想在离开之前再看一眼这个“上帝已死”的世界。
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在当时人类选定的两种路线中看到任何希望。
也许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罪还尚未赎清。
于是借“巴尔塔扎尔”之眼我们看到,无论是象征着新技术与未来的开汽车的青年们;还是象征着自然与传统的坐驴车的安妮一家;乃至被视作革命性力量的无产者阿诺德全都不一而足地如摩西十诫中描述般“恶贯满盈”。
即便如此,我们还能从《驴子巴萨特》里发现最后一丝温存。
至少片中的母亲们都还如玛丽亚般保有母性的光辉。
可50年后“EO”眼中的世界里这最后一缕温暖也荡然无存。
这并不意味着母爱已经远去,而是家庭作为共同体社会的最后一处堡垒已经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欧洲社会中被瓦解。
于是我们在《驴叫》中看到了一个《钢琴教师》中的伊丽莎白.于佩尔。
一个外形出众气质、独特的母亲。
但同时又专制无礼,对自己的儿子想入非非。
葛兰西曾经说过:“旧的世界正在凋零,新的世界却还在挣扎着诞生,现在是妖魔鬼怪的年代。
”这句话在“巴尔塔扎尔”的时代仿佛准确地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未来,但对于生长在“EO”时代的人来说,中间的一句话则应当划去,新世界难道不就是现在的世界?
难道还存在过另一种可能性?
这种断裂就如同我第一次看《驴叫》之后的感觉。
如果我不是因为没看懂而又去看了《驴子巴萨特》,我完全无法将“EO”和“上帝”联系在一起。
而显然这种断裂并非只在宗教意义上的,而是普遍于社会的历史语境中。
就像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样,对于20世纪历史的空白书写,对萨特、戈达尔、加缪、福柯等等一批青史留名人物的遗忘正是如今意识形态工程的基本策略。
在《驴叫》里我们目睹了这种历史断裂下的世界:一头被人道主义之名所救下的驴子,正在人道的世界里遍体鳞伤。
就像资本世界里的一种特有面貌,一边说着经济状态良好,民主自由开放;一边街头难民流行。
显然在这种框架下的“人道主义”完全失去了从上帝手中接过拯救世人的能力,而俨然成了拯救这个破损世界的粘合剂。
显然,这种虚假的人道主义是去政治化,去历史化之后的产物。
然而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来避免更多的“EO”出现?
如此切实又如此宏大的问题也许真的是“上帝”应当思考的问题。
也许正是带着这个问题,“上帝”借“EO”之躯完成了一次哈姆雷特式的幽灵归来。
只是此时“上帝”已经不再保有“巴尔塔扎尔”世界里的最后一丝祥和,而成为了阿甘本笔下的“神圣人”——苟延残喘的赤裸生命。
(“神圣”:在古罗马的宗教中,“神圣”指与普通社会分离开的人或物,一旦被“神圣”就丧失了所有的民事权利,也不能参与宗教活动等。
)
遗憾的是这个再无任何拯救力的“上帝”自己都变成了一个有待拯救的对象。
他再也无法从同样被囚禁的同类中看到“巴尔塔扎尔”眼中凶狠的老虎、猿猴、北极熊,取而代之只有被驯服的温顺的马。
甚至当他阅尽了人间疾苦想要返回天堂都已变得不再可能。
让我们回顾两部影片的结尾。
“巴尔塔扎尔”最后死在了羊群包围宛如云朵的“天堂”了,而“EO”则活着走进了牛群包围的屠宰场中。
是的,他再次归来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一个即使你生活在“屠宰场”里,但都无法离去的世界,一个从驴子眼中反射出的即魔幻又现实的世界。
在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模型,其得以成立的可能性,正源于其内含着具有结构性断裂的某种原始材料。
不绕弯子地说,魔幻现实主义与新生期资本主义或其科技面貌之间的重叠与共存。
从这一视角来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构建逻辑就不是大众电影的诉说方式而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概念,具体来说就如同福柯所言:“人民的记忆某种意义上是对抗历史的场域。
”又或许,在一位成长在波兰历史中的导演,一位用自己的记忆抵抗着历史言说的导演的眼中,现实的世界必然如“上帝—EO”眼中那样,只能是即魔幻又现实的世界。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基督再临》的中曾描述过这样的世界:暗红的潮汐正四处弥漫,为纯情举办的祭仪已被淹没;最优者再无信念,最劣者激情澎湃。
影片偏意识流以至于从头到尾看的都是懵懵的绚丽的色彩交替变换红色、蓝色、绿色、白色、黑色…都是饱和度极其高的颜色影片大部分视角都是EO的角度这是一只赋予了不同情感的驴它试图奔跑但总是会有圈住他的绳索万物皆平等驴和马却是天壤之别的待遇先入为主就是最大的问题保持动物的天然性才是需要努力去达成的
20230131•大年初十•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驴叫》《驴叫》(英文名《EO》)是军军2023年到电影院看的第9部电影,也是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75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586部电影。
EO(伊奥)是这头驴的名字,爱吃红萝卜。
本片堪称动物世界!
不仅有驴,还出现了骆驼,骏马,蜘蛛,猫头鹰,狼,蝙蝠,鸽子,金鱼,狗,狐狸,猪,牛等十几种动物。
这也是一部驴的公路片,以驴的视角观察波兰存在的的社会问题,台词很少,主要欣赏点在于色彩和音乐的运用。
在驴的眼眸中,一幕幕闪过的有:爱护动物的马戏团女生,波兰的动物保护协会的活动,贩卖动物毛皮的丑陋的贩子,为一场球赛而耍流氓的足球流氓,无所不能的消防车来拖驴,波兰卡车司机对外国女难民的觊觎,乱摔盘子的没落贵族,制作腊肠的屠宰场。
印象最深的镜头:驴回忆马戏团少女对它的爱抚,驴站在拱桥上的定格,驴一脚干翻动物贩子,驴惨遭足球流氓群殴,卡车司机惨被割喉。
作为电影来说,故事性确实弱了一些;但从艺术观影的角度确实是审美上的享受。
精彩台词:伊奥,生日快乐!
这驴只剩半条命了,给它安乐死吧!
这不是马。
一样可以做成腊肠这部电影豆瓣评分不高,才6.9,我给6.5分。
喜欢看动物世界的影迷不妨一看。
68/100 混乱的灯光快闪蒙太奇,充分利用视觉停留时间构成冲击力。
构图和隐喻不差的,灯光打的几乎直白,声音图像时而分割对比有点意思,尤其是这个eo和一众动物,能拍出来简直是奇迹。
但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拍摄的特殊需要还是什么,选择的规格和处理方式非常廉价,甚至有点怪。
再说回这些动物,不谈更离谱的同体影射仿生机器人纯纯另一个物种的zzzq,我总有一种负罪感:这种对动物的共情是不是一种变相滥用电影理论的耍流氓?
又凭什么用人类的价值来衡量动物的价值?
电影本身,我觉得很大成分在消费自然情结和大体量的堆砌式炫技,私人化水平太高产生的四不像电影。
表达的东西归根到底还是老套吧,出身和命运啦,人类和其他动物某些程度的倒置啦,还有一些混乱的情节看的我一脑门子问号,新瓶装旧酒。
总的来说,天时地利,难能可贵,可惜用力过猛,抬高门槛的心思倒是废了不少,看钛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eo又没有正儿八百内容视觉冲击或者说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但某种意义上也挺成功的反正我自觉被卡着了,可能也有期望值和等待期比较长导致落差过大等因素。
另外朋友评价整部电影演技最好的是eo,我看完一点异议没有。
我只是希望EO不会死 ,可我感觉我就像个驴子 。
EO从大别墅跑出来的时候,想的是喊着它名字的女主人。
可是世界之大,对于一只驴太残酷 。
即使逃离了也被人类赶去和牛群一起接受屠宰 。
刀进肉里的那一刻 ,电影也停止了,而我也哭了。
我忍不住不哭。
我希望可爱的小驴子不要死 我们少吃点肉好吗
不知所云
只要导演的专业能力足够强,就算是驴这样的活道具演员,到了导演手里,演技也可以被调教出戛纳影帝范儿。驴不会演戏,是驴的问题,也是导演的问题,谁都别想甩锅。果然是那种张扬导演的个性和创作力的电影,你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85岁的老导演之手,充满新鲜感和影像美感。
3.5 EO挺会演 导演挺会拍 相较于去年的《奶牛》这部更有质感一些 毕竟前者是部纪录片 没看过布列松那部 所以观影体验挺新鲜的 (确实于佩尔那段有点多余了)
7.2 开头最好看,后面一路走向稀烂……驴生逃不过屠宰场,你我逃不过虎头铡。小驴很呆萌,毛发蓬松,超想rua呀!!!看得出来是精心挑选挑选的一头小呆驴了。本来还以为小驴和女主角还会发生点什么,但人与驴都不过是彼此的匆匆过客,爱过。梦中美好初恋马戏团,逮去农场做工也没差啊,她来看我,逃走路遇冒险岛、暗夜林里有猎枪,啊哦、想吃小镇玻璃橱窗里的鱼、又被抓了,快乐当上足球啦啦队,原来赢了容易被打,受伤入院懒惰的臭医生想给我安乐死,救我的人奴役我被我后腿踹了脚脑袋瓜子流血了,等着跟马儿一起被做成香肠,司机兄给黑人姑娘吃的但乱讲话脖子被划拉开了,牛仔帅小伙、带我去旅行,小伙儿和继母收拾残局、我又逃了,好多牛被打屁股了、那我也只能跟着走了……EO……总想到尼采「都灵抱/哭马」。
有些桥段还蛮有趣的 戛纳的一道小品吧
这么浅显吗沉浸式做人的驴
饶了我吧,这种没几句台词的电影真的欣赏不了一点,或许是实验电影的一种但是我还是更爱剧情片一些,整部影片就是一种拼凑感,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以驴的视角看人类吗?
无妄之灾
千里走单驴。。。
或许通过该片向布列松名作表达敬意。现今的拍摄手法给表现带来了无限可能,至于能否达到前辈的高度,需要时间检验。
我宁愿它更朴素一些
滤镜视角紊乱而莫名。既不够代入感,又没有跳脱出来。浮光掠影看到的,未及细细思索就划过去了。
驴子的视角看世界,自然风景拍的很漂亮,色彩上有蓝白红的感觉,如果传统拍这种动物主角的故事,可能会用纪录片,但震撼感会大大削弱,这片的第一人称感更强,电影手法让故事更真实却又魔幻,不是悲剧结局,甚好。
把话筒递给驴!但驴没怎么说话,在警灯和霓虹的交相闪烁下,也没有蹦迪,它通常只是微微皱眉一脸思索地站着,或者跑起来。在一路上人类的各种行径、搞出的机器狗,跟导演的打光镜头一样,都挺drama,但人类不重要,驴(6只里面至少2只)的演技很subtle。我要重排去年的榜单,2022属于驴!EO和Jenny。
斯科利莫夫斯基完成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电影边界探索,而被探索的问题似乎就是“用实验性的视听语言形式包裹类型元素是否是电影的未来重要方向之一?” 这位波兰的巨匠导演给出的答案显然并不令人满意,却也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私心还是会喜欢这样的电影的。况且,本片在戛纳的获奖算是今年三大电影节集体摆烂当中为数不多的亮点。(but于佩尔登场的所有戏都该被拿掉)
镜头视角语言挺喜欢,不过内容比较平了
视角非常可疑:其一,镜头有时驴子的眼睛,实际又是导演的眼睛,等同于导演将自己的意志加在一头驴身上,因此需要更扎实的技巧,目前显得刻意了;其二,在东亚,我们常用黄牛等动物比喻人劳碌悲苦的一生,这种设计并不新鲜。影片或许尝试折射一个生命在现代社会里的困顿(有动保抗议等经历),视听风格却如此古典,有一种隐隐的错位感。总之,是部很分裂的片子,概念大于实质,最大的亮点是配乐,延展了片子的解读空间。
这才是为不能发声的人(动物)发声吧hh表面是一头驴的经历,辐射了动物保护/跨国运输甚至伦理道德等层面。
我一直努力的看想接受有什么隐喻,但到最后也没看懂,好像确实就是个文艺片。
所以为了补全咱驴这趟冒险的阶级光谱,就请出了于佩尔友情出演?!虽然于阿姨还是比客串老妖Udo Kier圆滑养颜多了,但确是全片唯一脱离咱驴视角的段落,人际关系篡夺高潮的矛盾焦点,顿时打断故事能量,感觉一张舒服的床被大吨位坐塌了一角,必须扣星。另外,摄制团队怎么确保参演驴们的wellbeing呢?尤其是反复重拍、把驴丢进牛群和球迷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