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港/台)

主演:安塞尔·艾尔高特,瑞秋·齐格勒,阿丽亚娜·德博斯,大卫·阿尔瓦雷茨,迈克·费斯特,寇瑞·斯托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丽塔·莫雷诺,寇蒂斯·库克,凯文·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西区故事》剧照

西区故事 剧照 NO.1西区故事 剧照 NO.2西区故事 剧照 NO.3西区故事 剧照 NO.4西区故事 剧照 NO.5西区故事 剧照 NO.6西区故事 剧照 NO.13西区故事 剧照 NO.14西区故事 剧照 NO.15西区故事 剧照 NO.16西区故事 剧照 NO.17西区故事 剧照 NO.18西区故事 剧照 NO.19西区故事 剧照 NO.20

《西区故事》长篇影评

 1 ) 六十年,歌舞继续

(本文修改版刊载于《环球银幕》2022年3月刊,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在《西区故事》的最后,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一行简单的“给爸爸”(For Dad)放在了字幕之前,让整部电影有了一个更为私人又温馨的结局。

作为1961版《西区故事》的翻拍,本片以一种“反哺”的姿态,让几代人一起重回影院,感受纽约街头“火箭帮”和“鲨鱼帮”那群野小子们的劲舞,感受波多黎各人烈焰般的激情,也被伯恩斯坦那打通古典交响乐和当代爵士乐的完美曲调所感动。

西区故事 (1961)7.51961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犯罪 / 杰罗姆·罗宾斯 罗伯特·怀斯 / 娜塔莉·伍德 理查德·贝梅尔献礼父亲,是因为父亲阿诺德·斯皮尔伯格是《西区故事》的“死忠粉”,斯蒂文伴着这部作品的原声度过了青春期。

在他对电影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阶段,这些歌舞不经意地融入了他的审美基因里,原作的结构和编排他也早已烂熟于心。

“给爸爸”于是,在新版的《西区故事》中,他并未对脱胎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做改动。

距离莎翁的时代太远,在当代年轻观众心中,这个过于梦幻而甜蜜的故事多少变得难以令人信服,一见钟情后紧跟而来的血雨腥风也显得有些刻意甚至狗血。

《西区故事》的情节似乎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被冻结在了时间里,缺乏某些被共同想象所构建的“时代精神”。

白人演员需要涂黑皮肤来扮成波多黎各裔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版《西区故事》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老版,影迷所熟知和诟病的一点便是电影的选角:60年代的好莱坞并不能为真正的波多黎各裔提供舞台,当时 “鲨鱼帮”头目贝尔纳多的乔治·查金思是希腊裔白人,他需要涂黑皮肤来演绎一位拉丁裔的角色,而这在当今的好莱坞是破坏底线、不可接受的大忌。

因此,斯皮尔伯格一开始就带着“纠错”的历史使命来重启这个项目,要把塑造角色的权力还给真正的有资格诠释他们的人。

我们等来了“万里挑一”的拉丁裔演员瑞秋·泽格勒、大卫·阿尔瓦雷茨和阿丽亚娜·德博思,博德斯已经斩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并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但斯皮尔伯格想做的显然不只是如此表层而直接的赋权,他希望能让这些角色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根植于他们身上的这段移民历史,从而完整他们的个体叙事。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想方设法加入更多内容,比如将核心场景设定在了正在施工的林肯艺术中心。

在上世纪60年代,这项工程把移民社区挤出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在流离失所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鲨鱼帮”和“火箭帮”的舞台,围绕着这个以真实历史事件紧密关联的空间展开,所有的废墟布景都有了自己的叙事意义。

拆迁的铁球悬挂在天空中央,它沉重的质感让我们怜悯着两群青年的狂躁、迷茫和不安,电影在文本层面也有了更多的内涵。

电影开始,镜头从拆迁废墟的特写和写有“贫民窟清理”字样的标牌摇起后,滑过林肯艺术中心的效果图,紧跟着便是拆迁的大全景。

在一个十几秒钟镜头之内,导演便高效完成了故事背景介绍与场景的“亮相”,顺便同老版做了鲜明的区隔。

镜头自上而下移动,接连经过两个硕大的铁球,然后“火箭帮”的成员推开地窖大门探出头,压迫感和危机感便在镜头运动和调度之间灵巧传达出来。

与此同时,大师的斯皮尔伯格同样丰富了《西区故事》的视听呈现。

相较于老版,我们能从电影的开场就感受到他是如何精心排布场面调度:帮派成员们穿梭于纽约的街头,镜头捕捉着他们的动作,随着他们在地面上用滑步前进,镜头也带着我们一起向前滑行。

流畅的剪辑卡在音乐的节奏上,运动感扑面而来。

除此之外,老版中那场已经成为歌舞片的经典范例的“天台歌舞”的段落,也被斯皮尔伯格平移到了地面上,这首波多黎各人传达他们心中梦想的歌曲《美国》得以真正在宏伟的场面中进行。

前后景交错,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摄影机在其间优雅而丝滑地移动着,却从不会让观众遗失注意力——歌舞类型片最令人沉迷和愉悦的调度美感,斯皮尔伯格都成功地呈现了出来。

《美国》唱段的歌舞场面六十年过后,大银幕上的歌舞还在继续,斯皮尔伯格为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自己编造了新的梦。

社会的发展或许让我们不再相信爱情童话,对刻意的悲情也充满了抵触,但我们始终还可以在歌声和舞蹈中被艺术最本质的美打动,被电影魅力所吸引。

从这点上来说,《西区故事》便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2 ) 很多音乐剧,没改=魔改

电影拍的没大问题,好几个群舞场景拍的也挺美的。

基础分3星我给了。

但是剧情就非常恐怖了。

有些musical就应该活在舞台上,不能很好的被影视化。

你在broadway看show每个act之间灯光熄灭,转换场景,然后继续新的chapter。

这像是一种留白的手法,让人一方面理解碍于舞台表现形式的限制,舞台剧截取的是精华片段,但不影响对故事的整体理解。

而且也给人感觉中间有很多内容省略了,自己可以建立一个逻辑缓冲。

但是改成电影之后就要讲一个连续且合理的故事,如果完全不改剧本,直接照搬原musical,好多地方就会让人感觉非常wtf。

Tony刚杀了Maria的亲哥,然后还敢来找她,Maria的反应居然是:虽然你刚杀了我的亲哥哥,但是我想跟你上床,什么杀哥仇人的都不重要,滚床单最重要。

之后我还要pua嫂子。

几分钟就让她忘却丧夫之痛,还全力支持我和杀哥仇人私奔。

我还要送嫂子去痞子据点,让她被强暴被杀的不关我事。

真的是看得我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

Maria is a bit*h! I wouldn’t even do that to my stepbrother! 这是什么魔幻剧情?

能说得通么?

其他不喜欢的地方一个是casting。

电影第一个scene一堆男人各种扭着出来我就嘟囔一句怎么这么gay。

然后又加了几个女生,我又嘟囔现在像po*n了。

后面看久了发现没有一半至少也有一小半群演就是gay,也make sense毕竟都是broadway演员gay的比例本来就高。

但是导演要负责指导到符合人设的程度吧?

好几幕gangster打架的戏看到好几个兰花指忍不住翘起来的还以为走错了去到个circus party了。

整体感觉这是一群gangsters who love contemporary dance。

男主走路垮的要命,他在那悠闲漫步我在那想为什么要找他演?

或者这段戏能不能掐了不播?

还有那个transgender,好像原剧里没有吧,第一版电影是个tomboy而且还有自己的角色背景,一个被原生家庭遗弃的女生渴望加入一个接纳她的组织,这版直接给定性non-binary了,而且给了很多screen time但是完全没有交代背景,就看一个creepy的人这窜出来一下那又窜出来一下,非常distracting且没有也完全不会影响剧情。

在故事设定是60年代的情况下,这样硬加进去的PCness真的让人不舒服。

还有就是音乐。

从来没喜欢过west side story的音乐,透着一种诡异的找不着调的感觉。

catchy的音乐那边起几个音调你能跟着继续哼下去。

这个阴间音乐感觉一直在戳我后脑勺,还戳不到点上。

好多都是随便在琴键上怼几下,给个调让你念台词,既不是音乐也不是对白,卡在中间非常难受。

还不如像Hamilton一样改成rap算了。

同样剧情魔幻的rent好歹有几首歌单拎出来是好听的。

这电影真的是,看的听的都不舒服。

最后最basic的一点。

电影有一半对白是Spanish,居然一点subtitle都没有。

导演说要respect the language。

你是respect the language了,要不要respect一下audience?

不是谁都懂西语的,你让我们都靠猜的么?

想什么呢?

这种by default 看的人都能figure out的态度就非常arrogant。

算了吐槽吐这么多感觉没法justify三星了,给2星吧。

 3 ) 本来不该改,但这是斯皮尔伯格。

或许会有人觉得这只是一部老版剧情的原照搬,但我很喜欢斯皮尔伯格从老版后期调色的艺术到这部新版侧重于同期打光的艺术,以及意味着斯皮尔伯格的调度能力得以展现的歌舞剧大场景跨度。

剧本方面也有大量的使用西语对白,而事实证明演员演技中所透露出的肢体语言足以承担起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大任。

R级的评分,让这部音乐剧改编电影在尺度方面有区别于其他的同类型影片,至少正常人应该很少会用“拳拳到肉”来形容一部歌舞片。。

喷子们真的应该去看看新版《西区故事》!

看过就会知道迪士尼找Rachel Zegler演白雪公主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这个姐开口唱歌,感觉真的会吸引来小鸟小动物。

相比之下男主的唱功却没有得到太多展现,至少没有太多让人记忆犹新的场面,甚至不如配角。

医生性转、jet帮的假小子比原作更加浮夸,无不透露着girl's power more,甚至你可以在片中看到各种形式的girls help girls,结合昨天看过的《国王理查德》,你可以说这是zzzq的导向,但好莱坞越来越热衷于塑造头脑清醒的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总得来说是一部还算成功的改编,欢迎博格大佬日后继续涉猎歌舞题材!

 4 ) 由一点洗脑舞美想到的

隔了一夜打了四星,原因是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在脑内循环两个舞蹈片段。

不得不说导演还是很绝的,配角也确实功力深厚。

第一段是舞会,门一打开就异彩纷呈非常吸睛,导演审美真是很过关啊,蓝色和比较浅的色系衬出白人混混和他们女友的白皮肤,而拉美移民的色系更偏红、黑这些艳丽夺目的色彩,就像他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又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象征。

从开始时的摩擦碰撞到分配舞伴不成回归各自团队之后的斗舞环节,都在彰显一种领地意识,而女性一方面是他们互相较量的资本(当然我觉得她们跳舞自己也跳得很嗨),另一方面却也在不断调节和劝阻男性之间的矛盾(好几个镜头是Anita在安抚Bernardo情绪,Riff的舞伴也在他即将因为Tony出手打人时佯装撒娇地出来说“你答应过今晚陪我跳舞不生事非”)。

这一点在之后Maria的位置当中也有所体现。

一方面Maria是双方发生争执的导火索(虽然本来也早有预谋),另一方面她又一直在央求Tony阻止矛盾升级。

在他们两人之间,Tony虽然也不想再卷入街头群架,但他显得云淡风轻,并评价说自己的好朋友生来就和麻烦难分难舍(这里好替Riff不值,为这种朋友送命有意思吗……),而Maria则更为两人相恋而引起帮派矛盾感到内疚。

第二段是拉美裔的街头斗舞。

比起之前在舞会上两派的明暗色彩对比,这里的服装更加显得丰富多彩也更富生活气息,像是拉美裔移民生活的特写。

同样是男女关系值得深究,女性对于美国社会整洁、舒适和繁荣的歌颂象征着移民对于背井离乡闯一番事业的进取和向往,而拉美裔街头混混们的反驳则是他们美好的理想在种族歧视、社会阶层不平等、xenophobia等等残酷现实面前的破碎不堪。

职业自由却只能选择做下等人的活,租房自由却屡屡被受到各种限制不公平对待。

他们不是没有努力,约架时拉美裔一直在强调他们有工作,不像白人流氓一样天天游荡街头。

Bernardo的好朋友,Maria的相亲对象Chino在夜校学会计和机修,全剧最西装革履,一方面是反衬他最后为了报仇展露硬汉本性,另一方面也是折射拉美裔认为自身应该靠勤劳致富、靠教育打破社会阶层的移民精神。

可惜没和Maria看对眼,最后为了复仇连大好前途也葬送了。

在舞会上Maria在想拉他一起跳舞却被阻拦之后放开了他的手,就在暗示两人注定难以情投意合,虽然最后他也和Maria一起下场,但几乎同时Maria就被Tony不加掩饰的注视勾走了。

还是不得不说说这对男一女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比于Bernardo和Anita一点就着的性张力,这两位虽然应该是一见钟情见色起意天雷勾地火,但演员是一点儿也没能表现出来……在舞会后台初见时,Tony的第一个眼神仍然像是小混混勾搭纯良少女那样轻佻随意,而Maria也像失足儿童一样什么也不问就直接吻了上去。

可以理解拉美裔女性的设定本身就是热情奔放无所羁绊(尽管Maria的其他方面一点儿看不出来),但确实像其他影评所说,"两人的色都不到足以让人起意到如此地步吧”(可能罗朱就胜在这点吧)。

阳台相会那段倒确实是动人心弦,虽然还是不能理解怎么着Anita前去通报消息那一段应该算是全片高潮,各种戏剧冲突随着一个拉美裔女人进入白人帮派阵地而达到顶点。

尤其是当白人混混放拉美音乐调戏她跳舞甚至差点玷污了她,白人女孩们被锁在门外,而拉美裔嫁了白人的老奶奶出来阻拦他们的暴行,就……非常耐人寻味。

西区爱情线脱胎于罗朱,但身份与感情倾向的不停跳转比罗朱更剧烈地多,就是因为种族让它拥有了当代群体冲突的新意涵。

不再只是世仇与男女之情,而且是在一个急剧扩张和工业化的大都市之中,弱势群体之间的各自抗争与蝼蚁相斗。

最后讲一点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区别,因为以前我虽然两者都很喜欢,但这次看西区故事也发现自己对于“说着说着就开始唱歌”的剧情衔接是越来越挑剔的。

罗朱的故事也同样发现了不到半个月内,但展现在舞台上因为是一幕一幕,中间省略的部分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而西区故事一个电影两个多小时讲了一个三四天内从一见钟情到殉情的故事我就觉得挺扯的。

 5 ) 音乐剧不等于电影

所有版本都没看过,第一感觉也许有的音乐剧就是不适合拍成电影。

个人感觉相对于剧场内分幕式的表现形式,电影的剧情需要更合理更连贯的发展。

充满戏剧性的混混版罗密欧茱丽叶的浪漫桥段,缺少了足够的情感铺垫,只会让我这种不再拥有恋爱脑的观众如坐针毡。

歌舞的确不错,斗舞,夺枪,美国梦,单纯当晚会节目看也许更有艺术性,但是论起对男女主毫无逻辑恋爱脑的看法,想套用全剧最喜欢的角色Anita嫂子的一句话,Don't you ever ask me that.全影片让我感情波动最大的地方是Anita去帮女主传话差点被强的桥段,没有男女主感情线之后,让人容易入戏得多。

 6 ) 翻拍典中典——《西区故事》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西区故事》。

片名West Side Story (2021),别名西城故事(港/台)。

《西区故事》改编自1957年的同名百老汇音乐剧。

讲述白人移民“喷气机帮”(Jet)和波多黎各裔“鲨鱼帮”(Sharks)在纽约街头争斗抢地盘,属于“喷气机帮”的托尼(Tony)和属于“鲨鱼帮”的玛丽亚(Maria )产生情愫,上演了一出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故事。

1996年时,迪士尼公司曾经尝试改编翻拍电影版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并计划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执导,但该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后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成了本片导演。

《西区故事》也是他首次执导音乐剧。

他之前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开发一部名为《一卷接一卷》(Reel to Reel)的半自传体音乐电影,但该项目最终被放弃。

斯皮尔伯格表示:“我一直在挑战什么才是适合我的音乐。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童年。

当我第一次听西区故事专辑时,我才10岁,它从未消失。

我已经能够实现那个梦想,履行我对自己的承诺:你必须制作西区故事。

”于是他决定接手拍摄一部改编自1957年百老汇音乐剧。

斯皮尔伯格看中的影片主题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伴随人类历史由来已久。

在1957年时,这种分歧发生在鲨鱼帮、喷气机帮之间和内部,60多年后,这种分歧依旧存在,甚至更加分裂。

只要和种族、信仰、地域等等各种东西沾上点边,都会闹得不可开交。

《西区故事》原计划2020年12月18日上映,因为疫情缘故,一直推迟到2021年12月10日才上映。

影片上映后叫好不叫座,深受学院派的欢迎,在今年奥斯卡获得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成为自《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1962)以来,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翻拍电影,也是《西区故事》(1961)之后,该音乐剧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老版《西区故事》仍是历史上最受赞誉的电影音乐剧之一,在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10项奥斯卡奖-包括丽塔·莫雷诺(Rita Moreno)饰演的安妮塔(Anita)的黄金雕像。

本片在北美地区获得票房3811万美元,全球票房7252万美元,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成本达到1亿美元,票房上可以说是个灾难。

影片中歌曲顺序遵循了舞台音乐剧最初的歌曲顺序,只有两个例外。

《Gee, Officer Krupke》被移到了更早的位置,《Cool》由托尼唱给里夫听,而不是里夫唱给喷气机帮听。

编剧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表示,这部电影将更符合阿瑟·劳伦斯(Arthur Laurents)的原著,而不是1961年的电影改编本。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时,坚持要求所有拉丁裔角色都由真正的拉丁裔演员扮演。

为了避免原版电影中的棕色面孔问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特别邀请拉丁裔演员参加鲨鱼帮试镜。

他在多个种族中挑选了拉美裔演员,比如瑞秋·泽格勒(Rachel Zegler)哥伦比亚人,阿丽亚娜·德博斯(Ariana DeBose)非裔拉丁裔。

阿丽安娜甚至担心自己太黑了,不适合演角色,但斯皮尔伯格坚称她是完美的。

这部电影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献给他老爹阿诺德·斯皮尔伯格的。

阿诺德·斯皮尔伯格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和二战退伍军人,2020年自然死亡,享年103岁。

本片也是瑞秋·泽格勒的故事片处女秀。

她能得到这个角色是因为她在YouTube上的演唱给斯皮尔伯格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16岁时,曾经在舞台上扮演玛丽亚,皮尔伯格认为这是他见过的最棒的玛丽亚。

瑞秋·泽格勒原本没有出演任何电影角色的经验,但获得《西区故事》女主角的消息传出后,让她进一步获得了《雷霆沙赞!

众神之怒》(Shazam! Fury of the Gods ,2023)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2022)中的重要角色。

说实话,我无法get到这样一位白雪公主的美……

出演飞机帮头目里夫(Riff)的是迈克·费斯特(Mike Faist)。

迈克·费斯特最初是为托尼试镜,后来他被要求为读里夫的台词,最终获得了里夫角色。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1961年的电影中。

迈克·费斯特一开始身材苗条,但他获得里夫这个角色后,开始研究上世纪50年代帮派成员的样子,于是减掉了20磅,变得更加纤瘦甚至营养不良。

后来斯皮尔伯格不得不介入,让他停止减肥,以免危及健康。

大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情故事都不陌生,在总体情节不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拍好就看演员的演绎了。

越是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才越会觉得爱情比生命还重要。

所以演员要表现出天真烂漫年轻无邪的感觉,只有理性程度低到极低水平,观众才会觉得这种为爱出走的故事有可行性。

一旦主人公有一丁点儿成熟稳重油腻的感觉,那就会毁了整体效果。

所以斯皮尔伯格选择了没有演艺经历的瑞秋·泽格勒做女主角,陌生感反而成了她的优势,而安塞尔·艾尔高特做男主角则不像个痴情种,有时会有一点儿油腻感。

影片对原有故事进行了拓展,解释了两个帮派约架起因,白人移民的动机是工作机会被抢走以及排外心理,波多黎各裔则充满局外人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他们的眼界也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为了现有利益产生冲突。

加上当年警察腐败,工作机会减少,移民地位不稳定,多重矛盾聚到一次,促成冲突。

60多年后,这些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底层边缘人士依旧为了生存费尽心思。

影片中安妮塔(Anita)差点被强暴、LGBT群体遭受排挤,这些依旧是穷苦人士需要面对的灾难。

丰富文戏重现歌舞,把经典翻拍成经典。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7 ) 2021年版《西区故事》

这是去年底上映的歌舞片。

翻拍自1961年的同名电影。

一般来说,翻拍的影片总是不如原创片,可这部不一样。

虽然情节和原来那部基本一样,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思考,人们的认知有了许多的不同,加上电影技术的进步以及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的执导,不知道奥斯卡会不会出现两部同名影片获奖的奇迹。

电影讲的是一场斗殴。

故事发生在一个纽约即将拆除的贫民窟的街区中。

在此生活的自然都是些穷人。

这里面,原装的美国人和外来的波多黎各人一向不对付,年轻人之间闹的更厉害,美国人成立了喷射机帮,波多黎各人成立了鲨鱼帮,两帮人马经常互相找茬斗殴,警察见了也头疼。

在一场舞会上,美国人东尼结识了波多黎各女子马丽娅,很快就成为恋人。

可马丽娅的哥哥贝纳多当然是坚决反对,并因此和喷射机帮的小头目里夫约架。

一场混战之后,酿成了悲剧。

影片所描述的看起来是美国和其它少数族群的矛盾,实际上这种矛盾在年轻人中仅仅是个由头。

即便没有这两个帮派,也会有其它的埃及王帮波兰帮或意大利帮。

而喷射机帮和鲨鱼帮之间的纠纷,固然有族群的因素,也有帮派特色的影响,也有争地盘的考虑,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年轻人心理骚动的特性。

要说咱们这些老年人,已是“万事云烟忽过”的年纪,惯看世事百态,即便和谁有过节,也只是埋在心里渐渐淡忘。

比如说吧,街区中的药店老板娘华伦天娜也是一位波多黎各人,她雇了白人东尼当店员,还善待所有来店里消磨的各色人等。

年轻人则不同,尚不知愁滋味,看什么都新鲜,什么事情都想尝试。

正是“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之时。

喜欢街头的放荡,也喜欢舞会上的张扬;喜欢初恋的心醉,也喜欢血腥的厮杀。

缺少信念,也没有目标,更不去考虑后果。

只要有机会,就要尽情的展示自己。

如片中所说:“贝纳多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街区。

”再想想咱们这里的年轻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遥想丙午年间,出头闹事的不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吗?

其中有几个人是为了反修防修的伟大战略目标?

只有盲目的去破四旧游行武斗大串联下乡,闹的个不亦乐乎。

豪气泄完了才踏实。

影片中所描述的“帮派”和美国真正的黑帮相比,只是个小儿科,并没有利益的追求和长远的计划,但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壮胆互相鼓励,更加豪情万丈,也更加肆无忌惮。

而美国社会恰恰也给了这些年轻人胡闹的空间和机会。

影片中的东尼和其它小混混们不同。

他曾经是喷射机帮的组织者之一,因为打伤对手入狱一年。

出狱后他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老老实实的做店员,脱离了原来的帮派,也很自然的喜欢上了波多黎各美女马丽娅。

他说:“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反省自己,好事就要来临,或许就是今宵?

”他明白自己以前的作为是瞎闹,他在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尽管这目标还很朦胧很虚幻,但他毕竟在努力寻找着。

华伦天娜老太太也在鼓励着他。

可惜他并没有与过去彻底切割,经不住里夫的劝告去参加了舞会,找到了自己的心爱,也埋下了祸端。

为了劝说两方的帮派止战,他又去了决斗现场。

血气方刚的他几拳挨下来,没能控制住自己,又恢复了当年的本色,什么前途的追求啊恋人的等待啊都统统扔在脑后。

成了踏踏实实的悲剧人物。

可见,在底层社会中的人们,要想用自己贫乏的知识和视野,看到街区外的世界,选择一条正确向上的生活道路,是有多么的艰难!

在大家的群舞中一起唱了一首戏谑的歌:“我喜欢美国,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需要十二个人合租过活;众多新建房子更宽敞,却把我们拒之门外;我要买间公寓加露台,你的口音最好改改;美国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你会打架;美国生活很安逸,如果你是白人;在这里有自由有尊严,只要你呆在同乡那边;能自由的选择工作,只管去做侍应或擦鞋子;…….”句句是讽刺诙谐,正是美国现状的真实写照。

正应了那句话:“那里是天堂,也是地狱。

”影片中用了很多的镜头,描述了东尼和马丽娅之间的爱情。

东尼和马丽娅相爱,却杀死了马丽娅的哥哥。

这种样式显得有点老套。

而编导却力图拍出新意。

舞会边的轻轻起舞,夜色中的凉台幽会,博物馆里的互诉衷肠,满脸血污的流泪告别,非常引人入胜。

此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也很细腻。

贝纳多死后,安妮坦和马丽娅开始的争辩以及后来的互相安慰,用女声二重唱来表现,显得十分动人。

那一场舞会的拍摄非常精彩,白人和波多黎各人各自围成圈,在爵士乐的伴奏下,有现代舞的欢快,也有西班牙舞的豪放。

舞会的策划人文质彬彬的向参加者们介绍舞会的方式,力图使舞蹈打破族群界限,结果无果而终。

几个膀大腰圆的警察在一边叉手而立,虎视眈眈的监视着舞会场面,显得那么不协调。

细想起来,又是非常必要。

编导运用的光线非常独到。

一道和煦的晨光照耀下,清晨的大街,一边是拆迁留下的废墟,一边是闪着懒洋洋的霓虹灯的药店。

街边上垃圾车在收集昨夜的垃圾,睡眼惺忪的儿童出门玩耍。

又一天开始了。

决斗的场面,两个帮派的人马从盐场的两个门进入,室外强烈的光照出这两拨人长长的身影,身影逐渐接近,交叉在一起。

预示着惨烈的决斗即将开始。

舞蹈场面同样非常吸引人。

所有演员的舞技都很精湛。

那几段街头舞蹈很像现在流行的“快闪”。

不顾来往的人流车流,只专注于自己的舞蹈。

在人们惊愕的神色中展开。

看似不经意其实早有安排。

甚至路面踏出的尘土,也在渲染着欢快的场面,真不愧是大师级的导演!

本人评分:7.5。

 8 ) 七项奥提但中国观众不买账,斯皮尔伯格翻拍歌舞片真翻车了?

由名导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歌舞片《西区故事》,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堪称夺奖热门。

但在中国,口碑扑街已成事实。

豆瓣6.4的评分在他的长片作品里垫底,与北美地区的高口碑大相径庭。

中美口碑差异明显故事冗长过时、男主表现力不佳、西班牙语台词听不懂、翻拍毫无意义......在负面评论的包围下,老导演首次操刀歌舞片,致敬经典的新尝试,仿佛变成五十多年从影生涯里的最新污点。

新版《西区故事》,预算高达一亿美金,虽口碑过硬,但由于北美上映时机不妙,撞上奥密克戎病毒大爆发,票房惨淡,以亏损告终。

难道这部翻拍经典本身,也像它令人尴尬的票房一样,吃力不讨好,拍了个寂寞?

细看影片,就会发现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斯皮尔伯格的《西区故事》,绝不该困在听不懂西语、故事老套这样粗放的批评中。

相反,它是一部注入了大师技艺,成色优秀的电影作品。

新《西区故事》同1961年的老版一样,都改编自1957年的同名百老汇经典音乐剧。

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纽约西区街头,由美国白人组成的“喷气机帮(Jet)”,与由波多黎各新移民组成的 “鲨鱼帮(Sharks)”之间的争斗。

白人帮的前首领托尼(安塞尔·艾尔高特 饰),爱上了另一帮派老大的妹妹玛丽亚(瑞秋·泽格勒 饰),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最后双方首领大决斗,以三人死亡告终。

作为一部翻拍片,自然免不了同老版相比较。

斯皮尔伯格这一次,也对老版进行了有意识地改写,而非如一些负评所说的照本宣科、倒模重拍。

针对老版相对失真、落后于时代的种族形象刻画的更新,应该是所有观众最直接可感的变化。

老版里,许多扮演鲨鱼帮成员的演员,都被迫化妆“抹黑脸”来增加波多黎各人身份的信服度,包括饰演女主角的白人演员娜塔丽·伍德。

尽管有十项奥斯卡大奖加身,但这些种族歧视行为与不贴合剧情的问题,还是给这部经典蒙上了阴影。

为了更符合剧情里鲨鱼帮成员的族裔身份,新版的鲨鱼帮成员全由拉丁裔演员出演。

女主角玛丽亚,也特意选择美籍哥伦比亚裔女演员瑞秋·泽格勒(Rachel Zegler)担任。

不少观众吐槽听不懂的西班牙口音,与缺少的字幕,也是斯皮尔伯格故意为之。

比起老版鲨鱼帮成员一口流利的英语,新版时不时冒出本地人听不懂的西班牙话,才更接近上世纪50年代的纽约街区的真实生活状况。

假如这些拥有充分剧情合理性的调整,也被吐槽为迎合政治正确的投机取巧,那也真是太看低导演了。

从选角的调整,到西班牙语台词的刻意为难,或许就能看出新版《西区故事》,选择的是更有真实感的风格。

就像新版的开头,摄影机就不似老版一般鸟瞰纽约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而是从一片待建的“废墟”中穿过,让观众看见了尚未建成的纽约林肯中心(汇集歌剧院、音乐厅、室外音乐厅的文化艺术中心)。

这些未成型的纽约文化地标,化作电影故事的时刻表,弥补了老版直接省略的部分,似乎也暗示着,这一代帮派分子,并无法享用这座城市未来的资源和美梦。

待建的林肯中心新版对于当年纽约西区街头实景和诸多细节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那个年代的视觉颜色。

有别于老版舞台化的明艳多彩,新《西区故事》在“亮”的同时,也带着明显的“灰度”,并反映在故事本身。

新(上)老(下)版本的色彩差异新《西区故事》里,美国梦的不可企及与族裔冲突,更具绝望意味,也映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

配角设定的增改就很说明问题。

老版里挡在两个帮派之间,替他们讲和的老警长,到了新版就变成一个挑拨分子与种族主义者。

在他的怂恿和默许下,两个帮派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地盘争夺。

电影也通过他的冷血发言,道出了一些事实——两个帮派的成员,无论皮肤是白是棕,英语带不带口音,到头来都是身处城市底层,抢夺有限资源和上升通道的弱势者。

美国梦与天下大同的理想,并不在他们纽约西区的生活现实中。

新版里,扮演男主情敌的波多黎各青年奇诺的经历,也有不亚于男女主无望爱情故事的悲剧感。

在学校修习会计学科的他,是鲨鱼帮首领博纳多口中“我最聪明的朋友”,代表着底层移民,以知识技能摆脱阶级宿命的希望。

他用心撮合奇诺与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但在帮派斗争中,文质彬彬、心地纯良的奇诺,沦为枪杀男主托尼的凶手,被仇恨蒙了眼和心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这些增改盘绕于男女主的悲剧爱情主线,虽算不上给故事改头换面,但也丰富了肌理。

尽管它们在歌舞片的类型里,深度有限,也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说细节的增改不易察觉,那新《西区故事》在视觉上的精彩呈现,则是不可被忽略的华彩部分。

荣获过两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亚努斯·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老搭档。

在他的镜头和斯皮尔伯格的场面调度下,新版《西区故事》获得了超出老版的灵动自由。

比起老版更加舞台化,多水平方向调度的歌舞场面处理,新版的摄影机与人物,明显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他们的舞动,带出了更多纵向的移动,这些对于景深和真实空间的探索,也凸显出有别于舞台的电影感。

尽管视觉风格总体追求真实,但在特定的歌舞或戏剧性场面,电影还是使尽浑身解数,利用阳光、霓虹灯牌、各式各样的室内灯泡、彩色玻璃,制造出了各种各样、具有表现力的光线和色彩。

它们或化身男女主一见钟情时镜头上的迷幻炫光,或是命案发生后的危险阴影。

从流光溢彩到冷硬诡谲的两极变换中,艺匠技巧尽显,颇有好莱坞大片场时代的风采。

这么说来,新版不仅是对老版各类问题的修补(老版诞生于歌舞片的过渡阶段,和改编的百老汇音乐剧时间相近,从形态上也更接近音乐剧),也是一次斯皮尔伯格在美学和故事上再创造。

不过,新《西区故事》面对中国观众,遭遇口碑大失利,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观众诟病的男主演技舞蹈差、男女主cp感不强的缺憾,都确实影响观感。

“音乐不入耳”的批评,也指出了斯皮尔伯格把控“歌”“舞”两个关键要素时的不平衡。

在经典旋律不变、影院音响设备更进步的情况下,观众似乎并没有在新版获得更优质、丰富的听觉享受,或许就能说明电影在音乐方面的问题。

男女主的主线苦恋悲剧,连同“哥哥前脚死,妹妹后脚就同杀兄仇人滚床单”的扯淡剧情,虽脱胎于经典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和老版电影没区别,但还是换不来中国观众的宽容。

在各式经典黑帮片里,看惯了帮派尔虞我诈、街头火拼的中国观众,显然无法在这个少年们小打小闹,大谈老掉牙爱情的故事里获得共鸣。

电影对于美国历史的再讲述,从情感和故事背景两方面来看,则离中国观众更遥远。

而且,中国观众对歌舞类型的接受度从来都不算高,即便是故事发生在本土的歌舞片。

2005年,陈可辛集齐周迅、金城武、张学友三位明星、精心打造的歌舞片《如果·爱》,几乎拿遍各类华语大奖,但票房运差,三千多万的票房,可谓惨淡。

2017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女主等多项大奖的好莱坞歌舞片《爱乐之城》,算是在中国观众心中有了姓名,顺势在内地获得2亿+票房。

但撇开歌舞形式和“石头姐”、“高司令”的明星光环,在情人节上映且拥有一个颇具话题热议性的“前任爱情”故事,才是影片“火”的根本。

回看《西区故事》,老版7.6的豆瓣评分就不高,新版又并未对“老套”故事进行更“现代”的改动。

再加上歌舞的娱乐价值,在中国观众眼中,向来比不上一个精彩故事,那斯皮尔伯格的翻拍遇冷,也算不上稀奇了。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号:影吹斯汀,阅读原文:奥斯卡七项提名到了中国遭差评...名导斯皮尔伯格的歌舞片首秀,真老套又无聊吗?

文/motion

 9 ) 杂谈:2020年代该如何翻拍一部歌舞片?

一句话,如果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就别看了——不如再去把1961年原版电影找出来看一遍。

是我大意了,真的。

我原以为在LMM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今天,是时候可以重新讲述一下波多黎各裔上世纪50年代来纽约定居的“美国故事”了。

但是我忘记了,音乐剧翻拍成主流商业电影并不容易。

当初拍什么像什么的伊斯特伍德,因为拍了电影版的《泽西男孩》差点儿让我觉得晚节不保。

何况是近几年几乎拍一部我失望一部的斯皮尔伯格。

当然了,这个电影表现力不佳,也不完全就都由斯大师背锅。

那么我们今天就借由对本片各主要部门的功过评定,来简单聊两句,在21世纪,该如何翻拍一部musical?

1、歌舞范式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分野歌舞片作为好莱坞成熟的类型片之一,在上个世纪中期曾经非常受欢迎。

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在普通家庭得到普及,看电影要专门去电影院,某种程度上,这项活动的隆重程度和看一场舞台演出类似。

那个时候的观众不会纠结于银幕上的角色走着走着路突然在街上来了一大段踢踏舞或者情到浓时脱口就是一段咏叹调,音乐片,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会比人们的日常生活夸张许多,艺术嘛,总是要高于生活,而演员们的悦耳歌喉和曼妙舞姿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听享受,大家会欣然买账。

于是,很多歌舞片的叙事“语法”就逐渐被固定了下来,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音乐舞台剧一道,从有声电影产生初期一路火到了60年代。

观众印象中最经典的歌舞片大多产生于那个时代(R&H什么的,横跨百老汇与好莱坞)。

后来音乐剧和歌舞电影开始分化发展,音乐剧挣扎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流行文化的变化,开始有更多曲风,民谣、摇滚、说唱,也开始出现小清新的舞台,更加自然平实的艺术风格,但是不论如何,因为音乐剧始终是高度“舞台化”的,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已经默认了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不是真实生活本身”。

但电影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电影是不能突破“第四面墙”的艺术,有着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场景,天然就有让观众信服的义务。

所以,一部真人歌舞电影,怎样做才能让观众“不出戏”,就变成了重要的命题。

基于我上述论点,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动画片做歌舞片就要容易许多。

事实上自90年代以降很多经典的歌舞片都是动画片。

而原创的真人歌舞片越来越少,近年受到主流艺术/商业双认可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当然了,歌舞的创作成本较高且涉及跨界,大部分电影导演也不会凭空就选择歌舞作为自己的叙事手段),而且这类影片大多看起来“非常复古”。

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2016年的《爱乐之城》了,下一年的《马戏之王》勉强也可以算一部,但是《马戏之王》受到的关注和吹捧基本都没有出圈。

再往前数,恐怕就是2001年的原创电影《红磨坊》了,凭借巴兹卢瑟曼精美的艺术风格和男女主角的完美演绎,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在多年后反向输出到舞台,有了自己的改编音乐剧。

但是《红磨坊》的成功仍然比不了第二年的《芝加哥》,而后者则是对经典舞台剧的翻拍。

在华语影坛,凭我个人印象21世纪能达到这样成功的主流歌舞片就只有陈可辛的《如果爱》。

可见这个品类,放在今天,并不好驾驭。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部优秀的原创歌舞片,大部分歌舞片都是传奇音乐人物的传记,或者音乐舞台剧的翻拍。

好处在于,当电影创作时,你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且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IP,有了剧本的蓝本(注意,改编电影时剧本仍要进行再创作,但是毕竟是改编,而且原始素材招人喜欢和惹人讨厌的地方都是经过市场印证了的),还可以在相关跨界领域寻找演员(音乐圈演音乐人、舞台剧演员演舞台剧的电影版,有些还自带名气)。

而挑战则是,原始素材可能已经过分深入人心,而它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电影艺术】所创作的。

个人见解,一部音乐舞台剧要翻拍成电影时,挑战最大的主要是三方面:音乐、镜头和舞蹈。

这么说似乎有点多余哈,音乐和舞蹈本来就是musical的灵魂要素,而镜头设计则是电影艺术的精髓所在,但是,当艺术形式转化时,最先产生矛盾的恰恰就是这些核心部门。

关于音乐,有些musical可能没有那么看重舞蹈,但是所有的musical都一定非常重视音乐。

电影导演允许原曲谱在影片里占怎样的比重?

选择什么样的编曲风格?

更重要的是,和电影的整个声音部门怎么配合?

一部影片往往有比较统一的风格设计,当重要的歌曲唱段响起的时候,我们会进入情绪性段落,听角色唱歌抒情,但是在叙事的主体段落呢?

在歌曲的间隙呢?

在黄金年代,一部歌舞片可能会选择用全配置的交响乐团(full-orchestra)将曲谱满铺整部影片,但是那种审美意趣已经和当今观众的观影习惯脱节了,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的场景,我们可能会期待更真实自然的环境音,会希望配乐能够低调一点,而不是时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而“幕间戏”的编曲风格又需要和核心唱段保持一致。

很多时候,作为一部21世纪的新作品,导演们会尝试时髦、轻巧的编曲风格,以期让“讲故事的手法年代和电影产生的年代保持统一”。

我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红磨坊》剧情背景设定是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所以该片在art design(服化道美术)上要营造出那个年代的氛围感,但是该片的歌曲却大量使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不论歌词、曲风、配器、演唱技巧,以让观众get到这是一个讲述于2001年的故事。

我再举个不那么成功的例子,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讲述的也是十九世纪巴黎的故事,但是因为舞台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韦伯把曲谱写得非常古典,编曲却又混杂着大量80年代midi风,该剧至今仍在上演,风格也相对固定了下来。

结果当《歌剧魅影》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版的时候,电影导演不太敢动原作的音乐风格,韦伯自己写了首相对“风格与时俱进一点”的新歌,却融不进原剧,只能放片尾字幕的时候放。

显然,原曲谱越古典,和当下流行风格的gap越大,改编难度也就越大。

2012年汤姆霍珀翻拍《悲惨世界》的时候,因为坚持所有演员现场演唱收音,差点儿扑街,勋伯格粉丝也会痛心于浪费了那么宏大气象的曲谱,但是好在,没了勋伯格光是靠雨果也撑得起这个IP。

那么回到2021版《西区故事》,西区故事的原作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得益于伯恩斯坦的大师曲谱,这点显然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太创新的解法,只是在一个相对减量版的配乐中加入了大量的空隙,用弱化音乐甚至没有音乐的段落塞了不少“文戏”进去,而这些,让我觉得影片节奏无比冗长,戏剧张力大大减弱。

关于镜头设计和编舞我放在一起说。

简单讲,一个不懂编舞的导演拍不了音乐剧,就如同一个不懂镜头该怎么运动的导演拍不了电影一样。

这个门槛并不低。

漂亮的舞蹈动作并不仅仅是为了“炫技”,而是组成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舞台上,因为观众的“观看”(observation)是相对客观/外在的,可以说,大量的舞蹈动作原本就是为了“固定机位”而设计的。

但是到了电影中,在一个更加灵活、流动的空间内,我们从哪看、怎么看这些舞蹈场景,就构成了全新的叙事角度,again,因为运动镜头在影片中经常被用于表现内心戏,而我们在看歌舞的时候,特别是看宏大的舞蹈场景的时候,一般不想拆穿这个“第四面墙”让观众意识到导演的存在,但是导演又不能真地放弃“选择”和“引导”,舞蹈场景的机位怎么运动,就成了特别的难题。

有不少musical在翻拍的时候弱化了舞蹈的部分,比如伊斯特伍德拍Jersey Boys, 除了主人公上台演出的段落,感觉就像一般的故事片,which might be fine… 但是当原作舞蹈特别精彩特别重要的时候就不合适了。

当然,同样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是否合理和在电影场景中出现是否合理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代表性反面案例就是2008年的电影版《妈妈咪呀》,舞台剧导演把新郎和伴郎们穿着潜水服的那一段“lay all your love on me”的舞蹈动作原样搬到了海岛实景中,让他们一个个地跳入海里去了……即使是喜剧这样的桥段看起来也毫不幽默,而是让人觉得他们都是神经病。

我觉得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就是不同艺术形式对“写实”的接纳程度不同。

正面教材当然就是2002年的电影《芝加哥》,虽然是音乐剧的改编版本,所有编排调度却大不相同,既要“再创作”又要保持Bob Fosse原choreography的神韵,是很难的,而因为他们完成度高那年甚至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说,如果2021版《西区故事》有哪里可取,就是卡明斯基的摄影输出还是很稳定的。

看完第一大场戏我其实还蛮惊喜的,因为the Jets song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电影“写实”的程度:高度还原的50年代纽约街景、在建的林肯中心、写实的环境音和伯恩斯坦曲谱的融合、人物在较大范围内走动的同时开启标志性舞蹈动作、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运镜和不断在大小景别间切换来平衡“真实感”与“舞台感”……如果导演和DP完全不懂舞蹈,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调度与镜头设计的。

可惜,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男主出场后就破功了( ̄◇ ̄;) 这样就让我们开启第二部分的讨论—— 2、一部翻拍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卡司,是卡司,还是卡司即使从来没看过《西区故事》原作音乐剧和61版电影、也完全不了解剧情梗概的观众,仍然会在影片相对靠前的位置(最迟到舞会那一场戏)就了解到,这是一个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中叶纽约街头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到了故事的结尾处,主角们可能像莎剧原作中一样,全死去,也可能作了新的编排,但是相信我,观众不是来看剧情的。

结局不是悬念,或者至少不重要。

这跟观众在看作为原创故事的“啦啦蓝”时的心态完全不同。

名著的一部分,就是观众是走进剧场/影院来观看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故事的。

这些角色是观众熟悉的,而且他们带着非常强的前设。

所以每一版翻拍作品,在宣布卡司的一刹那,就已经锁定了影片的最大悬念:这几个演员演绎这些角色怎么样?

是否有说服力?

是否赏心悦目?

很多时候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花时间,是为了看明星:like, “OMG Meryl Streep could actually sing!” or, “什么?

狼叔那么瘦弱居然去演冉阿让?

我不同意!

”不管赞美还是吐槽,看了再说,因为卡司引发了我足够的好奇心。

不是明星也可以,我会愿意看性转版的天鹅湖、全少数族裔版的汉密尔顿、或者就是some random young pretty faces. 而作为一部音乐剧翻拍电影的卡司,大家主要会从三个角度去评价演员的演绎:唱功(包括舞蹈技巧)、演技和扮相,就跟歌剧或者戏曲差不多哈哈。

这三点,缺一不可,特别是主角,如果任何一方面缺失都会让观众想要退票。

2021版的《西区故事》给我观感如此之差,选角导演可能得背一半的锅——搁着那么多唱功舞技演技甚至江湖地位均过硬的配角和群演,上哪儿挑了这么离谱俩男女主?

Tony像个木头人一样让人出戏,Maria长得没毛病但是塑造得像个痴女,俩人的爱情戏何止不convincing,完全让人尴尬。

要知道,这种爱情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整部影片就会变得滑稽。

特别是莎士比亚给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上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桥段,就更难演绎。

当然本剧男主不仅爱情戏演得不好,跟哥们儿的情感也完全看不出来,已经到了他出现我就想快进的地步。

至于子弹姐的Anita,确实塑造得非常有魅力,但是也不值得单为了她看一遍这部电影,这么说吧,Anita这个角色写得就比较讨巧,历届都是谁演谁得奖,虽然2021版的Anita进行了一些更加现代化的twist,但是我觉得综合表现力并不比61原版电影里的Rita Moreno更好,而Moreno演员本人更是作为制片人之一参演了本片(饰演Valentina),还贡献了一首新歌,但是有点强行加戏了我也不太买账。

剩下的演员基本都是舞台剧演员了,想看他们的精彩演出大可以找点舞台版的视频,包括我非常欣赏的音乐剧演员Brian d'Arcy James,是不是自《傲骨贤妻》《嫌犯追踪》以来就专心在好莱坞跑龙套了啊?

3、精英话语权的削弱与美国式说教作为斯皮尔伯格操刀的主流商业电影,2021版《西区故事》不出意外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是过于露骨、过于絮叨的那种“爹味说教”。

种族矛盾和冲突,从上个世纪伴随着有色人种往美国的移民潮和美利坚民族想象共同体在重塑过程中“精英”与“大多数”对话语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时至今日(2020年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随着【母语为西语的人群】(美国式政治正确求生欲哈哈)在人口比例中的不断增加和社会贫富矛盾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尖锐,“人民”不是越来越团结,而是越来越撕裂。

影片中已经用非常直白的台词说明了帮派斗争的背后真实推动力,不是种族仇恨,而是经济利益(“It's not about race; it’s about terrirories.” ),并且,把这两群可怜的青少年留在这个人间炼狱互相争斗的是阶级的壁垒(提示:50年代的纽约西区还是底层人混迹的、治安最差的街区,但是林肯中心马上要建起来了,以后就是你们都高攀不起的地段了……)当然,可能故事里的秩序代表者(警官)会把这些孩子们的不幸归结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努力,酗酒、吸毒、游手好闲,没送他们去受良好的教育,而我们都知道,在那之上还有更沉重的力量扼住这群孩子命运的咽喉。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问题,点到为止就好了,观众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就算了,到底有没有必要喋喋不休以至于破坏叙事的流畅性?

本片的剧本改编是美国著名编剧Tony Kushner,这可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这样masterpiece的人,而且他的剧本改编能力并不差,至少他是非常witty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本片的说教那么傻愣愣的,不知道Tony Kushner是不是被斯大师的“爹味说教”给洗脑了,愣是在每次戏剧冲突大小高潮来临前后都要插入大量冗长的文戏,就讲道理,不讲感情。

斗殴之夜、Riff和Bernardo死了以后离电影结束居然还有40分钟,虽然基本情节和舞台剧、原版电影是一致的,但总给人“Tony死太慢”的观感……当然了,现在是2020年代了,做一部主流商业电影,你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

 10 ) 新《西区故事》:不进则退的剧情设计和歌舞表现力

斯皮尔伯格的这部《西区故事》的情节与同名原作基本相同,一样的火箭帮和鲨鱼帮,一样的意大利裔和波多黎各裔,一样的不同阵营男女的爱情故事,一样的跳舞对决和冲突起因,一样的男主杀死了女主的哥哥而女主对男主不离不弃以身相许还要一起私奔,一样的男主最后被杀酿成悲剧。

说实话,原作的剧情本身就过于浪漫化,爱情元素被过于放大到有点失真感,中国观众可能会有些不认同不适应。

不同的是,歌舞不再有原作的感召力,原因在于作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原作得到认可主要源于片中精彩的歌舞,不少片段已成为荧幕经典。

新作的歌舞其实并不差,但未能超越,事实也很难超越的情况下,不进则退,只是重复而已,很难引起共鸣。

这就意味这部电影是失败的,口碑和票房的双重失败 ,即使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也难以改变陪跑的结果。

斯皮尔伯格虽是名导,但却不适合导演歌舞片,这部电影成为了他生涯中的波澜不惊的一撇。

《西区故事》短评

没意思。浪费钱和时间的消耗品。

9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很差

不要插手你妹妹的闲事,否则你会被人捅死。你被捅死当晚你妹妹还会跟杀死你的凶手啪啪啪,再被你老婆抓到。你老婆抓到以后还会被你妹妹劝去给凶手传信,顺便差点被凶手的同伙们轮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为难别人就是害自己。阿弥陀佛。

14分钟前
  • 曳尾.avi
  • 较差

原作就不是什么”珠玉“,事实上老版电影在平衡舞台感和电影媒介上做的非常失败,Spielberg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在新版上不仅修改了编舞的调度和细节使之更适合大荧幕,也在cinematography上下足了功夫。Mise-en-scene相对于老版的丰富其实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影工业的发展。然而影片本身也只是三星水平(原作放在现在来看是比较overrated 的musical),好在casting拉回来了一把:虽然Ansel Elgort不出所料很拉垮,但Rachel Zegler的唱功简直惊艳;Ariana DeBose在The Prom时期就很有亮点,到了Anita这个全剧最出彩的角色上,她更是如鱼得水。本片邀请了老版Anita的扮演者Rita Moreno回来助阵,更是安排了一首solo,在情怀上倒是诚意满满。Overall,如果不带着包袱与滤镜,这个版本的”西区“确实不算差。

18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整体的的带入感比61年的版本好了很多,歌舞和剧情结合的也合理了很多,大部分的音乐做到了有源。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还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会拍电影的导演,很多段落的设计都有奇观的感觉,让这个老套的故事有了新的活力!

20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

充满了种族对立,女主的脑回路也让人大受震撼。把他当纯歌舞片呢,也不够好听好看。这种思想陈旧纯属虚构的故事,如果没法与时俱进提出新的思考,就别拍了。坐在隔壁的姐姐全程跟唱,我也能理解导演对这个故事有深厚的情结,但好歹编一点阳间的剧情。 女二在女主的衬托下格外美,她的裙子她的舞蹈都充满了阳光。

22分钟前
  • 画画_MgS
  • 较差

波多黎各人在美国。平平无奇爱情歌舞片。

2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有人说这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次命题作文,关于这个说法,我基本也是同意的。很难想象这个时代了,还能拍出这么一部过分追求形式和原汁原味,而忽略了新时代观众诉求的电影。这个故事就是百老汇的一部经典舞台剧,从剧情内容上,可以看到里面深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想来也是当年百老汇用来比肩经典歌剧的一个重要作品。这次导演的翻拍在镜头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可以看到高对比度的30年代美国街头,高饱和度的哥伦比亚风格服饰,以及灯光反射的耀眼水面,彩色玻璃笼罩的教堂等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电影语言的魅力。但就是这个故事真的很奇怪,女主为了杀兄仇人居然放下仇恨和对方恋爱,最后这个男主居然简单被一枪干掉只因被告知女主不会来了?这是什么老套剧情,放在现在哪怕改编一下也好吧 20221224

29分钟前
  • 心之呢喃
  • 较差

新瓶装旧酒,翻车翻大了。不明白这个陈旧故事怎么会一点改编的痕迹都没有,Tony Kushner你好歹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的大神啊!另外,阵容gay到我了...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剧情实在感动不起来 甚至觉得里面的每个角色都太幼稚了 没看过老版 对这版无感且无聊透顶 不敢相信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男主演技太烂了 女主倒还行 但也没到好这个境界)

35分钟前
  • Warren
  • 很差

新的旧,旧的新。

40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斯皮尔伯格是真的会拍青少年恋爱,《头号玩家》那个好嗑,这个虽然狗血,但一见钟情那段短短的舞蹈还是有甜到,艾尔高特也算是从《星运》开始看了好几部了,一直很适合那种狼窝里的狗子人设。几场歌舞的调度都好,这片翻拍果然还是因为价值观正确,剧情不行。

43分钟前
  • 焱返
  • 还行

剪辑调度精准华丽,叙境转换极度顺滑,近年来最“歌舞”的歌舞片,就是两位主角的表现实在令人一言难尽,不知欧美那边为何如此肯定女主的演技……

44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哭了四次(? 死皮真的牛 前两幕的调度和质感我每首歌都在快站起来鼓掌的程度(虽然ansel唱成这样很下头哈也不知道芭蕾舞是不是女朋友补课的腿没有专业的打的直 但是太爽了 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末的厂拍歌舞片的荧幕语言和打光方式 所有让我出戏的都是过于现代的特效加强和剪辑方式 make 60s great again!!!!! 桑爷credit出来全场鼓掌尖叫 wish you could have seen this day 😭

49分钟前
  • F
  • 力荐

几个ensemble numbers都拍得特别好,看得我心潮澎湃,然而紧接着就是ansel elgort村头二傻子般的演出,又让我命丧当场。整个观影过程就是这么死去活来的。至于新人女主,几乎没有演技可言,就爱豆水平吧,哥哥死后和嫂子那场戏被压得毫无存在感。还是给个四星,敬伯恩斯坦桑德海姆。

54分钟前
  • 西毒欧阳大力
  • 推荐

😅挺无语的改编,可能是因为原作剧本本来就很无语吧

59分钟前
  • Bradley_10
  • 还行

舞美是棒的 但是歌除了america其他的没任何印象 剧情也好难看

1小时前
  • 你的纽约好邻居
  • 较差

美式霸凌(加长版)

1小时前
  • Stiles
  • 还行

十年前看老版,大失所望,可即便交给斯皮尔伯格,依然挽救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断不可再瞎一次。贫民区的火并帮派,多少与世道、历史、人性相关的惨痛议题,可惜被那就连童话都要掂量的爱情引导,走向巨大的荒唐与幼稚,连带着那些本该摄魂的悲剧,都显得毫无意义。歌舞也一般,但是阿丽亚娜·德博斯与大卫·阿尔瓦雷茨超棒,尤其是Anita一角,场场歌舞都能点亮这个昏沉故事。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较差

旧版本来就是音乐电影是上最大沽名钓誉和名不副实之作,而如今除了将其复刻某种老派影迷念念不忘的「年代感」之外一无是处,至今无法明白全篇都是难听的歌居然被某些人认为是经典?

1小时前
  • 451½°F™
  • 很差

把原版的帮派械斗植入城市改造的大环境下,更增添了一堆小情人的悲剧色彩。艾尔高特的舞姿在天台夺枪一场展现的淋漓尽致。讽刺“社会学家”的梗依旧。总体来说有点冗长了。

1小时前
  • 风间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