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冲着对阿莫多瓦和门罗的好奇去看了胡丽叶塔,说实话,这个片子让我看得有点难以入戏。
很多时候像在博物馆里看某件艺术作品的背景故事视频。
因为色彩的象征意义太明显。
胡丽叶塔年轻的时候是蓝,明亮的蓝。
接下来是红,鲜艳的红。
情节跳跃并且交代简单,一个错愕跟着一个错愕。
并不是有多离奇,而是我看不到解释的线索。
这个意义上来说,观众的视角也就是剧中那个懵懂的胡丽叶塔的视角。
阿莫多瓦呈现的故事,就是主人公理解的故事,而不是导演理解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整个人都空空荡荡的,觉得有点不甘心,把影片中的某些意向想了一想,觉得还是有点写头。
年轻的胡丽叶塔就是那种遇到爱的人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傻白甜。
越是美丽,越是容易被俘获。
火车上被男人勾魂了,男人老婆死了一封信给她,马上就把自己送了过去,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是被和他老公有一腿的女艺术家鼓励才说。
结了婚有了孩子幸福生活吧,她一不在男人就偷腥。
她还要装作不知道,只能把她的怒气发给同样不忠的父亲。
可是他父亲找了另外一个女人是来照顾她那有精神病的老妈的呀。
当女儿去夏令营的时候,她总算跟老公摊牌了。
不咸不淡地吵了一架,她出去散步,他老公出去打渔。
结果打渔的时候刮暴风雨,挂了。
这就开始了胡丽叶塔漫长的抑郁和负罪的一生。
她觉得她对她老公的死负责。
即使她没有这样对女儿说,但情绪是会传染的。
影片进展到后面,揭晓原来他老公的情人,还有她女儿,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男人的死负有责任,所以这三个女人都生活在负罪感里面。
我并不想去辩驳这种负罪感的合理性。
我只是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故事反转,是胡丽叶塔车祸了,剩下的三个人会活在负罪感中吗?
我觉得不一定。
她老公因为“悲痛”,肯定和他情人疯狂做爱。
她女儿,明显对他爸的崇拜多于她妈。
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知道真相之后想对待她母亲一样对待她父亲,但她绝对不会从他父亲那里感染到“负罪感”这个病毒的。
所以我想到了影片一开头那个象征意义很强的,他老公的雕塑家情人捏的小人,很重很结实的男性,顶着一个巨大的生殖器,做成水龙头的形状,名字叫做“源泉”。
这是赤裸裸的阴茎崇拜啊。
这三个女人,都认为她们幸福的源泉来自于这个男人。
负罪的源头也来源于此。
当胡丽叶塔的女儿无法承受对她妈,对他爸的情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责怪的时候,她就出走了,逃离承受她妈给她带来的负能量,为自己活一次。
而胡丽叶塔年复一年地等着她女儿回来,一次又一次把给她女儿的生日蛋糕砸到垃圾桶里。
终于有一天她愤怒了,不再等下去,搬家,开始新的生活。
这个愤怒的她,和那个睁着无邪的大眼睛,温暖顺从的年轻的胡丽叶塔如此不同。
她最爱的男人没能让她愤怒,但她最爱的女儿让她愤怒了。
当她有女儿在身边照顾她的时候,她脆弱的心灵总有倚靠,因此总像网里挣扎无助的鱼,等待着被灌溉,被救赎。
自己的骨肉,总归不会抛弃自己的吧。
但就是这样的想法也被现实无情地砸碎,愤怒终于扬起了她坚强的决心,不再等待任何不在乎自己的人。
这样的胡丽叶塔,对于Lorenzo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胡丽叶塔和Lorenzo的关系,像是是她和死去老公的关系的反转。
但随着胡丽叶塔的车祸,他们形成了更深层的共情。
这个时候的胡丽叶塔,找到了真爱。
到最后,胡丽叶塔的女儿给她写信了。
因为她女儿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才体会到母亲失去自己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
但她不必因此而道歉。
因为她的绝情,她的母亲才能找到自己。
而时间,会在恰当的时候,让久别的人重逢。
男人用生生世世去营建马孔多,为的就是处决孤独。
而女人每两秒钟就会出发一次逃离的念头,但都被生活碾压成一条丝线,这条所谓的阿里阿德涅线,可以帮助忒休斯逃离迷宫,可是对于女人来说只能被缠绕。
孤独和逃离从希腊神话故事到现实都被拧巴的结合在一起,本可以早早回家的奥德赛,硬生生给自己加了二十多年的戏码,搞得老婆珀涅罗珀靠着反复编织度日。
就像今天很多可怜的男人,没有办法给自己加戏消磨时光,就在车里发呆度日。
这个普遍问题看着很细碎,可是杀伤力相当惊人,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用艾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篇改编成一部叫《胡丽叶塔》的电影,女主在《机缘》《匆匆》《沉寂》中穿梭而过,那条逃离的丝线用镜头和空间的转换,展示了逃离对于女性来说毫无意义,不管是出走的娜拉还是卧轨的安娜,任何意义上的离开都无法撼动这个社会一丝一毫。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女性就必须被困或者男性必须孤独呢?
答案就在艾丽丝门罗的笔下,也掌握在女性的手中,过去女性手中的针头线脑和家庭琐事,在门罗的开辟下已经进入了新世界。
正如那句“富人要进天堂,犹如骆驼穿过针眼。
”,门罗提供了让女性穿过针眼,用那条逃离的丝线编织女人的思想,女人的生活,女人的自由。
电影是男导演拍摄,透过摄影机可以看到导演看门罗作品的视角,从空间上的变换展示了女性穿过针眼的影像,更加立体化了文学意象,同时丰富了阅读门罗作品的方式。
门罗没有让女性穿过针眼进入天堂,毕竟女人去了天堂不能把男人留在地上,那样男人真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永世孤独了。
所以,放心去看这部电影和书,还是那句老话地球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本着双赢的前提,如果割裂了这个世界,那地球也就不好玩了。
文/麻赢心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阿莫多瓦代表了克制、内敛、朴素的对立面,他的作品奔放、浓烈、极致,并且常常还带有某些私人的“恶趣味”,因而在展开对《胡丽叶塔》的评论之前,首先得说,这是一部十分勇敢的作品。
《胡丽叶塔》的故事十分简单:它讲述了一个女人在三十年中以不同形式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女儿,隔在三代人之间的寂静(《胡丽叶塔》的原片名为《无声无息》)如一把尖刀重重地刺在她身上,使其生命的每一秒都是流着血的,而这一切并未以十分暴烈的面貌呈现,因为所有这些也只是人生的常情。
影片多次展示了“人在途中”的场景,三十年间,从马德里到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再回到原点马德里,胡丽叶塔一路风尘仆仆,最终留在身上的,是从人生的中心气喘吁吁地涌出的疲倦感,包裹着被重创的灵魂、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残酷:母亲重病,父亲另觅新欢,并对此毫无愧意;丈夫长期出轨,不觉羞耻地说,那些只是性;成年后的女儿得知父母婚姻的真相,决然离去,只在每年生日时寄给母亲一张卡片。
胡丽叶塔生命的最后一抹亮色来自晚年遇见的恋人,他默默地跟在她身后,目光中常带着欣赏和柔情。
而这道光明由阿根廷演员达里奥·葛兰帝内提(Dario Grandinetti)出演是令人潸然的,继《对她说》之后,这是葛兰帝内提与阿莫多瓦时隔十四年后的再度合作,十四年后,当年不懂聆听的男人终于学会了守护。
《胡丽叶塔》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然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现在与过去”交叉呈堂,而是在回溯中不断地解构记忆,这种解构为过往的光阴增加了一层似梦似真的开放性,因而我们看见,年轻的胡丽叶塔出场时置身于带着奇异感、光线极不真实的夜火车,爱情和死亡在同一趟旅程中来临,雪地上的麋鹿仿佛天外来物;生了小孩的胡丽叶塔回到故乡看望多年卧床、神志不清的母亲,夜里,母亲忽然奇迹般地醒来,认出了带着外孙回家的女儿,三代人得到了片刻的温馨,母亲更在隔日走出了房间,回到盛年时的模样。
凡此种种,当我们再度回到现实中,不禁恍然,一切皆带着企图重建过去的虚妄和哀伤。
全片最具冲击力的一幕是年轻的胡丽叶塔在遭遇背叛和丧偶之痛后“瞬间老去”,这个镜头被认为是“伯格曼式的、饱含寓意的”。
《胡丽叶塔》在西班牙上映后,媒体和影评人的反应两极,但即使最激烈的评论也承认,影片不乏惊艳的时刻,这正是其中之一。
正面声音中最有趣的一篇将阿莫多瓦与去年因《卡罗尔》而备受赞誉的陶德·海恩斯同框讨论,认为二者的作品完成了“对经典情节剧的重塑和再现”,在基调上“均有道格拉斯·瑟克的古典风格和法斯宾德的反叛气息”,在影像上,又都深受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启发,通过光线和构图向日常场景中注入寂静的情感,而就题材来说,“《胡丽叶塔》的主题承袭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情节剧关注的女性角色和世代冲突,放眼影史,从 ‘女性的电影 ’到 ‘女性的孤独 ’是重要的一个迈进,标志性的作品包括金·维多的《慈母心》、迈克尔·柯蒂斯的《欲海情魔》,而今《胡丽叶塔》又新添一笔。
”与此同时,也有评论认为《胡丽叶塔》为赋新词强说愁,整个故事缺乏力量和说服力,尤其两名主演的发挥差强人意,刊于《国家报》的一篇专栏认为:“看起来全世界都认为艾玛·苏雷兹(Emma Suárez , 中年胡丽叶塔)的演出是令人赞叹的,对我来说,她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一个有魅力的女性,但是她缺乏使我感到不安的东西,尽管整部戏她都在全力展示 ‘内心在流血’.....片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可信的,其中一些令人发笑,比如萝西·德·帕尔马(Rossy de Palma)饰演的那位。
还有一些时刻我感到尴尬 ,比如当主角的父亲讲述他如何与外遇对象在 ‘音乐节’上邂逅。
我也不明白火车上的自杀事件和火车外的麋鹿到底要说什么。
总之,已没有必要在糟糕与更糟糕之间进行痛斥。
”趋于一致的是,大多数评论都同意“从内容和戏剧性方面来看,《胡丽叶塔》仍是十分阿莫多瓦的,但它与《破碎的拥抱》、《回归》、《对她说》以及《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非常不同,它有一个朴素的外壳,并为趣味性和梦境的渲染留下了空间。
”正如《先锋报》的标题:《胡丽叶塔,并不阿莫多瓦主义的佩德罗》。
而对我来说,《胡丽叶塔》是正在自我突破中、富有勇气的阿莫多瓦,一点新一点旧,对于习惯了阿莫多瓦过往风格的我们来说,初始感受可能是新不如旧,但怕是需要再过一些年,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这部电影在阿莫多瓦导演生涯中的意义。
除女性题材之外,片中仍有许多阿莫多瓦惯用的元素,比如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引入, 在《吾栖之肤》中,路易丝·布尔乔亚展示两性共存的雕塑作品使薇拉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胡丽叶塔》中也出现了同类雕塑用以隐喻;比如年轻胡丽叶塔“可怕”的发型,活脱脱是主唱年代的阿莫多瓦本人(这段“黑历史”请参考公众号“吾栖之地”历史文章《“台柱”阿莫多瓦》);比如胡丽叶塔的女儿与同性密友的暧昧感情,后者身边一闪而过的犹如大卫·宝儿的面孔等等,每一处都是鲜明的阿莫多瓦。
当然还有他最爱的马德里。
从《活色生香》中70年代笼罩在管制阴霾下的马德里,到今日变成全球最gay friendly、最开放的欧洲城市,世界看似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归根到底,每一代人的生活依旧面临相似的课题,依旧支离破碎。
也正因为这些课题跨越时间、地域和文化,所以当阿莫多瓦把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改编自其中三篇)移植到西班牙,毫无违和感和水土不服的现象。
尽管很难说忠于原作,《胡丽叶塔》还是保有了门罗作品的魂魄,即以不破坏生活肌体的平静去讲述汹涌的感情,直视“略显俗套又十分特别的人性以及“无法逆转的时间带给我们的无力感。
”戛纳首映后,《胡丽叶塔》大约将迎来更多争议,然而,作为阿莫多瓦的多年迷妹,本文作者最后只想讲一个迷弟铺垫多年、初心不改,并最终得偿所愿、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在2010年,有一个叫佩德罗的西班牙导演拍摄了一部叫《吾栖之肤》的重口味电影,并在片中暗搓搓地夹带私货,让被囚牢笼的女主角读一本叫《逃离》的书,以此表达对女神门罗的爱慕;三年后,在一次采访中,这个叫佩德罗的导演反问记者:“难道还有人不知道门罗是英语世界最好的短篇作家?
” 而在更早的2008年,这个叫佩德罗的导演在本国报纸上写道:“如果要讨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柳暗花明》——改编自我最爱的当代作家之一门罗。
”由于太爱门罗,这个叫佩德罗的西班牙导演一度考虑去加拿大拍个英文电影。
后来可能因为本身英文太烂而作罢。
然而世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一个迷弟接近他的女神,时至2016年,66岁的佩德罗终于把《逃离》的背景搬到西班牙,搬上大荧幕,定名《胡丽叶塔》,至此做到了迷弟的最高境界:将自己的名字和女神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文本来自公众号:吾栖之地
关注和走访西班牙电影人的公众号:吾栖之地
阿莫多瓦上一部打动我的作品是五年前的《吾栖之肤》,随后他拍了一部嘻嘻哈哈的gay片《空乘情人》。
作为知名的基友导演,他的作品多数是关注gay和女人,他镜头里的直男,基本都不太正常。
《吾栖之肤》中,被囚禁的女主角读着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彼时她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年后,Julieta亮相戛纳,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所谓粉丝的最高境界)。
由于英语不好,阿莫多瓦没法按原计划拍一部英文片,于是他把故事搬到西班牙,他所熟悉和热爱的马德里。
这部电影关于女人,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driana Ugarte和Emma Suarez分别饰演女主角Julieta的青年和中年,这种两人扮演同一角色的手法并不稀奇但很冒险,很多片子里角色突然换人令人感到突兀,镜头的切换十分考验功力。
而阿莫多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成功说服观众这样的人物转换是完全自然的,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经历了巨大悲痛的Julieta呆坐在椅子上,女儿用毛巾帮她擦头发,她的脸埋在毛巾里,等到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就瞬间老去,换成Emma Suarez沧桑的脸。
这张照片也被用作电影的正式海报,我看的时候想到村上春树在《舞!
舞!
舞》里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人是一天天慢慢长大、变老的,现在才知道,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这可能是导演所有作品中最温和的一部,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元素在,看惯了他旧作中的张扬,突然回归平和让很多人有点儿失望。
的确,阿莫多瓦在博人眼球这方面绝对是佼佼者:在公车上生下孩子、警察来抓强奸犯却无法将他从女人身上拉下来、长着胡子的女佣人偷偷爱着自己的女主人。。。
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场景,血腥和情色更是他的强项。
因而这部认真讲述的电影让人觉得好像不够刺激,但我觉得,66岁的他正在回归本真。
(当然也许他下一部又搞出Kika那样的东西来我就打脸了) 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色彩和构图。
年轻时的Julieta顶着一头十分朋克的金色短发,鲜艳的蓝色毛衣、黑色紧身裤、马丁靴,中年的她则被象征着欲望和死亡的红色包裹,还有那一件颇具克里姆特风格的金色睡衣,华丽又孤独。
祖孙三人穿着一样的红鞋子站成一排,象征着她们相似的命运。
以及各种艺术品的隐喻,都深深盖上阿莫多瓦的私人印章。
而导演这次想要批判的,仍然是他多年来坚持批判的——直男,只不过落脚点放在了女人身上。
他在教育女人,男人是危险的,越帅越危险,明知是个危险又多情的男人,仍要爱他,那么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Julieta的丈夫Xoan婚后添了一个纹身,A和J分别在帆船的两边,Julieta以为A代表他们的女儿Antia,以为这个纹身象征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老婆和孩子,颇为感动。
而事实上,观众从上帝视角看,都会知道那个A代表的是他多年的老情人Ava,Julieta不在的时候丈夫就去跟老情人幽会、上床,并坦然承认说“我们只是互相解决生理问题而已,我还是坠爱你呀”。
Xoan死后Julieta去认尸体时镜头给了这个纹身特写,意味深长。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Julieta的后半生陷入万劫不复。
她当然很爱Xoan,所以才会因为失去他而自责多年,女儿为了报复她消失十二年杳无音信,就为了让她体味“失去”的孤独。
所爱之人没有如期归来,仿佛这成了离别的意义。
而最后,阿莫多瓦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情的结尾。
Antia失去自己的儿子后,终于能体会母亲多年的惨淡心境而与她恢复联系,Julieta身边也终于有了一个默默注视他专心爱他的男人Lorenzo。
片尾,他们开着车去见女儿,音乐起,字幕出,观众们没有看到久别重逢的场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片中最喜欢的两处台词,一处是Julieta对Lorenzo说“谢谢你,没有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另一处是Xoan写给Julieta的信中说“我喜欢看雨中的你的背影,你寻找避雨的地方,却恰好走进了我的家”。
平静的温柔最动人。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胡丽叶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母女们离开再见的悲伤评价了!
汤达人:阿莫多瓦为何在拍女性和LGBT完全是两种画风……没有太抓马的剧情安排,使得胡丽叶它看起来具有一股平静下的情绪涌流。
我喜欢女主悲伤时的表情,太打动人了。
薛Tony:在讲述母女关系的过程中传递了共情。
并不像阿莫多瓦备受推崇的作品那么离奇,在平淡的讲述中刻画了被情感控制性压抑。
每个人都有不可原谅,而这种不可原谅不过是为自己的失去找到排泄的出口。
母亲的不可原谅使其无法对开启新生活的老父亲与以宽容,与女儿的依赖赋予控制。
女儿的不可原谅使其为自己失去的痛苦寻找原由。
但是,你还记得生命赖以生存的源头吗,那是爱的乳水,流淌在体内,是时间与不可原谅无法磨灭的。
日烦夜烦:阿莫多瓦对于此类题材掌控的熟稔程度大概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但也因为熟稔,看到的则是四平八稳和惊喜不大。
浓烈的色彩风格依旧突出,还是很喜欢《吾栖之肤》拍爱欲奇情的阿莫多瓦呀。
淡水河边:感觉这种温柔克制的感觉不像阿莫多瓦的风格?
艳丽饱和温柔的色彩效果很好,故事讲的挺直白流畅,但少了几丝他独有的奇情,一个平常女性在生活中失去的故事,把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描述的像一把拉出的弓一样有张力。
fire_storm :相比门罗的原著,更喜欢阿莫多瓦这个西班牙式的三代恩怨。
艳丽的色彩,精致的布景,少了些奇事,更多的是沉静与平稳。
Her Majesty:牛逼的时间跨度,深刻的女性描绘。
没有说再见就离开。
法罗岛岛主:女儿对母亲产生共情,是在她也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母亲对女儿选择原谅,是在她作为女儿也可以被原谅的时候。
肖申克de囚徒: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
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
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
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
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
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斯诺-纳什维尔:电影的场景设计服装摄影音乐都很不错,但我觉得电影本身有点无聊,这是可以说的吗?
大大大大大白猫:影像层面很阿莫多瓦,文本在爱丽丝·门罗原著基础上阿莫多瓦把他对于女性的悲悯全部倾注其中,整体故事也变得更加易于激发共情,尽管这也使得门罗文本气质消弭无形而变得更像是阿莫多瓦一贯的女性主义情节剧,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了却烟硝: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阿莫多瓦的电影(第一部是《痛苦与荣耀》),相比于《痛苦与荣耀》,这一部显得无趣多了。
剧情方面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海市蜃楼》女主疑似重演了一遍《海市蜃楼》的情节:船戏、出轨戏、风暴戏轮番上演,到后面感觉有了一丝味道,可是最后就感觉一口气憋在胸口出不来,什么都没说清。
虽然阿莫多瓦擅长拍摄这种稀松平常的生活画面,但是相比于《痛苦与荣耀》深沉的个人情感,这部《胡丽叶塔》显然少了很多灵性,甚至感觉有一丝不爽在其中,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我略知她一二:少年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的《舞舞舞》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如今再看《胡丽叶塔》我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胡丽叶塔身边的所有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而她并不在其中。
当一个女人不断的被身边的人抛弃,我不知道该说她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胡丽叶塔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逃离和被逃离,每个人都终得其果。
爱丽丝·门罗细腻的文字为佩德罗·阿莫多瓦温柔的影像打下了基础,让这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最终呈现出了诗一般的语言。
#FIFF6#DAY3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完佩德罗·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就如他所说的,【而时间,会在恰当的时候,让久别的人重逢】。
和我重逢的是他那种异常饱满的情绪,那些犬牙交错的撞色。
犹如【开幕式般的欲望爆炸点,那种近乎孤独的欲望】同样从在这部电影里满溢而出,所有的一切就如满弓搭箭,而那箭的颜色如初潮那样通体血红。
那是他最喜欢的血红,那【激情、鲜血和火的颜色】。
在如此浓烈艳丽的色调烘托之下,恰如中唐的一句古诗:宫花寂寞红。
我们随着主角穿梭在那令她迷醉如火的欢愉里,积攒着所有的体力和记忆,最后一头栽入无休无止地折磨。
红得如此惊心动魄,如烈火烹油扑面而来。
千帆过尽,疲惫的生活从插满短剑的公牛的伤口涌出,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而在艾丽丝·门罗的原著小说(《逃离》中的三篇《机缘》、《匆匆》和《沉寂》)里,箭镞所指的红心也是一直未变:所有的妇女都在逃离,都在以摆脱现有的生活为代价,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阶层。
就如电影中胡丽叶塔在课堂上宛如预言,诉说尤里西斯可以放弃永生,放弃男人所能想到的最美的肉体【扬帆去面对无数的危险】。
当两者糅杂在一起就像人生常见的玩笑:穿肠刮腹般令人双目赤红,在时间的旁观下却还是显得小题大做,甚至无法言说。
就如阿莫多瓦提及这部电影说得那样:【我坚持不要演员们流泪,甚至在她们情不自禁要流泪时也得忍住。
】 但忍得住泪水,忍不住泪水,总还是要与人诉说。
毕竟阿莫多瓦不止一次这么号称:【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讲一个故事,一个让人们可以理解的故事。
】
阿莫多瓦很喜欢把某种类型片的爱情场景拍成另一种类型片的爱情场景,所以在他的场面调度中,一切就从三次别离开始,分别是火车上的陌生男子、出海前的丈夫、以及出远门前的女儿。
在漫长的别离里,胡丽叶塔从女孩变为女人,然后变为母亲,最后去看望已经身为人母的女儿。
【我时常会想起你/我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你的哟】这其中的“你”与其说是别人,不如就坦承就是那个不断被自己剥离的自己。
王小波说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如果连这个愤怒都没有,又是谁陪着我们走过这无能的一生。
在胡丽叶塔人生尚未开始的那节列车上,她拒绝了一个貌似居心不良的老头。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老头以自杀的方式留在了她的脑海里,更要命的是她因为这个事情获得了人生第一次欢愉。
两种剧烈情绪的堆积让她开始愧疚,甚至编织莫须有的因果关系。
她就像所有的阿尔莫多瓦女郎,都渴望着被捆绑。
但这种被捆绑的欲望有多强烈,要求独立、自由的欲望就同样如春韭初生,野火燎原。
她慌张是否自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此时的自责甚至有一定的自负,世界因自己而崩坏,一个男人因为自己就此死去。
但同时开始的一夜缠绵让她来不及独自哀伤,她是那么活力充沛,以至于那种活力和自怨自哀的氛围如此格格不入。
她正处于甜蜜的起点,她收到了一封信,一封给予她激烈肉体欢愉的人发出的灵魂按摩: 【“我好想看到你在雨中出现”/“急着找地方躲雨”/“而我家就是你的避雨处”】。
这个男人用自己的肉体碾碎了还在萌芽状态的自责,这个男人在远方呼唤她开始路途更为遥远的逃离。
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少女毅然跳下了大海,带着对方不知道的身孕,带着自己不知道的一切,毅然赶去了那个男人的家,那个正在经历女主人葬礼的家。
那场恰逢其时的葬礼。
她爆发了这一生最大的勇气,无视管家的羞辱和暗示,无视自己其实并不确认要开始什么结束什么,她只是欣慰【她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他是要她的。
……只感到全身沉浸在轻松当中,都快乐得不知怎么才好了。
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异呀:但又跟失望气馁的感觉是何等的相似呀。
】她也许意识到这样的梦是可耻的,俗气的,是【一种卑劣的自我泄愤】,她就如那尤利西斯那样,哪怕被绳索深深捆绑也想扑向塞壬的歌声,因为耳朵里被封上了蜜蜡,诱惑听不到的同时,死亡也听不到了。
她用性欲去开始新的爱情,甚至期冀创作新的一个家庭。
爱情此时还未开始有所伤害,她觉得这一次的逃离是如何不可言妙,妙不可言。
她羞涩却又懒惰地自欺欺人:【我似乎被困在这了。
但我感到无比幸福。
】她还没开始习惯这种甜蜜,所以还没开始厌倦。
她可以对一切隐隐作祟的危险视而不见,甚至想要去分享。
欲望与快感如胶似漆,在此刻道左相逢。
既然逃离已经成功,“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所有的快乐终于要与过去的人和时间分享,所有快乐都在分享前后泾渭分明,不知所往。
扑面而来的是看到和看不到都如此迅猛,如此触目惊心。
病重的母亲不知所踪,父亲和女佣的奸情却像地里的庄稼那样泛滥成灾。
虽然父亲颇不情愿地让那种洋溢的甜蜜偃旗息鼓,马上打开紧锁的房门让她见到病入膏肓的母亲。
但那一夜,她看着已经意识模糊的母亲忽然醒来;那一个清晨,她搀扶着盛装的母亲再次出现。
她无法忍受自己看不到的,更被看到的弄得勃然大怒。
于是她再度逃离,就此再也没有回乡。
这次的周而复始或许可以多少解释,胡丽叶塔为何如此轻易在列车上开始一次生生世世的邂逅,然后不管不顾地远赴海边和那个渔夫去延长邂逅的保鲜期。
她觉得自己已经无从失去,她已经在大海里漂泊得太久。
只要有一个岛屿,只要那个岛屿看上去比那个列车上的老头长得帅一点,哪怕有点轻率地奋不顾身,便可以那乏善可陈的生活中自然康复。
虽然她也知道到哪怕【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也是痴心妄想。
这里其实揭示了逃离的一个怪圈。
就是千里迢迢,我们却还是总是回到原地。
同样是妻子缠绵病榻,同样肆无忌惮地就“鹊巢鸠占”成为一家之主。
只不过换成父亲就怎么都看不顺眼,自己却只是觉得你侬我侬。
带着小孩千里迢迢过来的胡丽叶塔再一次被管家羞辱:你不该去工作,你的丈夫在你离开的每一个日子都在和别的女人发生性生活。
那个女人依旧是她,从来是她。
说起来艾娃是这个电影里比较古怪的一个人。
她似乎总是在逃离的终点而非起点。
她不在乎管家那种咄咄逼人的眼光,她可以温柔款款地安慰胡丽叶塔告诉男方已经怀孕。
她似乎总是翩然而至,然后走得抽刀断水。
她其实是那个彻底逃离上岸的胡丽叶塔。
但即便是她,也希望所爱的人不要被风卷走。
而此时的胡丽叶塔已经无处可去。
她早已不是那个无意间来躲雨的过客。
面对丈夫的振振有词:【我们从未是男女朋友/但我们偶尔会上床】,她的心里该是满怀苦涩,面对这个曾让她如此欢愉的男人,竟然还说得出:【很多次我都想告诉你/但不知如何开口/你也知道我不擅言语】。
这次她更无法如尤利西斯那样再次投入大海,哪怕给予任何奖赏:譬如青春永驻,譬如长生不老。
于是她觉得雨过云歇,大不了下次再大闹一场。
然而发觉丈夫不在,丈夫未归。
当她低声下去地向丈夫的情人打听下落,当她说服自己不要再为偷情而大发雷霆,却发现这次连情人也没有让丈夫驻足。
毕竟大海的波涛可不是风儿吹过无声。
如何逃离,从何逃离,她连忧伤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人生的悲恸在于事情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没有什么时间可以从容不迫地痛不欲生。
当人陷入巨大的痛苦,往往会有一种世界会因此胆怯的错觉。
浑然不知比痛苦更糟糕的是,痛苦无需任何养料就可以变本加厉,如此忠诚地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阿莫多瓦一直认为西班牙母亲通常是沮丧暴躁的女人,因为丈夫不配做丈夫,对自己的孩子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自己都未察觉的冷酷。
这一次,冷酷来自于得知真相的女儿,或者说自以为得知真相的女儿在厄运面前擅自做出了决定。
她将用母亲最喜欢的别离来惩罚对方,甚至为了让这种惩罚变得足够有效花了四年让对方与自己依依不舍。
她安排好了一切,然后拂袖而去。
然后近乎执拗地每年用明信片来巡视残骸,巡视母亲的心是否还是一片荒芜。
如果说艾娃是未来的自己,那么这个郎心似铁的女儿就如当年离开故乡再也没有回去的自己。
这一次的别离让胡丽叶塔彻底垮了。
除了每一年女儿的生日惩罚总是如期而至,和她亲密无间的便是愈加严重的自我折磨,自我嫌弃。
就如为了解毒她选择吞服更大剂量的毒品,就如为了摆脱痛苦她决然走向痛苦深处。
因为,如果连自责都没有了,她会更加孤单。
她此时的崩溃是因为瞬间想起了之前的所有崩溃,她从未和他们别离,无论是否在马德里,是否在加拿大。
阿莫多瓦不让胡丽叶塔流泪,对于他而言,【控制必须体现在大量的失控上,】所以他逼着她穿上色彩艳丽的衣裳,他把她的悲伤涂抹得愈加炫目,犹如断壁残垣因为被浓妆艳抹显得格外凄怆。
人生就是这样造物弄人。
尤利西斯在大海上四处飘荡,在各个岛屿之间流离失所。
最残忍的还不是每一次惊心动魄的逃离,也不是逃离后发觉自己只是在同一个地方寸步难行。
而是逃离和逃离之间的间隔。
那种似乎天意忘了折磨的放逐,或者称之为休假。
当胡丽叶塔差不多将要开始新的生活,拥有一个不让她固定终老的伴侣,我们回到电影开始:谢谢你,谢谢你不让我孤独终老。
胡丽叶塔似乎第一次开始正常的生活,品尝红酒,看一场电影,来一次质量很高的性生活。
甚至终于决定最后一次别离,离开充满过去记忆的这个地方,将自己的痛苦犹如旧家具那样丢弃一空。
她犹如被蒙住了可以目睹悲伤的眼睛,被堵住了可以遭遇痛苦的耳朵。
但一切没有新意,然后的然后,忽然她又耳聪目明。
十多年辛辛苦苦维系的自我催眠被轻轻戳破,十多年以为终于可以接受的事情再起波澜。
【我不喜欢买我已经有的书/会让我觉得苍老】她无意识地哀叹自己的老去,哀叹自己别离的徒劳无功。
在她苍老的尽头,一切昭然若揭。
女儿为何离她而去已经不再重要,人生所有别离中蕴含的咎由自取也变得微不足道。
她只是想摔倒,只是想在街头和一切别离。
【这整段时间里我真是有如身在沙漠,当她的信息传来时我简直像是龟裂的土地痛饮到了一场甘霖。
】于是那个曾经被推走的他恰在此时翩然而至。
那个曾经被反复强调我什么都不想说,也请你不要问的人呢翩然而至。
人生从来不会就此罢手,人生通过那个他一直把一切看在眼里。
他为她包扎伤口,他静静地等着她倾诉衷肠。
这是噩梦后的清晨,这样的清晨带来凄凉的和解。
我们看着胡丽叶塔终于放声痛哭,看着她说:你可以看这一切,然后弃若敝履。
回忆有时候算是存在记忆深处的狗粮,可以续命,可以自我安慰这世界还有温柔落在自己头上。
哪怕新的别离正要发生。
我们可以进入无数的清晨,我们可以为了那些和解继续面对从未离开过的凄凉。
【“安德罗墨达是什么人?”他问她。
“她给锁在一块大岩石上,可是珀尔修斯拯救了她”。
】 我们就是如此被各种生活细节锁住岩石上,我们渴望着被拯救,渴望着跳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终究不是逃离,而是各种各样的和解,无论对象是谁,无论能不能熬到清晨。
最后都可以像阿莫多瓦那样惊呼: 【上帝,世上还有像我一样的人们,我不再那么孤单。
】 注:本文参考书籍 1. 题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2. 《欲望电影 》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著 3.《 逃离》 艾丽斯·门罗著
管家玛丽安给初来乍到因一封信而来的胡丽叶塔开了门见了山: 男人需要女人。
这个男人的妻子刚死,正和别的女人在一起。
片里的所有男人都需要女人,于是构成了情节意义上的冲突,以及象征意义上男人的自我流放。
女人因社会条件的约束需要在男人身上索取更多东西,即忠贞与诚实。
胡丽叶塔无法与海上漂流的人共存,她得告诉佐安,却一直拖延。
村子里的艺术家艾娃所做的雕塑没有头,只有身体,以及巨大的阴茎。
对来自城市和教室的女人而言,胡丽叶塔既新奇又困顿。
"它真重!" 讲着希腊神话的女人拿起这只雕塑时感叹。
无疑,她的双手是写字和翻书的手,她无法用这手举起这个男人的生活并保持她的灵魂。
带安提亚去见祖父母的那场戏既是重复佐安和他的植物人妻子的悲剧,又将是她自己生活的隐喻。
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快乐的不忠,胡丽叶塔无法宽容,但抗议无果,只能离开。
她对别人的生活做不了任何改变,但她自己爱情里的那些倒刺同样改变不了。
自己的孩子父亲辩白,她同样冷漠地逃避了。
"我去散步,"她说,"再去备课。
" 学校和书籍是她的避风港,不是这个在火车上艳遇的男人, 她的内心在颤动,她在期待生活的重启。
于是,这成了渔夫和女教授的永诀。
佐安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这不是他的错,渔民运用身体和本能,而非思维和伦理。
这对情人的悲剧没有可以去讨论亦或明清事实的机会,这是悲剧的核心,即无可改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里生长。
胡丽叶塔无法诚实地解释自己的情绪,她对事实的逃避,使自己与女儿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因为冷静和迅速恢复的安提亚一直在悄悄寻找杀死父亲的人,母亲的谎言磨破了女儿的爱与快乐。
阿莫多瓦在这部片子里有些残忍,他没有给共同困顿的人们机会。
人如修行的僧侣那样绕绕弯弯,孤独地吞咽着自己的孤独。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想为自己而活,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别人。
安蒂亚在父亲死后迅速长大,还未来得及消化失去父亲的悲伤便要开始照顾陷入情绪黑洞形容枯槁的母亲,与血亲疏离又失去丈夫的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安蒂亚如同安蒂亚与碧亚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唯一的救赎般的存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最终以厌倦了当安蒂亚的“圣母”的碧亚的逃离走向破败的边缘。
碧亚走后的安蒂亚意外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对母亲的怜悯与同情化为了满腔恨意,恨她害死了父亲,害的她的童年草草收场,让那年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变成了碧亚噩梦的序章,被愤怒蒙蔽心智的她学着碧亚的样子也策划了一场逃离。
再一次出现的碧亚又成为了这对母女的链接者,往事袭来,互相假装对方不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才得以构建起的完美生活分崩离析,胡丽叶塔回到了旧时的公寓靠回忆过活,远在瑞士的女儿导演虽并未着墨,但想必也和母亲一样经历着内心的炙烤,在漫长岁月中感受过与爱人的甜蜜温存,与孩子的舐犊情深的安蒂亚的想法或许早已改变,可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失去了重拾旧好的勇气,孩子的死亡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神启,是时候回家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要帮助另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团圆了。
(电影中人物名字与小说中不同,文中统一使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文中引号内文字引自原文)《胡丽叶塔》是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新片,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看这部片子,大多数人约莫是冲着阿莫多瓦去的,而我纯粹是为了门罗。
门罗的小说集《逃离》是我的最爱之一。
当然,我仍没有完全看懂,但因为实在太喜欢了,想试着写一写。
《胡丽叶塔》改编自《逃离》中的三篇《机缘》、《匆匆》和《沉寂》。
影片开头,胡丽叶塔在马德里街头偶遇女儿安蒂亚的儿时好友贝亚,暌违多年得知女儿的消息,让她立刻放弃与男友搬去葡萄牙的计划,又一次开始疯狂地找寻女儿。
女儿安蒂亚在十八岁时离开胡丽叶塔,没有留下任何理由。
胡丽叶塔给女儿写信,叙说这么多年的经历,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中,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命运。
胡丽叶塔在火车上认识了苏安,一个老婆因病昏迷的渔夫。
两人一夜风流后,各走各路,胡丽叶塔去一所学校代课教古典语言学,苏安回到海边。
之后,胡丽叶塔收到苏安的来信,信中胡安说自己对胡丽叶塔念念不忘。
就因为这封信,胡丽叶塔千里迢迢跑去找胡安。
女佣告诉她,前一天苏安的老婆去世了,苏安现在正在另一个女人家里。
女佣明说胡丽叶塔应该走了,可胡丽叶塔却留下了,一直到多年后苏安因海难去世。
胡丽叶塔为什么没有走?
她在授课解读神话人物尤利西斯时,已经给出了答案。
尤利西斯放弃了一切,重投大海,面对种种挫折与磨难。
他渴望的是冒险,是未知。
胡丽叶塔也是如此。
苏安对她来说,代表了大海。
后来,胡丽叶塔发现苏安出轨,与他大吵了一架。
气头上的苏安乘船出海,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女儿安蒂亚远在马德里的好友家中。
胡丽叶塔来到马德里,向女儿当面传达了苏安的死讯。
苏安的死令胡丽叶塔崩溃。
“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
她几乎不能够动了。
”
女儿安蒂亚在好友贝亚的帮助下挑起了照顾她的任务。
两人扶起倒在浴缸里的胡丽叶塔,帮她擦干身体和头发。
浴巾拿开,胡丽叶塔瞬间老去了(演员由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换成艾玛·苏雷兹)。
安蒂亚十八岁时,谎称去山里静修,再也没有回来。
连续三年,每年安蒂亚过生日时都会寄一张卡片回家,告知胡丽叶塔她还活着。
“那是你猜不出对方的趣味时你寄送的那种卡片。
”
胡丽叶塔处理问题的方式像极了父亲。
胡丽叶塔曾带着年幼的安蒂亚回去看望父母。
她发现父亲将重病的母亲锁在房间里。
“他意识中的某些房间的门关上了,窗户被遮住了——那里面的东西被他认为是太无用、太不光彩,因此也无需重见天日了。
”苏安去世后,胡丽叶塔再也没有回过在海边的家。
她心中的尤利西斯承受不住现实的沉重。
搬家等诸多事宜都是由安蒂亚出面打理。
在母亲去世后,胡丽叶塔数年没有回家。
因为父亲同本是雇来照顾母亲的女佣在一起了。
上次回家时,胡丽叶塔就曾发现端倪。
她不愿面对,因此选择不面对。
安蒂亚离开后,胡丽叶塔又度过了一段灰暗无边的岁月。
之后,她将与安蒂亚有关的一切打包扔掉(除了一张撕碎的照片外),又搬家了。
“这个房间的门总是关着的,这样,时间一长,经过这扇门时心中就可以不再受到骚扰了。
”而女儿安蒂亚的逃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惜,安蒂亚昔日好友贝亚带来了安蒂亚的消息。
胡丽叶塔再一次“毒瘾发作”。
她搬回了之前与女儿一同生活过的那栋楼,她开始了疯狂的寻找,她打开了那扇门。
影片开始时的胡丽叶塔还是一身入时的打扮;得知女儿消息后重回原来的公寓,鞋子立马换成了运动鞋(之所以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她这一身造型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后来发现是鞋子,非常非常的不搭);到最后,她憔悴潦倒,更加不修边幅。
波伏娃曾说过,服饰对女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
影片末尾,胡丽叶塔再次碰到了贝亚。
贝亚说出了实情。
原来贝亚和安蒂亚的关系超出了友情,而胡丽叶塔对此一无所知。
帮崩溃的胡丽叶塔擦头发时相视而笑的两人和蒙在鼓里的胡丽叶塔安蒂亚和贝亚后来闹得特别不愉快,贝亚远走纽约,安蒂亚选择到山里静修。
多年后再次见面,仍旧不愉快。
安蒂亚说自己为两个人间曾经的关系感到羞耻,她不想与贝亚有任何瓜葛。
类似的话,胡丽叶塔在写给安蒂亚的信中也曾说过。
“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
你却不去想它。
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影片的末尾,胡丽叶塔又收到了女儿的来信,这次留下了地址。
安蒂亚刚刚失去一个孩子,这使得她了解了母亲曾经遭受的痛苦。
而男友洛伦佐一直没有放弃胡丽叶塔,在影片的最后,他开车带着胡丽叶塔去看望女儿。
电影的一处细节暗示了洛伦佐与胡丽叶塔最后会在一起。
在等待出海未归的苏安,在等待一走了之的安蒂亚时,胡丽叶塔喝的都是白葡萄酒。
在胡安出事当晚,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两人的共同好友,即胡安的出轨对象,爱娃询问胡安下落时,爱娃喝的是红酒。
而胡丽叶塔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喝红酒,就是同男友洛伦佐一起。
洛伦佐是爱娃的朋友。
他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封面上,印着爱娃的雕塑。
胡丽叶塔曾问爱娃为什么要把雕塑做得如此重,爱娃的回答是——
影片对安蒂亚的刻画并不够充分。
对胡丽叶塔的母亲的刻画同样欠缺。
这使得胡丽叶塔这个人物远不如小说中来得立体丰满。
一个人的整体性格是由许多细微,甚至矛盾的小点组成,并不能很好地概括成几大点。
而在电影中,为了凸显人物性格,也是因为影像的局限,往往只能侧重几大点,选择描绘人物的几个侧切面(胡丽叶塔为了一封信而去找胡安的理由远比电影中交代的复杂)。
这也是我认为电影之所以远不如小说精彩的主要原因。
门罗的语言背后藏着玄机,表面上看似琐细,实则惊心动魄。
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精准、老练,甚至狠毒。
话里有话,话外套话,将人物描写得“鲜血淋漓”。
比如说,年轻的胡丽叶塔在火车上遇到一名男子的那一幕。
男子主动同胡丽叶塔搭话。
她拒绝了他。
胡丽叶塔直接走出包间,走到餐车,遇见了苏安。
这名男子后来撞火车自杀身亡。
影片中似是通过这一幕表现胡丽叶塔对分别的恐惧,但有些牵强。
而这一幕在书中,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是永远也无法把自己所犯的这场错误、这荒唐无比的笑话,说给别人听的。
要是她真的说了,别人会认为她也太没教养了,太不照顾别人了。
而在讲述时,被误解的那一头——自杀者压烂的身体——似乎还不会比她自己的经血更加污秽和可怖。
”类似这种微妙的人物性格是影像难以塑造出来的。
这一点,似乎只有文字才能做到。
一头发情的鹿一个离群的胡丽叶塔一个卧轨的老头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预言一个捕鱼的丈夫死在海浪里一个栽进命运漩涡的女人一头出逃的鹿一个出走的安蒂亚一个困惑以致寻死的老头一个躁郁不堪假装坚强的女儿一个雨天出海的父亲死在风暴里一个决定逃离命运的女人风暴是红色的刺青胡丽叶塔的第二次分娩安蒂娅的茧我们都是走丢的鹿我们都是渴求他人倾听无果的老头我们都死于那场风暴你变成了我你的缺失占据我的生活你摧毁了它可是我爱你我们都是红色的我们分明是同一个人又谁都不是那头鹿 叫偏执那个老头 叫不死的欲望那场风暴 叫一生“我想看到你 出现在雨中寻找一个容身之所这个容身之所就是我的家”
只有失去,才会懂得拥有的幸福
也是名导了,可就是把小说的魅力拍得极其平庸
【卢米埃西班牙影展】即使是回溯的结构也不能鲁莽把主题收缩到宿命上,不如说在明显的轮回之中有着僭越的暗涌,比如——撞死一头鹿,生命中的一抹奇幻就这样死了,此后的日子再无对应的回收,只有血色的时间永远往前消逝。
【A–】以最轻盈的姿态所宣告的“回归”,无限逼近「对她说」的流畅感,却又用减法书写着新的生机,当叙事被不断简化乃至用旁白代替,人物便从中解放,取而代之的只有充盈着绵延情感的一个又一个情境,在配乐中呈现出「花样年华」式的静水流深,此时的时空由容貌的不断变化展开。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无从知道这种伤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哭泣的旧人。
对于阿莫多瓦的要求,应该远不止讲好一个故事这么简单
以阿莫多瓦的过往水平来看,这部片过于平庸
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很抓马的人生,喜欢里面浓烈的色彩。
又是那个熟悉的阿莫多瓦,他电影下的悲伤是那么隐忍悲怆。人生的不同阶段,爱过的人有很多,总有一个是最重要的。温和的故事,强烈的个人风格,对色彩运用的炉火纯青,只是到了及格线。
门罗那个发生在加拿大地盾上的,关于女人们缓慢摸索着付出的距离和生命的神秘的故事,变成了带着阿莫多瓦滤镜的美丽煽情戏。(但如果你没有读过门罗的话,我觉得可以五星)
#西语学习003# 竟然是阿莫多瓦
6/10。从满屏的绯红绸缎开片,镜头拉开原来是女主角的红裙,象征失语的痛苦如此强烈,胡丽叶塔面对父亲和女佣、丈夫的不正当关系选择沉默,女儿也失语作为报复,只有直面过去才能实现作为母亲的自我救赎;导演在两代人冲突的主题上没下功夫,悬念无解、包袱唐突,唯有餐车邂逅场景的颜色运用充满激情。 @2018-06-15 09:58:45
奔跑的麋鹿。
既想依赖,又想逃离,长时间不见会惦念,见面又滋生厌恶,经历共同生活体验之后,才会彼此懂得,但始终隔着一道墙,这是母女关系最复杂的写照。
整个故事的动机基础太薄弱了,人物的突然转变毫无说服力。哪个女儿会突然残忍决定再也不联系父母了,什么邪教这么厉害?这么多年来女儿对父亲内疚的理由太牵强了吧?女主角的负罪感也来得过于深重了些吧?还有一捕鱼就死,短时间内两次偶遇女儿闺蜜,女儿突然就死了儿子等,剧情推进未免太依赖巧合了。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难看,磨叽,居然全片旁白,太有失水准了
开头还不错,然后就越来越乏力。
我觉得以后看Almodóvar的片儿 需要在一开头有个大提示 告诉你 这个电影是Almodóvar拍的 最后十分钟之前会给你讲一个特别戳人泪点痛点的故事 但最后十分钟这个故事会迅速烂尾垮掉 顺便 Adriana Ugarte不留爆炸头的话真是好看 以及 这个电影化妆神马的硬伤太多
人好看,但是剧情还能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