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厅坐下,翻翻简介,是荞麦疯长的导演,就心呼不妙。
果然和1921一样,大型MV。
对文艺青年也不能要求过高,网友王胭脂表示:陈建斌?
怒斥学生,你们都是辣鸡,建议在全国艺术学院食堂公屏滚动播放…看到奇葩的张氏父子,真是中国现代史的搅屎棍,前朝余孽,然而握有重兵,就像阿米巴一样本能驱动,在历史的关键点制造戏剧的效果。
张作霖完全没有必要杀大钊老师。
就算昧于天下大势,基于军阀的游戏规则,考虑到将来与常公的博弈,他反对什么,我就赞成什么,每与操反。
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1910、1920年代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东北是缺席的?
少有自己的声音?
萧红的文艺是特例。
实际上自安史之乱到清军入关,这一千余年,东北是第二关中。
这二十年的缺席是一个异数,有必要研究下。
刚好赶上了点映。
在我心里可以给到4.5的。
但是介于豆瓣就是不给我打半星的权利,算了。
首先镜头语言非常的好,开篇挖出黑泥里的碑,扫去泥土,以红描字,雨化作血泪。
革命者的鲜血,写下的是历史。
虽然也有一些央视纪录片爱用的集体喊口号PPT转场和中间那段机械表转历史齿轮转动的隐喻。
最喜欢的还是倒叙式的,每一个人与李大钊先生的故事而链接起来的以小见大。
孙浠伦的报童看上去虽然不像12岁,可是守常先生抱着他哭的那段回忆穿插和苦痛,让人第一次落下泪来。
蒋中正那段戏中戏中戏中戏的镜头非常好。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搭建绞刑架的过程。
那种冰冷的献祭感和仪式感,是又讽刺又锐利的。
在狱中倚着墙壁的那几个镜头,灯光构成的光影,双手做囚鸟和自由地飞。
哼着的国际歌和友谊地久天长。
以及等了好久的秦昊老师的陈独秀,有点不功不过的。
一定是因为发际线让我出戏了,戴上帽子就好很多。
但总归比坤的独秀好一些。
再有就是在医院里倚在夫人肩头脆弱地念了三遍,他们有枪。
委屈苦痛并作五味杂陈,却是非常好的台词。
大家一起剃头发的临终一笑,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战歌。
先生一步步走上台阶,问他的,您最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那一段戏,从自然听不见声音的到掷地有声的转换。
他说你们要相信。
那些说着我相信的人的脸,让我感到符号化和无动于衷,但是张颂文老师说,你们要相信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他是笃定的,他是真的以身殉道的那个人。
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挥洒热血,可是这一位李大钊先生,他从历史里沉甸甸地穿透了屏幕,他真的有滚烫的热血。
他说要看见红旗插满神州大地,那个镜头的转换是,你心里有预料但依然会被击中。
而且刚刚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红旗飘着。
至少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献礼而献礼片,而是成熟的电影工业下打磨的关于李大钊先生与他背后那一个时代的二三事。
而这个李大钊要远好于1921的李大钊,并且可以与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先生一脉相承的对接。
点映的映后谈,一个学电影的小哥除了说了说管虎之外,首尾都哽咽着感叹了两句,张颂文老师真的好。
也是我的心声。
另外就是一位与剧里李大钊先生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剧时抹了眼泪被点名问感想,说了一句我喜欢的,“那个年代的历史,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
”就让人会心一笑,自然是有太多黑暗的一面,光与暗从来都是伴生,不要装作看不见它,就已经是澄明的第一步。
之前对于李大钊同志牺牲前的那一段历史了解得非常少,很多历史情节在课本上也都没阅读到过。
这部电影十分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李大钊先生牺牲前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当中依旧为了革命理想而拼命奋斗的历史故事,绝对是一部非常催泪的历史题材影片,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更多的是希望后辈们能够永远将李大钊先生那种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生活在和平而繁荣的当下,应当永远铭记和缅怀革命先烈们,因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用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剪辑很乱,看上去很累,一下回忆一下现实一下正派一下反派各种穿插乱入。
整个故事背景几乎啥建立在你对李大钊很了解的情况下推动的。
人物角色的年龄差距也太大了,佟丽娅,演四十三点大钊夫人,看上去最多三十,你会觉得她比李大钊大5岁?
韩庚,演四十岁的蒋介石,看上去最多三十二......整个故事推动还得靠旁白字幕。
除了张文颂李大钊的形象,其他没有一个形象是贴合的,李易峰不靠发型谁能猜到他演的是毛泽东?
能看出张文颂对于这个戏演的很上心很用力,然而有点用力过猛不够自然,群演看上去就很出戏...虽然知道觉醒年代是电视剧,能够娓娓道来,把每件事情都叙述清楚,电影只有这么长时间,但是两个小时的时间也不短了,这个剧情就看的人很急,看了个把小时还没看到重点一样,里面的人物还让人有点跳戏,看到俞灏明,这个形象让人一下就想到杜明礼,看到秦昊一下想到张东升,太多的人物不靠发型根本不知道谁是谁。
最后提一嘴,这个李大钊的胡子有一点点夸张
革命者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徐展雄 / 张颂文 李易峰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能说特别感动,很多革命的细节做到位!😂😂😂😂😂😂😂😂😂😂😂😂😂😂😂😂😂😂😂😂😂😂😂😂😂😂😂😂😂😂😂😂😂😂😂😂😂😂😂😂😂😂😂😂😂😂😂😂😂😂😂希望多出这种爱国片!😄😄😄😄😄😄😄😄😄😄😄😄😄😄😄😄😄😄😄😄😄😄😄😄😄😄😄😄😄😄😄😄😄😄😄😄😄😄😄😄😄😄😄😄😄😄😄😄😄😄😄😄😄😄😄😄😄😄😄😄😄😄😄😄😄😄😄😄😄😄😄😄😄😄😄😄😄😄😄😄😄😄😄😄😄😄😄😄😄😄😄😄😄😄😄😄😄😄😄😄😄😄😄😄😄😄😄😄😄😄😄😄😄😄😄😄😄😄😄😄😄😄😄😄😄😄😄😄😄😄😄😄😄😄😄😄😄😄😄😄😄😄😄😄😄😄😄😄😄😄😄😄😄😄😄😄😄😄😄😄😄😄😄😄
一段一影确实是一个蛮有新意的手法,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
感觉导演要呈现的东西,按他这样的手法拍和正常拍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也不能说不好,掌控的还是蛮到位的,看起来(也可能是对李大钊先生有一些了解)不是那么太割裂。
但你要是说创新什么的就算我输了。
之后就说一下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个人觉得违和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那个光影,那个光影啊,那个莫名其妙的光影。
监狱里面的还是有东西有感觉的,在监狱外,就看的相当难受了。
比如张颂文先生演讲的时候,就非得那么艺术那么突出吗,难得沉浸一下,你就给我展现那个光,我觉得那个光绝对不是实景光,不能说违和,只能说离谱。
第二个还是吐槽导演的艺术,太想秀技了,一个是李大钊先生剃完头发水洗那一下子,那个接近15s的慢动作,我始终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
洗去了头发,还是洗去了别的东西,你给我整那么长时间的慢动作。
还有中途插入的那个长时间的齿轮镜头,我实在想不通是什么意义,就是违和。
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不了导演的艺术...杠就是你赢。
第三个就是饰演陈独秀先生的演员的造型....你的头发啊...真的很违和呀。
第四个出现好几次的王大锤先生,没想明白他出现的意义是什么,就很...违和。
小小吐个槽。
电影还算可以,毕竟逻辑还是比较清晰,该到位的也到位了,就是情绪始终没上去,缺乏一种喷涌的感觉。
希望以后此类电影越来越多吧,非常喜欢看先辈这种英雄传。
这段时间一是比较忙,二是受网络评价影响三是从众心理,看票房一般就没想着去看 幸而在下映之前凑了个礼拜天的晚上,去看了,看的时候发现跟看影评后想象中的的完全不同,很受震撼 看完才明白为啥这电影知名度不高,票房不好的原因了,这简直就是从意识形态上诛资本家的心呢 看完才会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光荣而正确才能明白课本上 资本家 买办 帝国主义的恶(其实当时中国资本家很弱小,是被称作民族资产阶级,基本没啥恶),就会明白为啥反动派,帝国主义 买办害怕共产党了,也揭示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最终走向胜利了,纵使反动派威逼利诱,血腥屠杀,剧中很多台词简直就是诛心:虽然这些台词在共产党语境里政治正确如:”他们关心过我们的死活嘛,他们喝干我们的血” “”大革命失败了,很多同志都牺牲了,如果我的死能让活着的同志更加奋勇的前进” “ 我们有主义但是也要有枪,他们手里有枪”剧中拍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怎么屠杀共产党员,残忍屠杀革命群众 这片子没点党史知识的估计会看的云里雾里,把历史课本里寥寥几笔的某某事变,某某惨案 都拍出来了 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一八事变 这片子放以前要么拍不出来,要么拍出来也会成为禁片 教员出来后,画面终于有了点暖色调 比起建党伟业,古田军号,从意识形态上拍的更好。
之前看过很多电影,就这两部在意识形态上能站得住脚,也是真正有信仰,意识形态的屁股在共产党这边。
如果还有其他类似的电影,希望大家推荐 《v字仇杀队》很早看过了,有意思的是,共产党很多党员早年都是无政府主义者 为什么那个年代那么多人纵使被反动派屠杀,经历白色恐怖,还依然视死如归,用一句诗来说就是“我本可以忍受这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 用 守常先生的话就是“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拥抱光明” ps:电影开映前,看到了张艺谋的《最冷的枪》的预告片了,大失所望,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拍的跟传统抗战片,抗日神剧一样,
李大钊先生,常常被人称呼为守常先生,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反抗成功之后,他会和工友们说谢谢,然后默默地消失在人海里,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在那个会读书认识字之人极其稀缺的时代,守常先生是北大的教授,是新青年的编辑,还曾留学海外,如此大才之人,却丝毫未有傲慢之气。
他期待孩子们都能去识字读书,扛起中国站起来的大旗。
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未来,和他们成为朋友。
遇见已经工作的报童阿晨,希望他可以好好工作以后送妹妹去读书,遇见澡堂里的小朋友大庆,希望可以为天下人去做事
革命者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徐展雄 / 张颂文 李易峰管虎+张颂文这个组合,很难不让人对《革命者》抱有很大期待,看完点映,心里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张颂文的表演是没问题的,但全片好像也只有他从头到尾都是合格的。
张作霖也不错,老戏骨把握得很到位。
彭昱畅就很奇怪,明明起点很高,却越来越普通,他现在演什么都是一个味道。
因为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此类型剧难免都要在心里比上一比,然后发现真的没法比。
以前的印象都是电影制作要比电视剧精细,现在好像反过来了。
看看觉醒的造型,再看看宋茜和佟丽娅光洁无比的脸,像终日劳作的纺织女工吗?
像比守常大几岁的不识字的姐姐吗?
倒是一出场和女儿在一起像是姐妹。
画个老一点的妆很难吗?
李易峰几乎是本来面目示人,发型都不找补一下的吗?
韩庚的蒋介石就更是离谱,戴着帽子还有几分意思,摘了帽子我只剩迷惑。
秦昊的陈独秀哪里是大李大钊十岁,小十岁也不是太大问题。
这个剧组是没有化妆师的?
觉醒年代好在哪里,就在于群像刻画得好,很容易就厘清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教科书上生硬的文字变得鲜活。
我理解电影篇幅有限不能铺得太大,但是起码的人物之间的年龄差要体现吧?
一直看这种不走心的制作真是会越来越混乱。
影片以点带面,以最后的48小时引出一生主要事迹的想法是好的(虽然也并不新鲜),但是太碎了,虽然也是织成了网,但如果好好打磨剧本好好剪辑,效果应该更好。
有些点还是感人的,有些就过于模式化。
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及格的影片。
张颂文尽了力,人物刻画饱满。
管虎只是监制,不能要求太多,对他来说只是及格线,有能力做得更好但却没有。
影片的制作方面实在不够精良。
音乐总监是窦鹏,但是说实话,一开始的音乐真的觉得有点吵。
这也许该怪影城的音响设备,广告时段的声音就很刺耳。
不知是不是本次点映选择的影城比较老旧的缘故,感觉画质也不是很好。
而且这个影城,说什么好,影片开始了还不关灯,结尾还没出字幕灯就亮了。
我坚持着听完了片尾的国际歌和毛不易演唱的推广曲—李大钊的《青春》。
多么动人且有意义的歌啊!
然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观众听到了它。
在2021这一关键之年,电影行业的各大知名导演在党旗电影上绘下浓重一笔,徐展雄导演转换视角纪念创作,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同时,重要的是对无数在党背后的革命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以代表人物李大钊的革新路程与变化万干的时代背景下新崛起的标志性人物,掀起了一场激荡而有力的革新浪潮。
叙事结构决定着一部影片的讲述方式,本片围绕不规则的明暗线开始叙事,明线以李大钊被处以绞刑的倒计时作章,巧妙的讲述了被处以绞刑前作为主要领导人的他是如何带领新兴革命者对抗压迫主义的。
暗线隐藏在1922-192年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状况中,交代了政治大环境下各个劳动群体的崛起和登台和政权变化。
并通过闪回的剪辑技巧铺设倒序、插叙的叙事镜头片段来体现不同场景和相似场景被讲述人的情绪和潜意识。
虽非传统线性叙事,但将貌似碎片化的情节串联,使时空跳跃多变。
守常守的不是固有,不是根本,也不是规律,而是在现世生活下想百姓之所想,利民生之所需,给人民国家未来之希望。
守常并非“守常”:守的是人民的心,常替人民着想。
守常先生从始至终秉持着这样一副思想和初心,在报童晨子受迫害时,拿起文人的笔杆子和他深沉的心之所向掷地有声的喊出反抗;在生死面临抉择时毅然选择牺牲贡献,用监狱里一支蜡烛的自燃点亮现世的万家灯火。
提到守常的革新队友仲甫,观众能看到一个性格与其相差颇大的人物形象。
与守常相比,他不擅长隐忍,不懂得“存地失人,存人失地”这些道理。
但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者,不怕牺牲,积极进取,不虚伪,不矫情,永远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奔跑,如同夸父追日一般,不死不休。
好的构图能够托出导演要表达的隐含寓意和画面主体的形象或意识对比。
片子开头监狱部分大量运用框架式构图,在矩形构图的基础上采用此种进阶式构图,除了镜头本就能清晰明了地拍摄所在的监狱场景以外,运用框架式构图能更加突出环境对李大钊的囚禁感和监狱所固有的封闭感。
与此同时,在意识方面的表达,导演运用重复式构图,单调的重复头灯,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比例,并且没有明显的其他杂乱物体出现,除了起到突出画面主体的作用,同时隐喻着这些劳工人民作为载舟体的意义:照亮了革命领导人前进的道路。
在黑暗中如何突出伟大,就要采用特殊的布光角度和拍摄方位,同样在监狱里,导演多次运用大逆光加俯拍视角,并且光源并不是强硬的机械有源光,而是来自窗外柔和又充满生气的自然光,突出了人物轮廓的高大和精神层面的伟大形象,甚至有一种特殊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光明的化身。
在摄影技巧上,本片大多运用浅焦镜头来突出人物主体,虚化背景,并且采用低饱和度的白天影调和高饱和度的黄灯璀璨夜晚进行对比,此刻,夜晚黄色的灯光代表权力的掌控和埋藏在灯火夺目背后的压力: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统治和压迫。
而白天则采用曝光式的处理方法,增加朦胧感和美感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者对革新道路的探索与前进。
革命伊始踏上火车,最后迈上绞刑台,但革命并未结束。
这场浩浩荡荡的革新浪潮必定在雨卷云舒后为万代子民的太平盛世留下辉煌的篇章。
革命者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徐展雄 / 张颂文 李易峰
诚意满满的作品讲述了李大钊同志的一生张颂文老师yyds
*️⃣
可以理解从小切口入手,但整个故事失了轮廓。
被迫完成任务看的again,有颂文老师也难崩
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为了让所有的后代能够面向光明、拥抱光明,我甘愿站在黑暗和光明的交接处,直面黑暗,甚至被黑暗吞噬。
为后人谋幸福。 我相信! 那么得真实,那么得感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哪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现代人应该多看主旋律电影。
李演出了毛的风流,现实也是求仁得仁😅
毛爷爷是真的帅~,但这剪辑看得我有点懵。。。
①主旋律电影比以前越来越注重艺术表现而不是全片都在喊主题(交叉蒙太奇) ②突出的造型元素:暖黄色的圆形光束,且大部分都是逆光呈现,也代表人物的处境(审讯,矿工,张作霖)③演员年轻化、流量化:彭昱畅、李易峰等,但是主演还是老戏骨张颂文④用三个其他人物视点来完善主人公的形象和故事:张学良、李庆天、赵纫兰,类似于《公民凯恩》的叙事样式,这点创新我还蛮喜欢的,但还不够流畅和成熟 ⑤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场景:众人抬起的赤旗,上海新世界的镜子追逐、屏幕上放着卓别林的《流浪汉》(应该是吧)然后陈独秀洒下传单的影子投影在屏幕上 ⑥纪录片镜头与故事片结合,虽然很早就有这么用了但个人挺喜欢这种时空层的并置 ⑦拜年镜头能不能删了 ⑧感觉管虎从八佰开始就是一个调性了,就像一直在用一把锉刀打不同的铁,打出来的都还差不多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题材不错,可惜导演编剧功力欠佳,拍的又散又乱
技法到位,作献礼片不难看。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平等民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革命就有流血牺牲。唯有继续把共产主义更深入。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涅槃。
其实有好多前辈都是无名之辈!“我相信,未来地球将是赤旗的天下。”
电影拍得感染力不够强,剪辑得有些凌乱(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在正剧上不合适),最后的女演员牺牲有点大,为了几个镜头就真剃了个光头!
虽然是主旋律献礼片,但是在剧作结构上还是挺讲究的,看出导演组用心了。
做作的煽情配乐占全片配乐的80%,这真的是主旋律最大的通病,主要人物刻画的太过片面,除了革命还是革命,其他配角如走马灯似的一茬一茬的,目不暇接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总体膈应,偶有亮点。情感和形式上的花样都很泛滥,反而妨碍了故事本身的表意和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