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1戏中戏很难拍,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把这个故事说得还算是完整和清楚。
如果用传统的好莱坞视角来看,电影中的变态们还不太够变态,或者说他们的变态停留在正常水平,顶多能算个weired。
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和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都是演变态的高手,天生就有神经病的经典表情。
曾提名过最佳男配角的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也是绝顶高手,为什么黑社会老大都是这种神经兮兮的调调?
(通篇剧透 我真心的希望所有题材的注释都能放在开头)注释:戏谑,读:xì xuè,意思是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虐戏,读:nüè xì,使人难堪的调笑和嘲弄;恶作剧。
本片乍看来荒诞戏谑,实则是导演有意虐戏,更有些元电影的味道,剧情本身讲的就是一群变态,而故事的主角们最后阴差阳错的坐在一起写了一群变态的剧本,恰巧这群变态还就是他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最后写成了剧本,不时的穿梭于荒谬的剧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在暴力中寻找寻找平息复仇的爱与和平,哈哈简直有够恶搞。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元电影的片 八部半,里面主角导演始终找不到灵感,游离余现实、梦境、自己的臆想与幻觉之中,尝试了很多,却都不是作者想要的灵感源泉,更不是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他想表达的主题很简单却找不到一种媒介,其中有很多幕都是喋喋不休的编剧在一旁blablabla的说着文艺、文化、哲学,一派庸俗做作不可理喻(主角就如同编剧那样纠结一些元素中无法从大电影公司制片人的敦促压力也就是传统商业模式中跳出),最终以超现实的手法,让所有的人开启心扉,手拉手走向共和;主角马蒂一样想要表达东西也找不到媒介,最终在挚友的牺牲中顿悟,结尾汉斯所讲的故事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全了角色和主角马蒂,让马蒂得到了启迪。
三个不同的主要人物带有不同的性格,最终配角成全了主角马蒂诠释电影背后的深意主角 马蒂 身为编剧却没想象力,有的只是循规蹈矩,深陷好莱坞模式的商业怪圈,却又想跳出来展现心中的叛逆(满脑子反暴力想用平静的心态展示心中爱与和平),矛盾激化的他不停的酗酒,排斥异己,愤怒不满,因自身的矛盾写不出剧本懊恼的向周围的人发泄,无缘无故的骂女友、接受死党的灵感却不接受死党的帮助,这都反映出典型的好莱坞工厂中的整天较劲脑汁创作剧本又不甘沦为机械齿轮的编剧。
马蒂各种严肃义正的剧情编排,不屑荒唐的剧情,印象派和形式主义的感觉比利 主角的死党,狂热痴迷于好莱坞模式剧作的暴力美学,狂热到分不清现实,把一切暴力黑帮等等都可以联系在一起,癫狂到制造暴力将其变为现实,然后在搞成剧本排成电影。
有够虐戏的角色!
他扮演的好比我们现实中 业余或是三流导演、编剧,始终在模仿、抄袭、摆弄那些看似正义的暴力复仇,尤其是到了结尾才把爱与和平用一句话带过还是用期望将世界充满爱与和平,明显头重脚轻只抄了表面文章(以暴制暴)。
想到哪就爆哪头的意识流编排颇有点 先锋派 的意思。
汉斯 主角死党的借狗合伙人,虔诚却动摇了信仰的基督徒,一位有着故事的老人,可以说是过来人,他经历过悲痛(女儿被杀)、愤怒、想要复仇的轮回,在失去妻子的时候才明白一切要寻找的整个故事的最终主旨,和主角想要表达爱与和平有点像,只是更深究了其中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化解冲动(片中用越南人的性.欲代表)、愤怒(用火烧C连会议代表)、复仇(用自焚僧人代表,这里实则是化解了自身的怨恨),最终他解开了答案,但汉斯又没有戏剧的严谨设计,所以他像是代表的应该是 来源于现实中普普通通充满丰富阅历能看破红尘的人。
设想穿越众的越南复仇者在复仇中获得启迪,加上居然会说越南语的J女,颇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意思。
其实前半部分全部都是铺垫和介绍而已,用各种典型的剧作模式、构图场景、对白语言来烘托出各色变态并交代下剧情(乍看杂乱无章),但怪诞的出场和表现方式却赋予了这些角色一种新的活力,并串联虐戏的剧情将故事升华的可泣可歌。
后半段充满了对传统好莱坞模板式剧作的调侃,特别是对暴力、复仇、黑帮题材上的表现手法充满了虐戏,这种虐戏不在于通篇的瞎胡闹,而是在体统之中有意无意的唱一唱反调,在巧妙的利用某些刻板的角色继续看上去严肃的剧情比如比利说戏的时候 说道和黑帮约定见面不带武器,这就连观众都能想到,黑帮为什么?
凭什么不带武器?
不带武器这还叫XX题材的电影么?
这是马蒂的讽刺;而比利的剧本中整个结尾肆无忌惮的玩了一把三流黑帮片的爽翻混战,让本来已经斯通见惯毫无新意的题材变得诙谐幽默,这又是在讽刺那些三流剧作不断毫无意义的模仿抄袭、生搬硬套好莱坞模式的商业片剧情;汉斯在看到主角的剧本后就提出为毛女人都一笔带过?
导演想通过主角的角色说出:要知道女人在这类题材片中始终扮演着配角、无足轻重的戏份、复仇的导火索、爱恨情仇的祸根,所以比利(比利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剧情深陷暴力)才不把感情当回事,比如自己和黑帮老大有一腿的情人在打电话告密(在比利看来是如此,实则是协商而已,但不管怎样协商结果都一样,观众们懂的),这时应该是在比利的世界中触发了黑帮题材剧情的导火索,所以才一枪崩之(笑),其次是在日记中骂过主角马蒂的老婆,虽然她现实中确实是让比利觉得也不错的人,可她好像妨碍了自己与主角马蒂的友谊,然后就在说戏的时候直接空降进去打成了蜂窝(笑);黑老大这回真来了,却真的没带枪来,诡异藏满阴谋的音乐响起,却被比利一枪放倒在地上(笑,后面还有一张 禁止开枪的警示牌 ),虽然没有一枪打死,但是这种干脆利落后主角一句你在人背后开枪?
好像没有决斗场面的英雄范一样,再把剧情拉回严肃,这设计不是虐戏是什么?
看了直让人忍不住 不由发笑。
黑老大的副手发现了汉斯二话没说抄起家伙就来了句:put your hands up! 然后被汉斯一句NO 噎懵了(笑),这又是一次一反常态的虐戏,“为什么举手”“因为我不想”,讽刺中带有一种无奈的诙谐还有 黑老大的手枪居然会在这种关键时刻卡壳就像一贯黑老大的性格特点,最后都得栽在上面一样,更搞的是最后能看出比利真心成全剧本的创作,重新倒计时了一次,在充满虐戏的同时带着无限的悲怆。。。
一只狗居然闹成这样的结局 真心黑了帮了 哈哈还有车子爆炸,为什么一下让人联想到是比利被炸死了呢?
主角是这么想的,观众也会这么想了一下, 没错悲痛的音效慌乱措手不及的突发剧情在捣鬼,我想说 这以上 都说明了大家都深陷在传统影片的戏剧性之中,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早已知晓答案并还是会在谩骂中乖乖的顺剧情而下, 观众简直患了习得性无助症,也就是习惯性坐以待毙, 导演故意这么设计就好像告诉我们 如果不这么搞就会 好看了吗?
会变得更无趣吗?
完全会失去了意义?
事实证明这给麻木的电影、麻木的观众都来了一针强心剂。
忘了呼应了。。。
可泣的是最后比利居然死党的剧本做出戏剧化的疯狂实践和牺牲(从侧面也应正了西方人懂得牺牲与成全)。
可歌的是最后越南复仇者最终可以跨越人性因果以复仇而复仇,最终舍生取义,立地成佛。
影片最后那一点是通篇的点题亦是点睛之笔,在blablabla终结了所有暴力、复仇之后又来了一个 开始 变态要印证诺言,而主角却早已顿悟,一句: “那很好,我周二正好也没事”,仿佛早已穿越沧海桑田,做好了结束将要到来之因果的准备,太精准了,也瞬间点透连环杀手的连环杀手早已意识到的当初为何会面对继续连环杀的悲伤,冤冤相报何时了、舍生取义放仇刀。
《七个变态》采用了一种典型的“元叙事”结构,即把暴露剧本的创作过程作为影片的内容本身。
类似的“元电影”叙事手法可以追溯到1929年“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还有费德里科•费里尼摄于1963年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以表现一位导演创作思维枯竭时形形色色的际遇完成了电影本身。
而在近几年的好莱坞电影中也不乏这种“元叙事”的表现手法,最典型的有1991年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以及2002年由查理•考夫曼编剧,斯派克•琼斯导演的《改编剧本》。
如果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后两部与《七个变态》具有非常相似的角色设置——通常在这类影片中的编剧(电影主角)都在现实生活中懦弱、苦闷、焦躁无聊,《改编剧本》中的主角查理甚至因为紧张而无法和漂亮女人沟通。
他们自以为与自己作品中悬疑刺激的故事保持了安全的距离,却因一系列意外事故,被五花大绑扔到了聚光灯下,“被迫”成为与传统电影主角一样,与邪恶力量对峙的一方。
正是这种人物状态的前后反差和结尾反转,让电影具有相当惊人的戏剧张力。
比如《巴顿•芬克》撰写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竟然就是住在他隔壁的胖子,他毁掉了巴顿原本无聊生活的一切,最后还来了个手持火铳的超级拉风的出场:“让你看看意志的力量!
”而在《七个变态》中导演也很明显的指出片中的编剧马蒂代表的就是自己,充斥着英式黑色幽默的剧情中比利曾讽刺马蒂是个爱尔兰酗酒佬,而导演兼编剧的马丁•麦克唐纳本身正是个爱尔兰人。
他借马蒂之口构建了这部影片的结构:“前半部是一些血浆、暴力……但我希望电影的后半部分几位主角开展一场人性的谈话,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积极向上的。
”而最后的电影也正是按照他的构想来完成的。
但《七个变态》和这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像一部把脚伸出汽车天窗,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的大麻公路片,超现实感和游戏感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影片的节奏感并不是来自于一条直线的由“苦闷”至“亢奋”的高潮,而是来自于主人公在片中时而清醒而踩下的点点刹车——正如狂欢底色中的落寞。
这些短暂放慢的“停顿”也由导演视听语言的刻意渲染而展现出游戏人生底层的悲凉气氛。
纵观导演马丁•麦克唐纳的前一部口碑之作《杀手没有假期》就会发现,他片中的重口味血浆,那些各色人等接连出场的光怪陆离的“俗世绘”(比如前部的侏儒,这部的变态,以及两部都出现的杀手),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视觉猎奇,而是致力表现世事的无常与不可控性——我们都只是在玩上帝的游戏,既然他已开掷了骰子,那我也只能选择一路疯癫的陪他玩下去。
剧中的变态们,他们可以随时掏出一把枪爆头,用锯子锯人,用剃刀割喉,血浆加仑飞。
但他们又都有着自己内心最“珍惜”的东西,正是这一样东西让他们的人物形象不是丧失了爱的冷血无情的生物。
比如1号变态比利心心念念要帮主人公马蒂激发灵感完成剧本;汉斯是为了心爱的妻女;“鸳鸯大盗”深爱着彼此;越南人爱自己的祖国;而片中最大的恶人黑老大贯彻了剧中那句台词“不能杀动物,女人则无所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只狗。
“变态们”只是这个荒诞世界的一个隐喻,“杀人”也非杀人,而是自嘲性的游戏精神。
导演似乎令观众看到,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变态”的世界里,但他保留了这些“变态”的温柔,就像这个无常世界的唯一慰藉。
最后,比利实现了心愿(“这电影要用我的结局。
”)而基督徒汉斯改写的越南人结局则实现了影片“积极向上”的主题——那就是爱(“你说电影中要有性元素,于是他俩就做爱了”)。
一个梦幻式的镜头,越南人回到1963年的西贡街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们在这个荒诞世界中,最终没有选择虚无的黑暗,而是选择了光明。
当然,影片直到最后一秒也没忘抖开最后一个“包袱”。
变态鸳鸯大盗里的扎克打电话给马蒂说要预约时间去了结他,而马蒂也坦然承受了这样的命运,他对扎克说:“我会一直在这里。
”回到元叙事的角度,即使整部电影,那些变态朋友们都只是马蒂酗酒时的幻想,但他也无疑从这个漫长的故事中获得了成长。
他决定坦然接受伴随灵感而来的荒诞、虚无、痛苦和失落。
1.一直看管了柯林的枪战武打片,看其演一个反对枪枪支还是情绪化书生很惊喜,不过后面几个镜头坚毅的帅脸立马穿越回枪战剧中的果决英勇。
最后杀手疯子打电话过来阴森森说我要找你时,一脸淡然的无所谓你来啊的表情点赞...不再是那个酗酒的无力作家,一瞬间其演过的各种类警察角色上身感。
2.黑老大玩轮椅的场面印象很深,那种老子就是很屌很肆无忌惮的充斥着平静的病房。
黑人太太走之前平静的眼神和那句淡淡的再见很心酸。
老大面对人命的无情淡然和和面对小狗的软弱真情,对比目瞪口呆点赞;自己倒地还泪流满面的求你们能不能让我抱抱她摸摸她....哦摆脱不要把"死"这个字和她的名字放在一起...这里的台词和演出都绝了..3.汉斯下地狱都要看着你的复仇方式真是安静的绝望,那么决绝的割喉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话说要不是看别人的影评我还没有意识到原来他坐到老大对面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复仇...最后看他在录音里给越南人的角色安排的很动容,虽然是自历史故事的演化,恨意和复仇都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容易陷入很Low的境界。
而怎样化解一段仇恨却方是各显水平的时候把。
4.Billy是个真疯子,对导演影片和枪战的那种神经质的执念一度让我害怕要是两位好友不从就会杀了他们。
可是对友谊的奉献让人动容,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作家,怕其看到广告时候于是结结巴巴的跑出去。
5.歌手角色,杀遍天下杀手还一直抱着萌萌的兔子,违和感太棒。
演员很棒,神经残忍深情完美结合。
对看其妻子过于残忍而躲避的镜头,还有最后威胁的镜头都印象很深。
最后因为作者太淡定只好愣愣的说,好吧那天其实我没空,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飘过...这是证明对威胁人的人,出其不意不受其恐怖才是制胜法宝么。
6.小狗萌哭,昂挺挺的站在Billy旁边浑身主角光环。
一句话评论本片很好的协调了黑暗、血腥、讽刺、人物冲突,让这个剧本看起来好像是昆汀·塔伦蒂诺·与艾伦·索金作品的综合体。
——Indiewire自从《改编剧本》之后最好的一部关于编剧的戏中戏电影,影片富有才气及恶趣味。
——collider.com幕后制作 影片是出生在伦敦的爱尔兰导演马丁·麦克唐纳(1970生)的第二部电影作品。
他的首部作品《杀手没有假期》(2008)是一部古怪搞笑的杀手喜剧,虽然在票房上无所作为但备受影评人称赞,imdb评分也闯入了top250,被誉为近年来最优秀的黑色犯罪喜剧片。
它还为事业一度陷入泥潭的爱尔兰男星科林·法瑞尔赢得了一座意义非凡的金球奖影帝奖杯。
时隔四年之后,马丁·麦克唐纳与科林·法瑞尔再次携手,带来了这部更加暴力和恶搞的《七个变态人格》。
影片与《杀手没有假期》一样选择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举行了首映,并且收获“午夜疯狂”单元(该单元以放映惊悚恐怖功夫类型片为主)的观众选择奖。
影片的暴力性以及风格突出的大段台词令人想起昆汀·塔伦蒂洛的早期作品。
事实上,早在进入电影界之前,作为一名舞台剧作家的马丁·麦克唐纳就常被拿来同昆汀作比较。
马丁·麦克唐纳表示自己相当幸运,由于所写的舞台剧有机会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上演,这给了他相当可观的收入,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并且每四年拍一部电影。
“我是个懒人”,在多伦多宣传影片时马丁宣称。
在《杀手没有假期》和《七个变态人格》之间的四年间,他只写了一出舞台剧,名叫《A Behanding in Spokane》,由克里斯托弗·沃肯与山姆·洛克威尔主演,2010年在百老汇上演了一段不长时间。
马丁承认,这部舞台剧并不很成功。
不过这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变态”,后来沃肯与洛克威尔都加盟了在2011年开拍的《七个变态人格》。
《杀手》与《变态》的剧本创作是在同一段时间。
马丁先拍了《杀手》作为“练手”,之后他才能准备好——作为一名导演,去掌握和把控《变态》中必须用到的那些更加昂贵和复杂的动作场面。
如果非要为影片找出一个中心思想,马丁说,这是关于“人们心中创作故事的渴望,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的一种焦虑”。
“很多人形容这是一部塔伦蒂诺式电影,但是我感到,或者说我希望,这只是从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暴力这一单方面来说。
”麦克唐纳接着举出了芝加哥著名女作家崔西·莱茨(Tracy Letts 作品包括《美国的天使》、《怀疑》和《八月:奥塞奇》)的例子,他认为她是当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
“我希望我的所有作品能够拥有某种道德观。
并不是说我会在晚上为这个问题转辗反侧。
但是当我坐下来开始写关于端着枪的变态分子的电影,我并不希望单纯写一部简单的关于‘持枪变态’的电影。
尽管是一部喜剧,我仍然希望它能够感人,并且不那么空洞。
” 谈到塔伦蒂洛时,麦克唐纳有些犹豫。
“《低俗小说》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我没有拍出任何任何这样水平的东西”,“话没错,但是他(昆汀)最近的几部电影让我搞不懂。
我受不了《无耻混蛋》。
这不是他的水平,这不是那个曾经拍出《低俗小说》的人的水准。
马丁·迈克唐纳的哥哥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也是一名编剧和导演,两个人的关继十分亲密又充满了竞争性。
后者去年执导了处女作《坏守卫》由《杀手没有假期》的布兰·丹格里森主演,刷新了爱尔兰本土影片的票房纪录并且口碑爆棚。
当这部影片票房超过《杀手没有假期》的那一晚,“他等不及地在半夜给我打了电话”,马丁描述说“自从那之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今哥俩都住在伦敦,每个月会定期打两次网球——没错,输的那一方会心情很不好。
已经有人把这对兄弟称为“爱尔兰的科恩兄弟”,尽管他们从不在一起拍电影。
影片主演访谈 你是怎样加入这部电影的?
拍摄《杀手没有假期》的时候是不是马丁·马克唐纳就已经告诉过你?
科林·法瑞尔:是的。
拍《杀手》期间马丁谈到了这个剧本。
他告诉我《杀手》只是一次“彩排”,他想尝试下看看自己究竟是否喜欢拍电影(马丁此前是一位著名的舞台剧编剧和导演,在在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有一个真正想拍的剧本——比《杀手》要好很多,他说的就是《七个变态人格》。
所以在我读到剧本之前,就已经听说了很多。
他是个了不起的作家,这一点是实话实说。
当你第一次读到《七个变态人格》的剧本时有着怎样的反映?
科林·法瑞尔:时不时地,你会遇到一个会让跳脚的剧本,而《变态人格》就是这样。
它先在你脸上抽一巴掌,又将你背摔倒在桌子上,又给你屁股上踢一脚——但总体上是如此过瘾。
我很开心和马丁再次合作,我喜欢《变态》的剧本。
片中的一对基友“马蒂”和“比利”之间的互动一定会在观众那里很讨喜。
描述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山姆·洛克威尔:马蒂和比利的关系类似于《浮世男女》(HurleyBurley 1988)里面的查兹·帕明特里和西恩潘,亦或是《穷街陋巷》里面的哈维·凯特尔同罗伯特·德尼罗,抑或《大街小瘪三》(The Pope of Greenwich Village 1984)当中的埃里克·罗伯茨同米基·洛克。
两个人之间有一种奇怪的相互依存关系,彼此深爱着对方。
他们总会原谅对方,尽管彼此造成了大量的不幸,以及愤怒(笑)。
可以看出来你的角色比利是在一心为马蒂着想…… 山姆·洛克威尔:没错,比利不忍心看到马蒂正在浪费自己作为作家的才华,觉心帮助他。
他看到马蒂正在用酒精毁灭自己。
比利把马蒂当做一个真正的天才,他不惜做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去帮助马蒂实现。
科林,你如何看待你的角色马蒂?
科林·法瑞尔:马蒂作为一名作家,他遇到的问题是,一旦定下了剧本《七个变态人格》(片中,马蒂在创作一个与影片同名的剧本)的名字,他就爱上了它,但他却写不出来任何一个“变态人格”。
他希望这个故事是关于和平与友爱,但同时主人公是“变态”。
他纠结在这样的设定当中想不出任何办法。
他有个朋友叫做比利——我想也许是他唯一的朋友,还有个女友叫卡娅,我想这也是他唯一的女友(笑)。
马蒂还喜欢喝上几杯,而这在成为一个大问题。
影片中的表演和喜剧都很出色,其中有多少是靠演员现场发挥?
山姆·洛克威尔:事实上我们是相当严格按照剧本来拍。
不过还是有一些即兴表演,马丁·迈克唐纳希望这部影片的临场发挥程度比《杀手没有假期》要多。
他想要一种更为“凌乱”(messier)的风格,我猜测。
花絮·事先并没有被媒体披露,《海滨帝国》的两位演员迈克尔·斯图巴、迈克尔·皮特以及《德州巴黎》的老牌影星哈利·戴恩·斯坦通客串出演了本片。
·影片中“扮演”邦尼的是一只2岁的狮子狗,性别为母性,在多伦多电影节宣传期间,这位“主演”全程出席。
·本片是《杀手没有假期》时隔四年之后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再次柯林·法瑞尔合作。
两人都来自爱尔兰,其实他们在第一次合作之前就已经相识了五年。
·本片也是导演马丁·麦克唐纳与克里斯托弗·沃肯、山姆·洛克威尔的第二次合作。
后两人之前主演了他的舞台剧《A Behanding in Spokane》。
·影片中黑社会老大查理的角色原定由米基·洛克出演。
但他后来退出了该片,并且对导演麦克唐纳的为人颇有微辞。
最终伍迪·哈里森代替他出演了这个角色。
·麦克唐纳的两部作品《杀手没有假期》和《七个变态人格》都选择在了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首映。
从头到尾都没缺少暴力的刺激,不管是打斗、枪战还是番茄汁,一个都没有少。
通篇都有暴力的快感,所有的暴力即使突然也是渲染过的。
这很符合被昆汀改造后的暴力,这样的暴力被音乐、色彩和剪辑拍摄手法所映衬,来拱卫导演的美学观。
甚至开头你会以为导演在复制《低俗小说》,但是导演很快就证明了他的匠心独运。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复仇的故事,所有人几乎都是在复仇,老头儿的女儿被杀了;黑妹子杀的全都是坏人;越南小矮个儿是为美莱村惨案复仇。
复仇是甘美的酒,暴力的正义性和大仇得报双重压抑的释放,让你的肾上腺冒起了啤酒一样啪啪啪啪的泡泡。
复仇是否能否赋予暴力绝对的正当性?
也许在割喉老头和越南人的复仇中,我还只是感受到不适,但是当黑妹子把暴力发展到残忍的时候,我就暗暗希望导演不只是个媲美日本番茄汁片的B级片导演。
准确来说小白牙、八字眉、小狗狗和黑老大,才是故事的主角。
小白牙没有复仇的故事,他是本片中的上帝视角,他放浪形骸无所顾忌,对生活早就丧失了积极念头和信心。
他在我心中是必死角色,因为他这么有趣,不死的话会很可惜。
就像《低俗小说》中的文森特,像《偷抢拐骗》里的榔头托普,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反派警官斯坦,像《无耻混蛋》里的党卫军上校汉斯,他们都是混蛋。
小白牙肯定会死,上帝一定会死,为了他爱的人。
他爱八字眉,八字眉却爱一个做瑜伽的婊子,真是不幸。
小白牙的朋友是个天才作家,却写不出个好故事,他决定现身说法,教训八字眉以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冷峻又荒诞的生活。
这是他眼里的世界,在电影里小白牙简直如上帝一般,所有的事情都在他手里掌握,最后他求仁得仁,死在枪下。
导演还耍了个聪明,小狮子狗一直不给他paw,但是临死前如愿了。
那是当然,有什么是上帝做不到的呢。
老头和女儿、老头儿跟黑老太的感情只是铺垫,为他在最后对着录音机喃喃自语的时候提供反省的素材,他的信仰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定有真善美,而非假恶丑。
他嗑药后说黑老太告诉他世界是灰色的,不过是他自己有所动摇,他不知道自己的信仰该不该坚持。
但是他通过给越南人编的结尾想明白了,他坚定了信仰,并决定死掉以减轻世界的罪孽,达到救赎。
我们回到暴力上来。
在荒原夜晚小白牙讲的枪战剧本无疑是本片的高潮,他描述了一个暴力美和暴力悲剧充分绽放的可能。
他告诉了八字眉暴力的真相,这无关理智和法律,当八字眉的女友被枪杀的时候,他将再也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写剧本,他将冲入暴力,并制造暴力,所有人都将不能幸免。
暴力和复仇是几乎无解的社会性传染疾病,环环相扣,冤冤相报;还好只是“几乎”无解,影片最后也给出了解。
甘地的说法是不完美的,老头说的对,以眼还眼,最后还会剩一个人不会全瞎,他还有一只眼睛。
但是这毫无意义,甘地主义不能阻止暴力和复仇的泛滥。
事实上甘地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他和他的主义也没有拯救印度。
小白牙没有得出最后的解,他没有信仰,急于归彼大荒,此岸对他来说毫无留恋。
八字眉靠他自己也得不出,他只是一个记录者。
得出解的是割喉老头。
他重塑了越南人复仇的结局,并成了影片的结局。
他让越南人在向美国人布置人体炸弹的场景,闪回到了几十年前抗议美国人侵略的人群中,成了著名的高僧自焚抗议的主角。
至此,恩怨放下了,复仇放下了,历史的时间性被折叠起来重合了。
自焚成就了终极救赎,它将为电影中暴力向何处这个问题去提供最终答案。
导演的想法和东方佛教智慧不谋而合,他们都指向了每个人的自我救赎。
中国人叫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对于我,感觉此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最后越南变态的死。
越南变态在凤凰城的一家旅馆里,招嫖了一位红衣女子。
“停,兄弟。
做这事没有用的。
”红衣女子突然说道。
越南变态醍醐灌顶,只说了两个字:“汽油”。
接着把红衣女子拖到了会议室,并在她身上绑上了炸药。
他把刚买的汽油倒在地板上流到红衣女子脚下,越南人掏出火柴刚要点燃地上的汽油。
此时,红衣女子用标准的越南话说道:“停 兄弟,做这事没有用的”。
越南人闭上眼睛,等他睁开眼时,已经不在凤凰城了,而是坐在1963年左右的西贡街头…… 此时今天所要说的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1963年6月11日,一名来自越南顺化市善母塔(Linh-Mu)的佛教僧人释广德(Thich Quang Duc)在西贡闹市一个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自焚而亡。
目击者称释广德与至少两名同行僧人乘坐轿车来到十字路口。
下车后,释广德以佛教传统的盘坐姿势坐下,随行的僧人将汽油浇在他身上。
释广德用火柴点着了汽油,数分钟内即身亡于烈焰之中。
关于此事件的始末及影响下文有详尽的阐述: 【原文地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35581/15857 http://burningmonk.gnn.tv/blogs/5516/Thich_Quang_Duc_The_Burning_Monk 释广德为这次自焚行为作了数周的准备,包括冥想以及通过信件向他所在佛教教会和南越政府解释其动机。
在这些信件中他说明了他想要唤起大众对当政的吴廷琰政府的高压政策的注意,后者信奉天主教。
在释广德自焚之前,南越的僧人曾向吴庭艳政府提出过如下的要求:解除对悬挂传统佛教旗帜的禁令;授予佛教与天主教同等的权利;停止拘禁僧人;授予佛教僧侣以修行和传教的权利;对受害者家庭给予合理补偿并惩办死亡事件责任人。
当这些要求被吴庭艳政府拒绝之后,释广德便进行了他的自焚行为。
在他死后,遗体被火化,而在火化中他的心脏奇迹般地没有被焚化掉。
因此人们将他的心脏视为圣物,并由越南储备银行保管起来。
释广德的自焚经过了宗教和政治视角的多重解读,但并未引起宗教学者太大的注意。
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观点认为他“已经极度概念化为一位永恒而纯粹的宗教代言人,已然抽象地同化于其专属宗教的先贤和始祖”。
因此释广德的自焚被视作“宗教自尽”并在宗教学上被视为正义,这一判断所基于的乃是撰写于公元 15-16 世纪的中国佛教文本。
而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释一行(Thich Nhat Hnah,越南禅宗法师)和 Russell McCutcheon(作家)在结合当时的社会与政治背景研究 1963 年发生在越南的事件后指出,这种自焚行为可视为一种“政治行为”,其意旨在于唤起公众对操纵于欧美帝国主义手中的傀儡政府对越南人民的非义行径的注意。
基于这种政治环境,释一行如下地描述了自焚行为: “新闻界称这是自杀,但是本质上这并不是自杀,它甚至也不是抗议。
这些僧人在自焚前留下的信件中说明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警醒,为了打动压迫者的心,并唤起全世界对被迫害的越南人民的关注。
自焚是为了证明他们所说的事情极其重要......这名自焚的越南僧人用他全部的力量和决心表明他愿意承受最大痛苦来保护他的人民......通过自焚来表达意愿不能被视为破坏,相反它是一种建设,即为人民而受苦并身死。
这并不是自我了断。
” 释一行继续解释为什么释广德的自焚不是自杀,自杀是与佛教教义相违的: “自杀是自我毁灭,自杀有以下的原因:(1)缺乏生存和应对困难的勇气,(2)在生活中遭遇挫败,失去任何希望,(3)向往虚无……而自焚的 释广德既没有失去勇气或希望,也不向往虚无。
恰恰相反,他勇气十足并充满希望,他对未来的美好满怀热望。
他并不认为他是在毁灭自已,他相信他的自焚行为会为其他人带来美好的结果……我坚信那些自焚的僧人并不是期待着那些压迫者也一命呜呼,而只是希望后者改变其为政之道。
他们的敌人不是人。
他们不容异见,行为如同法斯西一般,专制,横征暴敛,充满仇恨,并对人心的善加以歧视。
” 自焚行为的影响 这张著名的照片出现在肯尼迪总统的办公桌上。
后来,释广德的自焚加速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肇始于越南的“入世佛教”的传播,导致了南越的吴庭艳政府在 1963 年被推翻,并有助于人们对于由美国支持的南越政府及其与由越共支持的**党之间的战争进行批评。
释广德自焚的社会与政治影响远播世界。
次日《纽约时报》就报导了这一事件;数名自焚的僧人在 1964 年重蹈了他的行为,并导致了过去三十年里的针对越共政府的激进的“顺化僧人叛乱”。
两名美国人在 1965 年自焚,向越战发出宗教性的抗议。
第一个人叫 Norman Morrison,他在读了一个教士写的一个村庄被凝固汽油弹摧毁的文章之后愤而蹈火。
另一个人名叫 Roger Allen LaPorte。
大概是在 1970 年 5 月 11 日,年仅二十三岁的 George Winne Jr. 在加州大学校园内自焚,他留下的遗言是“看在上帝的份上,停止战争吧!
” 释广德的背景 释广德生于 1897 年,当他在 1963 年自焚时年龄为 67 岁。
从七岁开始他就生活在寺院中,在他成为完全的僧人,即比丘时他年仅十二岁。
在数年严格的苦行修炼之后释广德 成为一名传法法师,在 1943 年之前他花费多年时间重修越南的庙宇。
死时,他是观音寺的僧人,并且是越南佛教联合会的导师。
释广德被视为菩萨——“一个觉悟 (enlightened) 的生命,誓愿令一切众生都觉悟之后自身再成佛”。
在释广德自焚29年后,也就是1992年,一支乐队推出了首张同名专辑《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而唱片封面正是那张释广德自焚的照片。
该专辑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的娱乐范畴,是一张充满愤怒、反抗的政治性很强的作品。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豆瓣音乐条目】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1449586/
看完后我去搜了一下黑色幽默的百科定义: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至今广泛应用在文学戏剧影视歌舞中得到深入发展。
我顺便也了解了黑色幽默的起源背景,然后我发现自己对黑色幽默了解得太少了,而提到自己喜欢什么风格的东西时里面总包含个黑色幽默,但是我了解得这样少,有的只是看过的作品给自己带来的那点印象和感受。
今天也是感叹现在的自己无知的一天。
但好在我还有在感叹自己无知,说明我有在扩展认知,如果哪一天我觉得“我知道的已经够多了,这些东西不就是这点东西”的话,那才是我害怕的。
主线上:个人感觉贯穿始终的是莫提和比利两人的友情线。
莫提想写个《七个变态》的剧本写不出来情节,好友比利就做了一个神秘变态杀人狂,还是代表正义的形象,只是为了给男主提供灵感素材,而莫提一直被蒙在鼓里,听起来很离谱,但是放在变态的设定上又比较合理。
直到后来男主无意读到比利的日记本才发现真实的比利让自己对认识的比利感到有些陌生,心里的比利形象开始产生裂痕,后来在篝火旁安静地听完比利自己编的变态故事的结局后一时惊讶的说不出话,再次重新认识比利,这么离谱又感人的故事从这小子嘴里说出来,这个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偷狗为生喜欢在自己难受时火上浇油的小子。
接着第二天就看到了比利杀人的报道,认识的比利形象彻底崩塌了。
你认为你了解他,但是你其实并不了解。
比利无疑是个变态,漠视法律杀人不眨眼偏执的要进行枪战放火烧车阻止男主走做目击人,但是似乎让人讨厌不起来。
“不会有人觉得你是胆小鬼,你会没事的”,为牵连汉斯妻子难受,只杀黑社会、临死时成功握到了小狗爪...都让人觉得有丝温情渗透在他的变态里。
他看似老损莫提躲在酒里,但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莫提,除了保护,还有种不成熟的依赖感,像个孩子一样随心所欲,你没法说这是对的错的,对错之外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其他变态:狗奴黑帮老大塑造得挺成功。
越战那个也很荒诞。
来讲故事的变态早就放下了,除了对那份爱情的一些不舍。
汉斯我有点没看懂,他是被杀女儿的父亲,但是为什么脖子上会有凶手自杀的刀痕,是报仇不得痛苦地也自杀过吗?
后被杀了妻子,但是放下了之前复仇的执念。
总之现实里和虚构的的变态都可以理解为达到了莫提写作的初衷,莫提是个和平主义者,厌恶之前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变态题材电影,想写个另类的表达自己所想的变态电影,他希望这些角色经历过疯狂和偏执后回归平静和安宁的状态,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只不过没想到这个电影提前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上映了......
七个神经病 (2012)7.72012 / 英国 美国 / 喜剧 犯罪 / 马丁·麦克唐纳 / 科林·法瑞尔 山姆·洛克威尔
把音量调得很高,才适合一个人看电影。
很多电影我都是塞着耳机、调大音量一个人看完的,就算有的电影剧情不够吸引人,我也不愿意快进,我喜欢拖沓的长镜头和没有意义的对话,现实也不过如此,总有许多难以延续的恋情和并不真诚的问候。
有的人习惯安静观察,有的人喜欢滔滔不绝,但更多的人是一半一半,选择性沉默或者一直扯淡。
我很喜欢电影第一幕两个杀手的对话,他们并没有讨论政治,也没有谈论自己,他们只是在找聊天的话题,也许心里有些不确定的担忧,也许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他们在无聊的对话中等待,直到他们被 No.1Psychopath爆头。
触不及防的死亡或许是最好的,没有悔恨,也没有想念,生命结束得干净利落。
好脾气的人总是能够压住自己的火气,善良的人总是愿意原谅曾经伤过自己的人,正常的人总是努力表现得乐观、优秀,但是电影里的Psychopath说:“没用的人才热爱和平。
”我喜欢平淡安静的人生,就算漫长无聊也没关系。
大部分时间,我很热爱和平,我不愿意和别人吵架,很少花时间去反叛,也对批判、评论不感兴趣,所以,我算得上是一个没用的人。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庸常与疯狂之间的摇摆,就像电影里那个缺乏灵感的作家一样,没有争吵、没有枪战、没有心爱的宠物,日子总是保持着空白剧本的状态。
也许每个人都有厌倦和平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做疯子的勇气。
第十放映室对12年电影的总结让人失望。
全片充斥着对国产片“愚蠢”、“悲剧”和对美国分账片“完美”、“极致”之类恶吐槽、捧臭脚的纯主观评述,没有丝毫起到影评去伪存真、营造良好的观影心理预期和解析影片亮点的作用。
我始终觉得,完美的观影体验应该分为三部分:首先由理性、客观的影评人评论、诚实到位的发行方前期宣传或足够出色稳定的演员阵容形成一个比较迫切或希冀的观影预期,其次是观影(不同的类型片适合与不同的人一同看),最后是负责、认真的影评对影片亮点做解析,理想状态下一部好片子可以形成第二次观影预期。
影评在观影过程中起到仅次于观影本身的重要作用,远超过发行方宣传,所以豆瓣电影会有一项叫“最有用的影评”(虽然往往不能100%如人意)。
节目所鼓吹的拥有成熟工业体系美国大片除了技术优势外,有很多问题,特别是文化背景的问题需要影评来解决,国产渣片在笨拙之外也有很多接地气的层次是不可替代的,单纯的鼓吹或贬损毫无意义也实无必要,因为作为职业影评人所能达到的观影层次并不是观看爆米花电影的普通观众所愿意费时费力的达到的。
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说疯狂的石头相比两杆大烟枪是小巫见大巫云云,这种比较法研究不仅酸气十足,也脱离了观影的初衷。
别忘了再渣的片子,也能帮你丰富和女朋友的约会内容。
之前一直对第十放映室的文艺风格很喜欢,这一期不知道编辑是为了赶稿子还是碰上什么糟心事儿了,搞成了喷子论坛。
下面对刚看过的一部英国电影做一个评论,以正视听。
稍后会发在豆瓣上。
(剧本精彩,有剧透,慎入)第一个:专门刺杀意大利裔美国黑手党辛迪加的中、高级成员的连环杀手,手法干净利落,冷酷无情,而且每次“行凶”后都扔下一张方片钩,如同佐罗的印记Z,有推广品牌,向黑手党宣战的意味(面向超越国际的所有黑手党,乃至泛指一切黑恶势力,因为开场不久比利在跟马蒂提供创作构思建议时就分别提到了源于西西里的Mafia和源于日本的Yakuza)。
因为目标的特定性而特殊,有惩恶扬善的正义化身意味。
这第一位神经病杀手看似并不神经,更像是罗宾汉似的英雄,而且身份最后才揭露,这是一条暗线。
第二个:爱女惨死于刺客之手的贵格教徒,因为教义不能杀生,于是终生追逐跟踪凶手;凶手因为罪孽感皈依宗教寻求救赎,但为了摆脱他的跟踪通过自刭放弃升入天堂(基督教义自杀者下地狱),但临死前却看到他也毫不犹豫的自刎。
凶手必然是含着绝望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里由于对西方基督世界文化欠缺了解,我一开始对他当着凶手的面自杀感到莫名其妙——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的偏执的复仇信念:对于饱受自己罪行折磨的凶手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死亡或修行,甚至不是下地狱,而是受害者家人时时刻刻的逼视和责问;而对于复仇者来说,最极端的复仇不是手刃仇家以眼还眼,而是手刃自己,做鬼也不放过你。
这是一个极度冷酷、偏执,为复仇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让自己下地狱)的人,但他的冷静和决断在常人看来无异于神经病。
这种境界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死谢天”等以死或往生为终结的东方文化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我们看来毁人最极端不过千刀万剐、食肉寝皮、挫骨扬灰,很难充分体会到这种上天入地也无所遁形的恐怖。
第三个:黑手党查理,典型的黑手党,颠倒是非,冷酷残忍,没有健康的世界观,因为自己的爱犬丢了就大杀四方,连得了癌症的老太太都不放过。
他的人生快乐全部来源于一只小狗,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小狗却不这么认为,甚至和绑架它的比利产生默契。
第四个:越南僧人(借鉴释广德形象),冥想在美国绑架妓女带着炸弹汽油去炸越战老兵集会,现实中却是在越南街头泼油自焚以示抗议。
虽然同事劝他说这样于事无补,但他觉得至少有希望,于是毅然自焚。
又一个以冷静的终结自己生命来实现目标的在常人看来无异于神经病的偏执狂。
其实这个形象是汉斯临死前帮助马蒂丰实的,也是汉斯内心的完美投射,所以四号神经病和二号神经病完全是一个路子,自己的生命是可以随时抛弃的。
汉斯在妻子被杀害后立刻平静的坐在凶手对面和他聊天(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局面被第七号完全掌控,他还会钉死凶手不放),在意识到查理手下要去杀害比利和马蒂时,淡定的欺骗他们当着警察的面将自己打死以解救朋友。
颇具墨家死士风骨。
第五、六个:全国流窜刺杀全国流窜连环杀手的连环杀手扎克莱阿和麦琪,扎克莱阿入室盗窃却偶然搭救了法官囚禁的黑人性奴麦琪,从此两人开始了流窜刺杀生涯,刺杀了包括著名连环杀人悬案制造者十二宫杀手(Zodiac)。
颇有些侠盗夫妻、神雕侠侣的意境;可惜后来扎克莱阿不想再杀戮,两人遂分手。
第七个:比利,一个热爱生活、单纯善良、无所事事却嫉恶如仇、替天行道的兼具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的杀手,看透世态炎凉,有点种族决定论调,认为对罪恶不能有丝毫姑息,对朋友必须两肋插刀。
为了给好友编剧创作灵感不惜化身第一号神经病杀手招惹黑帮,并捎带手的替天行道清理黑帮。
理想主义在于他对细节的追求,包括佐罗似的面罩和标记、最后火并地点的选择(西部荒漠),甚至为马蒂和汉斯专用的枪配上了标签,以及对自己必须最后为了救朋友而牺牲的精准把握;革命英雄主义在于他一手操控了整个局面,完全是树立了一个敌人再去打到,颇有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头。
浪漫情怀则非常隐蔽——马蒂因为他杀了女人而与他割席,这看似是比利的一个污点,但其实是更深的一处伏笔:影片开头一号神经病一出场就干掉了两个正在讨论怎么虐杀安吉拉的黑手党,他们是查理派来的,而安吉拉正是查理的女友。
查理曾经在提到女友时表达了“些许”不满,安吉拉在得知比利偷了查理爱犬后立刻当着比利给他打电话告状,还提到了“虽然我们之前不顺利”云云。
可见安吉拉得罪了查理(可能嫌弃查理的爱犬太臭了),查理派人去杀她,结果比利救下了安吉拉顺便和她勾搭上了,以为解救了一位失足妇女,但这位失足妇女对此毫不领情,宁肯出卖比利也要重回查理怀抱继续失足;比利知道她回去找查理也会被射穿眼睛之类的手法虐杀,所以挽救无望,给查理正式下战书,顺道送她一程(射穿胃部是非常痛苦的手法,伤者会在十几分钟内由于胃酸侵蚀主要脏器而死亡)。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侠客似的第一号杀手为什么是神经病——为了帮朋友编剧本而向黑恶势力宣战,偷黑老大的命根子狗,泡黑老大的女友,杀黑老大的手下,并以身殉“职”,可谓理想到分裂,革命到忘我,浪漫到神经。
第六号神经病最后找到马蒂寻仇,没想到马蒂在两位挚友的影响下已参透生死,非常平静,第六号若有所思,抱着兔子离开了。
他当然不会杀马蒂,他只和麦琪一起作,只杀全国流窜连环杀人凶手,只想找回麦琪,而且他75年以后就只过抱着兔子思念麦琪的生活了。
雞婆導演和娘們演員揮霍了好劇本。本應石破天驚,最終卻如拉稀。
一般吧,都快忘了故事情节了。。。
不会再看他导演的电影了,始终觉得很无趣
电影开始那么一刻,还真像昆汀附体,那腔调,粗口话痨,杀人放血,黑色幽默,还有一会儿分章式故事结构,所以对电影期待挺高,但情节却越走越泄气,散乱,过火,前后有些撕裂,疏密不均,节奏掌控不好。但还是很欣赏电影这种玩儿的心态的,有原创性,很新鲜,笑点足,尺度够,以及怪怪的黑色幽默。
嘿!哈哈!哇!哈哈!呵呵!嗯!
看前一半的时候还在想,今年第一部5星要产生了……
看似新颖另类结构的故事,其实是变法的口水仗,表达的是导演对电影的感情,或者说自恋。名演员用了不少,但意思不大。
等中文字幕。
看不懂啊!很昆丁的感觉,但是木有Django好看,而且我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我的人脸识别系统啊!
法瑞尔最差
与导演的前作《杀手没有假期》相比,黑色幽默不减,玩转结构更显匠气。
跟被解放的姜戈一样,前半段戏谑,后半段脱力。两周之前看的,谁能帮我回忆一下剧情!
看片名以为跟《刺客舞会》类似的剧情,觉得导演真能玩,无数经典电影中枪,但形式玩过了头,最后没个兴奋点,有点不过瘾,柯林法瑞尔当了个打酱油,Sam倒抢戏不少~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恰也是它最无聊的地方,但如果去掉这些无聊的噱头,那整部影片就更没有什么看点了。
best movie this year
离奇的本子,但视听行活儿了
你越期待啥就越不给你看啥,反类型片的又一个极致!七(?)个变态杀人狂,一个酒鬼编剧,阳光诗意血浆四溅胡说八道
导演延续了前作《在布鲁日》的忧郁气质以及情节的不可控性,同时在故事的叙述上下了不少功夫,而怪咖的人物很有科恩兄弟电影的感觉。这应该是2012年最有意思的黑色喜剧了吧~
调调
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