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

启功,The Calligraphy Master

主演:马恩然,王馥荔,孔祥玉,张绍刚,张炜迅,刘琳,谢昀杉,程前,娜仁花,杨立新,孙志航,王伯昭,大力,李庆祥,孙继峰,李晔,闫佩雯,茅菁,张友宪,赵迎利,张歌,刘自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启功》剧照

启功 剧照 NO.1启功 剧照 NO.2启功 剧照 NO.3启功 剧照 NO.4启功 剧照 NO.5启功 剧照 NO.6启功 剧照 NO.13启功 剧照 NO.14启功 剧照 NO.15启功 剧照 NO.16启功 剧照 NO.17启功 剧照 NO.18启功 剧照 NO.19启功 剧照 NO.20

《启功》剧情介绍

启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老北京一条胡同里,住着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代书画名家启功老人(马恩然 饰),他和老伴儿(王馥荔 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过着平凡安宁的生活。只是在怒涛涌动的时代,小人物无法在暴风雨中独善其身。启功拥有旗人血统,在文革浪潮汹涌澎湃的年代给他带来不少的麻烦。红卫兵们可以长驱直入他的家中搜查封资修的物品,所幸总有倾心传统文化的人暗中相助。运动之中,启功时常回忆起自己初学绘画的情景,与师友坐而论道的往事,和老伴儿相濡以沫的过往,这些都令他感慨唏嘘。 饱受过屈辱,也历经荣光,许多事不知不觉便已看透,许多情结慢慢就学会放下,这一切都不自觉地流淌在老人的书画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恶之华终止战火特种兵归来2:黑色罂粟阳光总在风雨后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逆袭之星途璀璨机智住院医生生活史努比特辑:欢迎回家,富兰克林东京罪恶第一季牵挂光的孩子孤海寄生狐狸女士第二季困兽第三季瀚海神龙亲亲偷心人音乐房船星梦缘幸福小丈夫脏鬼约翰:丑陋真相芝加哥急救第十季秦始皇泳者之心冰果OAD:应该持有之物关于未知的我们战神韩信镇魔司:四象伏魔爱你是最美的时光撕裂记忆体英叔归来:囚灵

《启功》长篇影评

 1 ) 启功

《启功》作为求学时期的学生,启功是我们当时习字时的偶像。

因启功的字写得太好看了,然后通过观看他的书法教学视频,了解了他是个风趣幽默,非常亲和的老师。

启功自述,他的第一位首先是教师,其二是画家,接下来才是书法。

启功那时候作为我们的偶像,他的书与作品画册价格不菲,整套买下来,对学生也是吃力的。

但我们还是买了一些,以便临摹欣赏。

启老悟通了书法的真髓,便是字的结构,不论是行书与草字,不能一笔将就带过,每一字都有它的规矩和存在,只要结构在,字的风骨就在。

我在求学时,非常敬重的哲学老师黄铿老师,对启老字的评价是:十分秀气。

讲起旧事,黄铿老师也是书法家,五体皆通,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当过多年中学校长,博阅群书,对学生极好,一生致力于教学,同样的风趣幽默,出口成章,还有满腹经伦后的自嘲,和生动灵活的举例,这样的老师,我遇见唯一,但一直在我的脑海,影响至今。

启老的秀气文雅一直沿用下来,于是方正用了他的字,叫启功体。

启老对名利之事,经过文革,早已淡然。

电影着重拍了启功文革的遭遇,与妻子的感情,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的故事。

遵师敬长,情深意切,可惜,把启功表现得略有木讷,失确了人物的风骨,电影终归只是一个角度,但对幽默生动的启老先生这一面忽略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启功,十分可惜。

也许,读几本启老的书,才是对他最深情的缅怀,他古文国学造诣,博古通今的学问,才是安静下来,当代人的财富。

 2 ) 最后一个书法匠

昨天在网站上翻到一部叫《启功》的电影,看完了,还不错。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启功先生逝于二零零五年,十年过去了,应该可以当作“历史人物”去评点,鉴于书法鉴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谈启功的书法成就意义并不大,况且启功先生生前自言自己是个老师,书法绘画只是副业。

我欣赏先生的豁达,事实上近几年启功的书法拍卖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以上,已经证明其书名之盛,遑论如今我们身处于网络时代,传统书法陷入几千年未曾有的尴尬处境,我断言启功或许会是最后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仅仅简单的几个启功书体的文字就很具备美感了每想起这些让人沮丧。

导演应该是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没有把书法当做核心内容去加以讨论,而是把启功定位在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里,重点突出师道传承,不但契合启功先生的遗志,并且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很深,启功为陈垣庆寿,两人对面而泣的那一幕让人不禁潸然泪落,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那十年浩劫里中国的知识分子究竟遭遇了什么,对比现实的文革,电影中的刻画其无耻程度不及现实的百分之一,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能直面这一段历史,扯掉这一块令人作呕的遮羞布。

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苍下面的口写坏了仅就还原历史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是基本合格的,情节拖沓一点,结构松散一点都在意料之内,毕竟只是一部写人的伪纪录片。

这里不得不说马老饰演的老年启功,真是神形兼似,几以乱真;叮当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唯独张绍刚饰演的中年启功,老是皱着八字眉,实在让人出戏,找不到工作那一段情节更是讽刺,换做现实的张绍刚肯定是急头白脸了,还好是在拍电影。

关于电影就说这么多,也没啥可发掘的了,整体比较平庸的一部作品。

斗胆谈两句启功先生的书法。

现在网上一些人谈近代书法必提启功、太祖、郭沫若。

结论往往是启功书法是馆阁体,呆板没有气节之类的。

而太祖书法大开大阖,有枭雄气。

谈郭沫若又要扯到人品上去做文章。

我觉得没啥意思,书法应该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人特点加以分析,不能本末倒置。

跳过审美的分析,直接谈论书法的内在气势,根本就是扯淡。

启功是近代书法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历史地位,远的不说,肯定在吴昌硕,于右任等人之下,但他对书法的影响也许要高于这两位,真正做到了雅俗皆赏,殊为难得。

个人浅见,启功书法不仅不呆板,反而有些“匠气”,细节一丝不苟,少了一点疏狂烂漫,算是白璧微瑕。

斯人已去,过多评点已是索然无味,回首启功一生,由其亲手所题的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为其一生之写照。

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3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影片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少年时代的启功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习画画。

图中启功的爷爷在教启功在扇面上画画。

爷爷去世后,启功仍痴迷于画画。

图中正在上英语课的启功在偷偷画画,被老师发现了

母亲得知启功上课画画的事情后狠狠地教育了他,但启功仍然不肯认错。

母亲看到启功睡着后,手里仍旧握着爷爷教他画的扇面,便决定为启功找一名画师教他画画。

母亲请来了当时京城的画师贾羲民,贾先生看到启功的画后决定收他为徒。

图中贾羲民告诉启功“想要学会画画,先要学会看画”。

启功18岁时,经贾羲民的介绍,启功开始向溥心畲学习画画。

图中溥心畲向启功讲解字与画的关系,并对启功说:“如若想成为画师,不如为书法家。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

启功的妻子是母亲包办的,因为年长启功二岁,启功叫她姐姐,两人虽是老式婚姻但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启功的八叔祖向启功要画,八叔祖看到作品后连连称赞,当启功要落款时,却被八叔祖拒绝了,原因是启功的字差强人意。

正因此事,启功决定练字。

20世纪30年代,启功经傅增湘的引荐认识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陈先生便让启功在辅仁中学教书,后来由于启功的学历是初中肄业,不符合学校规定,便被辞退了。

但陈垣赏识启功的才华,于是再次聘请启功到辅仁大学教国文。

(注:辅仁大学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文革时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启功被红卫兵要求写大字报。

启功的大字报被喜爱书法的红卫兵揭走,红卫兵把字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做字帖。

启功集毕生心血完成了《诗文声律论》的书稿,却因书中的观点与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的观点相左,被拒绝出版。

气愤的启功将书稿扔进炉子,被及时赶来的夫人章宝琛抢了出来。

启功觉得这辈子让夫人受了太多的苦,两人相拥而泣。

在陈垣校长寿辰当天,启功送去了自己的画和夫人用白面做的寿桃为陈垣校长贺寿,陈垣校长双手颤巍巍地拿着礼物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当文革开始时,启功老师被直呼为启功,略显拘谨的走在学生之间,看着昔日的同事挚友被红卫兵们捆着压制着眼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

另一次是当日本入侵时,面对走狗汉奸,面对军队,每一个老师都挺直了腰板站在一起,保护着自己身后的学生,不为所屈。

时间进入70年代,对启功有知遇之恩的陈垣校长去世,但启功却被拒绝进入灵堂悼念,启功只能在灵堂外向陈垣校长鞠躬默哀,回家后写了一副挽联并烧掉以寄托哀思。

在接受劳动“改造”时期的启功被调任至中华书局参与标点《二十四史》的工作。

但好景不长,启功的夫人病重住院。

在夫人病重的那段时间里,启功一直陪在夫人身边为她祷告,希望夫人可以康复。

但他的夫人章宝琛最终还是离他而去了。

步入晚年的启功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最后在启功先生课堂讲的都是王勃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呼应了启功对陈垣的知遇之恩的怀念和师道授业的延续。

市面上贩卖着许多启功书法赝品,但启功仍在那里翻看,他的学生不解为何老师要翻看这些假字,启功笑言道:上面落着我的款,我看看有没有反动内容。

启功先生体恤师生在创作研究中的不易,于是决定将自己的作品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和学校代收题字稿费全部捐出,创立以陈垣校长书斋为名的“励耘奖学金”用以培养师资人才。

 4 ) 启功

1、小人物的传记依然能窥得当时的社会一斑,可以;2、启功先生夫妇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那便是我们的未来,可以;3、“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还在身平。

”普实而华丽,却是北师大好友们的生训之一,突然理解为啥你们总叨念着启功先生。

4、看片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张绍刚嘛,原来张绍刚还像启功,结果没成想看完看演员表,果然有张绍刚,回味片中中年启功,总是有点张绍刚老师的那股子油滑,笑出岔。

5、题材好、演员好,但是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还需要稍稍加强。

 5 ) 无题

对于启功先生,我之前只闻其名,不知其事。

趁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对启功先生多了一些了解。

电影开篇是启功先生在讲课,每当看到这种情节,我都很羡慕那时的学生,他们那时觉得平常的日常,觉得熟悉的老师,是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

对于文革,我时常感到遗憾,非常遗憾,那些在我心中应当受到万众敬仰的学者、那些应当被好好珍藏的书籍,在那时被践踏、毁坏,我的心情应当与宝琛看到画作和稿件被损坏时一样,心痛。

“经史在前,诗文在后,画在字下。

”心畬先生这句话给我读书方面的启发。

元白、壬哥,我很喜欢电影里的称呼,听着亲近的人这么叫他,仿佛作为观众的我也拉近了与启功先生的距离。

《诗文声韵论稿》还没看过,有机会会找来看看,看看耗费了启功先生一生心血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兰亭序》真假问题有所耳闻,没有特意去了解过,先记下一笔,之后找找记录。

跟着戴绥之先生学古文,跟着贾曦民先生和心畬先生学画画。

挺羡慕这样的学习生活的,专心学自己喜欢的,虽然为此肄业了😂对于启功和宝琛之间的感情,我想到最贴切的词是“相敬如宾”,初见时的羞涩慌乱,年老时的互相扶持,都令人感动。

想烧掉初稿时,宝琛心疼,卖画时画被踩坏,我有时觉得宝琛比启功更珍惜启功的作品。

师生之间的感情,体现在学生给老师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陈院长与启功有一段对话:“遇到不爱读书的学生怎么办?

”“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读书。

”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意义之一。

 6 ) 大水瓶,从头哭到尾

去年教师节上映的《启功》电影,根本没有什么档期,也没什么宣传,更没什么电影院上映。

就这样一直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

爱奇艺上出资源了。

太阳我都没舍得买会员。

找下载就可以。

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尊敬,虽说没能贡献电影票,但是购买会员,也算是花钱看的电影。

大水瓶看这种电影,完全的从头哭到尾。

开篇启功老师在红卫兵小将的命令下,开始抄写毛主席诗词那一刻开始。。。。。。

本来想仔仔细细的看,认认真真的写评,但是实在不敢认真看,怕哭的太辛苦。

老师给启功讲怎么当老师,哭。

在火炉旁边,烧字画,哭。

(字画都有演技)启功老师跟前来学习的红卫兵小将讲,不要再来了,我怕连累你,也哭。

红卫兵小将回头给老师鞠躬,说老师明天给我留门,我还来,还哭。

反正就是每个画面,每句对白,每次凝望。。。。。。

启功老师说,真正的好老师,是可以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变得爱读书反正这是一部好电影,溢美之词实在憋不粗来,总之感兴趣的,快去看。

想起来去年看过一本倪萍的《姥姥的语录》里面的一段话,摘抄下来吧姥姥说:“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

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

天亮了就是给你希望了,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的劲儿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

被宰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了就没劲儿。

孩子,你记着,好事儿来了他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咣当一下就砸你的头上了,从不会提前通知你!

能人越砸越解释,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到了。

 7 ) 可爱的大师

第一次听说启功先生的大名是因为去北师大培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好多都会提起他,而且在师大也随处可见这位老先生的字。

今天偶然看到,竟然有他的电影,不顾要整理语料的紧迫,决心看一看。

真的很感动。

原来启功先生一开始是学画画儿的呀,原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发生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的事情。

感动于启先生和发妻那温润如玉的感情,没有太多言语,但是小小的细节足见两个间的感情,也许这样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电影里启先生两次出门找她,虽然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见两人的深厚感情,在那个年代里的相互扶持与牵绊,是现在的我们几乎无法做到的深情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个人的平淡生活都是催人泪下的过往。

感动于宝琛女士趟在病床上说“那个赌我不打了”,也许是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不愿心爱之人孤苦一人,也不愿挂念的人将来真的要一辈子吃素。

她一言一行的背后都是对启功先生满满的、无私的爱。

而启功先生最后也没有再娶,他说大概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感动于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比起现代人的感情要深厚笃定得多。

现代人的感情动不动就分手离婚的,想想也真是唏嘘感慨。

人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甚至是受文化的水平都提高了,而那代人的真诚与坚守在今人身上却是越来越少见了。

看到启功先生的发妻为他保留书画的那段真的很感动,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愿意为爱人保留不该存在的字画,那该是多么广阔而深沉的爱啊。

电影里出现启功先生两次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次讲到这首诗的诗眼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想他的妻子一定就是他的知己,一辈子默默不言,却深知他爱书爱画儿爱字,默默帮他保留着一切。

最后启功先生在讲诗的时候,教室外又传来了几十年前的吵闹声,启功先生那一瞬间的失神,一定是想起了过去那段担惊受怕的岁月,而今几十年一晃而过,同样的地点和情景,真的好像是梦一场,也真的希望那过去的几十年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还可以重新再来。

也许认识启功先生的人会觉得电影并没有特别还原出先生本人。

我并没有见过先生,只是从师大老师们的口中听过先生的趣闻轶事,但是我觉得整个故事的人物塑造的还是比较贴近的。

最后看盗版字画的那段可以感受到先生真的是一位可爱的老人。

看着看着也能感受到先生的品格,不为名利,醉心学术,平易近人,而且还特别为他人着想。

之前上过马世华先生的课,可以感觉到他们有些类似的治学、授课态度。

上完马老师的课就特别想开始练字了,今天看完电影,决心真的要好好练字了。

最后以电影中先生说的话结束:“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8 ) 关于那段往事,不是不让你知道,而是你自己不愿知道

有常识的国内观影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些那十年发生的事。

学者作家诸如季羡林、巴金、沈从文等,每每谈起那十年总透着无奈与愤恨,更别提已经离开了的舒老先生。

那些动荡年代的史实,是我们每一个理性思考能力的国人,都不该忘记的往昔。

《启功》的导演是经历过这大半个世纪的前辈,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庆幸有那么多有理想、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们在尽着微薄之力,让新世纪的我们能够了解我们深爱的祖国,知道何为恶、何为美。

谁会电影本身,全篇跨度很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直到世纪末,用启功老先生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北京,也让我们见识到这位大学问家的丰富学识与人格魅力。

启功先生幼年从水墨入行,后领悟诗书之意境,文学、书画融会贯通,可担国学大师之名。

经历了划右派、摘帽、降职、受压迫,庆幸先生一直以来安然无恙,淡然乐观,动荡年代未受非人待遇,却未与郭教授之流同流合污,辱没了文人傲骨,不改善良本性。

看到往日悉心教诲的学生在自己面前颐指气使,等“戏演完了”,依然悉心授业不记较往日仇怨,这是用生命在传道啊。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择一业、终一事。

到了晚年,我记得电影里的布景很用心的一点,在启功先生的书房里放置了很多玩偶,看老先生晚年留下的影视资料,先生是很喜欢玩具的,配上招牌的老者笑容,在学子看来便是慈父般的存在吧。

看网上的资料,启功先生待人也是如春风般,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也不扰他人的生意与财路,自己的弟子打抱不平也只是一笑。

老先生是幽默的,多年的经历也总归如履薄冰,像其他人评论的那样,启功先生重回师大的讲台,听到楼道里学生的跑步生都能吓出一丝冷汗,先生半生漂摇,实在不易。

而且在大栅栏,老先生不制止假借其名敛财的小贩,却很负责任的翻看是否有“反动言论”,虽是调笑,但却也透着无奈,动荡十年,多少无辜之人就毁于这般文字狱之中?

从另一角度来讲,先生也是知道这“思想罪”的厉害,这文字即落了他的款,若误人子弟、污人思想的责任,他这样的学者可担不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知己,先生指的怕是自己的“姐姐”吧?

何为知己?

难道学者只能和学者知心吗?

我倒觉得不一定。

伯牙子期,重要的是知晓对方的性情、看重对方的才华。

启功先生与宝琛女士携手数十年,宝琛女士才是最珍惜起才学的知己,也幸亏宝琛女士,守得云开之后先生青壮年时期的文墨才能留下,我等后人得见其风采。

“四人帮”粉碎后,先生翻出妻子珍藏的文稿,一张张平整了的宣纸早已粘接得难舍难分,先生沟壑纵横的双手擦去泪痕,任是无情也动容。

哎,知己难求啊。

随想录里,巴金先生曾说,才过去二十年,就有人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要大家尽早忘记干净。

惟有我不让人忘记过去惨痛的教训,谈十年的噩梦反反复复谈个不停,几乎成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人。

在油锅里滚了这么多年,那么多人的悲欢离合怎么能忘得掉?

总有人在不断放大“你国”的“墙”,好笑,任何一个守法公民,真心想要了解那段往昔,谁拦得住?

又哪儿有那么多人真的拦得住?

以前的有志青年,都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我们呢?

修身齐家,起码你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出去不要因为您是中华儿女而丢人吧?

多少启功先生这样的人,本着为人师者最终极的理想在传播着道德与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不愿意当爱国小粉红,但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璀璨文明,都是这些文人志士留下的呀!

总有人在背后默默的传承着,难道现在的我们只会在网络上套上马甲胡言乱语吗?

内地电影行业为什么总被人诟病?

锅凭什么全甩给了广电和电影分级?

这么多优秀电影却无人问津?

知识改变命运,至少这么多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告诉我们如何在命运面前好好做人。

 9 ) 启功真是真正乐观的人,让我感觉像是苏轼遗风,还和老鼠有段趣闻

启功先生的身份背景,以及后来的社会地位哪一样都够别人吹牛了,但他十分低调。

看整个电影的过程中,为他的人格魅力而感动,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真的是有趣的灵魂。

好多评论都讲到了他生平的一些趣事,在电影里也有不少的呈现。

我就跟着节奏走一波吧。

启功先生家里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顶棚上或地面上,常有大小老鼠旁若无人地到处乱窜。

有一次,有人对启先生说:“我家养的猫下了几只小猫,很可爱,下回我抱一只来,也可捉捉老鼠,免受其害。

”启先生听后,马上严肃地对这人说:“你千万别抱来,一定别抱来,我谢谢了。

”见这个人愕然,他就说:“不要去伤害它们,它们是我的好邻居,好朋友。

”又说:“我这个人,神经衰弱,经常整夜失眠,睡不着。

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辗转不能入睡,听听老鼠在房棚上又叫又跑,自由自在来回戏闹,倒觉得有伴儿,忘掉寂寞,很有乐趣。

”又说:“我还经常买些花生米等喂它们。

你说怪不怪,它们不咬我的书籍和衣物。

所以我非常谢谢你的好意,千万别抱猫来。

”这人被他说服了,此举也就作罢了。

这个跟米老鼠的故事好像啊。

据说沃尔特·迪士尼在落魄时与车库中的老鼠结下友谊,日后他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造出了米奇。

在1922年,当沃尔特21岁的时候,他曾在堪萨斯市成立过一家“欢笑卡通公司”,那真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时期。

在堪萨斯市一间破烂不堪的屋子里,沃尔特在画板上描绘他漫画家的梦。

  有一天,当沃尔特辛苦伏案画画的时候,有一只小老鼠瑟瑟缩缩地爬到桌子上偷食面包屑。

当小老鼠发现沃尔特没有赶它走或置它于死地,就大胆地与他逗乐,甚至淘气地爬上他的书桌,仿佛在看他画画似的。

  在寂寞和苦闷中,这一大一小的生灵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那只小老鼠成为沃尔特忠实的小朋友。

它虽然淘气,却也很温驯,更会撒娇,有时甚至蜷伏在沃尔特的手掌心里睡大觉。

沃尔特很喜欢看着它,研究它的每一个动作,甚至还会对着镜子又皱鼻子、又努嘴巴,学着小老鼠一大堆可爱的小动作。

 10 ) 笔墨下的苍劲人生 ——评电影《启功》

平稳的叙事恰如舒缓的背景音乐轻柔地流淌,吟出一首朴实无华、沉郁苍劲的凡人诗篇。

作为诗中的主人公,启功在激荡的岁月里坚持操守,在怒涛滚滚的生活狂潮面前秉持尊严,这份闪耀在凡人身上的素朴以及对生命的敬重在岁月如诗的镜头语言下得到真切的呈现。

影片从动荡年代的时代背景入手,在那个砸烂一切、扫除一切的怒涛下,成为边缘人的启功艰难而不失尊严的活着,在毫无任何依托的生活现状下,唯有老妻宝琛的一路扶持,让启功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得以顽强的度过。

这是相守一生的理解与宽容,它摒去了浮华,卸下了荣光,日子也就沉淀成了一抹清浅的吟唱,伴随着一路的足印,一对患难夫妻在对生活平淡地操持下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谛。

这让人肃然起敬的真情在影片里未曾有任何浓墨重彩的渲染,它通过对日常事例平铺直叙的展示,以点带面的缀成启功与宝琛从相识到相守,从爱情到友情继而升华至亲情的那份朴素的挚爱情怀。

启功与宝琛的相识少了浪漫的机缘,却将这份感情坚守一生,宝琛的包容在其中有着难能可贵的助力。

在启功因为字写得不好被他人奚落时,宝琛的勉励如同一缕春风,拂去了围聚在启功心头的阴云。

来自妻子的勉励是宝贵的,它成为启功艺术生涯里的益友与后盾,以无可取代的方式见证了启功的一生。

这是爱情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少了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却以包容和理解铸就了爱情的庄重。

若是缺少了沉重的生活经历,庄重的爱情难免根基浮浅,不堪摧打。

启功的一生在平淡中蕴含曲折,在沉静的岁月里也少不了急遽而止的骤狂。

启功先学画,后工书,曲折的艺术之路反而增强了启功的艺术自信,可这种自信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得到了严峻的考验。

面对日寇的铁蹄,山河的破碎,启功与敬爱的师长陈垣等一批爱国人士坚定地留在辅仁继续执教,实现了艺术自信的同时也塑就了可贵的艺术人格。

启功的艺术人格之可贵,除了不屈从于侵略者的淫威,还体现在其远离宦海,不寄食于威权之门的气节。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欲委任启功为部里的一员科长,影片将这一情节结合启功少无宦情的心性,通过陈垣对宦海的剖析,一个在艺术人格上逐渐成熟的艺术家形象越发的清晰起来。

“学校发的是聘书,教师就是宾客。

衙门发的是委任状,官吏则是僚属。

”陈垣的一席话,让启功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这个少无宦情之人,自小痴情于画画,经由陈垣的引进,启功在自己钟情的艺术世界里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归宿。

这背后有师长的发现和提点,有妻子的耐心和包容,更有心怀善意之人的义举和相助。

刘雨辰,影片里的一个虚构人物。

作为动荡年代里的一名“弄潮儿”,自身又喜爱书法艺术的他,在这一旁人看来与时代风潮相悖的爱好的驱使下,巧妙的对启功伸出了援助之手。

刘雨辰带着一群“小将”们来到启功家里,朗诵完语录后,以“封建主义的糟粕”为名封存了启功的书柜,却没有进一步的将那些书籍焚烧。

几年后,刘雨辰执弟子礼上门向启功请教书法,他对自己当年的无知表示了深深地忏悔,启功以当年的人都是在演戏,大度地将此页隐去。

“演戏”一说作为艺术家的大度与影片开头的一段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影片开头,刘雨辰让启功抄写领袖诗词,却遭到个别“小将”的反对。

理由是,启功虽然落实了政策,但仍然属于边缘人,由这么一种人来抄写领袖诗词是不合适的。

在一个群魔乱舞的动荡年代,舞台上粉墨登场的角色里,有人通过演戏适应时代的潮流,有人则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一切,则在尘埃甫落的一刻,在出自艺术家对昔日大度的一句“那时的人都在演戏”而轻轻扫入了记忆的旮旯。

启功的人格恰如他在劳动时,以扫帚作笔,蘸着清水在地面所画的劲竹,枝干虬劲、凛然不屈,淡泊淳朴、为人有节,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坚持一生的操守,这是启功的个人品质,亦是值得珍视的文人风骨。

《启功》短评

张绍刚还欠缺一些,不过马老爷子演的是真不错,相抵之后还是值得五星

7分钟前
  • 依然范特西
  • 力荐

在主旋律电影里真算不错的了~

11分钟前
  • 新愚
  • 较差

气傲皆因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

1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诗意与纪实并重

16分钟前
  • ゜静
  • 还行

此电影不足以论英雄!

20分钟前
  • L.L
  • 很差

可惜整体的表演还是没把启先生展现好。

24分钟前
  • 缮写郎
  • 还行

扣帽子这词儿这么来的吧,大字报的恐怖

27分钟前
  • 猫儿腻
  • 力荐

就那样吧

29分钟前
  • Hineni
  • 还行

演员表演简直不能忍,一点灵性都没有,本就不喜启功的字。再把他演成这幅德行真是日了狗了,完成任务的制作就是这操行。

30分钟前
  • 万俤
  • 很差

被大时代裹挟着走,还要为时代开脱说那时候大家都在演戏,现在戏演完了,真是苦涩的人生哲学啊。觉得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和扁平,远远不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讲王勃的诗那段,台词写得也太差了。

3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介于可说和不可说之间。情绪表达的很好,但还是觉得浪费了这个题材浪费了这个人。ps老年演的真好,惟妙惟肖,谁能想到这个是双面胶里的丽娟的公公呢

34分钟前
  • 镐瓮里
  • 推荐

抗日战争和wenge真可怕

39分钟前
  • 兔子小i
  • 较差

浅显、表面,讲的是书画家的故事,镜头语言却缺乏审美力,最后的演讲夸张的观众、启功书法的金色发光特效,直接降为一星…俗人附庸风雅…后期配音太出戏…

43分钟前
  • 夫名
  • 很差

文明之光

48分钟前
  • nearly
  • 力荐

送别老师的启功,深夜写下:依函仗 卅九年,信有师生 同父子,刊习作 二三册,痛馀文字 答陶甄。在大雪中烧了悼念,看到这里泪如雨下。

51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推荐

五星。北京人艺全垒打

53分钟前
  • 喵了个咪的
  • 力荐

绍刚老师一定是因为坚持胖和戴小黑眼镜得到了这个角色

57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还行

3.5

59分钟前
  • Vivre Sa Vie
  • 推荐

很感动,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在电影中留下一笔。只是感觉意犹未尽。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其中的深味也许难以尽述。

1小时前
  • 汤茗阅历
  • 推荐

艺术 噗哈哈

1小时前
  • 浆糊骗子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