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隔壁的房间(台),邻人之爱

主演:朱丽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特托罗,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胡安·迭戈·博托,劳尔·阿雷瓦洛,薇姬·卢恩戈,艾历克斯·休·安德森,伊斯特-罗丝·麦克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隔壁房间》剧照

隔壁房间 剧照 NO.1隔壁房间 剧照 NO.2隔壁房间 剧照 NO.3隔壁房间 剧照 NO.4隔壁房间 剧照 NO.5隔壁房间 剧照 NO.6隔壁房间 剧照 NO.13隔壁房间 剧照 NO.14隔壁房间 剧照 NO.15隔壁房间 剧照 NO.16隔壁房间 剧照 NO.17隔壁房间 剧照 NO.18隔壁房间 剧照 NO.19隔壁房间 剧照 NO.20

《隔壁房间》剧情介绍

《隔壁房间》长篇影评

 1 ) 大师怎样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诗性美学解读生死

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新作《隔壁房间》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诗性美学,重新诠释了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命题。

影片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邻人之爱》,通过双女主对话展开叙事,聚焦癌症晚期患者玛莎(蒂尔达·斯文顿饰)与作家英格丽(朱丽安·摩尔饰)在纽约郊外度假屋共度的最后时光。

这种极简的室内空间设置,既呼应了原著的文学气质,也暗合了阿莫多瓦晚年对情感深度的极致追求。

影片最具突破性的尝试在于对死亡主题的解构。

玛莎以战地记者的冷静与决绝,选择通过暗网获取药物实施安乐死,将死亡从宿命论的阴影中剥离,转化为对生命尊严的主动掌控。

这种颠覆性的死亡叙事,与导演近年作品中逐渐显露的死亡焦虑形成微妙对话——正如阿莫多瓦在访谈中坦言,74岁的他开始直面“失去掌控”的恐惧,却依然选择用色彩与光影构建抵御虚无的堡垒。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红色卧室门,既是玛莎的生命倒计时器,也是她对抗孤独的宣言:当门扉闭合的刹那,她以穿戴明艳服饰、化着精致妆容的姿态赴死,将死亡淬炼成一场盛大的自我告别仪式。

两位影后的对手戏堪称教科书级。

斯文顿以“幽灵肖像”般的表演,将玛莎的理性与脆弱交织呈现——她在病榻上呓语般复述女儿的控诉时,眼角的泪光与嘴角的笑意构成令人心碎的张力。

摩尔则精准捕捉了英格丽作为倾听者的复杂心境:当误以为玛莎已死时,她崩溃呕吐的瞬间打破了知识分子的体面,暴露出人性面对终极命题时的原始脆弱。

两人的表演共同构建了“终极形态的爱”——一种既不依赖肉体亲密,也不惧怕精神碰撞的情感联结。

视觉层面,阿莫多瓦延续了其标志性的色彩哲学。

钴蓝色窗帘与芥末黄长袍的碰撞,既象征着死亡临近的冷冽与生命最后的倔强,又通过爱德华·格劳的镜头呈现出超现实的诗意。

然而,影片的配乐选择略显突兀,悬疑风格的背景音乐打破了本应沉浸的死亡独白氛围,成为唯一的美学瑕疵。

此外,玛莎战后创伤的闪回片段与环保主题的强行植入,虽意图深化人物复杂性,却因叙事节奏失衡而显得生硬。

《隔壁房间》的文学性与电影性实现了罕见平衡。

它既延续了阿莫多瓦对女性友谊的深刻洞察,又以散文诗般的叙事超越了传统戏剧框架。

当玛莎在雪景中说出“我终于可以好好睡觉了”时,影片完成了从存在主义思辨到生命诗学的升华,正如原著作者努涅斯所言:“目睹死亡与坠入爱河同等炽烈。

”这部暮年大师的自我对话之作,或许印证了戈达尔的那句名言: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2 ) #观影手记# 2615

两位女主我都好爱!

男配也特别喜欢!

但这就是坨色彩斑斓的大便!

所有对白味同嚼蜡,看了那么多阿莫多瓦西语片,没这感觉啊?!

难道真是一种语言一种人格吗?说起英语的阿莫多瓦属实无趣。

一直保持靓丽不乏男友的沙白,陪她走最后一程的只有老父亲,就夠悲催了,这位简直惨烈, 只有多年未联络的旧友...况且和多年没联络又忽然交心至此,如许重托,这根本就不合理!

只有女主的作家身份能解释,就不是为了陪朋友,她就是想体验生活,找素菜呢。

说好的隔壁房间,那么轻巧就选了楼下,您可真够心大的,当这是来旅游吗?

摩尔这次的没提名,我一点没意见。

慌什么慌,因为说出实情,亲密的朋友也不肯陪她走这一程,所以对你有所隐瞒,这不正好顺理成章。

而且你只是知道她要自杀又不是辅助自杀,用得着兴师动众找律师吗?

蒂尔达再演女儿,不应该给搞胖点吗?和癌症晚期病人一样的形销骨立,看得我非常出戏。

现在看霍普,不单是孤寂,还真有种死亡气息,阿莫多瓦我狠你。

 3 ) 关于安乐死的一些思考

今天参与了医学院的一场观影会,讨论电影《隔壁房间》。

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发了我对生死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即使治疗没有效果,患者是否仍应完成疗程、谨遵医嘱?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

无论是经济负担还是患者的意愿,都需要被尊重。

我曾在急诊室看到,七个孩子的家庭在病榻前集体决定让老人去世,这很残酷但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生命的质量和其亲属认为的患者想要的——单纯延长生命更为重要。

患者的精神需求,比如保留自己的尊严,不想体会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自知,或自己觉察到的智力水平的下降和已死之心的垂暮,都需要被理解。

第二个问题:安乐死是否存在阶级差距?

我认为确实有。

就像墓碑和风水的比喻:有钱人能够风光大葬,没钱的人只能挑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上坟;有钱人能购买昂贵的镇痛药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甚至安排一场体面的安乐死,而无产阶级可能缺乏这些资源。

但我认为无论阶级,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

精神层面上,体面的社区告别,和家人和朋友说再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第三个问题:Martha 请求 Ingrid 的帮助是否不公平?

我认为这段经历对 Ingrid 来说并非全然痛苦。

协助的过程中,Ingrid 在探索写作母题,并从死亡中学到了新的东西。

她与 Martha 的关系交织着友情、亲情、爱情等多种情感。

Ingrid 会去理解 Martha不愿面对的自己,接纳并包容这些变化。

Martha 预测到了自己在死亡以前的性情改变的可能,而这些后果只有Igrid 的包融、镇定和蓬勃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和理解。

Ingrid无法替代,Martha有这样一个好朋友真是令人嫉妒。

此外,我发现安乐死的药物和避孕药有共通之处。

两者都涉及病人对“生命”的控制和选择权。

就像避孕药在一些国家合法、另一些国家不合法,安乐死也是如此。

我们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宗教、道德和人性之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挣扎和冲突。

宗教可能强调生命的神圣性,反对主动干预生命的结束;道德上我们不能协助别人自杀;而人性则呼吁我们回归最基本的同理心,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在涉及群体人数的层面上,宗教大于道德大于人性,其实意识形态的范围越来越大,反而行为越来越冰冷。

所以我觉得回归最基本的人性才是应该去做的。

 4 ) 当我的朋友决定去死

近期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即金狮奖获奖影片《隔壁房间》在近期的流媒体上线,终于可以一睹为快这部佳作。

影片导演是佩德罗·阿莫多瓦,当代西班牙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

影片的剧情也很简单,英格丽(朱丽安·摩尔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饰)这对老朋友的重聚而开始,已经癌症末期的战地记者玛莎寻求英格丽的帮助,玛莎希望两人一起住进郊外的小屋,而英格丽则在她的隔壁房间,陪伴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看完后博主有注意到几个很有趣的这部电影的点,建议收藏本文,在阅毕后来看看对这部电影是否有同样的关注。

首先本片在我心中的大概是4星(满分五星),导演似乎放弃了很多人物的塑造转而对准了电影中的环境和空间,在玛莎去世的小屋中大量的色块堆砌和极简的建筑风格让人心旷神怡。

电影中涉及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讨论了死亡是否是一种权利,自杀以及其相关的司法问题。

在电影之外这也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从导演来看,阿莫多瓦早期的电影风格和本片可以称得上是天差地别,这也是导演的第一个英语电影,他很专注于拍摄人的性与欲望,早期电影也很狂野,但是在这部中所有的讨论都只是融入在角色的对话中。

不剧透结尾,但是当结尾的巧妙设计出来后,是否可以get到阿莫多瓦对“生命的延续”的理解,而观众是否又能够认可这样的价值观,很值得思考。

 5 ) 阿莫多瓦再次讨论生死,梅开二度

玛莎在临死之际令人困惑的行为似乎可以用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扉页上的那段话来解释:“……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

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我却仍然爱他的时候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

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

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

他还活着吗?

”幸运的是,英格丽在相处和内省的过程中也用同样的方式成全了玛莎对于心灵本质的探索和追求——因为这样的爱并不需要对象。

文:Alison Willmore翻译:yuanyuan排版:余佳妮责编:万年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阿莫多瓦的最新电影《隔壁的房间》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你经历了什么》,影片节奏较为缓慢,导演充满棱角的西班牙立体派对话翻译成英文后显得有些平淡笨拙,而其中的美国元素(如奶昔、平板卡车、大草原上的火灾)让人想起王家卫的《蓝莓之夜》。

王家卫《蓝莓之夜》直到剧情转移到纽约州北部,一座租来的现代主义房屋,角色之间的互动才开始变得自然流畅。

英格丽和玛莎在探讨生死问题时,显得笨拙而真实,彼此摸索中传递情感。

蒂尔达·斯文顿在《隔壁的房间》中饰演的角色玛莎(Martha)正与宫颈癌作无望的抗争,但作为一名佩德罗·阿莫多瓦电影中的角色,原本冷漠无情的医疗空间被装饰得优雅至极:秋日色调的壁纸、盛开的鲜花、翠绿色的椅子,以及可以俯瞰曼哈顿的窗景,在某一刻甚至飘落了粉色的雪花。

电影早期的一场戏中,朱丽安·摩尔饰演的作家英格丽(Ingrid)戴着标志性的勃艮第色口红来探望她。

我不得不压抑住对这两人拥抱时那幅色彩斑斓画面的惊叹。

斯文顿躺在床上,穿着亮红色的夹克和蓝色的裤子,而摩尔则穿着勃艮第色大衣,手提一只海军蓝编织包。

就像两人的能量发生了某种反转,垂危的玛莎反而穿着比她充满活力的朋友更加鲜艳的衣服。

尽管电影表面上是对死亡的冥想,《隔壁的房间》却带有浓郁的阿莫多瓦风格,将死亡演绎成了一场可自导自演的幻想——从地点、时机到穿着的衣物,皆可由自己掌控。

《隔壁的房间》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你经历了什么》,这是阿莫多瓦首部英语长片,尽管他之前已通过短片《人声》和《奇异的生活方式》尝试了英语作品。

虽然影片规模较小,但可以看作是他 2019 年作品《痛苦与荣耀》的姊妹篇,讲述一位年迈的西班牙导演因多种身体疾病无法继续创作,感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阿莫多瓦《痛苦与荣耀》而在新片中,玛莎是一名前战地记者,她无法写作,甚至不能读书或听音乐,化疗剥夺了她的专注力,也因此剥离了她的一部分身份认同。

然而这次,关于衰败肉体的探索是通过英格丽的视角来传达的。

英格丽刚完成一本关于对死亡恐惧的书籍,却在与玛莎重新联系后,真正面临死亡的近距离接触。

她如今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自传小说作家,英格丽和玛莎曾在纽约杂志社共事,甚至短暂地分享过同一位情人,但如今她们的生活早已各奔东西。

当玛莎请求英格丽陪伴她服下安乐死药片时,英格丽最初感到震惊,甚至不禁质疑,难道玛莎不该选择离自己更亲近的人吗?

玛莎邀请她陪同前往卡茨基尔的度假小屋,在那里玛莎计划按照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

相比《痛苦与荣耀》的半自传式亲密,这种通过旁观者视角进行的死亡反思,显得有些退缩。

尽管如此,影片并没有如上文描述般流于励志口号化,即便玛莎的接受现实是影片中最不打动人心的部分。

在这部交织着迷人怪异瞬间的影片中,阿莫多瓦仿佛不愿直面死亡的终极性。

正如《痛苦与荣耀》那样,过去的记忆在银幕上迸发出比当下更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玛莎回忆起在战火中的巴格达,她与一位曾是同事情人的加尔默罗修士的相遇,或是她讲述孩子父亲的死——一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越战老兵,在公路旁的房屋中葬身火海。

影片中有一处趣味十足的插曲:英格丽在伍德斯托克附近的健身房与教练聊天,当她告诉教练她的朋友即将去世时,教练郑重其事地告诉她,虽然想给她一个拥抱,但因担心官司,他们已不被允许接触顾客。

她还遇见了达米安(约翰·特托罗饰),他曾先后与她和玛莎约会过。

这位作家如今因其对气候变化的悲观主义观点而出名,与玛莎对死亡的平静接受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两位女主角的相处上。

无论是在那间医院病房、她们各自极其漂亮的公寓,还是最后在树林中的现代化度假屋中。

英格丽与玛莎一起度假,直到英格丽决定准备好让玛莎离开——此前,玛莎尚未决定何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告诉英格丽,每晚她都会将卧室的门虚掩着,如果某天早晨门关上,那就是她离开的时刻。

这两位老朋友试图重温年轻时亲密时光的片段温柔而动人,其美好不仅仅体现在她们所在的豪华场景。

斯文顿的表演因略带讽刺与不耐烦的细腻点缀,避免了过于依赖光芒四射的平静。

摩尔则在那些显得过于热烈、甚至打断朋友话语的反应中,显露出玛莎内心的不安。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英格丽某晚与玛莎同床而卧,她们的面孔在相邻的枕头上,半张脸拼凑成了不完美的“毕加索式”全貌,象征着她们之间的亲密与差异。

但《隔壁的房间》最奇特的地方可能是,它没有按照预期结束,反而在出现几次意外转折后逐渐淡出进入片尾字幕。

这是一个不太令人满足的结局,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令人宽慰——它暗示着阿莫多瓦无意停下,他仍然渴望讲述更多的故事。

阿莫多瓦的电影事业仍有许多精彩待续,然而他的晚期作品显然对死亡有着深切的关注。

卓越的《痛苦与荣耀》将疲惫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送上手术台,而 2021年的《平行母亲》则挖掘了西班牙内战的伤痕。

阿莫多瓦《平行母亲》《隔壁的房间》延续了这一思考方向。

影片优美而哀婉,斯文顿与摩尔出色地演绎了一曲“九月之歌”,在旧书店徜徉,或在泳池边闲坐不游。

随着玛莎和英格丽重拾友谊,影片情感愈发深刻,最终的结束让人感到无尽的失落。

正如每段珍贵的关系,肉体终将衰败,时间悄然流逝,而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6 ) 生命之轻,生活之重

那个拍了《莽荒故事》的导演,拍了一部如此宁静的电影。

尽管电影的主线涉及生死抉择,然而比起癌症、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悲伤,《隔壁房间》更让观众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色彩斑斓的生命环境中,以及人物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很喜欢电影用颠覆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尽管并不算新——去描述个体与病痛的关系。

在现代医疗似乎可以永无止境的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到底是获得了更多对生命的控制权,还是在一种控制的假象中逐渐失控、迷茫?

怎样才算抗癌道路的好结局?

选择安宁一定要和屈服的耻辱感挂钩吗?

这些都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其次,电影刻意淡化死亡阴影的影响、突出日常的表达,则很好地平衡了玛莎看似冷酷和自私的决定。

玛莎与英格丽的这段再续友情,如果考虑玛莎的决定的确会显得强人所难,但如果我们从发展深度关系就是邀请人们见证自己的人生,就是邀请人们守护未知的死亡的本质来看,其实死亡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与他人构建关系。

毋宁说,正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以及见证人本质的存在,关系的选择和攀绕着关系的生活的继续,是比死亡更深刻和宏大的议题。

 7 ) 生命之轻,生活之重

那个拍了《莽荒故事》的导演,拍了一部如此宁静的电影。

尽管电影的主线涉及生死抉择,然而比起癌症、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悲伤,《隔壁房间》更让观众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色彩斑斓的生命环境中,以及人物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很喜欢电影用颠覆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尽管并不算新——去描述个体与病痛的关系。

在现代医疗似乎可以永无止境的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到底是获得了更多对生命的控制权,还是在一种控制的假象中逐渐失控、迷茫?

怎样才算抗癌道路的好结局?

选择安宁一定要和屈服的耻辱感挂钩吗?

这些都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其次,电影刻意淡化死亡阴影的影响、突出日常的表达,则很好地平衡了玛莎看似冷酷和自私的决定。

玛莎与英格丽的这段再续友情,如果考虑玛莎的决定的确会显得强人所难,但如果我们从发展深度关系就是邀请人们见证自己的人生,就是邀请人们守护未知的死亡的本质来看,其实死亡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与他人构建关系。

毋宁说,正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以及见证人本质的存在,关系的选择和攀绕着关系的生活的继续,是比死亡更深刻和宏大的议题。

 8 ) 清淡的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的电影里戏剧性最少,味道最为恬淡的一部。

玛莎离世后,玛莎的女儿出场,令我颇为意外的是,最后的十几分钟拍出了一种禅境。

阿莫多瓦的影片一向给我浓墨重彩的印象,《隔壁房间》这悠长的,悠扬的感觉,显得特别。

一个女人决定去死,我感受到的不是惊惧,不是犹疑,比之哀而不伤,要覆上一层欣然,释然,安然,我想起李叔同的八个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乔伊斯短篇集《都柏林人》里收录的一篇《死者》,其结尾的语句,在影片中被两个女性角色多次念起,为故事奠定了基调:“几声轻轻拍打玻璃的声音使他转过身面向窗户。

又开始下雪了。

他睡意蒙眬地望着雪花,银白和灰暗的雪花在灯光的衬托下斜斜地飘落。

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

是的,报纸是对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

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再往西,轻轻地落进山农河面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

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葬在那里。

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

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9 ) 隔壁房间|美版“破·地狱”

如何面对死亡,这大概是个永恒的命题。

毕竟,死后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

老外面对死亡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大概也是越来越被“拿上台面”来说了,欧洲已经有了类似的先河。

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依然会“下不为例”。

面对死亡的,是蒂尔达斯文顿。

但,“面对死亡”的,也是朱利安摩尔。

一个是雷厉风行的战地记者,一个是多愁善感的作家,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最重要的,蒂尔达斯文顿和朱利安摩尔,并不是“闺蜜”。

她们俩人之间……嗯,是曾经拥有共同的“男友”关系。

当然,这里没有什么狗血的三角恋爱,只是蒂尔达斯文顿的前男友成了朱利安摩尔的“现男友”。

一般老人生病,第一反应,当然是“孩子”。

蒂尔达斯文顿也是有孩子的,朱利安摩尔探病时,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在很多“常规意识”里头,老外几乎没有“家庭”的概念,父母和子女一向“随缘”。

蒂尔达斯文顿的女儿,也是如此。

于是,故事轻描淡写的牵扯出了蒂尔达斯文顿的“当年”。

原本美好的一对,因为男友去过一次“越战”,回来之后彻底创伤后遗症。

老外的“反战”,向来也是主旋律。

男友最终还是嘎了,沉重的战后创伤要了他的命。

出生后的女儿,一直追问老爸的消息。

或许,蒂尔达斯文顿也不太会做妈妈,从此母女形同陌路。

身为战地记者的蒂尔达斯文顿,大概有很多“机会”和死亡面对面。

除了越战,还有伊拉克。

在那里,蒂尔达斯文顿接触过太多的“前线”。

那里的“领导”,不会“先走”,他们坚定的“不能让人民失望”,而不是空喊口号。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场“无望且愚蠢”的坚持。

然而,事实证明,当年伊拉克被打得那么惨,依然没被打断脊梁。

事后,蒂尔达斯文顿曾和自己的线人讨论过此事。

不得不说,故事虽然在说“死亡”,但涉及的“争议话题”不是一般的多。

关于往事的回忆,基本到此为止。

其实,相信蒂尔达斯文顿的人生,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瞬间”,但故事都没有交待,唯独,把这两段“战争”的伤痛拿出来重点推介,大概也有点“老外饺子”的嫌疑。

蒂尔达斯文顿的病,没救了。

医生能做的,无非是延长生命,但是这种延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病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但是,世间就是这样,有病不治那是怯懦,忍痛抗癌那是英雄。

强韧如蒂尔达斯文顿,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此时,她有了一个决定。

当然,朱利安摩尔不是她的“首选”,但是,蒂尔达斯文顿找了很多的“好友”,对于蒂尔达斯文顿的“无理要求”,都选择了拒绝。

这个“隔壁房间”,最终还是朱利安摩尔答应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共同”的男友,也终于现身。

当俩人谈起蒂尔达斯文顿,貌似也没有太多的“伤感”,听到这样的消息,没有表现出惊讶的,相信这“男友”,也是很有想法的一位。

后面的故事,也有交待。

刚到别墅,就搞了乌龙。

蒂尔达斯文顿忘记“带药”了。

俩人着急忙慌的回去拿。

此时,朱利安摩尔找到了“药”,如果是你,你是选择悄悄藏起来,还是给呢?

相信此刻的朱利安摩尔,应该是天人交战。

有一句古话,逝者已矣。

是的,在我们的世界里,逝者已矣,那边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无法知晓。

悲伤的,只不过是活着的人。

大概有很多被痛苦折磨得不像样子的病人,都在用这个信念坚持。

病人的家属,痛不痛苦呢,大概也是痛苦的。

但是,谁也不愿意说出来。

这,或许就是“死亡”的困境,当然,那些想着“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家伙,不在讨论范围。

和健身教练的一番交流,最后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朱利安摩尔或许是有感而发,健身教练大概也会“有感而听”。

这个世界的困顿,就是这样冷漠的存在,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

在“陪伴”阶段,朱利安摩尔还是抽空和“男友”见了一面。

和孩子的关系,永远是个世纪难题吧。

男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即便没有面对死亡。

字里行间,老头也是个倔老头,或者是个变老的愤青。

他整天操心的“环境问题”,压根没人理会。

或许,有这样的背景,老头才会对“死亡”如此看淡吧。

人的一生,在争取这样那样的权利,但,“死”的权利,却没有。

听起来相当的荒唐可笑,谁会愿意自己“求死”呢。

只是,有时候,体面的死去,可能是人“最后的尊严”。

老头其实看问题很准的。

这个怪圈,或许要等到“摇摇欲坠的医疗系统完全崩溃”的那一天,才能彻底解决。

只是……,这或许也是一种“奢望”。

总会有人,有这样的欲望——别这么快死,等榨干了你最后一分钱再说。

故事最后,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的身份回归,还是很别出心裁的。

在整个“回归”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不能挖掘出女儿对妈妈离世的伤心。

亲情,或许只是一条若有若无的丝线,它可能会偶尔缠绕,但终究会一扯就断。

说到底,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都很痛苦。

珍惜眼前人。

用“死亡”换取柔软,那只剩遗憾。

 10 ) 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

1、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中的生命是如此燦爛的盛開,醫院的銀杏壁畫,客廳的康乃馨掛圖,露台的盆栽,陽光照耀的森林,還有這兩個女人,英格麗手捧著鮮花,瑪莎備滿的水果,人面桃花相映紅……電影把生命歌頌得如此有詩意,充滿了文學氣息,充滿了笑語,充滿了珍惜,於是生出「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那種生命完善且毫無遺憾的結論。

2、阿莫多瓦用雪而不用土,冰封而非埋葬了人間的一切。

「感時花濺淚」,「數峰清苦」,花泣山苦是因為著上人的色彩,因此,電影中飄雪之所以是粉紅色,不全然是因為氣候暖化,還是因為觀者有情。

《隔壁房间》短评

“战争是男性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上野千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英格丽与玛莎只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再会而再次连接在了一起。粉色的雪轻轻地落在大地,今天阳光明媚,是时候告别了。阿莫多瓦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日本这个“外语片难民区”终于吃上一次好的了)

9分钟前
  • parachute
  • 力荐

看到最后觉得很温暖,生命以秘密的形式继续延续,在每一个出神的时候再相见,好美好美。

13分钟前
  • 推荐

离开了西语语境的阿莫多瓦已经呈现出了水土不服,影片缺少他西语片中像肥皂一样粘滑的感觉,斯文顿和摩尔亦步亦趋地念着汤水一样的台词来“再现”阿莫多瓦的抚触,除了高饱和度色块的“横铺”表征着风格的辨识度,其它的东西基本不存在了。

15分钟前
  • T2
  • 还行

近期看过最粗糙的电影,中途弃。1. 每次转场都觉得抢了半拍,像是不小心点了快进跳过了剧情。2. Tilda的特写独白效果不佳,也许两位演员该对换角色。3. 样板间布景有些 distracting. As well as 许多没必要的自我陶醉和旁征博引。

19分钟前
  • meng
  • 较差

女性主义,安乐死、环保主义,谈基顿+乔伊斯+名画,看了感觉就是冲着得奖设计的电影,娇柔做作。/刻意设计的色彩,像广告扉页。阿莫多瓦怎么败成这样?于佩尔从楼下房间躺到她房间,镜头里两女的面孔,有点伯格曼的手法,还是比较喜欢女主在《记忆》里的表演。

22分钟前
  • 🎐Jamie_x🐇
  • 很差

2024年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隔壁房间》:「佩德罗·阿莫多瓦」第一次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的最高奖项。—— 虽然期待已久,但始终未被剧透。特地选在2025年正月初一观影,没想到竟然是部关于安乐死题材的影片,不禁让我联想到《深海长眠》以及去年告别人世的「琼瑶」,还回忆起2021年正月初一观看的同样关于“死亡”的电影《孤味》、让「朱丽安·摩尔」拿到奥斯卡奖等众多最佳女主角的《依然爱丽丝》中爱丽丝患上阿尔兹海默病之后也一度寻死不过没有成功……

2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若是从空间场所/银幕/幽灵的角度去分析似乎还有点意思,其余的我只觉得无趣和苍白。

28分钟前
  • 都是月亮的错
  • 较差

挣扎在温饱线底层的我本人确实不够境界欣赏这种中产伤情过曝的小资文本,能自由选择并做到有尊严而体面的离世本身就已很奢侈。

33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每次看完阿莫多瓦,只会立刻去tb看各种高饱和度的服饰和家居。他带货真的很成功…

37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第一遍看完还没有如此的感觉,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在电影看似收敛的形式下,那些几乎丰盈而出的二十世纪建筑、家居和艺术是一种对品味的自恋和过度放纵。从最开始看到时候的小惊喜,到2 Fifth Avenue的出现,它们开始让人厌烦,我看见一个世界在过度的审美中崩塌,失去承载情感的能力,逐渐我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某个中产家具店的广告。如此的1950s摩登真的适合一个怕死的作者和一个战地记者吗?似乎他们都处于另一个世界,干净且非人。

38分钟前
  • faroe.
  • 较差

#第1300部纪念#色彩还是阿莫多瓦那味儿,但这次情节有些过于着急了,not my type

40分钟前
  • 小救
  • 还行

色彩风格是很阿莫多瓦的,但也很难看

45分钟前
  • 思栋鸟
  • 较差

虽然但是,看完了不免还是有种“蛤?就这?”的感觉。观感有点想起欧容前几年的《一切顺利》,平淡的讲述中蕴藏着巨大的张力,但是呈现的还是略微有些温吞。不再奇情的阿莫多瓦,究竟是更温柔了,还是更保守了呢?两大影后飙戏算是一大看点。

5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确实很像小品,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偷懒了……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导致的偷懒,还是就是单纯的随便拍拍……导致的结果就是局部看每个画面都很美,整体看这个故事没什么记忆点。

51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还行

8.8 Oh 2025开年最喜欢的是阿莫多瓦的首部英语长片,从电影色调、画面构图、服装配色几方面,将'死亡'涂抹上艳丽的色彩,明亮且悲伤,但以优雅的方式化解了告别的沉重。《隔壁房间》诠释了干净、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56分钟前
  • 我的草莓熊
  • 力荐

期待拉满也不会失望。死亡的阴霾被色彩、光线与气味,植物、家具与老电影反复驱散,又很快在可视化的身体疼痛与心理焦灼中聚拢,连带着对旧日时光的悔恨,浸入近乎解脱的临终状态。大概是语言体系的变化,对话更轻柔更富试探性,反应的节奏也多了一层困惑,不再如前作果断。围绕死亡展开的宣示、恳求、预告、排演、审问与欺骗,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凝神。斯文顿饰演的女儿的出现,实现了绝佳的超验效果,阴霾终被阳光驱散,一生如此漫长,生死不过一念之间,越来越富有东方禅意的阿莫多瓦。

6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剧本是西语写的然后翻成英语的吗,台词从头到尾透着不自然。养老感比起胡丽叶塔和痛苦与荣耀又更上一层楼了,连贵圈真乱的人物关系都没了,聚散生死都讲得很浅显(虽然还是很优美)。Moore和Turturro那段午餐对话并非没必要啊,人最怕的果然还是死,具体的死亡逼近眼前之际什么忧国忧民都显得很荒谬。

1小时前
  • Caneloni
  • 还行

阿莫多瓦的Persona,感觉自己同时是Martha和Ingrid。如果足够幸运,会希望(至少)能在死前再看一遍。@2025-2-16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我爱的女演员们和我爱的导演合作了…想看@2024-3-28

1小时前
  • 凯瑟琳奇异KC
  • 力荐

白女无病呻吟片。两个Karen鸣翠柳,两行黑线上青天。

1小时前
  • 温立青
  • 很差

对不起,但是斯文顿扮演她女儿出现的时候真的有点出戏😂

1小时前
  • 搖滾賽克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