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做得挺不错的,情节,流畅度,画面,演员,情感等等,其实都处在一个让人很舒适的观感层面上。
虽然影片情节很平铺直叙,情绪也没有大的起伏,但这种平直的记录中流露出的生命色彩才最让人动容。
这部电影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外婆,导演请自己的外婆本体出演,演得真的很好,用最朴实的演技讲最生动的故事,情感流露十分自然,真实得像一部纪录片。
整个片子里最让我舒适的情节和氛围也多围绕外婆而展开,有外婆的片段才能感受到生命力、快活和一点点小任性。
喜欢外婆,外婆真是特别可爱的一个小老太太。
也很喜欢很多记录山区自然环境的画面和环境音效,质感做得很到位,能让人心绪平静。
而对环境中渺小的人和他们的动线的展现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了生命虽为沧海一粟,但却幸运得获得山川河流宽广的胸怀给予的包容,而不是压迫。
这种融洽的画面带来了安抚的力量。
但扣分就扣在听了一场映后谈。
导演在面对观众时的态度和飘忽的语言组织能力处处透露出不耐烦,而解释的内容让很多看似充满戏剧性的设计的背后逻辑直接变得肤浅了起来。
这种肤浅让人大失所望。
涉及剧透就不过多展开,我对此的观感是我对影片的理解是有点抬举导演的思想内涵了。
多亏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让价值观和思想表达得比较隐晦飘渺,给了观众很大的解读和发散思考的空间,但是是观众的解读让电影看起来深刻,而不是导演本身深刻。
这是听完映后谈的想法,个人觉得还不如不谈。
观影中比较迷惑,兴贵的截瘫是如何康复到能正常走路爬山跑跑跳跳的,也在猜兴贵为何截瘫。
兴贵从截瘫到康复来的太快,十分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影片出现时间轴错误。
到结尾字幕才恍然大悟,影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
前段后段对称的叙事很是亮点。
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婆年轻时的悲惨经历,让熟悉民国历史的我感受到深深的共情。
民国时贵州外婆艰难的逆境,正是外婆能够坦然豁达乐观生活的缘由。
是在离婚难以启齿的时代里外婆支持妈妈离开渣男的原因。
外婆也是情商极高的人,同一件事能够在不同人面前完美讲述。
为作者与外婆的情感打动。
同样感谢女友对男主爱的不离不弃。
外婆对老辈人经历的不同介绍很是细心。
温暖的一家人。
很感动。
赶着今年北京下了立秋以来最大的雨,来看《故乡异客》。
在现实的湿冷里,馋着大荧幕里外婆冒着热气的火锅。
最喜欢那句外婆倔强地扛起锄头,说的那句“生命不是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劳动”。
电影的关键词在我看来是“接纳”二字。
故乡接纳异客,亲密关系的相互接纳,自我的接纳。
山林里舞动的红龙伴着锣镲游在墨色的乡村,一家人围坐磕着幸福蛋的交响,还有鸡再也没有叫醒的外婆....都是回不去的记忆
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我很少怀疑自己的共情能力,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短暂的迟疑了一小下。
一开始导演用大远景,景深镜头,用固定机位,用客观镜头,这就意味着对构图和故事本身要求就会变高,(我想导演大概没怎么画分镜稿,镜头总是有一点随意,个人不喜欢这种感觉)没有力量感的故事很容易就消解在这样的表达里了,这导致影片叙事难度很大。
故事本身,优点大于缺点吧。
很喜欢这种记忆错位的概念,我常常也有这种感觉,导演用两次重复,很好的表达了这个点,喜恶就在一念间,人的感受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往往一种情感总是有很多很多的面,记忆会说谎,时间会说谎。
最后中午鸡打鸣,而奶奶却醒不来了,这种变迁,也很动人。
比较有争议的是中间北京的那段故事,我觉得不算好,无论是台词还是逻辑都得更加仔细得考量,不能太文本化了,没有语言的感觉。
在观后导演说这确实是一个被迫安插在贵州身上的故事,这很中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虽然没拍成风景宣传片,但是这个故事,按在随便哪个省其实都差不多,浪费了贵州这个土壤,确实很可惜。
故事其实是好故事,想法也是好想法,如果能更加用心的反复的打磨,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够更加好。
感谢放映后导演的细心解答,某种意义上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了整部电影,电影确实也是值得一看的。
希望导演和各位演职人员越来越好吧!
520看的,很适合,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ove lost,love found。
很适合在520来看这部亲情片。
因为不光是爱情,更是亲情。
里面的爱情也变成亲情了,成为了一家人,就是亲人。
很乡土的电影,生活在农村、小山村的人会更有故乡旧梦的感觉吧,而我也住过乡村,也觉得很熟悉的画面;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山上的农田和简朴的宅院。
水库打鱼,围炉吃鱼也是日常的镜头,看完电影看到一个贵州鱼火锅的店,就想到了剧中的食物。
影片现代与农村交织,有浓浓的乡俗气息。
导演把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家族之爱放入了电影中。
电影一开口的火车场景和水库中的摆渡汽艇就把回乡的画面生动地揭开了,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动荡的行路片。
在路上,两边风景转瞬即逝,人物肖像清晰生动。
剧情我觉得挺写实的,很多场景都是蛮真实的呈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
从一开始就觉得感动、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
文艺片就是这个调调的。
之前2016年吧,看本片监制杨超的《长江图》,当时也很喜欢,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文艺片看过蛮多的,这部平心而论,和爱豆叶麒圣无关,也是部好片子。
当然叶麒圣主演更要看了,也是我看的原因,支持爱豆的大电影。
觉得他很喜欢这部,用心地争取角色,耐心地演,路演一天一地卖力宣传。
这部电影也值得去付出,值得我们去看。
这电影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部主演的电影有这个水平是很不错的起步,前途无量。
叶麒圣演得自然简单,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到后来有爱又温暖的大男孩。
为了影片扮丑几天不洗头,为艺术献身,有全身赤裸扎针灸的镜头,很敬业。
本人比电影里可帅多了,更别说音乐剧舞台上惊艳的扮相了。
女主他女朋友也好美,不需雕琢的自然美。
而他妈妈,二爸,婆婆纯本色出演,更加真实了。
去年大火的文艺片《隐入尘烟》的男主不就是庄稼汉本色出演,也是导演的亲戚。
这回的妈妈和外婆就是导演的亲妈妈和外婆。
2016年的《长江图》的主演秦昊和辛芷蕾,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虽说秦昊是文艺片男一号,但是很多人都认识。
文艺片毕竟很小众,影院也没几个人。
当时看那么好看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影院里也没几个人。
可现在秦昊已经凭热剧和演技家喻户晓了。
这是520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看一部爱的电影。
看完之后,自己也觉得有些豁达和释然,很多场景也是似曾相识。
女人也像兴贵女朋友晓洁一样也需要对方明白和抚慰自己的感受,可男人往往就和男主兴贵一样像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感同身受地安慰你,而是很客观理智地讲道理,这些冷漠的话语让你觉得更加难过。
他们不善于言语安慰,往往还脾气暴躁又喜欢不辞而别,让女主独自揣摩和承受。
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兴贵父母的离婚也是他耿耿于怀的伤痛,总是在成年后不断提起。
他恨爸爸没有争取抚养权,但他也因为他没有在最后一个父亲节给爸爸发父亲节的短信而心怀愧疚,他在爸爸过世后很多年仍然记得爸爸的忌日,记得去每年去纪念。
他不是不爱,而是很爱。
他恨的是父母没有好好去努力去争取给他完整的家。
但最后他也慢慢在心里和父母和解,给予他们关心和挂念。
人们的记忆中的往事都会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式来诠释。
每个人的说的往事是不同的,缺爱的兴贵,和二爸争夺母爱的兴贵,是可怜而又真实的,他是很渴望父母的爱的,因为缺失了,所以在意。
虽然母亲也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去爱护他,可兴贵觉得还不够。
影片中,场景变换,剧情交织,婆婆对着兴贵和晓洁所叙述的每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很多的不同,也许婆婆和兴贵说的才是真实残酷的人生,而无论是对未来的孙媳妇还是在兴贵的剧本里都是粉饰过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只有对最亲的人才能坦然相告吧。
到影片最后,大家都默默地达成了和解,亲情甚于一切,兴贵接纳了母亲和二爸。
晓洁也接纳了兴贵的这副长不大不体贴的样子,回来找他,也明白人生不易,也许虽然兴贵平时不顾及他的感受,但是坚持工作下去才是人生的必须的难题。
也许不要期望别人来理解和安抚自己的感受,才会获得平静。
而兴贵也接受了新的家庭,五个人,婆婆,妈妈,二爸,兴贵和女朋友,是一家人。
五个鸡蛋上的每个人名字,简单又温暖。
影片最后,中午的鸡再也没有叫醒婆婆,人生因为无常才更加珍贵。
影片刚开始看到妈妈用自己的额头对着兴贵额头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原来到了山村才发现这个动作是婆婆对妈妈做的动作。
到了最后,兴贵也对女朋友晓洁做了额头试温的动作,这个爱的语言一代一代传下去了,感受到了暖暖的温度。
贵州是很多文艺片的拍摄地,《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还有最近也很火的《无名之辈》,还有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很多都是贵州当地话作为影片语言,很乡土很小众也很有味道。
细节很多,不一一呈现,反正5.24路演还会再看一次。
叶麒圣加油,《故乡异客》加油。
《故乡异客》有着非常精彩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同时埋藏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影片前段和后段都在呈现中段男主所写的剧本,如此巧妙的设置使得这部电影呈现出某种元电影的特质,前后段落的差异暂且不谈,这种手法和洪常秀导演在《这时对,那时错》中的使用的手法如出一辙,编排得相当巧妙。
导演将影片中男主人公所写剧本的剧情嵌入电影之内,则是借鉴了李沧东导演在《燃烧》中将小说情节融入电影的手法,只是这部电影的文本、结构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很不一样。
再说情感表达,此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也非常准确。
无论是对男女之间的情事还是母子、祖孙之间情感的描写,都刻画得非常真实,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溢出荧幕之外,直击观众心灵,并与之发生情感连接,这是好的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从男主与女友、母亲、以及姥姥的关系更加准确的理解人物的性格。
男主在电影中被刻画成一个自私自我、花心且刻薄的形象,被许多观众大骂渣男、丧逼,并引发了一场对文艺男青年的攻击,对电影中角色的攻击是可笑甚至是愚蠢的,反而说明导演人物塑造的成功。
在本片的三段式结构中,一三段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一段暗河,在第三段中并没有出现,且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溶洞时的故事也与第三段姥姥与孙子经过时不一致,第一段是里面有水,后面是没有水。
第一段中女友与奶奶偶遇了一场喜事,第三段则是一场丧事。
这两段戏有很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第一段中男主没有回老家,但日常写剧本的ipad却神奇地出现在老屋中,第三段中男主在得知女友意外怀孕后对家人和女友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在幸福蛋上写字和最后吃幸福蛋时,男主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这些其实都是表明这两段戏其实是电影里男主所撰写的剧本,而真实的剧情则是中间那段戏,即北漂的男主因突发疾病与女友和母亲生活的片段,在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忏悔,也看不到她对姥姥的思念,更看不到男主与自己和解的证明。
结合导演自身的经历(三十岁患脑膜炎)和另外两段的剧情来看,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在最后一段戏中才得以展现。
导演在映后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这个说法有些勉强,通过表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压迫来迂回反映女性境遇以达到女性主义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无效的。
导演在片中借男主之手放了一段尧十三的《寡妇王二孃》,这首歌看似轻快幽默的歌曲实际是描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悲伤的歌,用一个孩童的眼光讲关于一个女性的境遇的故事。
导演在这里选择用这首音乐显然有些特殊的用意,可能是与电影中女友和男主母亲的生活境遇形成互文,但我也不觉得这里有任何女性主义的指涉。
最后再说一下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影片中有很多表明导演迷影情节的片段,个人认为将这些部分全部放进电影是冗余的,可以有,但过犹不及。
其次,导演用了很多动物来作为隐喻,比如男主在家是画面左侧的台阶上立着一只公鸡,而最后姥姥去世时则是一只老母鸡将一只新生的小鸡揽入怀抱的画面,导演在这里用鸡叫而不醒来暗示姥姥生命的陨落,这一点非常高明,但用在母鸡怀中新生的小鸡来与姥姥的去世相对比以传达生命逝去和新生的关系则显得多余。
尽管影片有许多瑕疵,但瑕不掩瑜,观看这部片子依然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关于故乡和记忆的影像,对成长于农村最后选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着特殊的慰藉。
正如普鲁斯特所言“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导演以记忆为引,用影像作为方法联结乡土与记忆,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与成长。
作为FIRST惊人首作单元的片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野心,也可以看到导演对自己内心真诚的剖白,这是影像创作者可贵的特质。
因为叶麒圣知道这部电影,21年看预告的时候也很期待过会不会是一个很温暖或者有思考的电影,今天看了观后谈来评文艺片确实是带有一定程度上私人的体验,也确实让习惯性分析纯粹的对和错的理科生脑子有点痛苦我在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气的想冲进去暴打巨婴男,在男女主争吵的时候我回忆起了我跟上一个男朋友争吵时他也在说我只讲感情不讲道理,我气的牙痒痒,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毕业确实烦人在观后谈的时候绝大部分女生都很想吐槽男主是个渣男,巨婴,不讨喜,是不是选一个帅气的男演员就是为了让观众没那么讨厌这个角色,这部电影,感觉导演如坐针毡,想当场结束哈哈哈哈仔细在地铁上回忆起导演的话,他想表达的是一种似真似假的东西,女主去找外婆的故事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兴贵的剧本,他或许在剧本里希望他们还因为那个孩子存有联系,所以她来找他,或许他们根本在北京分手,从此分道扬镳我很喜欢导演说,接受一个人就要同时接受他的好和不好,我最近才发现我对很多人的情感都带有爱恨交织的意味。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外婆的午觉没有被中午打鸣的鸡吵醒,我唯一在最后哭了,因为我确实想到了年前去世的奶奶,我确实真真正正同她有过很多感情,但是我也真真正正讨厌她的重男轻女,这或许就是真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是我希望女主的一切都是兴贵的剧本,她一切行为化诗意化的举动都是由兴贵杜撰来的,我希望她可以洒脱一点,或许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洒脱一点。
斩获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评审团特别提及影片"大奖的影片《故乡异客》本周末在星典影城(亮马桥四季店)上映!
8月28日《故乡异客》导演李崧鸣将在星典影城(亮马桥四季店)举办导演交流专场&超前点映观影活动。
届时,李崧鸣导演将携主创以及主演到场和影迷见面交流。
座位所剩不多,购票速从!!!
扫码购票
本片在first 影展放映结束时,导演自己因抑制不住情绪而泪崩。
而在整个现场放映过程和映后交流,观众对电影也有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评价与反馈。
诚然,一个作品呈现出来,就已经不再独属于作者了。
每个观众都会因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结合观影当下的心绪产生不同的感受。
看电影就像照镜子,你曾经被渣男伤害过,那么你可能憎恶男主; 你自己就曾经渣过,那么你可能会自责、悔恨,甚至羞愧难当;你成长于相似的原生家庭或者你也曾身患重病,那么可能你对男主更多的是同情;你有一样可爱的外婆,那么你可能被阵阵暖意抚摸。
你也是贵州人,那么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水风情可能会慰藉你;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可能理解片中长辈,但更理解片里的两个孩子。
片中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导演的亲人本色出演。
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写实的部分集中在北漂患病和外婆在乡下的日常。
前者是导演的自我曝露,他很细致记叙病中燥郁的自己,苦痛与挣扎。
母亲、女友不厌其烦地忍耐他的乖张、暴戾,直至他痊愈。
将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如实呈现,这需要有超然的自我觉醒和直面真相的勇气。
虽无法做到完全坦诚,但至少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
在《忏悔录》中,卢梭诚实叙述他一生中的懦弱、贪婪、自私……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
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地突破对人性阴暗的本能保护,才能走上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导演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在这些情境中,母亲、外婆、女友虽然也会抱怨甚至愤懑,但她们依然坚忍承受,直至一切归于平淡。
这种对女性形象救世主般的理想化塑造,或许是因为导演对她们的感激和愧疚,所做出的补偿意义的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男主的转变突然了一些。
这可能因片长而导致剪辑制约的原因,也可能是导演对自我转变的感性期待。
他期待自己能像在电影中一样蜕变、解脱。
映后,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达成了和解,他回答“应该是的”。
但我想和解是一生的,即便某一刻释然了,那些藩篱也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这是我自己最悲观的表达。
所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或许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和解之路。
如若信仰神明,那么便有幸获得一条捷径——向神明忏悔祈祷。
如若没有信仰,那么便只能寻求超脱于自己,向自己忏悔,以获得安慰。
这也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难的一条。
有很多人说导演自我沉迷,可是谁又能免俗呢?
谁又不是从探索自我开始探索世界的。
一个作品首先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这是一篇不怎么坚定的说教,早已脱离了电影的评论。
满篇“或许”、“可能”……这样。
最后按惯例应该冠冕堂皇装逼一下,追求真理的过程,始于勇气,止于对真相的捍卫。
(想看导演剪辑版)
现场撕分,黑灯瞎火的反了。补一下吧。对不起,没那么喜欢。补一下,片名不好。
2022.08.21 BJIFF@慈云寺桥耀莱||当看到暖色调男性视角的故事娓娓展开,第一时间感觉这是剧本中男主人公笔下的温暖,不论风雨阴晦、阳光明媚,外婆传传递给家人的爱是真真切切的,虽然不在了但爱会流传下去,就像山中庙里老和尚给小和尚说的无限嵌套
所以相信爱就是相信光 Lost love will be found in the end
FIRST15th第十五场。奥斯卡影城。戏中戏的结构确实还不错,但是男主在前后两部分的性格转变实在太剧烈,缺乏铺垫,有些突兀。
有些感慨:异乡后,故乡让我们从异乡的琐碎裂缝中抽离,走向和解。故乡是《西游》,异乡是《郊游》,在故乡里和解。故乡不仅是接纳,是和容。本片可穿越时间,不仅仅是现实当下的我们的故乡异乡。一曲故乡异客的往事,终点在哪里不得而知。有成长是好事。
又见炊烟
把主线放在婆媳与女主的身上来探讨将女性作为完整个体在当下社会的处境,会不会更有意思,分裂的女主与狗碧的男主实在让人想吐唾沫,外婆倒是很可爱。 @2021-12-19 23:18:22
有新意的技法掩盖不了剧本的平庸与单薄,而这种单薄背后,是导演以艺术为业、而缺乏足够生命体验与人文素养的单向度人生。偶尔的影像闪光点,最终敌不过全场的如坐针毡。同为年轻导演,跟《脐带》在剧本厚度和美学视野上的差距,实在太过明显。
我们三个一起看的
《故乡异客》又名《外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BJIFF2022
影片本身差强人意,导演映后硬找补的态度更是令人窝火。希望您在未来的路演中不要只在听赞扬的时候抬头。【影片中老人家的表现还是自然可爱的,一星给外婆。】
英文译名很有趣:Love found love lost。一直想提问但最终社畜没有开口:伯格曼对于男主的影响是什么?电视机里的野草莓,桌子上摊开的魔灯,男女主吵架的时候让我想起婚姻生活里两人对峙的时刻……还有男主掐外婆水管那段让我一下子想起水浇园丁!我的迷影情节害……
其实本来这个片可以给6分,但是自己写过一个以后感觉这个片子确实很平,平庸的那种平,还不如把视听语言做极致一些,不是认识毕干么???以前也觉得这种片子挺厉害的,现在越看越明白“创投”为什么不被电影公司认可了,这类电影存在的意义就是给更多“普通人”做电影梦的希望吧,希望这些人不要因此背上负债。
“普信男”的成长。为导演的经历和坚持和外婆的可爱表演加一星
贵州段落的观感要比北京的好很多,北漂的部分有些幼稚刻意,但是当影片过半时,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情感是真的扎根在了贵州,根植在了影像里。外婆真的可可爱爱,得知外婆已不在人世后,“献给外婆”真的让我难过
女主确实不懂事 没眼力见儿 不懂人情世故 缺情商
片名温柔地剧透了一切。在相同的场景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作完成了私人却又动人的影像。赌一手最佳文本。
拍摄手法有点意思
激情评分。
现实与剧本几次交错编织了对生活与爱感知的丧失恢复、人生旅途得失聚散的完整篇章(也缓冲了不少不适剧情从北京切回贵州后的一段让人很惊喜。我有些明白为什么兴贵是这个样子(我的明白与剧本处理得怎么样是两回事),所以看到当“人间失格”般过往化为今日的创作,当离开那座灰蒙无光生力无存的城市回到来时之地,在亲人身边重新凝聚出人的形态复苏生的力量时,真的会落泪。在蒲黄榆环岛取景好就好在瞬间唤醒死去的回忆,残留在肢体里的失力与再次被刺痛直接加成我对北京段落的窒息(镜头内外“故乡异客”的感受很明显,努力捕捉记录却无论如何摆脱不了凝视的意味。是异客。——————(这是骂人分界线)——————❗️们男编导有事没事就要怀孕一下不如下次自己怀❗️台词(指文本)也是真的,尬得想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