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主演:亚当·德赖弗,格蕾塔·葛韦格,唐·钱德尔,拉菲·卡西迪,朱迪·特纳-史密斯,拉斯·艾丁格,戈登·格里克,安德雷·本杰明,洛根·弗莱,马修·希尔,迈克·加萨威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搞笑与恐怖兼具,诗意与荒谬齐飞,平日与末日共存。《白噪音》通过戏剧手法,刻画现代美国家庭试图在不可捉摸的世界中,处理日常生活的平凡冲突,解开举世皆惑的爱与死之谜,同时探索幸福的可能。详细 >
看到一半去找了原著想看看到底是说什么的,但是原著实在看不下去,再回来看电影倒觉得还可以,至少除了中产阶级自作聪明的哼唧,还有画面和活人。噩梦,加油站,结尾都拍的挺好的,他要拍类型片会不会有趣呢,但他不可能拍类型片,这点好也就没有意义了。中产阶级真虚伪啊,对自己的每一眼审视都带着优越感,每一句嘲讽都带着自恋,讨厌透了。
7/10 太絮叨了 剧本太散了 小说拍成电影还是有难度 画面打光和色彩的处理还是很有水准的
德里罗80年代小说中刻画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传统家庭带来的恐慌,改编为今日社会的电影似乎丧失了产生恐惧的点,即使是鲍姆巴赫操刀也没有好的办法。
1.诺亚·鲍姆巴赫的新作与他此前擅长拍摄的都市爱情小品、青春喜剧或家庭婚姻故事有相当大的反差,唐·德里罗的小说本身要想令人满意地电影化也难度不小,这本改编也只能说中规中矩:尽管还原了很多原著对白,但也遗漏了不少金句(而且已动用罗伯特·奥特曼开创的多人多台词音轨叠加的手法);整体节奏不佳甚至有些失衡,第一部分被压缩舍弃过多,导致家庭人物未充分塑造起来。2.以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始终,还有对后工业时代中的科学技术及消费主义的讽刺呈现(结尾的超市大群舞很有想法),后现代社会里主体的虚伪、脆弱、敏感、多疑(包括过度依赖药物)也显得无奈又滑稽。3.片头的撞车混剪片中片令人想及今年的[造梦之家],而毒雾事件段落中的夜间巨型毒云又颇似[不]。4.摄影与剪辑(旋转镜头、霓虹光色、高速剪辑、平行蒙太奇)还可以。(7.5/10)
能激起想看原著的欲望
我为什么会下这电影?15分钟弃。空无一物。
2.0
莫名其妙,矫情,看了16分钟弃片,装腔作势的人工降雨所发出的白噪音!6.1/2318 短评1136条 %30/44/26 【IMDb5.7/2.4万 预算8000万美元,全球票房7.14万美元】
这类型tag打的是悬疑,怎么我觉得更像喜剧啊。对真相充耳不闻的傲慢知识分子,对死亡的恐惧大于对丈夫的爱的妻子,她对丈夫说“那是资本主义交易”简直让我捧腹大笑。电影中污染物泄露事件在当下已成预言,然而现实政府的处理方式较电影更具讽刺意味。对死亡的恐惧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从最表象的有毒物质到最内在的服用药品,从思想的交付再到身体的给予,从被动死亡的死者完成到主动杀人的杀手的转变。对消费空间大型超市的探讨再到主动迈向超市的结尾也显得很有趣。
如greta口中假装水果硬糖的致幻药物一样流露出古怪随性的幽默,今年几部类似题材鲍姆巴赫拍的有意思多了。
A presence/statement of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我觉得用“末日寓言”来形容它不是很贴切,因为这只是鲍姆巴赫这次随心所欲穿梭不同风格的其中一部分,余下还有家庭场景、丛林探险、film noir和音乐剧……蛮喜欢这种没有small talk,所有人都在深度交流/说假大空的世界哈哈哈。人对死亡的恐惧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在现代工业化和消费主义奇观覆盖之下没有人有真正生存真正活在当下的能力,所以终其所能就是在日复一日中欣喜聆听无意义的白噪音。
对白挺有哲理,画面也漂亮,一共讲了两件事:黑云灾难事件和老婆买药事件,论证了乌合之众的聚集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男主对希特勒研究的总结点)和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是荒唐的,总之虽然话痨,但挺诙谐的,我喜欢
目前看过的德里罗改编竟然都挺对胃口的。
不是什么白噪音,简直就是垃圾。混乱的大杂烩。鲍姆巴赫也吃错药了吧。要素实在过多表意不明,各种冷战时期的元素影射当下,撞车,狂热,超市,希特勒,猫王,毒气,airborne,撤离,军方,隔离,deiavu,药物,秘密实验,恐惧,暴力,死亡,恐惧死亡,信仰,电视机那块有柯南伯格的味道,猫王的经典在背景响起,家庭是错误信息的摇篮。《白噪音》
平淡的日子过久了就想起飞,可以理解,我也常常这样
全程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很不爽的电影,没字幕根本看不下来,少见的文学向的high
01.08(補)在學校講貓王那段好看,看了兩次,故事有點懸疑所以不算無聊,真的有做出白噪音的感覺,算是文有對題,畢竟是衝著Adam Driver看的,可以。
#Venezia79 开幕片。2.5. 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可能不是一个糟糕的Noah Baumbach的production(美国商业片导演努力文艺,文艺片导演努力商业),却是一个Don DeLillo彻头彻尾的降维改编。电影不过是一个德里罗对白集锦,影像语言毫不努力,平庸至极。Adam Driver表演努力,(对比其他演员有点过于努力,)给男主赋予了更丰富的外在表现,可惜本来丰富的内心戏减弱了(Noah的锅);Gerwig啊,哎,太Gerwig了。
这些聒噪的对话看得人更厌世了,还是让世界在超市集合吧
第一段中规中矩的中景,第二段开始用突然的推镜头和特写,一种怪异隔阂感。一些极端镜头,制造魔幻感。第三段算得上最精彩。每年看一部亚当德赖弗,他永远是那个看似心怀鬼胎实则比较质朴的中年丈夫角色。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看到一半去找了原著想看看到底是说什么的,但是原著实在看不下去,再回来看电影倒觉得还可以,至少除了中产阶级自作聪明的哼唧,还有画面和活人。噩梦,加油站,结尾都拍的挺好的,他要拍类型片会不会有趣呢,但他不可能拍类型片,这点好也就没有意义了。中产阶级真虚伪啊,对自己的每一眼审视都带着优越感,每一句嘲讽都带着自恋,讨厌透了。
7/10 太絮叨了 剧本太散了 小说拍成电影还是有难度 画面打光和色彩的处理还是很有水准的
德里罗80年代小说中刻画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传统家庭带来的恐慌,改编为今日社会的电影似乎丧失了产生恐惧的点,即使是鲍姆巴赫操刀也没有好的办法。
1.诺亚·鲍姆巴赫的新作与他此前擅长拍摄的都市爱情小品、青春喜剧或家庭婚姻故事有相当大的反差,唐·德里罗的小说本身要想令人满意地电影化也难度不小,这本改编也只能说中规中矩:尽管还原了很多原著对白,但也遗漏了不少金句(而且已动用罗伯特·奥特曼开创的多人多台词音轨叠加的手法);整体节奏不佳甚至有些失衡,第一部分被压缩舍弃过多,导致家庭人物未充分塑造起来。2.以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始终,还有对后工业时代中的科学技术及消费主义的讽刺呈现(结尾的超市大群舞很有想法),后现代社会里主体的虚伪、脆弱、敏感、多疑(包括过度依赖药物)也显得无奈又滑稽。3.片头的撞车混剪片中片令人想及今年的[造梦之家],而毒雾事件段落中的夜间巨型毒云又颇似[不]。4.摄影与剪辑(旋转镜头、霓虹光色、高速剪辑、平行蒙太奇)还可以。(7.5/10)
能激起想看原著的欲望
我为什么会下这电影?15分钟弃。空无一物。
2.0
莫名其妙,矫情,看了16分钟弃片,装腔作势的人工降雨所发出的白噪音!6.1/2318 短评1136条 %30/44/26 【IMDb5.7/2.4万 预算8000万美元,全球票房7.14万美元】
这类型tag打的是悬疑,怎么我觉得更像喜剧啊。对真相充耳不闻的傲慢知识分子,对死亡的恐惧大于对丈夫的爱的妻子,她对丈夫说“那是资本主义交易”简直让我捧腹大笑。电影中污染物泄露事件在当下已成预言,然而现实政府的处理方式较电影更具讽刺意味。对死亡的恐惧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从最表象的有毒物质到最内在的服用药品,从思想的交付再到身体的给予,从被动死亡的死者完成到主动杀人的杀手的转变。对消费空间大型超市的探讨再到主动迈向超市的结尾也显得很有趣。
如greta口中假装水果硬糖的致幻药物一样流露出古怪随性的幽默,今年几部类似题材鲍姆巴赫拍的有意思多了。
A presence/statement of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我觉得用“末日寓言”来形容它不是很贴切,因为这只是鲍姆巴赫这次随心所欲穿梭不同风格的其中一部分,余下还有家庭场景、丛林探险、film noir和音乐剧……蛮喜欢这种没有small talk,所有人都在深度交流/说假大空的世界哈哈哈。人对死亡的恐惧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在现代工业化和消费主义奇观覆盖之下没有人有真正生存真正活在当下的能力,所以终其所能就是在日复一日中欣喜聆听无意义的白噪音。
对白挺有哲理,画面也漂亮,一共讲了两件事:黑云灾难事件和老婆买药事件,论证了乌合之众的聚集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男主对希特勒研究的总结点)和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是荒唐的,总之虽然话痨,但挺诙谐的,我喜欢
目前看过的德里罗改编竟然都挺对胃口的。
不是什么白噪音,简直就是垃圾。混乱的大杂烩。鲍姆巴赫也吃错药了吧。要素实在过多表意不明,各种冷战时期的元素影射当下,撞车,狂热,超市,希特勒,猫王,毒气,airborne,撤离,军方,隔离,deiavu,药物,秘密实验,恐惧,暴力,死亡,恐惧死亡,信仰,电视机那块有柯南伯格的味道,猫王的经典在背景响起,家庭是错误信息的摇篮。《白噪音》
平淡的日子过久了就想起飞,可以理解,我也常常这样
全程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很不爽的电影,没字幕根本看不下来,少见的文学向的high
01.08(補)在學校講貓王那段好看,看了兩次,故事有點懸疑所以不算無聊,真的有做出白噪音的感覺,算是文有對題,畢竟是衝著Adam Driver看的,可以。
#Venezia79 开幕片。2.5. 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可能不是一个糟糕的Noah Baumbach的production(美国商业片导演努力文艺,文艺片导演努力商业),却是一个Don DeLillo彻头彻尾的降维改编。电影不过是一个德里罗对白集锦,影像语言毫不努力,平庸至极。Adam Driver表演努力,(对比其他演员有点过于努力,)给男主赋予了更丰富的外在表现,可惜本来丰富的内心戏减弱了(Noah的锅);Gerwig啊,哎,太Gerwig了。
这些聒噪的对话看得人更厌世了,还是让世界在超市集合吧
第一段中规中矩的中景,第二段开始用突然的推镜头和特写,一种怪异隔阂感。一些极端镜头,制造魔幻感。第三段算得上最精彩。每年看一部亚当德赖弗,他永远是那个看似心怀鬼胎实则比较质朴的中年丈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