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美国的月亮要比我们的圆,哪怕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科技发达了,文化提高了……依然还有很多人会坚持这么认为,所以卡尔维诺说,有些人是很顽固的。
而且还不仅仅是月亮,他们甚至会按照固有的观念认定如果美国人也吃月饼,那么也肯定要比我们的更圆、更香、更甜……比如我们的赵梨花老师,前几年一到美国的田纳西就立刻向我们宣布,她做出了全天下最好吃的馅饼,而她老人家在国内那么多年,也没好意思说过她包的饺子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美国的风水给了她某种自信。
昨晚看了一部片子,却让我再次坚定了饺子比馅饼好吃的信念。
都说美国的大学比我们的好,也比我们的好进,如果说我们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在美国上大学就是开着别克飞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虽然有时不免也小堵一下,但终究无伤大雅。
可是该片却给我们生动的上了一堂美国教育状况的公开课。
一个还算正常的美国高中生居然能被八所大学拒之门外,而且所有的大学都统一口径为他紧闭大门,让一个花季少男不得不面对悲惨的命运。
这实在让人出离愤怒了。
就算是我们旧社会的范进同学尽管也曾经屡败屡考,但是终究还能一朝登第,辱及泰山,乐及发疯。
看看吧,他们对待学生居然敢如此冷酷无情,而我们的大学却是那么热诚那么慈悲为怀,几乎每年都在扩招,生怕谁家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小小疏忽而上不了大学。
于是我们的大学生多了,我们的大学生薪水少了。
但是我们依然兴高采烈拿着大把的钞票往大学里跑。
上大学就是好,哪管工资少不少。
在这一点上中美人民的观念却又是一致的。
所以说美国再民主,美国的孩子还得听家长的,上不了大学,就准备上吊吧。
巴特比·盖恩斯是个油嘴滑舌天生乐观的孩子,他才不想上吊。
既然没大学要他,干脆自己弄一个大学,然后收到自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理直气壮的去上自己的大学。
据说当年哈佛拒绝过一个学生,结果该学生的家长就自己新建了一所大学,并取名为“斯坦福”。
巴特比的想法看上去很酷很荒诞,结果却又很成功,在一群难兄难弟难姐妹的协助下,南哈蒙理工学院居然正式开张了。
对于巴特比和他同党们的惊人之举,有人评价说这是美国的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言外之意如果换成本国只会应付考试的学生,对待这样的问题估计只能仅仅在试卷上签个名而已了。
这依然是“美国月更圆”主义者的谬论。
我上大学那会儿,一帮喝大了之后自以为身处北大清华的落魄才子们,就经常扬言,有朝一日成了富豪,就把北大清华买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当私塾。
可惜没人把他们的美好愿望拍成电影,所以说在本国没能涌现像巴特比这样的先进学生代表并不能怪我们,怪只怪我们的导演。
人家导演能把假的拍得跟真的似的,我们的导演却似乎只能把真得拍得跟假的一样。
巴特比同学原本幻想着能一帆风顺的混过四年,然后再自己给自己发一文凭,凭他的聪明才智不用文凭一样能找一个好饭碗,自此万事大吉,一边生活工作,一边跟一姑娘相亲相爱积极准备培养下一代。
可惜他高兴的太早了。
当大群免试进入南哈蒙的各路精英就快把学校挤爆的时候,巴特比本想告诉他们这一切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只不过玩笑开得似乎大了点,但是面对激情昂扬的学生,他只能振臂高呼“welcome!”说明这小子很有良心。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光有良心是没用的,要想让子虚乌有的大学看上去跟真的一样,就得多动点脑子。
所以南哈蒙的创始人巴特比先生决定亲自去参观学习正规大学的办学经验,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粉笔灰。
既然正规军学不来,就搞游击队,自力更生,从校舍到少的可怜的基础设施,从教员到课程安排,一切想法和措施都归结为一个理念,学生就是一切!
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了,但是来自外部的打击开始了。
隔壁的正规军“哈蒙大学”以他们的邻居涉嫌非法办学控告他们,希望通过司法手段将“南哈蒙”夷为平地,好让他们修建全新的校园大道。
也许是因为美国历史太短,所以很多事情都似乎带着历史的影子。
比如听证会那场戏,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不是当年美利坚宣布独立前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场面嘛。
巴特比就是开国领袖,为了争取应得的权益,慷慨激昂的向大众介绍他全新的国度,尽管跟先贤们的斗志昂扬相比,他还嫩得多,但是教育局的领导们也不是大英帝国的官老爷,面对全体“南哈蒙人”,他给出的听证结果是准许“南哈蒙”试用一年,以观成败。
这个结果可以看成是在弘扬美国人的主旋律,而真正的主旋律其实应该是不分国度的。
面对教育问题,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在困惑,都在思考,学生们面临的压力也不相伯仲。
该片可谓笑料百出,但是肯定不是简单的为了宣扬“办所大学上学去”这种后现代的荒诞,影片结尾通过美国的教育官员之口发表了对教育的看法: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任何扼杀创造力的教育都是失败的甚至是罪恶的教育,可谓真知灼见。
这个观点显然值得全世界重视,这就是所谓的不分国度的真正的主旋律之一,因为他关照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纠缠于饺子和馅饼哪个更好吃。
当然,这是一部不错的喜剧片,对教育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无需接受电影的教育意义,仅仅欣赏电影本身,就足以让大家,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同学们开怀大笑的了。
困境——挣扎——反传统——矛盾——煽情——被接受 全都是同一套路,尤其是看了主人公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那一段,在不同的电影里出现过无数遍无数遍,看得我不停打冷战 那个和蔼的微笑的花瓶女主角,没一点性格和主见。
只是被设定为男主角的奖品了是吧——他没落时她就跟人跑了,他一风光就能得到她了。
除了冲击耳膜的摇滚乐,好像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性了。
看这电影过程中,我想起几种事物: 一是我国五花八门的民办高校(我高二时还收到不少莫名其妙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如果在一个学校待了四年交了高额学费,毕业时却集体没有学位证,那绝对是要闹事的; 二是我们一直以为美国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以此来对比批判我国的应试教育),原来他们更加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啊,更是是把他们的善良和正直都抹杀了。
好可怕,千万别出国; 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师说》,其中提到“相师”论点,就是说人与人不分高低互相学习。
还有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观念,美国人现在才意识到。
影片的主题很牵强,看似在呼吁“发散思维”和“教学相长”(豆瓣好多影评都是从这个老生常谈的角度高度赞扬这部影片的)。
可是这只是空泛的幌子,离经叛道才是这类影片的真髓。
离经叛道是个好题材,许多故事都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其中不乏优秀者。
但是在《录取通知》中,为了表现离经叛道,让它看上去更得人心一些(我虽然不好,你比我更坏,那我就是比较好的),影片把传统设为假想敌,把名校师生都塑造成举止僵硬情感压抑心理扭曲变态阴险的小丑,这种手段——我只能有卑劣二字来形容。
可是到最后呢,他们还是要请求传统(法庭)的肯定,这心态还真是纠结啊。
故事要有有波折才吸引人,这部电影中,所有矛盾都产生于“敌我之间”,人民内部无论多么混乱却始终一片和谐。
(写到这里我想说我错怪那个女孩了,除了主人公和那个胖乎乎的男孩,其他人都只是一张脸谱,没有任何性格的展示。
)影片前面做了那么多铺垫(精神不正常的男孩、茁壮凶悍的男孩,性感火辣的舞女,退伍老兵摇滚男……),到后来居然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故事发生,实在让人挂念。
也许对一部娱乐片不应该这么吹毛求疵,那我们就来看它的娱乐精神吧。
这部电影的配乐不错,但在细节上比较粗糙,没有美国电影惯用的夸张颠覆表现手法,除了整日整夜的狂欢,可能让观众最过瘾的就是那一连串的粗口(从校名SHIT到胖子和新同学套近乎“我手淫时幻想的是你女朋友”)。
这样的笑点,难以评价。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电影的画面感还行,音乐不错,节奏也比较紧凑,但故事着实烂糟。
看了这部片,想到了《律政俏佳人》,同样的college题材,同样的荒唐。
虽说极具创新性,批评了我们认为世界第一事实上跟我们一样呆板的教育,但电影的梦幻性总会让我们感到无力,毕竟电影总爱表达无奈,呈现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结果。
只能说,美国的这些片形式大同小异,俊男美女主角,挑战权威,最终美人归,事业成。
美国人太爱做梦,却不擅长将这些梦实现!
情节属于比较老套的青春励志题材.一群考不上大学的孩子,阴差阳错之下办了自己的大学,没有老师,完全自由的去开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很喜欢结尾处主人公慷慨激昂的陈词:"哈蒙学院有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
欺压同学 羞辱看不惯的人 给孩子们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共存?
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
知道什么?
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很喜欢主人公对于理想的阐述,的确,教育不是用刻板严厉的方式剥夺还是的创造性和激情,因材施教的意思,不是根据孩子的天分来制定学习方法,而是根据他们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孩子不需要学习统一的知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是做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做一个模式化的社会人.可惜的是,即使这片子表达了那么美好的想法,这群孩子还是不得不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看,社会的认可不是轻易可以更改的.
Well, what about you parents?Did... Did the systemreally work out for you?Did it teach youto follow your heart,or to just play it safe,roll over?What about you guys?Did you always want to beschool administrators?Dr. Alexander,was that your dream?Or maybe no,maybe you wanted to be a poet.Maybe you wanted to bea magician or an artist.Maybe you just wantedto travel the world.Look, l... l... l... I lied to you.I lied to all of you,and I'm sorry.Dad, especially to you.But out of that desperation,something happenedthat was so amazing.Life was fullof possibilities.A-A-And isn't that what youultimately want for us?As parents, I mean,is... is that,is possibilities.Well, we came here todayto ask for your approval,and somethingjust occurred to me.I don't give a shit!Who cares about your approval?We don't need your approvalto tell us thatwhat we did was real'Cause there are so few truthsin this worldthat when you see one,you know it.And I know that it is a truththat real learningtook place at South Harmon.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it did.'Cause you don't need teachersor classroomsor... or fancyhighbrow traditionsor money to really learn.You just need peoplewith a desireto better themselves,and we got thatby the shitloadat South Harmon.So you can go ahead,sign your forms,reject us and shoot us down,and do whatever you gotta do.It doesn't really matterat this pointBecause we'll neverstop learning,and we'll never stop growingand we'll never forgetthe ideals that wereinstilled in usat our place.'Cause we areS.H.I.T. Heads nowand we'll beS.H.I.T. Heads foreverand nothing you can sayor do or stampcan take that away from us!So go!Go ahead!你的父母呢?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做个顺民?
都很听话?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看,我...撒谎了我对所有人撒谎非常抱歉爸,尤其是你但绝望之余有些事情很激动一生有很多可能难道这不是你们最后的要求?
作为父母,我的意思是便是“可能”今天我们来这请求你们的批准有些事情发生了我不在乎!
谁在乎你们的批准?
我们不需要你的批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的因为真相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你发现了你就明白我明白这是一个真相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南哈蒙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事实不需要老师,教室以及虚浮的传统或者金钱来学习只需要大家有着提高自己的愿望这在南哈蒙已经拥有所以你们继续标榜你们的规则拒绝我们,打击我们做你们想做的这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停止学习也不会停止成长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土地上灌输的理想因为我们是自由的主人我们也一直都会是自由的主人无论你说的,做的,盖的可以让我们改变!
去他妈的!
随你们!
三个地方很有感触。
第一个。
那个敲门说我也是来这里上大学的人说,不是只有我一个阿,我们都是来上大学的,然后镜头拉高,延伸,看到小小的学校门口密密麻麻站满了人。
B同学的小计划搞出大事了。
那些密密麻麻的人一眼扫过去都有些“奇形怪状”,不符合传统的大学新生形象,原来,摇滚歌手,滑板高手,那些叛逆的男生女生,心底里也是想上大学的,想得到认可,并不是所有人都以自己为异类而高兴,那些强硬叛逆有的时候也是无可奈何,保护自己的尊严和信心的方法。
更多的人,想get accepted。
第二个。
B同学把遣散大会搞成了迎新大会,那一番即席演讲很是感人,我们经常挣扎在传统的社会条条框框和自己的理想中间,不想就这么被改造,也不想被社会排斥在外,但是鱼与熊掌注定只能选一个,忍受不了孤单我们最终大都被同化,变得枯燥功利干涩苦闷,变成一大群枯燥功利干涩苦闷的人中的一员,而B的学校,不是要榨干我们的机器,而是滋润我们的沃土。
第三个。
听证会。
不用多说,全剧高潮。
一开始看到B同学老是被rejected而片名叫做accepted,觉得也太失败了吧这个名字,一上来就把后面的内容都曝光了。
看着看着就明白了,accepted并不仅是上大学这么简单。
这是个life long的研究课题。
这个片子当然很理想主义,很夸张很牵强,但是它关注的话题表现的方法很是独特,值得给5颗星,男主角也很有趣,演得很好,有点儿年轻ross的感觉哈。
在豆瓣上乱跑,想要找一部比较治愈的片子来看看,因为星期一看的《活着》一直闹心到现在。
说来讽刺,想要看一个阳光而治愈的片子,我居然还是只能去找美国片。
于是找到了《录取通知》。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
被接受。
是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那几个年轻人,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总是被拒绝的一群人。
主角巴比特,申请了8个大学,全都被拒绝,连州立大学也不例外。
偏偏爹妈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儿子上个大学不可。
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开始为高考准备了。
所以谁说美国的高考不可怕,真该把他丢过去试试看。
不过,巴比特这为仁兄可不像我们国内的高三生,没有大学上了就跑去跳楼跳河;这哥们发扬一直以来的特长:造假,就真弄出了个S.H.I.T(南哈蒙理工学院)出来蒙家长。
没有大学录取咱不要紧,咱自己弄个大学出来录取自己就可以了。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
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
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
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
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听越clamp了……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
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
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
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
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
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
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
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
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
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
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
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
”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
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
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
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
你是罪犯。
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
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
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
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
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
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
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
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
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
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
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
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
于是,皆大欢喜。
我们呢?
生活在电影外的世界。
我们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过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时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所以,我可以继续高呼:即使现实是理想和幻想的坟墓,我依然要苟延残喘!
昨天晚上刚看完这个片子,这种大学的生活方式是我很想要却永远做不到的事情,象是梦一样,看完半天睡不着觉,激动``
其实本来不准备写影评的,因为我懒,可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判,于是心中涌动起来写影评的欲望便愈加强烈起来。
类似的美国青春校园喜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都不会太高,我曾经也和用鄙视的眼神对我那些喜欢看青春剧的同学说“姐从来不看这种没深度的片子”。
后来嘛,因为是英语专业,所以一般在寝室看的电影都是欧美的,这样看的时候心里负罪感会少一点,呵,于是很多下载了很多类似这种的美国青春喜剧。
当然了,我也承认,这些电影的套路几乎都差不多,从《大学新生》《律政俏佳人》到《足球尤物》《贱女孩》等等,都展现了一些“非传统”的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和“恶势力”做斗争最终获得认可的故事,不过可能是因为片中的俊男靓女吸引眼球,异或是我是个太容易被感动的人吧,尽管故事俗套但我还是一次次被吸引。
也许是因为它们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梦,尽管这个梦终究,无法到达。
我从来不是属于“异类”的学生,我从小是家长的乖乖女,老师的好学生,成绩好懂礼貌,家里亲戚教育弟弟妹妹时都是拿我做榜样的,呵虽然没去成那些一度成为我理想的名牌大学,但怎么说这还是一些人羡慕的一本大学。
呵可是我知道,我不是“好学生”,从来不是。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班转来一个“异类”,是在我们学校人尽皆知学习很差有时喜欢打架的学生,老师把他安排在和黑板平行的墙角处。
我班那时其实是个重点班,都是些“好学生”,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转到我们班来。
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不同于我们的男孩吸引,我喜欢观察他,其实他是个很安静的男孩,不会打扰别人,上课时自习时他要么在那捣鼓自己的小东西,要么只是静静的注释着墙,目光却深远悠长,仿佛透过墙壁抵达另一个空间。
我有时也会和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幽默。
可是有一天,事故爆发了,那个我们人人都讨厌的物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扔了他一根粉笔,可能是因为他在旁边玩吧,他就骂了那个老师一句,然后老师就愤怒了,两个人起了冲突。
班主任知道后很气愤,骂他,然后把他的书包扯出来甩在地上让他滚,书包里的书散落在讲台上,他低着头站在一旁。
这时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很自然的,用双脚践踏着他的书。
那时我的心中有一颗愤怒的火苗在燃烧,我多么想上去阻止那些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另外一个人,我也好想去把那一本本书捡起来。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勇气,我鄙视我自己。
他因为这件事被学校开除了(这不过是和借口罢了),从此以后我在也没见过他。
我的故事讲完了,碎碎念般,跟电影仿佛无关,那就简短说几句这个电影吧。
《录取通知》相对于其他类型校园喜剧来说还是有所创新的,以般一个假大学为故事的推动点是个蛮好的创意,不过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若加上一些因为设施,师资等等的困难来衬托会更真实一点。
虽然从开头我就猜到了结尾,但我还是在最后法庭上被B的陈述感动的几乎落泪。
我知道这是一部完全虚构的电影,我也不是号召我们都去读那样的大学或者认为传统的学术性的大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部电影不是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假大学的故事,而是要我们问问自己,你在教育里获得了什么,但又失去了什么?
创造,激情,自我,自由....我不禁想起了改编自作者真实经历的书籍《窗边的小豆豆》,那个也一样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每天要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巴学园。
所有小孩,无论残疾还是健康,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special还是normal,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是我们不可到达的梦想吧。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创办大学?
为什么进入大学学习的条件是GPA课外活动leadership?
大学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虽然这部影片主体是喜剧片,可是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能一笑了之的笑话。
SHIT刚成立的第二天,成群的高中毕业生拥堵在校门口。
他们和巴比特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也同样梦想着大学生活。
可是那些条条框框的体制和评判标准却活生生的把他们拦在了“正规”大学的门外。
愤恨,委屈,甚至不想让父母失望的不甘,让他们理所当然的加入了SHIT这个虚拟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大学”。
“正规”大学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课程,设施,教授,名义上是正规大学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可是能带来的,仅仅是未来的职业所需,生存之本,然而那真的并不都是我们所向往所追求的东西。
青春是用来经历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意义不尽相同。
你可以说你喜欢这样的教育模式,喜欢经历四年大学枯燥的学术仅仅是为了今后有个收入可观的工作,今后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奢华的过日子。
你也可以说你不喜欢那样,就算没考上正规大学,你依然可以抬起你高傲的头颅,做自己真正爱干的事,圆想圆的梦。
这正如SHIT的办学理念,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过你想过的日子。
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定义,更没有人为成功不成功划过任何界限。
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指责,去贬低任何人的想法和想做的事,甚至多数人认为那是荒诞的。
当我看到那个男孩从人群中举起手,想多次引起巴比特注意让他发话,想说的仅仅只是这是我的父母第一次说为我而感到自豪,真的掉了泪。
这也是SHIT第一次让我感到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个实现梦想的地方,更是给予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和绝望中的希望。
看到巴比特为了这帮学生忙里忙外,特地去真正的Harmon学院听课吸取办学经验和教育模式,还为学生们立了一块大白板,让他们写下他们真正想学的东西,真的很感动。
激情,创造力,想象力,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太可贵太可贵。
虽然SHIT理论上说的确是闹剧一场,可它所带来的是所有人对大学教育的反省深思和对学生的真正需求的重新认识。
让我们放手追逐属于自己的青春吧。
没有什么可以害怕。
Remember that you are always accepted by yourself. 当你发现青春逝去后年华犹在,伙计,你应该已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觉得全电影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在巴比特的那场辩论~~~
对“大学”的一次绝美意淫……唉………………(片尾的混音搞得不错
what a shit!几个大学不给上的LOSER竟然给其他的LOSER开了个college.omg!
居然看过……
所有的热血片都是过瘾的~!
标榜着自由民主的蠢电影榜样啊哈~
垃圾电影的典型代表。
屎尿屁的壳,鸡汤的气息,却有一颗实打实的反思核。拍得很年轻,也把很多问题符号化和理想化,但试图瞄准问题并尝试指出新方向才是可贵的,也是美帝一直以来涌现这类片的价值所在:敢于在电影里预演革新,而且还有允许电影演示的空间,说不定最终就推动了现实的革新。本身三星,最后的演讲值一星。
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热情,很有趣的剧本
剧情比较轻松,欢乐。
上不了大学就自己开学堂,超级有创意!
为所欲为哪家强?美国德州找蓝翔。打开学渣新天堂,放飞自我寻梦想。
太棒了好吗 justin long的两次演讲爽翻了 半夜看完感觉热血澎湃啊 好羡慕 shit的生活
哈哈.我要弄一个剑乔大学~
看完了,但是大脑什么都没记下,好吧。只有两星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烂”的B级片,男主角等人的演技非常差,剧情过于理想化,会被人批评为“不符合实际”。可是它却非常引人入胜,全片几乎都充满很燃的摇滚,毫无冷场,它剑指如今的教育制度,虽然发生在美国,却完全值得每个你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完全背离了它的本质?”
标准的空间争夺保卫战开头,一场听证会结尾。但男主人设早就不流行史密斯先生那种纯然理想主义者了,男主又要沾草根气质,以玩世不恭满嘴谎话为性格,又要在最后强行结果道德大旗发声,就显得很断裂。相似的,披了层教育话题的外衣,但任何真正的实质性问题都不敢讨论,也不敢去吧负责听证会的人们与草根诉求独立起来,反精英主义,但没全反,美国有自己的青天大老爷叙事。一味的把精英教育简化为兄弟会➕书呆子,而自己畅想的乌托邦也不过是职高➕鸡汤课➕最酷的party,编剧对两边都缺乏想像….就挺烂的…..企鹅人演的add患者也很滑稽…..
虽然是小重庆吐血推荐。真不怎么样。
哈哈 美国就是好 几个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校 还是个那么好 那么自由的学校!挺搞笑的,心情不好时看吧!
1.7/10,最烂的那一批将叙事建立在本身就不合理的主题上的所谓“励志”电影,法庭戏的演讲尬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