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野孩子》感兴趣,还是因为题材:边缘青少年在这个社会如何生存,有着怎样的过往、现在与未来?
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大部分都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
出生于一个看起来“很正常’的家庭,父母有着正当职业,认为送小孩上学是理所应当的事,有条件的话会拼学区房。
小孩一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大多会重复父辈轨迹。
生活可能会无聊,时常怀疑工作和人生的意义,但绝不至于偏离”正常“轨迹,坠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睡桥洞的底层生活。
绝大部分影视剧都会将视角对准上述人群,因此造就了过往大部分爆款影视剧。
而当一部电影调转视角,去拍摄底层边缘青少年的故事,作为前媒体从业者,你好奇它会如何呈现这些人物的命运。
看完电影,有感受到导演想拍出主角马亮的命运弧光,如何从一个过一天算一天的小混混变成有所承担的大人,试图从烂泥般的生活挣脱出来,过上光明人生。
这大概也是一部讲述底层故事的行进路线: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光明的;坏人是存在的,阴暗也是有的,但底色是温暖明亮的。
这样的背景下,主角的命运走向大致可以预料。
倒是几位配角的走向,以及片尾女警察的旁白,揭示了这些小孩的真正命运。
就像那位女警察所说,她曾在看守所遇见一个小孩三次:第一次因为偷盗,被关了三个月;第二次还染上了毒品;第三次,他就躺在那儿再也起不来了。
这样的小孩,她见得太多了。
而在主情节中,陈永胜饰演的大毛和他的好兄弟耗子,也是一种结局:大毛抽烟过多,患上了肺病,生命奄奄一息;耗子在偷盗路上死于意外车祸,在团伙头目指使下让好兄弟挖坑埋了。
无论大毛还是耗子,还是他们所在的边缘小孩团伙,共同的命运是被成人教唆和利用、行偷盗抢劫等不法之事,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最后结局堪忧。
现实是沉重的,就像一个无尽的循环:自顾不暇或不负责任的父母生而不养,让孩子沦落底层;这样的孩子若有幸长大成人,大概率会重复父辈叙事,继续生而不养……真.地狱级别的难题。
取材自真实事件的《野孩子》,人物命运的特别之处或许就在于:主角马亮是一个本性良善、尚未完全泯灭良心、还试图努力向好的年轻人,当他遇见一个比他更小、更需要呵护照顾的小小孩轩轩时,被激发了责任感,承担了养育者和照护者的角色,试图带领他们俩从淤泥之中挣扎出来,向着明亮方向前进。
这个过程的呈现,电影做得如何,自然是见仁见智。
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人是可以光速堕落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托举和防护网的底层,一个人从“好”变“坏”几乎是瞬间的事。
所以小小孩轩轩可以无师自通地学会偷,物质的匮乏和教养的缺失,会让人迅速以最便利的手段去得到想要的东西。
马亮以无奈和被迫的姿态加入偷盗团伙,到后来醉酒打砸车辆和司机,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此前所排斥和反抗的团体中。
电影在马亮和轩轩之间建立起“共生关系”,让轩轩成为马亮的救赎,推动马亮去突破自己的局限、从泥泞中挣脱出来。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设定倒是现实的反映:困境的摆脱只能指望个体——个体的能力、觉悟和运气。
而更大层面上,一个想要向好的底层边缘青年,能够借助的力量还有什么呢?
这其实很值得探讨。
电影中,邓家佳饰演的女警察成为这种力量的代表。
人美心善、有责任心的女性,母亲,警察——个体良心与体制力量的结合,拯救了小小孩轩轩,将误入歧途的马亮推向改过自新的道路。
但也像女警察所说,她在看守所遇见的大部分小孩都是反复沉沦。
你无法指望每一个小孩都遇见他的马亮和周佼,依靠偶然性得到拯救。
当原生家庭失效,体制如何能成为有效补充力量,大概是每一个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此外,原生家庭的问题、父母生而不养,也是很沉重的社会话题。
电影取材自社会事件,两位主角的命运具有真实性,年幼时被家人抛弃带来深重创伤,离家出走、四处流浪。
直到遇见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情感寄托,也才有了这让人们感动唏嘘又悲伤的故事。
而故事背后,亲情的缺失与淡漠,父母职责的不履行,是更值得关注的地方。
尤其是农村地区,这样的现象不能说普遍,却也不罕见。
社会风俗变化,农村离婚率亦在升高,有时离婚后双方都不管孩子,将之丢给老人带;再叠加留守儿童问题,导致为数不少的农村孩子出于事实上的被遗弃状态。
也才有了马亮和轩轩这样的故事发生。
若能追根溯源,对马亮和轩轩背后的原生家庭、情感的缺失,以及农村社会现状有更多呈现与挖掘,电影会更立体、有深度,具有社会意义。
怎么说呢,《野孩子》是我最期待的一部电影,从来没有这么期待过,我们《野孩子》上映的路跟马亮走的路一样坎坷,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是很温情!
一包纸不够用的程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哭的呢,其实在轩轩因为饿走不动路赖在地上哭闹时,当时眼泪就在打转了,他还是个孩子呀,当时就狠狠的共情了一把,到后面因为周佼她盯上轩轩了,马亮刚好看到轩轩跟她吃饭,当时他的眼神我真的😭愤怒加小心翼翼的,然后马亮决定走,轩轩跟在后面喊,马亮躲起来痛哭,那里我真的控制不住爆哭😭还有马亮唱那句“我娃是个福蛋蛋”真的爆哭😭😭在就是后面耗子被撞死,大毛因为生病不敢去看,有一个细节!!
就是前面轩轩鞋带开了,马亮让他系起来跑的快一点,最后马亮给轩轩送进学校后,马亮鞋带开了,马亮直接不系了😭😭最后真的力推这部电影,明天去二刷!
我还要三刷!
四刷!!!
王俊凯是不可多得的。
马亮和周正都有锅盖头,但人物往那儿一站,就是两模两样,两个人。
在野孩子这种妆造下,也能感觉到他的美是稍不注意掩盖就会流露出来的(叠甲:也有一些不好看的镜头,但美人偶尔鈕和鈕人偶尔还行我是能分清的)。
整部片子里马亮基本都是淡淡的,他就是这样一个基本丧失了希望的人,轩轩给他注入了一点儿活气儿。
要在这个淡淡的劲儿中演绎各种情绪,也是有点上难度了,王俊凯完成得很好,想不出除了他还有谁能演绎出这种感觉,导演选角还是有点厉害的。
而他身上最令我刮目相看的,就是他似乎一种圣父圣母的特质,美而不自知,柔软又强大,包容却疏离,好像一不小心就会献祭自己,但会再重生,矛盾的脆弱和柔韧的混合体。
最后一部分的奔跑戏,不得不说,凯子跑得太美了,像所有少年漫的奔跑,只是他最初奔跑的方向并不是希望。
马亮给轩轩唱小时候妈妈给自己唱的歌谣的时候,我真的眼泪在喷,过往像一道伤疤,但是他也不介意揭开这个口子去安慰他。
马亮这个人物,也像这只被不同人唱出来的歌谣,流进来的是痛苦,淌出去的却是善良。
看完立马来写评论了 怕忘记了电影真的很好看 总是在我想不到的地方突然给我来一下子 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了 看到马亮哄轩轩睡觉 唱的那首歌 刚听到的时候我还在和我朋友开玩笑说 这歌不得越唱越饿啊 结果下一句就是:我娃是个福蛋蛋 哎呦 我的天 直接给我干哭了 就是那种 哎呀说不清楚 歌词写的是福蛋蛋 结果现实是两个没人要的惨蛋蛋 尤其是马亮的声音和他妈妈的声音重合 我的天的那 我的眼泪哗哗的就流下来 根本控制不住 。
马亮本来可以自己独自流浪 不用去加入文叔 但是看到轩轩营养不良 他为了轩轩加入文叔 干一些偷窃的事情 但是他却不让轩轩偷窃 当他知道轩轩背着他偷了一些玩具的时候 他生气的说不要轩轩了 他觉得自己给轩轩带去了不好的影响 他很内疚 他想离开轩轩 但是轩轩说 哥哥不要丢下我 马亮想起来小时候他追着妈妈的车 让妈妈不要丢下他 结果妈妈还是丢下他了 他还是心软了 没有丢下轩轩 文叔说听马亮的口音不像本地人 回忆中马亮追着妈妈的车 看周围的环境 好像是在荒漠大山 听马亮小时候的口音 感觉是在西北地区的 他现在流浪到了四川 他得吃了多少苦啊 到处流浪 但是为了轩轩 他留在了这里 为了一个陌生的小孩 他做到了这种程度 看到轩轩他是不是就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他现在给轩轩买衣服 买玩具 买营养品 是不是也是在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电影的最后 轩轩回到了他和哥哥的“家” 用粉笔在墙上画了一道线 镜头一拉远 满墙的线 我的天 我的眼泪又不值钱的掉下来了 马亮和轩轩约定好 数够一百天就会来找他 轩轩就画了满墙的线来等待哥哥 马亮不怕轩轩忘记他 他却不会忘了轩轩 但是轩轩怎么会忘记哥哥呢 哥哥是轩轩生命中的光 正如电影最后“这个世界 不会遗忘他们”
这部电影经历了之前暑期的紧急撤档风波,延期到中秋才上映,票房有2亿多。
虽然也是同档期冠军,但和之前的万众期待相比,这成绩却又显得马马虎虎,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都只能算勉强合格。
之所以会被万众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导演殷若昕的前作《我的姐姐》。
三年前,《我的姐姐》以八亿多的票房成绩,在当时的清明档成为一匹大黑马,甚至成为一段时间里的热门话题。
重男轻女、生二胎、儿童抚养、女性成长……都是很容易引爆公共舆论的话题方向。
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到底该不该抚养未成年的弟弟,无数人在网上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而吵得不可开交。
《我的姐姐》剧照这一次的《野孩子》,明显就是要沿着之前的成功方向再进一步。
同样是现实题材,同样涉及到很具体的社会问题,同样是当红年轻演员领衔主演,甚至连片中主要的人物关系搭配都高度相似,都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搭一个十岁不到的小孩子。
《我的姐姐》围绕的是亲生姐弟关系,《野孩子》则是讲述没有血缘的“野生”兄弟关系。
片中小演员对着王俊凯饰演的男主角马亮无数次亲热地喊着“哥哥,哥哥”,片名干脆叫《我的哥哥》也没有任何不妥,还更能看出前作姊妹篇的基因传承。
《野孩子》剧照和《我的姐姐》相比,《野孩子》还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个早已被很多人知晓的故事原型。
2019年6月28日,央视《今日说法》播出了一期名为“流浪兄弟”的专题报道:陕西省渭南市警方侦破了一起连续盗窃案,有两名涉案人员,一个21岁,一个8岁。
节目组分别给他们起了化名,大的叫马亮,小的叫轩轩。
马亮从小生活在陕西神木农村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一去不归,爸爸又长期外出打工,马亮只能在亲戚家寄宿,父子俩感情淡漠。
十四五岁的时候,马亮也离开了家乡,从此就独自在外流浪,以小偷小摸维持生计。
几年后,马亮在渭南的一个城中村附近,偶然间认识了小男孩轩轩。
轩轩在一个废品收购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爸爸妈妈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生下了他,当时并没有结婚,而且很快就分手了,两个人都抛下他不管,外出打工,有了新的家庭,对他很少过问。
爷爷整天忙着收废品,奶奶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没有人能给予轩轩细致的关爱。
大概就是因为相似的命运轨迹,让马亮和轩轩一拍即合,成为一对相依为命的难兄难弟。
轩轩会帮着马亮去各家店铺销赃,马亮则会弄来一些零食玩具送给轩轩。
时间久了,两人越来越难舍难分,马亮就此停留,不再转往别的城市,轩轩开始夜不归宿,就和马亮一起生活。
两人的小窝在城市边缘的一处荒地里,这里野草蔓生,荒凉颓败,他们无片瓦遮头,也没有任何家具,所有的仅仅只是一床破旧的被子,然后就是一些零食玩具,以及那些非法获取随时要倒卖出去的赃物,比如手机、香烟,他们会把这些东西藏在荒地角落的一处墙缝里。
这期节目播出后,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引发热议。
很多人被这个真实故事刺痛了,因为故事中有太多让人揪心的细节,比如触目可见的贫穷,还有两个男孩原生家庭的破碎,都是刺痛观众的利刃。
像这种父母明明健在却不能或不愿抚养的孩子,被称为“事实孤儿”。
轩轩还有一个堂妹,也就是叔叔的女儿,和轩轩一样也是被父母抛给爷爷抚养的事实孤儿。
由此可见,在某些地方,生而不养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期节目最刺痛人的一句话,我觉得是马亮在被捕后,记者问他,你流浪这些年,遇到的好人多还是坏人多,马亮一直埋着头,最后嗫嚅着说,“坏人多”。
如果不了解马亮的故事,只凭“小偷”这个身份,马亮应该也是我们眼里的坏人。
可在轩轩眼里,马亮却是会关心照顾自己的好哥哥。
轩轩对记者说,自己就愿意跟马亮在一块儿玩,因为马亮会给他讲故事,会唱歌给他听,“我就像他的跟屁虫一样,他给我买牛奶啥的,他觉得喝牛奶能长高,长得快,长得胖乎乎的”。
马亮入狱服刑后,轩轩一直问哥哥要过多久才能出来。
而马亮在入狱后,因为自觉羞耻,说不愿意见弟弟,不想让弟弟看到自己这副样子。
记者问马亮,怕不怕四年后弟弟把他给忘了,马亮说,忘了就忘了。
记者又问,那你会不会把他忘了,马亮沉默了一会儿,埋着头小声说,忘不了。
很多人在网上说,看《今日说法》那期节目哭了很多次。
这个兼具残酷与温情,直指社会痼疾与人性冷暖的故事,一看就是个上佳的电影改编模本。
从这个故事框架,影迷们会很容易看到一些国外经典电影的影子,比如社会边缘人抱团重组家庭靠偷窃为生的《小偷家族》,生而不养导致孩子到处流浪的《何以为家》,都是前几年世界影坛的亮眼作品。
所以大家才会期待,殷若昕导演和她的团队也能带给我们一部打动人心的现实题材佳作。
我看了电影,觉得《野孩子》的拍摄也不可谓不用心。
电影选择完整保留《今日说法》节目里兄弟情的故事主线,甚至连他们在节目里的化名马亮和轩轩也沿用下来,整个故事就围绕着他们的感情来展开,从相遇,一开始的利用,到慢慢产生羁绊,轩轩如何黏着马亮不愿离开。
马亮本来想换个城市,就因为轩轩哭着不让他走,让他想到当初自己也是这样哭喊着挽留妈妈,妈妈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于是他心软了。
包括马亮强迫轩轩喝牛奶,马亮入狱后埋着头说“忘不了”,也都在电影里复刻了一遍,成为一个个催泪弹。
《野孩子》剧照马亮和轩轩的对手戏,无疑是整部电影的成败关键。
王俊凯这几年很努力地想要摘掉偶像和流量的标签,从前不久的文艺片《刺猬》到这部《野孩子》,都可以看出他的野心。
在《野孩子》里,他塑造的蓬头垢面沉默寡言的流浪汉形象,比起他在舞台上那些精致光鲜的造型,比起他之前演过的一些角色,当然是反差巨大,进步明显。
可是在一些细节的表现力上,他的表演依然稍欠些火候。
最明显的,当他脱了衣服露出一身细皮嫩肉,还有轩轩哭着挽留他的那场最浓墨重彩的感情戏,他情感流露的层次不够细腻丰富。
而演轩轩的那个小演员关子勰,因为更本色纯真,感情又比较直露,倒是抢走了不少风头。
不过我觉得,演员表演只是有瑕疵,但不算严重,还不是这部电影主要的问题。
电影更大的失误,在于剧本对故事原型的加工处理,如何把简单的案情扩充成一部蕴含丰富信息的电影,还没有想得很好。
比如加的那条犯罪团伙的线,团伙要吸纳马亮,被马亮拒绝,双方有几番交锋,后来马亮为了轩轩又主动加入其中。
我理解导演是想让故事更刺激一点,想在马亮和轩轩之外还拍出一组人物群像,但这条故事线实在是有点混乱,反而模糊了叙事重点,还让后半段的节奏显得拖沓。
还有一个也许更要命的问题,是故事色彩与调性的改变。
原型故事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肯定是灰扑扑的。
所有那些刺痛人心的部分,都弥漫着一层灰色。
但是在电影中,这些刺痛都被柔化处理了。
贫穷不再触目惊心,而是一带而过,所有的窘迫艰难很快都能被解决。
荒地里的小窝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废弃的游乐场,兄弟俩在那里找到一个小屋,拉来皮质沙发等家具,还在墙上画了画,整个屋子看起来简直是五彩缤纷,温馨可爱。
再配上时不时响起的欢快音乐,快速切换的生活片段,一起游泳、过生日吹蜡烛、过年还能穿上新衣服……你会恍然迷糊于,这讲的到底是艰辛苦难的流浪生活,还是熊孩子离家出走的潇洒幸福生活。
至于马亮在狱中说的外面“坏人多”,就更是无从展开了。
不仅是刺痛之处被柔化处理,本来可以挖掘的悲剧源头更是全程回避。
两个男孩的原生家庭怎么回事,台词一两句话就交代了,抛弃他们的父母都没露过面,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并没有得到正面展现。
造成生而不养的社会土壤、经济条件、个人因素,表达一概欠奉。
轩轩从头到尾都在盼着妈妈回来接他,仿佛在说,你无论怎么伤害一个孩子,他都能无条件地爱你等你原谅你,只要你回来,就还是其乐融融一家人。
既然这种题材的电影已经有了《小偷家族》和《何以为家》的成功先例,我们就很容易看到这其中的差距。
《何以为家》是一部方向明确,充满力量的电影。
故事紧紧围绕着那个流浪中沦为难民的小男孩,讲他何以沦落至此,重点表现了他的原生家庭,父母如何只知道生不知道养,生得越多家里越穷,还有小男孩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把父母告上法庭,说出那段振聋发聩的台词:“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电影的落点就是要揭露,要控诉,不整任何虚的,就是要一拳一拳结结实实打到你胸口。
《何以为家》剧照《小偷家族》则把控诉藏起来,转而拍出了大量看似平淡却丰富细腻的生活细节,这一家人是怎么连接的,其中有多少现实的相互利用的因素,又有多少感情成分;他们平时怎么吃饭,怎么在拮据的条件下尽可能尝到美味,比如反复出现的可乐饼的吃法;还有那个家的陈设,各位在家里的状态,总呈现出一种黏糊糊、汗津津、脏兮兮的感觉,你仿佛能闻到那股不太宜人的味道。
这部电影情节性不太强,纯以细节取胜,安藤樱、树木希林等人的演技也是大加分。
《小偷家族》剧照《小偷家族》的题材和风格,其实延续了是枝裕和导演更早之前的一部作品,也就是让柳乐优弥获得最年轻戛纳影帝尊荣的《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讲的是妈妈离家出走,让四个孩子自生自灭,于是哥哥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这样一个故事,其实离《野孩子》的内核更近。
不论是走《何以为家》犀利直接的力量路线,还是走《无人知晓》《小偷家族》细腻铺排的温柔路线,都可以完成一部好电影。
但很可惜,《野孩子》卡在了中间,可以犀利的地方都软掉了,可以细腻的地方又毛毛糙糙。
最后勉强算是及格线以上,中规中矩,与佳作是无缘了。
《野孩子》剧照前不久的《逆行人生》上映后遭遇的批评,几乎都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野孩子》。
现实题材到底该怎么拍,我们的电影人好像越来越迷糊了。
曾经我们以为《我不是药神》只是个开始,如今才发现那就是巅峰,然后就是无尽的下坡路。
我们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批判”已经不大可能,连“再现”都困难。
如此看来,要了解现实,还得靠媒体。
《今日说法》二十分钟节目的信息量和戳人的点,比《野孩子》两个小时都多。
看完电影后,我找到一篇去年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了解到流浪兄弟后来的处境。
轩轩被安排进了学校上学,慢慢在适应校园生活,还加入了校足球队和篮球队。
他爸爸和继母一度回到渭南,和他一起生活,但后来又离开了,轩轩现在还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马亮刑满出狱后,在姐姐的店里帮了一阵忙,可半年后,他再次离家出走,不知所踪。
如今的马亮已经27岁,轩轩14岁,他们并没有再见面。
但是马亮曾在看守所接受采访时,在记者的录音笔里给轩轩留下了一首自己唱的歌,就是苏芮那首《亲爱的小孩》:“小小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漂亮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却找不到别人倾诉聪明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在风中寻找 从清晨到日暮我亲爱的小孩为什么你不让我看清楚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在黑暗中独自漫步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 走上回家的路”虽然电影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有限,可我依然希望大家能多关注“事实孤儿”的处境。
我还了解到,自2020年1月1日开始,我国已经将事实孤儿全面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平均每人每月1140元。
这当然是好事,不过钱能不能到位,怎么实实在在用在孩子身上,这个数额够不够,除了物质以外孩子的心理健康又怎么维护,如何保障他们能得到最起码的教育,这些都是整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
马亮追妈妈,妈妈没有回头弟弟追他,他留了下来仿佛他隔空救赎了当年的自己。
中国人相信血浓于水,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还有一种可以冲破血缘的亲情纽带,是彼此间真挚的情感交流、相互扶持的坚定信念,这种亲情超越了生物学的界限,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纯粹的部分。
马亮虽然外表冷漠、眼神躲闪,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爱。
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轩轩,不让他沾染恶习,同时也在轩轩的纯真与依赖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马亮和轩轩,正是通过相互的陪伴与支持,满足了这一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需求。
可事实是,社会上像马亮和轩轩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野孩子也是孩子,“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其核心在于深刻的关怀与无差别的尊重。
”该片正是以此为灵魂,直观呈现了野孩子的现实挑战与困境,让大家看到事实孤儿,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困境儿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垃圾堆也能是宝藏,废弃的游乐园也能重新回荡起笑声,成为遮风避雨的家。
大家常说“爱出者爱返”,因为一声哥哥,就算是没有得到过的爱的马亮也愿意用爱供养轩轩。
马亮在给予轩轩爱的同时,也在不断治愈着从前的自己。
轩轩是他暗无天日窥见的一束光一根救命稻草,马亮是暗处野蛮生长的苔藓,他却想让轩轩变成一棵向阳的树。
就像轩轩上学第一天学的那首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真的是很治愈很暖心的一部电影,现实主义题材自内向外的那种感染力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关于马亮,从他一开始出现,就能从他身上感觉到了一种孤独,那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马亮从小就被抛弃,自那之后往后十余年里都是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孤独源自于对外界的防备。
按理来说,这样自我封闭的人,他应当是一个冷漠的人,但却并不是,看他对轩轩的样子,你能察觉到他身上的那种善意,那种外表冷淡、内心柔软的情绪真的让人感觉到一些反差。
虽然嘴上不留情,但会把汉堡里的肉分给轩轩,担心营养不良会给轩轩买补品,马亮是个好哥哥,虽然这段“兄弟情”没有血缘的关系,但真正的羁绊从不需要外加佐证,轩轩一开始的灰头土脸,再到和哥哥呆在一起时的干净,专属于孩子的纯真自然被马亮保护的很好。
最后,马亮把弟弟托付给了小学,他亲手保护着一颗被抛弃的种子,为他挡风遮雨,为他灌溉爱,等到萌芽,他又亲手将他送还了出去,轩轩从此以后的人生不会再被抛弃了,曾经马亮身上的悲剧也不会再重演。
爱与善意交织,给影片镀上了一层温柔的人文底色,爱敌过了一切,爱也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看预告的时候就知道野孩子很好,但是没想到它这么这么这么好。
其实看完以后最让我感动以及意难平的,是尽管马亮影响了轩轩这么这么多,甚至改变了轩轩以后的人生,可是在轩轩的人生里,他只占了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可是他挽救了轩轩的人生,拯救了一个差一点就要像他一样如野草般生活的人。
但这么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影片里却有好几个镜头都那么那么充满生命力,他们笑的那么开心,跑的那么自由,生活得那么用力。
就像王俊凯说的那样,我们都已经在各自的生活里那么辛苦了,没办法用一句话就让大家的烦恼一扫而空。
那么马亮,祝你以后的生活平安健康。
大学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慈善公益社团,由此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当时学校帮扶了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那里的孩子又普通又特殊,普通在他们的父母和所有人一样是建设这所城市的千千万万参与者,又特殊在他们大多在那里没有“家”,只有临时的住所,父母无暇照看。
我是作为义务英语家教,每周末上门帮助孩子们温习功课、解答问题。
每次过去,住在附近的几个孩子都会聚集过去,至今还记得他们腼腆又带点小心翼翼的笑容,努力又稍显笨拙的学习英语发音。
虽然一开始明显欠缺与人交流的经验,难免拘谨,但是熟悉以后也一样愿意敞开心扉,也不缺乏努力向上的勇气。
马亮就是一个拥有这样底色的少年,但又是那么不一样。
他更为沉默寡言,在遇到弟弟轩轩以前,拒绝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用自己的方式在角落里麻木的讨生活。
而轩轩又是另一种类型,依然活泼依然天真,虽然无人照看,但年纪尚幼尚且没有被磋磨成错误的形状。
他的存在像是对马亮过去的写照,因此他的出现也唤醒了马亮沉睡的善良和对生活的希望。
生如野草,也不减光芒。
在这里要夸夸演员王俊凯,赋予了马亮一份干净脆弱,一份忧郁悲悯,这才让马亮这个人物更具有感染力。
我相信这是演员自身已有的特质滋润了角色的鲜活,这也是成年男演员身上很难具备的特质,选角确实用心了。
有点可惜的一点是影片对于马亮遇到轩轩以前的生活甚少交代,除了童年阴影片段,我们无从得知他具体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尤其在经过主创解读得知马亮在房子被烧着后抢救的是乐谱、身边有一把被他自己摔烂的吉他等细节以后。
这其实也与我观影前好奇的一个问题有关,影视改编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故事做一些取舍和扩充,那么电影的导演编剧以及演员在重塑故事和人物的过程中,是想给予角色哪些不同于原型故事和人物的元素或者内核呢?
想到这一层,我好像又有点理解了这样做的用意。
就像影片中虽然生活残酷但总是洒在兄弟俩身上的阳光,又或者像马亮一直保管的铁盒上的游鱼图案变成了轩轩养着的活金鱼,最后马亮盈满泪水但是又渐渐透着星芒的眼睛已经给出了一份答案。
看完电影以后,相信观众也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总之,中秋节即将到来的时刻看到这样一个带有现实温度的故事,让我一颗不能回家过节的心也被治愈了。
既然不能团聚,那就正好中秋再去二刷野孩子吧!
P.S.通过现场准备的剪纸和彩笔留下了祝福,圆满~
好烦这种臆造的成人童话,样板的悲情,流水账的剧情任务,假面做作的呈现方式,四分之三的扩写部分单薄得难以忍受,尾声三分钟监狱戏像憋着大招蓄势待发终于要千呼万唤始出来一样,但实际的结果就是苍白无奈到让人皮笑肉也笑。编和导的功力都差到惨淡,陈永胜真的比王俊凯更适合主人公角色并且表演功力吊打后者十八条街。很粗滥,不感动。
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没拿纸用的手擦得
看了一半吧,不咋喜欢
不明白一个今日说法案件记录都能把人看哭的真事怎么能拍得如此悬浮空洞又虚假。你哪怕抄一下是枝裕和呢?大人无神,孩子也烦气,随时随地滚地嚎叫,这是野孩子又不是熊孩子
还是演和编的痕迹太重了。
【1.5+】虚浮荒谬的可怕,什么都是浅浅的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所有情绪与羁绊都来得莫名其妙,看似对社会议题极尽地关怀与批判,实则回避了所有痛点只剩美化与包装,全程就是卖苦难硬煽情各种生硬拼凑,而真实改编的字眼也成了故事最讽刺的存在,本该感动深刻的表达都沦为了恶毒可笑的践踏,先不论这冗长稀碎的叙事节奏,就三字的演技就从来不会令人失望啊……
《野孩子》太好看了!哭的稀里哗啦的,即使身处沼泽,不灭爱与希望。
“细箩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从小就能把福享。” 可是马亮被抛弃了,没有猪肉扇扇,也没有蜂蜜罐罐,也不是福蛋蛋,马亮是矛盾的,他有正确的是非观,但为了弟弟和养活自己,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厌恶的事,没有感受过爱的他救赎着弟弟也在救赎小时候的自己,故事是悲惨的故事,但导演用温暖的方式述说着这个“童话”。最后想说王俊凯饰演的马亮细致入微地将挣扎但又不得不妥协和无奈表达出来,作为整部戏的中心角色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温暖底色。
都是粉丝刷出来的分吧
超低配版《小偷家族》。真实事件改编,其实是个好题材,但观感如此俗套。现实镜头用远景-固定机位/手持-窗口构图,中间过渡一度转成快节奏的类型片处理(还加一大段爵士乐bgm太土了),这就削弱了深度,刻意的情节太明显,流水账加之剪辑的节奏感一塌糊涂......又想要现实题材的严肃性,又要类型化的妥协,只能说导演的手法实在庸常,泛善可陈。6.4
看到新闻的时候无法感知他们相处的细节,我们只能见证事件的结果,那很感人,是一个青年承担起了本不属于他自己的责任,尽管他可能并没有做好它的能力。但是电影必须事无巨细的展示出每一面,小孩可能是不听话的、没教养的,甚至有一些烦人,但是这已经是马亮能养出的最好的轩轩,是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给世界最好的状态。但愿吧,这个世界不会遗忘他们,不止让孩子们拥有母亲,父亲也很重要。
😭居然是真实事件
很现实的题材,拍得却很真空。
真实改编,原案据说很感人?没了解过,但是这拍得实在是吵到我耳朵了,完全无法共情,我是真受不了这种随地大小叫的熊孩子
以为是催泪弹,结果是僵硬的偶像脸,演技还不如小孩,所有人物刻画可以说没有,导演功底需要回去重学一遍才行,片子视角其实还行,可以搞一个很好的本子的,可惜了
影片有关生育、教育等社会议题的探讨还挺深入人心的,看完感概满满
什么呀,剧本顺拐没有说服力男主讨人厌,最后还来歌功颂德一下,意思是这种事不用大家担心关注了吗?真的吗?那拍这个一点也不好看不感人片子的唯一可能的一点意义也没了拍他干啥呢
“小偷家族”的边缘人群挣扎+“少年的你”的伴我同行守护。剧情很平,应该可以讲的更多,很多黑暗面的表现欲言又止,隔靴搔痒。比如轩轩的妈妈以及大毛、耗子的前史,完全没有交待。
电影想拍一群没有明天的人,这群人从头到脚也都写着这几个字,所以再让他们说出“我们这种人到哪都一样”“活一天算一天”就过于刻意了。或许是少了信心,生怕观众领会不了这类角色的文化基因,于是拼命用力。殊不知就像片中被挂在嘴边的那些富贵返乡梦,越用力去靠近,反而离得越远了。
2.5两星给原型,半星给影片。一无是处的电影,看了刺猬原本以为凯子哥有点演技,原来只是适合演那个角色,在野孩子里的演技和表情一尘不变让人很出戏。但这不是最差的,小演员的演技更烂,表达情感只会嚎叫和哭泣,台词说得一惊一乍让人烦躁,实在无法令人产生代入感。最后问题最大的就是整部电影的剧情,前期节奏缓慢,中后期剧情推动和情感递进非常莫名其妙,两者之间毫无关联,煽情点非常突兀,感觉无论是谁来演都救不了这剧情。究竟为什么能把如此感人的原型故事拍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