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带来压力。
人们既不关心眼花缭乱的屏幕,也不在意公交上尖利重复的广告。
这让人愤怒,居民楼旁的空地、公园是公共空间,聚集无数疲惫人群的公交车更是。
这种愤怒,很快被惶惑取代,面馆里穿着制服的女人在刷视频,一对情侣分食一碗面,彼此互不凝视,男人手机里快声快语,不停播报,其他食客在嘈杂里,扒完面走人,提高小面馆翻台率。
高速路旁交替的车流,帮高楼的人们永远活在快的隐喻。
拍安静电影的人们稀缺,能够静心观看的观众更少。
忽然想起日剧《钱断情始》,女人手捧和果子,珍惜品位,路过一千次仍未下手的陶瓷盘,买下那一刻,倍感欣喜。
身边的所有物品都被下了膨胀剂的毒,以指数暴涨的物件伴随着边际效用递减的快乐,及焦虑。
还有剧未播完,就离去的三浦春马。
陷入还没好好哀悼,就草草结局的哀伤。
小典在日复一日的茶道里,品读热水与凉水的声音,金缕梅早春盛开,茶室里的横幅“掬水月在手”“日日是好日”“听雨”随节气和心境而变。
品位四季,沉浸其中,像王阳明龙场悟道,见雨听雨,悟到人生之兴衰变化,“日日是好日”不是如算命般,今日大吉,明日凶兆,而是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如磐石岿然不动,境遇如水流从身上缓缓流经。
小典对自身的责怪,对父亲的不舍,都在雨中消融,“谢谢你”笑着放下心中所执。
美智子是与她一同学习的表姐,她在共同学习四五载后,回老家相亲结婚,倏忽离去。
她的家庭主妇、警官同学都因有事,逐渐离开。
小典刚开始接触茶道时,还在读书,后来在出版社打零工,没考上正式职工,转为自由撰稿人,与未婚夫分手,搬出来独自居住,爸爸过世。
每十二年一个轮回,印有狗图案的杯子,她放在虎口仔细摩挲端详,十二年前是美智子在身旁嬉笑,十二年后是一群新的同学。
开始观看,茶道的繁文缛节,如同艺妓学徒的压迫,毫无解释的规矩,还以为配有一个严苛的老师,结果老师只是日日教,即使学员心有不满,还是耐心教学。
日日学的小典,生命和茶道交融,武田老师所言,“重复有什么不好”,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年份发生,同一个器物,同一套动作,结下绳子,记住事。
不同的生果子,不同的茶,走下和美智子不同的轨迹,她在昂首前进,而小典在慢慢回味。
观众拿起自己的杯子,手艺人的作品。
她在烤制时,想些什么,希冀什么,她的杯子,见证了制作者的心思,使用者的一日与永恒。
星期一 天气阴每天似乎有很多要表达的。
可能是很久没有写东西,脑袋里杂七杂八的内容,正需要我现在去好好梳理一下。
今天本来应该6点就起来的,想着今天不用出远门办公,也就没有那么急迫的起来准备收拾。
意志力就如此被思想打败。
睡到了7点45左右。
起来后,刷牙,洗脸。
看看我的鱼是否还活动如初。
然后,投食。
自己做一碗热汤面。
就着没看完的《日日是好日》,然后算是开启了一天。
《日日是好日》是由黑木华,树木希林演绎的关于茶道与人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几天,一直没有看完。
每天早上看一点,就会有很多哲思奔涌出来,好想立刻就拿起纸笔或者笔记本开始写作起来,眼看着上班打卡时间要到了。
9:45要赶紧找到合适的地方去办公,因为有一个汇报工作的视频会议。
不能在家,因为我爸肯定要打搅我,即使他不会,他的耳朵也不很灵光了,当我开会期间如果他突然找我,那我根本无法小声的去应付他。
昨晚忙着写公众号,晚上10点多还在审核,终于在23点之前完成。
定下的目标,22:00-6:00是我的睡眠时间,现在看来根本办不到嘛!
感觉即使准时在22:00躺下了,仍然觉得,好不容易可以如此舒适的去娱乐一下,为什么不呢?
于是,再次拿起手机。
尤其是我最近几个月喜欢看哔哩哔哩,天天给我推送关于经济,金融,羽生结弦,电影解说等信息。
早上的会议开到了11:30.忙碌了会议后续问题的反馈后,接着就开始梳理工作。
因为肚子饿的关系,就先暂时回家了。
最近发现一个很方便也很美味的食物——冻豆腐。
就是买回来的新鲜豆腐,切成几块,分别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之后就变成冻豆腐。
每次煮汤或者炒菜的时候,切一部分,不仅很下饭,很容易入味,还很营养。
吃饭间隙,终于又可以看一会《日日是好日》了。
黑木华扮演的典子,在10岁的时候,父亲带她去看了一部电影《大路》是费里尼的电影。
本想先花时间看完这部电影,再来看《日日是好日》,但是注意力又想偷懒了。
《日日是好日》看得稀稀拉拉的,大提琴的背景音乐下,让我想起《入殓师》的大提琴的伴奏。
在日式的建筑风格下,房子与景色的融合,让我无限向往。
我真的很想去体验住在日式的房间里,推拉门打开就是屋前的走廊,外面就是院子,有植被,花草。
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的心境怎么不会恬静淡然。
常常跟母亲聊天,我跟她说起,对于中国的家(房子)。
我觉得就像是一个个小笼子。
自己还很乐意为房子外面包一圈栏杆,远远望去那高耸的建筑,就是一个个叠起来的笼子啊。
我知道人口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我很喜欢父亲在近郊买的房子,至少能在客厅望见不远处的小树林,站在窗户边可以望见一片菜地,早上起来,可以听到鸟叫鸡鸣。
汽车的杂音,其他类型的杂音在这里鲜少听到。
窗台上,是我种植的多肉,从一盆慢慢繁殖生长,已经快摆满整个窗台了。
每日都会去看看植物的生长,看看又有什么新变化。
慢慢的,越来越喜欢于植物和动物相处,似乎慢慢的能“听”到它们的语言。
《日日是好日》也是如此,通过典子茶道的学习,慢慢学会去聆听茶杯,茶具,水,建水,茶瓢之间的关系。
我是要将买的的东西,用到完全不剩,然后留下它们的空瓶然后再将它丢弃或者收集起来作为废品的回收,这样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没有浪费那物品的价值,那选择物品的时候,就需要自己要有一定的筛选能力了,否则,有些物品本身缺陷很严重,你不得不不去使用它,只能早些弃它,这也是近几年常有之事。
慢慢的开始选择筛选,只要喜欢的东西,力所能及之下,在自认为可以完全利用物品的价值,我才会去拥有它,否则,我宁愿不要。
电影依然没有看完,因为我觉得自己应该先看完《大路》,再回头好好认真的一次性看完这部电影。
生活在看似平凡普通的每一日之下,都暗藏着“波涛”,我们总有很多短期或者长期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完成去实现。
殊不知,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法代替的。
在忙碌中,我们要细心观察那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期一会”,就是一次平生只见一次面的聚会。
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不同的相聚与离别组成。
能够相遇就是一种莫大的缘分。
也许昨天还精神抖擞的那个人,今天就再也见不到了。
我们总认为后会有期,说不定的哪一次的离别就是永恒。
电影还没看完,但是我知道,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
所以,静下心来,好好去欣赏。
人生的道理就在于身边的方寸之间。
偶尔虚度一下时光,嗮太阳,看蚂蚁搬家,看河水流动,看云卷云舒,听一场春雨……你会怀念这样的时光的。
导演的另一部电影《濑户内海》,就是两个学生课下在马路边上发呆闲聊打发时间。
可是我内心一直念念不忘这部电影,我也很希望人生中有那么些日子,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是嗮太阳,看河水,看云,听雨,看风筝…..
影片《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这部作品后,她就离开了人世。
但我们在抱有遗憾的同时,又因为她的这部作品而感到平静。
原因在于,《日日是好日》这部影片用慢镜头描述了主人公典子与茶道相知相伴的一生,在展现日本茶道之美的同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美学,让我们能以一颗茶道之心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
下面我将从日本茶道的器物、礼仪和禅语三个方面,为你分析日本茶道的美学力量。
一期一会,每一件器物都有各自的重量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完整还原了茶道中点茶、沏茶的场景,并使用了古色古香的传统茶具。
这个绘有狗图案的茶碗,用来盛茶,12年才能使用一次。
因为这只狗代表着生肖,狗年才能拿出来使用。
可是时过境迁,12年能改变多少人多少事。
典子第一次见到这个茶碗的时候,是和表姐美智子一起讨论,这个茶碗上的图案是什么?
而第二次表姐婚后放弃了茶道,只有她一个人捧着这只茶碗怀念她们曾经度过的时光。
而第三次则是一个崭新的轮回,又有新人在问,茶碗上的图案是什么?
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却又不是原来的样子。
茶道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茶具,一模一样的抹茶,可味道就是不一样。
盛放和果子的器物虽大体相同,可一同和果子搭配就别有一番滋味。
和果子作为茶道中的代表点心,是茶道中一期一会精神的独特体现。
今天坐在一起,品尝这器物中所盛和果子的人,不是12年后才见不到了,而是明年甚至是明天就见不到了。
影片中多次提到初釜,即新年的第一次茶会时的情景,可没有一次和果子是相同的。
日本的和果子随着二十四节气、节日风俗的变化而变化,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女儿节有长得像个桃子的“千寿”,希望女儿能健康成长,而影片中的“下萌”,表现出寒冬过后小草吐出新绿的场景,希望一切不幸都能过去。
同一件器物,盛放的和果子不同,代表的寓意也不同。
影片中,可以算得上没有改变的或许是这只乐茶碗。
可这只茶碗却是乐家第9代传人乐了入烧制的赤乐茶碗,是绝无仅有之作,没人能烧出第二个同样的作品。
换句话说,对烧制茶碗的乐了入来说,在烧制过程中,他也只有一次机会能遇见这只茶碗。
不同的炉内环境会烧出不同的陶制品,烧制乐茶碗时,由于使用的火窑无法统一炉温和烧制时间,所以即便是同一火窑烧出来的茶碗,也有所差异。
茶道里的每件器物,都承载着它独特的回忆,有着独特的重量。
我们遇见的每一件器物,喝过的每一杯茶,都包含着生命中仅有一次的珍贵回忆。
茶道里的那些繁文缛节,是茶道的灵魂如果没有礼仪,茶道只是一项喝茶的活动,而不能冠以“道”的名字,成为一种艺术。
茶道的礼仪有多繁琐多难记呢?
一开始,典子学习的时候经常被老师叫停,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
榻榻米一叠要走六步,第七步要跨过榻榻米的缝隙,光是走路的礼仪就让典子举步维艰。
而沏茶时,甚至有人因为紧张将水洒在了自己的身上。
作为一个沏茶人,连一块小小的手帕(帛纱,用来擦拭茶具、接茶碗的帕子)都要折得整整齐齐,泡茶的水要取最下层的水,茶要沏成半月形。
这些礼仪其实都出于对茶的敬重,而只有心怀赤忱,眼里只有茶的人才能感受到沏茶时的寂静,感受当下的心境,沏出一杯独特的茶。
作为品茶人,首先要强忍着正坐的痛苦,端坐在榻榻米上不出声,感受茶人沏茶那一刻的寂静。
更要在喝完最后一口茶时发出声音表示:我喝完了,谢谢你的招待。
除了这些,茶道还讲究一个“清”字,即没有污垢,洗涤灵魂。
茶室门口有一个地方叫蹲踞,进入茶室前,大家需要用水洗净自己的双手,洗去所有的污秽,以一颗最纯净的心来细品茶道的境界。
而影片中,所有进入茶室的人,穿的都是白袜子,也是因为白色象征着洁白无瑕,没有污垢。
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和”是整个气氛的和谐温馨,“敬”是沏茶人和品茶人之间的敬重,“清”是洗去外界污垢后的纯净灵魂,“寂”是忘却一切烦恼,感受当下的心境。
而这些,正是通过这些繁琐的茶道礼仪展现在我们面前。
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修行的旅程茶道自古以来就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剧名“日日是好日”就出自禅师云门文偃,是最能表现禅境的一句话。
主人公典子对于这句话的领悟也是逐年加深。
一开始的时候她和表姐讨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得出的结论只是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当时的典子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挫折,父母健在,表姐也陪在自己身边,正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可是后来情况直转而下,她考试失利,找工作失败,就连茶道也没学好。
考前典子来到茶室,看到壁龛上的达摩画像,祈求考试必胜。
老师递给她一杯茶,告诉她:世事本就无常,生活也总有波澜起伏,很多事不必耿耿于怀。
她也终于明白自己之前对“日日是好日”这句话的理解,是多么地肤浅。
当时的她只是纯粹地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今天是不是好日子,比如说今天的天气是好还是坏?
自己有没有赚到钱,是不是有好事发生?
但却没有考虑到这背后的得与失。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福与祸总是相生相伴的,在这样变化多端的人生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境,坦然地面对得与失。
于是在考试失利后,她重整心情,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可好景不长,她的未婚夫劈腿,她好不容易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没多久她的父亲又去世了,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的她,再也无法坦然面对这生命中最沉重的失去。
而老师告诉她,总有花朵在最严寒的冬季绽放,也总有些日子需要我们迎难而上,鼓起勇气去面对。
或许那个时刻,典子也想到了最早学到的那句话“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
”轻的东西重重放,是不能忽略微不足道的细节,重的东西轻轻放,是不能让悲痛摧毁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从此一蹶不振。
接受人生当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并不是日日是好日的终点,而是一个中间的一个过渡状态。
只有当我们接受所有的痛苦并能逆风而行的时候,每一个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日日是好日”这句话用主人公典子一生的波折,串联起茶道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表面上感觉每天都是好日子,就如同第一眼觉得器具很美,礼仪很美,茶道很美,很是庄重典雅。
第二重是在人生的变化无常之中,找到一颗平常心。
就好像遇到挫折时捧上一杯茶,扫去尘世的污垢,心情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
第三重是在坦然面对人生波折的同时,依然具备迎难而上的正能量。
这时候,喝不喝茶已经无所谓了,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经有了茶道的智慧。
典子最终大彻大悟了,那么我们呢?
人生的道路向来就不平坦,每一天都是我们修行的旅程。
日本拍这类电影简直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毕竟除了如大城市东京等意外,很多郊区乡下都是这种风格的场景,意思就是不用在取景多花功夫。
电影以学习“茶道”为切入点,加上照应电影名字《日日是好日》,融入了“节气”在里面叙事,挺巧妙的。
其实这种手法在之前的日本电影也能看到,到这部电影看起来并不突兀。
其实严格来讲,也并非“日日是好日”。
正如女主,电影里的她大多讲述的都是她的遭遇,只能说,每天的事情,无论是好还是坏,都能带给她一些启发。
“茶道”令人心境平静,更容易令人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无论是过往还是未来,都能想到一点东西。
女主就是如此。
人生无常,过好每一天才是正道。
早上4点钟起床,不急着拿起手机。
叠好被子、把空调打开、烧热水,要先让屋子热起来,才去洗澡。
家里的暖气是由燃气烧开的热水,昨天缴了费。
然而50度是一个似有若无的温度,早上醒来还是冷。
要再调上来5度,就不至于哆哆嗦嗦地去洗澡了。
想到要补写这一天的专栏,刚好,把几天前看了一半的《日日是好日》看完了;屋子也完全热起来了。
以前我很爱买花,偶尔也会给朋友送花。
觉得很美好,很浪漫;觉得这样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了。
在我的微博主页和qq空间私密动态中搜索关键词:“花”,有不少记录。
问自己,买一束花就能热爱生活吗?
是可以的。
8月3日那天在叮咚买菜顺手买了花,看起来蔫蔫的,于是把花瓣一片一片折起来,看起来好一点;陪了我一整个星期的时间,下班回家打开门的一瞬间一定先看到它们;屋子里积攒的灰尘仿佛也被掩盖了一点点。
但只有那一次。
开始看电影之前打开了番茄时钟记录时间,背景随机出现一个句子:“人必要有一颗冬天的心,来打量霜和盖着雪壳的松树的枝条。
”很感动。
像电影里说的:“雨天听雨。
调动五感,全身投入,感受那一瞬间;雪天赏雪;夏天感受暑热;冬天体悟刺骨的寒冷。
日日是好日,原来是这个意思。
”所以即便没有花,也觉得今天是好日子。
看到影片中眉头越来越舒展的典子,眼神越来越坚定的典子,举手投足越来越从容的典子;想到一直苦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我,也像她一样,“笨手笨脚”的长大了。
很喜欢典子用一段话铺垫出对于费里尼的《大路》这部影片的理解:“世上一些事情,一些很快就会被理解,但有些需要时间;容易理解的事情只需要经历一次,但是不能马上理解的事情,你能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慢慢理解。
”我用以上所有的话,铺垫出我对《日日是好日》的理解。
冬天好。
❄️
如果不是奔四的年纪,应该看不懂这部电影,就像女主角十岁时看到那部《大路》一样,觉得一点都不好看,而在她三十岁再看时痛哭流涕一样。
中国人讲的禅是什么?
师父答:就是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最近一年开始学习冥想突然明白了这句一直觉得很可笑的话,禅意十足。
日本讲的是道,电影通过茶道讲人生。
雨天听雨,夏天感受热气,冬天看雪花飘落,春天看花开,这就是道,这就是日日是好日。
另一层道是,一期一会,茶也是,人也是。
每一次的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在场”很重要。
跟冥想一样,就是活在当下。
当下不是一个时间段,是这一秒,心跳的这一秒,树叶被风吹动的一秒,握着爱人手的一秒。
心身灵都在场的这一秒就是当下。
日本是经历了经济极速发展和金融泡沫的国家,他们更懂大道至简,回归本心。
这样的影片,在鸡血社会是看不懂的,在唯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体系下是很难有共鸣的。
任何事物都是钟摆效应,我们在去向另一边的路上,到达极限后,必然会回落,摆向另一端。
日本茶道我之前是完全没了解过,看这部之前对这东西滤镜很重,觉得是种很高深且有艺术性的文化,但这电影看下来觉着茶道好像有点教化意图,有很多明显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总之通过这部电影对这项技艺的第一印象很一般。
之前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粗浅地了解过日式花道,就是插花艺术,说不上懂但能体会到美感,比茶道给人感觉实际很多。
那肯定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茶道好像试图对人们后天形成的气质进行人为统一化的“修正”,不要一看到统一化就觉得不好,全世界大多数人对一些基本品质的认同是雷同的,诸如从容大方,仪态端正……慢吞吞的行事准则在现代社会也算一种对抗浮躁气性的修行。
让我真正觉得有所触动的是茶道在基本功的学习之后传达的日常理念:顺其自然,全力以赴……我这说的是不是有点矛盾,唉就这话了,说错了就当我不懂硬装。
电影时间跨越很大,可以说是概括了主角们大半的人生,世事无常的同时又常态化的无事发生,值得记录的事情不是每天都有,但认真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从茶道到感悟人生。
1-不要总用大脑去思考,不要总用理智去思考问题,不要总问“为什么”,这样的过程,我们总会忘记掉“用心感受”,这样会让我们的感受力、心灵变得原来越愚钝。
用心去感受,用感官去感受,用手去感受,有时候比思考其中的原理更加有效。
这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可是我们总习惯于用理智和大脑去思考问题,忘记了感官和心灵的重要性。
2-当你不理解“为什么”得时候,先去“做”,去“反复地做”、“多次做”,一直做到“熟能生巧”,形成一种“习惯”,慢慢地,你自然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原理。
这就是“悟”或者“开悟”的过程。
不要总想搞懂“原理”、“理由”才去做一件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可能本没有完整的理由或者原理体系,或者说,你现在去获得了这些原理或者理由,你也没有办法理解透彻。
所以,放弃大脑的理智,而选择用心去感受,去行动,在行动中细细品味和感受,直到开悟。
3-世界上的事情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立即理解】的,一类是【不可立即理解】的。
对于能立即理解的事物,经历一次就够了。
对于无法立即理解的事物,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去才能渐渐理解。
4-对于任何无法理解理解的事物,用心去感受就好了。
就比如,对于“泷”这个字,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它美的字形、美的笔画、美的用笔,就可以想到瀑布。
这就是用外形去感受它。
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欣赏万事万物的的方法和态度。
比如艺术。
我们无法理解艺术品到底在表达什么,其内核是什么。
可是这明显就是—我们的大脑理智在作祟,而我们的内心、感官却居于次位。
相反,应该调动起我们的内心和感官,去感受就好,去细细品味就好,不要总是在意“它的意义”。
5-“日日是好日”。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感受,发挥自己的感官,去享受每一个当下。
运用全身感官,品味当下瞬间。
下雪的时候就看雪,夏天感受暑气,冬天感受刺骨的寒风。
这样—每天都是好日子。
6-能一直重复地做同样的事情,这也很幸福,不是吗?
—的确,当每次我们都感受每一个当下的时候,那么每一次同样的事情都会有所不同,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完全在于心境。
7-珍惜做每一件事的机会。
当做一生只有一次去做事情,才会感受、用心、感悟,而且很可能这件事情之后再也遇不到类似得事情了—因为会:骤然是失去。
就像是老师突然失去了她的老师,就像是典子突然失去父亲。
一切都那么突然,一切的惋惜都来自于没有珍惜“尚存在”时候相处的机会。
因为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总是突然发生,来不及做准备。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每一个镜头里呈现出来的岁月静好、平静自在,这是一部关于茶道的作品, 是茶道,也是人生。
我的老家安徽是名茶之乡。
我们村里的人多数家里有茶树,人们种茶、喝茶。
遇到适宜的季节,爷爷还会自己亲手制茶。
家里烧柴禾的土灶间,飘来爷爷杀青焙火的迷人茶香。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爷爷经常拿个大搪瓷缸泡茶喝,浓酽的茶汤里,是几乎占据半个茶缸子的茶叶,那是一种很粗的茶叶梗。
于是差不多从5岁左右开始,我就会开始喝茶,当然是基于好奇心喝了爷爷的茶。
这一喝就是几十年。
如今爷爷去世多年,这段记忆我却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我偶然接触到了茶道,甚至也上了几次茶艺课,有模有样学人家泡茶、品茗。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茶道】。
茶道即人生。
大学毕业的典子,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正准备寻找能让自己专注一生的东西。
因缘际会,她和表姐一起去学茶道,教茶道的是著名演员树木希林,她在剧中的角色武田老师,真是把一个典雅的中年女人演活了。
这也是这位日本国宝级演员的最后一部作品。
那是一个晴朗的春天,两人步行来到茶室,侘寂风的茶室里,没有一点生活中五味杂陈的气息,反而有一种脱俗的清新雅致。
抬头的横匾上,一幅字吸引了两个初学者的关注,《日日是好日》,这便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电影以24节气作为时间索引,慢慢推进故事的发展。
季节更替,时间来到了这一年的正月,大家受邀参加这年的第一次茶会。
女人们全部身着和服,以显仪式感。
转眼间,她们学习茶道两年了,期间女主在出版社兼职,表姐去了贸易公司。
两年间,茶道已融入她们的生活,甚至融进了生命。
茶道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她们的风格:恬静,湿润,不急不躁。
又到了一年夏至。
窗外是雨季的声音。
有一种白噪音的空灵和治愈感。
或许这就是《日日是好日》的寓意,下雨的日子听雨声,下雪的日子赏雪落,每天都是好日子。
导演的静物拍摄尤其具有美感,在他的镜头语言里,茶具和器物,仿佛变成了一道艺术品。
每一帧画面,第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安静的文艺气息。
女主端坐在茶空间前面,闭目冥想。
童年生病的寂寞又涌上心头,被遗忘的感觉再次觉醒又消失。
但她内心的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
时光如隙,岁月流转,户外的溪水间,姐妹两人在溪涧聊天,表姐意欲辞职回家嫁人,而后来她按计划嫁人生子,全身心在自己的家庭。
茶道是一根线,串的却是人生。
在茶室里,人来人往,有年轻的新人加入,也有人中途放弃。
一晃竟是十多年了。
典子经历了失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成年人的伤心是调了静音的。
镜头来到了某一年的“雨水”,我特别喜欢这个节气,光是名字就充满了灵气。
在这次课上,茶道老师提到了“茶聚”,言辞意味深长,甚而讲到了“一生只有一次”。
下课后,学姐告诉典子这是一句很古老的谚语,然后分享了一段看淡人生、看破红尘的对话,“在没有飞机、火车和电话的年代,一旦分手,你永远不知道是否还会见到某人。
”原来今天是典子茶道老师的老师的忌日。
画面回到了人群散尽的茶室,花园的茶桌旁,空无一人的院子,老师一个人呆坐,凝神望着天空发呆;不禁令人一阵唏嘘。
生而为人,终会面对生死病死这些课题。
典子约好了跟父亲见面,却在日子到来前,接到爸爸病倒的消息。
医院的走廊里,她用后脑勺轻轻砸墙,悲伤无处释放。
“4月5日,樱花盛开,她爸爸去世了”典子穿着黑色的和服,与老师一起盘坐在院子里,樱花一片一片,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
老师仰天喃喃说,“典子,现在樱花会为你保留悲伤的记忆。
”两个饱尝离别锥心之痛的人,正在院子里相互守候。
“樱花像剧终的幕帷一样落下来”典子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之后的茶课上,老师的挂画换成了《听雨》,她在雨水滴答的院落里,似乎看到了爸爸的样子,爸爸站在海边,静静地望着典子。
她情绪失控,眼泪仿佛淹没了她的整个人生。
她哭喊着对“爸爸”说“谢谢你、谢谢你”。
一遍一遍重复,一遍一遍哭喊,嚎啕得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
天空也变得悲伤了,为她下了一场雨,雨水和泪水一起冲刷着人们的内心。
我很喜欢电影的台词,平淡如水的叙述,充满了治愈。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岁月流转,12年后又12年,典子从第一次做茶开始,竟然学习了24年的茶。
镜头下,剪着短发的她温润如玉,目前深邃有力,像是写满了故事。
而故事还将继续。
"日日是好日"据说这句话出自我国宋朝禅宗大师云门之口。
人生的很多无奈及不如意,不知如何面对之时,霓虹的电影又一次教人参透这句禅宗之语。
影片由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改编而成。
大森立嗣依旧发挥细腻温柔的水准,一分一秒地带你数着时间看电影。
雨天听雨;雪天观雪;夏天体会酷暑;冬天感知寒冷。
天热石盆里的水会多放一些;文字要在脑中如画欣赏。
梅雨的雨声、热水凉水的声音,还有老师茶室里的一副副卷轴。
学了24年,典子出师了,除了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更知每天皆是好日子,每年能这样做着同样的事,是多么幸福。
宋代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生命有花开也有叶落,人生充满迟暮与悲苦、受阻与破灭、不甘与难圆,体验百味,平常心以待,才能破解禅机。
这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凡人做得到吗😩?
一个懵懵懂懂的平凡女孩,盲打误撞开始学茶,不想年长日久,一直学了下去。她学的茶,成为滔滔岁月中的一块舵,压稳了人生。新的一年,祝大家有所爱,有所养,有所持。晴阴雨雪,人间的日子,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不是浪费的,每一天都是不是无用的,这样子感性十足的体会才是精髓,感受即是茶道。
平淡如水,除了景色看起来蛮舒服的,可能没有那种恬淡的心境吧,看到后面倍速拉完的。不过里面的点心看起来蛮好吃,想吃日料了!疫情快结束吧
在日本的時候總是看到這部電影的海報,但因為不懂日文一直沒進電影院看。供想像的空間很多,如果在電影院看可能我會給多半顆星。3.5星。
寡淡
雨落了还是会停,花谢了总会再开。人生亦如此,日日是好日。
完美地融合了«大路»女性生涯和日式茶道哲理。雖未及費里尼的想像力,但平實的生活和傳統的茶道修練中,體現了一種女性獨立自主的向度,可謂難能可貴。
4.5 一期一会。不要去想,智力毫无功效,身体自然会记住,因为曾经感受过这落樱、微风、雨滴、飘雪……味道、声音、触觉……10岁的时候看不懂《大路》,前些日子重看,如果看了却不受感动,人生简直白活了。刚看完的西西纪录片,记得书里她和陆离一起采访,互相写对方的文字;也想起吉永小百合的自传里写到年轻时她和树木希林一起想应该如何演好某个场景和角色;就像典子和美智子一起恭恭敬敬学习茶道。我记得去年9月,看完电影,从小西天出来,便获悉了树木希林已去。周而复始,却不是单调重复。日日是好日,每一刻都独一无二,经历过、感受过,才是真正活过。
虽然是表千家,但茶道稽古时候的回忆是有共同性的。
平淡的人生,四季分明
全片看下来觉得导演有一种为了悲伤而悲伤为了有内涵而内涵,真是羡慕主角有一对好父母,吃穿不愁,又一个自己和自己和解的故事,但是不够打动人心。
静观万物皆自得。女主的爸爸曾经演过《流金岁月》,和张曼玉钟楚红演三角恋。那时还是白衣翩翩,在这部电影里已经老了,只有眼中的温柔没变。
懂了,说的就是觉知和临在
两星给视听和演员。连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的规矩也要“传承”,进门先迈哪只脚都是“规矩”。至少不是我理解的茶“道”!东亚农耕文化的上行下效的美化和偷换概念。在“规矩”和被操控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安全感。这样的导演属于聪明且坏那一类。日复一日看懂了《大路》?请别侮辱费里尼!
3.5
学习茶道之录影
日本茶道宣传片,故事单薄了些
一句台詞很觸動我:重物輕輕地放,輕物重重的放
活在当下
又是一部我get不到的日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