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脱掉衣服走进湖里,水面上的太阳光像不像一个十字架。
而这时对应的旁白是“这座湖,他从小就认识走进冰冷的水里他不晓得是想涤除罪恶,亦或寻死他在那里伫立片刻他不在期望重新开始活着”
之后电影出现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Je pense à ceux qui doivent trouver en eux quelque chose après le désenchantement ”
本版《幻灭/Illusions perdues》通过巴尔扎克经典《幻灭》的故事和其所处的19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而内涵上依托当下时代热点,是一部值得品味的著作改编电影。
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青年诗人,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虚荣、为了复仇、为了爱与救赎;如何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巴黎罪恶大道;从默默无闻乡下少年,凭借自身的才华于努力,成为举世瞩目的著名记者;而后又因内心的迷茫,被各种饱含欲望、嫉妒、阴谋的敌人撕裂,而后落寞的谢幕。
选角造型和画面场景的营造方面,也将19世纪的巴黎各个阶层的真实场景演绎的可圈可点。
影片将视点集中在原著背景关于“新闻媒体”这一特定产业上,评论、炒作、诋毁等各种手段从内核与当下无异,给人一种跨时代的共情,当今的网络、自媒、推手又何尝不是呢,幻灭终将到来,哪些才是永恒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最近一部电影叫《幻灭》,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改编,写的是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当时法国社会上保皇和共和派的两派争端的一些描写,主角是一个乡下闯荡巴黎的英俊青年吕西安,因为他是报业从业,情节也讲的是作家和新闻业的故事。
所以我看完后挺震惊的。
大家要知道,法国大革命是两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的巴黎,大家已经在讨论,在抗争新闻自由了,那时候各种报纸已经自由在发起和出版了,在200多年前,小说里栩栩如生的各式人物,已经在为不同的观点和政见,通过文字来和平斗争了。。
而这可能是200年后东方各国才在做的事情。
人家真的就是领先了200多年。
领先的人会通过各种当时的优势,来制定秩序,来让领先地位延续,这也就是现在现代社会的一些根基。
200年前在中国还是说一句话就得砍头的,巴黎就已经是一场歌剧,就有唱红唱黑的商业模式,只要给钱,就有鲜花或者鸡蛋,这和现在的网络舆论的商业与现状,已经是非常相近了。
在电影里,200年前巴黎就有商业广告,就有作家,诗人,写手,还有当不成作家最后沦为写广告的文案,写书出来也会有专门的捧与黑的生意,各种合作与连横,各种舆论战已经非常先进和接近现在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完全没有的生态与事物。
相比那个时候的巴黎的市民生态与思想活跃情况,同时期的北京几乎可以说成是“动物园”是的,总体来说就是200年前别人在抗争和讨论应不应该的事,我们现在还在刚开始讨论,这就是几代人的差距。
不要指望就一代人甚至半代人,能够把几百年的路走完,只求在半世,能够在经济上安稳,能够有慢慢兴起的为自己而活,有自由意志的中产阶层,能够继续在十年前才开始流行的出国看世界(《毒蛇》里西方青年1960年就出来环游世界了大家记得吗,即使在自由行上,也落后了半个世纪)如果对法国大革命,对新闻业感兴趣,对那个时代的欧洲感兴趣,可以看一看这部电影的《幻灭》。
你会知道,进步不是一天炼成的,为一些理念的斗争与实现,也是没有捷径的。
就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几十年,一百年。
甚至更久。
一个圈子,如果跨越不进去,也许后退一步,是海阔天空。
可人有时候偏偏就是执拗,拿起很容易,放下很难。
有野心的年纪,怎么能放弃了追逐呢,可现实时常是打脸的,就会给你沉重的一击,告诉你:你不配。
人最难走的路就是心理历程。
毕竟成功的人是少数,大多数获得了满心的沧桑。
不得不宣布自己的“失败”,但是,什么算是失败呢。
也许自己得到的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生命模式和生活方式。
人总是拧巴的。
不自信会让我们漏洞百出,在一无所有时不如就简单朴素,真实自然。
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和真实的才华。
他极力讨好的圈子,其实也不过如此。
距离很远,但人性相同。
多么高贵,多么优雅,还是一样的在身下。
所有的,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不需要对任何人感谢。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伯乐。
自己不够强,无论怎么样的真诚,真情,实意,讨好,希望会被无情的抛弃。
关键是自己的价值。
都很现实。
保暖才能思淫欲,老祖宗早就把故事讲给我们听。
可我们就是要叛逆,起初都会觉得爱可以战胜一切。
但只可惜,成人的世界大多数时候都是凶残的。
权衡利弊也许成为了必修课。
真实一点,无欲则刚,做好自己,也许不会被现实很多的困扰绑架,一切都只是虚假的梦幻泡影。
好的,坏的,终将消散。
不如大胆一点与释怀一点。
一切无所谓,但只为了让生命精彩一点。
接受人性,原谅人性,原谅只是放过自己,让自己好过一点。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即使历尽沧桑,苟延残喘,把生命坚持到底。
看看到底什么样。
起落起落是每个人的人生。
深入到每个圈子,就会发现世间尽是受苦的人和煎熬的灵魂。
“假消息有一个特定术语:鸭子,轰动一时的假新闻,就如同野鸭互相追逐。
为了引起轰动,一家报纸可以刊印任何传闻,无论真假,不会有人在乎细节。
这些人懂得,假新闻和针对它的辟谣是两件事,唯一重要的真相,就是销量。
所以假新闻或者说鸭子,都无人治理,至今也一样。
”
202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幻灭》的中段,伴随着19世纪初巴黎两家小报合并时、激奋人心的庆典,画外音说到。
确实,“至今也一样。
”不知真假的新闻,和接踵而至同样不知真假的辟谣,最近成了我们生活里新的日常。
丰县、俄乌、上海,消息与辟谣,都和200年前的巴黎一个样。
此刻,2022年4月14日14:58,在微博输入“辟谣”,头三条分别是:1、看到一条辟谣消息,说钱太太人没事;2、#上海辟谣网传有卧底在楼宇里播毒#;3、#上海辟谣团购肯德基致55户居民感染新冠#。
电影《幻灭》,改编自巴尔扎克同名小说。
读过这位文豪原著的人,自然不会满意太满意导演的“节选”。
但不读书的我认为,片中高频出现的“金句”,理应也出自语言大师笔下,很大部分,也似乎要成亘古不变的真相了。
本杰明·瓦赞扮演的男主人公吕西安,是为在外省印刷厂打工的年轻诗人,因才情而跨阶层地征服了侯爵夫人。
悲剧的基础在于,这种征服只是短暂的,阶层势必不可跨越,至今也一样。
两人私奔至巴黎后,迫于社交圈压力,两人关系也就被单方面终结。
于是,一则以写作技能为武器的复仇好戏上演。
在小酒馆,吕西安结识了文娱小报主编鲁斯托,得知,“一个剧院会为好评付钱给你,接着你向他的竞争者提供一篇差评,然后继续提高赌注,无差别写一篇好评一篇差评,署上不同名字,就能财源滚滚。
”那个勒索为王的时代,剧院和妓院林立的林荫大道,就是文人们的地盘,此地财源滚滚。
显然,早在200年前,巴黎新闻业的文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左右手互博的吃饭技能。
这不像极了当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风景?
经常一篇建议“静下来10分钟”好好读一读的“深度好文”,刷屏朋友圈几小时后,成为撕裂朋友圈、识别SB率的又一好工具。
第二天,另一篇观点相左、驳斥前文的雄文继续刷屏、继续被叫好。
有心人一番辛苦查阅后,会惊讶发现,两篇收割了大量情绪、流量和打赏的互斥好文,竟都来自同一家内容生产和运营公司。
而后,再来一篇如“台湾老师是怎么教导学生看待威尔史密斯颁奖礼掌掴事件”的好文出炉,继续霸屏,教导人们要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见解。
这当然不是说,课堂教导也来是收割情绪流量,而是不自觉地又迎合和引导上分裂而扭曲的公众思维。
而且,从一开始坚持自我就一定值得肯定吗?
难道就不存在不跟随人云亦云的观点发展和变化吗?
电影中200年前的巴黎,是从剧评和书评引导公众情绪。
剧场里,甚至早就有了职业氛围组,且煽动方式和能力远超现在。
光头辛加利,是一位职业起哄组的粉头,接受最后一分钟的报价最高者,将订好的烂番茄瞬间变为新鲜百合花,扭转乾坤。
巴黎两家自由派小报强强合并,出版人隆重将文娱高手鲁斯托,推为主编,高赞道,“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心”,全体采编在得意的自嘲中狂笑。
鲁主编跟着发言:“通知所有剧团、作家、演员、赞助商和音乐家,每篇文章不能低于150法郎。
我们的编辑守则很简单:将可能看作真理。
”从此,报社变成了商店,新闻、辩论和观点是其中的商品,向公众出售一切他们想听的。
记者们就是语言的零售商。
金句频出的电影中段,小报合并后,对一部新近作品,巴黎采编们又是怎样决定褒贬秩序的呢?
方法是办公室的一只猴子,看它的小手摸向司汤达还是夏多布里昂。
这当然是几年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定义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因为这确实也是报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阅读和八卦需求,促进着印刷机的进步。
广告开始勾引读者,售卖他们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剧场的那位职业起哄人,甚至发明出踏板掌声机,名为“荣耀机器”。
这么对比看来,200年后的舆论场,难道摆脱了文娱八卦趣味,而专注公共重大舆情事件?
当然没有,只是从粉丝对垒到三观撕裂,早已从文人掌控的传统媒体,下放至公众手机。
另一部2018年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指导的法国电影《双面生活》里,角色们争论着移动互联带来的创作下放,其实会不会更促进文学的进步,哪怕当下的文学只是段子。
《幻灭》通过一场文学差评稿的起劲讨论,阐述传统报业的书评压根就不需要深刻理解,甚至不需要读书。
“一本书感人?
就说故作感伤;古典气质?
就说匠气;有趣?
说它肤浅吧;充满智慧?
那它就是做作;启发民众?
一定在哗众取宠;结构清晰?
老套极了;个人风格突出?
那是言之无物;体量宏伟?
作者令人困惑没把握好;充满奇思妙想?
彻底就不连贯嘛。
”从传统报业到专业公号,这套评论八股语系,至今也一样。
可能是太过于依赖巴尔扎克的频频金句,电影本身并不能说是出色的。
其中对主角吕西安笔头功夫的描述,更是做了一场实在没有信服力的夸大场面。
一出戏剧过后,像人体素描画家那样,吕西安端坐在以后成了他爱人的女演员面前,上下打量着快速动笔,完成了一篇主要赞美演技的剧评。
带着复仇的笔杆子,抛弃吕西安的贵妇所属的保皇派,感受到了自由派文人的威胁。
举债迁居豪宅的吕西安,也迎来了新闻皇冠加冕的高光时刻。
出版人上前,向跪下装作授勋的年轻人说到,“优秀骄傲的骑士,毫不畏惧也毫无原则,以不诚实、假新闻和广告的名义,我为你受洗,成为记者。
”对新闻的嘲讽和记者职业的自嘲,贯穿影片绝大部分时间,也实在应景当下可谓消失殆尽的新闻业。
疫情以来,我们不该早锻炼出把新闻当连续剧看的“阅读方式”了吗?
内外环境决定的道德之外,当然也与当代吃瓜人不再能憋得住一泡尿的功夫有关。
这与200年前的巴黎很不同。
如片名所指的阶层“幻灭“悲剧,几乎被对报业无节操的狂欢式呈现所掩盖。
在金钱和复仇追逐中忘了自己文学初心的吕西安,被保皇派媒体收买,又被自由派利用。
短暂的王冠必将失去。
吕西安的年轻恋人终于成了舞台上的女主演,将要完全失去权力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
窗棂间的窥探视野下,试图搞到巴黎贵族圈“身份证”的外省人,目睹着氛围组粉头最猛烈的火力。
說點其他的,就單從改編的電影角度來說,真的不想用「腐女看人基」。
觀影過程中可以看出導演的野心,演員們的用心。
是一部認真沖拿獎的大製作。
Lucien和女一Ceci(美,氣質),女二(身材像古典的油畫)大段大段的船戲,更是拿著法郎紙光明正大正面露鳥。
可惜異性感情部分怎麼都感覺不到有cp化學反應。
反而和男二Lousteau,男三Nathan的友情線卻出乎意料大放異彩!
Lousteau不僅親自護航帶男主在巴黎社交圈出道,更一心為籍籍無名的Lucien的詩集推給出版商。
在Lucien為得到貴族頭銜倒戈保皇黨離開報社,Lousteau找boss設套毀滅男主。
男三Nathan則更曖昧不清,從似孔明周瑜般的敵友關係突變成「你親愛的朋友」,不僅幫男,女主私下幽會打掩護,還將獲得名與利後的Lucien帶進一心想要躍階的貴族圈。
最後雖然扳倒男主,卻說「我只是幫你找回了你自己,讓你可以更專心的寫書」。
這妥妥都是經典的小受虐身虐心的情節啊⋯⋯⋯電影不能算法蘭西最佳水準,但也算可以從同期的片子中突圍而出。
畢竟大師的著作保底,戲謔的大力諷刺了journalism界的真相。
在現時的媒體大環境下看此片更有另外一番領悟。
想不到幾百年後,大家玩的還是同樣一套把戲。
只是我們可能還沒有先祖們玩的轉。
2位同期代的男配們的演技絕對壓倒力推的Benjamin,今年的César Awards男主有點名不副實。
但這也可能恰恰打臉了本片。
資本決定想讓誰紅就誰紅,並不需要看業務能力到底有多強⋯⋯
好久不见的好片了,老库的巴里林登也是一样的,基本上一个人出生什么样,死的时候就什么样的,这个阶层固化的问题估计21世纪会讨论一个世纪也出不来答案,本片意外看到了泽维尔·多兰和小明星“邓紫棋”的表演可圈可点;影片不止展现了那时代巴黎的街景,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时空的争夺,还有一个重要主题:不停的交换,金钱交换的掌声或者嘘声,换位思考文章带来的地位,甚至最赤裸裸的身体换来的金钱资助;最终主人公的理想幻灭了,再次回到赤子状态,影片最后的这句话其实真的不错:“我想到了所有哪些在觉醒之后,必须找到内心力量的人”,主人公决定不再抱有幻想,开始生活,这也是那本书“凡人之心”的观点,“在我还没有彻底腐朽之前,开始生活吧”。
最后一点应该引申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应该只定义为爵位和金钱,还应该有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的观察力提高了,主人公以后写文章的水平肯定会提高的,不要轻谈生死,更不要在年轻时死去,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和地位之外还有更有意义的每一天的生命奇迹在召唤着你,朋友们!
这部作品是根据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改编,在今年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十四个奖项或提名,这也体现了法国对两个世纪之前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热爱。
本片是叙事体形式,单一故事线,以第三人称讲述的方法,记录了18世纪法国小镇青年诗人吕西安在巴黎新闻界为了名利理想,奋斗、成功、失望、毁灭的故事。
导演、编剧把巴尔扎克对18世纪法国巴黎的描写作了生动演义。
当时社会阶层等级严重,贵族阶级和新兴民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争夺,社会名利涌动,荣辱得失,此起彼伏,平民年轻人们随波逐流,名利转瞬即逝。
影片的服装、建筑、道具完美地再现了18世纪法国各个阶层的典型风貌,富丽堂皇,又透出沉腐奢靡的气息,艺术设计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十分的相称。
巴尔扎克这部伟大的小说,不但是精确地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青年理想的幻灭,更惊讶的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参照作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文艺界、娱乐界,新闻界种种的幕后资本的操作的潜规则内幕,令读者对现实的折射参照作用是如此的强烈,简直怀疑是巴尔扎克在现代复活以后写的一部最新小说。
套用一句俗语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
Lucien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充满抱负的年轻诗人。
他离乡别井,告别以印刷为生的家族前往巴黎碰碰运气。
在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裡,Lucien意识到自己来到一个充满谎言,一切以利益主导的世界。
在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里,政治、感情、名气、灵魂... 万事也皆可买卖,每名 记者都变成了大作家。
Lucien尝试爱,尝试挣扎,尝试在一切幻象中求存。
小时候读 幻灭 没啥感觉,毛都没长齐,顶多觉得巴尔扎克写的句子没见过,如果上纲上线,就是前言里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鞭挞和认识了一个新词,文痞。
后来郭沫若用《水调歌头》给文痞加了个词,流氓文痞,铁帚扫而光。
其实不知道文痞到底是什么,知道看完电影版的《幻灭》,才知道原来文痞就是收钱写稿,谁给的钱多就夸谁或者骂完@事主来花钱洗稿。
另外还有专门的人组织这种稿件,量大从优,可以加# 带话题。
在电影里,他们是法国的自由派革命青年,最后被保皇派用行政手段封了号。
古装片,镜头语言四平八稳,配上交响乐和独白,上映时间是2021年,说是 埃及艳后 同时代的作品也有人信。
旧瓶,里面却是新酒,原著里对传媒行业的描述只是背景,电影里却无限放大出了喜剧效果。
否则就对不起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的称号了。
没什么节奏 气质还不错 但毫无意义的露屌令我只能打低分
好像长久以来,名著改编电影的巅峰都是只要还原原著的那份厚重感就算是达到了?
#资料馆留影.2023法语活动月#“论美的毁灭”,改编得中规中矩,在戏谑夸张上不遗余力,古典场景服饰华丽,讽刺现实的意味十足,其实《幻灭》这个故事搁现在也依然成立,“如果不是出身富贵,迟早有大难临头的一天……一切都会反目成仇。”一语成谶,话说巴尔扎克本尊对书评人该有多么又爱又恨呀!活脱脱一幅19世纪浮士绘,巴黎骨子里的糜烂堕落自不待言,还有唯利是图毫无底线的媒体圈子,他们都热衷争名夺利纸醉金迷荒废才华,剧中人也难以共情:多兰就整个变挫了,文森特又油腻又渣渣,“大鼻子情圣”日渐发福……啊,不光是理想消亡,也是大银幕见证心中男神集体幻灭的一晚。所幸最后残留一线希望,“我想到了所有那些在觉醒后必须找到内在力量的人。”,繁华一场大梦,人性或本就如此?当梦醒了无路可走,恐怕这才是真的大悲剧吧,sad。
19世纪,也是21世纪。大巴黎,也是北上广深。看完想去看原著了。
虽然是翻拍原著,但是并没有很俗套,没看过原著的我不知道是因为巴尔扎克的文学功底强,还是编剧的功力强。一些台词直击人心,感叹巴尔扎克的细腻。法盟法语月活动在学院楼报告厅和法语学生老师一起看。有好笑的地方,有让人绝望的地方,主人公太单纯善良,忘了他的身份地位是他的原罪,保皇派是绝对无法接受他,然而他却无法做彻底的自由派,始终被贵族头衔裹挟,来巴黎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碎的过程,梦碎了就是文学的开始。多兰竟然在诶,意外之喜,Cécile de France 好犹豫好美,安排一个加拿大人,一个比利人来演是想突出外省氛围吗。
法国咪蒙覆灭记(虽然这么形容似乎对巴尔扎克不太尊敬)。6
想融入贵族的上流社会 却幻想破灭的故事
不觉得这是电影,这是有声书。
@Concordia
今年第一个五星片
19世纪初的法国新闻业,早已学会和习惯了左右手互博,如今天靠贩卖对立情绪、收割流量财富的公众号。假新闻和辟谣,是同样值得报道的两件事。以戏剧和文学批评为开头,自由派的报业因此致富,也给保皇派留下可供碾压的口实。也如我们的新闻黄金时代,富有文学才华的小镇青年,来到都市大小报社,暂时埋没文学理想而靠笔杆子创收。幻灭来得也快,如戏中戏的《埃及艳后》,不是那个阶层的终将退位,在窥视舞台的一切旁观吃瓜视角下卑微退位。没看过巴尔扎克原著,不知道改编程度如何,但故事确实很好,就是男主角对着演员像画素描般写完第一篇剧评那段实在太扯。
Nathan书里写到“我终于不再期待,开始生活”。最后一幕Lucien赤裸走进湖中,旁白在讲“他将停止幻想,开始生活”。面对同一种情形,N选择了尽全力融入环境,L最终回到最初的起点,两种生活都是生活。真实世界美轮美奂但是让人望而却步,我会选择直面现实还是继续幻想,我还不知道。五一假期不能出去,决定读巴尔扎克原著!
啥贵族夫人这么天真啊,况且诗人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人了吧,除了兰波
7.0 前半看的很投入 後半不太抓
剧情工整也可以说是在原著基础上没什么亮点。
扎扎实实的大部头,各方面都很平均的发力,细腻敏感得还原了文学巨匠的精神和内核。男主角很有看头,稚嫩但极具魅力。就是电影本身的可看性差了点。
哈?我真的烦死这种法式好莱坞拍法,还有bgm能不能消停一点,吵死了。
7分。很久没看到品质不错的名著改编电影了。电影只讲了小说里一半的故事——诗人吕西安的故事,发明家大卫的故事完全没有涉及。实际上,吕西安的经历更符合“幻灭”的意义。青年诗人吕西安闯巴黎,他的诗没人欣赏,但他犀利的评论却为他赢得了声望和金钱,让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评论家。吕西安为了恢复自己的贵族身份,出卖了让他发达的自由派,虚荣让他投靠了复辟的贵族。于是,自由派展开了对他的报复。这位短时间飞黄腾达的年轻人,最终跌落,一文不名的他最后回到了乡下。在巴黎的一切,都如同一场很快破灭的幻境。吕西安这段经历还是很精彩的,名利带给主人公的黄粱一梦,再加上与当代社会很相似的浮躁的巴黎,让我产生许多共鸣。本片在2021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斩获最佳影片、男配、改编剧本、摄影、服装、美术6项大奖。
经历繁华与幻灭,对于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是多么好的际遇,但他最后转身离开了,把素材留给了那个旁观者。改编也尽力关照了当下,总体还是不错的。
也就看看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