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
Zama,流亡将军沙马(港),萨玛的漫长等待(台)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洛拉·杜埃尼亚斯,马修斯·纳克加勒,胡安·米努欣,马丽雅娜·努涅斯,豪尔赫·罗曼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西班牙,法国,荷兰,美国,巴西,墨西哥,葡萄牙,黎巴嫩,瑞士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7
简介:扎马,一个出生于南美的西班牙军官,等待一封国王授予他更好的位置的调令。他的处境很微妙。为此,他被迫顺从地接受每项任务。当然,国王的命令从未到来。当发现等待是徒劳的时候,他决定参加一个危险的任务,以期让国王听到他的事。然而,当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他发现他唯一的愿望是活着。详细 >
视听应该算死藤水美学吧,后半段的那种命运吞噬感大概和导演患癌的经历有关。
有意味
如果不是马特尔不可能坚持到一大半才弃还慎重地另下了一版字幕而你就给我看草泥马
失敗,即是不斷剝奪。是沒有救贖也沒有出口。拿走故鄉,曖昧,居所,再拿走權力,身份和肢體。人慢慢跌入「原始」和「未開化」,最後只剩生存的慾望。從一個給別人耳光的人,成為被救助的人。失敗,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仿佛找到了当年看《百年孤独》的感觉,困……能感觉影片在表达着什么,但是就是集中不起来精神,长的都差不多的面孔和《百年孤独》里的人名一样,令人睡眠良好
这类影片要在以前,我还真会认真一看,也许会细细地分析一番。但此次看却觉特别难熬,对这样的影片已经失去了兴趣。导演还沉浸其中,所谓风格化的讲述故事,故意将故事放置于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下,并留出许多的空白让观者来填补。这样的影片现在还会有市场吗?
影像、音效一流,内容实在提不起兴趣。
可视为《百年孤独》前传,拓荒新世界,梦想荣华富贵的个体扎马们就像被水排斥的鱼,被遗忘在大历史缝隙的原地里,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哥伦比亚或阿根廷的祖先,游离在美洲上空眺望永不可返回的欧洲故土。身份的质疑源于两不靠边的身处——存在与虚无、原住民和殖民者、记忆与遗忘。魔幻现实主义源于对命运所开玩笑的反击,自此注入拉美人的血液,Antonio di Benedetto与世隔绝,自我流放的孤苦被导演用镜头语言展现无遗,技术上也有匠心独运之处,大量近景的凝视,远景的眺望反衬出对回家的渴望,最终还是被卡在大河入海处。OST真像王家卫喜好那种。
两次睡着 不过导演说我们都在看伟大作品的时候睡着过 所以不要不好意思
2023阿根廷影展第三场,本片对得起他的上座率,只能当做一个社畜被pua的人生,愈看到最后愈发迷惑,看的一头雾水
受困于殖民地的入侵者,等待回家的异乡人
深陷于帝国官僚等级制度的泥潭的扎马,和被愤怒的原住民折磨的扎马,仿佛是存在于平行时空中的两个不同个体,这也导向两种殖民统治的命运:从内部腐烂,或是从外部击溃。
词句都砌好 能否成诗便全看观众自身了
马特尔借Zama视角,以大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情景反思殖民旧史,游历南美狂野奇境的时空穿叠,幻梦泡影、恍若隔世。1.“有一种鱼终生与水搏斗,才不至于被水抛上河岸”。水里的鱼,正如殖民地里的Zama,置身其中两头无措,迷失于自我身份的焦灼与官僚体制的腐朽虚伪。看似拥有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却也遭受着同及原著民的内心煎熬与人身威胁,最终受挫狼狈离去。在影片之中,Zama是“真实的窥探者”,但他所看到的“真实”仅限在他的周遭(窥视妇女裸躯/看卢西亚娜调情),一如阻断冀望的海岸,无从知晓整个历史实貌。2.噤声女仆、无法同框的种族隔绝;数度声画分离和被杀一千次的波尔图,是为人物焦虑不安的具象象征。3.以大量固定镜头表现近乎凝滞的时间流动,带出命运裹挟走向悲终的无力感及妄谬诗意。(9.3/10)
恕我书读的少,不知所云,满满的都是失败感,男主就这么难走出自己的牢笼,去适应身边的环境么,不管多么恶劣...整个片子不知道有啥意义。多一星给贼真实的环境和氛围吧。
观影有如置身大查科,和主角感同身受。
静止的油画框取景没有拍出画的质感,反而给了画面无数局限性,拒绝手动调整焦距更是造成常有的轻微失焦。正当静止镜头已深入人心,又在某一瞬间突然横移了起来。WTF 突然就为了地形和人物走位妥协了?这种inconsistency瞬间破坏了导演费力营造了半天的自然意味,还不如一开始就让相机介入。#siff#
像用稻草压死骆驼一样,推进人物的命运。把人物精神的困苦积累成垛,裸露的女性身体暗藏挑逗,同时佐以风情浓郁的电影配乐,迷惑你的困苦感受,让最后压垮你的完全是你自己本身。女导演的视听语言功底足够纯熟。
exótico
连刷两遍,太过瘾了。游离于frame外的声音产生一种凝滞时空的奇妙错位,导演对于Other存在状态的一种顶级表达。权力被把玩,身份被后殖民主义瓦解,现代性有如碎裂的叙事一般被嵌入文本中,阴暗潮湿的南美风情是让扎马被间离却又深陷之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