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e's Camera〉译为《克莱尔的相机》中学老师Claire带着相机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空间,机缘巧合她看见了导演Wansoo光环后畏缩的内心,制片人Yanghye眉宇间的狡黠,以及为他们工作又被迫离开的Manhee掖着的一些孤独。
Claire透过她的相机看见的一切既远又近,仿佛比这三个人本身见到的彼此都更加亲密。
在遇到Claire之前,制片人Yanghye出于私心希望Manhee离开这个团队,特别是远离导演。
不愿丢掉体面的Yanghye并不亮明自己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她围绕着Manhee和导演一种不存在又可能会产生的关系,顾左右而言他,反复与Manhee讲述了她如何在意人的率直,最终留下一个“难道我真的不率直么”的疑问给Manhee。
而导演Wansoo非常清楚身份带给自己的社会价值,他总是带着一种对Manhee多余的审视,也是一种期望,可能他更期望Manhee很多不经意的行为是看中他身后的价值所做出的。
但有点滑稽的是,导演又害怕面对如果真的如他期望那样,和着制片人,一切便成了非常难处理的一个又一个人的关系,导演心中的难堪被转换成了愤怒,而Manhee又成了唯一的承受者。
Manhee被迫成为了这段带有多重属性的人际关系的局外人,这一切的发展与结局离不开他们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
而Claire怀揣着对韩国文化的一份好奇,看见了那个被暂时被排除在这份文化,游离的Manhee,也许也正是Claire这份有距离的视角里产生了接纳,看见了深刻。
今天,放假无聊的于佩尔阿姨带着相机,在法国遇到了几个韩国人。
一个韩国男人跟她用英语尬聊: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KoreaOh, so you are korean...Then 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PairsSo you are French...说了几句废话之后,两人到了图书馆。
男人让于佩尔阿姨读了一首一个快25岁男子想要去死的故事后来于佩尔阿姨遇到了金敏喜,两大文艺女神商业互吹。
于佩尔:You look like an artist, it makes me feel good金敏喜:I am not an artist, I wish I was.其实这两人不用尬聊,光同框已经让姬圈姐妹们及文青们疯狂了然后金敏喜发表了对自己的职业销售的看法:Selling is no fun , we should not sell anything哦豁,这实在太符合文艺女神人设了,但是别的销售要哭了哦豁,中年男导演实在有些油腻了(可能洪导演在自嘲)BTW,他拍的金敏喜是真好看,于佩尔和金敏喜手拉手的时候我总是很兴奋怎么回事
当我谈万熙的时候我是没法不谈金敏喜的 哪有什么万熙 那只有金敏喜其实很心疼女boss 她说自己曾经那样年轻美丽 当导演抓住她的手时 她卸下了全部防备 搔首弄姿的样子甚至让人不舒服 可是她也年轻过 也曾有过与她相配的爱情 但是她输了 我们也会输 整个世界都会输给金敏喜 所以整个世界都得到了斥责她的权利 但她还是那么美 就像海伦导演或许试图分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克莱尔 或者希望观众可以是克莱尔——忠于属于自己的 一段单方面逝去的感情 欣赏她 陪伴她 不用面对世论指责 最好连她的语言也不会 却能用另一种美丽的语言朗读诗歌 但他又一定不会甘于此 所以他宁愿一次又一次的出演自己 不清醒的 感性的 懦弱的 狼狈的 恼羞成怒的 恬不知耻的 中年出轨导演渣男般的怒吼其实是缴械投降的示爱和寻不到出路的绝望一边拍摄着美丽的情人 一边任凭世人评头论足 我曾觉得他们是厚脸皮 是所谓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现在我觉得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赎罪【或者说他没法不这样拍下去】 向自己 向世界 也向他善良但不诚实的爱人也许金敏喜也会老吧 但她在克莱尔的相机里 仍是海伦【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成了金敏喜脑残粉了 真的抵挡不住 我现在就觉得我特懂洪导😔】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跟洪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电影有多少区别,或者它们真的可以被定义为电影吗?
在以前我的印象里,电影就是要“隆重”,会有长长的厂商片头,干脆利落的剪辑以及至少跌宕起伏的剧情、对话,看一部电影之前是要有所“期待”的……原来电影也可以这样,就简简单单,甚至都鲜有配乐,看之前也不需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和期待,就只要看就好了,就像要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类似翻阅生活的日常片段……另外,只是单纯地觉得,能看到她,能听到她说话,心情就会变得美丽。
(题外话,法语并不好听,说话像咯痰一样……)
洪尚秀,金敏喜,于佩尔,法国戛纳,13天左右的拍摄周期,于是,《克莱尔的相机》诞生了。
洪尚秀在胖哥心中的地位仅次于私生活同样异常活跃的伍迪艾伦,他们都是爱把电影拍成带点自传性质的伪知识分子。
他们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伍迪艾伦的电影有不少电影化的语言,布景和调度是学院派的,然后融合进伍迪艾伦的审美特效,行程固定的类型模式。
而洪尚秀常常是反类型的,他的电影缺少电影化的语言,极少有镜头调度,那些看起来笨拙的“推进和拉出”是他顽固的作者性表征。
两人在表现“梦境”时的方式可谓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极端。
伍迪艾伦在充满天才般创造力的场景中让人看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而胆大妄为的洪尚秀却把梦和现实混淆不清,暧昧不明,让现实侵入梦,把梦变成了现实。
在《独自在海边的夜晚》《自由之丘》《你自己与你所有》中,梦和现实的含混不明达到了令人气愤的巅峰。
那种美好刚刚抵达即刻抽身而去的坍塌感令人不适,倍感焦虑,甚至愤怒。
这次《克莱尔的相机》抛去了所有有关梦境的架构,用《自由之丘》中的非线性叙事,把一个异常无聊的故事玩出了几分花样。
万熙(我的女神金敏喜 饰)莫名其妙的上司辞职,这个她勤勤恳恳工作了5年的地方,在一次聊天中就被女老板辞退。
身处异国他乡,她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为什么被辞退?
这个答案被巴黎人克莱尔(很多人的女神于佩尔 饰)意外记录了下来。
第一次来到戛纳的法国人克莱尔带着相机四处采风,
在一天之内,她先后遇上了万熙,女老板和男导演。
在多次偶遇之后,她为几人拍下的照片让万熙明白了她被辞退的缘由,也理清楚了几人之间的关系,从意外、不解、气愤,到最后的释然。
这是一部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
于佩尔饰演的克莱尔是角色的中心,她串联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剧情张力,制造了角色内心的情绪波澜,带来了偶然性的转变。
另外,洪尚秀还打乱了故事的前后顺序,是以人物为中心,而非时间为脉络的散点叙事。
其中,故事会交错,甚至会重复,插叙和倒叙不断交替,很多地方故意不说明白,却似乎又说到了点子上。
影片的故事异常简单,非线性叙事不过是为了提升观众的注意力,制造悬念,为简单的故事带来丰富的文本性外延。
影片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谈话,类似于《自由之丘》中,男主角一直拿着的那本叫做《时间》的小说。
影片你,克莱尔说,“照片中的对象在被拍照之后就被改变了”。
对此,男导演一直不解,而万熙却给出了答案。
其实,克莱尔每一次遇见三位角色时,他们都发生着从内到外的变化。
万熙、女老板,男导演,包括克莱尔在内,四人之间的关系,各自的心理状态每次都大为不同。
洪尚秀这样解释:我猜我是有意做一部能引起多样反应的电影。
甚至对《之后》,有些人说它非常悲剧化,也有人说它很搞笑很有意思。
每个人,当其在电影中穿行的时候,都会捡起不同的碎片出来之后再尽力使这些碎片合理化。
我认为这是自然且最有益的。
在碎片化的故事中,洪尚秀用克莱尔和她的相机 ,以及拍下的照片制造了连接和沟通,而这种叙事切割,加上洪尚秀的个性化零调度让影片具有了“拟态现实”的模糊感。
电影本身会制造一个舞台感,给观众营造一个安全的距离,让观众知道故事的建构本质,同时也可以自由参与其中。
但洪尚秀的反类型模式,消解了距离感,以一种拟态真实,无限靠近现实,带有记录性质的镜头画面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
洪尚秀经常在影片中设置尴尬的相遇,无语的陪伴。
《克莱尔的相机》中,克莱尔主动和男导演搭讪,两人一开始交流的非常轻松,可当男导演主动要求和克莱尔坐在一起时,两人随即“聊死”,气氛晓得格外尴尬。
男导演自顾自的喝咖啡,克莱尔拿出了手机翻看,两人长时间无交流,画面凝固,时间浓稠。
这场戏是对于距离感精妙隐喻,适当的距离带来交流的可能,而距离的消失让安全感隐退,焦虑开始陡升,美感被破坏。
洪尚秀消灭舞台,让观众在零距离范围内和角色产生共鸣,这种带有逼迫性质的要挟,使得影片有着情绪凌迟般的苦痛。
这种风格让洪尚秀的电影从淡然中放大了情感的蛛丝马迹。
原来,观众可以影片中的角色一样,如此敏感,如此透明,如此喜怒无常。
我们被这种释义空间巨大的剧情所操控,主动开始去填空,用自我的经历,自我的情感去弥补叙事中有意留下的缝隙。
由此,我们最终在洪尚秀的电影中看到了自己,毕竟都是些男男女女的纠葛缠绕,而谁不是个“有点故事”的人呢?
本片最有性引力就是这个画面了,看的时候就想起了《七武士》里面,女儿洗头的地方,真是如出一辙。
洪尚秀早期的电影都是有很大的裸露戏份,这片的这个镜头色情力也不遑多让,全片围绕的性展开的故事在画面上展现在这里,与克莱尔的相机的主题又隐相呼应真的妙。
当然剧情的发展与《七武士》里面也是一样,男权对性的渴求,呵斥,隐匿。
《克莱尔的相机》
《七武士》如果说洪尚秀的电影里面最好的开头在《玉熙的映画》里面话,那最好的结尾就是在本片了,最后金敏喜一个人默默心碎的整理东西离开,撕裂的封箱胶带声,配合着温暖音乐响起,被撕裂的伤口在慢慢的恢复,最后定格的画面,缓慢拉近放大的镜头,让观者对金敏喜这个人物越来越远去,留下模糊的印象,遗憾、淡淡的悲伤、惋惜尽留心中。
哈哈哈哈这应该是目前看的最随性的电影了吧,洪尚秀的极简主义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克莱尔手中的相机就像人在面对生活的挡箭牌,化解了一切尴尬、生硬、附和、无用的人际交往,导演一直喜欢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虚伪、口是心非等等,虽然看起来是善意友好,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
洪尚秀镜头里的男人总是反复无常与懦弱,这部也一样非常有趣,当然,她镜头下的女神是绝美的,金敏喜和于佩尔可是缪斯啊!
习惯了精致的电影刚开始会觉得只有看似“小儿科”的推拉拍摄手法、英语书对话式的台词、尴尬的表演…像是戛纳的电影吗?
是洪尚秀导演的作品吗?
是年代比较久远电影的摄影艺术还在研究吗?
慢慢的会发现这部电影是细腻的、直白的,没有过多的技巧,只运用了基本的推拉、变焦、一镜到底,看似尴尬的英文对话,但它确实这部电影里的唯一语言,洪尚秀能在短短的七十分钟内成熟的打造一个环绕结构,将金敏喜得美表达的特别细腻,中间那段无厘头的谩骂高潮其实特别的强,台词里暴露出苏导演对“美女”的刻板印象,女老板对万熙的嫉妒,克莱尔对万熙美的欣赏,以及万熙自己内心的温柔和细腻,与其说是三个人对万熙的美的影响,不如说是洪尚秀对金敏喜美的三种不同幻想吧,化身为中年女老板的嫉妒、男导演的爱而不得、女摄影师将她视为灵感缪斯的模特….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万熙的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物刻画十分成熟。
看似儿戏的呈现手法,实则是一部十分成熟的电影,就像是洪尚秀的随笔,最浪漫最令人佩服的是,洪尚秀导演边参加戛纳边花9天时间拍摄出这部属于金敏喜的《克莱尔的相机》。
日前,洪常秀导演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看完了导演所有电影”的铁杆粉丝,本记者以此成功引起了洪导的注意,从而获得了这次独家专访的机会,以下就是《虚拟电影》杂志采访洪导演的全部内容。
《虚拟电影》(以下简称《虚》):洪导您好!
我前天刚看完《克莱尔的相机》,今天的访谈就以这部影片为切入点来开始吧,我觉得本片的选角非常好玩,当郑镇荣饰演的角色在片中出镜时,我都直接笑出声了,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找他来演导演啊,之前你们并没有合作过。
洪常秀(以下简称洪):我的电影多次出现过电影导演这个角色,之前金太佑演过,李善均演过,文成根也演过,对于专业演员我整体比较信赖,他们的表演厚度足够,只要意图表达明确,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我并没觉得非要把谁塑造成某个角色的专业户,不同的演员特质也能激发不同的创作灵感,我很享受围绕演员特质来设计人物的挑战和乐趣。
以前相对年轻些,选的导演演员自然也相对年轻些。
至于现在找郑镇荣,最早是听有人说过,我俩长得有点像。
(笑)那么我就想,或许可以合作一把呢,所以后面的事都是水到渠成。
我们其实已不止合作一部了,后面还一起拍了《草叶集》,是比较愉快的合作。
《虚》:那条狗虽然出镜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如果镜头再多一些,应该会是“金棕榈狗狗奖”的有力竞争者,给我们讲讲它吧。
洪:它叫Bob,当时和咖啡店老板交涉场地借用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了他家的这条狗,看起来很凶悍,实际上温顺听话,金敏喜也很喜欢,时不时蹲下来逗它玩,我看着那个画面,感觉可以拍进电影里,于是就这么决定了。
后来在拍摄时,于佩尔还差点踩到它的脚,但Bob的反应很宽容,始终就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可能还和它的年纪有关,它已经是条老狗了。
事实上,前不久我们接到噩耗说,Bob已经去世了。
很遗憾,它实在是太老了。
《虚》:片中有个细节看起来很有意思,“金敏喜”用剪衣服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快,后来“于佩尔”收拾那堆碎布料,把一块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又把一块类似胸部形状的布料放到自己的胸部比了比,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洪:谢谢看得这么认真。
不瞒你说,之前也有韩国观众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他说感觉有点女权主义,类似身体意识的觉醒,隐约在呼应时下正闹得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还有就是这种从物到人,从她到她这样的对象转移能引发自我本我超我一类的哲学思考。
我告诉他说,你说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
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状态下,产生不同的观感,这都很正常,相比于提供绝对答案,我更愿意自己给出的东西模糊一些,歧义多一些。
如果非要我给个解释,其实这个片断还有一句对话,就是“于佩尔”做动作之前,她也问了“金敏喜”,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金敏喜”回答,没有,我就是想这么做。
所以从创作谈的角度,我更愿意用这句话来回答你。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深究一件事的道理和意义,把这当作终极目的来做,但凭心而论,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并不是这个,就单纯去看,去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意义。
而且你的道理未必是别人的道理,也没有什么道理是绝对真理,那为什么要费劲去宣扬这个呢。
包括还有人问到,影片中照相机这个道具有什么深意,照相机之眼和摄像机之眼,二者存在递进或套层关系吗?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这样联想,那我觉得挺好,因为它说明在简单纯粹的细节里,也自然包含复杂多义。
如果你没有类似的想法,那也很好,因为在我的理解里,电影的终极并不是拼这个。
《虚》:刚才您提到创作谈,既然它不是道理和意义,那您看重的是什么呢?
之前您在电影中,多次借片中导演之口谈过对创作的看法,但每次谈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这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洪:如果你说我是要借片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那我不会承认,因为我没那么自恋。
(笑)但那些台词确实都是我写出来的,有的来自于我的个人经历,有的来自于当时的想法,有时严肃一些,有时调侃多一些,有时是正面回答,有时会故意转移话题,这种不一样主要源于我自己对创作的要求,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它,没必要把同一种酒装在同一个瓶子里。
我的电影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完整剧本的,基本上都是边写边拍,当天写的剧本当天拍完,这决定了我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构要素的敏感,我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都是根源于此,我喜欢在重复的结构里观察,不同的要素组合可以拼贴出新的东西,各个要素的调整都可能改变影片的走向。
我希望有观众能在重复出现的场景和状况里有新的体会,在每一次重复里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细节,也许这无法解释,但每次的感受必定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电影确实就是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种排列方式的翻新组合,如果电影是关于时空的艺术,那我的表达,或许就是这个。
对我而言,观众能发现它要比去阐述它更重要。
《虚》:顺着这个话题,我谈谈对您近作的一点个人理解。
《之后》里的书店老板分别和两个女员工在一天内做了些机同的事情,但两个女员工各自的一天,被您用互补的方式拼贴在了同一天,而《克莱尔的相机》,万熙和主管在咖啡店外的那段对话是影片的一个着力点,万熙的那句“你现在是觉得我有不直率的一面吗”甚至被说了两遍,但第二次,她是对着空位置说的,而两人之前的对话在这时则被处理成了画外音。
这几种对比结构的使用,都是您此前电影中没有尝试过的。
包括还有一些小伎俩,比如《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对蜡烛的叠化效果处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神秘黑衣人的设置,感觉您仍在不断地突破自己。
但从电影技法上讲,这些技巧又都非常简单甚至只称得上入门级的蒙太奇运用。
先进的想法和简单的技术,您是如何看待二者关系的?
洪:在第一部作品《猪堕井的那天》里,我其实在技术上做了不少尝试,比如色调,布景,高对比度的打光,摄影除了固定镜头,也有移动镜头和手持,景别上远景、近景、中景、全景、特写都有兼顾,还有俯拍和仰拍,正反打等等。
那个时候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想法也很多,也追求层不不穷应接不暇的效果。
但从《江原道之力》开始,我慢慢对自己的表达有了更笃定更清醒的认识,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并不适合我,所以后面开始做减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这是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至于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停顿了一会)我很喜欢塞尚的画,如何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对而来说也是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虚》:不知您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流行词语:尬聊?
它的意思和您片中很多时候的场景极为契合,之前也有人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尴尬美学,感觉您的影片这种片断不可或缺,它是笑点担当,同时又包含着极深的人性洞见及诚恳姿态,让人倍感亲切。
洪:我确实热衷于描述那种尴尬的状态,有人说,这是在剥男人的皮,其实我不想剥任何人的皮,如果确实给人这种感觉,那也只能说明,男人身上确实有这么一层皮。
人性其实是相通的,它可能和我喜欢冷眼旁观有关,这种观察里包含着尖刻和讥讽,这就是我长久以来看世界的方式。
《虚》:最后问个“直率”的话题,金敏喜近期出演的几部影片,《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和《克莱尔的相机》,片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女主的纯真直率,特别是《克莱尔的相机》,“直率”甚至是整部影片的关键词,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日常投射?
您用电影及时地捕捉日常,则是属于您的直率方式?
其实前面我们的访谈,几次都涉及到了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真假虚实问题,但我还是想问,导演您能直率地回答吗?
洪:遇到金敏喜之前,我对世界确实是怀疑居多,过去我是个防御心很重,内心充满逆反念头的人,看待世事的眼光也多以调侃戏谑为主。
而遇到她之后,我觉得我开始愿意相信一些东西,估计敏感的观众也能从我最近的电影里看到这些变化,包括面对访谈的态度,以前我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在,我得承认,我是幸运的,没有权力抱怨。
我深深地感受着一个人的钟爱,这种钟爱使我心平气和,开朗自信。
我有幸遇见了金敏喜。
注:《虚拟电影》实际上并不存在。
8.3,北京电影节巨幕场。
我承认我偏爱洪尚秀,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克莱尔的相机》也是三生有幸,可看度较低,但文本上的延展性前所未有。
站在制高点自由叙事,将观众置于一个未知因素居多,非包裹性的叙事结构中,用非线性碎片化段落去反构电影,这么做难免不讨喜,但你无法否认影像迷人的细腻。
没错,还是自省式的故事,还是探讨男女关系,新颖地是尝试将无来由的感伤做到了道德化,公认化,并适时地将情感剪碎,使得故事又回到了起点,可视作一次饱含爱意的文化侵袭。
金敏喜可真美,可惜她不是克莱尔,不是本国中“异国者”。
N o.88 洪尚秀真是越来越任性了,能坚持如此展现猥琐的自己真是不容易,这也算是一种自嘲吧,骂热裤那段真是绝了。于佩尔就是中间一个串场的,也不错,但换做其他人来也可以。
敷衍至极,大概就是让于佩尔与金敏喜展开一场尬聊??不知所谓的洪尚秀……
演的太棒了!这些老戏骨深谙东西方人相遇时的尬聊精髓!连短暂的沉默都是那么的真实!相信每一位曾经不得不参与尬聊的留学生都会深有感触!
#2018北影节# 三星半。洪尚秀的电影很像短篇小说,不致力于塑造角色,热爱探索结构上的可能性,故事通常集中在较短的一段时间里,突出探讨一个问题,对白生活化,结局留白。这一部格外像候麦,金敏喜也是真的好看。自从金进入洪尚秀的生活,总觉得洪的电影中多了些细腻温柔的东西。
在很差和較差中間猶豫了一下 想到能把短褲硬說成裙子 我覺得智障沒跑了
随时随地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眼睛都不知道往哪儿看的糟糕表演。唱个歌又说好,剪一堆碎布又说好,喝个酒又说好,阿姨你有没有一点审美和良心啊。。
这么又傻又油腻的辩护自己 有劲么?
变焦能把人变晕。
202108
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HK MP星影匯。又一部後設性小品,拍來拍去還是那樣破事。最後一鏡定格回應了影片主題,但還是看不出有什麼要被拍出來的必要性…
被这一对圈粉,虽然都是这样的小片子,也不如之后,但是,看得太开心。希望他们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更有趣的创作。
两星给于佩,不能再多了。
看英语部分的戏的时候感觉就在目睹两个人考雅思口语一样...不过精致小巧,漫步在海边、小巷、看看大灰狗、看完在脑袋里放空,再次列出要不要买拍立得的pro/con表--也算是最近比较幸福的几件事之一。
除了金敏喜的段落其他都很尬,但金敏喜又美丽得格外动人。于阿姨出场的第一幕仿佛于佩尔×侯麦的搭配。简言之,金敏喜怎么拍都好看,于阿姨与洪不搭。相机是个很好的媒介,可惜整体看起来很怪,细节也不吸引人。各种动机意义都不清晰很模糊,最后导致了如此糟糕的呈现。浪费了这么美的景色和演员们。油腻酒鬼说教男滚出地球!!!
3.5,蛮愉悦的
4分。换个导演拍成这样还夸得起来吗?
人生有没有意义因人而异,你觉得它有意义,它就有意义;你觉得它没意义,它就没意义。
这次是比较舒服的故事。英文会话比自由之丘更尬,更加强化了语言对情绪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克莱尔到底存在吗,洪导作品里的导演还是没一个好的,于佩尔的一身鹅蛋黄和戛纳的夏天都好美,当然金敏喜热裤装也是…感觉到了镜头的贪恋。
#经典台词#伊莎贝尔·于佩尔:拍下的照片永远都不会变,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却反复无常。今天跑去刷了第一场[克莱尔的相机],洪尚秀又一部尬聊尬Happy的话痨电影。洪尚秀的摄影机似乎天生和商业电影无缘,没有复杂的机位运作和剪辑;那么的自然、和谐,即使有夸张的戏剧冲突
二外尬聊让本来就短的片子死亡得更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