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犯人被导演用人格化的角度来表现的时候,观众会觉得有点迷人。
这个时候,道德会变得模糊。
观众有点变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里面的人质。
严谨,精密,有力,冷静。
一点点迷人。
看过CSI的都会认识男主角的太太。
训练记忆。
练习。
Mr.Brooks 是一个强者。
他可以偷偷进入别人的屋子,准确地射杀,又不会被人抓住。
不论是专业的警探,还是傻头傻脑的摄影师,都只是他手中的玩物。
撇开他做的事情不说,其实这样的强者很是让人崇拜的。
当然他也有弱点,就是他的女儿,这说明他还不是神,是一个接近于神的男人。
套一句孔乙己的话,我是为数众多的在豆瓣看电影听音乐读书而极少发言的一个人,所以只说这两句,余下的留给自己感动。
说实话,我八、九年前看完保镖和完美世界后开始视Kevin Costner为第一偶像,现在越来越有些失望了,Costner这个情场浪子,毕竟是老了……
当电影接近尾声,布鲁克斯先生一如既往的来到女儿的房间,却被自己女儿刺死,看到这段我忽然想起布鲁克斯先生杀死那个业余杀手时,说过的话,他说想看到自己最后的结局,当时我以为这就是本片的结局,很有戏剧性,随着布鲁克斯先生的惊醒喘息并祈祷着再次睡去,我忽然感觉,这是不是本片导演给自己的一个选择?
就像布鲁克斯先生巧无声息的取走业余杀手的子弹,并自己替他准备了一把手枪。
要在他扣动扳机的一刹那间自己决定是否该在此让一切结束!
影片的结尾他们都给自己留了两条路。
今年的好片之一,演员表演都很到位,由其是两位男主角。
Brooks这片子应该不算是人格分裂片,Marshell只能算是他心中的另一面而已,是一种意见。
因为一开始导演就安排了Marshell的出现,所以本片也算不上悬疑片。
如果定位影片类型的话,我觉得就是一部犯罪剧情片。
Brooks一直在和自己斗争,Marshell作为他心中恐怖欲望的代表不断的出现,使得Brooks有了双重的生活。
在绝大多数人面前,他是成功的商人、父亲、丈夫、乐于慈善事业以至于被评为年度人年。
在被他杀的人面前,他是个绝对的恶魔。
无声无息的走到你的面前,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杀。
冷酷的面无表情而且沉着老练的处理好一切。
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评价Brooks认为其不是变态,只是沉溺于杀人的快感。
我觉得他不止是如此,他不只是射杀,他最大的嗜好是杀人后摆放尸体然后拍照,回到他的老窝后自己欣赏由他带来的死亡的美。
影片前始一段,他在杀完人后回来处理照片时,他觉得其中一张照片实在太美想保留住,这时Marshell提醒了他,不要留下任何的痕迹,上楼去找他妻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杀戮快感的游戏已经结束。
Marshell这个人物或者确切说是思想刻化的也很有意思,他放纵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知道享受过后如何恢复自己,他也并不是每次都以向Brooks要求自己的欲望而出现,在很多日常生活中,Marshell经常作为一种参考意见出现。
说到这儿我又想说Brooks这个人的本性。
估计很多人认为影片中rooks是代表正义与正常,Marshell代表邪恶与放纵,我觉的不是这样。
Marshell只是作为一种参考意见出现,很多事都是Brooks主观上去做的,很多时候Marshell所提的意见都已经在Brooks的脑海里出现了,所以不应该做一切问题都归结到Marshell的身上,Brooks本身的思想也有问题,只是Brooks是在矛盾状态中而Marshell的意见使Brooks的思想天平发生了变化而已。
当Smith这个角色出现后,Brooks的“平静”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Smith这个角色代表了什么呢?
我觉得是代表了所有人们中的一个,而且这个人也一样有着如同Brooks般的放肆的欲望,只是Smith还没有把它发泻出来,或者准确的说是如何发泻出来。
而当Smith发现了Brooks,就如同一个孤单的孩子遇见了另一个大孩子,这个孤单的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大孩子带着他一起玩。
Brooks和Marshell呢,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麻烦,但碍于当时他们并不了解Smith,不能够把所有问题处理干净,所以只能无奈的答应了Smith的要求。
短暂的接触后,Brooks和Marshell发现Smith这个人其实很简单,但Brooks并不急于除掉Smith,而是有了另一种打算,他想利用Smith来结束自己的矛盾的一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影片的两个分支剧情了。
一是追捕Brooks的女警,此女有6000万美元的财富还在做着一线的干探,而且还很有成绩,成功逮捕过数名连环杀手。
Brooks还是很中意这个女警的。
而女警在追捕Brooks的过程中正在受到离婚官司和在逃杀人犯报复的困挠。
二是Brooks的女儿,带着疑问绰学回家。
然后先是报料怀孕,后又涉及一桩谋杀案。
关于Brooks女儿涉及到的凶杀案,Brooks和Marshell认为是Brooks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杀戮欲望从而加以判断他女儿以后也会杀他。
但是片中并没有任证据表明Brooks的女儿杀人了,即使是她的怀孕和宝马车丢失以及对凶案的发生显的毫不在意。
对Brooks女儿杀人行为的判断我觉得完全是出于Brooks的臆想,包括他去以相似手法作案为女儿制造不在场证明,都是主观臆想影响的。
这部份为影片的结局打下了伏笔。
话题再回到Brooks为自己选的结局上。
Brooks曾打算让Smith杀了自己,让Brooks这个名字的消失成为结局,因为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但影片的结局却转了一个弯,Brooks杀了Smith,并制造了Smith是连环杀手的假像。
Brooks是什么时候改变主意的呢?
不是当天才改变的主意,应该是在他写完曾想立的遗嘱之后,这只老狐狸马上自私的改变了主意,虽然他在杀人时很无情,但他在家人面前的亲情也让他无法抗拒。
他先帮助女警除掉了她的前夫,解决了她前夫给她制造的问题。
然后设计将她引到在逃杀人犯的住地,让她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Brooks对Smith则是满足了他的欲望后设计引他入局,之所以没有直接找个地方解决Smith是因为,首先他要教会Smith如何用做出杀人的一步,其次是发现将用在自己身上的完美消失更适合用在Smith身上。
影片中最后的Brooks惊醒于女儿杀自己的梦境中,这也是Brooks的最佳结局了。
通常这种杀人犯都会被捉或被杀,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不是认为如果Brooks被Smith一枪打死然后消失于世界的结局对他来说太仁慈了,所以影片的结局是不管Brooks是否再杀人,他将终生活在自己内心的矛盾、臆想带来的恐惧与自责之中。
以后会有数不尽的恶梦去等着他......回顾一下影片。
影片中的部分台词和场面真的让人记忆深刻。
开场时Marshell在Brooks沉寂两年后再次勾引他去杀人时两人的对白,这个部份似乎就在我们的现实中,对人被欲望迷惑失去自制的矛盾心里的表述。
女警指出这次杀人中人物尸体排放没有以前那么浪漫,表现出Brooks是在内心挣扎中做的案,包括发现窗帘是打开的对他心情的影响。
在第一次去接Smith时,Brooks和Marshell希望Smith被车撞死时,两人哈哈大笑的场面,演员刻化的实在是太到位了。
Brooks去女儿学校做案时,在飞机上不断的念的台词,我不是教徒不知道是出自圣经的哪个部份,但是这一段表现Brooks内心的矛盾也很到位。
Brooks最后打电话给女警,问她为什么当警察,这段我没看明白,想不通在这部片子中这段内容想表现什么。
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女警是如何发现案发现场窗帘是开着的,这点片中好像说明了,是窗帘拉的太紧产生疑点,然后女警在去对面楼取证时认定的。
跟踪Smith应该是感觉为主,Smith的疑点在于第一次见女警时他说自己是业余摄影的,喜欢摄影的人通常都会仔细观查自己周围的场景,所以他没理由对对面楼的事没什么可说的。
当然,不合逻辑的事在片中有很多,如Brooks的老巢是否在他家?
如果在他家的话那他的车库位置在哪儿,他做过很多案子,假如某次他做完案子回家正赶上老婆在车库里,他的一些罪证肯定要曝露的。
还有Brooks去女儿学校做案时车停的位置,Brooks这样的名人车也很容易被人注意到,由其是他开的貌似是一量老型的Volvo,更容易让人辨别,怎么会没人认出的?
或者说是每一次他做案时,都是开自己那辆车去的,都没有认识的人发现?
最后的Smith搬家部份也有疑点,可以认定是Brooks配了屋门钥匙假扮Smith请了搬家公司,而不是Smith自己办的。
如果Smith是自己搬的想逃开女警的困挠的话一定不会留下搬家公司的单子,而如果是Brooks办的又怎么能让Smith显的完全不知情呢?
(剧中好像没有Smith关于搬家的说明)Brooks去接Smith的时候,Smith是刚刚从家里出来,为什么不是在新搬去的地方见面呢。
如果说Smith在原来的地方与Brooks见面是为了小心女警的追踪,那在女警不知Smith搬家的情况下,Smith与Brooks在新家的地方见面不是更不容易被发现吗?
如果是为了刻意制造Smith没有搬家的假象,那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个时候Brooks已经处理了所有Smith家里对他不利的证据,而且Brooks一心想把女警引到在逃杀人犯住的地方,直接去那里见面不是更好吗?
电影有时可能不需要太严谨的逻辑,不利于艺术的表达。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对能够接受剧情片的朋友,我向大家推荐这部关于犯罪心理的好片。
对了,写到这里勿然想到,这部片子里好像没什么背影音乐,完全是人物心理的声音化,又是一大看点,大家一同感受一下吧。
经典台词。
“她有问题”“她还有更大的问题”“我爱死你这种想法了”“在我做姆指纹杀手之前用过很多种方法杀过很多人”“上帝赐给我宁静 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给我勇气 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坦然承受这罪孽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 而非照我所愿 相信神 我只需归顺您的意志 凡事定会归正修直 如此 我可欢度今生 来世也将与神同在 永享无上的幸福 阿门”
其实欲望如影随形,从不曾离去。
MY GOD,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布鲁克斯先生》我对于关于欲望超脱的电影的兴趣似乎比关于爱情的电影更为热烈。
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欲望炽烈,他很难拥有爱意。
当一个人充满了爱意,他的欲望将会被沉淀,乃至不断的沉沦我一直相信爱恋的本质正是这欲望的沉沦。
而更为可怕的竟原来是这充满爱的欲望,他能够如此娴熟平静的的运用其高超的智慧,灵巧的心灵来如此艺术性的杀人。
Hitler是这方面的典型。
如果没有楠楠,我也会有这方面的趋势,一种极端自私偏狭强烈的爱。
真心受不了十条评论有八条都在说精分第二人格。
这部顶多和psycho有关。
和分裂有毛线关系啊。
所有一切都可以用精分来解释?
too young too shallow。
明显MARSHALL的设计是为了向观众交代男主的心理活动好吗。
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导演功底深厚故事平缓铺陈开来。
涉及到父女之情,父亲为女儿打乱了自己的理性和原计划。
夫妻之间有亲昵和亲情可是妻子对于男主的深夜去向毫不怀疑。
一开始我期待并不高,看到一小段枪战的时候倒是有些惊喜。
主情节的操控很有力。
即使在脚本上有些“无巧不成书”的意思,这倒也可以谅解了。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致命ID那么出名,可是我觉得比致命ID好看。
见仁见智吧。
致命ID的线索安排太故弄玄虚。
以上。
人性就是善恶的综合体,白天衣冠楚楚的慈善家,晚上就变成嗜血好杀的恶魔。
影片特别设计了一个影子人物,代表Mr Brooks的邪恶一面,以两人的对话,凸显了这样的对比冲突,或者将这样的内心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
Mr Brooks对世事的洞察、对人性的挣扎和对女儿的爱护,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影片的结尾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 占字符占字符占字符
最近思觉失调越来越严重, 我需要什么东西来集中下精神, 中午去了趟电影院, 希望能得到点帮助.没有看过任何前瞻, 没有看过任何电影广告, 没有听说过任何Mr.brooks有关的东西. 只不过当我到电影院的时候, 这是唯一一部在电影名单上被列为18A的, 这年头不是18A的电影已经抓不住人的眼睛了, 或者只是我这么想.很少这样带着完全未知的心情看一部电影, 当电影开始, Kevin Costner的脸出现时, 我心想, 哟, 这男的我认识, 只是一时想不出他的名字. 就好象我8岁时见过个叔叔, 然后10年没见, 18岁的时候, 又见到了, 他高兴地摸着我的头, 说, 你都长的这么大了! 然后我就想这叔叔是谁啊, 然后妈妈偷偷告诉我, 以前这叔叔给过我糖吃. 于是我想到了, 喔... 就是那谁啊.当Brooks和她老婆开车回家时, 看了眼倒后镜, Marshall (William Hurt)突然不知从哪突然出现在后排座位上, 我又想, 哈, 这男的我也认得, 只是名字呢... 然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部鬼片. 一下子有点兴奋, 毕竟没看过大牌演员演鬼片. 我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一眼我后面, 觉得有点不对劲, 然后又环顾了下四周, 居然整个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 还好不真的是鬼片.又过了一会, 当Tracy (Demi Moore) 的脸出现的时候, 我彻底震惊了, 没想到这些人可以这么低调地拍了部这样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 Demi Moore 太缺少温柔了, 没想到导演也这么想, 于是让她演个正处于离婚案中的女警察.和Zodiac不同, 虽然电影也着重刻画了杀人的场景, 不过一点都不血腥恐怖, 大都是一枪致命, 并且丝毫不留痕迹, 令Brooks看起来就象个职业杀手, 而不是个商人. 用Demi Moore的话来说, Mr.brooks喜欢把他杀死的人摆成唯美, 浪漫的样子.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当Brooks和Marshall有分歧时, Brooks便不再专心于布置尸体的样子. 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杀人的原则是绝对不能杀认识的人, 这是Brooks和Marshall都同意的潜规则, 所以他们一直相安无事. 当Mr.Smith, 一个偶然间拍到了Brooks在杀人的照片的设计师, 要挟Brooks并加入了他们的杀人小组后, 被Tracy抓住了线索. 但是这是从Smith出现在Brooks的办公室那一刻起就完全设计好的圈套罢了.如果每个人都有双重人格, 那大脑的利用率一定能高非常多. 当Brooks完美地逃脱了Tracy的追踪时, 还顺便帮了她个大忙. 顺便说一句Brooks的女儿也杀了人, 可惜没能继承他的优良传统, 杀了人还要靠老爸帮助擦屁股. Marshall看出了她潜意识里隐藏着杀他老爸的意念, Brooks自然不信, 于是只能从恶梦中再次惊醒.我没能听懂Mr.brooks最后的细语, 一段也许会颠覆整部电影的感觉的独白. 心里有点怪怪的.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and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and not as I would have it,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可以对照着《神探》《美国精神病人》观看,结尾为什么这么扯?
我爱这个无言的结局!
又是双重人格的变态杀人,还遗传给下一代,恐怖!最近怎么老是这种片子?好莱坞的编剧都黔驴技穷了吗?
有其父必有其女,布鲁克斯先生的恐惧一点儿都不为过。况且这些事儿布鲁克斯还需要马歇尔,可是Miss布鲁克斯可是单枪匹马闯关的侠女。
老实说有些无聊,不就人格分裂杀来杀去玩来玩去的么。人格分裂的戏看心灵捕手到觉得更好。
谁心里没有恶魔~
凯爷犀利了
编剧努力把故事做的反类型和戏剧化,加入了没用的辅线故事,离婚纠纷、仇人追杀、女儿杀人,结果对主线故事没有任何决定性影响,最后用了巧遇仇人和毫无征兆的墓地反杀两个愚蠢的场景做为故事高潮,不可思议的是布鲁克斯先生从没有遇到真正的麻烦,警察连他的面都没见过,这让观众如何体验到刺激?操蛋
学遗传的人恐怕要皱眉头了。另外William Hurt老矣,已经完全褪去当年的锐利了,我都没认出他来。再另外,最近着实觉得靠拼贴也可以完成达到一定基本水准的作品的,就是说我开始理解拼贴作为一种艺术了。
方方面面都能看出导演的无限自信与野心,他一定深深沉醉在自己的作品里。
挺有趣的人格分裂,比普通犯罪心理片要惊悚
不要总自以为你了解谁,只要一个小念头,爱你,杀你都有可以。
里面每个人都亦正亦邪,这才是好片子
真是没什么意思的剧
不错!
想说什么呢?
分裂算不上新,但Kevin表现得不错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再看半小时删个狗激霸
又一部人格分裂的影片,来劲程度不再《搏击俱乐部》之下;片尾Brooks的梦,终于将全剧未释放出的血浆喷涌而出,让暴力fans们视觉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亦为下集留下引子,期待续作。上帝赐给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坦然承受这罪孽的世界按其现实本相,而非照我所愿相信神,我只须归顺您的意志凡事定会归正修直如此,我可欢度今生,来世也将与神同在永享无上的幸福,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