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电影频道看完的电影,对于前半部分还比较满意,特别是关于跑酷这一段,还算是给我普及了一下相关知识,但是看完结尾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全部都烂在结尾上。
非得搞个圆满的大结局,不伦不类的,非得让他上大学,他妈妈没病啊!
这你还反映个屁现实啊?
我只能说如果在这孩子一意孤行继续跑酷,他妈妈这个时候得了绝症。
然后戛然而止,这多具有冲击力与艺术力,可那导演还是来了个圆满。
圆满了就没意思了!
这个电影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演员是吕丽萍,这个母亲演的很到位,如果你是一个80后甚至是90年左右的人,相信你们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吧!
当高考要来临时,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变的更加严格,然后对这个社会接触很早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监禁。
“除了学习,睡觉,吃饭,拉屎,剩下的时间,你全都给我去搞学习去。
”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吧。
于是,自认为早熟的我们就有了反叛心理,你管我那么严干什么?
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搞,用不着你来管!
自己去搞自己认为很正确的那一套,家长干涉就是侵犯自己的自由权。
我们这一代,怎么说呢,懂的太多了,不像原来的小孩子那么单纯了。
又跑题了汗看这部电影,我看的是里面的母亲,因为我曾经是个孩子,被父母教育过,所以我认为我有了里面孩子的经历,可是我没当过家长,我不明白家长的想法,吕丽萍让我感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虽然你的家长不是清洁工,不是酒店服务人员。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从来不会知道家长的难处,因为父母从来不会在你的面前为难,当然是要在你懂事的前提下!!
有自己的爱好是好的,但是你不是在古代,你是在一个白驹过隙的现代,你没有那资本和条件去爱好,人要现实。
你现在可以靠父母的抚养,可是当你长大成人之后呢?
你靠什么养活自己?
要有谋生的手段,你才能在现代的社会里爱好你的爱好去!
我感觉这个片子,上高中的人看最有意义,可是,我怀疑他们真的能看的懂吗?
他们能明白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吗?
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的明白吧!
吕丽萍的演技真的是没的说,太棒了,盛超非常卖力,吵架的那场捶门的动作声音都是真实的,听的让人心疼。
隔了很久见到他,问起这件事他还说,都半年了,手还在疼。
看第一遍的时候有趣的表演会让你大笑,但之后马上是感动的辛酸经历过高考的我们,体会梦想和亲情在我们青春的岁月里左右平衡-是件残忍的事
吕丽萍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马影后。
没感觉到她多么出彩的演技。
只能说,她演的很好。
一个下岗、生活紧蹙的单身妈妈,面对张扬青春,要自我选择的儿子,她的语言和表达都是贫瘠的。
能做的,只是寻求办法。
何志鹏的酷走表演,真成了一大亮点。
那么恣意的躯体攀爬、跳跃、穿梭,像是魔术般让我应接不暇。
只是影片想表达的太多了。
还是应该突出故事本身何志鹏母子在高考前夕的冲突,以及被衬这种冲突的生活情态母子缺乏沟通、难以沟通、父母的冲突、生活的紧蹙。
现在,整部片子就像是块碎步拼起来的披肩,虽然什么颜色都有,却都蒙蒙不清晰。
直至2011年,还有影迷不满吕丽萍封后2010年第47届台湾金马奖。
《观音山》入围的张艾嘉将与大陆的三位女演员汤唯《月满轩尼诗》、徐帆《唐山大地震》、和吕丽萍展开影后之争。
哥觉得,吕丽萍能够凭借本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这是金马奖评委读懂了如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下,人民对未来的彷徨。
提高点角度来讲,这已经不是一部以‘跑酷’为主题来诉事的电影了。
这是一部以‘跑酷’为引线,向华人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内地人民,他们为何如此执着几乎是逼迫式地要子女读书。
至于孩子们的理想、爱好,内地的父母都可以嗤之以鼻。
内地的父母也是人生肉长的,为何他/她们回如此顽固的要求子女走读书才有出路呢。
通过本片,或许你能看到答案。
哥觉得,就是这么一点,吕丽萍完全有资格荣任本届金马影后。
汤唯这次‘谈情’,徐帆只是演绎了一个极度不真实的灾难下的母亲,观音山,哥还没看过,听说还是些‘情事’。
吕丽萍封后,对金马奖,对电影来讲,都是有积极、社会教育、探讨意义的。
至少哥这么觉得,甚至本片可以为内地父母开辟一条与子女心灵交流的新途径。
再者,无论是金马或是香港金像奖,评委们都注重得奖角色与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多一些。
这些个封后称帝的出彩角色却不是银幕上的英雄、美女,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
例如鲍起静金像奖封后的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她在片中角色仅仅是个为生活奔波的平凡妇女罢了。
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一两个,影迷们有兴趣多找找吧。
如此尽管哥现在还没生儿育女,甚至还未结婚/有女友。
时至今日,哥真能体会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就说片中吕丽萍的儿子何志鹏吧,称作‘自我意识’特别强。
好啊,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想飞了。
认为就算考上大学,毕业后也没啥好出路。
但哥想代你妈教育你一句:“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出路是没以前好了,大学生确实算不上是个稀罕的东西。
但是,你,一个连大学都没念的高中生,在眼前这个社会里,就更神马都不是了。
”你爱跑酷,不爱读书是吧。
好啊。
有本事你现在就别吃家里一口饭,别喝家里的一口水。
靠你的跑酷混社会去呀。
哥和你妈一样担心你,一走入社会,靠神马跑酷,的确是很酷。
就怕你还没靠跑酷混上口饭吃,万一来个啥撞伤,扭伤,碰伤的。
最后送你上医院,帮你付医疗费的,还是你的父母嘞。
影片演到2/3段落时,吕丽萍与何志鹏这对母子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其实母子间这种蕴积而出的矛盾,最后爆发的如此强烈,在和谐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是必然的。
中国,从古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里。
苦难的中国人始终每天战战兢兢的忙碌着,下层人民尤其如此。
统治阶层只开放了一条‘唯有读书方能出仕’的门路,于是出生底层的人民,偶有会念些书的才能在极低的出仕率中脱颖而出,爬入统治阶层,‘光荣’成为压迫人民中的一员。
而如今和谐社会下的劳苦大众们依然坚信着,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里,唯有读书才能稍稍有个好奔头,好出路。
培养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儿女们都在千军万马中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至于孩子们自由的理想,不是不能有。
只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玩乐理想,在和谐社会里,是混不了饭吃滴。
唯有习惯被‘压迫’---进入人民的队伍里,或者爬入‘压迫者’---档和ZF的行列,才是中国人民的两大出路。
试问,在如此的制度下。
80、90后的父母,再是如何的开明。
他们有神马理由不去担心儿女们未来的出路,如若真遂了那些‘谈理想、自由’的孩子的心愿,只怕自己老了临S那一刻,孩子能不能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善良的中国80、90后的父母,他/她们于心何忍啊….所以他/她们只好狠下心,趁早断了儿女们不理智的‘中国自由、中国理想’,逼迫儿女们加入滚滚的‘高考大军’中去。
“这是我,省吃俭用为我孩子将来上大学存的钱。
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作为孩子他妈,我问心无愧!
就有一件事儿我对不住孩子,为了他能考上大学,我骗他说我得了绝症。
让孩子替我揪心,诊断书在这儿呢。
我真的很后悔,我不该骗我的孩子。
可是我没办法,我没有别的办法,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我孩子解释呢。
”看见没,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作为她的孩子或者所谓的‘家暴求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你们能说这位母亲是个大骗子么。
如果她是,那也是普天下父母里头,最伟大的、高尚的、用心良苦的、不择手段的好父母!!!
总之,哥只知道,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如此和谐的国家里,谋得最后一丝可能生存下去的行为。
玩酷青春,金马,它懂内地父母心....
下午三点左右看完的这部电影,窗外的阳光射进来,记忆也随着影片慢慢展开,想自己在那段青春岁月里说过的做过的的现在看来却因为年少情轻狂伤害了最爱自己的那两个人的心的傻事......影片很清楚地揭开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身为父母的他们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而害怕自己的儿女再重蹈自己之前的挫折,身为儿女的我们却有着自己伟大的梦想自己想要走得路,而现实,就是在我们彼此明明深爱着对方的时候却因为这种隔阂而彼此伤害.....幸好,善良的导演在最后时刻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可在现实生活中,我想,这是不是只是一个童话?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愿你们一切安好
是因为缺少生活平淡的力量你们感受不到好与不好不再赘述只希望说烂片的给我个理由说服我谢谢
电影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能触动某一个观众内心某一个柔软的部分,那就是好电影。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儿子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一个瞬间被浓厚的亲情融化的转变,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深最沉的感情。
在此推荐一首内蒙古歌谣《梦中的额吉》。
我家女儿明年也要高考了,中国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完善到普及大学的程度。
所以,不管她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为一张《大学通知书》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梦想与追求,这确实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泱泱大国,又有多少考生能真正拿到一张二本以上的大学入门证呢?!
都要像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用每个家长装病等极端手段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吗?
万一孩子不听话,那家长不是煞费苦心吗?
请问:我们怎样才能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发挥所常呢?!
周末的下午在电影台看到这个片子,只看了后半段,看哭了。
有些大导演爱挖掘“大”题材,大地震啊,复仇啊,名人啊。
所以看见关注和表现小百姓生活,总是觉得很难得。
这是2010年的片子,还能看到狭窄的北京胡同,破旧的平房,掉了墙皮的小屋,月薪一千多要养一家三口的贫民。
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灯红酒绿、却越来越陌生化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里,还有很多人过着这样的日子,清贫,却自尊的,勤劳,也梦想着。
就像姥姥,当年的“小翠花”,所说的,天桥卖艺,也是凭本事挣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我觉得这是老百姓生活的之道的精华。
什么名牌大学,什么资产,什么出人头地?
小老百姓,做自己爱做的、擅长的,规规矩矩挣钱吃饭,过生日有亲人陪着吃碗捞面,就是快乐。
姥姥是这么认为的,她仍为自己和丈夫、父母当年的卖艺生涯而骄傲,说起来时神采飞扬。
年轻的90后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不屑高考的所谓“正途”,他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的哥们儿,有自己的爱人,有自己“想要的”,并且在一步步实现它。
在他看来,跑酷是姥姥说的“一技傍身”,也能挣钱养家,又不仅仅是挣钱养家---这是他热爱的,他的梦想,他的快乐。
而吕丽萍所代表的中年人,挣钱养家的支柱,却不这样认为。
她没文化没学历,是这个大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辛苦受累,还要被那些大小老板欺负,被“有文化”的人看不起。
她太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坚决想要儿子有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吕丽萍所代表的,是当前中国社会大多数老百姓的观念。
因为其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所以愈要寻求改变;因为自己一代的遗憾,所以更迫切的希望下一代能弥补。
这种观点,在片中也遭受着冲击:上大学也不一定能出人头地,甚至像姥姥说的,大学生也有找不到工作的;一味追求所谓“正途”的家长们,牺牲了孩子的梦想,扼杀了无数青春的热情和爱好,以及那些刚刚萌芽的最纯美的感情。
因为一定要走正道,很多人就失去了快乐。
故事还是以“中和”的方式结束,儿子乖乖备考,居然过了分数线;母子和解。
但是故事里所表达的冲突和焦虑,却仍在我们这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的生活里。
吕丽萍的表演很好,也是本剧最大的泪点。
但是我想,在表达母爱和亲情之外,这个故事想说的还有更多。
当母子大吵,砸碎满屋子东西时,母亲痛苦,儿子也痛苦,他们爱的这样深,却彼此伤的这样痛。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痛。
盼望有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能然每个人都彼此平等,刷马桶的、卖艺的,也不比坐办公室的低贱;没有银子的劳动者,不必要在富商和官员面前低三下四。
盼望有这样伟大的时代,每个人的爱好和热情,能够用最健康的方式发展,不必抵抗重重压力,不必带来深深负疚。
姥姥绝对是个亮点。
老少三代的对手戏都很出彩。
这电影好主流啊。。。话说键盘也能变这么帅。。那小身板。。阿姨太喜欢了。。
请豆友们注意通过本片,观察内地社会环境的本质....
沥沥拉拉
吕丽萍演的太赞了,把普通百姓家的母亲这一职演绎的淋漓尽致……
其实还不难看,虽然很多逻辑上说不通的地方,但不影响大局。吕丽萍演的是不错,但也是本色出演啊,拿金马影后还是过了点。奶奶好有爱~
挺感人
剧情上挺烂的,全靠表演撑着
虽然有点像看迷你电视剧,不过比那些山寨片好多了
还是吕丽萍撑起一部片,所有年轻演员都倒了。老太太也很厉害。
只能說是電視電影的格局,導演能力有限......
片名太俗以至于差点错过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吕丽萍对角色的驾驭让人惊叹,作为一部拍摄周期只有25天的国产电影实在是很成功。
挺好看的,跟前夫看的
给四星,为了雷同的青春,为了类似的母亲,为了忽悠的大学,为了吕丽萍的演技,为了看过的国内第一部跑酷电影。。。。总之,靠吕丽萍的演技和特殊的情节,撑起来的一步电影。。。
没有正宗跑酷的精彩 故事就更狗血了。哎。
这样小成本的电影居然能请来吕丽萍,堪称奇迹。片子结尾非常不自然,人为给了一个美满的结局。中国父母还是放弃不了孩子上大学的念想。更有可能是,孩子考不上,还是想跑酷。矛盾该怎么解决?
拍给中学生看的
很一般的片子 怎么就拿影后了呢
很一般
不可以评0星吗?
吕丽萍饰演的角色代表了当代中国大部分母亲的心态,而恰恰是这种以强制手段“为孩子好”的做法与90后觉醒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影片在于揭示这种尖锐普遍矛盾,但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是本片最大的败笔。吕丽萍的演技确实出色,饰演儿子的新人盛超也应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