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还能说些什么呢?
就像另一位豆友的标题那样:看的很难过,很想大哭一场,可又不知道该恨谁,该发泄到谁身上。
换上了新的电视直播软件,刚好正在循环播出这部剧,于是和父母一起看了起来。
毕竟,按时间推算,双元的年纪与父母差不了太多,于是自然而然的,片中大大小小的细节便引来了父母的共鸣与连声赞叹:人家拍的就是很真实,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
于是连带着,诉说了一番那个年代的故事。
其实,我本不想写这部片子的评论,毕竟它太苦了,就算是我这个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苦的要命,黑的可怕。
可最近莫言被骂,被起诉的新闻却让我不胜害怕。
我开始读莫言大概是高一,那时候左邻右舍里“偷孩子”,老一辈提留款农业税,父亲在工地灰头土脸、母亲在工厂累的大发脾气,我家在城里立足所需的暂住证,我上学时所需缴纳借读费的种种故事还耳熟能详,那些记忆还未曾远去。
于是,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阅读他的作品是那么的害怕,他用魔幻的文字隐晦的提及了那个我曾经听父辈的亲历者当做吓唬故事提起过或是切身经历过的那些过去,那些让我不寒而栗的过去。
在同为租住者的叔叔阿姨们的口中,在祖辈第一个离开农村来打县城务工的父母口中,我真切的了解到78以后,他们这几十年所经历的非人的苦痛。
也渐渐的明白了长辈们为什么对于江先生如此痛恨,对于胡先生反而有好感的多。
当然,也许写到这里你开始觉得我该恨了,可我又恨不起来,纵向来看,三代当年做的事情正是于国有利,否则今天不知道会如何,横向来比,又有哪个国家在一开始发展的时候不是以压榨本国底层劳动人民为动力的呢?
雾都、圈地运动、摘棉花、淘金热等等等等,哪一次,哪个国家的“我们”不是或主动或被动的奉献出所有的血肉?
你说她不行,可他们又何曾好到哪里去呢?
不过是他们现在已经洗干净了罢了。
可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涕泗横流,心有戚戚焉,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呢?
难道真的如那句话所说:你不是痛恨特权,你只是痛恨特权没有在你自己身上罢了。
可为什么一定要那么苦呢?
为什么现在连提也没有人提也不能提了呢?
电视里的大家永远衣着光鲜,仇凤仙在一席的演讲更是多次被下架。
于是,这样的一句从小背到大的话渐渐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句歌词也复现在我的脑海: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
于是,似乎一切都说的通了,于是似乎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开篇的那个问题也便有了解答:还能恨谁呢?
恨我的爷爷没有爬过雪山草地,只会死守黄土;恨我的父亲没有学会坑蒙拐骗,只会凭力气赚钱;恨我自己没有学会做一分吹九分,没有学会拉关系找人情,只会按照按照既定的路线求一个稳妥,求一个上岸罢了。
于是,我渐渐领悟到莫言怎么能不该被骂呢?
怎么能不该被吊路灯呢?
毕竟,虽然那些都是事实,但你就不应该写出来,应该多学学现在的编剧嘛,多搞一点富人的情情爱爱,多搞一点高楼大厦。
至于底层人民?
怎么可能!
哪里还有底层人民?
明明大家都活的很幸福嘛!
最后的最后一声叹息突兀的闯进我的脑海:我告诫大家啊!
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之前刷到几次《民工》这部电视剧的片段,这次我忍不住从头看了一下,看了几集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没想到以前的国产电视剧拍的那么优秀,演员的演技出色,场景和剧情很是写实,我也想不出什么词语来夸赞了,看的我心情很激动,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表现。
鞠广大和鞠双元的关系和我跟我爸是很相似的,典型的农村大男子主义,小时候对我非常严厉,青春期我变得越来越叛逆,经常吵架,我们交流很少,直到我大一些后关系才变得缓和。
上学放假的时候我也当过民工,工作,环境和遭遇都是那么的真实,大家拿个饭盆打点菜蹲着吃饭,在工地吃饭坐着吃饭都是一个不太好实现的愿望,睡觉也挤在一个大通铺,夏天的燥热和蚊子都能把我难受死。
李平拼了命的想在城市扎根并找到爱自己的男人,现实却是遇人不淑,献出了青春,献出了感情,最后落个凄惨的结局,她大概再也不会相信爱了吧。
我和他们一样,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一家公司上班,我也想在大城市找到我想要的,可能是很多的钱,也可能是机遇,剧尾鞠家父子一起回了老家,我不知道哪天把我打垮回老家。
希望是我钱赚了很多的那一天,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明天还要上班,洗洗睡吧。
还是看老电视剧比较有味,没有那么多浮夸的外表、所谓炫酷的镜头,导演只是把故事讲好,演员只管把生活里最真实的一面演出来。
这部剧要表达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民的苦难,人民苦难的根源在于封建的余孽依然阴魂不散——累死累活的鞠广大在工地里打拼赚的那几个钱,平日里一个子舍不得花,到头来老婆暴死了,确要花掉大把的钞票去办一个所谓风风光光的葬礼,这就是所谓弥补生前的对老婆的遗憾,有这个钱干嘛生前不好好去几次医院,吃点好的呢?
还有关于火化还是土葬的问题,广大为了老婆走的体面,决定土葬,上下打点村里关系,花了不少钱,最后钱都给这帮龟孙吞了,还是办不成事,再加上最开始工地老板拖欠工钱,最后因为广大回家参加葬礼为由头,半年的工钱全部吞了。
所以我觉得这部剧更多表达的是底层人民生活的世界有多么黑暗,满目疮痍。
最后谈到李平和蟠桃,她俩的事,也诠释这部剧的观念就是,没有所谓的朋友,尤其是在底层社会,还是在农村,李平拿蟠桃当朋友,告诉她秘密,人家反手告诉她丈母娘,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也为后期李平的悲剧埋下伏笔。
看这部剧也很偶然,看完之后不得不说真的好!
民工鞠广大演的特别真实!
可能因为自己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父母也是外出打工,我是留守孩,不同于双元的是我考上了学,可能能够摆脱民工的身份,但是可能只是表面上而已!
里面提到的一些事情于我却是感同身受的,广大在外面吃哭受累住的差吃的差不让家里人知道,我父母也是如此,我旁边去外出打工的也是如此,告诉家里人的只有风光,所以,不懂事的我及小伙伴觉得打工挺好的,外面的世界特别棒,直到后来暑假去父母打工的城市,发现住的还不如自己村里的老家,父母上班也是弄的灰头土脸,这才真的觉得民工的苦,父母的不易。
在农村的父母那一代人,大致都经历过外出打工,确实和剧中的鞠广大很相似,甚至我爸的教育方式也和他很像,只是没有棍棒!
我和父亲没有什么交流,我认为他是没有体验过如何教育子女的,这一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我妈,一个只读了两个学期小学的人!
此外,剧中提到的农村的一些问题,如邻居间的眼红嫉妒,流言蜚语,村长的恃强凌弱,我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也是感受的很真切,我出来了也是不愿再回去村里的!
此剧有一些细节也特别棒,但是我一时也记不起来了,还有,爷爷的台词真的很棒,富有哲理又生动有趣!
其实这部剧,不管是演员的安排,导演的拍摄,各个演员的演技都是特别棒的,广大刚刚说过,爷爷也是一个阅历丰富又乐观的爷爷,双元是个年轻气盛的小男孩,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磨人婆婆,长义老婆是一个形象的体态臃肿的爱贪小便宜又多嘴的农村妇人(我有一个邻居就是这样的形象)。
这些演员都是演的特别棒!
可以回头再找康导的片子来看看。
潘雨辰基本每部都看过,最好的还是民工!
在里面演技爆炸,陈思成这个渣男看了这部戏后也有了改观!
戏里的李平倒是很像现实中的潘雨辰!
潘老师原声家庭条件不太好,爸爸一个人养育几个孩子,自己身上背负的压力有些会给到孩子身上,使得长女潘雨辰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同时缺少父爱!
这种早熟又缺爱,使得她对同龄小男生提不起兴趣,倒是被一个中年老色狼给坑了!
对家庭的态度,对感情的态度,使她走到了现在!
就戏里而言,我感觉李平是有点责任,农村出身,对农村环境应该了解,为了逃避渣男拉双元回去结婚,不跟双元说,跟些妇女说,双元母亲葬礼上听到自己老婆感情史被传的沸沸扬扬!
各种情绪就爆发了!
双元是真心爱她的,初恋,暴打渣男,说你祸害她以为我也会祸害她?
我命不好我认了,她命不好都是你害的!
勇于捍卫自己的女人!
戏里对农村也夸大了,农村娶离婚女人都有的是,谈两次恋爱算啥?
原著李平是三陪,还比较符合逻辑!
希望潘老师越来越好吧,我感觉她一直没走出来,整天看些鸡汤以及琐事来麻痹自己!
无意中发现这部剧,根本停不下来,登峰造极的作品。
民工这题目,看似直白无内涵,其实正是编剧和导演以小见大、切入主题的巧妙。
有观众反映,片中情情爱爱,家长里短,似乎讲的不是“民工”,跑题了吗?
不是。
片子大背景,是新千年之初,经济大发展,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实际造成了城市的发展与农村的落后,两者行走在不同轨道上。
社会环境悬殊,引发各种矛盾问题,农村和城市成了对立体。
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甚至玩弄欺负农村人。
农村人也对城市陌生和不信任,但为了赚钱,还是源源不断涌入农村,成为民工。
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却也被社会排挤,在夹缝中求生。
片子把对准这一特殊群体,可见导演对国家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底层民众的微观情感,都有观察和思考,这是优秀作品产生的基础。
一方面是聚焦真实的民工,双元和广大,以及工友,另一方面,对准民工的家人和社会关系,他们也都是底层人民,也是广义上为生存奔波的民工,歇马山村所有人都是。
他们面对城市的种种向往、恐惧和猜测,是过去人们思想认知的缩影。
民工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载体,他们连接着农村和城市,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在这载体上爆发。
双元和李平的爱情是一条主线,城市人嫁到农村,多元化与封建思想的交锋,振东和潘桃的爱情线对比展开;广大和艳梅和的夫妻生活是另一条主线,长义和翠英的夫妻生活对比展开,爱情在农村是天方夜谭,更多是迫不得已过日子。
农村人说城市人可怕,但农村却也并不安全。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艳梅就是死在长嘴妇人的流言之下,双元和李平的决裂,也少不了农村妇女的功劳。
缺乏自我检查和反思精神,是社会关系的天敌,在农村体现更加明显。
农村不乏翠英这样心直口快、骂骂咧咧、贪小便宜的人,看似无害,甚至今天骂完,明天又和好,实则这就是最短视的人群。
今天犯的错,哭着承认了,明天又犯,长此往复,农村的所有悲剧大概都源自他们的嘴和偏见。
观影小笔记,一同分享了:民工第一集就被深深吸引,北方农村的土里土气淋漓尽致,真是自然。
观影感觉,如《士兵突击》纯粹。
第二集,真实的滴血,复读机、拖拉机…,捕捉现在,就是留存历史。
第三集,我在城里这么多年了,罪是没少遭,从来没人帮过我。
第五集,生活细节真实细腻,相亲第七集,双元相思中的矛盾、踌躇和期望,和潘桃情感的冲突和复合,浓郁的生活气息,迷一样的精彩第八集,旅行结婚,年轻人冲破世俗的努力,年轻就是一种生命力。
第十一集,双元结婚,潘桃为代表的争风吃醋,小人物的狭隘自我心理,拍得生动。
第十二集,结婚后生活,谈情说爱,过分腻歪,看不下去,开启倍速。
十六集,双元奶奶和振东他妈关系近了,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跟生活很真实。
十九集,艳梅在舆论压力下,内心崩溃猝死,封建阴影下的农村害死人。
工地通知广大老婆死了,和第一集通知他母亲死了,时空呼应,强烈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效果。
和上次来城里打工一样,这一次又是白干,民工的生活!
生个人不容易,死个人也不容易。
命运折腾啊。
每个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烙印,时间越久越有价值,有的是刻画的内容是时代的产物,有的是这部作品的产生就有着时代的背景,中国发展太快短短二十年就是一个时代过去了,百年之后这部电视剧也算时代的见证,小时侯看这个电视剧,非常自然,周围很多人都是如此,二十年后再看,那个年代已经过去,有时候带着这种角度去看作品特别是电视剧也蛮有意思。
在这部剧里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鞠双元不想过父亲和母亲这样的生活,觉得他们的生活是一种悲剧。
于是多上了六七年学,导致无法给家里分担债务,还给家里带来巨大的负担。
最后还是去打工了。
鞠广大不想让儿子过他父亲这样的生活,觉得他父亲的生活是一种悲剧,所以他选择了不跟他父亲一样务农,而是进了城里打工。
最后在城里好几次一分钱没赚回来,还挨了打,还间接导致老婆死亡。
鞠广大他父亲从来没觉得他的务农生活是悲剧,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干的,最稳定。
结果到了七十岁,还能下地干重活呢,和老伴儿都健健康康的活着,安享晚年。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能给人们看到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最坏的地方在于让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的生活之后却发现大多数的生活自己都可望而不可及。
古代的中国人,祖祖辈辈都做某个大众职业,也没有什么。
父亲是怎样的生活,儿子也是怎样的生活,孙子也是这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做的就是把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经验教给儿子,儿子的职业也是把某项经验传授给孙子。
这种生活虽然单调,但人们心里真的觉得单调吗?
在没有其他看上去可以选择的东西之后,这就是一种充实。
而现在人们的思想大多变成了我现在是做这个工作,我的下一代必须要做比我这个工作更跨上一步台阶的工作。
从鸡汤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飞黄腾达的可能性的。
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最终能飞黄腾达的,无非也就是百里挑一,而那99个人却为了这1%的可能性,而在焦虑、求不得、可望而不可即中度过生活。
所以说现在这个社会的悲剧永远在于不可能让某个人都过上他们心里想要的生活,但是永远都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可能过上这种生活。
但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
没有人给出你一个具体的数字。
大多数人就在为不知道多少的可能性去牺牲自己已经有的安定和平和。
不仅仅是农民,各行各业又何尝不是呢?
农村人想进城。
城里的工人,想把孩子培养成脑力工作者。
脑力工作者就想让孩子考研读博,成为高级知识分子。
于是现在大学生成了标配,就连研究生也变得不值钱了,原来一个学生要上九年学,现在一个学生要上20多年学。
甚至有能在家乡找到稳定的工作的就要去大城市住着地下室,吃着方便面来追求梦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不愿意过上“父母的生活”。
可是,我们的生活真的比“父母的生活”要好吗?
李平离开歇马山庄的声声呐喊是对过去诀别。
最初来到歇马山庄,她无法像双元那般对着大山发出呐喊,那时她未曾向双元讲述过自己的过去,也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的过去,接纳自己。
自己的过去只能烂在肚子里,在那压抑人性的歇马山庄中,她的过去是无法向他人去诉说,熟人山庄中,闲话是能压死人的。
等到离开时,鞠双元从梁超英那里知道了她的过去,庄里的人从她的闺蜜潘桃那里了解了她的过去。
当双元与她的当面对质时,她压在心口中的秘密,终于公开了,无论双元接受与否,离开时的这声呐喊,吐出了她心中埋藏许久的痛苦,她能够从容地面对她的过去,从容地离开歇马山庄。
她可以继续在城市里开展她的新生活,而潘桃在李平离开山庄露出的那抹胜利的笑容,难道就能够代表潘桃在山庄里与李平的比较中获得胜利了嘛?
李平可以离开山庄,在城市中经历新的生活历程,潘桃呢?
她没有李平那般的勇气离开山庄,她羡慕城里的生活,可她自己也就只是羡慕,在穿着,打扮上追求与城中生活的一致,剧终潘桃怀孕了,可她婆婆姜翠玲满心欢笑地对潘桃说:“这好日子是不是给你准备的,也不是给你老公准备的,这好日子是给我宝贝孙子准备的”,这又表明着潘桃仍会重复她婆婆在山庄的轨迹,无法过上她所向往的城里人的生活。
剧中李平的这两声呐喊,与康洪雷导演另一部作品《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从“五班草原上的无声吱呀到333个腹部绕杠后的那声呐喊”,康导在这两部剧中都是用呐喊展现着剧中人物的成长,剧尾,我倒是宁愿双元就站在李平屋子那门口就结束全剧,而不是双元离开时那落寞,胆怯背影。
写实派的剧一直是我的最爱,这种接地气反映底层接近群众的作品现在几乎已经在当代银幕上销声匿迹了。
刚迈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无数60后和70后南下打工,拿着微薄的工钱,干着时长最久又最累的活,没有社保和公积金,就这样任劳任怨的完成了中国的原始工业积累。
而在那个各种制度还不完善的年代,还出现很多农民工欠薪、辛苦干了一年活却遇到老板跑路,却无处说理、无处讨薪的事件。
故事结局不圆满且很悲哀,主角们也不是那种一贯以来塑造的那种逆袭的励志型人物。
在进城打工的时代背景下,剧情更多的展现了关于农村固守的传统观念以及城乡社会的冲突,更把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里面有意思的角色很多,敦厚老实的鞠广大很能吃苦,一门心思只想好好赚钱养家,供儿子复习考大学。
每次接到妻子的电话,就只知道让妻子不要浪费电话钱而匆匆挂掉。
心里明明疼爱儿子,但每次和儿子说话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不阴阳怪气的骂一顿就不舒服。
自己在农村长大却也看不起农村人的女孩潘桃,心比天高,却始终也脱离不了固有的阶级。
还有一味付出真心却总是会被背叛的女孩李平。
里面没有一个角色是让人喜欢的,不是过于善良到愚蠢的地步,就是本性有点坏。
矛盾、虚伪、贪婪、嫉妒、忍让、真诚、好强……真如窦唯《高级动物》里唱的“地狱天堂皆在人间”。
民工还是歇马山庄的女人总体有点不伦不类。
李平为躲前任,为什么不选择去别的一线城市打工呢?费解
与片名不搭,真实的台词和扎实的演技还算有点看头。
人何苦为难人啊
剧情评价写在长评中办暂住证要300?民工请假干不到全年就不给钱?外出打工要给主任好处费?开闸放水也要打点主任火化这事就不说了
这个剧所描述的人和人的情感,是我见过的所有电影电视里面实在少有的真诚和真实。完全不需要快进
演技都很棒。
太磨叽了,唧唧歪歪半天也不给戏看。想表达什么?对农民工心酸生活状态的同情?还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就算电视剧拍的很真实,演员表演也都很到位,但是剧情拖沓不好看,其他的都白扯。
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梦幻的李平 现实的结局
这几天无聊看了一下,最让人吐槽的不是李平吗。妥妥恋爱脑跟缺爱跟弱智。那个潘桃偶尔给她个好脸她就跟人家掏心掏肺跟人家说个底朝天。人是个好女人,没头脑啊。
很喜欢这个电视剧,能反映很多东西,看到朴实无华的东西。
不多解释,烂片
可供后人回顾观察的时代切片,虽然难免有些单薄和偏光,但就某些问题的表现还是清晰的,力度也是足够的。
更新一下状态,回头看
心酸,潸然泪下,少见的精品国产剧
看了以后对民工有新的认识
一星给农村质感的塑造,一星给可爱爷爷,一星给幽默感。但剩下的真是答辩。李平勤劳能干有智慧但极端恋爱脑,潘桃爱思考但又被安上典型“小仙女”式的依赖男人付出的人设,给潘桃造人设的样子和现实里v子抹黑女权一模一样。鞠广大暴力的封建大家长余孽,鞠双元读了书和没读一样0.5个他爹。配上b站童男的弹幕简直是血压升高器。整体也不知道在讲什么,讲民工的苦难好像讲了又没讲,讲农村思想和城市文化的碰撞好像讲了又没讲。啥都想表达,最后什么也没表达好。
为了看小太爷~
陈思成,s
真不错!拍出了中国民工的艰苦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