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言语的感动。
最后的歌声响起时,眼泪流了下来。
一个男孩要经历什么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也许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老成,也许有的人到死也是个孩子。
一个为长不大的男人拍的电影。
向导演致敬,希望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史上最彪悍的OO7只是在开头的重口味放纵中秀了把劲爆身材,然后就开始玩深沉。
由一个正当红的明星来演一个落魄的明星,倒是也挺合适。
或许无论当红还是落魄,这种放纵和宿醉就是明星们的生活?
因为被一个冷酷无情的淫荡母亲所勾引,间接导致了一个可爱至极的小女孩丧生,Joe的心理世界就在那一刻崩塌,无论是否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这一辈子都只能选择逃离。
即使是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体,他的表情一直都是无奈甚至有些愤怒的,这对于一个每天都要勃起N次的少年男人来讲的确很奇怪。
Ruth的成年版,跟她所在的英国乡村一样,恬静淡雅。
她早逝的丈夫Boots,“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能从简单的事情中得到快乐,像孩子般单纯”。
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选择?
一个正处在最失意时候的过气明星,25年后,面对几块墓地,终于有了自我救赎的可能。
或许他不是标准的fool, 但是能从flashback和故乡中找到自己,也难能可贵。
当开始过气他开始回忆当开始回忆他以为发现了当初的错误当回到过去他发现现在的自己才是傻瓜整个片子,节奏确实很像MTV,回忆占据了大部分的情节。
只知道男主角出走的原因,却不知道他后来走过怎样的路,以及怎么通过一场回忆回归了。
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男主角当年爱恋的女孩——一也即他的发小的老婆,描述发小的那句话,他简单而知道生活的本质。
不明白这个片子为什么要叫做傻瓜回忆录也许,傻瓜是相对那个简单而执着的发小而言?
以为自己能够拥有很多,或者以为自己能够得到很多,最后,留在世界上的,不过一具躯体。
看到那无敌海景,我想做人应如此,我什么时候能买得起那样的房子?
当然买得起那样的房子,也可以同时搞两个美女,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看见女佣,应该不贵吧,加几百美元一个月就可以继续照料我,值得。
听见他妈打电话来,什么?
儿时好友死了?
而且二十几年没见,也没什么吧。
在餐庁,那年青导演好像在打机,操,我才四十几,史泰龙六十几拍的片也有人看,你也太张狂了。
在回想时,又看到那无敌海景,原来小时候就住得那么好,四十几买的房子简直是笑话,好像乡里人去城市打工,然后买个蜗居,回想家里十几亩地,要是盖个大房子,也不用辛苦几十年,得了一身痨病。
看见那个女邻居,身材太棒了,脸蛋还好,要是我小时也有这样的邻居,可能活不到四十几。
看见那个旧情人,什么年代的歌啊,就像我爸记得的浏阳河一样,现在我听什么,古典金曲,那才是人人共鸣。
看见老了的旧情人,原来是Joe Black的情人,第一次看她时十年前,现在也很迷人,实在不明白她哭什么。
另外要说,欧美人好像不放过忽视小孩至死的母亲,要她再嫁一混蛋,天天被虐打,忍无可忍时出走,又要被车撞死,撞死还要头飞走,永远找不到,可见各地文化差異。
非典型的少年回忆,男人,值得一看。
"Shake your head girl with your ponytail,take me right back.",让露丝决堤而泣。
"When I was a child, I thought being brave meant that you had to take action.That to have a dream or get forward in life, you needed courage.But the only thing you need courage for is for standing still.",是乔伊对"生活还要继续"的感悟。
在当今这个用金钱堆砌出的电影市场,观众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已经禁锢在了票房这个单一指标上,似乎一部佳作就必然会对应着那些耀眼的榜单冠军和一长串的票房数字。
但很多人都忘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浮躁、肤浅、缺乏内涵已经成了当下多数人的审美态度,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媒介,为了迎合买方市场,也渐渐倒向了这种价值观。
商业片正在一步步充斥这个行业,它们总能用那华丽的外表征服绝大多数观众,让我们觉得自己砸进票房的每一分钱都能溅起夺目的水花,供我们欣赏。
而那些侧重心理感受的电影,如果不能达到类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那样影史经典的级别,多半也只能披上商业的外衣与同行苦苦竞争,否则很难在当今激进的电影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我们的时代进步太快,生活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放平心态去慢慢从某件事物中获得那种令人难忘,回味无穷的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已经变得很难,快餐文化正在侵蚀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在这种浪潮的拍打下,电影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方式,一种消费品,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艺术。
本片的出现让我很是意外,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部如此脱俗的电影,这是一部能让人静下心来慢慢欣赏的影片。
但更令我意外的是,在我个人眼中本片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良好,而在豆瓣上这仅仅是一部不到七分的二流电影,表现平平,多数负面评论都集中在对本片剧情的批评上,认为其空洞无力,从头到尾沉闷无趣,缺乏真正打动人的转折与高潮。
不可否认这种评价说得没错,并且一针见血,作为一部剧情向的文艺片,核心不言而喻就是剧情,一旦在剧情的创作上出现不足,则必然会被观众诟病。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来看,如果仅仅因为这点就成为影片被打低分的原因,那对于本片来说实在有失公平。
剧情方面,如果以大众的眼光来看,本片确实缺少某些亮点,整部电影的剧情几乎都是很平缓的一条曲线,唯一波动较大的几处地方也只能在短暂带动观众的情绪后很快又恢复平静,这应该是多数人对本片的印象。
另外,本片主角是丹尼尔·克雷格,而众所周知丹尼尔是通过几部最新的007系列电影才真正被人们熟知的,再此之前的他并不算一位非常知名的一线演员,正是因为这种一片成名的缘故,人们下意识会把他与邦德的角色定位捆绑在一起,丹尼尔的名字如同当年的肖恩·康纳利一样,成了邦德在银幕外的代名,硬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带着这种固有形象来出演这样的文艺片,风格的突变让人们猝不及防,大概就算是丹尼尔的影迷们也不太容易为此买账。
个人认为就本片的气质来说,也许让同是英国人的拉尔夫·费因斯作为主角会更合适一些,虽然拉尔夫在很多时候也难免被与“伏地魔”画上等号,但作为一位延展性很强的实力派演员,他在《朗读者》中的成功已经很能说明其在这类电影中的出色表现。
其实抛开对于剧情和角色的大众评价,客观来说本片的质量丝毫不逊于那些披着文艺外衣的商业电影,看得出来这是一部用心在讲故事的影片,没有为了迎合观众而加入过多的商业元素,是一部很纯粹脱俗的文艺片。
从故事设定来看,全片仅仅是通过主角乔伊人生中一个极小的片段来展开他儿时在家乡的短暂回忆,自始至终聚焦在乔伊那平淡的人生故事上。
如果你不静下心来慢慢感受,是很难在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保持耐心看完本片的,这也是我个人赞赏本片的原因之一。
电影以一段隐约的裸露镜头开场,这也许能提起某些观众的兴趣,但影片的绝大部分剧情都在讲述主角乔伊对于儿时的家乡的回忆,仅仅是情窦初开时的乔伊经历的一些个人故事。
在整个世界都上演着各种闹剧的七十年代,连绵的浪花拍打着英国某个海滨小镇那洁白的沙滩,岸边的礁石由于海水长时间侵蚀已经千疮百孔,反过来吸收了汹涌的海浪对这里宁静生活的侵扰,几座木屋,几户人家,人们的一生时光在远离喧嚣的海岸边显得平静缓慢,即使是偶尔光临的暴风雨也没法打破居民们悠闲的生活节奏。
这在极大程度上契合了本片这种超然的气质,这是一种极为舒缓的故事进程,同时也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喜欢这种风格的会毫无保留地褒奖,不喜欢的则不屑一顾。
但剧情的平淡无法掩盖住影片出色的艺术表现力,无论在摄影、音乐、人物上都做足了功夫,这也是本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缓慢而又悠长的镜头,合理的长短快慢运用与精妙的布景,结合优美的小提琴,把影片的步伐放得很慢很慢,这样的剧情节奏让人感到舒服。
片中的几个情色片段是整部电影平淡剧情下难得的调剂,同时也是故事进展的关键节点,这些性画面也成为了本片能让人印象深刻,津津乐道的少有的亮点,而即使在性的表现上也渲染得真实、自然,豪不做作,不会让人觉得是在用大量裸露镜头来吸引观众眼球。
影片多次借角色的对白提到主角乔伊总是在迟到,“甚至也许连自己的葬礼也会迟到”,这更进一步在观众心理上暗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缓慢。
从这几点看,似乎剧情的单一色调也就是刻意为之,与影片本身的气质相符,让我们从一部电影中感受到它像一本小说那样的叙事风格,淡然,却能令人回味无穷。
不无惆怅的青春回忆及对现在混乱生活的不确定,他的内疚来自于触碰水雷而死的小女孩还是对朋友和心上人的怀疑而造成的种种。
只是有时错过了就不能回头。
里面有一句话相当点题。
“勇气,就是能坦然面对一些事情。
”克雷格太结实精干了,没显出什么颓相来,007影子深刻,让人觉得他可能随时会从什么车上跳起,拿把枪来大杀四方似的。
有种怀疑,错过的青春在克雷格所演的乔伊心里可能沉甸甸的,但在露丝心里呢,或者青春是一个大梦。
她最后的哭,可不止是乔伊的什么占全部……
小的时候,我以为勇敢便是要敢于行动,要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或是获得进步。
但是后来发现你唯一需要勇气的地方便是坦然面对一些事情。
电影前半段回忆,后半段回到现实之后,又是重遇突然想到,无论发生了什么,一旦经历了时间,回头再看,过去的人生已经变成另一个人的故事,自己能很坦然的继续生活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所以自己用电影片尾曲if there is something制作了彩铃,感兴趣的朋友来我这里下载吧!
http://bj.mycring.com/home/8730哈哈,都来捧场哦!
电视电影的水准,过去与现在这两段故事的联系薄弱,许多内心变化也没表现出来。中段在虐心方面下足了功夫,先是一闷棍,然后核弹爆炸,哪怕结尾平淡如水也威力犹存。内核是典型的英国青春片加上美式的自省。一星给画面的颜色和闪现了两次第二次时和我一样哭成傻逼的达西......
有点像天堂电影院 回忆始终是回忆
以后我也应该写个回忆录,除去本人是个傻逼外,也有好多傻逼参与我的人生。
前半段好,后半段垃圾
人物性格单薄,打着救赎的大旗,重复着无聊的故事。丹尼尔·克雷格就是被拉来充门面的
少年时代的田野乡间,阳光明媚的暖色调,美好的回忆。
过于平淡的调调让我看得有点犯困..
乔迪·梅。
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并担当制片,是否可以看作丹尼尔·克雷格的致青春呢?!有点被低估了,反正我是被感动了呢
那封信写啥们
有商业意味的文艺片 但如同酒足饭饱后小憩那般短暂且美好 勾起的往事也只有短暂的一闪 跳动的马尾
福利露肉
题目太大,表现太少
年少的過錯總要學會面對,是錯的總要去改過。雖說電影不算是讓人可以懷揣滿滿希望,但總算是有如釋重負的輕鬆。
只要能熬过前面30分钟的无聊,到后面就能击中观者的心。
没什么期望,所以也没多失望.
当生活变成一堆狗屎时,不妨回头去看看以前的屎。嵌入式的童年少年期真好。Daniel的型有点太固定了,依旧么走出在《龙纹身女孩》《007》等片中太过正的型。“If there is something”太好听了。傍海的风景各种空落落,本猫只想背上气瓶子扑将过去。
节奏很慢,尺度比较大
i'm sorry i'm late.眼泪就流下来了。
比想象中好太多,craig很强大,全靠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