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头那女记者双眼皮割的太明显了,看着出戏。
非得找个割双眼皮的吗?
1.2美军不是2货了,好评2.张导能不能别用这么多子弹时间?
都啥年代了,这种lan大街的5毛特效就别用了,看着油腻3.渲染配乐过多,影响情绪“现实感”,没必要4.让小胖唱歌不错5.在敌方专业占优情况下仍去拖尸体,不合理。
6.旁白多余,生把观众拽出剧情。
7.刚死了好几个战友,还笑的出来。
还乐着要戴手套,扯淡(知道剧情有紧有驰,但这不真实啊)8.没瞄准镜,小角度,一枪,对方戴头盔,还能都打中眉心…只能说,真准(jia)…9.别总上配乐了,烦不烦?!
配乐水平不行就别用10.侄死,为渲染主题,小兵说没装备。
连的上吗?
普通人是这种脑回路吗?
剧本咋写的,张导看不出来是因为习惯了?
11.美国兵喝咖啡,要把缸举出战壕喝?
还是喝啤酒喝法,灌脖喝咖啡?
12.望远镜倍数忽大忽小(排除位置关系)…搞笑13.班长总露个头用望远镜看,美国兵非常配合的一枪也没打14.中美双方都非常硬气的不叫支援,选择对狙15.班长过去换人,对美军会讲信用这信任感是哪来的?
16.加的旁白,是认为观众是白痴,怕我们看不明白17.美国兵人人都会开坦克18.就两人开坦克过去,编剧真是大聪明19.美国兵看出假死,还得做个表情,留足小伙翻身举枪喵准射击的时间20.美兵然后想出可以不当靶子,从坦克下面出啊21.老天爷给狙击小伙在一整片光秃秃雪地里留下一块合适大小的石头藏身…(道具组搬过来应该费了不少事)22.我军小伙竟然有手榴弹?!
呃…23.美军王牌狙击手智商随影片时间下滑,结尾时已经余额不足24.结尾一连的人都来了…恩,正常…但说人都抬回去了…NM?!
24.片尾字幕仿老电影,一群士兵围着一女的画面,关键那女的坐中间也不张口唱歌(配乐是韩红在唱),带着莫名其妙的微笑…是NM鬼片吗?!!
这女的不是开头那女记者吗?!
和开头呼应上了!!!
…………-_-PS看开头时,觉得恩…可以…应该不错吧有点期待;然后看到一半就…
从军事的角度看,前半截还可以,基本上能反馈敌我差距,后半截美军智商急剧下降到负数,各种骚操作花样作死,最后剩下的战士突然就化身超级赛亚人或者燕双鹰,完全无敌了。
美军7个人就傻乎乎的不知道转移阵地,一直都在一块基本不动,这是最尼玛傻逼到头的设置,而且作为狙击手都集中在一处,而不是扇面或者三角支撑,而我方就一个劲拿狙击手团队去救人,这指挥官全部是弱智。
这里描述美国狙击团队好大喜功独来独往不听指挥,没有使用密集火力支援,后期连长来了一通骚操作炸平了对方战壕,我方燕双鹰居然一溜烟跑的对方长官的面前了,炮弹和他没有任何毛关系,这尼玛跑步速度可能是猎豹吧?
主角中一枪大腿后还依然稳扎稳打,随意使用大招,你说抱着敌人同归于尽我相信,你说9毫米狙击枪给你打成粉碎性骨折和碗口法的洞你还尼玛可以连续放大招,这完全进入抗日神剧的环节了。
美国普通步兵随便操作坦克车,还尼玛炮弹说卡就卡,大团队说跑就跑,长官死了就一盘散沙,坦克兵说不要坦克就不要了。
这尼玛编剧到后面已经急不可耐的要收尾,必须制造一个绝境让开始牛逼哄哄的美国神枪手完蛋,居然搞了一个地雷炸坦克履带,我燕双鹰是怎么知道坦克必经之路而且卡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正好压履带?
而且居然是用枪引爆手榴弹,这尼玛真的是抗日神剧看多了,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手榴弹无法用射击引爆,相对来说炮弹底火被子弹引爆还凑合,但是这种哑弹正好炸死我战士也是属于燕双鹰行为。
最后大腿粉碎性骨折的战士还能一瘸一拐的走回去,已经无视医学常识了,而且前一个战士爬行都很难,一样的伤燕双鹰轻而易举就能走路?
抗美援朝时美军的狙击手法并不是步枪狙击,而且重机枪加瞄准镜进行三连发持续射击,我方这样被打掉很多战士,张桃芳基本都是冷枪冷炮为主,对狙的情况很少,否则美军的重炮和空中支援早就夷平了山头。
这剧前半截还可以,后1/3基本属于开始瞎扯,我怀疑是张大师给张公主来操作闹的,已经没有了前半截的意境和军事常识了,纯属瞎闹,很明显这个主导的人是看动画片看多了,随意在编燕双鹰故事。
另外z看评论就知道燕双鹰还是深深被国人喜爱。
“冷枪冷炮打活靶”,引用百度百科定义:是1952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进入到阵地战阶段,我志愿军使用的战术。
冷炮主要是袭击500-3000米的目标。
冷枪主要狙击500-1000米的目标。
侦察兵穿梭于双方阵地之间偷袭,为冷炮侦查目标或通过地雷搬家方式将联军阵地前的地雷起出返埋到联军后方的交通线上。
电影《狙击手》所讲述的就是冷枪五班狙击手的故事。
电影原名《最冷的枪》也是呼应“冷枪”这个概念。
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战争电影往往习惯于全景式展示战争的规模,强度,而这一次张艺谋一反常态,把焦点对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五班。
五班的战士并非以往战争电影中的脸谱化设计,而是将每一个人都塑造得血肉丰满:见了太多战士牺牲而几乎从来不笑的班长刘文武,心心念念要给儿子取一个好名字的胖墩,身受重伤却仍旧心系情报的情报员亮亮,“爱哭”的大永。
其中胖墩最后高喊出给儿子取名“铁板”,令人动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狙击手》没有刻意贬低对手,着力塑造了美军狙击小队胆大心黑的指挥官,使双方对抗真正成为战士之间的对抗,而非笼统的战场的对抗。
《狙击手》更多笔墨展示的是“战士”,而不仅仅是“战场”。
通过深挖人物细节,来以点带面地还原战场的真实与残酷。
正是因为有了鲜活的人物,所以整部电影的代入感尤其值得一提:观众一路跟随五班的战士,前去搭救被美军小队早有预谋放置在战场的情报员亮亮。
美军精英狙击小队的目的是,引出被美方称为“中国死神”的神枪手刘文武,也就是五班的班长,活捉刘文武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双方狭路相逢,但又差距悬殊,美军早就设下埋伏,利用受重伤的情报员亮亮,引诱五班搭救,从而重创这些令他们头疼的狙击手们。
于是,一场密集且激烈的阵地战就此形成。
五班如何在重重劣势之下搭救亮亮这根弦始终绷紧,加上节奏凌厉的剪辑,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也跟随着五班的战士们屏息以待。
可以说,高密度的情节推进更加考验导演对于电影本体的把控能力。
使用出色的声光影来还原残酷战场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精彩的点,带出整个面,一个五班尚且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为了家国奋勇而战,最终热血洒异国,更可以想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个五班,多少个亮亮,多少个大永和刘文武。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我想,这也是《狙击手》最想要传递的主题。
因为聚焦,所以战场中的细节直接拉满,张艺谋对战争细节的把控,尤其见功力。
电影中的雪是真雪,花絮中张艺谋也强调“等不到真雪就不拍”,只有真正还原战场的冰冷和残酷,才能先让演员快速入戏,进而通过荧幕带领观众进入战场之中。
电影除了是造梦的艺术,也是身临其境的艺术,观众正是通过电影穿越古今,感受历史。
而要做到这种“身临其境”,就需要考究的细节,无论是真雪,枪械,五班狙击手的战术,电影里都做到了细致的还原。
在大导演和大制作的加持下,主旋律的电影也越来越好看了,作者性和艺术性能做到很好的融合,实属不易。
战争是极端残酷的,狙击手之间的战争就更加残酷,上一秒还跟你交谈的战友,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你甚至没有时间悲伤,牺牲总在发生。
《狙击手》也在表达这一点,不仅仅是我方志愿军,同样的,敌方美军也一样在遭遇这种痛苦。
所谓战争中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来自于此。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战争片并非“爽片”,不是那种可以吃着爆米花当成娱乐来观看的,炮火连天的大场面其实只是战争电影的表象,是背景,我们其实要关注的,是战争中的每一个珍贵的个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每一条鲜活的生命。
战争其实是由生命组成的,而不是由枪炮组成的。
战争电影的核心正是“反战”,是对牺牲先辈的真诚纪念,使我们铭记,而非鼓动。
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次牺牲都是令人悲伤的。
看到五班的战士战至最后一人,在被他们的牺牲精神震撼的同时,也让人厌恶战争。
战争是反人类的,从这个角度《狙击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战电影,给人以战争残酷震撼之外,教人格外珍惜和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电影《狙击手》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纪念令人感动,可以说《狙击手》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一个无名英雄著书立传。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不能忘怀的一场战争,当下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了解这场战争,但未必每一个观众都能深入到这场战争的细部和肌理中,但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还是需要将战场放大,放大到可以看清一个班,可以看清楚冰天雪地里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脸,可以看到他们眼睛里因为战友牺牲而流下的泪。
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年轻到你甚至可以称呼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热烈,那么无畏,拥有随时赴死的勇气。
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狙击手》这部电影所带给当下观众的,就是这样的细部和肌理,带领我们在和平年代通过电影穿越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中,认识一个五班,认识五班里的每一个人。
国师的行活儿作品。
纵向对比,艺术价值不高;横向对比,是对得起票价、值得学习的作品。
《狙击手》的创作思路很明确:少即是多。
正如狙击手【性价比】,体现在消耗最少的弹药,干掉敌方最高价值&最多数量目标。
《狙击手》要以最紧凑的表达与干练的脉络,呈现最富情感张力的对决。
屏息、瞄准、扣扳机,三个简单的动作,除了要表现出小遭遇战的剑拔弩张,更重要的是承载起人物内心的波澜与磅礴。
本着这一思路来看《狙击手》,作为商品而言,是成功且有水平的。
但如果咱非要苛求下早就没人在乎的艺术,那么BGM不甚恰当的运用,成了不和谐的败笔。
它让【牺牲】再次被稀释为教条式宣传的工具,可以悲情,但不该煽情。
反倒是对美军牺牲时简练的描摹,在观影结束后能让人多一份回味。
最直抵内心的感情,无须过多阐述;而需要过度包装的情感,背后隐藏着拙劣的算计。
倘若更为极致,应该去掉所有BGM,以及拉低档次的子弹视角,而更侧重大小景别的对比运用,或许能让每一颗子弹更阴冷,让每一次屏息更内热。
突然想到了张艺谋的《红高粱》。
同样是讲战争,同样是以旁白叙事,同样是以小见大,但《狙击手》中人物的血性和柔弱,更多是被设计和建构的,而非《红高粱》那种发自内心的信念感。
你能看到清晰的叙事脉络,感受到智斗的快感,但唯独看不到【人】的性格,也失去对他们的共情。
这也是为何会说《狙击手》是优秀的行活儿,欠缺艺术价值。
哪怕是做到极致,上限可能也只是一个形式感更高级的《影》。
最后的话,有两件事想感慨下。
电影结束后,制作名单里致敬了《上甘岭》。
做一个稍显奇怪和夸张的主观形容:《上甘岭》在国产战争电影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小城之春》在新中国百大电影中的地位。
放到今天依旧精彩生动。
你能从中感受到纯洁的革命信仰,纯洁到超脱意识形态。
美军狙击手John的扮演者曹操,曾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饰演“全民协助”。
当在银幕上再次看到张译和曹操,不免再次陷入对《团长》追忆。
看一部《团长》,胜过你看数十乃至数百部同类型作品。
它用一群散兵游勇的炮灰,窥探人性的灰暗与闪光、追问【问题出在了哪里】、尝试【叫醒中国人的魂】、想要【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它看似描摹战争,但早已超越了战争。
1、那个儿童就是弱小的朝鲜的化身,夹在中美之间,被中国保护和信任,被美国引诱和欺骗。
2、贯穿全片的主题: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3、刚开始我以为是张桃芳的个人英雄故事,看了才知道是一个群像故事,把很多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4、五班说的都是四川话。
因为志愿军中川兵占了很多,用方言更能感染人。
刘文武说的那句,把你们从家乡带出来,却不能把你们带回去。
战友情加上的家乡情。
导演的镜头感真的太棒了,雪景,双方狙击的画面都非常震撼,就是故事情节再优化一下就好了,最开始觉得为了拖一个死人,费那么大的功夫不值得,还又搭进去了好几个,后来知道亮亮还活着,还有情报的时候,才觉得合理了,但前半段就觉得很无聊,结尾的时候才到电影高潮的感觉。
本来是不想看战争片的,觉得很压抑,因为奥运会,导演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非常棒,让我想去支持一下,排片不高,但是电影真的值得票价!
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也许战争就是这么残酷的。
班长和士兵只有狙击经验,但是去拖人的时候,明显经验不足。
可能,也许,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吧。
铲土的时候,手套上下翻飞,凭借班长的经验,就不觉得手会变成活靶子?
胖墩拖人的时候,看着钢板的缝隙就给他捏一把冷汗。
绳子更不用说,狙击手打绳子不是小菜一碟?
至于其他人说刘文武的自杀式爆炸,这个其他电影和战役中也有类似的桥段,应该不是bug吧。
1)采访时木屋里的灯光是典型现代光源,看眼神光都几乎能看出打光角度了,稳的有种〈武林外传〉的感觉 。
2)同理,木屋里做了一个变焦大头特写,Signature Zoom 65-300推的吗?
3)5班出雪景,居然来了个航拍,还不止一次,好现代的手法啊 。
4)抗美援朝的急救箱居然那么新,你咋不直接背个LV上去。
5)咱们的衣服边角比美军还要新,美指干的漂亮!
6)小孩子的出现和打针就不说了,都是瞎扯不合逻辑的,编剧小孩肯定给家人没少打 。
7)那个年代的老外中文居然那么好好,HSK大约2级左右了吧 。
8)美军的子弹那么长,但打不穿钢板是钢板厚,我们这边的步枪居然能穿头盔 。
9)前面10妙才炸完炮,柱远突然又跑回来了,还来了段旁白,这算什么个Brake down手法?
10)坦克出来,居然刚好履带踏上手雷刚好打中,接下来是要手撕坦克的剧情吗?
11)果然是手撕坦克了!
———————————————————来自96分钟里边看边写的观感,张大小姐加油,洗评论骗票房之余可别丢了你爸的脸
首先带入“”冷枪冷炮”的概念,这让一队人都是狙击手说得通了。
不然在这种分散游击作战的战场,如此单一兵种的组队就有些不好理解了。
不过既然全队都是狙击手,为什么会被派去执行营救任务。
从到地点就派人下去背人可以看出,任务信息给的应该是清理现场,他们不认为在地还有敌方人员。
但如果是这样的,是否有必要派狙击手班去。
你可以说朝鲜战争我方人员缺少,没法细分,但最后张译带着人呼啦呼啦过来接应,而且出现时候就已经把五班遗体全部抢回了,那这人手分配就有问题了。
约翰刚出场时候不可一世,一副什么都不在乎,只是要和中国枪神一决胜负的独孤求败样,但当后面突然面临可能上军事法庭了,突然性格全变,不但唯唯诺诺开始管威廉上尉叫长官,还提起来勋章一副小人嘴脸。
你可以使用下作手段赢人,然后自认为获胜,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但目的突然从打败强者变成获得勋章,这样的变化有一些首尾不一。
最后约翰躲在坦克底下,在后两个轮子之间做了个假点大喊大叫,然后在前两个轮子瞄准对方。
所以他是认为对面这个高手能高到听声辨位具体到一米之内。
当然他在喊的时候,镜头给到大永,我给他配的OS是,我只是个高中生,你说这么多英语,想多了吧。
之前的对峙都是两边一露头一枪就过去了,包括大永第一次用勺子。
但最后的声东击西,大永似乎有天眼一样,伸了一次,伸了两次,伸第三次的时候从另一边探出枪头,然后约翰就在这次击发打火,两个人像商量好了一样。
不过虽然有着一些逻辑上和细节上的问题,但这个故事简单,直奔主题,没有拖泥带水。
一个兵临城下+拯救大兵雷恩的故事。
大背景下的小战场,人员少,目的性强,代入感直接。
这么拍故事是值得赞许的。
而且章宇的表现也足够可以压场。
最后,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采访那场戏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女记者出镜。
本质上《狙击手》用原来的名字《最冷的枪》更加贴切些,尤其是大永最后对决约翰时候那种冷冽感。
这真的是个好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由有限的人物进行演出,妥妥的符合经典戏剧三一律特点,但整体影片效果远没有想象中好,不说和《长津湖》系列比,甚至《集结号》中抗美援朝部分似乎都比这部戏出彩些,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1,整部电影节奏感很差,前期铺垫有些不足,五班突然就上战场和美军伏击狙击手来了场遭遇战。
问题在于,整部电影的主场景就是那片坡地,在双方对峙时候的层次感很差,我看电影时老是觉得坡地的戏很快就完了,应该转换到其他场景,没想到打到最后都在那不动。
这种有限空间对决最易出现令人窒息的错愕和僵持,可惜本片中完全没有看到,没有强烈的气氛营造感。
2,剧情有逻辑上的问题。
比如,五班作为精锐狙击班组,在开阔地猝然发现自己人躺在那里,对面又有一片看似废弃的工事,刘班长那么丰富的战斗经验,肯定应该做一个详尽侦查,看看有没有埋伏。
如果确定没有敌人,也不该全班都下去抬人,至少观察组,狙击组,抢救组应该有分工。
但片中这些完全没有,似乎就是故意中埋伏以推进剧情。
亮亮作为侦查兵中枪后利用小孩子带出情报的桥段很好,但亮亮明明会朝鲜话,还让孩子陪他躺了会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孩让他去找志愿军把头上的情报传递出去呢?
反正敌人的角度也根本看不到他们说话。
结果小孩幸运的没有被打离开了战场,又不明所以的回来送人头,亮亮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这是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应有的水平?
当全班伤亡惨重被对方火力压制,但有安全通道可以撤退时,刘班长的决策不应该是暂时撤退,组织增援部队反击吗?
即使为了亮亮身份不能落在敌手,那派两个人回去找连长增援总可以吧?
美军狙击手已经将志愿军逼入预设阵地,但火力上有明显缺陷,就是没有火炮。
这种情况下与其浪费人命和对方对狙,不如调两门60炮上来在反斜面把这群老鼠给轰出工事,都五次战役后的相持阶段了,志愿军是有这个火力的。
此外,用铁板做掩护的桥段不错,但缺乏军事常识。
美军狙击手使用的M1C和M1941狙击步枪都用的是全威力步枪弹,看起来直线距离不到200米,那么薄的钢板是挡不住步枪弹的。
这点《长津湖》里面就做的好,想挡住同款M1919机枪子弹射击的钢板,就必须两个人才能抬得动,而且得是装甲车上拆下来的装甲钢,不是什么钢板都可以。
3,全片煽情的点似乎很不到位,观众情绪没调动起来就强行煽情,而不是情感慢慢递进式的爆发,比如为了让亮亮不睡而唱的志愿军军歌,然后刘班长带着两个兵边唱边哭,感觉相当的突兀。
大永这个角色没事就一脸泪,造成他最后对决化身白幽灵的冷酷感不足,到最后,我还担心他输给约翰这个老油条。
4,志愿军狙击手开枪是后子弹慢动作纯粹浪费特效,完全不如美军狙击手狙杀时的凌厉感,一枪毙命比什么特效都好。
而为旁白的确十分的出戏。
我的理解,最冷的枪,在开枪之前应该万籁俱寂,冷到骨头里面,不是突然插一句话外音把观众情绪给带出来,这也是气氛营造上的败笔。
其他诸如服化道,镜头色彩运用,真的没有突出一个冷字,对比下老谋子《悬崖之上》的色彩运用,也是大量的雪景,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啊,主旋律作品要拍好真的不容易,不是谁都可以吃这个所谓的红利。
以前拍摄红色经典的导演演员,很多都有真实的战斗经验,所以拍出来的东西个顶个的真实。
现在能突出这种真实感,气氛感的,还真只有吴京了。
老谋子要为她女儿铺路,想吃主旋律这碗饭,恐怕得让女儿去真正的部队服个役,去田野种个地,去工厂做做工挤挤公交地铁,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真实,不要进门大house,出门劳斯莱斯,这样除了把自己养成富贵闲人外,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