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好慢好慢,可是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又意猶未盡。
想要Jesse再和大叔再有一些未來,不甘就這樣結束。
影片以採訪為線,但是也聚焦於教育。
在Jesse對媽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實小朋友什麼都懂,甚至他們看的東西比我們更清晰。
抑制情緒。
這一點印象比較深刻,是採訪其中一個小男孩時候,他說媽媽不讓他哭,要堅強。
可是他認為我們有權利發洩自己的情緒,沒錯。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有時候周圍的人笑,不笑的話,就會被問為什麼。
如果難過的話,我們也不能在公共場合哭,因為我們要照顧別人的情緒嗎?
因為別人會看不起嗎?
以及在要分別的時候,Jesse說i am fine,i am fine。
但是他一點都不好,直到最後兩人一起怒吼。
未來會怎樣,現在又怎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就像小时候那些奇怪的念头一样,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答案,渴望另一个执着于此的伙伴……这部电影不需要依赖色彩,因为它的重点更多是展现在话语上,当你跟随着男主呼吸起伏时,灰白竟然显得如此轻松惬意。
思维活跃的年纪,有多少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看似稚嫩的外表,有着无数眼睛里的观察。
当设备开启,你会发现他们关心的绝不仅是自己。
对未来的假想,不管是充满期待还是满怀悲伤,都是现实经历下的一种映射。
当你走进他们身边,试着聆听他们的声音,也许彼此都能释放,因为已经开始影响现状。
足够的话语权就能让一个孤寂的心灵吐露新芳,这看起来简单,但是站在权威制高点上的大人,总会太过自我,只想着按自己的方式灌输,却不曾怀疑交流是否合理,长此以往,就只能成为孩子躲避的对象。
我想导演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献给大人一封信,信上有着他们的回应。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电影。
华金也给出了很自然,很生活化的表演,整个人无比松弛。
讲述的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在纽约边拍片,边照顾他小侄子的故事。
在相处中双方互相看见,各自成长。
舅舅是一个内心丰富却封闭的中年男人,而侄子则是一个敏感而多虑的小孩。
小孩的母亲常常自顾不暇,因为她既要拉扯小孩,又要照顾有躁郁症的丈夫,所以偶尔独裁、不耐烦、想逃跑,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小孩远比我们以为得敏感,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孤儿,无家可归。
因为对于小孩来说,如果赖以生存的父母都不可靠,那么世界就会彻底崩溃。
父母的“不回应”使他也不确定自己的需求是否重要,自己是否值得被好好回应。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内心虚弱的大人,只能用哄骗和恐吓的方式来控制小孩,却无法与孩子平等沟通。
孩子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孩子的体验也总是被否认。
可是一个完整、真实的人,是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的。
崩溃的时候,就允许自己崩溃一会儿吧。
因为情绪并不代表我们,它会升起,也会消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所以在影片结尾,舅舅的那句“It’s okay to be not fine!”和侄子的大吼“I am not fine!”是多么的抚慰人心啊!
由于姐姐Viv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纪录片导演的Johnny被委托照顾生性有些古怪的侄子Jesse。
Jesse总把时不时冒出的各种想法直接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这给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Johnny带来不少麻烦。
便利店和街道上险些走丢,让Johnny对照看Jesse的安全性产生顾虑,Jesse也担心叔叔会因为忍受不了自己而离开。
Johnny现学现用的道歉和Jesse关于母亲的回忆拉近两人距离,树林里大声呼喊的发泄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共鸣。
在这段相处中,Johnny和Jesse都学会如何感受尊重,并合理的去表达被压抑的消极情绪。
从表面上看,Johnny一直在采访孩子,倾听他们对这世界的看法,但只是把自己作为话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孩子的世界,就像他和母亲的关系,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的Jesse,他最初是很难接受,亲密关系的距离被打破,以及对各种未知状况的担忧,都使他困扰。
Jesse像是Johnny的钥匙,不仅了解姐姐Viv作为母亲角色要面对处理家中问题的困难,以及对共同母亲所逼迫式教育的对抗。
更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缺陷,不主动,被动式的接受或者逃避问题,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舒适距离,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形成内耗。
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都站在主观视角却又意图用客观的论据来证明错误在于对方和外界,逃避问题,逃避责任。
孩子是不同的,对你的反应直接而真实,要与其对话首先要位置平等,学会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代入情绪去感受。
在这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空虚、混乱、悲伤、恐惧等负面的东西,但这都是你,你有理由可以不好,人生里也没有不好是不应该的规范,承认接受再改变,毕竟生活里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你需要成长,努力去理解你所处阶段的欢乐悲喜,找到最终的自己。
杰西父亲有精神病,老妈为了照顾老爸,需要把杰西交给约翰带一段时间。
由于一段不太完美的家庭关系,丢失了父爱,杰西孤独,不会表达感情,但是会去观察。
通过约翰抚养的这段时间。
约翰和杰西找到了双方相处的方式。
虽然双方爱对方,但是不能互相理解。
约翰作为叔叔,未结婚无子,从刚开始和杰西的脾气格格不入,到最后互相理解。
两个人都是语言上停不下来的人,撞出了不一样的理解。
约翰,你会记得我吗?
我会一直提醒你记得我。
孩子的纯真是被我们遗忘的一直在寻找的天堂 有些时候我们感到空洞也许缺失的就是这些 为什么我们人类随着年龄增长会丧失掉呢从孩子视角看待世界 因为年幼他们的观点必然是缺少经验与复杂思虑的 但是他们却有成年不具备的东西 他们的不掩饰 单纯 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样子 我们成年人需要穿越偏见狭隘思维才能看见本质 而他们就在那里 他们是自由的 成年人是狭隘的 他们是智慧的 并非我们以为的无知 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容易的说出自己的情感 他们说出了很多人要面对一生的问题 糟糕的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问题在哪 即便他们小的时候就知道 他们的善更单纯 跟接近事情本来的模样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很有智慧 但现在我已经不太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想什么了简单的剧情 牵扯出却很复杂 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大部分与他人关系与情感 涉及了面对父母死亡 与姐妹的复杂关系 遗憾的爱情 糟糕的婚姻 最干净的是主要体现的叔侄 也正是可爱的小男孩把这些关系情感柔和净化了许多 他在无形中修复了很多他太可爱了 主角也就是在陪伴他的过程感到了温暖 处理好了自己的困境 可以更好的面对人生 处理好自己的情感 再一次连接到了被模糊的亲情影片的风格我一开并不太喜欢 不仅是黑白而且是很暗色调的 但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种风格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本片 很干净 平静 真诚 又给了影片深度 光线充足的时候也不乏温暖
原发表于《陀螺电影》迈克·米尔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有关于自己的家庭。
《初学者》讲的是他晚年出柜的老爸,《二十世纪女人》讲的是他单身独立抚养自己的老妈。
今年的新作《呼朋引伴》(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翻译并不准确,C’ mon, C’ mon应该直译《来吧,来吧》)则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篇章——讲儿子。
在《呼朋引伴》里,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录音师强尼因为其妹妹的家庭原因,不得不照顾自己的小侄子杰西。
尽管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自米尔斯给儿子讲故事的一次经历,但他很聪明地并没有直接塑造一个父子情的故事,而是虚构了一个和孩子并不熟但又因为机缘巧合不得不照顾自己侄子但舅舅形象。
通过这样的处理,在这两个”熟悉的陌生“角色相互了解,相互熟识的过程中,观众也得以跟着了解角色,精巧而自然。
作为一个编导一体的创作者,迈克·米尔斯最大的才能是他能把极度私人的记忆和体验转化成非常学术性的论文电影(essay film),但与此同时不丧失其真挚的情感内核。
在《二十世纪女人》里,小男主试图通过阅读女性主义论文来了解母亲,在这部电影里,米尔斯也没有固步自封在私人的家庭生活上,而是安排了强尼去采访美国各个城市的小朋友的桥段。
因此,一时之间,这个电影突然变成了一部伪纪录片,记录着真实的平凡小朋友们认真而天马行空地谈论各种话题,从环保到未来,从家庭到社会,从种族歧视到城市兴衰...这些情节虽然和主线剧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给这部极度私人化的电影更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社会性以及学术性的探讨,米尔斯才没有想其他人私人化的作者导演一样,落入被诟病“自我重复”的窠臼。
除此之外,黑白摄影让《呼朋引伴》在视觉上也多了一份新意。
尽管这是一部很多台词但没有什么情节的论文电影,但是由于强尼的职业,观众会跟着主角一起游走于美国东西两岸,南北之间。
迈尔斯的镜头很精确地捕捉了各个城市的特色,让城市们也成了影片中的额角色。
毕竟,看着华金·菲尼克斯带着小孩穿梭在曼哈顿中国城,聊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整个电影都保持着这般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节奏。
只有到了结尾,两人注定要分开,孩子注定要回到父母身边时,观众才会猛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如此深陷在两人的亲情和友谊之中了。
#胡思乱想🎬 《呼朋引伴》菲尼克斯再次贡献崭新角色 完全不同于《小丑》里的癫狂和疯狂 而是变成了《her》里那个温柔腼腆的爱穿粉色的男人(主要黑白也看不出来穿着)甚至在影像造型上也和《her》一样展现出无出其右的生活气质 纯粹的光影魅力现代电影中的黑白不同于以往胶片质感的凌厉和高比对 通常都整体透着柔和 但其中的区别就像是《罗马》里的家庭史诗感 《弗兰西斯哈》里生活流式的呢喃核设计元素 而感受上跟后者更为接近 在同样的故事形象里也可以找到对应 那就是文德斯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一样的大人配小孩 种种矛盾和意见不合伴随着场景变化而愈演愈烈通常来说这类故事的核心主题都是关于大人和孩童视角的差异所造成的 最终也是相互理解而两相消散 但菲尼克斯扎实的演技所提供的是超越此类故事的一种人物可能 你会感觉他在演他自己 但你明知道他也许不是这样(参考《我回来了》)所以他不同于小丑里亚瑟的毁灭式演技 一种介于方法和体验派之间的塑造方法 在这里他将体验进行到底 我认为要比亚瑟那类鲜明性格人物的塑造更加困难 这不同于你凭空想象一个角色并且为其注入灵魂 而是完完全全的将自我刨析分离出第二个极度接近的“他者” 此“他者”区别于其他的特质在于 他产生于本体的“同一者” 这么理解吧 菲尼克斯即在自我特质中挖掘角色特征并且扮演他 但他又完全脱离自我 产生出另一个自我 像是演了个平行宇宙里的他
大龄未婚男士Jonny某日接到妹妹Viv的电话,要他帮忙照看自己9岁的儿子Jesse,上一次接到Viv电话还是在上一次。
一年前,两人因照顾阿兹海默症晚期的母亲彻底闹翻,母亲去世之后就再没有了联系,这次变成了照顾儿子?
Viv的老公Paul因躁郁症复发离家出走,Viv分身乏术。
都是亲人,义不容辞,Jonny直奔洛杉矶。
从职业角度来看Jonny应该很擅长“带孩子”,毕竟正在制作一档未成年人关于未来看法的节目。
但实际和这个9岁男孩相处起来,不淡定的却是Jonny。
两个熟悉的陌生人,要怎么打发时间呢?
Jonny教他用的录音设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因为“录音可以让平凡的世界永恒”,Jesse就拎着毛茸茸的长话筒游荡在LA的大街小巷。
电影半纪录片式的采访了真实生活中孩子对于未来的担忧:气候,城市,文化,种族等等问题,比起这些宏观遥远的未来,家庭似乎应该是他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他是个奇怪的小孩,但是他已经是个大人了”带着彼此之间尚存的新鲜感,Jonny带Jesse来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繁忙有序取代了洛杉矶的平静惬意。
他们的关系更近了一步,Jesse开始变得放肆。
他会询问一些Jonny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没有结婚?
”“你有女朋友吗?
”“你对我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看?
”“你和妈妈为什么不说话了?
”作为一个日常以提问谋生的人,忽然变成了被采访的一方难免有些措不及防,这种措不及防是他第一次回头去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忽然发现,在与母亲的关系里,自己一直是被呵护的一方,而Viv从未被理解和接受。
如果没有那些充满诗意而深刻的童书,电影会减分不少。
无论是Angela Holloway的《The Bipolar Bear Family》,或者Jacquelin Rose的《Mother: An Essay on love and Cruelty》,回答了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问题,也帮助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与其说是为儿童准备的,不如说是安抚成人心灵的良药。
敬请补充书单。
故事没有结束,工作需要他们再一次出发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新奥尔良。
这里有音乐,有变装游行,整个城市充满活力,但是Jonny倒下了。
Jesse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成熟,也难怪,成长在特殊家庭的孩子,应该很早就学会这一切了。
假装孤儿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他独有一种表达方式。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互换成长彼此成就,也许就在这一刻。
C’mon是今年推出的多部黑白电影之一。
失去了视觉上的刺激,也许人们会更加专注于声音,也应和了Jonny的工作。
不是特别了解导演Mike Mills,但他的前两部电影《Beginner》(2010)和《20th Century Women》(2016)分别是受自己去世的父母启发的,到了这部《C’mon C’mon》他自己已染成为一个父亲。
五年一部的节奏,代表着人生状态的改变,而他对于家庭关系的描画不能说胜在深刻,但却无比温暖。
Joaquin Phoenix不用说了,小丑已经证明了他的“恶”的实力,Jonny是他的善良与茫然。
而在吹Viv(Gaby Hoffman)之前我只想问,这个女人是怎么瘦的如此彻底的?
上一次看到她还是《透明家庭》中那个混不吝的小女儿;对于Woody Norman(Jesse),只能说,好莱坞的未来在英国。
从隐藏封闭到放开自己,再到某一瞬间的崩溃,和触不可及的未来相比,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生活中点滴累积的温柔与心碎。
关于成长的记忆,总有太多值得纪念的瞬间,不出意外的话陪你长大的人会先你遗忘,请记得:I’ll remind you of everything.
没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对话,对话的内容展示了很多处理情绪的办法,二刷觉得更有趣了。
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当下很有趣,舅舅的反思和跟妈妈“忏悔”更有趣。
- 别再抱怨原生家庭或其他对自己的伤害,意识到了伤害还没去改变,停滞在抱怨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
能让自己改变的只有自己。
- 觉察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情绪,接受它,让它变成你的力量。
一些些想法,但也仅是我的想法,肯定不是事实,可以没有意义。
假装深刻 假装有趣 假装灵气 其实可看性不强 适合网红咖啡厅24循环圈播放 做打卡拍照的背景
柔软的、未多解释的、未曾说出口的、后悔说出口的、相互的、无法理解的、难以共情的、《他国日记》式的、无法防备的、不曾准备的、柔软地,柔软地,柔软地 #SIFF2023
可能是丁克的原故吧,真没觉得这部作品哪好……
没想到主角竟然是小朋友,最动人的也是他最表演,以及和大人的互动部分,导演对小朋友的心理拿捏还是很准确的。
外甥和舅舅
感恩节的夜跟一群人一起坐在LA的电影院里看Venice/Santa Monica海滩。想到与此同时有在纽约的人透过这个电影正在看着纽约,底特律人在看着底特律,奥克兰人在看奥克兰,还有路易斯安纳。小感动。城市总能给我最好的慰藉。
全程都是小孩粘在身边喋喋不休,观感可以跟《暗处的女儿》一拼
稍显套路,华彩段落是对采访录音的使用(阿巴斯通俗化),男孩模仿大人声音自问自答,看得眼眶湿。有两处不喜欢,一是完全没掌握手机消息的拍摄方法,纯靠字幕打,二是树林爆发叫喊戏,说教味浓了些。
看完了才发现男主是菲尼克斯😱 片子侧面描绘家庭、母子、姐弟、父母、母亲的困境和相互理解到和解的过程,实则在讲女性。母女间的母亲和女儿,夫妻间的妻子,姐弟中的姐姐,母子间的母亲,没一个角色都带着困境和无奈,看起来好像是老套路,但细心描绘地方式比老套的美式亲情讲得清楚很多。jonny最后对姐姐表达抱歉的时候,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可能这辈子都得不到。还有,美国孩子对未来地描绘都是希望和乐观的,孩子们用心描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我们的孩子能在10岁的时候思考这么多这么清晰么?还是埋头在父母的期望里没有办法挣脱?看似随意的故事却讲了很多内容,a24的选剧本视角果然很不同~
音乐抢戏得看不进去,或许也因为今天的大事件觉得电影里的谈论都太小打小闹了。
平淡、细碎、舒服的黑白电影
是成人的兒童片,也是兒童的成人片。小演員的表演太好了,他的表演、語調、身體都有著巨大的複雜性,和那麼厲害的演員對戲也絲毫不遜色。紀錄片的視角和小朋友的回答著實讓我感到十分驚訝,自由世界的小孩他們的所思所想、表達都已經到達那麼厲害的高度了。
撇开舅舅和外甥这层关系,其实是两个平等个体互相慰藉和成长的故事。生活需要絮絮叨叨的说,也需要推心置腹的听。黑白胶片很有意思,既防止了温情过曝,又增添了日常的疏离感。从“初学者”到“二十世纪女人”再到“呼朋引伴”,我发现Mike Mills真的很对我的脾性啊~
今年目前为止最治愈我的电影,创伤与修复,排斥与接纳… 我时常忘记,有无尽的感受等待自己挖掘。争取写一篇
奇怪的是看到这样一部电被人诟病没有剧情做作矫情可看性低下?人确实有发表自己对电影看法的权利 可我也还是很想说有这些看法的人对电影的理解实在是有一点偏颇片面了 8.5/10 浪漫在于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已经被成年人定义的世界吧
Coast-to-coast babysitting story... 黑白片就是有不同的故事感觉。很多远景及大俯拍城景真不错。就是一个普通小童能挖掘出来的深度是有限的。所以全片推进感不是太强,不如片长缩短到90分钟内。评:3.7星。
熊孩子陪伴记,黑白影像穿梭在城市间颇有精致感,在对话堆积的影像文本里颇有文学性,作为表象的与儿童的对话,以及潜藏在对话字面意义之外的潜台词,联系到作为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的释放,诉说和倾听的关系是相互的,也是对位的,但是在营造故事性上就难免被牺牲了很多,让剧情多少有些寡淡无味。《她》之后杰昆另一次以温柔感性的演绎,表演上非常松弛,在城市中行走,与孩子对话,稚嫩的言语只能用最感性的方式来回应,燃鹅毫无逻辑的吵闹论谁也会失去耐心。
今年最后一部电影,拍得轻松,看得很舒服,有几段用录音语音的方式打破时空的方式挺喜欢的,但是整体不痛不痒,很多关系层面的东西没能探讨得更深。
#NYFF59# “养儿方知儿女恩”,男主吐槽娃有多么难带,被女主一句“welcome to my fucking life”呛回去。快速精准的镜头剪辑,居然把这个有点老套的故事带出了舒服的节奏,Joaquin和小演员Woody Norman的演技都很精彩。
匠气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