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的爱狗被车撞死后,他十分伤心郁闷。
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当老师做用电击青蛙的方法使其神经抽搐的实验时,他有了救活他的小狗的灵感。
于是晚上,他引了天上的雷电电击小狗的尸体,使它复活。
重生的小狗吓坏了男孩家的邻居们,他们视这只狗为怪物。
邻居们追赶狗时将狗和男孩逼进一间小木屋,失手几乎烧死他们。
但小狗却将男孩救出,自己死去。
邻居和男孩的父母为之感动,决心再次救活它。
他们用汽车发动机制造电能,又一次救活了这只狗。
作为一部翻拍电影,《科学怪狗》动用了新形势,在故事中填塞了更多的内容。
无论好坏,至少让情节很切实的丰富了许多。
因为感情的丰满,使这部定格动画有了那么些许别有风情的意义,很像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寻找逝去的青春与美好。
小时候看童话,总是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的在一起,被虐待的灰姑娘终于打败了邪恶的后母,巫婆受到惩戒,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论过程如何艰难,最后都会是幸福的大团圆,而且这艰难的过程,往往篇幅短小,且一带而过,所以,这就是幸福的童话。
在童话中,幼年的我们安然入睡,伴着微笑,伴着快乐。
但是童话是属于孩子的,在这里,你幼年的动物玩伴会一直陪伴着你,在这里,死亡的阴影永远笼罩不到,在这里,孩子拥有的永远是最大的能量,因为这是属于孩子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正如彼得潘可以永远长不大。
不过成人世界里,不是这样的,Frankenstein不是你的玩伴,不是你的宠物,它是人人厌恶害怕的怪物,是缠绕你终身的阴影,是死亡的腐肉,是不可原谅的灾难。
所以迪斯尼是属于孩子的电影。
科学怪狗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电影,这里没有成人世界的纠葛,没有深邃的理念,没有对事物本质的分析和思考,这就是一部满足孩子幻想的电影。
当我把这部电影的受众定位于大人的时候,这部电影没有令人深思,也没有发人深省,甚至连启示寓意都缺乏足够的依据,是不成功的;但是当我把这部电影的受众定位于孩子的时候,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它简单,幼稚,直接,给孩子希望。
所以说,成人的世界终究是和孩子的世界隔离的,成人的世界是复杂的,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直接的。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感触不深,也许是因为已经没有了孩子的心吧我只知道,逝去的不会回来,任性改变不了未来,科学不可能起死回生。
我们最终要面对自己深爱的人离我们而去,不能逃避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我们最终要明白,好人不一定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会有坏报,我们最终会知道,生活不像童话世界一样,每一个结局都令人微笑。
也许,Sparky永远不会回到你的身边。
你终究要学会一个人走,走出自己的童话世界,把它永远留在那里。
曾经带来无限哥特惊喜和瞎想的蒂姆·波顿似乎越来越有被迪斯尼招安的倾向,他曾经是本人最欣赏的导演之一,然而在《理发师托德》之后,下滑的轨迹似乎在加速并且没有回暖的迹象。
今年5月曾经在一个很像《科学怪狗》闪电夜的傍晚去了电影节捧场《黑暗阴影》,盼望两年却盼来了一部肥皂剧;此番回炉重做自己28年前的半小时短片,波顿却依然没有带来惊喜。
就如同片中那一次又一次的电击,却从最初的惊喜到效果越来越不如预期一样,波顿电影似乎从《艾德·伍德》、《剪刀手爱德华》那样的哥特仙境到了现在《爱丽斯漫游仙境》《科学怪狗》般卖老本,观众渐渐已经习惯他的人物设置(强尼·德普虽然没有出现,可是victor依然还是强尼·德普范儿),场景设计(整个街区布景都和剪刀手爱德华无差),乃至配乐(丹尼·艾尔夫曼真心只有那几个音调)。
然而,作为波顿粉,还是得说两句好话,开头一段的仿电影充满对怪兽电影的致敬并很好地展现了sparky的可爱之处;前半小时多次运用精彩的剪辑在近似图像之间切换自如;原版的30分钟里过多的运邻居对sparky的惧色来升级到最后的木屋段,这个人物变化的突兀转折在长篇版被几个孩子急功近利的复苏动物给替代了,算是个不坏的主意;另外,最关键是黑白动画效果:满分!
再次无限期待的小失落依然不会影响本人对波顿的追逐热情,不过确实感觉他如果不在下一部作品有所新的尝试和突破的话,恐怕连波顿迷都无法再被电击救回了,波顿你何时东山再起?
片中的科学老师说,你做实验,如果没有‘心’,结果就会不同,虽然是翻拍他以前的短片,但这部确是很有心的电影,正因为有心,观众才会被感染。
之前有很多网上的留言说蒂姆伯顿老是重复自己,已是江朗才尽,经过好几部平平的片子,好像也确实是这个样子,这次很高兴看到他重返状态。
歌德恐怖,50年代美国保守沉闷的郊区小镇,不合群的古怪小孩,这些都是他驾轻就熟的领域,没有意外,换来的是一个非常扎实的作品。
虽然故事是可以预料,但反而觉得更加集中,节奏细节上的也是考虑周密。
让我意外的是,即使做了后期6个多月,即使是粗剪看了好几遍,即使是睡眼惺忪地在周日大早赶到电影院,在大屏幕看了正式配乐的电影,还是发觉自己被感动。
我想任何小时候养过小动物的人,在小狗被车撞死那一节,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小观众的懂点电影的家长,那么片中对b级恐怖片致敬则是处处可见,小到那个‘龟斯拉’的名字叫‘shelly’, 明到片中电视上放的是经典hammer恐怖片'Dracula',以及每个镜头的设计灯光,都是渗透了类型片的风格。
改为动画长片后人物刻画更加饱满,出彩的猥琐小孩和心高气盛的日裔男生是我最喜欢的,很多地方也很搞笑。
虽然大家觉得影片的欢乐结尾有点弱,但是这是一部迪斯尼的影片,任何有大公司在背后的电影导演是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自由,试想下家长会花多少功夫来安慰伤心的小孩子,而大多数家长塞进张迪斯尼dvd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小孩安静下来,我想迪斯尼是不会冒这个商业上的险弄个悲剧结尾出来,尽管在片中有隐约的不同结尾的暗示。
我觉得这是部4.5星的动画片,前几天看了阿德曼的神奇海岛团,完全不同的风格,也有很多异想天开我非常喜欢的地方,但是相比之下我觉得海盗团有点散,相反这部更简单紧凑,似乎效果更好。
还没有看过通灵男孩,没有比较,但沿承奥斯卡一贯对于向电影史致敬的感情分,这部还是满有希望的。
这部片的3D是后期转的,也是做得比较出色的,听说做转3d的工作人员对这部片也是非常有爱,但我可能还是推荐看2d,因为可以看到更多视觉上的细节。
谁说动画片没有感染力?
比起接连不断的大片,这部绝对是我看过的最有心有爱的一部。
虽然动画片比live action在制作上要费时费力,我也在‘狐狸爸爸’之后发誓不再浪费时间做动画片 (这部基本上和‘狐狸爸爸’是原班人马,在东伦敦奥运场馆边上的3 mills studio拍摄,从‘狐狸爸爸’之后就开始,可以说连奥运场馆都造好了,这部还在做收尾)但是今天看了电影,我想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去做动画片的。
这个电影都是黑白的,却有些新鲜感。
电影里的人物身材都挺独特,有的像筷子一样纤瘦,有的像土豆一样肥圆,很奇特的卡通形象。
在电影里一切都是黑白灰的,却给人一种艺术的既视感。
开篇黑化的迪士尼,我就有预感这是一个好电影,事实上,这个哥特童话确实不会令人失望。
我感觉维多就像作者的缩影,一个怪咖,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会成功,可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科学怪狗》作为一个翻拍电影,对比之前,似乎填充了很多新事物,比如维多的感情。
整个电影看上去就像一个年轻人在寻找自己逝去的美好。
电影的讽刺意味很深,二十年前那只重生的机器狗搞得小镇天翻地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二十年后仍未消退,人们仍是那么善于曲解可能。
再过二十几年,我们是否不再恐惧,不再善于曲解可能,而是制造可能。
我们不能永远安于现状,至少应该保留着好奇心,坚决不能让那重蹈覆撤的世袭制延续下去。
人们不爱科学,但至少应该保留孩子们的好奇心。
黑白定格动画,殿堂级的光影效果。
这是一部汪星人向喵星人猖狂进攻的电影,在塑造主角伟大光荣激萌形象的同时,充斥着呆傻苶痴等种族主义的辱猫描写,并含有猫与鼠合体、惨遭虐杀等少儿不宜的情节。
感情易受伤害的猫奴请自重。
看 着这群杏儿眼的小镇居民就知道这是蒂姆·伯顿的世界,可以让人感觉到他那满腔的热情和那颗哥特气的童心,顺便像【科学怪人】和那个年代的恐怖片致敬一把。
这是一部有趣的定格粘土黑白动画,却不是伯顿最好的,技术一流,只见热情不见亮点,就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商业流水线制作。
画面风格与蒂姆-波顿的短片完全相同(黑白、定格动画)。
“水猴子”(也就是改造后的丰年虾)和“永久隐形的金鱼”都是当时美国真实存在的宠物,并且都是发明家Harold von Braunhut的发明。
剧情介绍维克多的爱狗(火星)被车撞死后,他十分伤心郁闷。
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用电击青蛙的方法使其神经抽搐的实验时,他有了救活火星的灵感。
于是晚上,他引雷电电击火星的尸体,使它复活。
重生的火.星吓坏邻居们,他们视这只狗为怪物。
邻居们追赶火星时将狗和维克多逼进--间小木屋,失手烧他们。
但火星却将维克多救出,自己死去。
邻居和维克多的父母为之感动,决心再次救活它。
他们用汽车发动机制造电能,又一次救活火星人物背景火星一 杂种的斗牛犬, 它对世界的好奇心与自己的主人维克多相处很好。
火星喜欢追球,而且是维克多所拍摄的那些电影中的绝对明星。
它有着无穷无尽的活力与热情,这也让它根本不会死亡维克多一聪 明又勤勉的十岁男孩。
他喜欢科学,和自己的父母还有火星住在荷兰的市区。
维克多喜欢拍摄电影,并且喜欢高一些小发明.●艾尔莎一维克多的同学兼好友。
她和自己的暴君叔叔住在维克多家隔壁。
叔叔一直逼着艾尔莎要在今年小镇的庆典活动_上做主角。
艾尔莎也很喜欢宠物,她有一只狮子狗。
而且,她很喜欢维克多和火星。
似乎从2012的开始,复古和怀旧就瞬间变成电影圈的大时髦。
怪蜀黍波顿也翻出了自己84年的同题短片和迪斯尼再续前缘,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没有基友德普和老婆海伦娜的铁三角、甚至连彩色都没有的黑白动画。
简单,或者更不客气的说,简陋只剩下蒂姆·波顿杀手锏哥特元素的《科学怪狗》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当然也可以面对那些对《黑暗阴影》已经无从吐槽的观众面前,《科学怪狗》帮波顿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圣诞夜惊魂》那个童心不老的波顿和《僵尸新娘》那个温情满满的波顿。
只是对于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而言,无论主角再怎样九九八十一难,观众闭着眼都知道结局必定是大团圆,所以就算是波顿,一旦被迪斯尼招安了也成不了例外。
《科学怪狗》是可以让哥特电影的影迷兴奋到尖叫,波顿把太多对成就了他的哥特的敬意融入到电影的角落里。
在把僵尸狼人吸血鬼都玩儿过一遍之后,波顿回到了哥特的起点弗兰肯斯坦,同样是尖下巴和大得吓人的眼镜,只不过这一次故事的主角变成有轻度交流障碍的技术宅维克多和他的小狗sparky。
spark这个词本身就有“电火花”的意思,所以故事的脉络也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当然波顿那些小心思,只一个名字是绝对不够的,sparky死后复生变成科学怪狗,脖子上两颗螺丝钉一眼就能认出它活脱脱是科学怪人的翻版。
小家伙和邻居家的贵宾狗眉来眼去却一不小心电流过猛,小母狗头上多出一道闪电纹也戏仿了科学怪人的新娘。
就连那个嗓音沙哑的驼背小子,也是弗兰肯斯坦博士助手的标准造型。
再比如维克多邻居家的小姑娘叫范海辛,而结尾她又恰好被猫变成的吸血鬼蝙蝠攻击正是致敬了经典的吸血鬼类型片;复活的变异动物们大闹小镇,鬼斯拉在横幅后一声咆哮、市长情急之下躲进厕所,都是《侏罗纪公园》经典的桥段。
很多类似的小细节,未必对故事本身有多大的贡献,却能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唤起记忆中的惊喜,怀旧之意本没必要拉大旗喊口号,细节的令人感动才是有诚意的怀旧。
无论是哥特文学还是哥特类型片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怖感刺激下肾上腺素飙升的兴奋。
弗兰肯斯坦在一干哥特故事中显得非常另类,因为它不同于僵尸吸血鬼那样纯粹的虚构,而是融入了科学元素。
波顿借电影中老师之口对“科学”做了一番解读,他说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惧,科学家则不会。
科学家会多问一个问题,也会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会被无知的人无知的利用,于是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不得不说这听起来怎么都像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毫不留情的嘲讽,就像你与其去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反映原子弹的工作原理,为什么就不骂那些滥用核武器的国家呢?
人因为借助了科学的力量便无知的更加肆无忌惮,无知的去挑战自然界原本的规律,就像电影里的小孩子有意无意的说,自从小镇建了风车就每天雷雨闪电不断。
科学的话题被放置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很多导演都试图探讨科学究竟能给人类带来什么,还是科学潜藏着摧毁一切的能量,波顿最终给了“科学”一种浪漫的理解,之所以相同的科学实验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你赋予科学本身的情感不同,情感本身也是一道试剂,爱加科学才能等于成功。
我很喜欢波顿的电影就是因为无论他看起来怎么哥特,内心世界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波顿电影里的主人公似乎总会有一些共同点,不怎么爱和别人交流、表面看起来木讷实则心地善良、多半还会用心灵手巧的一面,维克多也是这样一个典型被波顿化的geek男孩。
他和那些波顿孤独症侯群的成员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有唯一的朋友sparky,所以sparky意外遭遇车祸才有那么大的动力去驱动他为它做这样一个起死回生的尝试。
当然我们只有在看一部动画片的时候才会相信也愿意相信sparky最终一定能够活过来,现实生活中同样养过宠物的我在它离开之后只能祈祷它在属于它的世界一切都好。
维克多的妈妈说,那些离开我们的并没有真正离开,而是永远的住进我们心里一个特别的地方,我想这就是波顿非常独特的魅力所在,他能够让我们在虚构的世界里开心与感动的流泪,也能让我们在回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时带着眼泪微笑。
他即使穿着黑色的斗篷,也单纯的相信爱、相信美好,喜欢童话并不是一种幼稚,而是一种坚守美好的执着,波顿的黑色童话游离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现实着也美好着。
如果一部动画片能看出如此多的门道,并且不是我的过度阐释,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这部动画片本身是制作者的用心之作。
在几部大场面大制作动画片连番轰炸之后,黑白单格的《科学怪狗》带着返璞归真的清新让观众忽略色彩的炫目效果只简简单单的听故事。
至于它突破重围高歌猛进杀入各大奖项提名,得奖之路上几个对手也都是不容小觑的实力派,最终花落谁家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能在80分钟和家人一起听完蒂姆·波顿讲故事,不正像电影的开始,维克多一家的生活那样,简单、温馨又美好。
电影 弗兰肯斯坦 描写的是科学创造生命,而科学怪狗,写了如何将一个失去的生命挽回。
这两个题材大概对造物主来讲都是巨大的挑战吧。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炼丹,信教,寻找长生不老药,修炼长生不老法,躲避死亡,或者希望在来世获得拯救。
为了获得这些,人类也做了持续的努力,为此,东西方世界不约而同的刻画出了一个超脱于人类之上的天界,并为这个天界设定了秩序。
人们在自己的记录中描述着对长生的向往,在文学描写中刻画想象中的着长生的样子。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对人类研究的深入,长生不老的希望似乎比以往有更大的可能性。
弗兰肯斯坦 为人类打开了创造生命的大门,而这只小狗通过科技,在失去生命后重新拥有了生命,生命如果能够这样延续,虽然形式上差些,但对那些有需要的人来说,也许不是坏事。
但真的不是坏事吗?
第六日中的教授的夫人因癌症去世,在她每次去世后,教授都要用克隆技术将她复活,教授心满意足的看着自己的妻子不断地躺在病床上,而妻子的痛苦却在每次复活以后累日聚曾,每次漫长的死亡过程都让她痛苦不堪,这也许是佛家的现世轮回吧,活着不断地经历死亡的痛苦,是需要巨大勇气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极度空间中的杀手,每次被打死甚至炸碎以后都可以通过机器恢复原状,然后又投入战斗,知道最后灰飞烟灭为止。
源代码,明日边缘和奇异博士中,主人公通过无限死亡的方式通过重重关卡达到最终胜利,简直就是人类极品,试想,一次次复活就意味着一次次血肉横飞,这场景分明就是地狱。
再生是这样的,长生不老是更加对人性的考验!
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周围的亲人朋友不断地因为衰老和疾病而死去 ,看着人一茬茬长大又一茬茬的凋敝,到最后,所有挚爱亲朋都已经随时间消失,孤独一人活在繁华世界上所感受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孙悟空学艺,获得仙术,菩提祖师说了三个五百年的大劫,每一劫都要遭受灰飞烟灭之灾,这是对长生不老的另一种考验。
金刚狼系列电影,罗根主动寻找死亡,他厌倦了不断经历心爱之人的死亡,厌倦了这种没有意义的长生,而在复仇者联盟中,美国队长最终也放弃了长生不老。
生命的长度对生命本身有多大的意义呢?
随着身体的衰老,人体中会长出各种各样奇怪的但人体又不能够负担的器官(也许是肿瘤),这让人在长生的过程中也在经历正无尽的痛苦。
佛陀说,生即是苦。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有些消极,但作为经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是对这句话的验证。
人生幸事,中国一句谚语已经有了总结: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除了这四件事,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说是喜得贵子,但是生育是人类的惩罚之一。
人活着的时候觉得有无尽的享受,但实际上也有无尽的病痛和衰老,而后者似乎是多余前者的,这让人类感到不可理解和绝望,为什么会是这样?
让死去的狗狗恢复生命,对狗主人来说,他获得满足,但对于狗狗是不公平的,复生并不能让狗狗摆脱死亡和痛苦,于是它就要经历第二次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死亡的结果,这岂不是太残忍了。
僵尸版闪电狗,还没闪电狗好看呢。老调重弹,毫无新意。片尾很像莫文蔚唱的- -
看哭了……
哥特 哥特 还是哥特 不思进取!
可以带着自家狗狗看这个,然后跟它说,看,不用担心,你死了也可以再活过来的~~~(失望个啥啊,蒂姆波顿本来就是哥特外表下搞温情的)
一直对定格动画没大爱。片尾曲很棒。感觉TB也再拍不出什么牛逼的了。
a little creepy
走的是僵尸新娘风格,但尼玛虎头蛇尾啊!!!!
又是一个geek 我发现最近哪哪都是geek 为什么屏幕里的geek就那么可爱 身边的geek就被我当成weirdo呢
每次都对波顿有期待,每次都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
个性鲜明,未如前作。
飞机上看到睡着。。。
这部电影有着很明显的个人印记,还对导演自己84年拍摄的实验性作品进行了致敬。如果抛开这些小话题的话,这片给一个普通观众的感觉太一般,只能说刚好及格。
在结构、场景、细节上都对《科学怪人》进行了工整地临摹,波顿大叔,你就是不能由性自个儿胡来。
期待了挺久,依旧很burton但是略有失望。阴郁怪咖不及短片vincent,欢实闹腾不及圣诞夜惊魂,对人性什么的探讨不及9号,感觉什么都似乎有一点儿又似乎都没给足劲儿。当然这不影响我继续期盼着亚当斯一家,burton的cult风太太太对气儿,这个无解。
可爱的有点过分
定格动画再来一斤!
自己跟自己致敬 还有这么自恋的人哈....开始比较无趣 后来加入众多怪兽大乱斗还可以 伪哥特 比较一般吧
一点都不喜欢蒂姆伯顿!!!
还不错
风格太别致了!!各种冷幽默~ Tim Burton就可以把20分钟的剧情延伸到90分钟还丝毫不冗长~ 最后不要脸的说Victor我的菜!he is not weird..he just lives in his own world. 听到这个好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