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候看的唯一被感动的片子;当时只觉得做父亲的很伟大。
后来和同学谈论一个13岁的主角子为什么总是在琴谱里面放美女图片。
得出2个结论,一是青春期发育;二是对美好事务的追求,有着天分的艺术家感情总是非常细腻,都有着对美好事务的向往(原谅我把美女拟物化了)。
故事有2条主线:1,父子之间的感情发展过程,影片主要突出的。
2,主角的成长过程,成为艺术家的过程。
一个小提琴家的成长经历越是曲折,越是能演奏出悲壮的曲目。
前提:这个主角子为什么有艺术家的潜质?
从小缺乏母爱,只有小提琴陪伴,基本属于无师自通型。
成长期:第一条线中,主角演奏出来的只是夹杂了自己对母亲思念之情的音乐,虽然能够打动人,但离大师级别还是有距离,且缺少明师引路。
所以父亲一心希望主角可以有个明师提携。
父子关系融合。
第二条线中,从到王志文家里练琴,到认识了风尘女子。
主角子在这个阶段基本是成长的,不仅仅是琴技本身,还有自己的性格。
成熟期:第一条线中,不懂艺术的父亲以完美的角度去要求一个艺术家,撕毁主角的美女,于是父子间开始有裂痕。
到父亲回家,主角子寄宿到教授家庭,主角在这个阶段对父亲有强烈的不满情结。
第二条线中,主角子和王志文之间的冲突,和风尘女子间的关系融洽,更始期性格迅速发展。
高潮期:第一条线中,主角了解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
父子关系得以融洽复合。
第二条线中,主角看到了一起练琴的同伴的种种表现,成熟了,并且真正的长大了,其性格发育成熟。
琴技自然更上一层楼。
在高潮部分,1,2两条线合成了完美的结局。
本来下午打算去检查眼睛,看完这部电影哭得稀里哗啦,去不了了。。。
在这个感情越来越淡漠的时代,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好像沙漠里见到绿洲、戈壁中寻到清泉一般清新脱俗。
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成了“人脉”,情感的交互与付出成了“情绪价值”,对别人的付出与帮助成了“投资”,恋爱与婚姻成了综合考虑颜值、财富、学历、情绪价值等条件的买卖。
总之,人活得越来越不像人,越来越没有人味,越来越像是精准算计、趋利避害的冷冰冰的机器人。
就像一个短评说的,这个功利的社会,浪漫而单纯的人越来越少。
影片的最后,揭晓了刘小春身世的秘密。
原来,他是个在火车站被遗弃的孩子,身边放着一把小提琴。
刘成捡到刘春后,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得知他有小提琴天才,便倾尽所有为他付出,盼望他有朝一日功成名就。
秘密揭晓之前,一直以为刘成不过是千千万万个“鸡娃”家长中的一员,自己这辈子没指望了,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刘小春是个很幸运的人,怀着过人的小提琴天赋,一路得到众多贵人不计成本、毫无算计的帮助。
当然,小春本身也是这种人,卖掉小提琴为莉莉买貂皮大衣,在将要参加国际比赛、改变命运的夜晚,放弃了一战成名的机会,跑到火车站与父亲、莉莉和江老师汇合,在名利和真情之间选择了后者。
为养子倾尽所有,独自怀着秘密,默默离开的刘成。
有着过人音乐才能,却性格古怪与世俗格格不入,养了一群猫的江老师。
得知小春卖掉家传小提琴给自己买貂皮大衣后,花光所有积蓄也要挽救小春的捞女莉莉。
当然,也有城府极深,孜孜不倦地PUA徒弟,精心算计每一笔感情,把徒弟当做名利路上工具的余教授。
以及为了抢夺机会,毫不留情诛心打击对手的林雨。
影片中对各类人物的刻画,复杂多面性的体现,十分丰满。
影片中的音乐,也饱含着情感张力,动人心魄,是影片成功的重要一环。
刘小春的扮演者唐韵,本人就是个音乐天才,4岁随父学琴,7岁登台,9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音乐附小,并且师从林耀基、Robert.Lipsett、李伟刚等国际著名音乐大师,和刘小春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目前唐韵本人很低调,公开的采访与信息很少,在b站上能找到少数几个演出视频。
这部电影,以及《霸王别姬》还有《荆轲刺秦王》,是我最爱的三部陈凯歌电影。
没有看的末代皇帝,孩子王,赵氏孤儿暂且不算。
我不记得是初中还是高中看的了。
第一次看是在中央电视台,只看到了一个片段,就是刘春在火车站一边流泪一边拉出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当时只是被强烈的画面感所震撼。
后来,虽然还不会上网,就凭着记忆到租碟子的地方跟老板形容自己看到的那一幕,老板居然也看过,这才租到了这部片子的VCD。
我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看片子的情形,我还依旧止不住热泪盈眶。
时隔多年,在遥远的大陆另一头,在我想起我的父亲的时候,我会想起这部片子,会为了那些情节,那些镜头止不住泪流满面。
我依旧记得起刘佩琦抱着婴儿在车站焦急的喊着“谁的孩子丢了”。
人群向他反方向走过去,漠然的人群和焦急的刘佩琦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这个孩子的命运,只有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关心,而之后,两个人的命运就牢牢绑在了一起。
陈凯歌在这部电影里用对比用到简直出神入化,这个尘世的黑与白,爱与恨,都无所遁形。
刘佩琦在里面,总是特骄傲的说“我们家春儿”。
他为了他们家春儿付出了一切,任劳任怨。
先求江老师收下刘小春为徒,性格桀骜不驯的江老师让刘小春体会了如何让生命的激情融入音乐。
而之后刘佩琦在听了余教授的演奏会之后,又低三下四的求余教授收下刘小春。
余教授则是要将演奏者的生命抹杀变成一张白纸好重现古典曲子中原作的灵魂。
这一放一收的对比正成就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对比——感性和理性的撞击。
刘小春跟着他爹从小镇走出来,走到了大城市。
他面对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变数的世界。
他就在不断的选择。
除了江老师和余教授的对比之外,他还在莉莉那里看到贫穷与富贵的对比,余教授高尚背后的世俗以及莉莉世俗背后的高尚。
他和同学之间,面对着反叛和顺从的对比。
可能有人说这部剧中规中矩,起承转合。
但是就凭刘小春最后放弃了富贵选择了贫穷,放弃了理性选择了对父亲的爱,放弃了顺从选择了反叛,放弃了虚伪选择了真情,我就想为这部剧鼓掌。
这个世界渐渐在失去本来的样子,但是人心里始终怀着最本真的力量——这种感动,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
唤起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只要做到这一点,一部电影就能被称为经典。
我讨厌那些喜欢凭着自己了解几个电影专用名词,假装自己是批评家的人站在技术高度来评价电影。
那些在电影院里浸湿餐巾纸的泪水是无可否认的,在D搭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微微发抖的心跳是无可否认的,人心里还藏着的真善美也更是无可否认的。
这部电影带来了无限的感动,10年后的今天依旧能勾起我对父母的爱和想念,它就能值五星。
刘小春最后奔跑在北京的街头,在当年刘佩琦拾到他的那个火车站,用对父亲最真诚的爱演奏一曲,那是最完美的舞台,成就了最完美的演出。
世俗对成功的评价,掌声和鲜花,都不再存在。
对亲情的感激,成为生命最高的礼赞。
我歌颂这部电影,我歌颂最美的人生。
结尾的剧情按照角色的心路历程 挺正确的,爱奇艺评论说小春是被林雨最后一番话哄骗才自己放弃比赛去追爸爸,我觉得并不是,有些片面。
从林雨和小春这个竞争的劲儿来看,她天赋不如小春、但是真的重视这个比赛、全心全意在拉琴和准备上,林雨的视角是半路杀出程咬金。
小春最终放弃比赛去车站追爸爸,他自己做选择占比非常之大、不是受外人影响,首先 他不知父亲其实是养父时,就想放弃学琴和比赛、跟父亲回老家,没有母亲,父亲一手把他拉扯大,他怎会愿意与父亲分隔两地?
他非常爱自己的父亲;林雨最后一番说出她对余教授买下小春旧琴行为的看法、一些可能会影响小春的揣测,小春没有片刻相信或指责余教授就夺门而去,他完全是欣喜:从婴孩时就陪伴他的那把旧琴重新回到手里、并焦急 担心追不上爸爸的火车,他不怕错过能让他一夜成名的国际比赛,他害怕他的成功没有父亲的见证!
小春知道林雨热爱小提琴和音乐,同时有君子成人之美的意思在里头。
本来想用“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却被用来评价别人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这个引荐语来表达我今天想讲的主题——道德绑架。
后来想想,我用这个我觉得很对的自我标准去判定别人不道德,那岂不是本身我自己先不道德了?
逻辑真的很有用。。。
这部电影是陈凯歌在2002年拍摄的一部电影,网评上说这是陈凯歌的转型之作, 从《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荆轲刺秦王》的人间传奇,转变到《和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和人性的表达。
我对导演的电影没有很大的了解,但是这部电影确实很好的抛出了一个难以决定的选择题: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事业和感情的两难选择,你会选择和谁在一起?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提琴天才与他的养父一起到北京寻找名师,天才学习,养父辛苦赚钱的日常;直到遇到了一个成功教出世界级小提琴手的名师陈凯歌,因为需要在老师家中长期住宿与学习,两父子的感情开始慢慢生疏,养父知道自己的责任快完成便心想回乡,天才不忍就这样失去父亲,毅然放弃国际级比赛去火车站寻找父亲。
好了,你们已经知道结果了,就是小提琴天才在这道选择题上选的是亲情。
那我想说什么呢?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里面关于“很好的处理了道德绑架”的人设。
那就是天才的养父刘成(刘佩琦饰演)的全部人设细节。
从他的生活经历看,他是一个典型的新中国时期的乡下农民,也是一个对外面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和防备的农民工;本该在乡下好好干农活的他却到北京吃苦找名师培养儿子;从他的性格上看,憨厚老实,带有普通老百姓身上都有的小市民思想;从他对待儿子上看,最看重的就是小提琴天才儿子的培养,一切只要是为了学习小提琴就是上刀山下火海的辛苦也不怕。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说的都是他具有可以实现“道德绑架“的【弱势因素】,已经完全构成了可以要求小提琴天才抛下北京繁华的生活,跟”爸爸“回家一起享受晚年。
没有读过书的刘成并没有要求小天才这么干,反而是默默买了最早的一张车票回乡以免打扰他的比赛。
因为他认为无论如何这都是小天才自己的选择,自己虽然作为抚养他长大的亲人,但却没有可以要求他为了别人改变自己的权利,也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小天才身上的权利,这就是我认为的”很好的处理了道德绑架“的人设。
相反的,同一时间看的《最美乡村医生》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道德绑架片,看到后面女主即使不愿意,但碍于母亲大人的嘱托,要委屈才华蜗居乡村当一个小小的乡村医生,你会觉得,在感情和事业里面的选择,即使到后面的你心甘情愿,那也是束于你心中对别人看着你逾越所谓的“公共善“(社会道德底线)的一种忌惮。
一个望子成龙的故事,也是一个反映孩子青春期心理成长的故事。
对外界的好奇,对异性的好感,对父亲从亲密到不满到理解,以及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情节设置有的不太现实,但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真情与假意交织的世界,真情还是可以打动人的片子的节奏分布过于平均,感觉好像看了三个故事,连贯性和交融性不是特别好,以至于结尾凑齐了三个人也显得有些突兀片名为《和你在一起》,感觉不是很贴,不过这种情况也不算少见望子成龙+青春萌动+感恩的心,确实不好概括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琴声和少年投入的神情,学琴的孩子气质就不一样青春萌动期,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笑容很温暖,整个人的线条很柔和父亲的辛苦和苦心,那一间小破屋改变生活态度的江老师,真是教学相长还有,很喜欢莉莉,坚强仗义的女子,小春没看错人艺术来源于生活,技术可以教,而感情没法给结尾还是有点刻意了,其实内心不离开那片感恩的土壤就行不过有了那三个人,少年也许不会成功,但会觉得快乐
突然翻到以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来写个影评。
这部电影各种大奖拿到手软:金鸡奖,国际电影节奖,最佳导演,陈凯歌,王志文……但这个评分是什么玩意儿?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简直是太差劲了。
你们碍于时代因素,文化因素,对常见的艺术形式抱以排斥的态度,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价值观,在社会上遇到不公不检查自己的原因,反而怪这怪那。
以上。
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其简单的程度可以和《老人与海》相比。
但是电影却在用百分之八十的与刘小春拜师学琴毫无关系的镜头语言,实际上在讲诉刘成为何拼了老命也要让儿子学琴。
比如:澡堂子过夜,菜场打架,江老师寂寞落魄的生活:为生存不得不为那个烂俗的胖女人的胖儿子教琴,为煤堆和女邻居吵架,床底下臭袜子和初恋女友照片的特写,满屋子的流浪猫。
莉莉那一身风尘打扮以及镜子上用口红写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有钱男人的联系电话......所有的镜头都在揭露出人间底层的真实生活的痛苦和龌蹉。
这里没有风花雪夜的爱情,没有清风明月的诗意,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一句话:这里没有舒心畅意的生活!
只有下水道里老鼠般龌蹉逼仄的生存。
这就是刘成的一辈子虽然说不出道道,但切是实实在在的切肤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身居象牙塔和艺术殿堂之中的余老师,才会在他的唯唯诺诺的学生面前,在他的那架代表身份地位的眼镜的后面,永远是一副居高临下,傲慢呵斥的救世主嘴脸。
刘成知道自己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做一只下水道里的老鼠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宝贝儿子刘小春继续重复自己的人生。
还是一句话:他要让儿子做人(也就是剧中的那个核心词--成功),而不要再当老鼠。
电影于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中拉开序幕,然后是嘈杂的院子,吵闹的小镇,我以为故事会在这里上演。
但是,并没有,随着刘成拆开信封的喜悦到踏上北京比赛之路的征途。
《和你在一起》代表了“第五代导演”特别是陈凯歌的风格:细腻、严谨,善于通过一个人命运来反映一个时代,追求现实主义风格,讲究戏剧结构,注意电影特点,善用蒙太奇手法等,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暂且提一下他善用细节来丰满人物。
在本片中刘成可以说是一个最卑微的形象,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物,它包含了所有小镇市民的特点。
再上船去北京时,同乡问他带了多少钱,他在别人一千、二千的猜测中喜笑颜开,足见了他虚龙荣感的满足。
又如每次余教授开门时,刘成都是一种脱鞋的样子,导演采用俯拍的样子,拍出了刘成的卑微与低顺。
正于林雨说小春那样,你只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乡下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地位的乡下人,导演也赋予了他丰富的感情。
如在得知刘小春要去北京参加比赛时,逢人就说“我儿子啊!
”自豪感溢以言表,他也有让他自豪与骄傲的事,那就是他的儿子。
在影片中,刘成好像一直是一种低眉顺眼的样子,其实不然,他也有愤怒的时候,当他得知,小春将小提琴卖掉时,他发怒了,打了儿子,摔了盘子,是啊,一生的希望破灭了能不着急吗?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找补救办法,挽救孩子,也是挽救自己。
这麽一个简单的人物,也有令人敬畏的精神。
坚持不懈的精神,遇见挫折,继续前进,终会胜利。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本片不但善用细节表现人物,而且全片从始至终都充斥着悠扬的小提琴声。
该片音乐富有表现力与动感,渲染了气氛,琴声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表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情节相呼应,如刘成为了维持小春的学费,去饭店打工,这是小春的琴声也起,画面交叉出现 ,导演利用平行蒙太奇,让刘成与小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位,记录着不动的经历。
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震撼,也展现了刘成对小春无私、艰苦的爱,这时琴声激扬明快,刘成的动作也很迅速,与音乐相呼应,结合巧妙。
在影片结尾处,小春跑到火车站寻找他的父亲,追求那份血浓于水的爱,镜头同时也推移到刘成多年前捡小春时的场景,多麽感人的时刻呀!
最终亲情战胜了名利,这对现在人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情感使音乐得到升华,纯粹的音乐演绎了世间至真至纯的亲情。
电影中的刘全父子来自江南水乡,他们热情直爽、毫无心计,来到北京遇到了重重困难,却又能出乎顺利地迎刃而解,而且很快地就给小春找到了两位老师。
都市是冷漠与虚伪的象征,他们父子俩身上的乡土气息本与之格格不入,他们之所以能一再受到命运的眷顾与垂怜,其实正是因为他们的与人为善、真诚与执着,化解了都市的高傲冷漠。
刘成是一个靠着本能生活着的人。
坚韧、自卑、狡猾和善良,都是他的基本元素。
多年前,一个婴儿和一把琴被带到他的面前,注定了日后不由自主的命运。
让孩子拉琴,是他认为的天意;拉琴拉成什么样的人,却必须是他的意愿。
赚钱罢,成名罢,惟独不能用来修身养性。
平头百姓,从来没有,也不该有那样的奢侈。
江老师为人傲慢,不修边幅,头发蓬乱,自从遇见小春起就从没换过衣服,整天就知道跟邻居吵架。
但是在与刘全父子尤其是小春接触后,他从小春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热忱与宽容,他开始变得和蔼可亲,他居然还跟小春掏心窝子讲他在音乐学院时那段遗憾的爱恋。
当小春去上最后一节课时,他修整了头发,换了身白色干净的衣裳。
莉莉是个职业不祥的暧昧角色,她泼辣风骚,发型夸张,穿着性感,浑身透着股俗气,总是在打电话、逛街、为了喜欢却背叛她的男人伤心。
小春的安慰与关心,尤其是卖琴买大衣,让她感受到这辈子从来没有过的好,从而逐步促进了她的改变,让她认识并相信人世间的关怀与温暖。
到了影片末尾,她的发型梳理顺直了,衣服也大方保守了。
影片正是通过江老师和莉莉外形发生的悄然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心理变化的微妙痕迹。
综观整部电影,处处温情洋溢,从略偏古典的轻快配乐到明快而泛着光晕的镜头画面,无不昭示着这一点,陈凯歌意在表明,在这个人际关系相对疏离的社会,以真诚的姿态面对一切才是生活真谛。
也许这,就是陈凯歌电影生涯和人生阅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感悟。
陈凯歌亲自饰演的余教授是作为批判对象出现的。
与江老师只能教会孩子真正拉好琴不同,余教授还能给孩子们带来成功。
他是个制造天才和明星的能手,虚伪而精明。
余教授其实是可悲的,原因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天才只能拥有成功,不能表达出音乐里本应有的感恩和情感,可是他又过于自私和功利,所以认识不到自己正是导致这种畸形天才的真正源头。
他一再向他的学生强调情感是音乐的弹药,只有情感才能激动观众、征服观众,但他已被功利蒙住了眼睛和理性,根本没有了感情。
这个角色所象征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是陈凯歌自身的代表,陈凯歌一向没有放弃他的批判精神,这一回我们看到他以自己现身说法,对虚伪做作表示了深切的痛恨和摈弃。
这种批判显然不止于艺术层面,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就像真正高明的琴艺,只有付出真诚和情感才能成就。
对于这一点,刘小春这个人物形象更有说服力。
小春还是个孩子,他的心灵世界未受任何污染,是那样的纯洁明朗,没有丝毫的计算和钻营,所以他可以拉好琴。
当他到了余教授家里时,他发现自己没有以前拉得好了,犯的是和林雨一样的错误,琴声里出不来感恩的色彩。
这是因为环境变了,在余教授家感受不到真正的亲情,而亲情一旦远离,琴艺也就退步了。
小春意识到这种危机,所以他最后的选择是对的。
作为一个孩子,小春也有任性、倔强甚至出格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陈凯歌让他显得那么成熟而理智。
所以这不仅是刘小春的选择,也是陈凯歌的最终用意所在:选择亲情,回归真诚,比任何名利和掌声都重要而实在。
最后,是禁不住地扪心自问——走过忙忙碌碌的岁月,曾有几多追逐功名与亲情间的取舍?
基本可以算一部烂片 明显是陈凯歌心中的理想与现实对撞 但是 太假了 那个矫揉 说实话 虽然一向喜欢你讨厌老谋子 但老谋子早期可没拍过这么假的东西
这是一个始终温情脉脉但却杂乱而零碎的故事
挺喜欢前前前半段刚学琴那段,后面就飞了,看的膈应。
父亲总是期待孩子走上艺术这条路就能成名成家的吧?很难说后面的改投师门是错的,选择于教授也许确实比较容易成功。关键在于你内心要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热爱艺术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可惜大多数的父母只希望孩子风光以及成功。
农村孩子真单纯,城里孩子耍个心眼儿就被骗的团团转。小春和莉莉是过儿和姑姑,小春和林雨是杨过和郭芙,刘成和王老师是肖大力和冯静波。只有两个人爱音乐:王老师和林雨。
6.8/7.4
丢脸
其实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陈凯歌,电视上放的到结尾小孩找回来在老师面前拼命拉琴的时候就哭了,片子里这种少年人的“我偏要勉强”真的是很动人啊,在我还懵懂的年纪里已经隐约能认知到的道理……那会片子里我唯一认识的人只有程前,因为看过很多正大综艺= =
真挚的感情,朴实的电影。王志文和陈红在里面都是亮点。目前陈导的电影里除了封神之作外最喜欢的一部。
还记得当年看的时候好不喜欢小男猪脚,王志文出奇的适合这角色!
唯一可取的可能就是记录下了以前城市的样子吧 陈凯歌跟李安比 在我这差的挺远的
居然忘记给我真爱的馒头陈大湿打分了,虚假的现实主义,虚头巴脑的人文关怀,还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普通大众的视角,以及陈红实力证明自己是被馒头大湿上身最彻底的演员,口音腔调完全同化,此片表现可以PK掉王学圻老师成为陈凯歌模仿秀冠军了,期待将来他们的儿子能青出于蓝
那时候看了感动得要死
小春卖琴换来的裘皮大衣,说不出是天真还是暧昧。刘成连夜买好的返程车票,看不清是辛酸还是欣喜。落了灰的谱子,是江老师的一番美意,藏起来的旧琴,是余教授的良苦用心。音乐不分高低贵贱,品格却有三六九等,就算天堂里一片漆黑,总会有天使送去光明。你只有用真情,才能演奏出征服听众的天籁之音。
在困苦的经济条件下,父亲的无私投入与支持,挖掘自己的才能实现在艺术方面的理想
当小春在火车站拉响一曲小提琴时,所有感动都涌上心头。权势金钱永远无法撼动的亲情。淳朴而含蓄。这种词也唯有中国电影才配的上。
竟然是个无字幕的非修复版,而且声音有些小,所以我那很有问题的耳朵有好多台词听不清楚…记得曾经在某处看到过这结尾,其实确实还挺好,时空在最后交错,虽也刻意和理想化,但在最后慢慢揭穿直到当年的画面直接显现还是挺好的。另外,陈凯歌好油腻啊~陈红确实美,但没有姜文在《阳光》拍周韵那么动人而明亮。经历过阿瑟事件回头想想他们能培养出阿瑟也不奇怪…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然后音乐渲染得过头了,感觉不好。不过这个单眼皮的又懂事的小提琴男孩真是又点忧郁又可爱又略微有些张胆明目的青涩和叛逆,着实很好。另,开头看到演员表有王志文,便想起那惊艳我的嫪毐,他前半段那不换衣服的状态还着实很有趣,除了有一点点那种马原式油腻感之外(感觉来自陈凯歌)。另,的确
好多熟面孔~话说想要看这部片子的初衷还是因为主演是朋友的男朋友~哈哈
怪怪的- -中国电影的套路么...总的来说很感人~当年的陈凯歌啊...
说真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