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剧情基本保留,支线大改并加入了种族平等啊等等好莱坞政治正确元素也算正常,且基本上都扣上了爱情的主题。
但我真的不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加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
真的有人想看波洛的前尘往事吗?
Linnet上船度蜜月前什么wedding party啊各种纠结啊就是为了给女主加朵加戏吗(毕竟故事到一半她就得下线了)?
真是冗长又毫无必要…让我最无法接受的是,为了给这些画蛇添足的片段腾时长,对于Jackie的人物刻画草草略过(当然演员演技也不够),她才应该是原著的真正女主角好嘛!
冷静睿智,心细如发,对金钱不屑一顾却又甘愿为爱情飞蛾扑火,这么复杂立体又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一点都没表现出来。
关于她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最终的解脱,电影给的镜头甚至还没有Rosalie多….以至于结局处我相信没看过原著的人都有点懵。
加朵你就不能演Jackie嘛?
Linnet除了富家女的人设之外在故事一半就被谋杀了有什么意思!
你就是为了戴Tiffany的黄钻嘛!
你要是演了原著真正的女主Jackie,电影前一半的胡编乱造内容能少一半。
以及从导演非要加一些画蛇添足的一战内容来“丰富”波洛的人物形象来看,估计是想拍一个波洛宇宙,把阿婆的波洛系列都改编了…阿婆粉们,你们的福气在后头!
越看越把它当作模特人物展示和景观旅游宣传片,除了盖尔加朵和“玛戈罗比”(误)的美和“食人魔”明显的蠢,基本看不到其他人物突出特点。
不反感给波洛增加个人支线背景但呈现出如此0魅力层次还不如别费那个心。
它当然花了很多钱,但显然没有花在故事人物构建上,看的时候祈祷着可别是那种人都能想到的走向吧,结果真就拍成了那种最刻板印象的两女一男因为金钱而旧爱假拆联手真杀富婆的古早狗血,看不到任何新意和思想。
虽然给了威尼斯惊魂夜鼓励,但很多方面一比不知道细看吓一跳。
在人物剧情比尼罗河只做到稍好一些的程度上,这部在不给波洛作介绍而只知头衔的情况下,首先让他以避世隐居的退休形象的出场方式就自带背景形象,以为和上部有联系的女作家自来熟朋友也只是系列新登场但同时并不突兀,没有多此一举再多费篇幅或是谢天谢地没有像在尼罗河里硬加和黑人女歌手的感情暧昧。
母女情深因爱生恨也就比尼罗河男女情爱高明一点,但因这部整体上不是感情而是悬疑惊吓驱动,而同时又存在着父子情、暗恋分手以及上下级主仆雇佣的几种不同情绪故事线而明显观感丰富一些。
以及这部水城威尼斯古老冷寂的夜、水上加雨的昏暗潮湿天气以及唯一出口同时也是死亡案发处的宅外水域,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于万圣节被锁住的旧宅设定虽俗,但真成就了围困的水中密室。
有趣的是尼罗河好像也有相当人物交集密集的那艘豪华轮船场地,但这一切没有封锁闭塞之感,全程风和日丽的天气中高大土色的金字塔,空旷的暖色远景下无数美食陈设仆人——在电影前期展现了这些自然风光和人物奢侈格调后,在其实并不是很早登船的情况下甚至还下船观光了一次,唯一的截止日期就是再过一天才能到岸就显得毫无紧迫感了,加上这部立不住的人物和并不出彩的剧情就更显得在尼罗河里的水好像都泛着金色狗血的笑。
尼罗河没有做到与庞大暖黄色风光滤镜的反差残酷并缺少人物的纠结思考,威尼斯保守做对了阴湿与迷信混合的古宅选择,这不仅能条件反射的形成气氛,哪怕故事一惊一乍有些俗套地进行着,把该出场的人物立住也就赢一大半了。
同时破案前后天光明亮恢复生气的威尼斯就好像两部对比明显的波洛——舍弃感情专注破案,一定程度上成为圣人,但同时在角落剧情中瞥见过往才是聪明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做法。
而我甚至都忘了尼罗河波洛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什么,但不断拉远的威尼斯俯景下半退休的傲娇老头有点儿重振旗鼓絮絮叨叨说案件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好像真给我阿加莎的故事还在发生并将持续下去之感。
他家什么背景?
哪里都有他除了自恋想不出别的有点导和演自信心爆棚拍出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翻出老视频,他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都能轧一脚他的水平真的不应该是一线回到最开始他是钢铁侠吧???
我最满意他的表演,只有阴谋里的海德里希真的是本色出演一个过度自信的人还没到140??????????????????????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五一假期不出去玩,用来恶补阿加莎的影视剧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改编自阿加莎同名小说的影视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能搜索到三个版本,1978版评分8.5,2004版评分8.5,2022版评分5.7。
这部由肯尼思执导的版本连抄作业都没及格,确实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节奏把控,命案发生是在电影时长一个小时之后,前面铺垫了一些情感内容,不可否认会有拖沓之感。
后半程的水准还是有的,如果没能坚持到连环杀开启就放弃,确实有点可惜。
这个版本还有一大优点,就是风景真美。
尼罗河作为非洲最长的河流,通过电影的视角观赏两岸美景,确实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当游轮上接连发生命案,还是双凶手设定的情况下,也蛮符合狼人杀模式的。
主角波洛自然就是预言家,开篇还用了六分钟解释他为什么会留胡子,对于本案来说,这段貌似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如果是为了突出凯萨琳对他的重要性,倒也可以接受。
因为波洛受邀调查好友布克与罗莎莉的恋爱情况,故意跑到埃及制造偶遇,恰巧遇上瑞奇威和赛门的婚礼。
更巧合的是,六个月前,波洛看到赛门的未婚妻还是瑞奇威的闺蜜贾姬。
现场还有布克及其母米亚,负责瑞奇威海内外财产管理的表哥安德鲁、音乐家莎乐美、同学罗莎莉、瑞奇威的追求者医生温德逊、瑞奇威的教母玛丽及其护工鲍尔斯、瑞奇威的女佣路易丝,以及不怀好意的贾姬。
说起来瑞奇威是个恋爱脑,自身拥有巨额财产,却活得提心吊胆,生怕哪位亲人贪图她的遗产,就把她给嘎了。
好不容易挖墙脚挖来一个一见钟情的赛门,也是对她心怀不轨,目的不纯。
第一轮,瑞奇威被枪杀,波洛没能预言成功。
第二轮,路易丝被割喉杀,波洛继续哑火。
第三轮,布克被枪杀,波洛终于验出了狼人身份,并且成功推理出双狼,于是狼人自爆,游戏结束。
赛门这个人设谁看都会觉得有问题,而贾姬居然和瑞奇威一样恋爱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甘情愿奉献一切,包括自己的命。
细想一下,她与赛门的夺命夺财美男计设计很巧妙,原本她长期尾随瑞奇威都不动手,以为她就是个幌子,却偏偏在更封闭的游轮上等他们一结婚就动手,贾姬的状态更可怕。
这个题目是豆友的一则评论的说法,正中下怀,借来用用充满不适感的一部改编。
不适之一:第一幕黑白的色调,追忆波洛的过去,倘若只是写失去爱人对波洛的打击也就罢了,非要来一出兵不血刃屈人之兵,来秀一下波洛的智商,然而战场终究还是战场,血腥难逃,这一点恐怕并不会让观众更喜欢这位比利时大侦探,至少让我倒足了胃口,而后牵强地把胡子和爱情联系到了一起,在影片的结尾,又来呼应一笔,就好像阿Q的句号一样,非要画圆不可。
不适之二:盖尔加朵饰演琳内特似乎也并无不可,然而这样一场混乱的出场,把原本令人惊艳的琳内特和加朵生生捏造成了一个惟性是瞻的富婆,而这也是电影中不适之三:杰姬和西蒙的出场。
两人以舞蹈出场,和书中的描写并无太大出入,然而这番舞蹈的场面,让我深刻理解了原作中莎乐美·奥特本太太的观点,理解了何以罗莎莉会说她:心中没有上帝,只有性。
这番舞蹈仿佛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做爱,而在神庙上的一出前戏,更是把这段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私以为奥特本太太在小说中本无足轻重,虽然颇有点女版劳伦斯的风范,但也并非是在解释琳内特和西蒙之间的爱。
也许是我理解不够。
另外,我也觉得西蒙的选角看不出魅力何在,若是年轻时的小李子,或许还可以让琳内特心动几分。
不适之四:电影里的波洛完全不像小说中的波洛,不够冷静,也不够绅士,也不是那个爱成人之美的月老了,只剩下咄咄逼人和为爱昏昏,不知道是如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最为不适的是,这位波洛还身手敏捷地来了一回舞刀弄枪的追逐大戏,一点儿也不像来自阿加莎笔下,更像一位硬汉侦探的形象了。
不适之五:原作中确实描写了种种爱人,有因爱发狂,有因爱生恨,有爱而不得,也有如愿以偿、终成眷属,有志向相投、比翼双飞,所以爱的种种,与惨案相比,也是众生相。
而电影中的爱,表现着实肤浅,只剩下苍白的呼喊罢了。
如果只是冲着加朵来看,或是看一看尼罗河上的风光,那就看看吧,如果是阿婆的粉丝,还是算了。
1.角色问题: 布克、医生和表哥第一: 布克完全没必要死,要是我拍首先布克偷窃的戏份就完全给表哥,因为表哥比布克更有偷窃的理由,并且这样可以将犯罪人员的戏份集中,电影里太分散了,这又不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那种全员恶人。
至于波洛调查他和豹妹的爱情,我觉得可以拍成,波洛发现了他们的爱情,然后本着为朋友的终身大事着想自行去调查,为了友情,而不是接受母亲委托再假装偶遇这种背叛的行经。
第二: 医生,医生完全没有必要设定为简简单单的一个: 公主前女友的身份,要是我拍我就给医生的身份里增加一些必要的犯罪动机,和一个绝对不会犯罪的理由,例如: 女仆那个拿着钱跑了的男朋友,和贵族地位因为公主的原因遭到废除,导致家里破产,父母双亡。
第三: 表哥,再表哥加上窃贼这个身份之后,再加一个身份: 雌雄双煞的共犯,当然这个共犯并不是密谋一块杀公主的共犯,而是两拨人一起犯罪时互相发现对方但达成同盟互不告发的共犯。
3.剧情推进的问题按照以上的角色戏份将剧情变成以下这样:影片一共两个小时,结果前一个小时都在讲述一个爱情旅行的故事,太长了; 要是我拍摄首先就会将神庙那段里的感情部分做一个大的删减,换成一段追逐戏,就是表哥将石头推下差点砸死公主后,波洛追逐表哥,但没追上,最后集合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有嫌疑,但是在追逐过程中,表哥因为匆忙掉落了一些暴露身份的证物,但这个证物恰好也能陷害医生。
接下来一直到女仆死亡之前,可以慢慢的将从全员都有嫌疑变成医生的嫌疑最大,而就在全员甚至波洛也将信将疑的时候,女仆死了,医生给出了一个他坚决不会杀害女仆的理由,而这个时候嫌疑又猛的从医生一个人变成了全员都有嫌疑。
当然为了这段,可以给公主被杀的当晚,船上的一些人增加一些作案时间和机会,以迷惑观众,尤其是表哥和医生。
然后就是放大表哥的嫌疑,这次找到了盖棺定论的铁证据,例如:找到了项链,推断为谋财害命,可就在表哥被审讯的时候,表哥惨遭杀害!
这个时候要表现出,全员都没有嫌疑。
这就到了最后一段,波洛揪出雌雄双煞。
《刺杀神奇女侠》2022真人版柯南埃及旅游宣传片既不注重人物塑造又不注重细节影片结构就是:拍美女--拍景--死人--问问题--死人--问问题--死人--咔咔推理演员演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没看过老版,甚至从面部表情和台词都看出来谁是凶手了老头子的戏份太多了,海报上的站位明显欺诈......🙄 🙄 🙄 🙄 🙄 🙄
7.5. 实不相瞒,对导演肯尼思的了解其实是才从诺兰《信条》的大胡子开始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东方快车》《雷神》系列都是他的作品.说一说电影吧,目前豆瓣6.1,应该还会降.不过在经历了春节和情人节档期的洗礼后,我还是觉得值7分.先说优点:1.视觉效果加分项.现在比较熟知的电影版本有78版和04版,豆瓣都超了8分.单说视觉效果来说,肯定都无法与22版相提并论.4k分辨率的橙红色埃及,真的既美又渲染悲剧气氛.单凭视效就可以IMAX安排上了!
2.对波洛小胡子的解读爱了.其实读过原著就会知道,22版对原著是有很大的改动的.只不过有些加分有些减分,电影从一战开始(我当时都懵了,以为走错了,跑到《水门桥》了)交代了波洛从没胡子到有胡子再到刮掉胡子的过程,形成了波洛的一次弧光.虽然有好多人不喜欢,但是这唯美的故事既增加了波洛的人物厚度又很符合这次的主题,我很喜欢.3.对爱情元素的放大.我认为这是改动很大的一点,也是一切改动的动机.(所以我觉得应该情人节上映)但凡读过阿婆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因为钱财,其实《尼》也是,但肯导放大的爱情,削弱了钱财的影响.所以22版出现了波洛的感情史、黑豹妹妹和富有白人的恋爱、还有一对同性恋.我之所以把它列在优点,是因为这大气的配乐和华丽又唯美的色调真的和爱情好配!
4.选角到位.尤其是那三角恋的选角,刚刚好.5.配乐!
配乐!
配乐!
绝!
再说一下缺点:1.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烦!
现在就是说美丽国不能没有政治正确,新中国不能没有主旋律.上世纪三十年代黑人和白人一起参加舞会?
黑人小妹能和白富二代谈恋爱?
电影标签里应该有科幻才对!
还把原作里毫不相干的两位强行改成了同性恋,有点过了吧……2.好歹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呀,推理在哪里???
3.对人物删减有点多了,而且少了些原来的韵味,不知啥原因.4叙事些许拖沓(其实小说也有点)而且少了点紧张感,其实不是已经知道结局的问题.因为我先看的原著后看的78版,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78版的紧张.应该是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少了点意思.
看电影那天本来是有一场很重要的面试,但是很不幸,失败了。
坐在地铁上搜索电影,下午两点十分的一场,出站已经两点了,想到下一场将近五点,还是果断买下——宁可冒着错过片头的风险,我也不想等待。
电影院隔壁是一家茶百道,好在人不多,我居然还去点了一杯葡萄冰沙才取票,果不其然电影迟了。
电影院人不多,万达的IMAX厅,连我在内不到十个人,可见行业越发不景气。
对观众来说,人不多倒是一种享受,排除了干扰因素,更能沉浸入电影的世界里。
错过的不多,刚开始是黑白的一段战争景象,我反复确认自己是不是进错厅了,怎么没有尼罗河,后来终于画面一转,才知道前面是在铺垫波罗侦探的成长故事。
本以为我不知道剧情,应该能沉浸到故事中,跟着一起破案,看到二十分钟左右,等人物关系都交代出来,我竟然恍惚记得自己读过原著,凶手是谁记得尤为清晰。
可惜剧透的人是我自己,骂都骂不出来。
看完了出来觉得还不错,起码值回票价:尼罗河风光不错,还近距离参观了金字塔里的景象,演员看着都很养眼,锦衣华服在沙漠中的豪华酒店翩翩起舞,非常上流。
在几个知识网站搜了评价,发现骂声一片,说没拍出原著的味道,又援引1978年的版本,总结:改了太多,叙事稀烂。
叙事确实稀烂,波罗侦探这个人没立住,弄成了满腹牢骚的怪胡子老头,很难让人产生好感,偏偏又花了大量笔墨去说他的过去,剧情中又反复回扣,略显生硬,不够巧妙。
倘若塑造的讨喜一点,跳来跳去的剧情和台词也许更能让观众接受,甚至还会像某三集片一样,粉丝天天在英国官方账号底下求更第五季。
人设立不住也没关系,关注放在案件上,强调案件本身的离奇也是种不错的方法,但是导演显然非要强行去完善侦探的人设,给了大量镜头。
我后来一查这个片,发现导演和侦探的演员是同一个人,终于理解了原因。
不建议导演和主演是同一个人,容易过于主观,把握不住力度,变成自嗨。
自嗨不是坏事,片子好,嗨了,是锦上添花;片子不好,观众看着导演嗨,不明所以。
当然,其他地方做的还是不错的。
盖加朵演的神奇女侠早已深入我心,但是这里明显演出了区别,把年轻女富豪的表面优雅友善,内里狡猾傲慢表现的很到位——坦然抢了闺蜜的男朋友还委屈巴巴求和“真心还想和你做朋友”“你是我唯一不图我钱财的朋友”。
(可笑的是,杰奎琳就是图她的钱财才设下圈套让她钻,这是个很巧妙的讽刺)
演软饭男西蒙的演员艾米汉莫,前段时间还被曝出食人癖,闹了好一阵。
带着这个滤镜再去看他这个角色,表面憨傻实际上会装又心狠手辣,看得心惊肉跳,效果到了。
杰奎琳的演员也有这种滤镜,太像“小丑女”了,角色一股疯癫劲,偏执冥顽,最后的结局也顺理成章。
其他角色各有特色:佛系教母和她的傲慢女陪护,心怀鬼胎的经纪人表哥,歌手母女精明又自尊自爱,女画家刀子嘴豆腐心,其实非常爱儿子,侦探的挚友虽纨绔但是愿意为了爱情改变自己,在金字塔放风筝又是那么天真浪漫……我趁热又看了1978的版本,但是人物没有这部这样出彩,只是交代自己的故事,完成了就退场,不会让人牵挂他们的未来。
但是新《尼罗河》里,角色不再是“工具人”,在侦探片里等着被杀、被怀疑、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是更加深刻立体,闪耀着自己的魅力,让我与他们共情同感。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第一点是让观众“认识”他们。
肤色不同或许是为了政治正确,但确实是区分角色的好办法。
想描述群像,又是清一色的白人,其实很容易让人脸盲。
同时,歌手母女两个人在那个年代受到的歧视,点到为止,更让人看到她们身处困境却不甘堕落,力争向上的精神。
第二点是深入挖掘。
教母和陪护之间的情感被新版解读为是表面主仆,实际上是情人。
是不是为了迎合LGBT不谈,这个改编确实有合理的成分。
原著里两个人奇特的相处模式看上去就不太一般,强势的主人却允许这样一个“胆大妄为、口无遮拦”的看护长期陪伴在身边,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第三是大胆融合。
原著角色很多,1978版本也基本遵循了这点,但是这版做了大刀阔斧的删改,甚至把好几个角色的特点浓缩起来。
人物多的用意是作烟雾弹,谁都有可能是凶手,这是小说的高明。
改成影视,就需要有取舍,为了塑造典型人物,大胆融合在所难免。
比如教母这个角色,在她身上同时聚集了康米主义者、女富豪的唯一亲缘继承人、慈善家多个角色。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重身份让角色看起来更有真实感。
特别是结局里,最视金钱如粪土的她却一人独享所有遗产,别人踏破铁鞋,出卖良心、亲情、人性,甚至机关算尽丢了性命都没得到的,她反而什么也没做就能得到,还打算继续捐献给贫穷的人,让人哭笑不得又唏嘘感慨。
其他精巧的地方也有,侦探的挚友,一个在金字塔上放风筝的男人,最后也为了爱情而死。
爱情有时候让人迷失,高尚的人也会堕落去追求他的美满。
偷窃不对,但他付出的代价却远超过他的罪。
我又重新想到那个经典的道德判断故事:丈夫没有钱去救重病妻子,只好去药店偷药。
如何衡量,对我来说依然无解。
改编的电影很少有不被骂的,尤其是大IP,好本子。
剧情观众早就熟悉了,电影上映了像交作业,观众是老师来改作业,不是欣赏,是挑错。
拍的贴近,无过也不算有功,珠玉在前,导演只能算中规中矩;拍的创新,是要被戳着鼻梁骂胡编乱造的,出力了也不讨好。
但是时代在变,同样的作品,与当代的距离越来越远,改编可以说是用新的形式再给原著刷了一波存在感,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1978年的技术不够,尼罗河风光、金字塔盛况没办法充分展现,如今技术发展了,能重新拍,拍的更现代、更华美,新的导演,新的面孔,新的演绎,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改编不是要去取代原著,再怎么比较也没有多大意义。
不妨消除敌意,权且把它当做独立的作品,去看,去品,多一点宽容。
(对非原著党来说也是酷刑,别看,去看原著。
)影院亮了,朋友终于张口,语气迟疑:“我们刚才看的那个侦探是谁来着?
”我沉默了一下,“是波洛。
”“看的电影是?”“......尼罗河上的惨案。
”说完我俩互相点点头,一句话都没说,起身回家去了。
然而我现在坐在电脑前,越想越觉得不对:这根本不是阿婆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个丧爱人而苦大仇深的暴力冷漠中年(美国人)叫波洛大侦探?
不!
这个东删西剪、支离破碎的故事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
不!
肯尼思,求求你不要再拍了,故事讲不好,角色脱离原型,单看镜头无趣、乏味,三流里的三流。
故事首先故事。
其实我看预告片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宛如新蜘蛛侠拍成了青春疼痛,数学变成了物理,要说有关系那还是有关系,小蜘蛛也是高中生,物理里也要用到算式。
但这个苦大仇深的氛围和深沉的腔调,总感觉哪里不对。
以至于正片刚开始我迷茫了。
我在哪里,我怎么在看一战?
过了一会我才明白,哦,这个机智的小兵是波洛!
行吧。
等等......为什么啊!
《尼罗河上的惨案》从头到尾半句话都没提到一战,更没提到白月光。
我开始疑惑,接着看,然后......波洛你怎么跟蒂姆认识——不对那是Bouc——温德尔沙姆勋爵,为什么这里有他——我的瑞斯上校,好科妮利亚,弗格森人呢——我放弃了。
知道原作人物多,但人际关系并不复杂,而电影版肯尼思导演一刀切,也不知道是为了省事还是水平不行,人全没了。
他删完还洋洋得意地画了个圈,来吧,都来参加琳内特的婚礼,结果原作里本该是“陌生人“的乘客们全都熟悉上了!
明明毫无交集、各自有各自登船理由的嫌疑人们才是本作的乐趣!
从这里开始这故事就和阿婆的小说没有了一丁点的关系。
角色没了,东墙西补,填上;瑞斯上校的查案没了,双线直接变成单线。
还剩下什么?
哦,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角色删得就这么几个人,比起上流社会的香槟派对更像春节见三姑六姨,带着自家闺女。
全片的气氛也不像度假。
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我觉得《尼》的一个特点就是看起来有多轻松愉快,就有多少激流暗藏于水面下。
旅途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和沙子,优美的的异国风光也让读者心情愉悦,我犹记得埋在沙子里的几个小孩。
明面上大家还是在好好玩的,波洛也是真的来感受风土人情,“而他度假的时候是不办理案件的,”无案一身轻。
而电影变成了波洛上来就有工作,要帮Bouc看对象人怎么样。
那Bouc你面子很大啊?
加班和勾心斗角让氛围不像书里那么自在,直接把大事放到台面上,反而太直白,没什么意思。
电影整体深沉又黑暗,波洛不像笑眯眯的外国小老头,反倒像绝命毒师。
肯导你敢动波洛的小胡子我跟你拼了!
角色塑造说到这里必须骂一骂角色塑造。
烂到看不出谁是谁。
我还记得电影里路易莎对波洛说,“Don’t be a cool detective, be a human。
”当时我就生气了,她说波洛没有人情味,就像有人跟我气焰熏天地跟我说阿婆不会写人性,过于离谱。
肯尼思的波洛没有一点一点原著的从容自若,电影里他举着枪瞪着眼睛,不知道的人以为还是什么暴力保镖。
他也没有幽默,也少了绅士的风度,这不是那个恳切,富有人情味,时而俏皮,但永远正义机敏的比利时人。
琳内特也是。
电影里没展现出她的强大、自信和机智。
她是游刃有余又高傲的女人,习惯享受赞美,虽然对波洛展现过自己的脆弱,但没有第二次。
这个一直红着眼睛的人是谁?
沉迷于恋情,签文件都要人提醒不能太草率的傻姑娘是谁?
琳内特是女王!
所有的角色都没能展现出半点原著的魅力,杰奎琳矛盾的人格,西蒙的稚气,鲍尔斯女士本该是冷静沉默的护士。
什么都没拍出来。
尤其是杰奎琳,她的魅力被概括在一支舞、一小段谈话里,实在是太过草率。
她大笑,学着租驴子的人的吆喝声说道:“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
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这句名台词去哪儿了!
镜头最后说镜头。
一句话:电影不是舞台剧。
我看腻了扫过众人脸的镜头,对佣人跳舞一般的姿态无语,也不想再看到角色排排坐,各自拍特写,就好像全家福。
刻意不说,我只觉得无聊又低级,流水线影业都不会这么拍了。
群像戏拍得确实难,但你就算跟着原著故事视角走,也比舞台剧拍得好看,没有金刚钻,别拦瓷器活。
终于我发出了这句感慨:为什么要把原著改得这么面目全非?
看得出来导演野心很大,但为什么不去写原创剧本,要来糟蹋它?
没有阿婆的余味,也没有浪漫的场景,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希望不会再有下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不再有我们这些可怜的原著党们哀嚎。
愿全世界改编电影都能埋头干事,不要添油加醋,阿门。
当年有多期待今天就有多失望,整个节奏拖沓,内容冗长乏味,加的不知道啥玩意儿,明明那么有意思的故事,被拍得无聊透顶。即使有朵朵也挽救不了这片子。浪费两小时。
看过旧版也看过书,但印象真的不深了,一边看着一边回忆起来。虽然侦查过程确实弱了,波洛的性格形象也被大大改动,但是拍得太美了,整个色调与构图美得让我毫无抵抗力。
这部电影完全应该在情人节上映。乐。||一个两面性很明显的电影。从原著角度看,这次改编是面目全非到让人愤怒的程度;从一无所知的观众的角度,这部电影,用我爸妈的话来说,“越看越精彩”。抛开剧情和改编等等,这部电影是非常传统的学院派戏剧,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感非常重——毕竟是肯尼斯·布拉纳拍的,更别提出色的构图和布光了。此外各个元素的加入也可以接受,歌曲都很有意思,歌词说男人头脑简单,然后镜头转到艾米·汉莫,乐死。我觉得值得诟病的有两点:①人人都知道会发生谋杀,而在等待中显得前期推进太慢;②盖尔加朵出场时的大特写拍得不好看。
无聊,又臭又长。肯尼思·布拉纳太可怕了,没才华不说,偏偏又很勤奋,没才华偏偏又勤奋不说,还能拿到好IP,阿婆这几部杰作,您是挨个糟蹋啊。
除了加朵,电影人物都是渣渣
节奏有些拖沓,但挺好看的。
杀人手法魔改,景色不错。
非原著党来看还是中规中矩的,不至于出离愤怒。肯尼思·布拉纳的导演天花板真是一目了然,不是让一个黑人女性出来数落自己一顿,弥漫在全片里的那种白男的自矜和自恋就能被一笔勾销了,快要溢出银幕的掌控欲和所谓冷眼旁观的姿态让波洛完全丧失了魅力。对胡子的设计看来是私心了,首尾呼应之下倒是给人物增添了点立体感。推理部分直到一小时后才开始,但是事儿赶事儿的拍法让真相太呼之欲出了,几组人物关系都在突出爱情的主题,但过于刻意的设计让人性的扭力显得孱弱至极。
为什么这么感人肺腑的爱情电影没能2月14日上映
在土航的飞机上无聊看的,为了zzzq强行加入了黑人和les角色,人物情感铺垫臭长,好几次没看下去睡着了。唯一可取之处是把埃及风光还原得还行。
太无聊了!和同导演前几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脉相承。一部能把半个影院的观众都快看睡着的“悬疑”作品,只有美景和美女值得一看。85分的原作,80分的卡司,70分平均演技,最后变成50分的作品。求求肯导放过阿婆的作品吧。
参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坟的衣服倒是没少带,导演用心了。
西蒙是最老最不帅的一版,减一分。其他游船和埃及风光有些过于现代、过于AI化。菠萝的表现是最好的,比较实在可信。莫名其妙地加入男配喜欢一黑女人的情节,黑女在他死后也很镇定并未抚尸大恸躃踊之类,情绪波动甚至还没有为己辩护时大。因为刚去过上海动物园,在黑珍珠龇牙咧嘴说话时我问小孩像不像我们看的大猩猩?我们都觉得还是有点像的。快结束时回过味来,她这是强行插入的近年西方的政治正确啊。
导演一如既往地自恋、一如既往地毁原著
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除非是作为埃及旅游宣传片。演技都很尴尬,Gal Gadot快成烂片女王了。
2.5。前半段节奏太慢、剧情又无聊直接睡过去两三次,直到推石头那儿才被惊醒看下去。原著中强烈的悬疑氛围很少,导演添加的元素太多——资本入侵、种族、同性…“全都压上,票房保证”。可如此一来什么都没了。大银幕上几位女主演看起来倒是很漂亮,几段舞蹈场面妩媚妖娆,“无床胜有床”。最后的确改了不如不改,拍了不如不拍。
02/21 九洲IMAX 剧情整合过多,角色性格突然都不鲜明了,色情女作家塞勒姆太太多可爱啊,在那些代表生殖崇拜的公羊头斯芬克斯中雀跃,多美好的场景。然而全没了,卡纳克都没了,只剩阿布辛贝,女作家变女同志,我真不知道哪个更ZZ正确一些。波罗探长,为有色人种平权全靠你了!
摄影真的棒,但前面铺垫也真的好无聊!一战揭秘男主身世那段虽然不算长,但也是拖节奏的。凶手是真的没惊喜(因为其他人比起这俩动机真的弱爆了),而且布克中枪后,汉莫完全没有下意识躲避怕伤到自己,其实这里已经暴露的很明显了。来豆瓣写短评的时候才发现女二原来不是玛格特罗比啊,你俩也太像了!导演能力确实有限,对《贝尔法斯特》更加不期待了。
果然,老婆死后的第一重大嫌疑人就是老公~没别人了!没看过原著,就觉得“有加害之心的一群人都上了这个船”的套路有点儿像系列电影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查了豆瓣方知原著不是这样的!导演不能为了自己省事,改编啥案件都按照一个套路来呀,这不懒政嘛
如果已经拍阿婆的本子了就别瞎改人物和动机了,你能写得比原著好吗。把波洛搞得苦大仇深干啥,一点儿没有那种从容和智慧的气质。从调色到服化道到选角都透着一股字新劲儿,不像老版有一股旧的味道。槽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