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幻灭》成了今年凯撒奖的最大赢家,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新人在内的7项大奖。
这并不意外,毕竟有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煌煌巨作打底,《幻灭》之前就以15项提名领跑,再加上高蒙砸下1800万欧元在服化道和宣传上,光是复原一个声色犬马的巴黎“精英上流圈”就足以让人感慨——正是有了“幻(Illusions)”的璀璨,才显出“灭(Perdu)”的残酷,从文字到影像,小镇青年卢西安的遭遇,放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通透的现实意义。
从安古莱姆的印刷小工,到巴黎的当红记者,本杰明·瓦赞饰演的卢西安貌似跨越了阶层和身份的鸿沟,用自己的才华践行了一条“法国梦”。
然而,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这场梦仿佛就是床上的那团烟雾,即不诚实,也不长远,破灭是迟早的事儿。
瓦赞稚嫩的脸庞恰好符合原作中的人设,毫无根基的卢西安当然承受不起“第四权力”的王冠,他投机的心态、虚荣的自尊和赌徒的性格,注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
即是名作家,也曾有从商经历的巴尔扎克,对于当时西方出版业的蝇营狗苟再熟悉不过,保皇派和自由派在他得笔下,都逃不出批判的天平,这在影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暗藏着恶毒的阴谋,后者则满是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卢西安这种玩火者稍有不慎就被反噬,更何况,他骨子里本就有“血统”的原罪,最后自然是尸骨无存。
可以说,《幻灭》中除了病死的卡罗琳,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同情,在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的镜头下,他们无不是把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摆在第一位,表面上却拥有冠冕堂皇的外衣,这正是巴尔扎克对于精英们的现实主义批判,其对传媒业“劣根性”的揭露更是有穿越时空的意义。
虽然常常入围戛纳,但吉亚诺利的风格偏向那种传统的情节剧,当年角逐金棕榈的那部《源头》里,过于商业化的手法就曾遭到影评人的诟病;而这部《幻灭》同样贯穿了大量的旁白,好在巴尔扎克的“金句”够犀利,弥补了节奏上的不均衡。
而吉亚诺利的强项,则是对于个人情感的敏锐捕捉,尤其几位合作多年的老演员,几个眼神就能捕捉到内心世界。
《当我曾是歌手》里也有那份逝去年代的感伤,两位主演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塞西莉·德·弗朗斯时隔15年后又在《幻灭》里聚首,德帕迪约还是那副“霸气侧漏”的老样子,俨然是当时巴黎出版界的“教父”;德·弗朗斯却已是芳华不再,其饰演的德·巴格东夫人作为最关键的线索人物,是她将不谙世事的卢西安从外省带到了巴黎,也是她把志得意满的卢西安从给云端推向了地狱,最后那场床戏诠释的不只是肉欲和爱情的交织,还有政治与权利“交媾”的暗喻。
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时,本就想为后人留下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像,《幻灭》里的群像自然也是最值得刻画和咀嚼的,共有五位演员获得了凯撒提名(瓦赞获得最佳新人;文森特·拉科斯特、泽维尔·多兰双双提名男配;德·弗朗斯和饰演侯爵夫人的让娜·巴里巴尔也双双提最佳女配)。
平心而论,最后获奖的拉科斯特的确比多兰更为出彩,把同样自外省小城的前辈演绎得狡猾世故,其与卢西安之间那番关于文学评论的“辩证主义”对话,其“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文痞伎俩和水军操作,就算放到互联网时代也屡试不爽。
这当然同样体现出巴尔扎克伟大的“现代性”:如果把最后集合了自由派和保皇派的剧院高潮戏,看成法国国民议会的话,那妄想两边横跳的卢西安,不就正是高唱“左右逢源”的总统马克龙嘛!
Luc
主人公脱掉衣服走进湖里,水面上的太阳光像不像一个十字架。
而这时对应的旁白是“这座湖,他从小就认识走进冰冷的水里他不晓得是想涤除罪恶,亦或寻死他在那里伫立片刻他不在期望重新开始活着”
之后电影出现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Je pense à ceux qui doivent trouver en eux quelque chose après le désenchantement ”
自由 文化与阶级撕扯的年代 喷薄而出的是灵魂的不羁 随性 狂妄与写意 不经意敲打着混沌和虚伪 各个阶层的真实吟唱 宣泄着那个年代的压抑 只有在欧陆文化的中心 才能唯美的呈现 自由文明的开端 交织着腐顿的文化挤压 欲念裹挟着锈蚀 摧毁着逆现实主流的存在当眼神碰撞 灵魂绞杀 震动的是最初向往的真挚和情念 衍生出迷失 妥协 坠落的现实 是内心的不甘和不解 加速了魔念 如何摆脱 可能会有这么一天 但这个过程需要摧毁和沉淀 需要明白最初的自由 必须经历虚荣和侵蚀 再 立足于阶级和政治之上 可能 繁荣在世俗与高雅的相互渗透之中腐朽的高贵必会消融 文化斗士的成长 经历着所有不解和鄙夷 坚持着自己的狂放不羁 他努力 可能也是是羁绊 塑造了一代甚至是几代自由文化的灵魂 乃至今日 在那片激斗 随性 探索的土地上任有着当初的向往 唤醒 真正的道德 社会 政治和艺术 实现真正的觉醒幻灭 到来 觉醒 永恒
罪恶大道的纷繁熙攘活色生香,难道是翻拍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1906-1996) 《天堂的孩子》?
恍惚间于连和市长夫人情挑红尘,又以为翻拍《红与黑》。
虽然原著持批判法国社会的态度,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丝毫没有遮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一颗荣耀之心,法国电影也一直传递这份荣耀。
如果将2021年的《幻灭》更换为英语对白,很难分辨是否好莱坞出品制作。
百年来,法国人在与好莱坞竞争中不断探寻自己的电影叙事,1945年《天堂的孩子》到达一个峰值,也更接近好莱坞,不断抗衡不断合并,终于,只剩下一种方式存活,唯有致敬马塞尔·卡尔内。
声色犬马鸡鸭牛猴,缅怀启蒙运动之后文化空前繁荣自由的副产品,就是讽喻当下互联网流媒体时代的互相倾轧。
包括原著者巴尔扎克和导演,共四位编剧打磨的故事,近2000万欧元的豪华制作告诉我们,现在与巴尔扎克笔下社会并无二致。
好久不见的好片了,老库的巴里林登也是一样的,基本上一个人出生什么样,死的时候就什么样的,这个阶层固化的问题估计21世纪会讨论一个世纪也出不来答案,本片意外看到了泽维尔·多兰和小明星“邓紫棋”的表演可圈可点;影片不止展现了那时代巴黎的街景,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时空的争夺,还有一个重要主题:不停的交换,金钱交换的掌声或者嘘声,换位思考文章带来的地位,甚至最赤裸裸的身体换来的金钱资助;最终主人公的理想幻灭了,再次回到赤子状态,影片最后的这句话其实真的不错:“我想到了所有哪些在觉醒之后,必须找到内心力量的人”,主人公决定不再抱有幻想,开始生活,这也是那本书“凡人之心”的观点,“在我还没有彻底腐朽之前,开始生活吧”。
最后一点应该引申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应该只定义为爵位和金钱,还应该有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的观察力提高了,主人公以后写文章的水平肯定会提高的,不要轻谈生死,更不要在年轻时死去,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和地位之外还有更有意义的每一天的生命奇迹在召唤着你,朋友们!
一部《权游》最方便理解欧洲历史对家族的看重:姓氏几乎是选边站的基础。
封地,是国王赐予贵族的衣食来源~从物产到税收,拥有某块区域,就成为最初贵族的称号甚至姓氏。
为了彰显是有祖产的非平民,德国用Von,西班牙用Don,法国就是De
光说名字,一提“德”,就意味着出身高贵,至少祖上是贵族。
本片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吕西安和情人的丈夫之间
开始以为埋着啥跟出身有关暗线呢~比如贵族小姐私奔下嫁药剂师……但,后来并没有往前道历史的情节,只是顺着往下,让纠结姓氏贯穿全剧。
最开始自信满满甚至心比天高恃才傲物
咬牙迎接并挑战上流社会的轻蔑
以及来自同阶层竞争对手的针锋相对片中对奋斗过程的描绘很丰富,涉及了印刷机械的进步,小报的贩卖假新闻,娱乐圈的唯利是图,以及自由党和保皇党之间的立场冲突。
吕西安从一个青涩外省如花少年开始混,从被包养的诗人落魄到餐馆跑堂,见识过记者编辑的无底线后,用学到的市侩手段油滑地捞资本捞钱,再游走于爱人和情人之间……就在他以为能深谙混世之道时,因为过于张扬而树敌太多,不仅被更老道的对手当枪使,而且随着文学梦破碎的成功梦里,就有换姓无望。
最后,深爱过的女伶穷困到死了只能连棺木都没有弃在公墓坑,而吕西安自己,只能哪来哪去,默默只是没有“德”冠名的平民~夏东家的儿子
1、電影幻滅(Illusions perdues,2021)是十九世紀巴爾札克的小說,電影劇本經改編後,故事鋪展得更像一幅當代圖卷——歐洲的貴族至今仍然存在,且是平民無法打入的圈子,非貴族的人們投入商業貿易與媒體的競爭中,企圖用財富與名聲炒作來擬作新興貴族(我們美其名曰中產階級),尤其電影中報業將訊息以飛鴿傳書從巴黎送到倫敦與世界各地一幕,就如同今天網路資訊傳播一樣。
所以就本質上說,電影所表現十九世紀眾生和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除卻衣著外形後其實所差無幾。
2、就像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中女魔頭那句名言「你以為身上穿著藍色的尼龍毛衣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一樣,在嚴密的社會架構下,個人意志的假想最後都會「幻滅」——集體性與個人性的對抗,始終是歐洲藝術與其政治的主旋律,所以,男主角最後褪去所有世俗之累(裸體),走向水天一色的自然的永恆裡——這一點就像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中的蘿娜,跳車,帶著如風中殘燭一樣尚存的零星人性的覺醒,遁入山林。
这部作品是根据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改编,在今年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十四个奖项或提名,这也体现了法国对两个世纪之前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热爱。
本片是叙事体形式,单一故事线,以第三人称讲述的方法,记录了18世纪法国小镇青年诗人吕西安在巴黎新闻界为了名利理想,奋斗、成功、失望、毁灭的故事。
导演、编剧把巴尔扎克对18世纪法国巴黎的描写作了生动演义。
当时社会阶层等级严重,贵族阶级和新兴民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争夺,社会名利涌动,荣辱得失,此起彼伏,平民年轻人们随波逐流,名利转瞬即逝。
影片的服装、建筑、道具完美地再现了18世纪法国各个阶层的典型风貌,富丽堂皇,又透出沉腐奢靡的气息,艺术设计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十分的相称。
巴尔扎克这部伟大的小说,不但是精确地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青年理想的幻灭,更惊讶的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参照作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文艺界、娱乐界,新闻界种种的幕后资本的操作的潜规则内幕,令读者对现实的折射参照作用是如此的强烈,简直怀疑是巴尔扎克在现代复活以后写的一部最新小说。
套用一句俗语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
說點其他的,就單從改編的電影角度來說,真的不想用「腐女看人基」。
觀影過程中可以看出導演的野心,演員們的用心。
是一部認真沖拿獎的大製作。
Lucien和女一Ceci(美,氣質),女二(身材像古典的油畫)大段大段的船戲,更是拿著法郎紙光明正大正面露鳥。
可惜異性感情部分怎麼都感覺不到有cp化學反應。
反而和男二Lousteau,男三Nathan的友情線卻出乎意料大放異彩!
Lousteau不僅親自護航帶男主在巴黎社交圈出道,更一心為籍籍無名的Lucien的詩集推給出版商。
在Lucien為得到貴族頭銜倒戈保皇黨離開報社,Lousteau找boss設套毀滅男主。
男三Nathan則更曖昧不清,從似孔明周瑜般的敵友關係突變成「你親愛的朋友」,不僅幫男,女主私下幽會打掩護,還將獲得名與利後的Lucien帶進一心想要躍階的貴族圈。
最後雖然扳倒男主,卻說「我只是幫你找回了你自己,讓你可以更專心的寫書」。
這妥妥都是經典的小受虐身虐心的情節啊⋯⋯⋯電影不能算法蘭西最佳水準,但也算可以從同期的片子中突圍而出。
畢竟大師的著作保底,戲謔的大力諷刺了journalism界的真相。
在現時的媒體大環境下看此片更有另外一番領悟。
想不到幾百年後,大家玩的還是同樣一套把戲。
只是我們可能還沒有先祖們玩的轉。
2位同期代的男配們的演技絕對壓倒力推的Benjamin,今年的César Awards男主有點名不副實。
但這也可能恰恰打臉了本片。
資本決定想讓誰紅就誰紅,並不需要看業務能力到底有多強⋯⋯
提名威尼斯金狮奖,又狂揽凯撒奖15项提名的法国佳片《幻灭》今日独播上线。
《幻灭》改编自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小说,扎实的剧本,让这部电影的成功毫无悬念。
恩格斯就曾称赞巴尔扎克:“他的嘲笑空前尖刻,他的讽刺空前辛辣”。
当今网络,拜金风气四起,营销号批量制造谣言,无良媒体为流量鼓动对立。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早在200年前,波旁王朝复辟后的法国,社会就经历过类似的状况。
巴尔扎克撰写《幻灭》,借一位“穷诗人”吕西安的暴富史,告诫年轻人,金钱诱惑强,投身需谨慎。
若没有驾驭金钱的能力,即便坐拥财富,也会迅速失去。
巴尔扎克笔下极致疯狂、沉湎享乐的巴黎名利场和肮脏媒体,200年后仍像一声响亮的警铃,回响在每个人心中。
200年前的他就知道出名要趁早19世纪20年代,波旁王朝复辟,贵族们又回到了交际场。
大革命的血泪早就被他们抛在脑后,社会在金钱至上的气息中沉沦。
在法国外省,有一位怀才不遇的青年诗人吕西安。
吕西安的父亲是平民,母亲是从断头台上侥幸逃脱的贵族。
他的才华吸引了贵妇巴日东夫人的注意,一个想要人脉,一个难挨寂寞,两人开始偷情。
很快,流言在当地传开,巴日东夫人为了避风头,携吕西安私奔到巴黎。
穷小子吕西安在巴黎第一次尝到金钱的美妙,他投入大量精力打扮,卖力吸引巴日东夫人的注意,但他庶民的身份很快就被识破,巴日东夫人畏惧贵族圈的排斥,抛弃了他。
没有了资助的吕西安一贫如洗,他怀揣一本《雏菊诗集》,仍梦想靠才华养活自己。
但在结识了新闻贩子卢斯托后,吕西安发现,在巴黎,一个人的梦想不重要,钱才是最要紧的。
戏剧上的女演员四处找“糖爹”,无名小卒谁也不会看一眼。
新闻小报只看销量,导致谣言当道。
如果想把一本书炒热,就制造争论,因为“黑红”也是“红”。
随便动动笔头,钱当天到账。
谣言、黑稿、软文,哪个给的钱多就写哪个,吕西安在卢斯托的怂恿下火速倒戈。
凭借好文笔、出色的相貌,加上母亲的贵族姓氏“鲁本普雷”,吕西安很快在巴黎家喻户晓,实现一夜暴富。
一切到手的吕西安只有最后一个梦想,抛弃父亲的平民姓氏,恢复母亲的贵族姓氏,真正踏入上流社会。
跌落自此而起,他结交的朋友都因利益而背叛,吕西安的一切幻灭消失,财富如黄粱一梦……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幻灭》中,对勾结资本的的新闻界、追名逐利的出版界、极度浮躁的演艺界都有着极其精彩、到位的刻画。
金钱成了新的王权,没有人想送金钱上断头台;谣言的别名叫“鸭子”,因为轰动一时的谣言查起来就像捉野鸭般徒劳无功;对美的热爱,在巴黎等同于美容广告;就算真要失败,倒不如在巴黎失败……电影插入了大量巴尔扎克的原著文本,这些辛辣至极的金句令人会心一笑,放在今日看毫不过时。
在《幻灭》中,巴尔扎克早已摸透资本的食物链,演艺圈、新闻界、出版界不过尔尔,他们的暴富算不得什么,这些人供养的是贵族为首的上流社会和金融寡头,名上有名,官上有官,社会的所有人加起来,都不过是金字塔顶尖那一小撮人的提线木偶。
吕西安的悲剧令人哀其不幸,但吕西安究竟是输给了自身的欲望,还是输给了拜金风四起的世道?
吕西安心内仅存的一丝善良,是不是他最终陨灭的催化剂?
《幻灭》犹如一则精致的寓言,惹人深思。
怒砸1800万欧元拍摄还原巴尔扎克“人生之书”1966年,法国导演莫里斯·卡兹那夫将《幻灭》拍摄为4集同名迷你电视剧。
2021年,在《源头》《超级明星》《玛格丽特》之后,多次入围戛纳、威尼斯主竞赛的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将目光转向巴尔扎克这部杰作,将其再次改编。
《玛格丽特》的精致华服已给人以深刻印象,《幻灭》更怒砸1800万欧元,力求复制上世纪巴黎腐臭不堪、败絮其中的上流社会。
影片每帧有着油画般的质感,片中最重要的两位贵族夫人,分别由著名女演员塞西尔·德·弗朗斯和让娜·巴利巴尔扮演。
其中塞西尔·德·弗朗斯饰演的巴日东夫人尤为出彩,看似纯洁的面庞下,她的心始终在怜悯和利益间摇摆,比原著中的巴日东夫人更具张力。
在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的角逐中,《幻灭》一举拿下罕见的15项提名,和《安妮特》《正发生》同年竞争,最终夺得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
《幻灭》由《85年盛夏》新人演员本杰明·瓦赞担纲主演,俊美的面貌、瘦削的身材、略带阴郁的气质,令其夺得当届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美少年文森特·拉科斯特、泽维尔·多兰也在片中担任重要配角。
《幻灭》耗费巴尔扎克八年之久,它可以被看作是巴尔扎克的一部“人生小说”。
出生于中产之家的巴尔扎克爱好文学,他与父亲定下两年约定,若没有写出名堂,便断绝一切经济支援。
就这样,巴尔扎克带着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来到巴黎。
就像《幻灭》中曾经的“好人”卢斯托,巴尔扎克耗费心血的戏剧一文不值。
为赚钱,巴尔扎克又放下自尊,靠写迎合市场的三流小说糊口。
小说赚的钱有限,巴尔扎克又弃文经商,被精明的资本家骗了个底朝天。
钱没有赚到,但摸爬滚打多年,让他积累了许多素材。
再度回归文学,巴尔扎克靠小说成名,同时他花钱大手大脚,导致债台高筑,和贵族们也有多段风流韵事,甚至有心从政。
这一切都和《幻灭》渴望靠写书发大财的吕西安一模一样。
在电影《幻灭》中,巴尔扎克在小说中精心塑造的几位正面人物,集合成了作家内森。
他在通过背叛告诉卢西安,剥夺一切的幻灭,就是让他回归文学的不二道路。
“我想起了那些经历幻灭,清醒了后才能找到内心力量的人们”。
巴尔扎克说。
一个人,只有跌倒了谷底,才能触底反弹。
一个作家,必须幻灭一次,才能写出杰出的作品。
回归自我,回归本真,这就是《幻灭》在文本之外,巴尔扎克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幻灭》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
20230309电影资料馆。浮生若梦,过眼皆空。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笑死,最出戏的竟然是dolan的挤眉弄眼
19世纪,也是21世纪。大巴黎,也是北上广深。看完想去看原著了。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调调,被金钱支配的人生从起步升空到幻灭的过程,比较冗长,多兰作为旁观讲述者表现一般,和男主有点点像,但肉眼可见的胖了。
没读过同名原著小说,从我读过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我觉得多兰把这部拍的很好啊,就不分析媒体人如何为了钱或者媒体都是有倾向性的,资本怎样,或者贵族如何如何的,我觉得考完这部反而觉得吕西安会东山再起的。
2.9分
导演不会讲故事
资料馆 法语活动月。
多兰的加拿大口音还是好明显hhh 巴尔扎克的文本大概是最大特色,演绎马马虎虎流于浮夸,很难相信这是2021年的片子(20年前拍成这样可能说得过去)
比想象中好得多但还是不够好,没有阿泰兹和赛夏,没有那张期票,巴日东太太改得太无辜,加了好多场coitus,最离谱的是结尾,吕西安遛弯似的走在乡野并脱衣服准备游个泳?太文艺轻描淡写了,其实直接写死也行,反正没有第二部没有伏脱冷。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熟悉编剧「雅克·菲耶斯基」作品特点的观众都知道,理想《幻灭》只是一层表象,阳光从始至终都是透过「窄门」缝隙照耀在《少年亚当》虔诚又坚定的脸上,其「改开」成就终将彪炳史册。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像影片「序幕」暗示的那样:陋室不陋。故而,标题「幻灭」宏观上指向一个仍以传统手工「纸媒」行业为谋生路径,仍以向读者兜售「腐败」无用之物为荣为乐的旧时代的终结,是对资产阶级抱有浪漫幻想的小资产阶级《诗人》群体的幻灭。微观上则指向一个「无遗产/家训可继承」踩在「历史转折」新旧交替节点上,偶然又必然「卷入党争」被肮脏可耻的「海盗/撒旦」文化吸引到「贼」船上去「分赃/卖艺又卖身」打工,仍在鼓吹反动阶级意识的小资代言人。待续
扎扎实实的大部头,各方面都很平均的发力,细腻敏感得还原了文学巨匠的精神和内核。男主角很有看头,稚嫩但极具魅力。就是电影本身的可看性差了点。
美貌、才华、野心;挣扎、奋斗、沉沦。能把这六样东西讲清楚的名著改编电影都不容易。拍得很工整,当然支撑我坐满两个半小时的还是独挑大梁的本杰明·瓦赞,又帅又敢脱的美少年都是折翼天使555~
一部文学著作,改编成戏剧。从而丧失了文学性,这是不是很戏剧的一件事。
改编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幻灭》
出版业的华尔街的狼,第三幕还不错,前两幕太拖沓了。
依旧有些现代性的作品,吕西安很像现代想要谋求一条通向上层阶级门票,挣扎一番过后由于时局变迁,内心也不那么纯粹了,而不得不放弃这幻想回乡生活的人。可是为什么看着略微有些难受呢,可能不怎么喜欢瓦赞的表演,他被腐蚀得太快了。
从第一帧开始就充满了深深的文学性,巴尔扎克果然是现实主义作家。果然是“一部制作精良、借古喻今的古装大戏”。媒体人看到后满脑子都是大学里学的《西方新闻史》。三位年轻男演员都很帅!果然多兰气质非比寻常,他和同名的导演有啥关系吗?那男爵夫人真不好看啊怎么还老赞她美!还是吕西安的演员媳妇更好看。吕西安跟着贵族第一次看歌剧那里真是太尬了!放着放着中间机子卡了,重启放映了。下午大雨后,资料馆不太热,散场户外清新凉爽。内嵌大字号中字with 迟到又睡了两次的F. 从他淘票票购票记录看这片子2023.3.9资料馆竟然放过!完全没印象。1号厅,环球精粹单元,约四五成满。
大革命时期的傲慢与偏见。也许大革命时期彷徨的青年和现在并无区别。玩世不恭,尽情挥霍。也许是对每一个无法改变时刻的最好回敬。我们本就没有带来什么,所以最后我们也不用期望带走什么。就让记忆永留,刻在我们和他们的心中。Stop hoping, start 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