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近30个固定机位,然后每个固定机位几分钟的日常生活荒诞演绎,但又在极暗的色调下推进,内容与内容关联系也不强,更像是情绪double情绪double情绪再double那无聊的情绪,所以真心没有看懂。
一个受到信任危机的神父的日常(比之好的有《年轻的教宗》),一个来到酒店前翩翩起舞地三个女生,一个看着店里的店员入痴的小男生,一个与女生讨论热量的男生,一个爱喝篮板的女士,一个在火车站等人的女士,一个在肉铺前扇所谓喜欢的女人的耳光,一个靠在沙发上抱着死人的哀号,一个失败但却不承认的希特勒,一个……用情绪来区分似乎不甚准确,但是如果用荒诞的生活来划分,又没有把荒诞的生活说透,或者可能导演压根儿就不想表达荒诞里的反讽,让人只有压抑没有逗乐的抒发。
所以……
看懂这部电影很难,因为全部是碎片,想勉强从这些碎片里头找出点头绪,基本不可能。
电影说的是“关于无尽”,那这些碎片就有了无尽的可能,或许每个人看完后都会有自己“无尽”想象的空间。
这个男人,想着和妻子做一顿饭,这个朴实的想法最终让他悲从中来,只是因为当年的他无聊的“欺负”了另一个同学,而这个同学一辈子都不愿意原谅他。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无心,究竟是不是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这个不信任银行的男人,每天睡在钱上,好像生活也不是那么的无忧。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你越是在意,越是患得患失,也就越发找不到内心的平静。
而人生,永远背负着十字架,有人乘机落井下石,有人乘机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当然,也有人冷漠以对。
年轻的少年,总是会在某个年纪,偷偷的看一眼自己喜欢的女孩,哪怕这微妙的情绪,没有成长为爱情,但也一样可以成为他美妙的回忆。
总有一天,男孩和女孩会在一起,哪怕是复习热力学定律,也一样可以彼此温暖。
爱情或许需要落寞的等待,但终究有一天会到来。
他们会有自己的孩子,享受生命到来的小确幸。
直到有一天,你愿意为一个女孩,俯低自己的身体,哪怕外面大雨滂沱,也愿意为她撑出一片天地。
另外一些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但是战后的冷漠是肖邦也弹奏不了的悲伤。
一瞬间,这些人好像就被遗忘。
他们不顾一切的想着活下去,但是战争,永远是残忍的冷酷。
哪怕是走到最后一刻。
电影中的人物,全程都很冷漠,完全像是行为艺术的摆拍。
如果说包含了太多,当然可以这么认为,但如果说是不知所云,好像也无妨。
到最后,“贩卖”信仰的神父,失去了信仰,他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我们无法得知,信仰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戛纳电影节暂时取消,东京奥运会延至明年。
而作为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能否在八月底顺利举办威尼斯电影节,同样也是个未知数。
戛纳电影节暂时取消,东京奥运会延至明年
祈祷疫情尽快过去,威尼斯电影节能正常举办事到如今,回溯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盛况,宛如就在昨日。
除了创造影展历史的《小丑》、极具争议的波兰斯基、备受关注的《兰心大剧院》之外,还有我们今天要聊的这部电影,瑞典电影大师罗伊·安德森导演的新作《关于无尽》。
这也是他继五年前凭借《寒枝雀静》获得金狮大奖之后,再次登上威尼斯电影节的舞台。
电影《关于无尽》海报对于大部分影迷而言,罗伊·安德森最为人熟知的电影当属2014年的《寒枝雀静》;但事实上,早在1970年,罗伊·安德森刚从瑞典电影学院毕业时,就曾凭借长片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技惊四座,并获得当年柏林金熊奖的提名。
1970《瑞典爱情故事》但在此之后,罗伊·安德森的电影事业便遭遇挫折,被迫停滞下来。
1975年的《羁旅情缘》因票房口碑双失败,导致罗伊·安德森在此后将近二十五年没再拍过电影。
他转而成为一名广告导演,偶尔才会拍一些短片维持自我表达和创作。
1975《羁旅情缘》虽然《羁旅情缘》在某种程度上被导演自己视为失败之作,但在瑞典本土评论界也不乏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才是过去25年里瑞典电影的唯一杰作,甚至超过《芬妮与亚历山大》。
罗伊·安德森在片场所幸,罗伊·安德森并没有彻底离开电影。
在广告界获得成功后,他再次以艺术电影导演的身份回归到大众视野。
2000年,凭借“生活三部曲”的首作《二楼传来的歌声》入围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并成功囊获评审团奖。
2000《二楼传来的歌声》尽管罗伊·安德森的拍片速度之慢堪比王家卫,但他还是在七年后又拍出了“生活三部曲”的第二部《你还活着》,并入围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随后又时隔七年,他终于以《寒枝雀静》一举登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拿下金狮大奖。
至此,“生活三部曲”圆满收官。
2007《你还活着》
2014《寒枝雀静》按照“每七年拍一部”的定律,本以为罗伊·安德森的下一部电影要等到2021年才能看到。
难得的是,这一次我们只等了五年就达成心愿。
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罗伊·安德森再以《关于无尽》夺得最佳导演奖。
或许,这也算是对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的电影生涯的褒奖。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罗伊·安德森《关于无尽》纵观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创作,除了处女长片在基调上偏温暖浪漫之外。
他从第二部电影《羁旅情缘》开始,就开始走黑色路线,而每一部长片的风格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2000《二楼传来的歌声》凛冽冷淡的极简画面,低对比度的暗淡色调,臃肿且脸色苍白的小人物,说话语调像蜗牛一样滞缓。
而从头到尾统一的构图,即便移情易景,也不会让人在视觉上有太丰富的观感。
2014《寒枝雀静》但是,他电影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呈现出精确设计的质感,每一个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都显得恰到好处。
从美学上像极了美国当代艺术家爱德华·霍普的画作(当然霍普在用色上要鲜艳得多),在画面中以锐利的线条、大面积的灰暗色块、非自然打光,渲染出都市景象的冷峻与荒凉。
2019《关于无尽》罗伊·安德森电影中的诸多分镜构图,都容易让人想起美国未来主义画家基里科的作品《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
罗伊·安德森虽惯于搭建室内场景,而甚少街道场景,但对走廊景深的运用则非常熟稔,在《寒枝雀静》及《二楼传来的歌声》中都能见到类似的空间结构。
基里科画作《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甚至在《二楼传来的歌声》一片中,还出现了同样构图的街道景深视角。
在逐渐延伸的街道尽头,罗伊·安德森以焦点透视的手法,呈现出城市街头群众们荒凉的心理。
2000《二楼传来的歌声》罗伊·安德森电影的空间构建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空间叙事,而是在同一构图之内往往会出现两层空间叙事,或上或下,或近或远。
叙事间并不一定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甚至于补充空间的叙事比近景的主要叙事更有意思。
2014《寒枝雀静》同样地,在新作《关于无尽》中,罗伊·安德森还是沿用一贯的风格。
从表面来看,《关于无尽》在结构上与《寒枝雀静》是比较相似的,同样是由一系列小人物的浮世绘,呈现出他们每天为“生活”忙碌的情景。
在这些迷失的灵魂之间,语言是无用的,唯有以“失语”的状态建构出每个都市人的孤独。
影片开头是一对男女在空中翱翔、俯视众生,这一幕场景难免不让人想起夏加尔的画作《空中的恋人》,类似的运用在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也曾出现过。
夏加尔画作《空中的恋人》
而在《关于无尽》中,深灰色的天空下被摧毁的城市显然没有任何浪漫的气息。
这场上帝视角的俯瞰,更容易让人想起文德斯《柏林苍穹下》,宛如天使看着墙砾下平凡卑微的个体。
跟《寒枝雀静》相似的是,《关于无尽》中同样运用了画外音叙述,但并不是《寒枝雀静》中那种带着调侃式的评述。
相比起来,《关于无尽》以女声的温柔,更多地带出一份对于生命的关怀。
每个故事,都如同在黑暗中用手抚摸过的温暖皮肤。
这一次,没有《二楼传来的歌声》中犀利的资本主义批判,也没有《寒枝雀静》中对人性直白的解剖,影片在气韵上其实更接近《你还活着》的讽刺与温暖并存。
在温柔的叙述与凝视中,影片呈现出导演以往不曾给予的丰富:在山顶默默凝视城市的老夫妇,在房间里遭遇凶杀的受害者,在雪雾中孤独行进的军队……
有笑有泪,有孤独有温暖,有绝望有希冀,有辛酸有欢乐。
在静止的镜头下,人物以平等的姿态呈现在眼前。
绝望失败的希特勒,并不比抱着女儿尸体失声痛哭的父亲拥有更多镜头。
什么是无尽?
当罗伊·安德森超越生活与社会的本质,对于人类生命施以更为宏观的凝视时,或许我们也便随之明白,悲欢离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就是人类无尽的循环。
罗伊·安德森在片场在“生活三部曲“的终结篇《寒枝雀静》中,罗伊·安德森曾经自问自答创作的意义,三部曲的诞生是为了揭露人性的缺点与恶意吗,还是对人类本身的警钟呢?
2014《寒枝雀静》或许,这只是其中一个意图。
在他的电影中,对于大量画作及文学作品的借鉴,无疑是一种以艺术展现艺术史的过程,而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彰显与尊重。
2014《寒枝雀静》而在《关于无尽》中,其张力不在剧本也不在角色。
当观众以为在看不同故事时,结果却发现原来导演真的只是在讲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被分解,被植根在每个小剧场中生长。
一切看似无关,但冥冥中却又隐隐相连。
背十字架的男人,是《关于无尽》中最慑人心魄的一幕正如影片中所呈现的一幕高中男孩女孩的对话:“热学第一定律表明,一切都是能量,永远不会被摧毁。
这意味着你是能量,我是能量,你和我作为能量都不会是永远的静止状态,能量会转化成新的东西。
”这段对话其实颇有轮回论的豁达。
也许千万年之后,我和你会以土豆和西红柿的身份再见。
在表现艺术的同时,罗伊·安德森也同样以电影去说明事实,且往往都与社会和政治紧密相连。
正如在《关于无尽》中,艺术往往与道德捆绑在一起。
他总是用艺术去指出人性的弱点来反思,而从不隐瞒事实来为大众营造歌舞升平的假象。
从“生活三部曲”的第二部《你还活着》开始,罗伊·安德森就非常热衷于延续那种静止的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
而短剧式的移情易景,也非常符合导演早期作品的脉络,轻松荒诞,点到即止,时而辛辣,时而沉思。
刻意的人造灯光和凝视式的静止镜头,总是能完美捕捉到人性的微光之处。
就像在爱德华·霍普的画纸上看一个个糅合了卡夫卡式讽刺和加缪式荒诞的卡佛小说。
想笑又如鲠在喉的社会讽刺,充满这对小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观众看到他们,难免会觉得很可悲,但又有多少观众会回头看看自己的处境?
也许我们也跟影片中的小人物一样可怜吧!
这就是罗伊·安德森的艺术世界,简洁而精炼,却能不断勾起人们反思的冲动。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Venice has become the Elysium for Roy Andersson, in 2014, 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 won the Golden Lion statuette and five years later, ABOUT ENDLESSNESS, his sixth feature, snatched a BEST DIRECTOR Silver Lion.A PIGEON…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Andersson’s "Living" trilogy, following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 (2000) and YOU, THE LIVING (2007), but after the advent of ENDLESSNESS, that statement seems to nominal, because ENDLESSNESS can be rightfully viewed as a farther extension of A PIGEON….They are formally and structurally “tableaux films”, consist of vignettes lensed through a stationary camera, each one is a long take lasting for several minutes, featuring actors moving glacially (if they are ambulatory) and uttering often repetitive lines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 are well” x2 is the default cellphone exchange) under warpaint of pallor. The performance is deadpan with distancing effect, and the films barely contain any connective plots.In A PIGEON…, two traveling novelty salesman Jonathan (Holger Andersson) and Sam (Nils Westblom) are the token leads, their 3-fold merchandize is too dreary to enliven anyone’s life, which is enfolded in multifarious sketches, off the top of yours truly’s head, notable ones include the three incidents about death in the beginning, a rotund flamenco teacher relentlessly fondles her student, a poem indicates the film’s title, a pair’s post-coital smoke break, a lab experiment on a monkey, among others. There are also anachronistic skits, the ones about King Karl XII (1682-1718), marching armies filtering in the background like a painting in motion, to an expedition against Russia, the young King even takes a fancy to a young boy (inviting him to stay in his tent), Andersson’s humor is dry and perverse, when the King returns in the wake of the battlefield debacle, he can barely walk, his command of using the bathroom is met with another kick in the teeth.However, Andersson’s coup de maître in A PIGEON… is the blatantly horrific scene of a giant cylinder engraved with “Boliden” (the notorious Swedish mining and smelting company), rotating above fire with black slaves inside, followed by a bunch of long-in-the-tooth white people watching and sipping champagne, these two takes strike like a lacerating censure of the country’s (and Europe at large) unregenerate attitude of its colonial past, simply jaw-dropping and totally indelible!In ABOUT ENDLESSNESS, similar vignettes are concatenated with an omnipresent female voice offering succinct statements. Here, the tone is more contemplative, mournful, finality seems inevitable. Hitler awaits his doomsday in the bunker, a crucifixion with a man carrying a huge cross who asks “what have he done to deserve that”, an aftermath of a homicide, an elderly couple’s visiting the tomb of their decease son, a priest has lost his faith and then is refused by his psychiatrist because it is not his appointed time.A compline accompanied by an aria, ABOUT ENDLESSNESS is Andersson’s eulogy to life itself, its macrocosmic ambition aim to achieve something Malickian, to gaze human existence with a God’s view, like the money shot of a man embracing a woman, staying afloat above a city in ruins, it is numinous, but set side by side with A PIGEON…, Andersson’s poker-faced absurdity dissipates, most of the time, everyday occurrence is contrived with a veneer of banality and blandness that perhaps is closer to his more serene Weltanschauung now.Anyway, Andersson’s unique aesthetic, Nordic drabness mingled with a Wes Anderson-ish picturesqueness has been here to stay, with only 6 features under his belt, consecutive consumption is not recommended.referential entries: Roy Andersson’s A SWEDISH LOVE STORY (1970. 7.3/10); Dietrich Brüggemann’s STATIONS OF THE CROSS (2014, 4.2/10).
English Title: 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Original Title: 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Year: 2014Country: Sweden, Germany, Norway, France, DenmarkLanguage: Swedish, English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Roy AnderssonMusic: Hani Jazzar, Gorm SundbergCinematography: István Borbás, Gergely PálosEditing: Alexandra StraussCast:Nils WestblomHolger AnderssonJonas GerholmRoger Oslen LikvernViktor GyllenbergOla StenssonLotti TörnrosOscar SalomonssonRating: 7.9/10
English Title: About EndlessnessOriginal Title: Om det oändligaYear: 2019Country: Sweden, Germany, Norway, FranceLanguage: SwedishGenre: Drama, FantasyDirector/Screenwriter: Roy AnderssonMusic: Henrik SkramCinematography: Gergely PálosCast:Martin SernerTatiana DelaunayBengt BergiusAnja BromsThore FlygelLotta ForsbergStefan KarlssonGöran HolmRating: 7.3/10
罗伊.安德森分别在1970年和1975年分别拍出过两部剧情长片,之后的25年都处于沉寂状态,投身于广告拍摄的工作,2000年开始以7年一部的频率推出了相较于前两作风格大变的“生活三部曲”。
在此前提下,很难定位这部《关于无尽》在罗伊.安德森作品序列里的意义,同时也无法脱去自我重复之嫌。
因此,基于文本我把它看做是对生活三部曲世界观的一次通俗化阐释。
《关于无尽》只有大约30个场景(镜头),唯一构成情节的是关于一个失去信仰而惶惶不可终日的牧师的五个镜头,穿插在其他场景之间,就如同《寒枝雀静》中那两个提着手提箱四处推销小玩具的男人,这种离心和向心的混合指出互不关联的个体渺小但独特的同时暗示了人类境况的某种同质性。
同样雷同于生活三部曲的是,《关于无尽》依然由彼此间没有逻辑关联或关系极微妙的情境串连而成,大多采用固定镜头,静态的场面调度,灰暗或阴翳的环境,契合北欧气候特征的冰冷色调和极简置景,面部惨白行动机械的各类人物,对平庸的生活的场景进行风格化处理烘托出某种不可言传的心境和喜剧效果,以表现现代人类精神上的压力和不自由,以及空虚孤独的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
为了强化逼戾的心理效果,室内的取景往往采用一种“三棱柱”式的空间构图,即摄影机对着一处墙角取景,人物处在角落,形成压抑感。
第二个镜头一对坐在长椅上背对观众望向远处天空的男女(虽然是外景),他们所处的地形就是三角的形状,后边包括船上餐厅倒酒的服务员、牧师工作的狭小空间、男人找错地方的餐厅等等,导演都在利用“三角”的视觉形状构造空间。
在传统电影中,因为剧情对于现实必然存在的偏离,导演一定要预先在叙事中做出一些指明和规定,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先天设定,这体现在对画面元素的安排和对关键信息的强调。
而在罗伊.安德森的画面空间内,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并没有唯一的、被预先设定的观看重心,任何元素都有理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比如海鲜市场的场景,是一个开口朝左下方的“U”型空间,前景是鱼贩背对镜头,他的对面是三两个分散站着的顾客,一个顾客选中一条鱼,老板帮他切鱼,这整个过程观众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老板的动作,直到真正关乎宏旨的男人开始掌掴进入中景画面中心女人,观众的注意力才跟着场景中的其它人开始转移,这种景深运用调动了观众参与场面调度,指明了现实世界的随机性和无序性。
同样性质的手段,火车站的场景,人们持续地下车,直到一个男人下车后和接他的妻子和孩子照面并和孩子亲热,最后离开,此时站台已人迹寥寥,观众猜想这个场景是不是要结束了的时候,列车上又走下一个女人,寂寥地坐在了长凳上。
餐厅的场景,前景坐着女人,随后男人从右侧的门进来,询问女士是否为他要约会的人,女士否定,另一个男人从左侧入画坐在女士对面,这整个过程,后景的墙角始终背向坐着一个十分扎眼的黑衣男人,这种突兀的设计会让观众猜测他的经历,他的心情,罗伊.安德森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
他有意地打破在剧情片中的人物层级关系(当然这在艺术片中很正常),赋予每一个人物情感的维度,船上餐厅为顾客倒酒的服务员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人”,他也有心事,他也会发呆走神。
这种去偏离化的处理自然不是(也无意达到)绝对的真实,它们当然出自于导演巧妙的设计,跟整体非线性的、离散的情节构成形成共振,达到一种体察众生、以有限表现无尽的影像风格,就像最后一景中男人的车坏在郊外,远处的天空一队大雁飞向远方,和开头的意象相互映照,循环即是无尽。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是喜悲互掺的,更为核心的是,无论是喜是悲,都些情绪都是不足道出的,女高管面向窗户体味着空虚;推着婴儿车的母亲索性将断了根鞋成双脱下;乡下小店门口的男孩们看着到来的女孩们跳舞......微不足道的忧伤、微不足道的尴尬、微不足道的喜悦,但这些微不足道不值得被发现、被观看吗?
在罗伊.安德森看来,正是这些微不足道共同组成了生活。
之所以说《关于无尽》处境尴尬只能算作生活三部曲的浅白变奏,是因为相对前作的暧昧和晦涩,本片无论在情绪表意上还是主题表意上,在女声旁白的引导下,都有过于明显的指向和意义,包括对工业化城市的唏嘘、人情冷漠自私的批判、以及一条过于完整的战争逻辑(扫墓的父母、被执行枪决的人、希特勒的溃败、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
类似公开倾诉痛苦的情节也都是对于前作的重复。
如果把它与生活三部曲连续观看,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
尽管如此,我们还会去期待这个导演的作品,还会去追随他的创作轨迹,除了罗伊.安德森极其低产的创作节奏外,更因为他终究能够抓取到现实中一些因日常的麻痹而难以察觉、被意识忽略的真实,我们就像在用导演提供的一种特殊的荒诞视角抽离出肉身观看自己的生活,自己在麻木中却浑然不觉的状态。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我大胆猜测由阿根廷女导演马特尔领衔的本届威尼斯评委会里面,有部分评委从没看过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的作品,否则不会商议出把最佳导演奖颁给这位曾获得过金狮大奖的瑞典导演。
同样的情况自然也可以用在本届戛纳最佳导演的获奖者达内兄弟身上。
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里面,唯独是这两个最佳导演奖颁得相当糟糕,在我看来最佳导演奖是用来奖励那些在美学观念或叙事手法上有大胆突破的导演,而并不是颁给这些功成名就的金狮、金棕榈获奖者,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早已被认定,无需再次用“最佳导演”这个殊荣来作为肯定。
要么再给他们颁一座金狮、金棕榈,要么就应该这个导演奖留给其他新导演。
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拍摄电影,但直到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一部《二楼来的声音》才让全世界观众/影评人所折服,由此他的风格便一直延续下来,连同2007年的《你还活着》和2014年的《寒枝雀静》构成他的代表作三部曲。
可以说是三部不同作品,但是也可以当作是同一部电影来欣赏,只因他的作者风格独此一家:北欧式冷幽默、片段式结构、静止长镜头、惨白妆容的演员、毫无表情的演绎、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讽刺,融合荒诞超现实色彩与现实/历史/宗教批判主题等等。
看过他作品的人肯定会对他的美学风格留下印象。
然而,即便是最好的厨师,反反复复都用同样配方烹煮同样的食材,确实难免让忠实的吃货感到腻味。
他上一部擒获金狮奖的《寒枝雀静》就有类似的毛病,今年这部再次入围威尼斯竞赛的新片《关于无尽》稍微有所转变,人物的行动速率有所加快,脸上也不再涂着白色的灰,诡异程度有所降低;同时还加入一把柔和的女声旁白,调侃剧中人物行为,这种设计无疑产生跟观众的互动性,值得赞赏。
当然,喜欢他作品主题的影迷自然也不会失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法沟通,信仰缺失导致的心理危机,以及用戏谑方式重构历史事件/人物的手法依然奏效。
影片名字指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而永恒不灭,由此,关于永恒无尽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这种恢宏的主题似乎有点不着边际,不过,忠实的影迷依然可以在某些片段里找到共鸣感:一个男人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一边在大街上缓慢前进,一边遭受旁边群众的鞭笞;一位神父去看心理医生,却被医生告知下班时间已到,无法跟医生倾诉心事。
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段子有一定的感染力,但就电影大师的功力来看,却是毫无创新和挑战的影像语言。
生命是没有尽头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当我们试图了解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觉得他们了解的是整体,然而事实上,他们了解的却是部分。
什么是生命,生命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却由具体的概念构成。
单纯的叙说生命,人们难以理解,但是将生命附着在人或者是其他生物之上,生命顿时有了意义。
生命是建立在生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脱离了这个基础,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或许比生命更加的抽象。
《关于无尽》我们很难将它定义成为一部电影还是其他的什么艺术形式。
如果以电影的标准来衡量本片,本片可以归结于艺术片范畴,大量的固定镜头完全打乱了本片的故事性,而定格画面一样的内容展现也让观众们无从觉察本片到底是要说个啥。
或许创作者并不喜欢诠释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最终,这部电影也因此诞生。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关于无尽》那真是关于无尽,没有止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止境的环境中。
观众但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故事中没法看到尽头,观众从一个整体去观察的时候,结束依旧不复存在。
《关于无尽》讲述的是一个接一个人的生活,他们或者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或者有着自己的小心思等等,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串联的是什么?
也许是生命。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生命是什么?
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观看,人间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生命的一种展现形式,这种展现形式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整个生命这个定义的完整性,定义生命是一种笼统的概念,然而这个笼统的概念需要每一个具体的人去执行的时候,概念就会不断地更新,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没法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真切地从每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与妻子一起欣赏落日的男子演绎的是生命吗?
是的,一点都没错;在火车站等待自己的男友的女子演绎的是生命吗?
没错,一点都没错;在教化众人前,自己的信仰崩塌了的神父演绎的是生命吗?
没错,一点都没错。
芸芸众生演绎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这些生活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且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合,或许站在一个顶端,一个总揽全局的视角去观看,这就是生命。
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时候,这种生命各有不同。
《关于无尽》给出的是想象,是现实,是虚拟,是错愕。
我们没法用统一的标识去解构任何一个发生了的故事,但我们却可以用同一种心态去衡量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生活可能是有意义的,但也可能是没法诉说的。
靠着爱人一起欣赏落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这种美好不过是美好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所有人。
对于有的人来说,相互依偎是美好,但对于有的人来说久别重逢才是真相。
美好代表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可能会惊讶于宇宙的浩瀚,然而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周围,或许成为一个番茄才是正解。
没有人会面对浩瀚感觉不到自己的渺小的,那么自己的渺小为何不一直渺小下去。
当生活给予答案的时候,我们相见甚欢,陌生的交流仅仅需要一种吸引就能完成,因此,一杯香槟就足以促成一段感情,然而当这种吸引变成强制性的关联后,美好也就不复存在了。
牙医需要的是病人的配合,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心情愉悦。
当牙医没法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工作的时候,他与陌生的病人之间的这种关联就崩塌了。
无因的崩溃总是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期待,期待中的生活没有达到,期待中的人没有见到,期待中的故事没有进展等等,当这些期待一次次的落空的时候,生活还能剩下什么?
崩溃从来不是崩溃本身,而是某种寄托的消失。
捍卫信仰或者觉得信仰是拖累可能也就在一瞬间爆发。
捍卫信仰却不被别人尊重,且被当做异教徒绞死等等。
这个时候依旧坚持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信徒。
危险的过程中,最能考验信仰的坚定,然而度过了这种坚定的人们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被一点点的蚕食,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行径。
信仰的崩塌总发生在和平灿烂的时代,而危机窘迫的时候,精神力量似乎会越发的强大。
有时候我们的思绪万千且能很好的控制,有时候我们形单影只只会感觉到生活的凄苦。
生命从来不止一种形式,当生命的形式不断地更改,我们所追求的一切还都能完成吗?
生命是一个整体,更是一个部分,追求的答案或许并没有真正的答案,追求的故事或许也不会有真正的结束。
我们所要寻求的意义真的有意义吗?
就如同这部影片一样,他到底在讲述什么?
或者是在掩饰什么?
这一切没有准确答案,你想要找到,或许你永远都找不到。
……你好,再见
《关于无尽》与其说是电影史的发展,不如说是绘画的延续。
安德森的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副可以解释过去又解释未来的画,人在极具规范属性的透视构图和配色中,以微动的形式刻画出人的境遇,而非情节。
从叙事的现实主义转向“抽象性比喻”的安德森或许在和伯格曼的争论中,看清了电影对现实的局限性(也难以超越经典),所以他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表达更为深刻和宏大的人类困境。
脱离了现实,却扎根于现实,安德森的电影的独特美学中可以看到众多影响安德森的艺术家,无论是贝克特,Edward Hopper,还是新客观主义画家奥托·迪克斯(Otto Dix),又或是现代主义秘鲁诗人塞萨尔·瓦列霍(Cesar Vallejo)。
每一个场景都在用一种强制的简约/怪诞幽默,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探讨关于人类精神的困境,提出关于历史和当前社会的问题。
《关于无尽》是去叙事的,这不但体现在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单一的场景中。
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安德森这里和一个为平凡琐事烦恼的人同等地位,导演将他们都置于一个人的平等地位,希特勒和平凡的给女儿系鞋带的父亲同等重要,甚至,在单一画面中,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配角——出于前景或者角落的人物,可能反而是更有意思的人物。
安德森的去叙事化,体现出一种后现代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去中心化一方面面临人类居无所依的窘境(海德格尔所说人类失去的家园)——体现出价值多元却陷于信仰虚空的境地,毋宁说,还面临被资本主义异化规训的风险,使得价值多元只是表象,内在则是一种深深的资本主义桎梏。
电影所延申出来的担忧和导演的广告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反讽式互文。
叙事似乎发生在庸常的日常生活当中,但在画面的变化中,积累着荒诞和超现实,直到电影中的人物也达到一种奔溃的边缘,凝聚成一种张力,但这种张力却是通过一种解构式的/颇为可爱的方式释放出来。
译名《关于无尽》,这个译名挺好,无尽既是无穷无尽的庸常现实,也是康德所说的超越,对人的有限性的超越,而电影就在这两种无尽当中,以这样一种形式存在。
从文艺片走到惊悚片,再到科幻片,导演终于要拍醒观众,慢慢把把故事主旨抛出了。
当他们第三次走回营地,第三只月亮已经满月了。
营地里人去楼空,兄弟二人走入了那个一直被封锁的屋子,里面不是怪兽也不是被囚禁的成员,而是满眼的录像带,记录了营地一切的录像带。
他们看到了营地成员走向毁灭的最后一刻。
整个营地都被那个Higher Power撕毁,兄弟二人出于求生本能火速驱车逃离。
然后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trick。
车子发动不起来了,哥哥一如往常要坚持做点火发车的那个人,弟弟却说让自己来试试,此时此刻,哥哥Justin在危急时刻和弟弟调换了位置(哇,导演这个转变真的有点突如其来啊)。
最终弟弟对哥哥”深情告白“后(可能感动了上苍了吧,或者感动了编剧),车子发动了……然后结局么,就是成功回到了现实人生。
此时我才突然恍然大悟,弟弟为什么会对人生那么悲观(虽然悲观主义者很有可能是天生的)。
弟弟Aaron人生的所有决定都是Justin’s choice,而不是Aaron‘s choice。
对于弟弟而言,他人生的一切都是哥哥帮他决定的,从10年前的逃离营地,到后来的清洁工工作,Aaron 的人生不可承受之轻便来自于这种人生的被动性。
当你的人生都是别人帮你选择的时候,你当然会把责任都推到对方头上,代偿便是你永远无法体会人生真正的动力。
当方向盘不在自己手上,你当然很难有动力去相信沙漠会变成绿洲,你只会怪那个开车的人是白痴,毁了自己的旅程。
哥哥呀,Loop圈和三个月亮都是幌子,我要的是My Choice啊。
文章翻译自Film CommentIMOGEN SARA SMITH/文(21年翻译的,在今天补标的时候才想起来) 罗伊·安德森作品中的人类肤色像蘑菇一样苍白,他(她)们与灰蒙蒙的城市景观、无菌的白色房间和空荡的餐馆融为一体。
在精巧构筑的立体空间模型里,他们演绎着一场场微型喜剧与悲剧,剧中洋溢着一种面无表情式的幽默,亦弥漫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凄凉。
我们能在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看到绝望的生存困境与不可调和的世俗遭遇,面无表情的尴尬缓冲了人类的痛苦,甚至恐怖也被平稳的构图与柔和的色彩所掩盖。
安德森的最新电影《关于无尽》(2019)延续了他在“生活三部曲”(《二楼上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寒枝雀静》)中展现出的独特风格。
他的电影由一系列用固定镜头捕捉到的片段组成,这些小片段又由反复出现的主题和人物联系在一起,但没有一个总体的故事情节。
几乎每个场景的布置都是在工作室里使用彩绘背景、模型和少量数字效果构建的。
(安德森在自己位于斯德哥尔摩的Studio 24工作室拍摄电影)。
演员们脸色苍白,相貌平平。
安德森经常拍摄他最喜欢的场景:自助餐厅、酒吧、办公室、卧室和火车站,这些都暗示着爱德华·霍珀(现实主义画家)的现实精神。
这部新电影重新审视了人们所熟悉的主题——二战、基督教、公开处决或惩罚——这些沉重的主题与平庸、荒谬和琐碎的崩溃和适度的快乐并驾齐驱。
一个女人在鞋跟折断时非常不便和尴尬;一个男人抱怨一个前同学的成功;一位祖母为婴儿拍下了无穷无尽的照片;一位精神科医生拒绝了一位失去信仰的心烦意乱的神父,说道:“对不起,但我需要赶公共汽车。
”
去年9月(2019)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关于无尽》以微妙的方式,给人感觉与安德森早期的电影在基调上截然不同。
它的主要情绪是秋天的忧郁,观众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已经是九月了”。
这一次,安德森对战争、暴力和死亡的处理比刻薄讽刺更悲伤,虽然有残酷和屈辱的情节,但它们让位于善良甚至欢乐的片刻。
自首映以来,世界已经熟悉了自我隔离的绝望和新冠疫情肆虐的残酷,这使得安德森对人类脆弱性和生活荒谬的看法更加鲜明,他的希望之光在特殊时刻变得更受欢迎。
在一个温馨的场景中,户外咖啡馆的顾客看到三名年轻女子随着舒服自由的音乐在街上自发地舞蹈。
虽然女孩们想要吸引坐在一张桌子旁的三个年轻人的关注,但这些男孩们并没有打扰或者加入;他们享受旁观,当音乐结束时,他们礼貌地鼓掌。
像这样的旁观者出现在电影的许多场景中:一动不动,入迷沉醉,并不加入也不移开视线。
例如,在一个室内集市里,一个男人正在购买冷冻食品,然后转身看着另一个男人恶狠狠地扇他的妻子一巴掌,他们惊颤地僵在原地。
在电车上,乘客试图忽略一个坐在第一排正痛苦抽泣的中年男人。
(一个穿灰色风衣的男人批评抽泣男人的可怜,并对他表示不满,而后方的一个女人则说“我们难道没有悲伤的权利嘛?
”然后那个男人则反驳说:“可是他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哭泣呢?
”)。
两个人站在门口,悲伤地望着房间,一个男人抱着刚刚被他刺死的女儿痛哭,经由影片的旁白,我们得知这是一场“荣誉谋杀”,父亲为了家族荣耀杀掉了自己的女儿,而现在他后悔了。
安德森第一次在电影中使用画外音,他说这位无所不知的女性演讲者受到山鲁佐德的启发,她讲述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推迟苏丹对她的处决。
她简短的评论略带戏谑的味道,其不断重复:“我看到一个迷路的人。
”“我看到一个女人的鞋子有问题。
”“我看到一个从未找到爱情的年轻人。
”“我看到一个女人,她以为没有人在等她。
”叙述者也是一个旁观者,就像站在牙医办公室背景中的护士,或者在街上停下来看着女孩给枯萎的盆栽浇水的男孩。
她不讲故事,而是给出暗示,提供线索。
安德森的职业生涯与他独创的风格一样独特。
他的前两部长片《瑞典爱情故事》(1970)和《羁旅情愫》(1975)是以传统风格制作的叙事电影。
第一部讲述了两个金发碧眼的少年在夏日萌芽的恋情,该作品广受欢迎并且在评论界取得成功。
第二部作品具有黑色电影风格,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年轻人来到一家阴暗的酒店工作,并被迫卷入同事的犯罪计划和浪漫的绝望中,但这部作品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遭到滑铁卢。
不知是因为失望还是他自己对现实主义的传统电影失去了兴趣,安德森在后面的25年里没有再拍一部故事片。
在此期间,他执导的电视广告赢得了英格玛·伯格曼的高度赞扬,并帮助他发展和完善了一种诙谐、自成一派的小品风格。
多年的资金积累使他有能力创办了Studio 24工作室。
2000年,他凭借《二楼传来的歌声》重返电影界,对商业和资本主义进行了犀利的讽刺。
崇拜这部电影的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在他的评论中指出,安德森在成功地为公司及其产品做广告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现在咬掉了喂养他的手,充分咀嚼它,吐出并践踏它。
” 由于安德森创作过程耗时,他的电影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继《你还活着》(2007)和《寒枝雀静》(在2014年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他完成了“生活三部曲”。
在每部电影中,他都将对人类状况进行的冷峻诊断与无声喜剧式的插科打诨、超现实的幻想和像腌鲱鱼一样斯堪的纳维亚式的黑色幽默混合在一起。
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大号演奏者并不快乐,动物被残忍对待,闷闷不乐的推销员倒霉地兜售无聊的新奇产品(“我们想帮助人们玩得开心”),而解脱则多以梦境的形式出现,通常人们在音乐的背景中得以从现实中飞走。
《你还活着》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梦想,即嫁给她的朋克吉他手,并在一个像火车在轨道上滑行的房子里度蜜月。
《关于无尽》以一对飞翔的像夏加尔油画中鬼魂一般的恋人开场。
安德森深受视觉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经常以绘画为基础,有时甚至表现出颠覆性的扭曲。
夏加尔在1918年的画作《在城镇上空》中用珠宝般的色调描绘了一对漂浮在田园村庄上空的恋人,而安德森电影中漂浮的恋人是幽灵般的,他们漂浮在被轰炸且笼罩在雾中的城市废墟上。
父亲谋杀女儿的场景灵感来自列宾画作《伊凡雷帝杀子》,这幅画描绘了沙皇在一怒之下将儿子杀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幅有争议的画曾两次被愤怒的俄罗斯人破坏。
安德森擅长煽动和破坏情绪,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什么比《二楼传来的歌声》中一个商人愤怒地将十字架扔到垃圾堆上的场景更越界,也没有什么比《寒枝雀静》中非洲奴隶在一个巨大的音乐装置里被活活烤死的镜头更令人不安,这个音乐装置由犯人的惨叫构成了空灵的音调,供年迈的观众娱乐。
电影在设计希特勒地堡中的场景时,借鉴了荷兰17世纪的室内装饰风格,也许与墙上那副被掠夺而来的伦勃朗自画像构成讽刺的互文。
在另一个场景中,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城市的市民正在观看现代版的“基督受难”,即一个男人拖着十字架吃力地走在街头,他身旁的一群人鞭笞和殴打他,并高呼:“钉十字架!
钉十字架!
”(事实证明,这是迷失信仰的牧师的噩梦,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反复出现)。
安德森电影中的动作发生在不间断的延续时间中,静态的镜头增加了其令人不安的效果。
虽然他擅长捕捉和利用完美的喜剧时机,但他也刻意利用了“等待”的不适感,有时让观众在座位上深感不安。
安德森通过他创造的风格样式回到了原始电影(proto-cinema)的形式,如真人静态造型艺术(tableaux vivants)、全景画和历史画。
安德森曾说他“非常嫉妒绘画”,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嫉妒经常以相反的方式运行。
从装饰画到照片,静态画面的制作者都试图捕捉运动,表现能够激发戏剧性的绵延的时间。
从洞穴壁画到饰带,从挂毯画到卷轴画,从风俗画到卡通画,电影可以看作是人类努力以视觉方式讲述故事的顶峰。
但安德森创作的电影颠覆了这种演变,削弱了摄影机运动和剪辑等电影技术的存在感。
在他的镜框内,眼睛不受镜头的引导;相反,观众可以自由地探索整个场景,“被解放”的观众经常可以在背景中发现细节,就像在欣赏勃鲁盖尔的绘画一样。
安德森引用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作为《寒枝雀静》的参照,有趣的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2017年的作品《24帧》中也使用了这幅画来表现他对静态的运动电影的理解。
安德森也避免使用特写镜头,让观众礼貌地与演员保持距离,就好像他们在舞台上或玻璃后面一样。
在他的电影中没有阴影可言,光线非常明亮,就像在医生办公室一样。
这种表现形式与安德森所称颂的1920年代新客观主义作品所具有的清晰性有关。
奥托·迪克斯(Otto Dix)等德国艺术家经常将其不讨喜的讽刺风格集中在怪诞的主题上,尤其是战争的后遗症。
安德森引用的另一位艺术家是亨利·马蒂斯——不是因为这位画家作品中那些性感且丰富的色彩、令人愉悦的形象,而是因为他的哲学认知——剔除一切不必要的东西,这与安德森精简与净化风格的目标相契合,他称之为“抽象”。
在观看安德森的电影时,可能会联想到其他艺术家的心理画廊。
枯竭而珍珠般的色调让人想起丹麦画家维尔汉姆·哈默修伊(Vilhelm Hammershøi),他以一个在极度安静的房间,一个女性背对观众的作品《室内》闻名。
安德森的超现实主义,就像马格利特一样,用一种精妙的手法来强调梦境意象的陌生感和荒诞性。
虽然他暗指了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绘画中的夸饰风格,但安德森的风格接近于霍珀作品中神秘的叙事暗示。
安德森的超现实主义与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一样,使用清脆、干涩的精确度来强调梦境意象的陌生感。
虽然他巧妙地表现出宗教和历史绘画的夸张,但安德森的风格更类似于霍珀作品中那种神秘莫测、暗示性的叙事方式。
这些画面没有告诉观众“发生了”,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这里发生了什么?
——而他们沉默、呆板的画面拒绝给出任何简单的回答。
霍珀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在交流、走动,但似乎永远围困在他们自身的绝望中。
安德森创造了一个完整封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被计划好了,精确到最微小的细节,这足以看出安德森追随着雅克·塔蒂的脚步,尽管他的表达要更黑暗和绝望。
安德森十分欣赏塔蒂,和塔蒂一样,他擅长使用声音来表现艺术效果,并擅长把握喜剧时机,就像在《关于无尽》中的荒诞场景中,牙医遇到一个拒绝麻醉计的人,但每次钻牙的时候他就会大喊大叫。
一些导演享受对自己电影的绝对控制,比如希区柯克,他的角色似乎被困在他那些“真空”的、精心制作的场景中。
但安德森的方法更加风格化,让人想起了艺术家詹姆斯·卡塞贝尔的作品,他在桌面搭建了梦幻建筑空间的模型——被洪水淹没的种植园大厦,阴森的郊区和夜间的城市,让人联想到修道院、医院和监狱的诡异——然后给它们拍照,确保能够能真实完整地还原它们。
制片人约翰·卡尔森表示,Studio 24团队的目标是将安德森的愿景从他的草图变为现实,其宗旨在于“让它尽可能逼真,但又不能太真实”。
在《关于无尽》中,被轰炸的城市的微型模型(把激光切割的泡沫塑料手工制成废墟的外观),以及潮湿的足球场或墓地外的迷雾森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显然是人造的。
它们使安德森作品中的人物仿佛置身于雪花玻璃球里——例如一对夫妇坐在长凳上,凝视着河对岸的城市,随之一群鸟缓缓从头顶飞过;或者一个人被困在一片广阔的荒地上,修理他那辆坏了的汽车。
当遥远的地平线是一个被迫透视的假象时,又怎么可能看不出人造质感?
安德森说,“纵观艺术史,很多画作都是悲观的。
但是,即使他们描绘了残酷和悲伤的场景,但通过绘画,艺术家们也以某种方式转变了能量并创造了希望。
”正如电影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这种能量转变的想法是《关于无尽》的核心;在一个场景中,一个年轻男孩试图向他无精打采的女友解释热力学定律,这个问题得到了最直接的解决。
他表明,能量不能被创造或破坏,只能得到转变;你可能会在一百万年后再次回来,但会变成土豆或西红柿那样。
(女友回答道:“那样的话,我选择变成一个西红柿,”)。
在安德森的电影中,时间不是一去不复返般流逝的,而是如在水池中来回流动的。
有时过去和现在相互渗透,例如在《寒枝雀静》中最好的场景之一,即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和他的军队在前往 1709 年与俄罗斯人作战的途中,在一家现代酒吧停下来,助手们为国王陛下点了一杯苏打矿泉水。
在《关于无尽》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交织在一起,说明了一切最终是如何轮回的,就像开头看到的迁徙的大雁和结尾的飞鸟相互呼应一样。
在一家几乎空无一人的餐厅里,一位年长的服务员(“一个心思在别处的人”)倒红酒,直到它溢出玻璃杯,洒在在白色桌布上,就像被父亲刺伤的女孩衬衫上的血一样。
战争是贯穿《关于无尽》最有力的线索,一个被地雷炸断了双腿的街头艺人在地铁站弹奏曼陀林;一对老夫妇把花放在儿子的坟墓上,并与他说话,似乎在安抚他的灵魂或他们自己的内疚。
安德森于1943年出生在哥德堡,正如拉里·卡迪什所写的那样,“瑞典在二战期间所保持的矛盾立场,与艺术家反复表现的种族灭绝、虐待、旁观不参与和拯救等主题相呼应。
”安德森的焦点总是放在战争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身上:一个即将被行刑队枪决的男子恳求饶他一命,一支溃败的军队在雪中赶路,他们正前往西伯利亚战俘营。
在《二楼传来的歌声》中,一个男人把卖不出去的基督受难像扔出去,痛苦地抱怨说自己竟然指望通过一个失败者来赚钱。
当希特勒在《关于无尽》中出现时,很明显他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个失败者。
安德森说:“最重要的是要承认,最终没有人是赢家。
”“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事实是:没有任何希望。
”
然而,安德森偏好对人性最幽暗的部分进行辛辣讽刺——尤其是人们对其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但却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人类的小缺点和自我欺骗的态度。
《关于无尽》引人入胜,因为它的许多场景没有明显的信息或指向,而只是提供了对日常生活的一瞥。
一个女人和她的约会对象静静地坐在一个有镜子的酒吧里,比莉·霍利迪(Billie Holiday)录制的《All of Me》在背景中轻柔地播放着,他为她倒了一杯香槟——旁白告诉我们,她“真的很喜欢”,然后她喝香槟,就仅此而已。
一位父亲在倾盆大雨中停下脚步为小女儿系鞋带,小女儿拿着一把伞和一束花站在操场中央,随后他拿起自己的雨伞,他们走开了。
一位女士下了火车,所有的乘客都离开了站台,只剩下她一个人,而那辆精致的知更鸟蛋蓝色的火车驶离站台,轨道对面沉闷、寒冷、半工业化的景象逐渐显露,她孤身一人坐在陈旧的木制长凳上,孤独的感觉令人窒息。
接着,一个胖胖的男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迎接她,然后他们一起离开了——一种好莱坞式的浪漫高潮在安德森的电影中被削弱到现实生活的日常画面中。
因为失去信仰而深陷痛苦漩涡中的神父,精神科医生给了他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也许我们应该满足于活着。
” 另一名男子有着更深的感触,在暴风雪中,他询问酒吧里那些愁眉苦脸的顾客:“难道一切不够美妙吗?”其他顾客没有完全同意这个说法,确切地说,他们不对男人的话语做出评价。
他们只是静静地驻足在那里,看着雪花飘落。
安德森的电影就像生活一样,充斥着未解之谜。
罗伊·安德森19年作品,由很多片段,包括父亲在雨中为女儿系鞋带,希特勒在柏林轰炸的绝望……很多的琐碎,很多的情感状态,罗列着成就人类的无尽生活。
看过很久 不理解但是印象深刻 这大概和夏加尔的魅力是类似的
dbq 我啥也没看到 一定是我的欣赏水平还不够🙃
依旧对罗伊·安德森的作品喜欢不起来~除了画面~
画面极屌,故事极差,想法极多的哲学家电影。
兔子的汤的汤的汤的汤
有一说一,罗伊安德森单从单个镜头内的置景与调度来说,就是现世大师。
罗伊安德森绝对是把美术和电影结合得最高的导演,看他的每一部电影就好像在看一个画家的画展,这个画家的名字叫罗伊安德森,这次画展的主题是关于无尽,一部电影下来,已经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里
我看到一個男人...一直拍重覆的東西然後一直拿獎...
审美疲劳了…关于无尽,日语片名是“人类的泪水”,瑞典语直译就是关于无尽。电影唯一直接提到无尽的就是中后段,一位年轻男性拿着一本书(课本?)照本宣科地向床上的同龄女性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会凭空消失。纵观本片,或许RA性冷淡风格的反讽所表达的是,人是无意义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只有无意义是无尽的、永恒不灭的。RA的长片看了5部,或许从80年代末起确立的RA式的艺术风格已经无法向起初《二楼传来歌声》那样具有吸引力了,但他的风格永远是属于他自己的,极为独特。加上本片,性冷淡四部曲每部都以固定单一镜位进行拍摄,供观众去审视RA创造的每一个空间的所有细节,包括几乎每个室内小段落都会出现可以看到远处的明亮窗户,加上窗户,所有事件几乎都在中景向远景的无限空间中各自发生、延伸,保持了一种与镜头/观者的距离
人烟稀少、气候寒凉的北欧,天生自带疏离感,稍微一布置就呈现后现代荒诞,果然适合罗伊.安德森这种冷感的片子,无尽的空虚,无尽的沉默,无尽的凝视,无尽的苍白,无尽的喧嚣,无尽的过去,无尽的肉身慢慢消逝,无尽的天空大地海洋绵延,无尽的时间没有终点……
到底是返朴归真还是江郎才尽,我是这么判断的,看片断里冷幽默和荒诞感是怎么传递的,都有或都没有,统一严整的表达则代表着独立鲜明的姿态,但这次的冷幽默明显是时断时续的且多数还都在炒冷饭。
罗伊·安德森的“24帧”
不如去微博小视频合集里嗦儿干曼,少了构图但贵在真实。
还是这种...一分钟短剧集的风格?人间大小悲欢,喜欢性冷淡风的调色。做这位导演的演员基本都很省事,找准位置站着坐着不动就好了。倒胃口的是第一次见识到威尼斯电影节的全程评论音轨,当地一家四口在我背后一刻不停说笑模仿台词,好吧哪个国家都有这种不知道从哪搞张首映票就来祸害别人的傻逼
#49th IFFR# 威尼斯最佳导演奖→鹿特丹Perspectives-The Tyger Burns。9分片。31个镜头。罗伊安德森真是越看越喜欢(正在从头补),一场一镜尬冷小段子电影总舵主(苏雷曼总还是跟他差点意思),总能摆出一个特别个性的机位角度,并拍出一种独特的色调(低反差+水彩画的感觉),有着极高辨识度。眼界和想象力也是古往今来天上地下可以跟马利克大仙一战,同时跟伯格曼的命题“失去了信仰怎么办””衰老和记忆“等等正好形成一个回应关系。相当赏心悦目。
感觉是极简生活的宣传片
一如既往,如同猜谜。巜寒枝雀静》我就猜了好久,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猜对了,所以这片我放弃吧!
大伙没有性生活吧
「人間三部曲」的第四部(導演說可能是最後了)。年輕女畫外音給冰冷的畫面注入了一些(不太需要也不太般配的)溫暖。沒有前三深刻,也許是習慣了?Chagall的flying lovers在畫面中少了些戲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