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即将离去,我知道我们能相守的时间不多了,我也知道,曾经我们都犯下错误,可是此时此刻我只想和你一起面对。
故事题材虽然常见,但是导演很用心,美式笑话,美式喜剧的穿插让这个以悲伤结尾的电影不那么僵硬,情绪的渲染也十分到位,时间线拉的很快,但是在最后得知绝症后一起面对生活时又慢了下来,也暗示了时间的难熬,看到你开始脱发,痛倒在浴室,不断呕吐,面对这些,我需要坚强,所以在医院化疗,我对护士大吼:“我的丈夫需要一张床。
” 母亲的话也暗示了结局,她说跑道就在你面前,你的比赛就发生在眼前的路上,不能作弊,不能抄近道,只有走完全。
这样的悲痛往往在美好结局中给你来上一刀,当沉重的死亡真正的发生在你的面前时,你只能给他做好最后的告别,分分合合到最后的真正告别,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当真正立下判决时即是审判之日,审判的是自己,原来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在死亡面前微不足道。
所有人都想要幸福结局,但有时候明知会BE,也无法阻止全情投入的去爱,被剧透的是目的地,而不是沿路的风景。
尝试是影中的创新,男主一直说不出“我爱你”{怎么恋爱排片感觉都是情节啊}但最后说出那三个字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他把所有都留给了他,但是除了他自己。
最触动人心的是那病床的最后一段,似乎一切都在告诉他时候已到,被告知他还剩下一个小时时,我们只能最后告诉他自己想说的话,那些被隐藏的话都想让他带走,却又无话可说,这13年就如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过,在真正离开之时用了特殊的告别方式,如果这一切都是电影采访?
这正好和男主的职业新闻报道有关,那在生命弥留之际你想采访他什么样的问题?
职业性的他迟疑了很久,被告知“马上就要到新的片场”,男主提出了三个问题:“你觉得这部剧怎么样?
符合你的预期吗?
”“那你接下来呢?
”最最最让我泪目的是最后问题:“那我接下来呢?
”那一句也是够精辟“我想,你准备好了”在无数个画面闪过之后,转到孤单单的房间,那我们一起所经历的呢?
这又算是什么?
在收拾好离开之际,他能感觉到这场命运给他带来的打击,我们都在害怕着对方,要是伤害到了怎么办?
这样的隔阂是那么的甜蜜,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最后,在离开这伤心之地,踏上出租车,“你要去哪?
”“洛杉矶”,是的,我准备好了整部电影真的只在讲一件事情,即两个人应该如何相爱和互相支撑,怎么将生命这短短的路程走的相对丰满一些,爱和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主题,也因此常常都能在各种影视作品看到,可能一提起你会觉得陈腔滥调,可生命本就无常。
这就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谢耳朵扮演的就是导演。
如何去表达爱和死亡也正是我欣赏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原因关于爱本身就不是什么圣洁而高不可攀的存在。
也没有因为死亡去粉饰感情中存在的问题
2023的第一部电影 我算是泪点偏高的人 但看完哭了好久 是一个关于爱情和病魔的故事 男主两人从相识到相爱 再到发现癌症 最后结婚 婚后相守到对方离去 13年 14个圣诞节 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我知道我们能相守的时间不多了 我也知道 曾经我们都犯下错误 可是此时此刻我只想和你一起面对 故事题材虽然常见 但是导演很用心 美式笑话 美式喜剧的穿插让这个以悲伤结尾的电影不那么僵硬 情绪的渲染也十分到位 时间线拉的很快 但是在最后得知绝症后一起面对生活时又慢了下来 也暗示了时间的难熬 看到你开始脱发 痛倒在浴室 不断呕吐 面对这些 我需要坚强 所以在医院化疗 我对护士大吼:“我的丈夫需要一张床。
” 母亲的话也暗示了结局 她说跑道就在你面前 你的比赛就发生在眼前的路上 不能作弊 不能抄近道 只有走完全程令我难过的是这是导演的真实故事 另我更难过的是看到最后 护士告诉男主自己的丈夫还剩几个小时时的那种无奈 男主只能在身边陪着 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的丈夫 说我爱你 因为这时的他只剩下听觉 最后看着你慢慢离开 甚至还在幻想这或许只是在拍剧 那一刻我整个人泪崩 本以为会有40棵圣诞树 但其实只有14棵 我躺在圣诞树下 幻想着有了白发的你 向上看去 闪亮温馨的圣诞树充满希望 最后我搭上出租车 去往机场 飞向洛杉矶 我想 I’m ready
首发于qaf(那边我叫chinesejoe)1:41分钟时,电影突然变成了记录片模式。
让一直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突然跳脱出来直达拍摄现场。
谢耳朵饰演的Michael Ausiello却还沉浸在剧情中,他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被深深地共情了,我能体会到活下来的人遗留下的人生课题反而变得沉重和艰巨,谁可以顺利地走完下一程?
Michael说:“我以后的生活会无比艰难。
但我也许会OK。
感谢你给我的过去的13年。
谢谢你给我一个家,谢谢你爱我。
你可以离开了。
”通过感恩和告别,Michael给自己一个爱人绝症死去修复自己哀伤的机会。
很多人看电影时候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谁考虑过结束一段14年亲密关系的Michael下一步怎么办?
很多人在挑剔Michael和Kit的爱情故事不完美,因为最后两个人已经处于分裂的边缘了,而Kit已经有出轨的人;Michael则一直在坚持,妄图挽回他人生中这唯一一次的爱情。
所以,质问Kit的不忠的是自私的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这一对伴侣考虑,而只是想把苛求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
以往,为了让一篇文章有科学性或说服力,我会引用数据,没人约稿给稿费就不那么严谨地写了。
国内外各种婚姻和亲密关系调查的数据一直是和大众期待的相反,完美爱情在社会现实中实现的比例并不高。
尤其是在当物质和精神都丰富的社时代,个人更对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为主导来评价关系时更是如此。
此处不细表。
Michael和Kit的相遇是偶然的。
所以不得不单独说说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Michael父母去世的早,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密,所以他焦虑缠人古板。
Kit父母经常争吵,给Kit的爱不够,造成了Kit回避却活泼的性格。
你喜欢和一个讨人喜欢却有些花心,还是合一个孤僻一旦碰到就粘上身的刻板的人一起生活?
我们都希望取两者优点没缺点的人相处,但这样的人并不见得一定能得到。
而这两种人相遇后却很纠缠:这种解析并不难,我写过一篇《纠结的爱情为何一个追一个逃》的文章,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纠缠上了一个回避型的人,就是这个过程。
一个人在幼年形成自己的依恋风格,在恋爱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十分容易改变。
观众指责Kit是负心汉,并不能改造世界上的回避型人格的人,也没能给予Michael这样焦虑型的人的刻板以有效的指引。
我们都在刻意迎合自己的需求,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化解或处理其他人的弱点。
Michael没有回避Kit因出轨并伤害Michael的事实。
但Michael在Kit的葬礼上也说明了,Kit并没有在Michael担心的方式上进行:“Kit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打开了我。
”在开篇,我看到Michael强迫的作态,我真的很难喜欢他,甚至以为这是一个什么电影?
但逐渐地,我开始和Michael共鸣了,尤其是在医院他突然暴怒一定要求护士给Kit提供病床的时候,那一刻,我意识到Michael这样的似乎有些神经症的才人是爱情中的极品,虽然不善交际,却能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不嫌弃你,并给你最崇高的爱情。
我喜欢西方片中的和解和升华。
从两个人亮相给Kit父母,两个人去登记结婚,到寻找心理治疗师做伴侣治疗,到两个人彼此和气地争吵。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Michael一直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主角,这是Kit,及Kit的父母,生活和医院中,这是美国整体生活环境给予同志的:我们这边却没有。
他们可以大口争论彼此的纠结,我们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看片中吃了一路狗粮,真是羡慕,何时我们这边也可以这样地晒幸福撒狗粮。
一个故事的结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片末,Michael走出了哀伤,把两个人的故事写成书,后来又有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细节很多,如Michael房间里的蓝精灵在Kit死后变成白色;Kit房间的基线索等等,自己去找吧,要不白瞎了导演和布景师的心思了。
最后说一下,头一次看谢耳朵的演出,确实很赞。
感谢这些知名演员对同志的支持。
这是一部美国式的纯爱电影。
与东亚式纯爱电影相比,美国纯爱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性的坦率和对人性微妙复杂的诚实。
所以在这部“缅怀逝去恋人”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故事:邂逅、热恋、背叛、挽回、婚姻与告别。
电视行业工作者迈克在夜店认识了基特,迅速坠入爱河,他们约会、互送礼物、见父母、同居,十多年过去,两人的生活进入瓶颈期,互相有很多不满,基特甚至已经出轨,两人分居,但他们没有完全放弃这段关系。
此时基特突然确诊癌症晚期,迈克开始照料基特的饮食起居,协调医疗,和基特一家一起出游,并且两人正式办了婚礼,陪伴基特度过了最后一段温暖的时光。
在一部开头便剧透结局的爱情电影里,剧情注定不会有太多惊喜,前一半的故事整体平淡,由热恋到“七年之痒”的推进工整而迅速,确诊癌症之后的一半显然是电影的重点,也许这是原书作者创作的最初动机——好好告别,徐徐向前。
但是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前期简略的剧情还没来得及对角色建立更深的认同,结局来得有些匆忙。
“谢耳朵”吉姆·帕森斯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之后,在大银幕担当主角并不多,他在继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LGBT群体发声。
他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几处细节,第一次和基特去医院检查等待结果时的紧张焦虑、被医院告知床位紧缺怒吼要床位的愤怒坚决、确定基特还有大概六周生存时间的惊讶失落,都很准确得传递了角色的状态。
电影改编自美剧新闻网站TVLine.com主席兼编辑部主任Michael Ausiello的自传《剧透预警:英雄之死》(Spoiler Alert: the Hero Dies)。
很自然的,电影从迈克的角度回顾了这段往事,所以我们更能看到迈克的心路历程——这段恋情于他不只是爱人的逝去,也是爱与被爱的失去。
电影最特别的技巧是加入了一些闪回镜头,迈克以情景喜剧的方式回忆童年。
迈克父亲早逝,小时候很胖,让他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不自信甚至自卑成为他的性格底色。
迈克和基特约会前期一直拒绝去自己的公寓,因为他的房间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蓝精灵”周边,包括他喜欢躺在圣诞树下的小习惯,都是走不出、舍不得的童年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庭尤其是母亲的爱与支持,给了他勇气和安全感。
对于家庭和安全感的渴望,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迈克能和基特的父母相处地很好,电影中有很多迈克与基特母亲交谈的场景。
迈克的不自信在这段感情里其实也是贯穿始终的,他的危机感始终存在。
比如,迈克第一次去基特家里约会时,一段情景喜剧闪回,迈克想起了小时候母亲鼓励他“做自己”,然后才鼓起勇气面对基特。
比如,迈克对基特与同事的亲密关系的警觉。
比如,基特生病后承认了自己曾出轨,迈克也坦诚了自己一直不敢表达基特在自己眼中的出色,害怕基特“觉醒”后离他而去。
因此,某种角度说,基特生病是迈克的一次“机会”,迈克的全力照顾不仅在表达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计回报的爱,也是在确认这份爱的存在与彼此的唯一。
现实有一些伤感,基特似乎并不懂迈克的小心翼翼。
当基特看到满屋蓝精灵的时候,当迈克给基特讲他对圣诞树的热情的时候,基特的反应像是仅仅知道了但并不考虑深入理解,确诊后的共同生活才让他们真正深入彼此的内心。
临别时光,才是他们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刻。
最后的病床告别是催泪高潮,基特突然以演员的身份起身,身边穿梭各种工作人员,惊讶的迈克发现原来是身处拍摄现场,只有他自己是真实的。
迈克又回到以前做记者的时刻,采访基特,他问基特即将离开的感受,问基特自己怎么办。
基特说,你会知道的,你会很好的。
迈克点点头,感谢这十三年的陪伴,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家庭,感谢你爱着我。
现实直接变成电视节目拍摄现场。
真实成为“虚构”。
在最后时刻,迈克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使用了最极致的方式。
在最后时刻,迈克感谢的,是陪伴,是家庭,是爱。
迈克让基特安心地离开,其实是迈克可以安心地放手了,迈克在这段感情里用陪伴和付出完成了心灵成长。
爱,让一个不自信的男孩学会了勇敢,懂得了珍惜,收获了改变。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做到回归真实生活,一个好的结局可以让结束成为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纯爱故事的外壳,个人成长的内核,未完成的剧透。
本片确实在主题立意,人生思考,异性恋单偶制模式和价值传递等方面都是非常大众意识形态主流和基本的,但并不妨碍它确实也是一部关注于角色塑造和演员表演演绎,易于共情的感人之作。
首先对于说谢耳朵演啥都是谢耳朵的盲人观众,听力也不好想必生活不易。
Parsons对Michael的演绎从语气语调上就是更克制的,反倒是谢耳朵更gay voice的偏离雄性与成熟的童音感。
他在很多场景中表现出的对身份和气质表达的掩饰和切换,到真情流露下意识的变柔,是我还有演员本身这种直男偏0只做p生活中最真实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持续对抗。
Michael同时是一个饱含压抑情欲的角色,他有专业领域热情和nerdy的一面,但决非对专业领域的执著掩盖欲望与情感的。
作为一个亚文化审美与性感形象等级制中的云云平民,他处在同志场景中的自我意识,欲望爆发一秒又被理智浇醒尴尬掩饰身体的姿态,逃避的眼神,也绝对是很多时候我性爱经历中的标准程序。
本片呈现了多段高度凝视极度亲密的情欲描写,如果是换作随便一部揉杂奇情与大买直人演员献身通稿的颁奖季年代剧,估计好歹能有个演员奖入围,而本片从宣发别说进focus今年颁奖季配额,就是网大宣发配额都没几个子儿。
这也是今年事实上非常丰富的好莱坞多元题材探索和商业尝试作品都面临的困境。
在所谓矫枉过正的平均下,却是少数族群角色为主依然要作为一个特殊类别竞争年度少有的几个平权多元配额,而只要异性恋角色为主体,就可以表达相似的也是广泛的情感和主题,并参与广泛的竞争。
Aldrige饰演的Kit在以单一讲述者为主的视角叙事中确实更接近传统浪漫喜剧中的eye candy。
他老天赏饭吃完全不用硬去,站那坏笑这部分就完美达标。
不过编导同样用了一种直面与特写的方式,给了这个角色表现脆弱恐惧与痛苦的空间,最后的传递很真切可感。
其他的配角,从导演被关注处女作就御用的Sally Field,听到儿子患病后大骂作弊竞争对手压抑移花的爆发,粉雄Antoni客串大秀肌肉bitch face斜眼的mean girl精华尽显,在表演和编导层面都是很精妙的安排。
我很欣赏本片的结构,本就国民剧飞黄又作为制片人的Parsons,制作一部电视人虚实结合的剧情传记,已是一种戏里戏外边界模糊的意趣。
本片及改编自的传记作品,标题开篇就揭开故事悲剧结局的一刻,之后男主以自己喜爱的上世纪情景喜剧形式反映的童年回忆,在两人情感生活的线索中每一次的人生节点处插入交融。
剧情节奏和剪辑风格上,场景片段内缓慢饱满,琐碎的闲谈,确是真实生活的鸡毛一地又沉重如山,段落间又是高速跳跃如追不回的时间的编年史。
没有明显导演先前作品典型的经典三幕式,日常式的场景还侧面反映出从一对普通伴侣生活下并非聚焦斗争的北美平权历程的变迁。
最后当情景喜剧与现实以幕前幕后交汇,真实的死亡与想象的童话结局虚实颠倒呈现,哪怕先直面惨痛,却也随着剧中人走过两小时观花的爱与扶持,真的很难轻易道别不落泪。
Michael和Kit或许从来都不是一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工作的态度和生活状态,他们的社交,他们的家庭和背景,就像婚姻咨询说的一样,他们已经相看两厌却还是很爱对方。
而在真正的分别面前,好像爱才是唯一的正解,他们终于开始尝试一些对方的方式:不管是那几口烟还是关于出轨的坦白。
而我想他们最终决定结婚的时候才是他们都真正明白婚姻的含义,我们会捆绑我们的生命,去学习对方的样子爱对方。
头绝症是无法避免的分离,也永远不会像是电视机一样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Michael终于还是失去了Kit。
故事的最后他没有只说爱,而是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面对新的人生和没有地方的生活,准备好照顾对方的家庭和成为新的融入了前任的影响的自己。
看完《剧透预警》果不其然大哭特哭、缓了很久。
最近在看《生活大爆炸》,因为喜欢谢耳朵遂想找Jim的其他作品来看,发现这部恰好还是be,正合我意(好吧,有时候真的很想劝自己不必自讨苦吃×这部影片让我对爱情和死亡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触。
看到尾声,先是感到无比悲痛,然后是一种释怀。
最后,科特躺在病床上即将去世时,护士告诉迈克,科特还能听见,让迈克说自己永远爱他、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放心地走吧。
迈克看着科特的父母都说出了这些话,但他不能。
如果这是拍戏就好了。
如果是拍戏,一切都只是剧本,拍摄结束后演员如常站起,从未罹患要命的绝症,爱人不必面临生离死别的悲痛。
看似抽离,其实是更深的陷入。
所以迈克追上去,问科特,你感觉怎么样?
What about me?What should I do next?没有人能告诉自己,失去挚爱、失去第二个家后(尤其是已经失去过一个了),人该怎样自己活下去。
科特说,You'll know.这也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没有人能立刻给出一个答案,失去挚爱、相伴十四年的人后该怎样独自生活,但是你终究会知道的。
所以迈克说You can go now.现在你可以走了,现在我可以自己面对了,现在我能好好活下去了,现在我可以接受你走了。
我也在此刻感到巨大的悲恸后终于平静的释然。
影片最后还有一处很触动我:迈克说他们的爱情不是完美的故事,却是真实的故事。
我想这样就够了,不需要完美,真实就已经相当足够了。
未来千变万化,这世上永不会有始终不变的东西。
然而,我们曾经相爱,我现在还活着,我就有勇气继续生活。
迈克在悼词中说他与科特的爱是一份礼物,我在此终于再次明了,生命也是一份礼物。
纵然终需走向令人畏惧悲伤的终点,它仍然摇曳生姿。
它不完美,但真实。
当然这部影片也有一些让我不够满意的地方:对彼此相伴的十四年刻画过少,有些仓促,情感铺垫不足,导致对结尾段落的感情代入不够等。
很少看这类题材电影,但他们相处中有太多的类似经历,甚至会有些感同身受的桥段。
有一些片段看的时候已经忍不住泛泪,两个人从相遇到相知的一切源于爱。
有太多的磨合经历,有诱惑也有误解,有分歧也有幸福,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的情感关系才更表现爱情的轰轰烈烈不平凡。
虽然觉得结局有点悲,但过程是温馨的,愿大家的爱情更长久。
一切往好的方向走。
十分触动,不是为了主角生死离别,而是一方出轨一方没出,探究我为什么有触动,大概是因为谢尔顿饰演的主角代表的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本身样貌不算出众,但是凭借内在吸引了一个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帅哥,然而这样的组合似乎永远逃不过好看的一方会和其他人发生肉体关系的结果。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只要能斩断关系就行,但是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似乎那个没出轨的人更难放下。
屏幕外的我比主角更难受,似乎一直坚持的东西没有意义。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将以前看过的东西撕得粉碎,把那些爱,忠诚,从一而终衬托得那么荒谬。
那些好看又专一的人物显得那么虚假。
我很奇怪,在他出轨之后,仍然感觉他很有魅力,似乎他的魅力不会因为他做了世俗意义上的错事而消失,似乎他的魅力正是来自他的欲望。
欲望是美的,美无关善恶,美吸引人。
善有时候甚至是平庸的。
世俗意义上的善恶是否是用来保护类似我们这样的人,因为大多数世俗中的人是平庸的,所以世俗的道德体系保护平庸者。
如果我从小到大一直长得那么好看,身材也好,有很多同样好看的人喜欢我,我会保持和一个人的关系吗?
我几乎在这种推论下崩溃了。
自我重建的过程是艰难的。
维持自我,不在这种推论下改变性情,我是通过剖析自我完成的。
个人来说,我还是认可世俗的道德,部分是因为这是从小到大接受的,部分是这套体系对我有利。
说到最后,还是从是否有利的角度切入。
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应该是果断离开,如果他生病了,又是一个人,我应该会照顾他,为了过往的时光。
我应该会相信他曾经爱过我。
如果他幸运的康复了,我应该会果断再离开。
因为我无法再相信他。
也许永远无法再像爱他一样爱其他人。
不过我这个母胎solo发表的这个感想没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阅片无数之后,我的心境早已如老僧一般,恐怕再也无法像那些真性情的人一样感受爱与恨,这不知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关于Spoiler所有的好故事都离不开有趣的人物、精彩的情节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
我们选择一部电影,就是选择了跟随一位主人公和他开启一段未知的冒险,他笑我们就跟着开心,他哭我们也会随之难过。
当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似乎我们好像也实现了自己的某个梦想一样。
看电影的我们非常清楚,这是一段即安全又惊心动魄的旅程,所以我们喜欢精彩的电影,讨厌被剧透。
但总有例外。
对于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视作品来说,首先且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当结局早已注定,这个故事到底该如何讲述才能吸引观众?
比如去年上映的《奥本海默》,以及上一部同样给过我深刻观影印象的电影《萨利机长》。
它们都选择了从当事人的视角展开,挖掘人物的内心,呈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采用非线性叙事,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形成陌生化的观影体验。
《剧透预警》也是一样,但是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当代人的爱情故事,其奇观性和神秘性也远不如上面两部电影。
加之线性叙事的可预期性,这就对人物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本片而言,即Michael。
所以没有比“剧透预警”这四个字更适合作为本片的片名了:其一它完全符合主角Michael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其二本片是以Michael的视角展开的,对于他和Kit的爱情,也被无情的命运剧透了;其三跳脱于剧情之外,身为观众的我们也在被剧透,导演在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告诉了我们这不是一个happy ending的故事。
关于Michael、KitMichael和Kit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
餐厅约会的那场给了我们很多信息:爱好、对婚姻的态度,和家人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三观完全不合。
我们都知道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得那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Michael和Kit就是这两句话非极端的表现。
Michael小时候因为胖和父亲早逝,经常被同学嘲笑和排挤。
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安慰他,那句“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影响着Michael的一生。
五年级的时候当确认自己是同志的时候也是妈妈陪他一起。
也就是Michael的情感需求在妈妈这里能够及时得到回应。
后来妈妈癌症去世,Michael过早的失去了这份回应。
所以这也是Michael性格偏自卑和为什么狂买蓝精灵的原因。
用Michael的原话说,他是个工作到很晚,很早上床睡觉的人。
他的生活寄托似乎只有蓝精灵代表的童年和妈妈了。
Kit的父母是很好的人,但未必是很好的父母。
当Michael问Kit和父母的关系时,Kit并没有正面回答,包括他在确认自己是同志之后,也始终都没有告诉父母。
从Kit父母出现的前边的几场戏我们能看出,巴布和玛利莲是比较专注自我的人。
尤其是玛丽莲,还有些强势的性格。
接Kit出院那场戏,“我提醒你,他现在心情不好”,这句话Kit和玛丽莲前后脚各说过一次,这绝不是偶尔巧合,还有玛丽莲对巴布连着说了三遍“现在去开车”,巴布刚上来气儿还没喘一口了。
Kit确诊后Michael陪他回父母家那场戏,从进门到吃晚饭,玛丽莲一直在说铁人三项的事,巴布想插句别的话题都失败了。
后来玛丽莲是看到Michael的表情不对,才停下来问Kit怎么样了。
这些并不是说Kit的父母不好,他们是开朗也很可爱的人,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可能会经常忽略Kit的情绪,所以Kit对情感的态度就是隐藏和逃避,不情绪化。
再有外表帅身材好的滤镜加持,这些在外人看来,Kit当然就成了很自信、很酷的人。
所以后来Kit会出轨赛巴斯钦、二人吵架时Michael会显得更情绪化就不意外了。
关于LoveMichael和Kit的爱情故事不过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缩影,从相遇相爱到相处摩擦再到相守抗癌。
如果是以单纯的客观视角来展现,也不过会变成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片子是以Michael的视角来呈现,就像Michael的回忆录一样,我们跟随着Michael所见所感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的恋爱。
其中穿插了很多Michael的独白和幻想,他的小心思,他的自卑感,他眼中闪闪发光的Kit……
代入感给的足足的。
尤其我最喜欢的其中一场戏就是Michael和Kit在病床前告别,突然加入一段剧组拍戏的幻想。
因为整个电影中穿插了好几段Michael幻想小时候的肥皂剧片段,这些片段与当前Michael正在经历的事情是呼应的,这是Michael人物性格的体现(他是用童年治愈现在的人)。
只对我而言,我不是Michael那样的人,所以我对Michael始终有一点点的“抽离感”。
但我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就是在遇到非常伤心痛苦的某件事时,多希望这是一场梦,多希望睡一觉,就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甚至有时候真的一觉醒来会恍惚间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Michael与Kit告别的那一刻,屏幕前的我说没感觉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咔,各位,停拍”那个剧组出现后,Michael的独白以及追着Kit问“我该怎么办”,然后画面在幻想和现实“谢谢你,你可以走了”反复横跳,这次我彻底被带入了。
关于(屏幕前的)我们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不管是悲伤的爱情的事,吓人的恐怖故事,我们知道这是假的,我们始终是安全的。
我们可以体验犯罪的经历,而不用真的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可以经历复仇的爽感,而不用担心真的会被对方干掉;我们可以感受亲人的生离死别,而在出了影院后挽着他们的胳膊有说有笑……其实,看电影是我们在用一种凝视的方式窥探着别人的隐私。
当故事谢幕,我们庆幸,故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如此幸运,我还活着,某人还在,地球没有毁灭,宇宙也不会爆炸。
《剧透预警》落幕了,但Michael的生活没有落幕,我们的生活没有落幕,我们不必像他们那样经历刻骨铭心的分别,但我们可以像他们那样拿起相机留下此时此刻的小确幸。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害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世界末日一样。
附:个人觉得本片的音乐都很好听,所以专门列个清单给同样喜欢的朋友按需收藏CAN ' T GET YOU OUT OF MY HEAD——Kylie Minogue YOU MAKE ME FEEL ( MIGHTY REAL )——Sylvester GOOD TIME ——Brazilian Girls这三首是Michael与Kit相遇的夜店里的YOU AND ONLY YOU——by The Softies BLACK HOLE OF CALCUTTA——Pearl and the Beard SOMETHING——Sam Prekop 这三首是Michael与Kit餐馆约会NUMBER 1——GoldfrappEDGE OF THE OCEAN ——lvy 这两首是两人在Kit家约会HAWAIIAN SILKY——Sola Rosa在妮娜工作室见面的背景音乐HERE IT COMES——Doves Michael收拾Kit房间同志痕迹EYES ——Peter Bjorn And John 两人搬家同居时NEVER STOP BELIEVING IN SANTA CLAUS——Jocelyn Mackenzie & Uncle Monsterface Michael在新家装饰圣诞树SLEIGH RIDE——Mitch Ryder 两人与圣诞树第一次拍照时GROOVE IS IN THE HEART——Deee - Lite 第十三个圣诞节大家一起跳舞I WISH I WAS THE MOON——Neko Case这个没找到 QUIET HOUSES——Fleet Foxes 墨西哥卷饼店Kit说喜欢这首歌,一直用到开车回父母家SPRAINED ANKLE——Julien Baker Kit掉头发,呕吐时DEEP INLOVE ——Bonny Light Horseman开车去海边度假,片尾曲之一YOU WERE NEVER THERE——Diego Garcia 两人在后院聊天后来求婚时GRAVITY RIDES EVERYTHING——Modest Mouse Michael与Kit结婚宣誓DANCING ON MY OWN——Robyn 最后一次圣诞节一家人一起看《变装皇后》还有片中纯背景音乐,比如Kit发现Michael房间全是蓝精灵很逗的那段叫《Oh Papa》,大家可以搜作曲家Brain H .Kim,总共有14首。
纯粹不想在圣诞节看这么悲剧的电影。其次这感情故事太假了……那么自私的爱情,生活中一点小事都无法妥协,居然会忍受照顾临终病人的各种心累?
快进
真挚的故事 但在影像呈现的过程中 变成了真挚的陈词滥调
太过熟悉这本书、这个故事乃至像“偷窥者”一般熟练掌握Michael几乎所有轶事和经历,建立太多从立项就开始殷切期待的预期和每个选角阶段的比较;最终的效果有点失望,但更多是种感叹平庸成片的唏嘘。但这不怪耳朵或是另外一干演员所交予的付出,也不怪Michael Showalter用“市场”思路切入改编。它根本原因在于“不自信”,略过了这本书乃至原型人物在超出爱情故事与感人经历层面之外的影响,只得畏手畏脚做(认为大家能够被喜欢被打动的)浪漫同志电影。但这不止是一对伴侣走向终点的故事,也同样有对自我、对人生的坚持与思考;从这点来讲,它近乎“粉饰”般的导向是充满遗憾的,或许也是让人感到懊恼的。
7分。谢耳朵高分新片。一个悲剧爱情故事,恋人的其中一个患病死去的故事。不同的是,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结局,然后才给观众展示两个主角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比较遗憾的是,电影把笔墨集中在两个人一开始相爱和最后一同对抗病魔这两部分,相爱十几年的过程几乎是一笔带过,所以观众感受到的相濡以沫和恩爱绵长就比较少。况且,如果不是男主之一患病,他们的爱情可能不会有结果,不会结婚,甚至可能就无疾而终了,是生病让他们终成眷属。爱情可能湮灭在日久天长中,也可能在艰难困苦中重新绽放。
过于平淡无奇
同性题材影视的豆瓣评分真是虚高到离谱
基佬版《一公升眼泪》。
属于那种,讲不出它有什么具体的脱颖而出的点,但你又实实在在被它打动的电影。最喜欢喜欢蓝精灵的这个设定,让人物形象瞬间灵活生动起来。让你意识到这不是会发生在很多伴侣身上的俗套故事,这里只有他们,他们只有彼此。
我跟你约会的时候去乱搞 我跟你关系稳定后继续出轨 生活十几年后我们分居 但当我得癌症的时候我却说想要和你结婚 你数年来一心一意对待这份感情 就算分居后也会关心我 十年如一日的喝健怡可乐 在我不断怂恿你抽抽大麻的时候果断拒绝 然而在我患癌问我是不是跟别人睡了知道答案是肯定的时候 你却只是只是对我说抱歉 抱歉把人生那么多包袱推卸给了我 第一次抽了你曾万般拒绝的大麻“当我得了绝症之后好像一切都能被原谅”到底是哪个傻逼写的剧情 请你明白在异性爱情电影里的烂俗桥段不是把主角换成同性效果就会变好 这一点都不感动 只会让人犯恶心 天天就是这些导演光想走这些捷径 才拍出那么多无聊的LGBTQ电影 但音乐审美不错(戏中戏关于Mic童年胆小自卑敏感的性格对于未来的影响一笔带过 我不知道你拍出来的意义是什么)
豆瓣同性片评分怎么都这么高,即便这么无聊都能有8.0?
又是一部小说改编,最有力的还是片尾真实的纪录,对比片中的完美复刻。这样的片子拍出来更像是对私人的纪念,无情点说,就是cliche的BE story, 浪漫相爱热恋争吵(艾滋)绝症照顾相守。前半个小时甜死,后面就开始落入窠臼,甚至还不如一些窠臼?父母就这么欣然接受,看起来没有任何性格,最后放手的也很快(代入一点都觉得痛苦,毕生打造在眼前崩塌,什么也做不了)甚至到后面还有一个小时,有点煎熬。Ben Aldridge真好看啊,身材完美,笑起来更美,像兰兰,疯狂截图。Jim就这么定型了?只能演谢耳朵式的Nerd?表情动作表演方式甚至微表情都一模一样,无趣,而且吧看不出来你俩相爱,Ben倒是蛮投入的
the same girl power as Sheldon...作为女性,真的有被消费到(打着LGBT的噱头,冠冕堂皇得演着女性代入也无违和感的故事...真就没意思),而剧作本身显然也又普又俗又平,甚至没有最后的一分多钟实拍让我记忆犹新
“but, what about me?”
w 病房收工的设计直接拉高一星20240701于石家庄
喜欢一些情景喜剧元素的植入,但好像和主要剧情关联性不够强,我想真实故事应该足够动人吧,可惜电影只有两位男主的演绎能看。
谢耳朵说话神态和生活大爆炸差不多,他都是本色在出演啊?
真人真事改编,爱情与绝症主题。所有人都想要幸福结局,但有时候明知会BE,也要全情投入的去爱,被剧透的是目的地,而不是沿路的风景。可能是年纪大了,就喜欢看一些零零碎碎的恋爱流水账。可惜电影没能拍出13年爱情长跑的绵长感,而且个人感觉谢耳朵和本·奥德里基的角色应该对调。
爱情、疾病、相守……还是很感人的,病床收工的段落很巧妙,我理解是普通的告别太残忍了,他只能用这种抽离开现实的方式,短暂逃离到熟悉的电视行业里,用这种方式来想爱人告别。Kit妈妈说的那段话也很好,跑道就在你面前,你的比赛就发生在眼前的路上,不能作弊,没有抄近路,只有走完全程。
在全是蓝精灵手办的房间睡久了可能会因为甲醛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