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看了7遍。
其实这电影不能算小众,因为其中并没有太深刻的意义或是太离奇的形式,也不能算很大众,至少在大陆观众中是不能被广泛理解的。
欣赏这电影,首先不能抱着看一般剧情片的期待,你不能指望看到一条你习惯了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路线,你要欣赏的是沿途风景,是事情发展的过程。
其实这也是这电影的好处,很多剧情片,让你只想知道结局,等你知道结局了,其实就没有再看一遍仔细品味的必要了。
看这种电影,你能得到的快感就是片尾音乐响起时候的石头落地、如释重负,但是这种快乐是瞬间的,没有余味的,当你回忆的时候,你不可能重新体会这种快乐。
而本片不同。
这部电影有着庞大恢宏的形式,足够你一遍一遍去欣赏,我在看到第一个镜头的时候就惊住了,那么绿的草地,因为在雨中所以并不轻浮,平静的镜头拉伸,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演员是全明星阵容,几乎每个配角都经得住你仔细观察,我印象最深的演吐唾沫擦餐具的男仆:Richard E. Grant,他有一张太有性格的脸,让人过目难忘。
线索奇多,也没有什么主次,就这样一同发展,可是却有条不紊一丝不乱,实在是很见功力。
但是我不知道这片子是不是有点形式大于内容,我也看过一些影评,从英国主仆关系入手说事,可是也许是因为形式太吸引人,遮盖住了内容上的本意,我始终都没有感觉到老Robert是想说主仆关系,因为其中除了主仆关系,还有贫富关系,寄生关系,偷情关系,实在看不出主仆关系是中心。
在我眼里,这电影只是画了一幅精致繁复的写实画,至于观者要特别关注哪一个细部,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是bob balaban,就是片中那个戴眼镜的美国导演,这个长相毫无特色的人让我见了5次都记不住。
其实他在Friends里面演过Phoeby的生父,在Ghost World里面是Thora Birch的老爸,这样一个总是不起眼的人,其实是本片的制片人,而且本片创意也来自于他。
真是奇怪。
另外,这电影的Soundtrack也很棒,充满资产阶级情调。
总之,是很值得反复看的电影。
《高斯福庄园》看了不下有10遍了,但是每看一次,都能发现很多秘密。
原因并不在于晦涩难懂的剧情,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了一个阿加莎式的谋杀案。
《高斯福庄园》值得品味的地方在于,其庞大的支线故事。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秘密”,从“楼上”的伯爵夫人到“楼下”的洗碗工,大大小小几十个角色,随便拎一个人出来,都能叽里呱啦地说上一大堆。
换句话说,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故事,你会忍不住抓住每一秒镜头,去了解每一个人。
然而,抱着这样的想法看电影的话,你一定会崩溃的!
尤其是当一个镜头里出现了两个以上的角色,你的眼睛会表示根本不够用!
而且,在影片只进行到第6分钟的时候,你就会碰到类似家里人介绍“七大姑八大姨”的脸盲灾难。
“楼上”贵族们熟人一般地打着招呼,你还没来得及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镜头就切换到了“楼下”的仆人工作区。
这里更让你一脸懵X,几十个人向你迎面走来。
先别说能不能分清楚,哪些是高斯福庄园的原住民,哪些是宾客带来的仆人。
他们仅仅一会儿叫着自己的本名,一会儿又按照“楼下”的规矩,叫着自己主人的姓氏,就够让你头大了。
为了避免脑袋熬成一团浆糊,在说电影之前,还是先来认识一下“楼上,楼下”的这些人吧!
这里把他们分成四部分介绍:楼上贵族、楼下仆人、宾客的仆人、局外人。
【楼上贵族】William McCordle(高斯福庄园的主人)
Sylvia McCordle(William的妻子)
Isobel McCordle(William和Sylvia的女儿)
Constance Trentham(Sylvia的姑姑)
Raymond Stockbridge(Sylvia的妹夫,一战英雄,一只耳朵听不见。
)
Louisa Stockbridge(Raymond的妻子,Sylvia的妹妹)
Anthony Meredith和Lavinia Meredith(Sylvia最小的妹妹)
Freddie Nesbitt(为了钱娶了Mabel)
Mabel Nesbitt(Freddie的妻子)
Ivor Novello(电影明星,William的表弟)
Morris Weissman(电影制片人,Ivor的朋友,下图中)
Rupert Standish(一个破产侯爵的儿子)
Jeremy Blond(Rupert的朋友)
【楼下仆人】Jennings(高斯福庄园的男管家)
Mrs Wilson(高斯福庄园的女管家)
Mrs Croft(高斯福庄园的厨师,下图左侧)
Probert(William的贴身男仆)
Elsie(领班女仆)
George(第一男仆,左侧)和Arthur(第二男仆,右侧)
Lewis(Sylvia的贴身女仆)
Dorothy(储藏室女仆,下图右侧)
Bertha(厨房女仆,下图左侧)
其他不重要的杂役、洗衣工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宾客的仆人】Mary MacEachran(Constance的贴身女仆,下图右侧)
Robert Parks(Raymond的贴身男仆)
Renee(Louisa的贴身女仆,下图戴眼镜那个)
Barnes(Anthony的贴身男仆),Sarah(Lavinia的贴身女仆)
Henry Denton(Morris的贴身男仆)
【局外人】Inspector Thompson(一个警探,非常笨,下图左边那个)
Constable Dexter(Thompson的副手,比自己的长官聪明)
看到这里,脑袋是不是快要炸掉了?
言归正传,其实即便去掉上面纷纷扰扰的角色,《高斯福庄园》还是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什么英伦礼仪文化啦、30年代服饰风格啦、古堡建筑设计与美感啦等等。
不过,今天我们只说八卦!
1932年11月,威廉爵士和西尔维娅夫人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庄园打猎,应约前来的有伯爵夫人、一战英雄、电影明星等等,当然也包括他们的仆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家人间的亲密聚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有些是来私会的,有些是来“考察”的,更多的是来要钱的……当惨案发生后,电影里的贵族们仿佛并不关心凶手是谁,就连前来破案的探员也如蜻蜓点水似的,随意盘问着庄园里面的人。
William被杀的唯一一个好处就是:贡献了更多的八卦。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是从Constance的贴身女仆Mary的视角来延展的,毕竟是她凭借各种蛛丝马迹,发现了杀害William的两名凶手,那么就从她来说起。
Mary是一名新手女仆,从很多细节都能看出来她的经验不足。
她不知道跟着主人去其他庄园做客的时候,按照“楼下”的习惯,要以主人的姓氏作为称谓。
她也不知道,在做客的第一天,需要提前把主人用的首饰单独装在一个盒子里,这样能避免麻烦。
(因此,遭到了Elsie和George的嘲笑。
)
Mary跟人说自己之所以被雇佣,是因为主人打算训练她,却被Elsie一语道破原因:省钱。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Mary的女主人Constance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后面的剧情也能看到,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份,她需要靠William的救济。
Mary虽然是个新手,但是在擅长搬运八卦的“楼下”娱乐圈,她即便再傻,也能捅破很多小秘密。
她跟一样追星的Elsie拉近距离,得知了Sylvia看不起自己的丈夫William,因为William是靠自己的打拼得到了今天的位置,属于“New Money”的阶层。
而那些靠继承家族遗产的“Old Money”,比较看不起这种人,虽然Sylvia的母家虚有其表没什么钱。
接着Mary又得知女管家Mrs Wilson跟厨师长Mrs Croft有矛盾,因为这两个人经常为了储藏室女仆Dorothy的归属权,干一些小嘴仗。
在楼下的洗衣间,Mary听到了更多的八卦!
Mabel因为没有自己的贴身女仆,而被众人嘲笑。
Sarah更表示自己的女主人Lavinia曾说过,一个女人不带贴身女仆出门,简直失去了自尊。
卡顿勋爵为了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Sylvia和Louisa当成商品一样,让William随便挑一个结婚。
在自己的女主人Constance那里,她更得知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秘密,原来是靠抽签决定娶哪一个的。
晚上跟Elsie聊天的时候,Mary又得知Freddie之所以娶Mabel,是因为他看中了Mabel父亲的财富。
如今钱都花的差不多了,Freddie就漏出了真面目,开始羞辱自己的妻子。
到庄园还不到半天,Mary就发现了这名多秘密,而且这还不完。
晚上洗衣服的时候,她还撞到厨房女仆Bertha跟一个男人偷情。
她以为是William,但是后面的剧情可以看出来是Jeremy,其实Mary在之前已经目睹过这俩人的眉目传情了。
第二天一大早,又是一大波八卦。
Mary告诉Elsie,她昨晚碰见William跟一个女厨师在偷情,Elsie直接就反驳了。
这时候,明眼人应该能猜出来,Elsie之所以这么确定,昨晚应该是她在跟William偷情!
之前的“走廊摸胸”、“餐桌传情”,以及接下来的“顶嘴护夫”都能证实这一猜想。
当然,也正是Elsie“顶嘴护夫”的这个举动,让William勃然大怒。
以至于在晚宴后,他一直呆在书房里没有出来,也给了杀手有机可乘。
———杀手分割线———起先,大家都以为William是被人用匕首捅死的,但是经过检查之后发现,他在被捅之前已经被毒死了。
换句话说,电影里有两个人想杀了William。
为什么是两个人?
因为一个杀手,是不会傻到毒死他之后,冒着危险回到案发现场再捅他一刀的。
话题回到我们机智的Mary。
她是少数几个对作案凶器有疑问的人,觉得一把来自银器室的刀子不符合常理,不过也贡献不出什么线索。
那把刀子在他们入住的第一天就不见了,再加上庄园里没有任何东西被盗,一切都表明这肯定是内部作案,而且是仇杀。
在William被杀的当晚,当Mary跟Robert聊到“顶嘴护夫”事件的时候,Robert表达了自己对William的厌恶。
不过仅凭这一点,Mary就锁定了凶手是Robert的话,这bug也太大了。
不过,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原本就没打算拍一部谋杀案,他给编剧朱利安·费罗斯(也是《唐顿庄园》的编剧)的指示就是:”set in a country house in the '30s and to have a murder in there somewhere, but for it to really be an examination of class。
”《高斯福庄园》表面上是一部凶案电影,故事的内核其实是讲述“楼上,楼下”的阶层社会的。
回到电影的凶手,在Mary的逼问下,Robert侧面承认了是他捅了William一刀,不过他也说了自己并没有投毒。
那么是谁下的毒呢?
让我们的Mary化身马普尔小姐,为你找到那些蛛丝马迹!
Mary无意中听到Sylvia跟自己的女主人说,Mrs Wilson改过名字,她原来的姓氏是Parks或Parker,又或者是Parkinson。
听到这里,Mary恍然大悟,她找到Mrs Wilson后,又发现了更多的八卦。
原来Mrs Wilson在William工厂做过工,被William侵犯后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Robert。
Mrs Wilson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被送到了一个寄养家庭,不曾想却被William送进了孤儿院。
其实在电影一开始,当Robert说出自己姓氏的时候,Mrs Wilson已经有所怀疑了,一同怀疑的还有Mrs Wilson的姐姐Mrs Croft。
没错,两个有矛盾的人居然是姐妹,Mrs Croft也被William侵犯生下了一个孩子。
由于她不想把自己的孩子被送走,就被William炒了鱿鱼。
Mrs Croft悉心呵护抚养孩子,不过最后还是夭折了。
三观尽碎的Mary问Mrs Wilson:你怎么知道Robert会伤害自己的父亲?
Mrs Wilson的回答堪称经典:一个好仆人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天赋。
我是一个好仆人,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好,是最好的。
我是一个完美的仆人。
我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
其实,上面说了这么多,也只是从Mary的视角梳理了一下剧情。
还没有说William跟Sylvia的斗嘴史,也没有说他跟Louisa和Elsie的偷情史,更别提他跟Mrs Wilson和Mrs Croft姐妹,以及工厂里其他诸多女工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堕胎、弃婴史。
Sylvia也不闲着,这厢跟自己的妹夫调情,那厢又在跟宾客的仆人偷情,真是两头都不误。
即便是姿色不怎么样的Isobel,也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有妇之夫,一个只看重了她的钱财。
不过,最可怜的应该是Jeremy了吧?
两次跟Bertha偷情,都被人撞个正着,一次是Mary,一次是George。
说的再多,都不如亲自去看下这部电影,其中玩味人物关系的趣味,看过的都知道。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曾说他特地在电影中保留了很多“FxxK”,以便《高斯福庄园》能被评为R级。
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14岁以下的孩子根本看不懂这个电影,没必要坐在电影院里受这种折磨。
其实,事实就是如此啊!
贵圈这么乱,小孩子怎么能懂啊!
《高斯福庄园》是罗伯特·奥特曼执导,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玛吉·史密斯,迈克尔·甘本等主演的犯罪悬疑片,于2001年11月7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高斯福庄园的主人威廉爵士在他组织的狩猎会后突然意外死亡的故事。
表面上,一切都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麦科德勒先生的突然死去却把庄园带入了惊恐的气氛中:他被人谋杀在书房里。
警察局的探长汤普森奉命前来调查,庄园里的不少人似乎都有杀人的动机,一时间,这起扑朔迷离的案子将整个庄园笼罩在了阴森恐怖的氛围之中。
《高斯福庄园》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演技大对决,演技派演员之多令人目眩。
他们之间隐含的竞争关系非常适合表现庄园上下的紧张氛围。
而且奥特曼对贵族的势利尖刻非常敏感,对人物的刻画常能不着一墨而尽得风流。
高斯福庄园这个电影,最开始是当作推理片来看的。
然而看了20分钟,头已经快炸掉了。
本来就对外国人的脸就记得不是很清楚,结果主人阶层和仆人阶层多线并续,感觉到处都是线头,完全分不清谁是谁。
20分钟下来,这个庄园的主人一家有几个人、都是谁……都没搞清楚。
本来做好看推理片的准备,虽然镜头里到处都是细节,虽然已经记忆的头都要炸掉了,还是企图去尽量多记住这些细节。
然而,两个小时的电影演到一半的时候,案件才刚刚开始。
然后就突然感悟,这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推理片吧。
整个电影两个多小时看下来,其实主线故事还是很简单的。
庄园主人请亲朋好友进行狩猎聚会。
但是庄园主人死在了他的家里,他的死似乎没有一个人是真正伤心。
请来的侦探也是二把刀……甚至影片结束了,观众猜到谁是凶手,但是侦探,并没有找到凶手。
整个片子下来,最精彩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主人一加之间的关系,主人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包括主人阶层和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仆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就是单纯的一个用另类方式的展示众生相的电影吧。
导演还是挺厉害的,这么多个角色每一个都要设计清楚,每条线的重量都差不多,要均匀地穿插在故事里,看都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导演怎么记得清楚。
整个故事里印象最深的竟然是晚宴后,大家在客厅里打牌聊天,然后电影明星独自弹琴唱歌。
主人们并不把电影明星当回事,只是把它当做人体胶片机,甚至还嫌弃歌声太无聊。
然而藏在黑暗里、躲在角落中的仆人们却能够放开胸怀,尽情的享受音乐。
不需要值班的仆人们要么陶醉在歌声里,要么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要么是在歌声中若有所思。
甚至到了结尾的时候,男主人死了,他的亲朋好友各自有各自的立场,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怎么死的,一旦可以离开就纷纷逃散。
但是仆人之间却仿佛保留着着人情味儿,不管交情深浅,都可以互相施以援手。
这两个阶层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对比之下,对待人生的态度,都非常具备讽刺意味。
这个电影还是值得反复刷几次的,不过看一次,头就已经非常大了。
再刷还是要再等一段时间了。
看完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无数的细节值得回味。
高贵森严的豪宅,楼上的畜生们和楼下的畜生的仆人们,空气中飘着淡淡谋杀的味道,仿佛乡愁。
这是一部如此平静的电影,波澜不惊。
我想了想,也许平静是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一丝温暖,只冷到麻木。
它如此完美地展现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特质,当然,或许是最重要的特质。
看过英剧《唐顿庄园》和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将尽》,再看本片多有会心之处,都是关于管家仆人和所谓上流社会的故事。
导演不动声色又纯熟老练的表达自己的左派倾向:这世界非常不公平,富人每天就是宴饮、打猎、玩牌、偷情、挥霍。
富人眼里穷人算不上真正的人,这些人势利、贪婪、纵欲、堕落、刻薄、冷漠,当然这样的生活也谈不上真正的幸福。
仆人们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只是奋力活下去,在痛苦中搏斗中仍能闪现出一些人性的光辉,人和人之间还有友谊、爱情、亲情的可能性。
富人呢?
丈夫死了的那天夜里,妻子也没能拒绝一个好莱坞男戏子的交欢。
女儿的情人(已婚)看到情人的爸爸死了,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慰她,而是他又有可能从她家里搞到钱了。
来相亲的年轻小伙子们认为从这个女儿身上短时间捞不到多少钱,纷纷告退。
老妇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活费能否继续落实。
好莱坞的戏子试图勾引所有能勾引到的女人,但他没搞到仆人,他想象应该更容易搞到的,唯一搞到的居然是山庄的女主人,而且是两次,而且第二次是在山庄男主人死了的那天晚上,记住,是俩人都知道她丈夫刚刚死去,他还是邀请了,她居然接受他的性邀请。
她说,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堕落至此,薄情至此,会让仆人们笑话的。
他们根本不在乎。
所谓宾客里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死者生前也确实恶贯满盈。
恶人死了就是死了,之后的世界不会改变模样,依旧是那个极度不公平的世界,所有人都习惯了,不习惯能怎样呢?
我们在平静柔美的音乐中看到影片结束,在马车路过的英伦乡村风景中看到影片结束,这似乎带我们回到了好莱坞制式的阳光美好的生活,只是这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假的。
三个月之内看了四遍,单是搞清各种人物关系就煞费周章,而且人人都有动机,人人都有可能下手,简直千头万绪,无从解释。
我最开始怀疑的是假扮仆从的演员,但他身份泄露后嫌疑立刻解除。
后来虽然肯定是白先生所为,但发现老爷其实是被毒死时,又坠入九里雾中。
接着盯上了男管家,因为他有案底,被问话之后情绪失控,而且房间搜出毒药。
不过很多人房间都有毒药,而他紧张的原因不过是怕别人发现自己当过逃兵。
第三遍没什么进展,只是注意到影片多次对一些瓶瓶罐罐进行特写,而其中必然有一个瓶子上写着Poison!
于是第四遍的时候,我试图通过对毒药的特写寻找线索,终于有所收获。
毒药分别在厨房,洗熨间和摆放酒和酒杯的地方出现过。
管家太太熟悉老爷的秉性,知道他闷闷不乐时喜欢喝酒。
但她未经主人要求主动端茶进书房,老爷打碎茶杯要求喝威士忌,管家顺理成章去倒。
我料想那打碎的茶杯里没有毒,毒药早已下在房间内的酒瓶里了,这样一来她本人的嫌疑也被减弱,除非有人知道老爷和她的关系,知道他们的儿子就在庄园里,否则很难找出动机。
虽然已经可以肯定是管家太太,但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下手。
难道是看到儿子出现,才回想起老爷过去种种,决意报仇?
直到她那句:I am a perfect servant, I know before they know themselves. 我才恍然大悟......那一刻,心中充满无限感动,母爱原来如此伟大
我们都知道butler, Valet和Footman都是男仆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有职责和级别的区别: Butler:男管家级别,原意是持酒瓶(法语比较拗口,简化为butler)的人,理论上管所有仆人,但女仆实际上有housekeeper直接管理,而valet则直接有主人定,客人的valet,lady's maid也需要向管家报到并分配任务(客人的lady's maid,由女管家分配任务),是所有男仆的头。
主司主人起居时间,管理大厅、餐厅、酒窖和金银器、娱乐晚会筹划etc,butler在晚餐和酒会中需要出面,手中有各种帐簿和访问记录。
Valet:贴身男仆,老爷的跟班。
主司老爷的各种穿戴,私人物品,伺候老爷洗澡刮胡子。
valet需要伺候晚餐桌子,是除去butler之外男仆中地位最高的,有时候可以有first valet, second valet之分 footman:“礼仪”男仆,有runing footman和househood footman的差别。
前者地位较低,是主人出门时候的跟班,需要跟着马车走或者跑,一般身体很健壮(其实这简直是把人当狗狗了XD);但是househood footman地位还是比较高的,first footman仅次于valet,一般负责为客人领路,给客人端酒送茶,需要良好的衣着和仪表(househood footman总是在大厅或者过道里“站岗”,一般是笔挺笔挺的)househood footman需要伺候晚餐。
first footman和second footman还是valet的后备(老Carson第一集对老爷说过:valet有时候也要做为第3个footman使用),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来了男性客人而客人没有带贴身男仆,他们就会被派去照顾客人穿戴洗衣刮胡,etc Housekeeper女管家:所有女仆的头,职责与男管家相对,主司主人和客人起居房间包括卧室的整洁、装饰等,似乎不一定要在晚餐喝酒会中出面;女管家还是整个庄园的人事主管。
lady's maid:贴身女仆,女主人的跟班。
主司女主人的各种穿戴,职责类似于男主人的Valet,但多一些零碎职责,例如英国已婚妇女在床上吃早饭,lady's maid需要送饭到床上,lady's maid 不需要伺候餐桌。
head of maids:有时候叫first maid,首席女仆,总领普通女仆。
通常兼任家中未婚小姐的贴身女仆职责,也就是说负责小姐们的衣着穿戴。
女管家和Lady's maid 不需要穿制服,但从first maid以下下都需要穿制服并带白色帽子。
first maid需要参与普通清洁劳动如铺床等,但不需要做重活, first maid 需要伺候餐桌。
厨娘:独立于仆从体系,自己管理厨房,通常理解地位跟女管家一样高(厨房女佣不接受管家和女管家的命令,那是越级管理),但没有雇佣和解雇仆人的生杀大权。
最有趣的是厨娘不直接听令于女主人。
女主人想添私房菜,要拜托女管家或者lady's maid去知会厨娘。
下厨房的女主人被认为是“不懂规矩”的。
女主人在安排客人晚宴菜单时,需要和厨娘提前商议决定,无宴会时由厨娘自己决定,食才也自己采购,但预算由butler决定,所以她需要记账.(唐顿庄园为此还专门有过矛盾冲突) maid:普通杂役女仆,负责清洁工作,生火、打扫etc 有厨房杂役和仆从杂役之分,前者归厨娘管理,后者归女管家管理。
第7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另外还提名了奥斯卡、金球奖和BAFTA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名不见经传的英国编剧Julian Fellowes有一天突然接到了美国大导演Robert Altman的越洋电话,让他撰写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某庄园里的谋杀案”的剧本。
导演说,谋杀和破案只是躯壳,影片的真正目的在于审视英国的等级制度、展示行将没落的老派庄园生活方式、以及管中窥豹于当时的人际关系和文化。
此前从未为电影写过剧本的Fellowes接到这个命题作文后受宠若惊,干劲十足的他花了6周时间就交了初稿,而最终的版本将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人物众多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比如光楼上就四对夫妻,除了男女主人比较好认,其它三对我到最后也没搞清楚谁是谁老公。
大量的人物关系和幕后故事在闲言碎语和一闪而过的镜头中带出,如此信息量让人以为是厚重的名著改编。
在这样的一个狩猎聚会中,衣着光鲜的贵族们逢场作戏,觥筹交错间却剑拔弩张各怀目的;忙里偷闲的仆人们也非等闲之辈,各司其职各为其主却也各藏秘密。
男主人的遇害让影片后半段有些Agatha Christie的味道,一时间封闭空间内的很多人都有嫌疑;但导演安排了个糊涂侦探,真正的明眼人则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至此,本片已经给“楼上阶层”足够的讽刺和轻蔑,那里有太多的虚伪和冷漠;“楼下阶层”的几位主角则有血有肉敢爱敢恨,即使是两位凶手也被赋予同情。
影片多次刻画和质疑两个阶层的对立,表现仆人们比主人们更加聪明能干,暗示了这样的社会结构将不会长久。
类似的主题在十年后热播的英国电视连续剧《唐顿庄园》中有着进一步阐释。
事实上本片正是《唐顿》的灵感来源,只不过《唐顿》中阴暗面更少,主人们也更讨人喜欢。
古稀之年的Maggie Smith在《唐顿》中再次出演了一个唠唠叨叨爱挑毛病妙语连珠的老太太,有趣的是那里叫Grantham,本片叫Trentham。
本片在各大颁奖礼上提名无数,但中奖率颇低。
奥斯卡7项提名中1项,即上面提到的最佳原创剧本,其余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都输给了《美丽心灵》;金球奖的命运也类似,5项提名中1项,这次是名人堂导演Robert Altman个人最后一个重要的非荣誉类奖项——金球奖最佳导演;回到老家英国,本片虽然斩获当年的最佳英国影片,但9项提名仅中2项的成绩恐难令人满意(另一项是最佳服饰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Helen Mirren和Maggie Smith两位老牌影后都凭此片横扫了三大奖项的最佳女配角提名,但一起眼睁睁看着而立之年的Jennifer Connelly问鼎,只能感叹在这样一部全明星阵容的电影里,每个人的戏份都太少了。
可能算不上大众电影,问过一个看这此片的同事,说很闷。
的确很闷,在电影院放映,肯定会有人中途退场,两个多小时。
但是闷片不一定不是好片,如同我欣赏的闷片代表《最好的时光》和《春夏秋冬又一春》。
我没查看它的票房有多少,但该片却获得过不少的殊荣。
得奖的原因,我想可能是是电影再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没落贵族的虚伪、奢华的生活画卷,拍得精致而真实。
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灵魂却没有贵贱区别,地位高贵的人,灵魂可能丑恶不堪。
高斯福德庄园的主人威廉·麦考德和妻子西尔维娅,和他们邀请的一帮贵族朋友就是这样一群人,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里面只有伯爵夫人的女仆玛丽最清醒,她静静地观察着这座庄园里的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发现原来上流社会和仆人的世界之间并没有截然分离的界线,相反,这两个世界由于种种复杂的关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庄园轻松闲适的气氛下其实埋藏着令人不安的因子。
所有人都不知道威廉是怎么死的包括那个自以为是探长,只有玛丽知道这个天大的秘密,而且她会背负一生,因为这个秘密属于和她一样的人。
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多人会把看作成一部克里斯蒂式风格的悬疑电影,一开始就期待着有人死亡,特别是第一晚,亨利丹顿与西尔维娅偷情的夜里,有一些似乎暗示发生什么的镜头,比如两次出现墙上挂钟的时间,仆人找不到了一把刀具等等,结果这一晚什么也没发生。
影片演到中间也就是第二晚,大家都沉醉于诺维罗的歌声时,其间有好几个人离开了现场,凶案发生后一个一个回来,别人都问去哪里了,不禁让人开始怀疑谁是凶手。
探长来了,我开始期待这个探长能象波洛一样抽丝拔茧,拔云见雾,可最终解开迷团的却是聪明细心的女仆玛丽.其实本片就是玛丽眼中的高斯福德庄园。
要看2遍以上才行...
好多人,好多口音,好乱。。。
打盹啊
老婆给评语:英国版雷雨
boring
木有想到最后变成了一步悬疑剧。。。只有看这种剧才有看书的感觉。太多细节可以挖掘,太多情绪没有直白的表达却留下无限的留白给你自己填补。
人太多了。
看的我头疼。人物那么多,台词那么多,人物都分不清楚,哪有经历分析剧情。
闷,但音乐值得4星。
两点喝茶,四点晚宴,谋杀在午夜,人物繁多,关系复杂,颇有几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味道,电影华丽但不精致……PS:别看悠悠鸟的字幕,很差劲
听说获奖无数才找来看的,并不好看,至少没有阿加莎的作品好看
活在流言蜚语里面有什么价值
哪个家伙说这是悬疑的?!这分明是人物关系详细解说么!
人物太多,搞不清关系。铺垫太多,悬疑氛围不够。
bd-SiNNERS
很繁复,但有带动力……
即使只是为了展示阶级差异和贵族阶级的虚伪龌蹉,镜头也不要切那么频繁那么快啊,我看了半个小时都没看明白谁是谁,楼上那么多人楼下那么多人,本脸盲看得打瞌睡,傻警探一开口我看得更烦躁了…
人物多的分不清谁是谁,直到死了一个才勉强摆脱混乱
细节里藏着魔鬼
氛围不错,可作为悬疑片就有点低估群众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