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马来西亚剧情片《光》,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豆瓣评分7.5,于2020年11月6日引进国内上映。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的电影版释义。
本片让我想到了美国电影《雨人》,同样是智障题材,同样是兄弟情深。
本片让我想到了西方国家的经典格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本片还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著名智障指挥家——黑龙江哈尔滨的舟舟。
本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条线是兄弟之间的碰撞,一条线是哥哥不断搜集玻璃杯。
影片将搜集玻璃杯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悬念,虽然观众能够明白哥哥搜集玻璃杯是对音律的喜爱,但猜不透哥哥的真实目的。
我本以为哥哥是要将杯子凑在一起弹奏旋律,但万没想到最后的真相是那么震撼。
回过头来想,如果导演设计为哥哥敲击杯子出旋律,并不会给观众带来新意,因为现实中可以用不同杯子或杯子装水来演奏音乐的人有很多,并不稀奇,也不新鲜。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
本片只有兄弟情深这一条情感线,情感线简单和清晰,集中笔墨刻画这一主干线。
本片在表现哥哥对音律的敏感时采用了非常艺术化的镜头语言,画面很有美感,有CG特效的参与,很有感染力,最后的高潮戏——哥哥在水帘中踩着脚踏车奏响玻璃杯旋律的时候,画面极具震撼力,观众压抑了一个多小时的情绪得以集中释放,看得我轰然泪崩、雷雨如下。
本片几乎是兄弟二人的独角戏,虽有女主,但戏份很小,只能说是女性角色中相对戏份最大的,就算是女主吧。
本片没有狗血地让哥哥与女主诞生情感,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女主与兄弟二人的情感只是萍水相逢的善良。
结尾时影射了哥哥喜欢女主。
一部好的电影,会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触动,给人以感悟。
本片会引发观众对自闭症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关心、关怀。
本片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自闭症患者并非智障,我们嘲笑的是自闭症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但殊不知患者可能在某些方面大大超群于我们正常人。
影片的结局设计得非常好,很暖心,很现实,很可信——哥哥并不是个音乐天才,他是个对音律音频非常敏感的人,所以结局如果让哥哥成为钢琴家或是音乐家是狗血的,让哥哥成为调琴师是非常合理的结局设计,哥哥自食其力、找到了工作,兄弟俩的生活得以改善、兄弟情进入良性循环。
本片的结尾的字幕,揭示了是根据导演与哥哥的真实故事改变的,锦上添花,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让我想到了2021春节档大爆款——贾玲的《你好!
李焕英》,虽然是贾玲的电影处女座,但由于来源于对妈妈的思念,由心而发,真情实感,所以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3名。
《光》这部电影呢,一点也不像处女作,非常成熟的一部电影作品,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自闭症,自闭症是怎样的病,会给他本人和他的家人带来什么伤害,再者就是,让我了解了什么才叫爱,什么才叫真正的爱,这些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可是总是被人忽略,正如剧中弟弟一样,他以为对自己的哥哥尽到了所有的义务,可是却忽略了自闭症的哥哥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根本就不了解他的哥哥,根本没有去了解自闭症,自以为的去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当然,他很爱自己的哥哥,可是这份爱给哥哥带来的不是快乐,是悲伤,是难过,是不被理解。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对一个人好,爱他,一点错都没有,但你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强加于人,你既然爱他,就要去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明白他为什么做这些,去了解他真正想要的。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上映连个热搜都没有。
以下有剧透:主要是讲了自闭症的文光如何通过音乐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好,我叫文光,我很善良,乐于助人。
”结结巴巴的文光把这段话说出来的时候,看起来怪怪的。
很明显,跟正常人不同文光的弟弟努力让文光去找份工作,好好养活自己。
可有自闭症的文光连洗碗的工作都做不好,最后被辞退。
兄弟的导火线来自文光偷了商场的水晶碗,其实他收集杯子和碗,只是在集齐一套能发出正确音调的杯子。
可是被生活压抑的弟弟无法理解哥哥文光行为,他觉得是一个累赘,让他面对前女友求复合的消息 ,只能选择当缩头乌龟。
当警察上门的时候,哥哥直接奔溃,打骂了文光一顿,并且把他辛辛苦苦收集的杯子一股脑丢到楼下。
文光呜呜地哭了,像个孤独无依的小野兽。
弟弟无法理解这一堆杯子对文光的意义,大概和前阵子某乎上女友闹脾气删了男友的毕业论文。
于我而言,就是烧了我的书出奇愤怒于是文光离家出走了。
哥哥回来发现文光不在家开始发疯地找。
我的泪点在于回忆,弟弟回老家找文光回忆起妈妈临死之前说的话,“弟弟,以后你就是哥哥了。
记得叫他刷牙,看着他把饭吃光。
”妈妈用台湾腔说出来的话,特别感人,弟弟,以后你就是哥哥了。
可是在妈妈死的时候,文光都没有哭弟弟丢他的杯子的时候,他哭了那是对他最重要的东西深层次讲,那就是理想梦想,生存的维系,那是唯一的光,光从哪里来,从希望里来,从现实照进梦想里来,从暗不见天日的深渊里来,文光生气奔溃了,离家出走了。
弟弟本来以为失去这个累赘会开心,结果却是心如刀割。
后悔了,到处去找文光弟弟的朋友,纹身的大哥说话痞里痞气的,江湖老油子一样,但是挺讲义气的,开车带着弟弟一直找。
久违的粤语,挺带劲的有些话,虽然糙,听起来全是刺,实际上,都是满满的关心。
这个时候,弟弟的前女友,最后忍受不住了 发过来消息说,我结婚了。
这无疑是更大的打击弟弟不想拖累前女友 ,因为有文光这个累赘同时恐惧下一代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很多男生可能认为她不懂事, 非得跟我挨穷挨苦我得懂事,把她往外推自认为是对她好,她能找到更好的从未想过,这样推开她,她得有多难受从未问过她开不开心,快不快乐她嫁的那个人,爱不爱她可能在推开她的那天,她就已经心死如哀活着的只有躯壳在不断寻找文光的路上 ,弟弟也终于明白文光的想法。
后来文光一身狼狈,满身肮脏回来,问弟弟借抽水管。
他流浪街头的时候集齐了一套音乐杯子。
(此处槽点,就过分艺术夸大那光)最后,文光因为他的天赋,当了钢琴调音师,有份好工作。
其实文光的世界里,他很快乐的
日本的电影一贯剧情比较缓慢,但若仅仅是从片长上来看,绝对算不得冗长,在电影院都有一股让人打瞌睡的迷幻感觉,影片的剧情并不算难懂,但故事主线颇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毕竟是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深刻有深刻的解读,浅显有浅显的解读,电影讲述了亲情、爱情与残障人士的生活,女主在给视障的男主讲授电影的过程之中产生了爱慕的情感,她的讲述功底也随着讲稿一次一次的打磨变得完美无瑕,导演对于镜头的拿捏非常重要,并且对于视障人士采用了面部的特写,甚至是大特写的方式来进行描绘,每一个表情、甚至是每一丝毛孔每一丝肌肉的抽动都淋漓尽致,并且镜头会随着主人公的不同行动方式而进行相同的共振,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所知的残障人士们的生活,许多是健全人即使是模拟也无法得到的体会,其中有天主教教会所做的公益资助,所以在欧洲能够拿上提名也有这个的因素。
电影取名《光》这正是视障人群所没有,或者说是梦寐以求的,在电影的好几处山巅与海边都描绘了阳光普照大地的景象,让人感到尤为的温暖。
我时常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压力好大,比如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每当到了这个时间点,我就会把种种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给我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呢,就是养育小孩这件事情,父母也没有帮什么忙。
甚至于在我们这个小家庭大多数时候的买房等一系列决策上,父母都没有给我们创造什么。
以以前确实这样想过,就是离父母一定要远。
但直到今天看到这部电影,我才逐渐意识到:我们总会有某种情绪,就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过好,人生不够成功都是受限于家庭或者父母的拖累。
但是假如这些人在未来的某段时间,突然间离开你了,最着急的最希望他们赶紧回来的也依然还是你。
因为不论你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哪怕家里有个人一直在往外耗费能量。
我们依然要相信,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家庭成员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生活的喜怒哀乐。
我们当然可以把很多怨言投注到他们身上,但是长远来看,家人在一起所带给人的那种归属感是无可比拟的。
所以,当我在假期哄了一段娃之后,虽然最后得出了灵魂解答自己不适合带孩子。
但也仍然没有让我觉得这段日子没有任何意义的说辞。
因为陪伴家人本身就不是什么所谓的幸福美满,我们大多时候经历的都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喜欢的喜爱的事情,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能做得更好,哥哥和弟弟一直都再重复着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些觉得很无奈的事,虽然哥哥做其他的事总是做不好惹弟弟十分生气,但是一但弟弟了解了哥哥的心灵深处,发现了哥哥的长处和优点就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心和爱。
血浓于水风雨过后依然是最亲近最亲近最亲近的亲人!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背后的艰辛。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电光幻影# 《光》,始于内心,只照亮倾诉无门的窗口。
马来西亚影片看的不多,种种原因,对于东南亚影片有点刻板印象就是节奏慢,急性子上来我看着很着急。
可惜,影片《光》依旧是一部慢性子的电影,慢到时光都随着剧情被一点一点的偷盗了。
明明影片的时间不长,却偏偏能让人感觉看了一个世纪。
除了节奏慢之外,也有因为剧情压抑,以及新手导演的感觉,在节奏上大量叙述感,加强了很多无奈的拖延感,造成了人物本身看起来人设就是个慢节奏的,所有的步骤都随之慢下来了,其实是用力过大的感觉。
兄弟俩,哥哥有自闭症,于是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父母离去后,弟弟活成了哥哥,一直试图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并且让他学会生活和生存。
剧情其实并不老套,反而是有点过于坚强,特别是弟弟明知道自己哥哥的状况,但是努力想让他生活得像个普通人一样。
其实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煎熬的。
人生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相似,自闭症的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也是知道的。
让人投入的从一个自己的世界里,强行和这个世界接轨,其实看起来挺难受的。
影片前期,因为弟弟的诸多干预,让哥哥融入各种生活,导致我前面的部分都感受不到这是自闭症人群,没看介绍的时候,以为哥哥是智力问题。
等到后面反应明显的时候,我觉得年轻人是不是一开始自己也没整明白,对待智力略有缺失的人,和对待自闭症人群的态度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差距太大的后果。
事实上结果也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影片看的很难过。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生活。
感同身受也好,全身心照顾也好,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弟弟尽力了。
但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在想,弟弟理解不了哥哥,也不给了正确的爱护,如果他们的家人还在,哥哥是不是会被更好的关爱住。
那些他对声音和音乐的热爱,也许可以被引导的更完美。
可惜,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弟弟的爱护,也许是害了他。
但是这么想,影片的思路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许变成了一种谴责,没有被照顾好的哥哥,终于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至死,他都没有被理解过。
至于影片最后的美好,人都走了,还谈什么理解呢。
我可真是现实。
不算是特别优秀,但是很细腻的一部影片。
节奏慢到想打人。
兄弟俩的沟通模式,都是满满的爱,但是显然鸡同鸭讲。
一个没教好,一个教不好,看的人好着急。
就跟一个想吃梨,一个使劲塞桃子一样。
费劲。
不过,光出现的刹那,美还是打动了这个世界的。
只是这个世界的吝啬,从来都不会真正的懂得。
这才是遗憾。
作者:小佛搞特
兄弟俩演技太棒了。
明明是如此艰难的人生,却在俩人的嬉笑怒骂间,仿佛天地都更宽阔了一些。
弟弟的辛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没有了父母,需要承担起照顾兄弟的重任,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人生,甚至连喜欢的女生只能狠心拒绝。
可是那么苦,他们还是能笑出声来。
我甚至喜欢弟弟的一些痞气,他没有垂头丧气或者沉默寡言。
他一边骂着哥哥笨一边帮他记面试的话术,他帮哥哥找了一份又一份工作让他能够独立起来,却也能在他受欺负的时候第一时间冲刺过去帮忙。
而他的朋友也跟他一样,心里没有别的弯弯绕绕,只是能帮就帮一把。
找不到人,就继续找。
而自闭症的世界是多么孤单又绚烂啊。
他的世界那么美,却不知道要怎么说出口。
直到你看到他在阳光下弹着自制的钢琴,眼角嘴边全是笑意,你才知道,他在想念妈妈。
我知道这个结局可能是个现实里很难的HE,但我真的很喜欢。
他是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只要得到大家的一些些帮助去找寻自己的那条路。
而更加必不可少的,就是真切的关爱啊。
大概每个自闭患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吧男主的演技完美的无可挑剔,既好笑又有几分难过他们的世界如此美好 ,我们却时常误解破坏主演们虽然没有颜值惊人,展现的效果是真的很有诚意女主只能算配角 长得有点像张静初,颜值还挺高的很多镜头用的非常妙,哥弟在家面试的画面尤其深刻细节部分,期初的水藻只有一点点,到后面找弟弟时满缸绿藻买鱼时没有买的吸水器,到后面来借弟弟的,也是完成了救赎羁绊还在,所以弟弟,你要当哥哥了,要一直照顾哥哥
【影院】用力过猛,声嘶力竭地煽情,实在不必。文光大概算幸运的,至少他有独特的天赋,并能从中获得纯粹的快乐(学者症候群)。导演将此片献给他的自闭症哥哥,挺感动的。———————————21.4.3更新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20年在影院最糟糕的观影体验…太糟糕了…糟糕到我以为当时心一软给了三星,实在过意不去想专门跑来改两星,然后发现我之前就是给了两星…哦,那没事了😂
最近一直在了解关于抑郁症、自闭症的相关内容,恰好看到了《光》这部作品。有的时候我们一直觉得这些疾病的痛苦更多的是归于患者本身,但其实《光》在告诉我们,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在彼此相互的承担着。从小得了自闭症而又没法康复和痊愈的哥哥,对弟弟来讲是压力是责任,但最后一切的一切都被亲情化解开。弟弟在寻找哥哥不得回家后看到哥哥自己跑回来的场景,那些微小的情绪细节都在讲述着弟弟对哥哥复杂的情感与感情的羁绊。影片的落点是亲情的温暖,很多催人落泪的诸多细节也都值得看一看~
2020年11月注意到一部国内院线上映、排片票房稀少但豆瓣评价7分多的电影《光》,本来以为又是部口碑不错的冷门国产文艺片,结果一查,原来是马来西亚电影,就关注了。2021年今天下午偶然发现《光》可以观影了,就决定晚上来看片:「你好,我名叫文光,今年二十七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时候我看起来会有点奇怪,希望你谅解,我有自闭症。」记得影片好像根据导演及其哥哥的经历改编而来?但一直没太了解剧情内容。看片时,起初以为《光》是讲述盲人的故事,在知道是自闭症后,观影过程中不时有想哭的冲动,看到弟弟生气扔掉哥哥收集的杯子那段,眼泪就夺眶而出了。(回忆起曾经在影院初次观看《奇迹男孩》时,开头就让我涕泗横流、即使抑制住哭声但还是哭到抽泣的经历。)后面哥哥在房间里演奏自己制作“乐器”的段落亦令我流泪。……
简简单单,清新自然,就像一缕悄悄钻过墨绿色窗帘的午间阳光。这个小故事合理化了不少鸡汤。上帝的确关了一扇哥哥的门,但也很仁慈地留了一个小窗。这就是普通人版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滴滴哒哒的小水花在狭隘逼仄的小山谷里也可以荡气回肠地流淌。家人是彼此的光,对生活的热爱是给自己的光。林徽因说,生活或许有暗黑的底子,但我们依然可以一点一点把它涂亮。只要眼里有光,生活也一定会逐渐变得亮堂。
完成度可以,不过还是有比较刻意的地方。
完成度也挺好。。预告片挺赞!:)。。
煽情太刻意了…短片的体量用一些无意义的东西撑成了长片
11/13@拉萨东方红
兄弟俩相依为命,一个还是自闭症。难为全片看下来没有困倦的感觉,还屡屡被打动。
自闭症应该引起重视
3.5星吧。虽然结局向上给人美好的可能,但这个主题及其在现实中,必定无法带给人美好的感受,一定是沉重的。这样的人生,对弟弟来说太过沉重,也不公平。俩演员演得都不错,想不到哥哥89年弟弟84年的!看着可真年轻。听他们说话很别扭,有些像两广地区的人使劲说普通话,又不完全是,个别词还是当地土语,时不时还改成英文和粤语。弟弟的朋友真够哥们儿,就是很像王超级啊哈哈哈哈……没去资料馆活动场万玛才旦陈丹青见面场《气球》而来看这个,前几天被影迷群里发的海报吸引,又是VIP厅就来了,更多是为了花UME券儿。然后散场去换储罐卡爆米花仿佛遇到了个自闭症服务员… 想了想又查了查,哦我没有去过马来西亚去的是印度尼西亚。安贞UME8号VIP厅 仨人
如果是学生作品我会打满分。但作为院线电影,它太司空见惯、中规中矩了。
就一般般吧,很难共情,觉得作为弟弟真的很惨很累
非常生气。尤其是玻璃杯扔下去的时候,代入感太强,还想去踹那个哥哥几脚。这个电影的叙述角度,也太传统了。自闭症患者辛苦吗?怎么会?辛苦的难道不是家人吗?完了朋友还要说你,哥哥有病,你计较这么多干什么。真的是很难。只不过做个普通的糊口生活,要照顾自闭哥哥,真的很辛苦,讲话也讲不懂,就叫你别偷啊!怎么知道自己不是白痴,就去偷啊?哪里温暖了?又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是有这种天赋,无语,代入感太强!我真的不适合看它!
意料之外的好看!让我想起来了奇迹男孩,但是又没有把剧情局限在病情上,我最近在看“虽然是神经病但是没关系”,里面男主角的哥哥因为意外事件导致自闭,男主一生都在帮助和解救哥哥,最后却被哥哥解救,以至于后期哥哥出场我都忍不住老是要哭,“光”这个剧情让我回到了那种感动,哥哥的才华被弟弟发现两人的羁绊和纠葛,到底是谁在拯救谁,每个人看了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年纪越大越容易被兄弟情感动,这种电影还有同题材的吗?求推荐!
一个热带的,傻呵呵的,全是瑕疵的形象
以为哥哥是吃水草的飞狐,将自己的人生啃食。却不知哥哥是发出不同频率的鲸鱼,自己竟然毁掉了他的声音。母亲去世那天,弟弟被迫变成哥哥。哥哥离开那天,自己竟然无法庆祝。他不是自己想要的哥哥,却参与自己人生。你是正常不是特别,他是自闭不是白痴,你只知道黄药水不能喝,他却用玻璃杯创造世界。
2022.12.22 23:26
有很多有趣的小点,画面和构图色调在前期非常唯美。故事主体略平庸,考虑电影是处女作,认为已经不错。说是导演哥哥的真实事件改编,怎么不把他数学天才和跳级的事用上啊…感觉更有戏剧冲突,遗憾。最后文光的行动成果出现的那一刻,有被震撼。
他的玩偶都是章鱼……想起我那只我坐在影院快心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