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稳定、差不多凑合、平静的生活下面很可能有N个不定时炸弹,有可能是强拆,强奸,抢劫等外力侵犯,也有可能自己身上的不可控被激发而不可收拾。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意识的冰山理论,细想了去,感觉很可怕。
我们正常的,可控的意识不过是冰山一角,下面还有一整座未知的奇崛的冰山。
我是什么样的,我说的准吗?
这段时间反复听到一句话,叫“人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吗?
”乐观的时候,总觉得可以,自己的人生,拼了也得自己做主啊!
或者说一切隐忍、奋斗都是为了有一天能自己做主。
不过现在看来,人哪里真就做的了自己的主了。
生活中的偶然,加上未知的自己,再来根火柴,恐怕人都会变得“不像”自己和身不由己。
以前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些受访者哪里像精神病患者,应该称呼为“另类天才”才对。
以外部人的眼光看,在精神病院里呆过的人,永远是“精神有问题“,当判断病人是否有病的医生成了精神病患者时,他的病人才被其承认没病。
结果就是,没有人会相信。
这分明是二十二条军规。
说自己没病的精神病患者一定是有病的,说自己有病的精神病患者也是有病的,所以精神病人无论说什么都是有病。
“精神病就像暴风雨,会落在好人和坏人的头上,谁也无法躲避,虽然是永远的不幸,但不比其他疾病来的更罪恶和丢人”暴风雨会席卷每一个人,波及每一个家庭,没人愿意受伤,但为什么就是有人会被歧视?
本来因为黄晓明的原因,对影片的期待大打折扣,结果在影片中,小明的演技的确有惊艳到我,当然刘青云的演技自然是完美无缺。
废话不多说,回归剧情。
故事里面有很多矛盾,精神病医生与精神病人的矛盾,小明饰演的医生与女朋友的矛盾,还有小明医生与自我的矛盾,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
当然,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转的剧情,从那个天台无意中被杀死的流浪汉,到小男孩的母亲说孩子有病实际上是自己有病,再到小明医生从一个理智优秀的心理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还有,虽然在很多国外的有关精神分裂的电影中都有类似的反转,到了结尾蓦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分裂斗争,例如《禁闭岛》,《致命ID》,《病院惊魂》,然而,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已经算是很优秀了,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做白痴,留下漏风的逻辑漏洞。
然而,觉得有一点缺憾的是,如果电影能够把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再多加刻画一点,多加深入剖析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的话,我觉得影片的立意会更加高一点,特别是叶璇饰演的妻子的母亲在刘青云饰演的病人出院后的骚扰,觉得影片没有交代清楚,只是在影片结尾出现了她看见小孩子们笑得很平和,不是说要一直缠着他么,什么时候又放下仇恨了。
影片最后黄晓明抖的最后一个包袱,就是对刘青云说其实天台上的那个人是他杀死的时候,刘青云的反应让我觉得很奇怪,尽管他觉得对妻子有愧,尽管他觉得无法去反抗社会偏见,但是,从他配合治疗到自首都能够反映出他有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和勇气的,但是最后,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真相是怎么样其实无所谓。
其实我希望的反而是主角的黑化,就是黄晓明彻底分裂,将天台的事全部推给刘青云,院长的死也是与他有关,但是因为他特别狡猾,所以成功地把黑锅推到刘青云身上,而刘青云因为社会偏见,尽管想要解释,然而社会把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推到刘青云身上,黄晓明则作为刘青云的主治医生诚恳地召开记者会反省自己不该放刘青云出院的,而影片的结尾把画面定格到黄晓明冷笑的脸庞上。
哈哈,脑洞开得太大,觉得比起幸福平和的结局,更喜欢像《黑天鹅》,《爆裂鼓手》那样无结局的黑化更有魅力。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值得去电影院看光凭刘青云出色的演技,再说一下确实看得出小明演技的提升,看的时候,听见朋友激动地说小明好帅啊的时候矢口否认,内心却有点动摇,越来越感觉有黑转粉的趋势了。
《暴疯语》。
我先看了几篇影评,一帮人骂黄晓萌演技不行,另一帮人夸他演得很好,我本来不是冲他去的,我是冲着刘青云去的,影评搞得我后来都在看黄晓萌了。
眼见为实么。
这部片子还没上档之前,我很自信地觉得,演得好不好,我一看就知道。
但是我现在要说,这部电影让我思考的,不是演技。
它,让我反观影评。
一样的画面,为什么有人骂他演得差,有的人却捧上天。
最终我通过《暴疯语》画面,看到的不是黄晓萌的演技好不好,而是,如果你觉得他演得好,那说明,你是导演的话,你也会喊他照那样演;如果你自己是演员的话,你自己会选择这样演,并且,出来的效果能令你自己惊喜。
但,如果我是导演,我不会让他那样演,所以出来这个效果,我不喜欢,并不能证明黄晓萌演技不行,只能说明,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演法而已。
哪怕演的只是单一角色,这个角色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根本也不一样,这个是已知。
求,黄晓萌演了那哪几个阶段,刘青云又演了哪几个。
简答小萌:正常医生,不正常医生,治愈中医生云哥:精分患儿,康复患儿,正常人嫌疑犯,小萌幻想中的抗拒治疗的病人(此处还得细分),正常人囚犯。
可能还不只是这几个,但是至少也得这么多个吧。
加点的方式不同,导致属性不同,云哥这5套完全不同的属性,不管从数量的多少上看,还是识别度的清晰与否上看,真的比小萌稍胜一筹。
然后,来细分“杂物房里的幻想中的云哥” 。
幻影一号,陪玩时期。
要演出“病态医生的幻想中的云哥”,首先要了解小萌这个医生,因为,这个“幻影”,很大程度上,带着幻想者本人的个人色彩。
于是,云哥还要先研究小萌演的这个医生的言语风格,带上小萌医生的自负的个性,和“医生不承认自己有病”的病态的固执,演一个长着范国生的脸的小萌医生。
这还是云哥前半部分的“幻影”,后半部分的幻影又不能这么演了,因为,后半部分的幻影,要帮幻想者本人治病,而不只是拒绝治疗。
幻影二号,逆袭时期。
到这边,云哥要演的,是医生幻想中的“要帮医生治病的病人”。
他作为一个医生,幻想出一个人要帮他治病,那个人帮他治病的方式也是他幻想出来的,于是,这个人必须是冷静、专业、客观的正常人,于是,这个“正常人”事实上是小萌自己正常的时候的状态。
云哥这个时候是在演正常的小萌医生,他的属性点,要从“正常医生”那边借鉴加点方式,于是我们云哥又挨去揣摩小萌这个人,这个人演的这个医生,正常的时候帮人家治病是怎么演的。
可以说,小萌做得到的,云哥分分钟也做得到。
幻影三号,“我帮你杀” 。
这个时候,云哥要演的是小萌医生一直压抑在心的魔性,小萌本来就想杀的那些人,他幻想中的云哥都去替他杀,这里,云哥要演一个“小萌他自己都不用演的阴暗面”,这一面,在借用“云哥幻影”展现出来之前,小萌医生从未展现过,这时候反而释放了云哥自己的演技水准,他终于不用先去参考小萌本人的演技水准了。
然后小萌去阻止自己的阴暗面杀人,云哥只要一直让他拦不住,就行了。
幻影比幻想者本人自然了不知道多少个度,我当时还想问,黄晓萌这个医生这么作,他的幻想中的人,为神马这么自然。
后来我想通了,那就是,云哥在演不是幻影的部分的时候,更加自然,也就是说,他其实,已经参考了黄晓萌作作的演法的加点方式,他最作,最多就那样。。。。。。。。
于是现在来说真正超神的真身范国生。
精分患儿。
范国生一开头就是漂亮的精分,那种表情,在街上你是看得到的。
精分不是简单的外观表现异常,而是,做的事情,前后逻辑不通。
也就是说,哪怕你在那边瞪大眼睛、动不动发抖,只要你做的事情没有逻辑不通,你也可能是只是肌肉有病,不是精分。
这就为什么,我很讨厌,演精分就把眼睛瞪到自己看过去都觉得有病的那个形状,的这种演法。
简单来说,精分大概是两种情况。
一,现实的情况,你看到,人家也看到,但是你不能正确识别出来,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有一点幻觉干扰,这个情况是“现实到你,不通顺”;二,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没有按照你的本意做出来,例如,想走上楼但是你走下楼了,这个是“你到现实,不通顺”。
我也读书少,专业知识为零,但是你如果看不懂我说什么,就去看范国生。
他演得简直是精分中的天然分,和后面小萌精分那种“怕你看不出来他精分”的演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康复患儿。
这个阶段,云哥并没有力图表现出绝对的正常,你再怎么康复,别人说到你的时候,也还是说“已经康复了的病人”。
他康复后,不会给你一种,和康复前判若两人的感觉,不可能立马变回青春阳光了吧,但是,你能轻易看出来这个人完全康复了!
哪怕他还是会对过去犯下的错误感到很抱歉,很悔恨,很难过,但是,这个是正常人的情感,谁都有,而且情绪波动在正常范围内,这个就是云哥他自己拿捏的地方了,这个点怎么加的,我反正看不出来。
正常人嫌疑犯。
出事之后到自首之夜。
这个时候,是个人都会紧张,这个时候我们先看到的,是“幻影号外”之“我不自首”。
云哥在这个地方,要先演小萌幻想中“不自首不吃药还好意思抓住医生的衣领喊人家负责”的幻影。
这个时候云哥的演技突然变得很廉价,我不是马后炮,我还以为这个片子欠他工钱了,后来很开心地知道这个是在演小萌的幻觉,难怪,他真的有参考小萌本人的演技水准 。
然后,我们看到真相,是一个正常的、犯了事的人,在听到医生说“你去自首吧”之后,低头想了想,点点头。
真身范国生已经是正常人,他有良知并且自己能意识到,他当然会答应去自首,这个时候的演技又浑然天成了,果然只要不参考小萌的水准,云哥自己分分钟超神。
此时,小萌突然要开始演精分了,小萌搏老命演“不正常”的时候,范国生作为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莽夫,不可能知道小萌在他面前发病了,他还以为小萌在跟他商量,他也很诚恳地跟小萌商量,演的真的是一个又笨又正常的范国生,跟小萌幻想中“又精明又暴力的范国生”完全不一样。
正常人囚犯。
他问了大家特别想问的问题,“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在你的幻想里竟然是那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想摸摸范国生的头说,他幻觉中的不是你,是带着你的面具的他自己。
好吧,小萌医生他自己有精分嘛,而他自己又抗拒承认那个精分的人是自己,所以,给自己套上了另一个他认为是精分的人的脸,然后他认为范国生还是有精分,那他就是用范国生的脸嘛,说到底范国生也是躺枪。
显然,范国生自己也很清楚这个事实,他介意的是,“你居然潜意识上认为我还没康复,还是个精分,是不是,不管我再怎么康复,你看我的眼光,都还是看精分的眼光”。
范国生作为正常人囚犯,也不是完全的傻叉,他知道他该计较什么。
就跟你现在做春梦还用苍井空一样,人家空姐早就不是那样了好吗。
为了再升华一下主题,范国生又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么,医生,你现在看到我,还觉得我有病吗”,正在治疗中的小萌医生说“没有”,范国生说“谢谢你”。
就为了你这个公平看待的眼光,特地从监狱跑到疗养院去看望昔日的医生,正常人囚犯范国生也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要是再细分,云哥的加点设置还不止这五套,但,至少这五套每一套都有很强的辨识度,同时,由于是同一个角色,又不能完全不像同一个人,哎哟,人家果然是。。。。。。。。。。
是组织行为学课上马老师播的一部电影,是一部七点起床去看的电影。
这种心理类型的电影其实觉得,应该看,但还是少看吧,很容易怀疑自己。
但还是不错的。
一个不错的故事,搜了一下豆瓣评分,只有5.9,有点出乎意料。
黄晓明确实总让我有点出戏,但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
有一点点刺激恐怖,就是那种眼神的恐怖。
但其实也还好。
旁边的一团女生的尖叫直接灭掉所有恐惧,只剩下好笑了。
以前想过当心理医生,也别说以前了,就是这阵子也是有想过的。
我很乐意为别人解决一些烦恼,然后看着他们挣脱一些束缚,朝美好的生活进发。
因为其实也有一点点了解被困在一个思维里时的难受。
我是自救过来的。
自此,生活都挺好的。
就是需要挣脱那种想法,思维。
有时候真的只是一瞬,从此世界明媚。
后来不想的原因也是怕积累太多别人的烦恼而累了自己,怕自己走不出。
而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可能也有点怕自己也会这样,救了别人却把自己陷了进去。
虽然黄晓明本身就是有遗传的因素。
但其实就还是会想,大脑啊精神啊想法啊这种,不像人的身体可以监测状况。
人脑是太聪明的了,只要伪装得好,谁又知道谁是正常的那个,谁是不正常的那个。
一旦绕了进去,解不出就是一团糟了。
而我不确定我能否承担。
就像我不确定我能否在锻炼中承担起一个记者应该承担的,勇敢地去戳别人的伤口,而得到一些信息。
我不确定,更多的是,我觉得我做不到。
所以一次蜻蜓点水式的尝试后,我放弃了。
而心理医生,我确实,不确定了。
我依稀还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是怎样描写精神疾患的:好像一只拧紧了发条的闹钟,突然有一天最关键的那个部分砰一下飞了,一切就都崩溃了。
很多好的电影其实都在探讨救赎和人生,《暴疯语》也是,但是这部电影将触角伸到了人们最为忌惮甚至恐惧的人群:精神病患者。
我们这些正常人,习惯地叫他们:疯子。
这部电影前1/3是属于刘青云(饰演范国生)的,果然演所谓的疯子是很抓人的选择。
后面则是属于黄晓明(饰演周明杰)的,同样,因为疯狂。
然而,这何尝不是源自我们对“疯子”近乎残忍的好奇。
生活的变故让范国生在完全分裂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周明杰则靠着自己力量治好了他。
然而范国生说,我根本就不该出院,良心与爱让清醒的他面对不仅仅是岳母的骚扰,更是内心的挣扎。
而这一切带给周明杰的,则是对于自己的怀疑、否定,直到崩溃。
之前看过的朋友说,这虽然是一部略压抑的电影、却依然充满了正能量,现在看来,这种救赎是来自于人物对自己不屈不挠的救赎。
甚至范国生一度的轻生,其实也是想为当初自己的行为赎罪。
而在密室里挣扎的周明杰,又何尝不想救赎自己,即使他自负固执,即使他内心深处还藏着恐惧和埋怨。
我们都有病,区别只在于,谁会选择面对,谁在崩溃中自毁。
很喜欢结尾,安静坐着的晓明单纯又有几分沧桑的释然,青云大哥虽然坐在牢房里但依然放松的姿态。
从形式上,他们确实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已经自由了。
心安即放下,不在于你到底在哪,到底去过多少地方。
以及,这部戏让我非常有底气好好地赞一下黄晓明的演技——如果说演绎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黄晓明还可以稍微偷懒地用萌萌哒的表情去掩饰偶尔的功力不足,那么这次饰演这样一个层层递进逐渐疯狂的角色,他绝对已经hold住了需要的度。
毕竟能在后半段让老牌影帝刘青云变成配角可不是一般男演员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没有生理反应到就看到吴彦祖的帅就捧心不能自已、一看到黄晓明的帅就想戳瞎双眼要死要活,那么可以好好看看在密室中导演直接推到脸上的特写,我看到的不是快要破屏的颜值,而是在那种惊心动魄的英俊中写满的危险味道,有一种因为太过完美所以随时会崩塌的预兆,就像你眼看着一架做工完美的弓,弦已被拉满,下一秒立刻就会因为断裂而分崩离析。
我曾经一度担心的他因为塑造崩溃情节、五官过分扭曲而带来的违和感或者过头也没有出现。
当粉丝这年头没人权,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一次,黄晓明的会演戏跟他的颜值成正比了。
当时和冲锋车买了前后的票连着看的。
全片看的时候一直在内心感慨刘青云演得真好、真好、真是好(不过想想也没啥,算是正常发挥吧)。
另一位男主晓明能感受到他的努力,但还是觉得很程式化,全片不是梗着脖子面瘫、就是梗着脖子歇斯底里。
配角里方中信很帅、薛凯琪很美、鲍起静演技吊打。
虽然剧情能猜到,但全场也没啥尿点,个人感觉比冲锋车好看,不过也有可能因为看的是粤语版。
冒雨出门连看两部片子我也算是个合格的真爱粉了吧。
——2015/4/5
刚看好过来评价一下。
之前看了一丢丢简介,看到黄晓明最后变成精神病,我就果断关评论了。
我瞬间明白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各种反转。
这样的剧情决定了观影前绝对不能先看剧透,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于是立刻购票进影院看片。
总体说来,刘青云、方中信的演技可圈可点,无奈方中信的发挥空间太少了,强烈要求编剧其实可以给“雷医生”多加戏份,其实这里面他真的“可有可无”啊,原本以为老院长一句“你要多帮助他。
”会为后面小明哥深陷精神困扰,雷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伏笔,哪料到根本没有。
另外,有点不明白,既然老院长知道小明哥是有精神病的,那怎么能在他病还没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把医院交给他呢?
这不是儿戏么?
之前还猜想,这里头是不是伏笔?
或者说其实老院长的去世乃至他承接医院都是精神臆想,哪知道根本不是。
唉,这个BUG留的真不应该啊。
ANYWAY,影片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诚意之作,小明哥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分推荐,值得一看。
很有内涵和精神共振的作品👍。
影片结构并未遵循传统三幕,而是以情绪共振为基础进行情节驱动,教主演技一贯的好,不容置疑,让我想起《中国合伙人》。
这部影片旨在关注社会一小部分群体,即精神病患者,实则也是在给绝大数社会群体以关怀性的叮嘱。
(因字数不够不让发表,所以我只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斤斤计较斤斤计较斤斤计较斤斤计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晓得够了没有?
)
刘影帝和黄内增的对戏本身就是个卖点,比起看演技,看热闹的心态会更多一些。
然而一部《暴风雨》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你的大脑会失去正确的判断,你认为对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有可能就是病根。
机缘巧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跟个朋友在水池边谈论起“人生”这种走不出俗套的话题。
四周黑幽幽,依稀泛着灯光,远处是一栋写字楼,某个楼层亮着灯,里面的某些人为了理想或者生存在继续坚守着。
眼前的水面很清澈,点点的光亮无法照亮视野,却在水底的另一个世界里投影出相同的光景。
她说我是个偏执的人,会以过去的伤痛来揣度现在的人生,终究是在给自己找苦恼。
我认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想说服她不是这个样子的,却突然止住了。
影片里妈妈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我儿子最近老是一个人说话,他说他周围有好多人,我不敢让他上学了,怕他吓到其他的孩子们,也有人建议我去找大仙看看,但我不相信这些邪门的东西,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儿子”,医生说我要单独跟你儿子谈谈,请你回避一下。
妈妈走出病房,医生对儿子说“你妈妈病了你知道吗,你要好好照顾好妈妈”。
到此处就突然心里一颤,到底谁是患者,如果没有医生,就永远不知道结果。
所以我打消了说服朋友的念头,也许本就是我病了,只是自己看不清罢了。
影片最后来了个大翻转,一切都是虚构。
黄内增想治好的刘影帝本身就不存在,他内心深处想要治好的是自己,一个人上演了复杂的内心戏。
到了这一步,作为观众我也坐不住了。
如此说来这些年我是否也是虚构,虚构的如此真实却又记不住细节。
我其实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过客,没有开心的往事也没有忘不掉的阴影而只是坐在这里一篇又一篇的记录根本不存在的生活。
猛一抬头,灯光略刺眼。
唯一能看清的就是右下角的时间,也许明天早上就能用事实证明,晚睡真的会让人精神恍惚。
清明刚过,吃好,喝好,走好。
晚安
托广电的福,内地上映的片子里不能出现代表虚无的“鬼怪”,催生了大堆的心理惊悚悬疑片。
弄出许多幌子,到最後把责任归咎于人为动机。
所以表面上还有“鬼”的东西,都烂掉了,专攻心理惊悚的,反而还有了成功的可能。
看完《暴疯语》,霎那间很难定义其质量问题。
不能说好,的确没什么亮点。
但也不能说坏,除了一惊一乍的鲍起静,也没有太值得嫌弃的地方。
同样是惊悚心理片,这片子比不过去年的《催眠大师》,名字和宣传都搞得极具阵仗,说是“脑洞大开”,实际上比起诺兰或是《催眠大师》的脑洞,显然都不够格。
在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之后,片尾还表达了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然而精神病患者并非传统意义上主流关心的弱势群体,衔接显然亦多此一举。
直观就是,电影开头非常好,通过代入范国生(刘青云饰)的故事展开另一位主角周明杰(黄晓明饰),新意而精到。
但后面却是走向了平庸,方中信的角色非常多余,他与鲍起静一样,承担的任务就是凸显范国生、周明杰两位角色的心理变迁,尚有作用,而对叶璇的期待,与片中其出场一样,完全是昙花一现了。
但华语电影中这类片子的确是很少,加上刘青云演技精湛,黄晓明帅气依旧,剧情尚有气场可以支撑。
想象下倘若换了新人来出演,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故事是个简单的故事,乍看刘青云的主角,细看才知主角是黄晓明,如果不是电影看得多,熟悉关系铺垫,这种新意转换多半让人不适。
范国生是一位杀妻犯,在後来的精神鉴定中被认为其精神存在分裂,故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免于被起诉判刑。
周明杰是范国生主治医生,自负地认为自己已经治好了他,同意放他出院回归社会。
前部分一直围绕范国生叙事,直到他再次“杀人”(误杀),周明杰(在心理层面)正式登场,因为自负自傲和害怕,选择了帮范国生掩盖罪恶,最後却落入了自己的心理梦魇。
在周明杰杀害死范国生误伤的吸毒者时,周明杰的正常人格与“心理梦魇”对抗就开始了。
在密室一段的监控中,刘青云的角色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是周明杰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导演和编剧給观众幻化的是“范国生”。
当然一如既往之作,导演在最後用了大段“真相”镜头来解读谜团,观众也“恍然大悟”。
但这其中并没有“隐喻”。
最後解答的手法是导演给的,而不是观众代入后可以察觉出来的。
唯一的隐喻只有一处,就是周明杰幻象看到曾经的自己和母亲,他在正常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执拗。
因为伤害,固有的遗传病,所以才刻意伪装成正常。
实际上编剧想说的是,不要怕,要正视。
在最後,周明杰“杀死了”自己的潜在负面人格,“负面人格”一直在让他放开(掩灭),最後他給了自己一刀。
在周明杰进入精神病院後与范国生会面,周再次抖出了一个谜底,原来真正杀害吸毒者的是他。
但不知为何,周没有对警察或是其他人说出口。
范国生反而表现正常,觉得横竖人生没意思了,乖乖进监狱吧。
方中信应成为院长,在像医生看病人一样看着周时,周未来的命运如何,到底是没有给出交待。
其实本片还可以给出另一个谜底,那就是方中信。
片子里对他没有过度刻画,但在周明杰的每一步异常行动中,方都参与了其中:警察找周谈话、周在与方吃饭时暴怒,周回医院取药时被方发现……不可能否认,方的种种手段,不是没有目的的。
往深了想,也许方一早知道周有问题了,再一步步策划到上位。
但就片子的长度和内容,这一点明显是过度解读。
李光耀在《暴疯语》之前,只拍过一部低成本惊悚片《恶男事件》,这个作品算是大银幕的首秀。
除了角色设置不够缜密,包袱抖得不够多,宏观化的对抗到自我剖断过度不够自然外,都还值得肯定。
我是在院线电影基本都看过之后没得看了才选择这部的,怎么说呢,虽然不够好,但还是可以有,让电影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新导演还算不错了,方中信其实还能有更多表现,刻意塑造的刘青云反而让最后的揭秘没那么震撼。
这整部片子里最可怜的就是一开头就死了的男主妻子和这个妻子的妈妈。大家都有病,但伤害别人就是不对。
本应是一个烧脑的悬疑电影,但看起来却莫名让人焦虑心烦,可能还是由于黄晓明作为演员的掌控力显得不足。鲍起静的镜头是的确够惊悚。
情節堆砌得有點雜亂。主線不明顯。。?沒想像中的好看。
有教主,必烂片。
有病就治
拜托你们可不可以给国产悬疑一个机会?拜托你们可不可以给霸道总裁黄晓明一个机会?固然国产悬疑一直都很烂,固然黄晓明霸道总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凭心而论,这部电影竟然是国产悬疑唯一一部让我坚持看完的,而且竟然可以给三星。黄晓明的演技比我想象中好多了,三颗星其中一颗送给黄晓明。
看了公司内部未做音效的国语配音版,五颗星,整体视觉设计很棒,刘老大演技依然卓越,黄晓明也适合演变态,故事基本无大伤且逻辑清晰,而且还是A级卡司,只要宣发没问题预算够,就等着大卖吧。
作为新导演,掌控力不俗。有点【催眠大师】的味道。
关于精神分裂的电影,很棒。
想搞一个搏击俱乐部一样的悬念 结果只是神经病的低俗手段而已。不够悬疑不够惊悚 可以说定位失败。
吓尿,海报上黄晓明浓浓的猥琐气质让人以为他才是饰演精神病人。。。
悬疑片里 算是不错的吧 一直到最后揭晓之前都没猜到这样的发展
为青云哥看的,但教主表现还行,关注到了以前不注意的问题,希望重视“病人”。
不一样的感觉 2019.09.09 再看一遍 大概很多人无法感同身受
怎么也能有70分,真的不差,打四星来平衡分数。
同样是在公车上把人推倒 刘青云这股子狠劲教主大概一辈子学不来了。前面太闷了点,只能靠老太太装疯卖傻提劲,但最后半小时持续高能,看得很爽。
剧情反转的实在太精彩!!看一次看不够~
精神病和其它疾病一样,不要带有偏见。刘青云演技纯火炉青,教主还是略显稚嫩,咆哮哥啊!不知道刘青云演医生会不会更带入呢。心胸还是要开阔,精神病真可怕
真的不好看啊,教主在我心目中就是票房毒药啦。如果去电影院看肯定又变成只记得陈胖子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