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实历史人物事件改编,记录国粹前身缘起的题材符合时下主流文化价值观,身为一名安徽人,我为徽班进京感到骄傲!
胡导到底会选角,富大龙老师和吴敬涵都有练家子的底,演员最重要的是演技,老戏骨+优秀青年演员的黄金搭档为故事情节再加分。
影片中特别喜欢岳九扮阎惜娇和穆桂英的片段,凭着尊严吊着最后一口气执拗进京的九爷,在得到了乾隆爷高度评价之后西去,也是毕生心血和抱负有了最好结果。
汪润生(程长庚之父)最后身着红颜知己凤格格赠予的黄忠行头演绎《定军山》的片段也是大放异彩,老生也能立显俊逸阳刚之美。
影片戏剧冲突还不是太明显,有点平淡了。
突然想起几年前文艺联春晚邀请了谭鑫培的后人,祖孙三代继承京剧演艺事业,一个青年人在当代能沉下心把京剧当成事业真叫人敬佩👏我国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技艺从前都是金贵得只能家族、师徒相传,现在开放了,却没几个年轻人乐意花苦功夫学习钻研,希望国家可以多多重视,断不可断啊!
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几场当代京剧名家名曲目!
首先惋惜一下,早上看了一眼票房,上映七天还不到500万,只能说惨淡,这样的成绩配不上影片的阵容。
影片导演胡玫,《乔家大院》、《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均是出自其手,对于史诗般的剧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不过这似乎仅对小荧幕,上了大荧幕就另当别论。
电影作品前有 《孔子》票房一般(9000多万,好歹接近亿元俱乐部),到了这部《进京城》简直不忍直视。
虽然说不能简单以票房的来论定一部电影好坏,胡玫导演自己也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艺术而非票房。
但是如果这样的电影总是拍一部亏一部,以后怕是会越来越少了吧。
所以,就有网友建议胡玫导演,还不如将《进京城》拍成电视剧。
其实对于像《进京城》偏文艺的影片一直都很难像爆米花类型的商业片那样票房大卖,上个月上映的《 地久天长 》同样是好评如潮,而且还获得了 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可是票房依然没有超过5000万,影片主演王景春还因为《复联4》排片过高问题在微博大骂影院不要脸。
也可以理解,这类文艺类型的影片本来受众就小,如果再不给排片,就算影迷想看都找不到合适的时间。
《进京城》这类片为什么总是叫好不叫座一,题材限制《进京城》这类片大多根据史实改编而来,剧情介绍里充斥着诸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感人泪下”这类的成语,一看就知道题材必是严肃、沉重的类型片。
单就《进京城》来说,京剧在年轻人中就是相对小众的类型(不知道有多少和笔者一样的80后喜欢听京剧的,更不要说90后,00后,现在可是漫威、玄幻的世界),所以,一看到这样的题材就吓跑了一大票的影迷。
再者当今社会压力大,像笔者这样的伪影迷,去影院看一场电影本被就是为了放松一下,当然是挑个爆米花大片爽一下,或者是喜剧片乐一下,谁也不会去看题材严肃沉重的影片自找郁闷不自在。
也许突破题材限制,突出其他诸如爱情、亲情等元素,会赢得更多的观众认可,不妨参考一下《唐山大地震》《泰坦尼克号》等。
二,缺乏共鸣大家不去看《进京城》《 地久天长 》这类片,很多人会质疑像笔者这样的伪影迷的欣赏水平,甚至连大导演冯小刚都抛出垃圾观众的言论。
实事求是的讲,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却是有待提高,特别是像艺术类的影片对观众的认知能力确实有一定的要求。
可是,就影片本身而言,小众从而导致缺乏共鸣或许是不受普通观众待见的原因之一。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何拍出接地气,并能引起普通观众共鸣的艺术片,做到“叫好又叫座”,这个尺度的拿捏十分考验导演的功底。
去年大热的《我不是药神》虽然不属于艺术片范畴,但是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且题材相对较沉重。
可是影片中涉及的社会医疗问题,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
影片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加能够引发普通观众的共鸣,从而引发口碑效应,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可谓是名利双收。
最后说说垃圾观众的问题,观影属于个人消费,纯属主观意愿,不应该被带节奏,甚至是裹挟。
而作为普通观众,对影片更应该具有自我鉴别能力,做到理性客观的评价。
和笔者一样的伪影迷们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欣赏水平,观影不拘一格。
最后,祝愿《进京城》这类片的票房春天早日到来。
一、武生汪润生 他是扬州春台唱戏班的名角,虽然有名,但在世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区区戏子。
“一个下九流的臭戏子”真实描述了清朝年间艺人的社会地位。
自古以来戏子的身份都不高,清朝还有明文规定,唱戏的脱籍以后三代才能考取功名,那么也就不难理解片中各色人物对汪润生戏子身份的嘲讽挖苦了。
因为汪润生的戏子身份,他和未婚妻春荣的婚事被春荣的父母阻挠。
在种种世俗评价和自身遭遇的影响下,汪润生变得卑微和敏感,他化妆时眼里有着不甘,他心里对自己的戏子身份产生了反感,他无法把全部的感情投入到戏中。
汪润生化妆时复杂的眼神所以当时的东家看汪润生演的关老爷戏的时候这样评价:“好是好,但还是缺少点关老爷的神韵。
”唱戏的最高境界是人戏合一,是入戏,但此时的汪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同自己,他感到卑微和低下。
幸好,在师父和东家的帮助下,他结识了扮旦角的岳九,他的师父对他说,“你看,这天底下也有好戏如命的。
”看到了岳九对于戏剧的痴醉后,汪润生被打动了,“只要你不自轻,自贱,看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看轻你”,汪润生最终与自己和解了,不再在乎世人的眼光。
他画上了妆,为大家唱了出极精彩的《千里送京娘》。
汪润生的关老爷扮相二、武旦岳九第一幕岳九出场时,北京城满城飘雪,由于被同行陷害,官府收了好处,与鼠辈沆瀣一气,污蔑岳九演的戏是“黄戏”“骚戏”,伶人岳九于是被逐出京城。
在京城八大胡同里名声赫赫的岳九离开了京城,去往了扬州,他在扬州蛰居数年,苦练功夫,技艺越发精进和成熟,他练功时像着了迷一般:在寒气逼人的三九天,他穿着单衣,踩在豆子上练功。
那捆住的双腿,负重的脚尖,一地光滑的黄豆,细碎平稳的圆脚步,曼妙的摇步,禁不住令人心弦一颤。
岳九练旦角的碎步和摇步当乾隆八十大寿,春台班要进京献唱而苦于没有经费时,岳九把自己唱戏多年积攒的钱拿了出来,愿意资助给春台班他们进京,唯一的条件是让自己也跟去,在京城唱一出戏。
又是一年冬天,北京城漫天飘雪。
岳九和汪润生在北京城里名声大噪,但在京城唱戏违反了多年前的禁令,岳九和汪润生都被抓进了牢里。
当汪润生在那里沮丧哀叹时,这边的岳九仍着了迷一样在那里举着兰花指,迈着小巧的步伐哼着曲子。
那种痴迷状态被富大龙演的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最终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圆了梦,完成了人生落幕前最后一次盛大登场。
爱戏如命如岳九,“就算是死,也死在台上。
”人称岳九为九叔,梅葆玖也被越剧大家茅威涛称为玖叔。
梅派是男旦,富大龙扮演的岳九也是男旦。
有种冥冥中向梅派致敬之意。
虽是男旦,却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不自轻自贱,始终保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看到富大龙演的九爷的角色,估计每个人都会忍不住会拿他和张国荣演的程蝶衣比较,我也一样,但发现富大龙对于岳九这个角色的塑造完全不输程蝶衣,尽管程蝶衣是无可挑剔不可替代的存在。
你,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你,癫狂痴醉,傲骨不卑。
三、懂戏人:凤格格凤格格是最懂汪润生,她懂得他内心的自卑和不甘,她能够欣赏他的一板一式,她能够看出他戏中的不足。
她离开扬州的时候赠他关羽的戏服,和那枚用虎骨做的戒指。
他给皇上唱戏名扬京城后,她邀他相见,她精心画了妆,为世上能有这样一个蓝颜知己。
她向他表达了欣赏和爱慕,而他带着遗憾地说“我如果不是个戏子……”,不等他说完,她果断地回复:“你若不是个戏子,我连多看你一眼都不会。
我从来没看低过你,你也别把自己看矮了,若不是因为戏,我和你之间隔着十只手都够不着”。
凤格格对汪润生有着欣赏和爱慕之情,但两人却保持着应有的距离。
当汪润生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从此再未相见。
结尾,润生的十岁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要唱戏,他不再卑微,给自己的儿子说“好好练功,天底下的人早晚得高看你一眼。
”
四、关于几点电影评价2、服化道和选景精致,服装考究,选景也把扬州的水乡与市井气展示地很到位。
3、关于演技,这部戏就冲富大龙也要去看,他真的阐述出了戏剧的精妙,每一个动作、脚步、表情都是好几年功夫磨炼而来的。
(百度了一下,发现我龙哥是有着戏剧基础的哈哈哈)
4、虽然整部电影的戏骨不少,但因为京剧题材本身的限制和没有所谓的流量明星,这部戏热度很低,我去的整个50人的观影大厅,上座率不到20%,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所以真的真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自从5月初上映以来,一直想到电影院看进京城,奈何拍片实在太少,终于赶在快下映的时候跑去看了。
一个很小的影院,一个很小的厅,意料之中的不多的人。
在场的看客普遍年纪都很大了,更是有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片子可能真的很小众。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徽班进京的故事,富大龙饰演的岳九是一位旦角名角儿,被陷害被赶出京城,这成为了他的心结,终其一生就为了能重回京城唱戏,岳九的原型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先生,据说这位老艺术家是惊才绝艳,艺术登峰造极。
他是最后演完了一场戏,然后死在后台上的。
戏大如天即是如魏长生也是如岳九。
为了能跟春台班搭班进京城唱戏,岳九不惜丢掉尊严跪求班主;为了能在皇上面前唱戏正名,已经病入膏肓的岳九靠扎针刺穴顶着一口气坚持唱完;终于在听到皇上御批:”甚得朕意“后微笑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戏大如天,戏重于一切,重于金钱、重于尊严、重于生命,在岳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有一场“踩豆子”的戏,体现了练功之辛苦,据说是富大龙和导演聊出来加上的,在豆子上的稳和美让人感叹,角儿就是角儿。
很难想象富大龙并没有用替身,一颦一笑,婉转身段,都是富大龙“演”出来的,富大龙就是岳九,就是那个名冠精华的角儿,真的是要吹爆富大龙的演技了。
说完男主角,再来说说其他角色,不得不说,胡枚导演选角选的很好,每一个角色都很贴合,没有任何违和感。
年轻有为的润生、清纯温婉的春荣,甚至是东家、班主都完全与角色合二为一,很自然,很带入。
特别要说的是马伊琍饰演的格格,马伊琍把皇家格格的大气演绎的淋漓尽致,把对润生的爱和爱而不得表演的深入人心,让我觉得那个爱戏懂戏的格格就该是那个样子的。
徽班进京是历史上的大事,50年后诞生了国粹京剧,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多少个戏班多少人付出的结果。
戏子,在那个时代代表着下九流,但借用格格说的一句话,别人贱看了你,你不能自己把自己看矮了。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细数了从同光十三绝开始的京剧名家,四大须生、四小花旦,这些角儿用自己的毕生让人们爱上了京剧,让别人看得起了“戏子”。
人之贵贱,不在于身份,只在于自己。
整个电影风格很“传统”,画面精致,服饰走心,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些地方的剧情转换略显生硬,可能是受限于时长限制吧,很喜欢这个题材,不过可能真的有些小众吧,小众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喜好本身就不是能强求的。
电影中,班主给润生的儿子起名长庚,影院里依稀2-3个人同声轻轻道出了程长庚三个字,值得会心一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为戏而生,为戏而亡,挺不错的历史改编剧,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都了解的知之甚少,对于我们的下一代的来说估计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听,只能说我们可以很愉悦的接受外来的文化,对于经典的东西我们却无法传承,可惜了国粹京剧的没落。
对于作品拍的有点象电视连续剧的既视感,唯一不喜欢就是最后一幕的大团圆的结局,个人觉的以当年的那种历史背景既然都守寡了就应当守妇道,又何必找曾经的“未婚夫”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这部电影的群演稍显有点差镜头感十足,群演的戏份太假了。
周末上午,去看
等待进场时,看到门口《进京城》的广告牌,好像还不错哦。
一查下午一点多就有一场,于是吃了简单中饭,又坐进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看到什么出品方制作方,就预感不妙。
看下去,真想抽自己划手机的右手,心里忿忿然:都是电影,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人家阿方索在肥皂泡沫水反复冲刷的方砖地上倒印出天空中划过的飞机,第一个镜头就如此高妙,而我们著名的编剧导演还在用哭闹喊叫推动情节。
不高兴咱就打架骂人,高兴咱就在雪地里打滚,快死了就有带血的小手绢,生气了咱就来几句豪言壮语……问题是这么些手法还不管用,还得不断配字幕。
而最让人产生“电视剧”观感的是熟悉的影视城布景以及那些穿着不合体戏服、拖着脏辫子、表情和眼神或呆滞或犹疑民工气质的群演们。
简直就是,别人在画“蒙娜丽莎”,我们在临摹石膏像;人家在跳探戈芭蕾,我们在做第六套广播体操;大家各唱天籁之音,我们齐唱“东方红”。
如果说三四十年前,第五代导演走在观众和时代前面,这几十年他们都在干什么?
哦,他们也都忙着拍电影,还得奖呢。
电影唯一的收获是富大龙的表演,挑战男旦,成功了。
焦晃老师不是演得好,他不用演,换上行头他就是皇帝(当然必须是乾隆康熙这样的大帝)。
马伊琍演的不错,但我以为这个格格角色不难演,我脑子里闪过相似的几个女演员的定妆照,好像都行。
更有意思的是,两场电影,票价只差一毛,满场都是五人。
中国市场对它们倒很公平。
:1.胡玫就是胡玫,历史题材把握很好,即使前段有些冗长;2.富大龙太好了!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柔可倾倒众生,刚可气吞山河!
3.地位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内心里的东西!
尊重源自于高度的自律,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源于肩上的责任!
4.一件事物或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几百年由热爱它,用生命来传承的几代人兢兢业业,认真专研,融汇贯通,方得始终的一个产物!
哪有不好之理?
中国不用五千年,五百年的京剧本子就完全够后人研习的了!
年轻人不喜欢?
是宣传的方式不对了!
是我们现在的娱乐消遣逐渐快餐化,简单化,利益的快捷化,享乐的低龄化,导致不风不雅,好坏不分!
坐在戏园子里静静的喝茶看戏一个时辰不如拿着手机打着游戏来的快捷便利!
5.感谢导演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牡丹亭》原来那么好,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杂剧四大家那么厉害!
同时也为我们普及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老一辈艺术家!
6.做艺先做人,做事要认真!
7.娱乐永远与经济挂钩,和经济挂上钩了,必然牵扯政治,政治一旦介入娱乐,就会决定单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8.做艺也好,做事也罢,做到极致者,相互欣赏,互补所长,能耐在自己身上,不行的,关键时刻就是不行!
啥叫关键时刻?
就是你的行为与你生命挂钩的时候!
看电影的契机很奇妙,先看了好友推荐的《东邻西厢》漫画,抱住放松一下的心态去接触京剧类题材。
最早对京剧感兴趣要说小学时期的《梅兰芳》漫画,更多是沉浸于精美的画工,对京剧还是蛮陌生的,再尔是喜欢看戏曲节目的母亲,因为“喜欢他们的扮相”,最近期赶上元旦晚会央视播出了《戏曲》,1.3日凌晨碰上电影卫视播出《进京城》,有了《东邻西厢》建立起对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的初步认识,在观看《进京城》时更好地了解了。
电影讲述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徽班进京而带来京剧繁荣的故事。
我对此最初步的认知止步于历史课本零星的几个字,更多的是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电影。
画面:跟随镜头像是在看纪录片,想到荒木说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创作出触动人的作品。
”对中国戏曲的初步印象是“武功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一身华丽的行头,都有过人的基本功,力量与美感相融。
一瞥一眼,一个手势一个身段都是身体肌肉的控制。
我很喜欢反差感,褪去凤冠霞披十年如一日的枯燥练习,一身薄汗衫,素净或是布满皱纹汗水与油脂的面容,与精致舞台宛如神仙的竟是同一人,他们能忍,为了那三声好,他们能忍。
最喜欢的画面是监狱里九爷清嗓子然后起舞的片段,哪怕处于深渊。
对比囚徒绝望双眼的特写,只能说震撼,这得是多大的热爱啊,对比接触过的人与事特别是自省,我从未有过这些付出,有些人之所以青史留名是他们应得的,因为他们只是想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含一丝功利之心。
语言:我真的太喜欢角色对戏的寒暄了,中国语言真是博大精深!
特别喜欢格格和润生之间的谈话,其次是东家和润生的谈话。
格格通过试探让润生抓住老爷戏的精髓,说话之道三分点到为止,听着很舒服!
东家在润生因周身刺耳的声音想放弃唱戏时,邀请他去见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抓住扰乱润生思绪的源头托人带回情报,嘴上说着把决定权交给润生,但怎么想都是润生欠下了好大一个人情。
最后凤格格拯救两人于水生火热之中,润生前来感谢,两人对诗的画面虽然有点牵强,但颇有日式热血少年漫中歌颂的友情与义气。
特别喜欢格格这个角色,大气,说话稳妥不紧不慢,临危不惧,认真思考步步为营。
惜才,爱才。
浓郁的老北京味,在纠结怎么回报格格时,九爷一句“演好你的戏就是对格格最大的回报”。
印象很深的词是九爷提的“惜福”。
对比电影外的我们面对诱惑总是产生太多的贪欲,应该惜福。
转换为实践者的角色,用俗气的话语来讲述这才是工匠精神吧,没有退路,没有人看好,但心中怀揣梦想,没什么高低贵贱,自重自爱用心做事就好。
今年看的48部电影,富大龙老师演的真棒,那一跪,我的乖乖,这不是影帝吗!
润生演的,有点走过场。
剧本有点流水化作业,其它的还好,灯光摄影,看那部片子,感觉都不差。
剪辑,不记得是富大龙老师,还是汪润生,自己练戏时,几个截图,看的有点尴尬!
然后,最后富大龙老师给皇上表演,润生去见到了王子文,然后回来,富大龙老师才死,这样处理,感觉就有些奇怪,我感觉把润生见子文,放到最后,可能会稍微不那么尴尬。
演戏–见子文–富大龙老师去世; 演戏–富大龙老师去世–见子文;虽说给润生和子文交代了一个结尾,但是这个结尾处理的不好,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或许,进京之前,就要让润生见子文,然后子文鼓励润生,然后富大龙老师和充满斗志的润生去北京演戏,最后富大龙老师去世,这样子,或许会稍微会好一些。
由于是表现民粹的片子,所以多加一星,4颗星。
整部剧美味演员都是那么的专业,尤其富大龙让我大吃一惊,演技太棒,完全看不到之前角色的影子,唯一缺点就是将京剧演员幕后继承东西没有演出来,只是考台词带过!
只是个人观点。
整部剧美味演员都是那么的专业,尤其富大龙让我大吃一惊,演技太棒,完全看不到之前角色的影子,唯一缺点就是将京剧演员幕后继承东西没有演出来,只是考台词带过!
只是个人观点。
全程尴尬,网剧滤镜,那些慢镜头有必要吗?最佳就是片尾真实人物介绍了
今天胡枚导演没来略遗憾,很想吐槽电影太电视剧思维了,一百多分钟里想讲一个史诗故事,叙事跳跃共情断档,最终效果就变得既细腻又僵硬…传统文化的视角特别赞,修艺如修行,就像台词讲的,既要有不疯魔不成活的耐力,还要有情有义有胆谋。✅富大龙演技绝对惊喜,这么些年为什么还没火?再年轻十岁不输霸王别姬张国荣啊…✅王子文的配音演员勉强让我想不起曲筱绡…马伊琍像极了甄嬛传里的大娘娘…✅焦晃老爷子一出场立刻有了康熙王朝的既视感#论一个演员如何拯救一部戏
景儿 服化道 京剧范儿都不错,演员也可以的。
一直很喜爱胡玫导演对传统文化的艺术塑造,这次富大龙的梨园扮相,以及马伊琍时隔16年再演格格,都很惊艳。徽班进京是曲艺史上的大事件,个中艰难与突破,值得后人们探讨和继承
合格的政治任务片,还是逃不过「皇上圣明」的套路,但是富大龙和岳九实在是太迷人了,什么京戏起源,什么润生长庚,都不过是引出岳九后半生故事的线索而已;转场也太频繁了,还就淡入淡出这一招,像电视剧预告一样稀碎…
看过《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之后,再看《进京城》,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富大龙饰演的“岳九”一颦一笑充满韵味,他为戏痴迷,结尾让人动容。电影节奏细腻明快,看完满脑子都是各种京曲在脑海循环,“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为“匠心”点赞。
节奏并不好
开头还敢喊一句“要全天下都是雅戏,那就没有男女之事,也没人生孩子了”,末了还是说老百姓喜不喜欢不重要,得看合不合圣上的心意啊……富大龙长得太阴鸷了,演旦角阴阳怪气的,月下练功那段不仅毫无美感还让人瘆得慌,当然如果本来就是要这效果我也没话讲
为富大龙刷片!大龙老师的戏份不是一番的,但演技却是妥妥的一番,镜头一到他,就能看得出戏痴劲,张力十足,魅力十足。这好的坏的,都能在戏里头经历,人生真是宽得很,所以一上台就得精气神十足,就得是戏里头的角,就得让台下的人高看,叫彩。豁出性命演好戏,死也要死在台上,这是岳九的心气,定也是富大龙的。
不管怎么说还是挺推荐观看的 虽然槽点也不少 整部戏的质感确实可以再高级和深厚一些 王子文是真漂亮 但是看见她还是好让我出戏 马伊琍和九爷的戏份都非常能抓住人 而且关于他俩的戏份和台词都还挺细腻的 但是这部戏的男主反而感觉挺一般 但是纯粹个人意见 长相让我搭不上他演的角色 没有唱戏人的那种专注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让我了解了一点京剧的前身 整体推荐
京了!这戏好啊!服化道考究,写情写痴厉害,导演中规中矩,但刚合适这题材。演员厉害,好几位挑大梁的,跪了。声音这块儿也细致。情至深但不煽情,让人爱上了京剧
想请教一下制片人:诱骗编剧卖出剧本,绑架演员进组轧戏,有什么好方法?
山仔入省城
最后献艺演出很瑰丽,但剧情过于平铺直叙,焦晃虽现身不多,但气场十足。
说了自己是旦角不是娘们,可是戏台下一举一动还是太女性化了吧,富大龙老师还是不适合反串,还我秦惠文王。
很喜欢,唯一感觉别扭的是背景乐选的略微现代了点,有点出戏,整体质感偏剧化,有种章回体小说的意思,但是整体下来连接的很好,很好看!
一生执着还得顺应龙意,一句涉黄一句深得朕意都是不同的命运。人活一口气,富大龙演得好让人替他捏把汗。
关于戏曲的电影是块难啃的骨头,谁拍谁黄!
3315——戏比天大(徽班进京)——2022.12.6
演员都挺好的,只是我对男主角的罗曼蒂克情史没啥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