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公众号“影探”总评《某种物质》太tm 恶心了,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
尽管天生喜欢变态重口片,“靓女”一杯都毫无压力,但还是被恶心到了。
幕后照片它跟《索多玛120天》《下水道美人鱼》《隔山有眼》《致命弯道》《断魂小丑》那种恶心还不一样。
除了表层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心理上令人作呕。
造型上,仍是《撕裂人》《变蝇人》《怪形前传》的水平,但真正达到了让人抵触和反胃的效果。
幕后照片
《变蝇人》《撕裂人》《怪形前传》前面有多性感妖娆,后面就有多恶浊污秽。
它讽刺的除了男性凝视,更是原始的、被欲望奴役的本我,对于现实自我的剥离和抵触,对于客观规律的无效抵抗,对于欲望的野蛮放纵,和对于虚荣的无休止的贪恋。
最终,毁灭在黑洞一般的空虚中。
折腾一生,用生命换来的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那颗星,从熠熠生辉,到无人问津。
到头来,名和利,不过一场空。
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幕后>>>>1.义胸假体年轻版女主由玛格丽特·库里(《好莱坞往事》中的吉普赛女孩)饰演,拍摄时她29岁。
全裸镜头中并非她的真胸,而是贴了假体。
《某种物质》
《好莱坞往事》>>>>2.Pierre Olivier Persin假体由法国艺术家Pierre Olivier Persin制作。
他一直致力于为明星化妆,和为非数字特效作品制作假体,在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为130多部影视作品做过化妆或假体。
其中包括《权力的游戏》中的异鬼。
拍摄于其工作室>>>>3.黛米·摩尔年老版女主(设定50岁)由黛米·摩尔(《人鬼情未了》)饰演。
刚开始她对于全裸镜头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因为拍摄时她已经61岁了。
当她知道玛格丽特·库里也将拍全裸镜头时,她才有些释怀。
《人鬼情未了》1990>>>>4.全裸镜头黛米·摩尔自爆,在拍摄照镜子的全裸镜头时,几乎每个镜头都要拍至少15条才能过,拍了一天之后她整个人都麻了。
>>>>5.《道林格雷的画像》影片灵感源自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道林·格雷的画像》于1890年开始连载。
讲述的是道林·格雷是一名俊美的贵族少年,他向自己的画像许愿希望永葆青春,所有的岁月沧桑和罪恶都由画像承担。
随后,他的俊美的样貌不再变化,而画像却日渐丑陋……
>>>>6.《象人》+《巴黎圣母院》导演科拉莉·法尔雅称。
大卫·林奇的《象人》(1980)和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也是她的灵感之源。
《象人》讲述的是一个天生畸形患者一直在马戏团中被利用,被当做疯子,直到他遇到一个同情他的医生的故事。
同样。
《某种物质》中的年老版的女主,不认同甚至抵触衰老的自己,同样是一种“心理畸形”。
而她也一直被公司利用,当做赚钱的一个棋子而已。
《象人》
《象人》《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是个孤儿,奇丑无比,同时也是圣母院的敲钟人。
“那四角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但他又渴望浪漫美好的爱情。
同样,变成怪物的女主,外表丑陋,但她依旧渴望镜头的聚焦和观众的喜爱。
《巴黎圣母院》1939中的卡西莫多影片中怪物厚重的驼背,歪斜嘴脸,胸前的牙齿和臀部的人脸,都受了以上作品的影响。
导演想要最后的怪物和苗条纤细的芭蕾舞女演员形成鲜明对比。
“我希望它会挣扎,会跌倒”导演说。
而与之对应的“完美物质”Sue,则是一个身心受到外部评价骚扰的产物。
“她是通过男人看待女人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导演说。
她所做的,都是迎合镜头。
也就是迎合镜头背后的观众。
>>>>7.用男凝讽刺男凝男性凝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被弱化为第二性。
男性则是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并享受凝视和窥视的愉悦。
满足男性欲望,成为女性的负担,而男性,则享受这种欲望带来的快感。
许多观众并没有意识到“男性凝视”,包括女性观众,因为纵观历史,男性凝视都一直占主导地位,并被自然化。
导演试图用大量的男凝镜头来讽刺当下的男凝,比如许多人一帧一帧观察女主的屁股。
甚至比一般作品中的镜头更加肆意妄为,镜头全是女性三点(双乳和生殖器部位)的特写。
然而,导演用男凝讽刺男凝的逻辑却有些矛盾和荒唐。
它用大量的男凝镜头吸引达到了更多的关注,它是男凝利益的即得者,却又厌恶男凝。
就好比为了讽刺小偷,我就去偷东西;为了讽刺杀人,我去杀一个人。
《某种物质》既是讽刺者,也是被讽刺者,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最终,为了讽刺一个东西,自己恰恰成为了那个东西。
>>>>8.三点六万加仑假血浆影片最后一场戏,用掉了36000加仑的假血浆(信息来自《Entertainment》)。
约是13.6万升的水,也就是6813桶大桶水(参考人体内的血液约1.5加仑)。
为影史之二。
目前最多的是2013年的《鬼玩人》,用掉了7万假血浆(单最后一场戏就用掉5万加仑)。
《闪灵》(1980)中经典的电梯飙血场景用掉了200加仑假血浆;《鬼玩人崛起》(2023)用掉了超过1700加仑的假血浆,也就是1133个成年人的血量;《僵尸玩过界》(1992)用掉超过1000加仑的假血浆;《食人鱼3D》(2010)中食人鱼血洗沙滩的戏,用掉7500加仑假血浆;《佛莱迪大战杰森》(2003)用掉了300加仑假血浆;《魔女嘉莉》(1976)中倒了一桶“猪血”,由糖浆和食物色素调制而成;《杀死比尔》两部加起来用掉了450加仑假血浆。
以上数据来自Screenrant、Film等
幕后照片台下的每一个观众几乎都沾满了女主伊丽莎白的鲜血。
意味也很明显:台下的每一个观众,都是杀死伊丽莎白的凶手。
幕后照片破碎的伊丽莎白,最后跌跌撞撞的走上舞台,说明她已经被不再和丑陋的自己做斗争了。
“她不再以任何规定的美丽标准来看待自己”,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如是说。
最后怪物的爆炸,和喷涌的鲜血则是一种宣泄和爆发。
社会所制定的美丽的标准,和对肉体以及外表美丽的迷恋,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暴力。
最终,伊丽莎白选择用暴力——自己的内脏和血液,来对抗这种暴力。
所有看这场秀的观众,都应该为这次爆炸而负责。
>>>>9.戛纳最佳编剧奖影片获得第7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首映礼过后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3分钟,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10.致敬自己+库布里克片中Sue戴了星型的耳环,是对导演之前作品《复仇战姬》的致敬。
《复仇战姬》讲述的是女主被男友朋友强暴后,男友并没有帮她,而是把她推下悬崖,帮朋友毁尸灭迹。
女主奇迹生还后复仇的故事。
《复仇战姬》2017《某种物质》很多镜头都致敬了这部作品,包括对女主臀部的特写,以及服装。
《某种物质》
《复仇战姬》2017除了致敬自己,影片还致敬了库布里克的多部影片。
>>>>11.Mubi环球影业本来是这部影片的发行商,但中途退出,因为“担忧这部影片的影响”。
后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Mubi买下了影片全球发行权。
Mubi被称为独立电影界的网飞,主打国际和独立电影的视频点播服务,常为用户提供精选的小众艺术电影。
《某种物质》是Mubi发行的电影中收益最高的影片。
>>>>12.肉体恐怖《某种物质》是第一部在越南放映的“肉体恐怖片”(body horror)。
肉体恐怖,又称为“生物性恐怖”和“组织器官恐怖”。
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形体的破坏或肉体衰退、生理上的变异所产生的恐惧。
这类型的作品经常会有肉体上的疾病、腐烂、衰败、寄生、破碎、改造、突变等题材的描述。
比较有代表性的导演如大卫·柯南伯格,代表作《变蝇人》;弗兰克·亨南洛特,代表作《科学怪姬》;斯图尔特·戈登,代表作《活跳尸》。
《某种物质》也深受这些作品影响。
《科学怪姬》1990《某种物质》作为肉体恐怖片,虽然在造型上没有太大突破。
但在心理是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它将人们对于肉体和器官衰老的焦虑转化为恐惧,让人从意识和心理产生生层次的、强烈的抵触和厌恶。
最终,从表层的视觉厌恶达到了深层次的生理厌恶。
在越南上映时,《某种物质》被删了3分钟。
结语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对于凝视镜头运用得驾轻就熟。
她的镜头,甚至比普通作品中的凝视更加肆无忌惮。
上面提到,用男凝讽刺男凝,本身的逻辑就是矛盾和荒唐的。
而且,造成女主伊丽莎白惨剧的,是来自外界的男性凝视,还是来自她自身的贪恋的欲望?
这些逻辑上的纰漏,都让影片反男凝的效果大打折扣。
惩罚应当是凝视者,而让女主变成怪物来惩罚凝视者让其无法凝视,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一万。
影片最后的接受和反抗,接受自己,毁灭自己,让鲜血射中每一位观众,也显得单薄和羸弱。
老板哈维影射的是现实中的哈维·韦恩斯坦女主是凝视的受害者。
因为凝视者喜欢更年轻,更性感,更美好的肉体。
年老的她焦虑、沮丧、暴躁。
她进而抵触和否认年老色衰的自己。
但她也是凝视的享受者。
她喜欢镜头和聚光灯的聚焦,享受观众对她目不转睛的注视。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美役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和社会对外貌的要求而做“美的服役”,比如节食)。
却又是更加疯狂的“服美役者”,她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不惜吞噬和榨干自己。
结果,最后毁灭的,还是她。
而那些规则的制定者,和镜头另一边的观众和凝视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女主死去之后,老板会反思么?
观众会反思么?
也许会,但他们会很快寻找和凝视下一个Sue。
而死去的女主,真的是被社会所制定的娱乐和美丽标准(≠男性凝视)绑架么?
还是被自己贪恋的欲望所裹挟?
男性凝视不是原罪,贪婪的欲望才是。
女主伊丽莎白有名有利,已经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她却内心空虚,抵触衰老,厌恶自己。
她想永葆注定短暂的青春和性感。
她想忤逆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
即便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男性凝视,她也会因为自己的欲望,而无限迎合另一种凝视,并最终毁灭。
她对于欲望的野蛮放纵,和对于虚荣的无休止的贪恋,才是她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
别忘了。
男性凝视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是种社会现象。
男性凝视也不光只是男性凝视女性,还有更高一级权力的男性对于权力少于他的男性的凝视。
拥有名利之后的她完全可以过上衣锦富足的生活,但她却选择拥抱凝视。
而且。
不管是男性主导的社会还是女性主导的社会,凝视都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凝视就已经存在了。
只要有眼睛,就有凝视。
无关性别。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异形:夺命舰】彩蛋&梗全解析【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文/女神的秋裤2024.10.14/青岛欢迎加我,拉你入电影群
长评其实和电影无关,只是我的一点牢骚,对本片的看法写在短评了
我觉得我们女人是超高级生物,拥有两个完整的脑子,同时存在于两个平行宇宙,过着左右互斥的生活,而没有发疯,说不定已经发疯,另外一个自己说你没疯,谁知道呢。
毕竟我们去年才经历过《芭比》和《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只要拍出来大家就会买票看,而芭比要考虑的就很多了,要帮大家考虑资本主义,女性表达,男人的困惑。
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女人对于这种情况有两个脑子去应对,在今年《某种物质》和《艾米莉亚佩雷兹》这道题上就更直观了,他们出现在同一个竞争范围内也许是巧合,但这种巧合在其他领域一直在发生,这回终于轮到影视圈。
《某种物质》是在批判女性服美役吗?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的观点一直是,在女性主义范畴内,对于服美役的批判不能说毫无必要,但是太过分了,女人应该美或者不美,这件事比任何话题都要吸引大家的目光。
我当然支持女性可以不美,那这世界谁来负责美呢?
如果外在美这件事只限定于女性来讨论,那你永远不会有答案和出路,女性永远是被吊起来审判的那个人。
如果我说男人可以美,这时候激进女性会反对,男人怎么可以美?
那美这件事到底是好还是坏?
这让我想起之前海清主演的张桂梅校长那部电影,里面虚构了一个农村母亲有酗酒的习惯,引来大批女性主义者反对,认为这是污蔑母亲。
但我在另外一个可据考究的博文看到酗酒是农村女性不配拥有的权利。
这似乎又是一道左右互搏的题,我哑口无言,因为我没有两个平行宇宙的脑子,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这被称为污蔑?
她不酗酒她就得干活,傻子都知道。
对自己好有很多种方式,酗酒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让我选,我会选择沉迷电子游戏,即使那会杀死我的脊椎和视力,那又怎样。
也许有人要跟我争论,大家反对的是虚构,那我就更不理解了,反对虚构女性获得权利?
男超人被创作出来时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还是我们女人想得周全,所以我说我们女人有两个脑子。
好了,回到这部电影。
女人为了不成为男人喜欢的玩物,不惜一切破坏自己的肉体,这种情节居然不是搞笑,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网络梗,类似你喜欢我什么,我改。
你只是喜欢我的钱?
那我就把自己的钱全都烧了。
老天奶奶,谁来告诉我,这合理吗?
我只恨自己不是高级女人,只有一个脑子。
那女人到底要怎么反抗美役呢?
我只知道他们把列宁雕像砸了,没有砸自己家,你问我女人应该砸什么?
答案显而易见。
为什么我前面要提到艾米莉亚佩雷兹?
那这样,女主把自己的肉体一块一块扔掉时,我们告诉她,其实她是男的正在成为女人,这时候她是不是会把那些一块一块捡起来拼上?
把奶子拼上,把无暇的皮肤贴上,把口红,耳环,美甲就像钢铁侠穿战衣那样,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拼成一个完美的鲜活的真正的女性。
此时天空中出现一行大字 B R A V E。
这两部电影才是女人完整的一生,一个倒油一个加油,问什么时候这人能烧死。
女性主义到这一步,也算到头了,跨性别让女性主义平权成为一个彻底的笑话,你所反抗的东西是别人梦寐以求的,然后你如何一边反抗一边鼓励?
哦平行宇宙的两个脑子,是啊这不就是我们女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双重标准吗?
我们日常被审判的事,只要换一个性别,就会被仰视,被鼓励。
新女性主义到头来其实是一场ABO的现实文学,带有男性生殖器的A和O负责浪漫元素,品尝人间酸苦,探索宇宙真理,而B只要负责生孩子就好了。
你不要以为我在危言耸听,这也不是什么警示寓言,你根本不知道ABO有多受欢迎,ABO的女性主义是众望所归。
而我们这样的被称为保守派,只能自己默默走进历史的垃圾堆。
#某种物质# ( The Substance )(B)基本上是一结束就冲了出去,然后发现好几个我的影评人朋友都跟我一起夺门而出,大家都说:It's crazy! 哈哈,这部真心是今年最疯狂、最恶心、最血腥的电影。
你如果觉得《异形》很恶心,这部后半个小时可比《异形》可是血腥、恐怖多了,看了让人浑身不适。
我基本上后半个小时就没咋睁眼,不敢看,但光听声效都能做噩梦。
整个过程确实像做了一场噩梦,什么梦中常出现的牙齿掉了,指甲掉了的都出现了。
出门后就庆幸:还好不是真的!
先提醒,本片R级,不适合18岁以下观众。
事实上,我感觉任何不太喜欢血腥恐怖片的人都不适合R (Strong Violent Content|Gore|Language|Graphic Nudity)表面上,本片是让你感觉最恐怖的是衰老,但其实真正恐怖的是人们不断膨胀、无法收敛的欲望。
欲望和嫉妒才是一切罪恶开始的根源。
衰老本身是一个无法避免、无法逆转的自然现象,但毕竟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经历,因此并不恐怖。
但如果今天25岁,明天85岁,在这之间来回切换,确实就真的很令人崩溃了其实前面三分之二我觉得是一个立意还算不错的科幻片,一度觉得与前几天看的塞包的《不同的男人》(A different man)很相似,都是强调外貌焕然一新,但大脑和内心没变,可以叫”A different woman"。
但是后面三分之一就真的太癫狂了,震撼根本停不下来,以至于让人觉得编导忘记了什么是”适可而止“,不知道要怎么收尾。
很多次,捂着眼睛的我都希望它赶紧结束,但每次都”还没完!
“ 最终结束真的让人长舒一口气。
有多少人可以坚持看完都是未知数。
所以相比《不同的男人》,《某种物质》各方面都有点“太过火”,无论是血腥、暴力还是裸露。
比如导演希望展示年轻女性的美好身体,一次两次的臀部特写足以说明问题,但是本片可真的是没完没了把臀部怼到观众脸上,裸露镜头非常多。
从叙事角度,大家都明白这些特写、重复的画面是为了凸显“年轻与衰老”的强烈对比,但导演不太懂什么是”差不多得了“,手法过于极端,如果能再收敛一些就好了。
估计上映后,人们都得计算玛格丽特·库里臀部出现的银幕时间,没准儿会创下什么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不同的男人》那部电影则是与本片立意有相似之处,但各方面都更为恰到好处,要正常很多,是一部看下来不会让恐惧喧宾夺主,点题更为直接、有效的电影。
黛米·摩尔的演出是很令人刮目相看的,而且61岁的她其实在片中的身材还是相当令人羡慕的。
虽然我个人觉得本片有些过火,恐怕不太能在美国颁奖季被重视,但她的表演应该会得到业内的肯定。
本片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开头和结尾,利用好莱坞星光大道去展示一个人的梦想、名利随着时间推移,开始慢慢烟消云散,曾经的“明星”逐渐被人遗忘,那颗星星也只是路人每天践踏的一块普通石板而已,讽刺意味十足。
之前我第一次去好莱坞星光大道也很兴奋地找星星,但后来真的是头都不低,完全不会再去注意脚下踩过的是谁的星星。
再美的海报也会被人换掉,对于美和青春的过分执着确实没有必要,因为每个人都会被淘汰和遗忘。
所以我觉得本片只看开头和结尾就可以了,寓意明确,简单直接。
但中间真心招架不住。
没有人可以永远被人喜欢和关注,还是想开点最好。
那些常常以年纪贬低、取笑别人的人,自己也会变老的。
《某种物质》居然是女导演执导确实令人吃惊。
虽然我感觉她有点用力过度,但本片中对一些男性嘴脸的展示真的非常到位,讽刺性十足。
看完确实让人想今晚多敷一个面膜.
在朋友推荐下终于看完了今年的神作《某种物质》,简单的扫描了一下短评和影评,大多聚焦在女权或者女性审美的点上。
愚认为这是今年全球范围内少有的神作之一,导演与编剧的视野极其宏观,令人唏嘘。
也许我立足点有一点点奇怪,但请让我把我脑子里那些奇奇怪怪的解读慢慢说出来。
预防针打完,废话少说,直接开干。
女主老漂亮曾是知名的明星,享受着老板的“ 垂青 ”与大众的喜爱。
这里与电影的关系是,容颜代表着价值,老漂亮本体代表着美国,此时容颜与本体是合一等值的。
但是随着老漂亮容颜逐渐似乎老去,面临着职场危机。
在二战后美国夺得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发行权后,面对战后全世界的经济萧条,以及本国在二战出巨大的生产损耗以及经济支出,经济颓势困扰着美国,但此时美国因战争已获得全世界最大影响力。
这时老漂亮意外获得了一个叫作完美物质的东西,这个玩意可以让大漂亮容颜再现。
也就在此时,美国在1944年,凭借自身的国际地位和黄金储备,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名叫布雷顿森林的货币体系。
即其他国家的货币发行以美元为准,而美元以黄金为为锚定点进行发行。
这使得老美元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完成了成为世界货币的一个过程。
电影中老漂亮注射了完美物质的药物,从她的旧躯壳中分裂出了一个小漂亮。
在世界货币的加持下,美元的价值从旧有价值完成的黄金锚定和价值重估,变成了新的美元这里体现了影片中完美物质使用说明的主要内容。
要持续有给本体输入的营养物资,同时本体产生的营养物质抽取供应给具有美丽容颜的分体。
这样就可以达成某种平衡。
给老漂亮美国定期输入的营养液是美国通过国内公司工厂产生的税收,形成每年的财政收入。
然后美国通过消耗这些营养液,维持着美元定价,令美元受到全世界趋之若鹜。
但是这个体系中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点。
给本体输入的营养物质是定时定量的,因为每年的美国摄取的全球经济产能是一定的。
同时在1944年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实施过程中,由于资本的狂欢,以及为维持这种体系,与面对手苏联的竞争,几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让美国渐渐开始抛弃锚定黄金,超发美元为财政赤字买单。
另外历史上两场战争都与中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表现在电影中分体在第一次交换后,那个披着一个浴火的龙纹浴袍。
这就是在第二次交换后,分体女主进入了狂欢时刻,超量从本体提取营养液的过程。
但是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美国的实际价值体系的衰退同时引起信用的崩塌。
于是与黄金深度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彻底抛弃了。
电影中本体女主的画像,从破碎到被分体遗弃,就是金本位遭遇美国资本放弃的一个过程。
面对美元的欲望导致的第一次手指衰退的变化,老漂亮竭力收拾着残局。
之后新的美元体系建立了起来,即美元石油体系。
美元此时完全抛弃了黄金锚定,肆意吸食着本体价值。
美元持续美丽全世界,所有人把她的美丽折服。
此时美国与中国进入的蜜月期,把低端生产力向中国转移。
这就是小漂亮那个鸡腿从肚子取出的意象,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
小漂亮醒来后,看着房间的一片破败,小漂亮的一句台词:“我忙的几乎没时间享受人生,她却在家里看了七天的电视。
”
美国在失去制造业后,大量美国老白失业,政府开始高福利饲养着它们。
而高福利却来自美元。
于是老漂亮和小漂亮进入了新的恶性循环。
美元不断透支着本体,另一边美国经不住欲望,消耗着分体带来的美好。
持续的消耗,老漂亮的身体开始各种问题出现,
而漂亮美元被众人吹捧着炙手可热。
老漂亮也尝试恢复制造业,电影中一次恶心的烹饪过程,预示着制造业回归的最终失败。
电视访谈那段揭示美国内部保守派与全球金融派联系与巨大的矛盾。
电视访谈最后的问题,小漂亮的美丽小秘诀——透支本体。
但是真实的回答是,真诚与感激,以及不忘初心的谎言。
美国的外强中干,与内部矛盾与日据加。
萧条的美国社会内部
电影到这里开始进入高潮。
这也是整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导演让电影进入对未来的预测。
分体小漂亮抛弃规则,持续三个月吸血,让本体接近崩溃,本体供给的养料开始腐败,老漂亮变成了老怪物。
本体与分体展开了正面对抗。
终止剂便是2022年开始的加息过程,以应对过去长达3年的美元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
但是这是一个半途而废的本体拯救计划,美国的欲望结束了这一切,在2024年9月,美国无奈结束了加息过程,开始新一轮降息,释放出了美元。
接下来美国将遭遇巨大的通货膨胀,甚至是美元信用危机,将对美国造成极其巨大破坏作用。
小美丽的美丽将是昙花一现!
国际资本依然沉迷其中。
美元今年让非农数据连续造假。
持续走高的美股股票甚至在2025年,严重超发的美元有可能发生美元重置。
重置的美元,将是一个奇形怪状的金融怪物,且破坏力强大。
美元价值在经过80年后,将进行重新评估,届时将爆发全球性大规模金融海啸。
想想影片结尾,那个老怪物的血液狂喷全场的画面,是可以想到明年的那次巨大风波,将对全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
那时天启四骑士将尽数已到。
影片最后,只把那张丑陋的面子,盖在了美国的百年成绩的历史荣耀之上,泡沫刺破,荡然无存,你说这部电影·会得奥斯卡么?
这是一部美元史诗,此世你我都将见证历史!
那么请你,抓稳扶好。
虽然没怎么看过身体恐怖片,也对当下女性被凝视的议题没有太多的研究,在LR不是很扎实的基础上,个人觉得这个片子拍得挺好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女主就是想要一个better version of herself呗,然后回不去了,闹大了,最后血洗全场(很嘉丽,赞)。
如果只关注里面的逻辑硬伤,比如为什么她俩不share记忆、体感,女主图啥,之类的,那真的硬伤太多了,但这个影片的目的应该是诉诸视觉暴力,而不是诉诸逻辑完美。
其中视觉暴力一是指美得惊艳、丑得恶心的这种强烈对比,二是指视觉感官的冲击本身就是目的,通过这种目的,激发出什么样的情感,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
之前波米说过这片子在2024年的戛纳算叫得上号的是因为2024年的戛纳实在是乏善可陈,我觉得可能之前有太多优秀的身体恐怖片和诉诸女性被凝视的片子了,我自己看得少,波米的感受大概率是公允的,但这片子在这个乏善可陈的当下,直指了美、虚荣、空虚、性、性别、消费主义、女性主义、身体剥削等所谓“议题”,本身就已经很“可陈”了,它这么不完美,却还提供了这么丰富的讨论,这一点本身难道不是很赞么?
PS:作为女性,觉得两位女主真的都太漂亮了,Demi的江湖地位就不用说了, Margaret真的是美得惊艳(当然也是拜服化道和剧情的设计)。
把这么两个美人儿撕裂了给你看,值啊。
仅代表我的一些想法,不喜勿喷。
好讽刺,本来我是好奇有多猎奇看下来的,到最后只剩下可悲的情绪久久不能褪去。
年龄焦虑外貌焦虑如今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裹挟着女性的还有性别歧视和无处不在的凝视。
影片确实将这些困境放大了,邋遢吃相满口黄牙的老板、无数遍扫视着下体的摄像机,配合着燥热的鼓点一遍一遍挑逗观众的神经,比起最后畸形的 Sue 或是 Liz,我觉得这些在现实中习以为常的画面反而更让我作呕。
编剧的初衷是想传递反焦虑的女性主义,但我怎么只看到了女主的堕落、痛苦和绝望,那些刻薄尖酸的男性、异样的眼光却并未受到惩罚,仍然会有下一批光鲜亮丽的女孩走进摄影棚,而那些始作俑者照样能躺在沙发上数着大把大把的钞票。
我们应该去批判整容失败的人吗,就像片中的 Liz,谁能说她的专业能力不过关?
那些整容女性的初衷难道不是社会带来的焦虑吗,为什么要用这种女性的痛苦反过来告诉女性:你看,这就是过于容貌焦虑的人的下场,所以请不要焦虑了。
永远都会有人年轻,而没有人能够一直年轻。
这样尖锐的结局我难以接受,眼睁睁看着一个优秀的女性在舆论的蚕食下毁灭,而没有好结果的也只有她一个,片中的观众得到了猎奇心理下的感官满足,公司说不定也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收视率。
只有 Liz,化作一滩血水宛如不存在过一般。
这个病态的社会未曾改变过,仍然会有渴望站在舞台上的下一位挤破头皮经历这样惊悚的轮回。
我会停止焦虑吗,不会的,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不会改变。
《某种物质》是法国导演科拉莉·法尔的第二部长片。
在其之前的职业生涯中,她做过一些短片,且参与过一些电视节目的导演工作,直到2017年她才拍了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复仇战姬》,斩获了众多独立电影节的奖项。
这是一部类似于《杀死比尔》的复仇片,讲述了一个被性侵杀害的女性,如何在沙漠中对三个男人展开复仇的故事(这么说来想起今年的另一部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法尔雅展现了“一个很弱的女人如何反杀成为超级英雄”。
《复仇战姬》的制作完成度极高,但剧本稍显薄弱,人物亦有扁平之嫌,滥用典型“男性凝视”镜头到了让人无法分辨其是否仍具有讽刺意味的程度——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延续到了《某种物质》中,尽管后者更飞、更大胆、更精彩刺激。
在观影前了解到这是一部body horror(身体恐怖片)后,与许多观众一样,我也自然地将其跟2021年的金棕榈《钛》联系在了一起。
果不其然,画面暴力、血腥、惊世骇俗。
在彼时一众温吞的主竞赛作品中足以引爆话题,很多人认为它将拿一个大奖。
《复仇战姬》
科拉莉·法尔雅领取最佳剧本奖法尔雅曾将柯南伯格、约翰·卡朋特、大卫·林奇和哈内克列为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几位影人。
《某种物质》中确实处处可见美国邪典电影的影响:卡朋特《怪形》式的美术、《魔女嘉莉》的舞台、水管喷人与浴室洗澡镜头、《梦之安魂曲》的剪辑方式与梦境过渡等等。
于是在视觉上,无论是body还是horror方面似乎都缺乏一些新意,对于阈值高、看过较多邪典电影的观众来说会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怪形》
《魔女嘉莉》其次,剧作中有根植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脉络:我们见识过《日落大道》中过气女明星的黑暗挣扎,也感叹过《彗星美人》里老明星的谢幕与她全方位入侵的替身;另外,日本电影《狼狈》中的模特女主角同样在对美的执着中迎来肉身的溃烂:这是一个关于娱乐行业代代更替的老故事,永远有新的女孩,且必须是女孩,觊觎大明星的头把交椅——因为女孩们是被凝视的对象。
《彗星美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邪典的电影和好莱坞背景赋予了《某种物质》无形的怀旧感;同时它呈现的显然也不是当下的生活:电视传媒的兴盛、U盘还有暴露年龄的”Pump It Up”系列,都指向了21世纪的初期;刻意塑料感的视觉设计和“The Substance”的商品本质也将故事和曾经风靡的消费主义话题联系在了一起。
Pump It Up, 千禧健身塑形文化的代表,被艳羡的迷人肉体即便这个故事似乎缺乏新意,最终《某种物质》拿到的竟然是最佳剧本奖——这是我个人较难认同的奖项。
原因首先在于剧作核心的处理:通过注射叫“The Substance”的科技产品,你可以从自身分裂出一个更好更年轻的你。
这个设定的呈现的人物关系上,导演错失了一个深度挖掘同性关系的机会:两个脸谱化的女主角只是在物理上有些不得已的牵连罢了,甚至可以直接抹去本体论的怀疑与思考。
她们显然只是两个彻底不同的、恶意竞争的女性,从来不像产品警示的那样“是一体的”,因为她们无法拥有对方成熟的经验,也无法分享对方年轻的荣耀。
但即便如此,女主竟依然难以自制地注射这个产品——倘若她真的是不顾“自己”的湮灭也要做美的殉道者,故事开头注射产品寻找更好的“自己”的企图也就不成立了。
对此,我只能理解为类似药物成瘾的机制,就像《梦之安魂曲》中展现的那样。
在这种剧本设定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那句“你们是一体的”自然无法唤醒女性共同体的意识,也无法让角色真正联结,仅剩下无计可施的悲观宿命。
《梦之安魂曲》
《某种物质》对《某种物质》的众多争议最终集中在了一点:电影究竟是对女性无下限的剥削,还是对凝视的反叛?
(这里暂时不讨论“暴力”与“观看”的伦理和该话题长久以来的争议,否则势必先把库布里克、哈内克等老祖都先拉出来理论一番。
)对于这个有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站在后方:我最喜欢《某种物质》的一点,便是它以震慑人心的狂暴姿态“反男凝”的立场。
Body horror是最适合同性别命题相关联的电影类型之一了:一方面,body在视觉文化中是分离于女性的意识并被物化的,是女性的horror;另一方面,导演则可以把被注视的body,变成horror。
前半段电影情节中,一个男性角色用于讽刺女性外貌的一句“至少她的器官都长在了正确的位置上”,在电影最后遭到了狂躁的反叛:你喜欢看胸,那我让它从眼眶里掉出来给你看;你喜欢看女人,那我逼你着看她拔掉自己的牙齿。
法尔雅将“被凝视之物”,变成彻底血淋淋的“不可凝视之物”,在同样的镜头中女体变为凝视者的噩——倘若物化是合理的、摄影机是中立的,它自然应当同样正视以两种不同的极端形式被物化的器官。
令人两难的是,这一翻盘确实在电影前半部分大量的凝视镜头轰炸之后再进行。
经典油腻的身体特写body pan与ASMR,两位女主角也千真万确先赤身裸体做了一个多小时镜头的玩物——这里供观众“凝视”的一小时,并不会比“反凝视”的一小时短,它们在荧幕上有一样的时空质量。
在过度的顺迎以后,讽刺极其容易失效,也将更加难以说服观众。
法尔雅的做法类似于先展现出反面,随后反证这一切的荒唐。
但是,其实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从来也可以选择直接展现正面。
即便在类似“先反面后拨正”的结构下,同样是女性面对美和聚光灯的诱惑相残,我们可以联想到范霍文的《艳舞女郎》,其前半部分同样足够残忍、足够剥削,但最终女性的团结复仇与和解,使得传达的信息更为明确;在《某种物质》中,关于性别关系的呈现却滞留在空中,最终的一个镜头,仍然回归到女主角对美貌名利的痴迷以及肉身的虚无。
#二刷#18092024 #ICA 二刷仍然深刻的感觉影片是以解构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理论框架创作的,主题是解构该理论进行性别权力结构的反思和对于自恋是认同和男性凝视的批判。
大量的鱼眼镜头和俯拍极强的放大了男性权力的压迫,特写镜头强调男性的丑陋,也是在自恋式认同方面让男性无法代入片中的男性同时也弱化了男性的主体性。
对于男性凝视上,传统意义的女性的存在更多是为了满足男性观众的视觉快感,但影片则是以放大的特写来展现,搭配大量的摄影机镜头则是非常明显的讽刺和批判,结尾处更是以一个“怪物”大喊“这还是我!
”的形象来反击这种凝视,也是对其的批判,仿佛直接“骂着”场下的的观众。
这次还注意到了构图,几次洗澡时的拍摄角度很明显的在递进那种压抑的清晰,从开始的侧拍,到俯拍,再到最后四面封闭的俯拍后拉。
还有女主在厨房时由墙壁分割出她的画像与户外场景的构图,由开场的她的画像到户外空空如也展现她在掌控,到后期户外Sue的海报对照室内消失的画像也是预示着“迭代”。
听觉上的嗡鸣声和玻璃环境音的处理对于呈现内心的真实情感太有帮助了,同时还有对于男性语言和行为声音的放大,走路的鞋底生,吃饭的咀嚼声,凝视的批判声都进行了多次重复的呈现,同样也依然为结尾那段高潮戏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震撼,那真是赤裸裸的批判,展示了一个超人。
影片中一直强调只有一个“自己”,一刷是以自我本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和雌竞的反思,但二刷之后不禁思考,这是真的么?
当两个人追逐时,我们知道Sue诞生于她,但并不全是她,如其中所说她是Matrix,他们的眼睛颜色不同,他们也不共享记忆,特意查了一下,“Matrix”一词源自拉丁文“mater”,意思是“母亲”,其原始含义是“子宫”或“母体”,因此“Matrix”本身就带有孕育和包容的象征意义,他们的交替,只是由年老的哺育年少的,也更加明显的表现了以服务他者的弑母女性的结局,感觉整体还是有很强的自省性和反思的。
但从另一个方向思考,Sue不光继承了她的欲望,也是同样作为一种期望的继承。
小细节和致敬,这次补充两次躺到床上都是致敬《美国丽人》,那真是一部男性凝视框架下带有极强的自恋是认同的影片。
《闪灵》中的房间更是有很强的父权制的支配欲望的隐喻,放在片中再合适不过,当你走进那个通道,看到自己的照片时,那照片恰恰是他者凝视下的集中呈现。
最开始Sue的星星耳环和几次“浴火重生也是源于导演的前作《复仇战姬》。
去BFI做QA的Demi
#一刷#29082024 #Odeon#Frightfest 目前今年最佳的剧情片,非常震撼,看完她上一部电影就在想她影片中的思考,看完这部电影后更加感觉导演的电影跟劳拉的视觉快感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前作的《复仇战姬》涉及到女性复仇与权力重构,以此逆转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通过复仇或反抗的方式重新掌握了叙事的主导权,也变相挑战了男性主导的视觉快感,而本片则是带有极强的讽刺与自我反思,利用故意利用和夸大“男性凝视”来揭示其荒谬性(最直接让我联想到的片子就是《金发梦露》),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讽刺和批判,对于女主的呈现与其说凝视或反凝视,不如说是一种对于现代自我凝视下的反思。
角色上,两个角色是非常明显的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与“自我”的设定,年长者作为“自我”呈现的是现实需求,自傲与“社会”的“自我实现”,而年轻者作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考虑后果的遵循最原始的欲望,抛开理论看电影本身其中的社会学讨论也很直接,容貌焦虑和雌竞的呈现也是很直白的表达导演的观点。
视觉上,依然是沿袭之前的风格,高饱和度的色彩对于欲望的呈现效果非常好,大量的特写镜头则是多用于展现凝视效果,鱼眼镜头非常多,用于呈现男性角色的扭曲状态,带有很强的反思性,大量俯拍呈现的受控状态,还有随着精神状态越来越不稳定的手持的抖动浮动的调整。
电影构图也蛮蛮考究的,很喜欢对称构图和远景渺小的角色呈现。
其实对于血腥场景的呈现没有想象的那么强,但是效果很好,尤其是结尾处的血浆喷洒更是把前作升级了。
听觉上,依然是她前作的风格,大量的强节奏的音乐,最震撼的一幕来自于第三代女主登场时,讽刺感直接拉满。
影片中的致敬还是挺多的,最震撼的一幕肯定是《2001太空漫游》中使用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配乐,感觉不像是致敬,而是带有一种讽刺的感觉,身体穿越的部分的光影也是明显带有《2001》的视觉呈现,两个角色的置换时摊开手掌和Matrix也是直接致敬《黑客帝国》,变异怪物则是与《变蝇人》怪物有着同样的质感,结尾的爬行头颅则是明显来自于《怪形》。
电影橙色的环境很有《闪灵》的环境的呈现,结尾处逃出的时候也是有着“电梯涌出献鲜血”那一幕的质感,而自我被本我大量吸食那部分的拉远呈现则是有着《逃出绝命镇》意识脱离身体掌控的呈现,影片的整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整容液》(被网友纠正不是伊藤润二的),也是同样对于美的追求来展现外貌焦虑,也是同样的自我毁灭作为结局。
年度炸裂級邪典電影,能有此話題性並不是空穴來風,以過氣明星的軀體分裂上演返老還童,再從年輕的身軀與老去的身軀上演失衡的代價,平衡一旦打破便是掠奪與自取滅亡的開始,兩種身軀所代表的價值編導藉致敬80S肉體恐怖大師,諸如卡本特、柯能堡、范赫文,玩出極為精彩又感官炸裂的二元對立辯證。
編導在前2幕用極為男凝的視角拍女性肉體之美,第3幕再迎來炸裂般的視覺體驗,將前兩幕的男凝以最腥風血雨的方式回敬給所有老白男,讓男凝成為揮之不去的視覺夢魘,讓最真實的醜陋成為戳破上流浮世繪的尖銳利器。
黛咪摩爾久違再擔綱主演,演活了一位過氣明星的身心狀態,在厚重妝髮道具的襯托下,第三幕也迎來真正的瘋狂解放,明年奧斯卡影后提名絕對有望。
瑪格奎莉熬了幾年後終於迎來自己的表演主場,與黛眯摩爾共享同個角色,演活了嬌豔身軀的美艷與貪婪,明年奧斯卡提名相信也是十拿九穩。
藉肉體分裂回春上演對演藝圈浮世繪的生態描寫,像是一口氣融合了《芭比》、《可憐的東西》的性別議題,《鬼店》表現主義的長廊設計,《小丑1、2》的缺愛與渴望被愛,《仙履奇緣》的原形畢露前倉皇逃脫,《奈沙馬蘭《驚心動魄》三部曲(字面意義上),《突變第三型》、《變蠅人》的肉體恐怖等元素,其中肉體恐怖元素呈現出的感官震撼相信卡本特、柯能堡、范赫文看到都會痛哭流涕。
丹尼斯奎德所飾演的經紀公司老闆想起了《芭比》威爾法洛飾演的美泰兒老闆,只不過是更加貼近現實,更加油膩的老白男形象,另外本片同時也與本周上映的《微笑2》形成異曲同工之妙,都在第三幕迎來了跌落神壇的視覺衝擊,只不過本片是更加噁爛、更加體無完膚地噁心觀眾的炸裂版本。
導演柯洛里法吉特的瘋批程度徹底將前幾年同樣是玩肉體恐怖的《鈦》比了下去,第三幕徹底殺瘋的視覺震撼著實將噁爛的恐懼拉抬到最高點,前幾年是鉛黃電影的文藝復興,萬萬沒想到單靠這部片今年便迎來了body horror的文藝復興,妝髮和道具呈現出的視覺震撼成就了這部電影,明年奧斯卡絕對也值得導演、劇本、妝髮、美術的提名。
★★★★☆#懼裂#TheSubstance #黛咪摩爾#瑪格奎莉 #丹尼斯奎德#柯洛里法吉特
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浅,我从技法上简单聊聊。
分离出来一个新蛋黄这样的开头可有可无。
崭新的地砖到被忽视,是常用的手法。
节目完毕,过道,女洗手间暂时不能用,去男洗手间正好听到老板电话。
老板走后,女主出来,面对自己衰老的容颜。
这场戏观众自然明白导演的用意,这个导演也是学了点东西的,比如老板走后的笑声,放大了门缓慢关上的声音,马桶抽水以及女主开门的声音。
但其实这样的表达太普通的了。
有两种改进方式:1,从开场到老板离开为止,不给女主正面镜头,让观众不去留意女主年龄,直到女主走出来,面对镜子的自己。
2,此处女主不出来,反而更能突出情绪。
(这就是电影中简省的魅力)这也是这位导演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啰嗦,后面更是有大量女主身体部位的特写,重复到令人恶心。
这位女导演拍女性身体真的很一般,但她这种大量重复特写最终也没有达到她想要的,讽刺与对比的效果。
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疲惫。
餐厅这场戏表面上是突出女主年龄已到,没有利用价值,就像被剥完的虾壳一般吐掉。
但紧接着导演给了这么一个画面
男人老了依旧很受欢迎。
而直到电影最后,都是讽刺了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的故事。
理论上,需要让观众先同情女主,然后改变人物弧光,达到讽刺效果。
但这里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同情,而是扭曲的,因为我恨男人,所以我同情女人。
所以直到最后,所有关于男性的画面,只是用了一些刻板印象的对立,来试图同情女主,并没有从女主自身出发。
这和很多人都提到的《日落大道》,在内核与认知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从女性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女性的仇恨情绪出发。
从打光上突出背的老,再安排一个年轻女人对比。
这打光不错,但戏很低级。
导演也知道要解决两个问题:1,更强的人物动机。
显然这场戏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没有让女主下定决心。
2,可行性。
虽然电影里先是让女主扔进垃圾桶,最后又捡起来。
虽然女主有动机(尽管还不够),也不至于就轻易相信,当然了,你是cult片,我可以忽略。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想,遇到明显对女主有好感,而且很包容的两处。
第一次是偶遇,第二次是需要安慰但失约。
如果只是为了给两次简单的信息,这两场戏太单薄了。
同时也对应了,我说导演没有找到女性真正的需求,以让观众同情。
正是缺少一个让整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的剧情:即年轻的身体确实美好,但接受自己面对自己、有一份踏实、舒服、安心的生活确实也不错。
对应的剧情,是让女主必须面对选择:在年轻中继续享受聚光灯,或和老同学组成家庭,享受放松的生活。
显然,如果老同学这个剧情生效了,观众会看到女主的两难,从而更加同情女主。
如果女主最终选择年轻,那么这个讽刺也更加辛辣与猛烈。
后面就不再看一遍了,就如我说的,尽管库里身体好看,但冗余的特写丝毫没有美感。
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响起时,这种拙劣的模仿和用法更是令我忍俊不禁。
导演发现自己也没啥好讲的,没啥好拍的,因为从这电影一开始就在那里重复,既没有把这个话题讲得深一点,趣味性也没有,女性诉求也忘了。
整个电影就很塑料,就像那些塑料注射器和袋子一样,为啥不花点钱整个可信的场景,千万别告诉我这也是反讽,哈哈。
于是就彻底放飞自我了,总要整点大的,不整点大的,万一被观众看穿了怎么办?
正所谓艺术就是爆炸,就喷点血,爆点炸,给大伙儿瞅瞅,开心开心。
一颗星给技巧,一颗星给展示毁灭的勇气,一颗星给自己,今早礼佛上香,我许的愿是“永远青春”。
5.18戛纳,从满座到中途走掉1/3,全程刷新认知,血浆,肉块🥩,适合豆瓣用户,给我使劲舔。我只能给2分
评论区迎面走来的是——大词爱好者方阵。
有一种很旧的感觉…从彗星美人到日落大道,从闪灵到魔女嘉莉,哪怕是梦之安魂曲,全都是陈旧的电影援引。用了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简·方达为大镜头跳着她的健身操的时代的媒体环境,这让现如今都只对前置小摄像头卖弄性感的我们,感到主创可能讽错了刺。 也可能是电影自己旧了,只能以做为其它媒介的matrix,来为自己找点价值… …
恶心,难受。表面上恶心,细一想更难受。别看。
这部影片教育我们要按照医嘱服药
3.5 将「被凝视之物」变成彻底血淋淋「不可凝视之物」。喜欢导演这种「TMD你再男凝啊用器官喷死你」的态度。前部分的大量body pan(《魔女嘉莉》不只被refer了最后喷血也有浴室镜头)和好莱坞脸谱镜头令人疑惑,好在后半段的颠覆和讽刺足够彻底。在body horror的视觉呈现中,可以看到无数cult经典、缺乏新意,很可惜卡朋特式美术在80s胶片下的「美感」消失在高清相机中。女性面对glamour的诱惑相残的部分联想到《艳舞女郎》,足够残忍但缺乏前者最终的团结和解带来的完整感。P.S. 故事时代设定估计是千禧年后,那是pump it up系列最火的时候。
@CannesBazin 结尾20分钟反下男凝,给男人洒洒狗血就可以了;反正前面120分钟都是消费女性,都是女人身体在真真切切的疼。
💩 剧情反智,人物行为逻辑迷惑,纯靠恶心的画面博人眼球,粗制滥造。推荐别人看这种低级片的人真应该紫砂。
把反男凝的主题落到女性肉体奇观上未免太浅薄了,到头来被恐吓的只有女性,说白了不过是从一种规训到另一种规训,从“服美役”到“服,但别太过”,从“向下的自由”到“向下,但不能多”。又是女的变成怪物,一边发疯一边反思,对男性上位者的嘲弄和调侃很克制,对结构性问题只字不提。足够恶心,但女人看的是恐怖,男人看的是景观。
用渗出的脊髓液和脓疱、怪诞的团块和组织所打造的奇观 激进但并不先锋 既视感包括但不限于库布里克的平滑空间—柯南伯格的未来主义身体—范霍文的男凝舞女摄影—德帕尔马的血浆喷射仪式……
同样的母题,黄金时代就有《日落大道》了,几十年过去好莱坞的规则或者说大众的规则是没有变化的。通过奇观化展示的部分是好看的,但始终觉得如此冗长的前摇依然是对女演员的一种剥削,即便是以反凝视的名义。
女主一个健美操主播,会静脉注射会脑脊液穿刺会心内注射会装修…太牛逼了
摄影音效都是顶级!两位女演员演技超好!有人说不理解最后一小时,我倒是觉得有事儿直接发疯应该。隐喻、讽刺并存。不觉得在宣传雌竞,全片都在讽刺雌竞!
@HK SummerIFF 2024 比起前作少了许多好看的镜头运动的设计,或许是因为在运动的身体面前,摄影机的动作被反复肢解为笨拙的看,带着零星的场景的物件的呼应,营造出荒谬的幽默感。许多身体部位的特写确实提供了切肤的痛感,或许过于泛滥,不过确实能够理解身体作为刻板的展示物品到工具再到彻底崩坏将血液喷向所有人的隐喻逻辑。开篇的破蛹而出模糊地指出了些cult的走向,经过类型的杂交与融合才终于在末尾再次提及。视觉的设计像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强奸,每次转折都无语到极点。过于碎片的观影经验。2.4
“女性互助”的绝对反面,全方位无死角展现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与剥削,极度酣畅淋漓肉颤胆寒的体验,相比前几年的《生吃》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年度女性身体恐怖片。波伏娃说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本片便是这则寓言的极致呈现,影片一面是女人们在父权制度下被凝视被驯化,从厌弃自我价值开始一步步走向毁灭,另一面则是男人们用名利欲望诱惑女人,一步步将女人们打造成“完美怪物”。影片里“从来没有我和她,你们是一体的”的声音反复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女性都是一体的,如果没有灵魂上的革新,哪怕拥有再鲜美的肉体,也只会互相索取互相倾轧,最终只会成为男性凝视的牺牲品。
真让你看完全裸露掉在地上的胸部你又不愿意了。
额。。。一切都很表层很浅薄很刻意,出现一条长走廊果然就被用作追逐,第二次注射物质变成怪物之后果然要重新穿上蓝裙子,最后沿着路果然爬回到星光大道自己的星星上。。从视听到立意都有种看了本电影教材就把自己看到的所有东西塞进电影的感觉,实在是越看越烦躁。。补:最令我不满的是,如果电影是为了反思业界对女性的苛刻、剥削以及女性的自我规训,那为什么整部电影没有任何男性受到伤害呢...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影院里一个白女放肆的大笑比电影本身还要惊悚,到底在笑什么呢请问
8/10。吸引着无数游客璀璨生辉的星光大道,逐渐褪色、破损,被洒落的番茄酱侵蚀,象征女演员存在感和曝光率的符号随着衰老,剥夺了其内心的光芒。伊丽莎白的新生发生在一个白瓷砖铺设的浴室中,苏从伊丽莎白流血、脊髓开裂的身体中诞生,像那个鸡蛋黄自我复制的视觉画面一样,她凝视镜子里的自己。苏就像母体生命的延续一样,是自恋的产物,她接受了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残酷美丽标准,成为一个健美体操节目中可操纵的商品。影片的场景充满了意象,库布里克风格的用饱和原色的长长走廊,仿佛吞噬着主角,公寓墙上悬挂着一副伊丽莎白的肖像,她的笑容面对着窗外苏的巨大广告牌,这些看似完美、微笑的面孔背后是一个剥削的世界,最终压抑已久的苏畸变为一头没有牙、躯壳枯萎的畸怪,她脱离肉体的脸爬到了星光大道上,以为她的一部分仍留在世上,却被迅速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