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这故事很难不剧透,但我其实已经不想讨论剧情本身,因为这是剧中剧,一切的完美和冲突,都是被人预先安排好的,所以这是一场戏中戏,电影中的galgame,一开始就是刻意安排,终将破灭的丑陋谎言。
这部电影中的戏剧,是一种对谎言的误用,谎言只有两种正义的使用方法,一是自我保护,二是保护他人,它不仅是为了把这个糟糕的世界装点得稍微得体一些,也是为了让它最后真的能够变得得体,一切脱离这一范畴的谎言,都是疾病。
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拍卖人认为他的画家朋友缺乏艺术家天分,画家朋友对现实的神奇组织能力恰恰是他缺乏艺术天赋的明证,因为艺术家会选择把这一切压缩在画纸上,正是因为他做不到这种独自的压缩,做不到这种个人的完全投射,他的画才没有灵魂。
他在现实中走的越远,他对画中世界的探索就越乏力。
那位画家应该去当电影导演,而不是作画——很难说这是否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哈哈哈哈。
看了最佳出价,不和海上钢琴师对比,是不可能的。
一个寂寞钢琴师和一个寂寞拍卖师不同选择的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可以说他是海上钢琴师的续集。
故事应该是这样的,1900说,他决定不下船的根本原因不是看得见的城市,而是看不见的世界,钢琴只有88个琴键,所以他才能做主角,奏出变化万千的乐曲,世界却是拥有无数个琴键的钢琴,让他难以适从。
最终1900决定随着腐朽的船体一起消失了,留给世界的只是一部钢琴和一张损毁的唱片。
影迷不干了,怎么能让天才就此磨灭呢,纷纷出招要求胖子把钢琴师砸晕,强行拖下船,从此与白雪公主过上幸福的啪啪啪的生活。
托纳多雷实在受不了多年来的“谴责”,那就下个船给你们看看。
于是有了《最佳出价》。
维吉托就是拍卖界的1900,孤儿,孤儿院长大,拥有对配色装饰天生的理解能力,在拍卖界无人出其右。
在遇到克莱尔之前,维吉托一直生活在他自己的船上,不相信陆地上的任何人,没有结婚(不敢看现实中女性的脸),行将老去时还是处男。
这在其他人看来是没有勇气的变态(这与钢琴师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维吉托抵制不住诱惑,下了船,他面对的是有着无边无际琴键的钢琴,却不自知。
在艺术品之外的其他领域,他无法掌控局面,已经不再是生活的演奏家了,成了别人随意撩拨的琴键。
最终他失去了荣誉、失去金钱、失去了独一无二,留给世界的是一段笑话和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朋友们,托纳多雷在问我们,钢琴师到底该不该下船呢?
如果不是恰好听到一群刚成年的小毛孩略显猥琐地谈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我大概早就忘记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是何许人也了。
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出自朱塞佩·托纳多雷手中的电影真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可是我第一次观看的时候竟然是被阉割过的所谓洁版。
玛莲娜的一举手一投足皆是让人想入非非的南欧熟女风情,她作为无数热情少男的启蒙缪斯,用魅惑的眼神点燃过他们最初的悸动。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是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另一部电影,和彪炳光影史的“时空”三部曲没有瓜葛,却同样好看的《最佳出价》。
01如果没有最后20分钟的“高能”反转,那么这部时长130分钟的电影只能遗憾地归于二流甚至三流电影之列。
前面的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对爱情又期待又惧怕的高龄处男终于遇到了他理想的女神,两人从此互相拯救,双宿双飞。
虽然“高能”之前的温吞水剧情让人看得昏昏欲睡,但我还是坚信朱塞佩·托纳多雷这位意大利国宝级导演并非是“裤裆藏雷,再爽一次”的水准,嗯,看下去后发现,果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比沈腾和黄景瑜飙车的巴音布鲁克赛道还要弯曲的剧情走向:当男主角奥德曼先生(杰弗里·拉什饰)喜滋滋地捧着他结束拍卖师职业生涯的纪念品,回到家打算向女神克莱尔小姐(西尔维娅·侯克斯饰)献宝时,他惊愕地发现自己耗尽力气收藏的满屋子名画不翼而飞。
原谅我要恶趣味地放张动图,以便你们能够直观地感受此时此刻奥德曼老爷子的心碎。
……我爱女神,女神却和我自以为是朋友的宵小之徒合伙骗光我的财产,试问这谁能顶得住哟……02都说伟大爱情的开端始于耍流氓,而恋爱骗局却往往包裹着体面精致的甜美糖衣。
奥德曼先生遇到的这场欺诈正是这样。
某一天,一位坐拥无数遗产的白富美希望通过作为业界翘楚的奥德曼先生来拍卖财产,白富美言辞极其恳切却一再以“广场恐惧症”为借口拒绝见面,使得一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老爷子对这位神秘女郎产生了好奇心。
在后续的“接触”中,白富美通过以下几招绿茶婊惯用操作成功让老爷子对她的感情由好奇转为爱慕:数次约定时间却爽约,让对方的情绪波澜起伏;“广场恐惧症”发作,近在咫尺却只能通过门板对话,引人遐想。
不过但凡是稍微有点恋爱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中不对劲之处:先不说女神莫名其妙的“广场恐惧症”让她羞于见人,光是这副容光焕发的样子就根本不像是一个在城堡里幽闭十数年的土肥圆宅女(还有点像霉霉!
),她看上去肌体健康,充满活力。
可是自以为陷入恋爱中的老爷子执拗地选择了视而不见,不过他也确实没有什么“鉴婊”经验。
影片中关于奥德曼先生的丰富收藏给了很多次镜头,每一件画作的主题都是女人,说明老爷子心里还是对异性怀有爱欲的。
影片也交代了老爷子悲惨的童年,在被孤儿院修女们虐待长大成人的经历让他畏惧活生生的女人,所以他只能把热情转移为对女性艺术形象的痴迷。
而女神克莱尔虽说是女神,但在老爷子眼中也是有心理障碍的孤儿,她的惊人美貌和与自己相似的境遇给了令老爷子完全hold不住的Double Kill。
尽管他是拍卖界的老司机,爱情这个领域他却是纯种小白。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早已头发花白的男人身上珍藏已久终获释放的稚气与纯情:女神说她讨厌不喜欢自己发色去染发的人,前一秒还在反唇相讥,下一秒老爷就去把头发又染回来辽
一脸羞涩买花给女神的奥德曼先生活脱脱就是一个陷入情网的小伙子嘛。
被女神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了一顿后,老爷子感到又委屈又生气,杰弗里·拉什把失意老男孩讨好女神的笨拙劲儿演得真到位啊。
在奥德曼先生的认知中,两人的感情就在这种多少带有一点sm倾向的互动中一点点加深,然后他终于看到了女神的真面目。
可能是因为有了之前的沉没成本,也有可能是因为老爷子尚未被世俗消磨殆尽的爱情,被粉丝滤镜美颜过的女神在他眼里完美得像是天使下凡(当然演员本身就很美)。
后续出现了一连串的恶俗桥段,老爷子焦急寻找出走的女神并被女神叙述的故事深深打动。
在雨天老爷子被恶徒暴打后女神终于肯现身,两人终于完成了一次生命大和谐(尺度还挺大的,要看自己搜)。
在两人感情达到沸点的时候,出现了我前文叙述的那一幕,女神偷偷运走了他全部收藏品,留下怅然若失的奥德曼先生。
在这场疑点重重的恋爱戏码中,奥德曼先生无疑输得很惨,可他真的傻吗?
不,身为业内首席拍卖师,他品鉴珍稀艺术品的犀利眼光让最狡黠的造假者无处遁形。
所以他的经历再次验证了那句真理,“谎言的秘密在于不是这个谎言有多么逼真,而是受骗的人愿意相信它。
”奥德曼先生相信爱情,所以他愿意。
03信仰权力的人,可能会获取到生杀予夺,肆意操控的快感。
信仰金钱的人,可能会拥有坐享天下,物质丰富的安全感。
那么信仰爱情的人呢?
可能拥有全世界,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我们这个世界的聪明人太多,所以无论是权力还是金钱从来都不会缺少对它们顶礼膜拜的信徒。
可是爱情却鲜少有人相信,有太多的人对爱情天天嚷着忠心,却常常忘记了,真正的爱是想触碰却又收回手的小心翼翼。
很不幸,奥德曼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爱情的信徒。
面对欺骗,他没有抱怨,没有仇恨,甚至没有报警去追回财产。
因为若是一旦揭露赤裸裸的真相,坐实克莱尔的女骗子身份,那么他曾经信仰的一切都将会坍塌,他那一生一次的爱情连shit都算不上了。
大概也只有爱情的信仰者才会拥有这种孩童般的纯真与坚贞,或许在权力与金钱的追随者看来,这种做法无疑是可怜且很难被理解的。
但是不能不承认,奥德曼先生的爱情又是可爱的,可敬的。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给爱情开价是可耻的,是在玷污爱情的,可是他们又在不自觉地进行爱情买卖。
满脑肥肠的油腻男认为爱情不过是一次外围女精心服务的短暂幻觉,三千块不能更高了。
贪得无厌的扶弟魔认为爱情是榨干男方父母血汗的一辆车一套房,大概值一百多万。
而奥德曼先生认为爱情的价格是他倾注毕生心血收集的一屋子名画,再加上他寂寥岁月里的每一次深情回忆。
在影片里有一句耐人回味的台词,爱上克莱尔之后的老爷子问生意伙伴,“和一个女人生活是什么感觉?
”生意伙伴莞尔一笑,“就如同参加一场拍卖会,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出价是不是最高的。
”
这句话似乎物化了什么,但是无比真实地道尽了爱情这种信仰本身的虚无与矛盾。
在影片最后,奥德曼先生坐在他与克莱尔“热恋”时她曾告诉他的那家名叫“night and day(夜与日)”的咖啡馆里,等待一个永远都不会再出现的人。
记得影片一开始为了凸显老爷子高冷的性格,曾经安排了这样一个充满疏离与孤独的用餐场景。
与片头的场景一样,老爷子在最后也是孑然一身处于喧闹的环境之中,与周围格格不入。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百无聊赖地消磨等待时间,而是在用他的余生去缅怀一个辜负他宝贵爱情的人。
这是每一个信仰爱情的人可预见但又无法摆脱的可悲宿命,但是他的生命从此有了值得去一辈子铭记的东西。
实属不幸亦是三生有幸。
每当在电影中找到一幅画的出处,都无比兴奋,雀跃不已。
电影场景49:281. 威廉·克拉克·沃特纳(英国,1857-1930 年)《美女肖像》
Portrait of a Beauty, 1916 by William Clarke Wontner2.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
奥利维亚
Olivia, 1887 by Edmund Blair Leighton3. 吉普赛人-薄伽丘•博卡克西诺
Zingarella, 1505 by Boccaccio Boccaccino4. 扬·亚当·克鲁斯曼的《凯瑟琳娜·安妮特·弗雷泽》肖像
Catharina Annette Fraser 1815 by Jan Adam Kruseman
电影场景5.《倾听者》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名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
A Listner, 1899 by Sir Lawrence Alma-Tadema 6. 荷兰烛光派肖像画家 戈特弗里德•沙尔肯的《拿着蜡烛的女孩》
Girl with a Burning Candle, 1706 by Gottfried Schalken 7. 弗雷德里克·雷顿,十九世纪英国学院派画家
Mrs. Evans Gordon by Lord Frederick Leighton 8. 亚历山德罗•阿洛里的《比安卡•卡佩罗的肖像》,这张原图找了半天才找到,现存碧提宫。
Portrait of Bianca Cappello, 1572 by Alessandro Allori 9. 荷兰画家阿诺德·布南的肖像画
Portret van Barbara Cornelia Fabricius by Arnold Boonen10. 乔纳森·理查森- 英国肖像画家《赫伯特夫人》的肖像
Portrait of Lady Hulbert by Jonathan Richardson 11. 《年轻女子》的特写镜头。
电影截屏1:34:43
Young Woman by William Whitaker
电影截屏1:34:3512. 法国画家詹姆斯·迪索后期尤其擅长时尚女性,他的《船上女子》在电影中一扫而过
Young lady in A Boat, 1870 by 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13. 另一幅《黑白纹裙装女子》(私人收藏)更是在角落里,不易发现。
电影场景
A Lady in a black and white Dress by 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14. 同一画面右边是圭多•雷尼的《比阿特丽斯•森西的肖像》, 雷尼是16至17世纪时的一位意大利巴洛克画家
Portrait of Beatrice Cenci, 1599 by Guido Reni
电影场景15. 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圭多•雷尼的另一幅《母亲的肖像》
Portrait of the Mother, 1620 Guido Reni1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家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的《手持彼特拉克诗集的女子》
Lady with a Book of Petrarch's Rhyme, 1528(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Volume of Petrarch)Andrea del Sarto17. 荷兰黄金时代肖像画家米歇尔·扬斯·范·米雷维尔特 Aegje Hasselaer 的半身肖像展示了新娘身着昂贵时尚的服装,时尚的平领饰有蕾丝边。
Aegje 戴着昂贵的耳环和胸饰,而她的脖子和衣领则点缀着数十颗珍珠。
Aegje Hasselaer by Michiel Jansz.van Mierevelt下图红色圈内是科尼利厄斯·约翰逊的两幅女子肖像
电影场景 18. 科尼利厄斯·约翰逊的女子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1655 by Cornelius Johnson19. 科尼利厄斯·约翰逊的妇人,手拿羽毛扇,珠宝首饰,蕾丝衣饰非常精致。
Portrait of a Woman, by Cornelius Johnson20. 托马斯哈森的John Faber夫人像
Portrait of Mrs. John Faber, 1750 by Thomas Hudson21. 荷兰黄金时代画家 威廉·德罗斯特的《年轻女子像》
Young Woman in a Brocade Gown c.1654 by Willem Drost22. 喜欢画芭蕾舞女的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的坐在钢琴前的女士。
Mademoiselle Marie Dihau at the Piano, 1869 by Edgar Degas更多女子肖像画请参见我的前三个影评《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一),《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二),《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三)。
出于对Oldman收藏的兴趣,我搜了IMdb和豆瓣的影评,发现除了那些一眼认出的画作,还有许多名家名画。
安格尔的三幅画作我曾在《最佳出价》之女子肖像(一)中提及,此外还有下列六幅画。
电影截屏13:181 右上角是安格尔的 Senonnes 夫人像,原画如下:
Madam de Senonnes by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电影截屏12:462 没有了火山和长裙,那不勒斯女王还真不好认出。
Caroline Murat, Queen of Naples 1814 by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电影场景3《珍妮·苏珊娜·凯瑟琳·戈宁小姐》
Mademoiselle Jeanne-Suzanne-Catherine Gonin by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电影场景4《安格尔夫人》和 5《艾蒙夫人》的肖像可见《扒一扒Oldman那些迷人的收藏品(二)》25-27页,我就不细说了。
电影场景6 《勒布朗夫人的肖像》(红色圈)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Madame Leblanc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的《露易斯•托马斯•沃森夫人》(紫色圈),雷诺兹是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以其肖像画和“雄伟风格”艺术闻名,英王乔治三世很欣赏他,并在1769年封他为爵士。
Mrs. Lewis Thomas Watson, 1789 by Sir Joshua Reynolds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两幅画(蓝色圈)《女子头像》
Head of a Woman, 1876 by Pierre-Auguste Renoir《穿低领连衣裙的珍妮•萨玛丽Jeanne Samary》
La Rêverie, 1877 by Pierre-Auguste Renoir这两幅画还出现在电影的特写镜头中。
电影截屏12:38 背面的几幅肖像画6,7见我前一篇影评“《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一)。
电影场景1:44:48肖像画1-5分别是: 1. 华托
Helen Rose Huth by George Frederick Watts 2 十七-十八世纪法国肖像画家让-马克·纳蒂尔
Louise Henriette de Bourbon-Conti as Hebe (1726–1759) by Jean Marc Nattier 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帕尔马画派创始人科雷吉欧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The Magdalen – Probably by Correggio 4 法国/瑞士纳米派画家费利克斯·瓦洛顿的《戴帽女子》
5 半掩在第四幅画后面是意大利风俗画家乔瓦尼·波尔蒂尼的《戴黑帽的女子》
Lady with a Black Hat by Giovanni Boldini
电影场景1:45:06 拉斐尔的《年轻女子的肖像》(紫色圈)在影片中好不容易找到。
La Mute, 1507 by Raphael 弗朗西斯科•戈雅就是画过裸体的和着衣的《玛哈》的著名西班牙宫廷画家,我在普拉多美术馆见过原作。
他的《贝穆德斯侯爵夫人肖像》(红色圈)
Portrait of Senora Ceán Bermudez by Francisco Goya与美国国家美术馆的《蓬特霍斯侯爵夫人》都具有明显的洛可可画风。
The Marquesa de Pontejos, c. 1786 by Francisco de Goya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莎乐美》(绿色圈)只取了上半部分,没有盘子里施洗约翰的头,没有那么血腥。
Salome with the Head of Saint John, 1530 by Lucas Cranach the elder布隆奇诺的《卢克雷齐娅·潘恰蒂奇的肖像》一闪而过(下图左上角),但是还是很容易认出来的。
电影场景12:22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1 by Bronzino 中间是意大利画家维托里奥·马泰奥·科科斯的《花园里》
In the Garden (1892), by Vittorio Matteo Corcos
电影场景 布隆奇诺的另一张《持书的女孩》就不太容易找到了。
Portrait of a girl with a book by Bronzino
电影截屏13:09 左边是拉斐尔前派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的另一幅画《亲爱的》;
Joli Coeur, 1867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中间是著名的德国宫廷肖像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的《阿克曼夫人》局部,阿克曼夫人的丈夫是路易斯菲利普国王的首席财政大臣。
Portrait of Madame Ackerman, the wife of the Chief Finance Minister of King Louis Philippe by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电影场景 意大利浪漫主义画家弗朗西斯科•海耶兹的《抹大拉的忏悔》
Penitent Mary Magdalene, 1825 by Francesco Hayez
电影场景 海耶兹的《卡罗琳娜·祖奇(病妇) 》和 《路易吉亚•道格拉斯•斯科蒂•德•阿达伯爵夫人》的肖像(紫色圈)。
海耶兹最被我们熟知的是油画《吻》。
Portrait of Carolina Zucchi, 1825 by Francesco Hayez
Ritratto della contessa Luigia Douglas Scotti d'Adda, 1830 by Francesco Hayez
Il bacio (The Kiss), 1859 by Francesco Hayez Oldman 也收集现代作品。
意大利艺术家阿梅迪奥•莫迪利亚尼受到19世纪末期新印象派影响,以及同时期的非洲艺术、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刺激,创作出深具个人风格,以优美弧形为特色的人物肖像画,而成为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女性肖像都会用低垂领口突出显示细长的颈部(蓝色圈)。
Amedeo Modigliani
电影截屏13:34 左边戴白帽的女子是美国现实主义画家摩根•韦斯林的作品。
Pepper, 2000 by Morgan Weistling这恐怕是最新的作品了吧。
强烈推荐“一只pegasus”的影评《扒一扒Oldman那些迷人的收藏品(一)》,《扒一扒Oldman那些迷人的收藏品(二)》,对许多画作都有详细的介绍。
“燕尾榫拼接的松木嫁妆箱,采用郁金香花蕾的形式的铸造折叶。
十六世纪的法国胡桃木地柜,爱马仕的漩涡装饰采用格里芬样式,造型细腻,但遗憾的是,它是十九世纪的东西。
一对橡木桌,弗拉芒风格,有两个暗屉,装饰的桌腿,带爪球的桌脚……”影片《最佳出价》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对白,色彩由暗到明,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姹紫嫣红,而是凝固的历史,以及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浪漫气息。
这位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大导演有多浪漫,相信看过《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都知道。
再后来,年过七旬的他拍了《爱情天文学》,杰瑞米·爱恩斯一个眼神,柔情款款,我相信托纳多雷最懂深情。
而在这部影片中,同样讲述一段叹惋的爱情。
奥德曼先生是一位世界顶级艺术品拍卖行的鉴赏拍卖师,可以在一座尘土飞扬的豪邸,单凭嗅觉就能从霉菌覆盖的木板下,嗅出几世纪前的古董,并通过小小的虹膜签名立即辨别真伪,此处应该有掌声。
他骨骼清奇,眼光挑剔,西装革履,走路带风,一丝不苟,脾气暴躁,吃饭如厕、拍卖、接电话都会戴一双精挑细选的手套,按文艺复兴时期的食谱点餐,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失手,考究古板的生活方式让他生活在别处,成为名流界的一股清流。
这样的人设当然有怪癖,豪宅的密室里挂满了各种时期各大画家的女人肖像画。
为了巧取豪夺,奥德曼有左膀右臂算尽机关,老头比利在拍卖过程中当枪手,帮他叫价买画,另一个修理师小帅哥,帮他技术鉴定真伪。
哦,他还是个老处男。
直到有一天,一块石头掉进平静水面,激起千层浪。
神秘女主顾克莱尔携巨额遗产闯进奥德曼的生活,请他为古董估值拍卖。
这个女人住在一座老宅里,十几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父母已过世,遗产数不尽,却只有一个老门童打点家居。
克莱尔在和奥德曼交涉过程中,总会用各种理由搪塞会面,这让一向傲慢的奥德曼非常不满,几次摔电话闹情绪。
克莱尔声泪俱下,痴缠到底,执意拍卖。
此为第一处吊足胃口。
当奥德曼走进克莱尔的豪宅,看到数不尽的油画、雕塑、家具、器皿、装饰品,难挡诱惑。
并且在地下室,发现了齿轮小部件拿回去,让修理师检查年代,然而修理师竟然说年代久远,无从考证,这更加重奥德曼对古宅和克莱尔的殷切渴望。
此为第二处吊足胃口。
这里必须强势插入颜值担当的修理师,吉姆·斯特吉斯,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是《一天》,这个看似技术宅,实则是个撩妹高手。
在他的调教下,奥德曼和克莱尔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通过组装齿轮,修理师整合出一个机器人,并且将其称之为无价之宝,奥德曼信以为真,开始亦步亦趋接近克莱尔。
功名利禄一生,却完全不懂女人心,奥德曼是一只沉睡已久的雄狮,以为在茫茫森林里寻找麋鹿,实则被猎人盯紧。
他开始不由自主漫步到这座破败的豪宅,和仅一墙之隔的克莱尔核对拍卖的古董信息,并展开心理战。
听闻姑娘的遭遇之后,心生怜悯之情,假装离开,却躲在雕塑后面,暗中观察克莱尔走出房间之后的情形。
那真是个美人,凌乱的卷发,邋遢的衣着,瘦削的身体,苍白的面孔,奥德曼骇然。
这时,克莱尔开始了一连串看似正常的挑逗行为,不穿内衣,故意扎破脚趾,接听电话调侃老头。
此时的奥德曼已被吊足胃口,他带着从未体验过的、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靠近,取悦,猜忌,给她买华服珠宝,博取她的安全感,带她感受外面的世界。
取得信任之后,爱情褪去外衣,片刻的激情欢愉,让奥德曼彻底坠入春梦,引领克莱尔走进他的意淫“圣地”,当一幅幅价值连城的名画铺满克莱尔的眼睛时,我相信奥德曼几乎听到了神谕——毕生挚爱的相会。
此时的你一定会唏嘘,老牛能吃的嫩草肯定有问题啊!
是的!
对待爱情的诚恳态度只是为了维持套路的按部就班,“每件赝品都隐藏着某些真实。
在临摹他人的作品时,造假者会因无法抗拒诱惑而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痕迹,往往是某些平淡琐碎的细节。
从一个不经意的笔触就会流露出造假者的真情实感,使得造假者无可避免地出卖自己。
”前面的一系列铺陈,只是为了最后的崩盘,这一场欺骗,华丽而短暂,深陷爱情的人是盲目的,全然不顾周围的破绽。
你以为技术宅只会辨别儒勒·凡尔纳妻子的烫发头盔吗?
他还懂声色游戏。
你以为半辈子的老搭档是个不懂欣赏艺术品的门外汉吗?
他还会数钱。
你以为丑陋不堪的侏儒只是个不停重复数字的奇葩吗?
她还会为一个吻献上所有。
你以为爱情就是真实吗?
它还可以复制赝品。
眼前的一切已经消失,奥德曼拿着克莱尔的肖像,走进空无一物的密室时,内心的沉痛掷地有声。
即便如此,他也要在夜与日咖啡厅等那女孩。
细细品吧,个人认为并非漏洞百出的骗局。
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每一步都很绝妙的骗局。
拍卖师的定位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
有着对职业有很严格的要求,也很专业。
但没有职业操守,谨慎(因为差几个小时间就不接受自己过生日)且贪婪(全屋都是以低价拍来的女肖像,一是数量,二是价格(价值800万的画以8万拍到)。
他只收藏女生肖像的画,其实表明了拍卖师是一个内心极其渴望女性的,但是本身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内心有点孤僻(一个人去吃饭,只有一次在自己的大房子里宴请过客户,一个人欣赏画,下雨天,宁愿在檐下躲雨也不进咖啡馆躲雨等等)的人。
所以比利(以低价帮拍卖师的拍下作品的老头)针对拍卖师的定位做出了想对应的骗局的设定,当然一起参与骗局的还有罗伯特,罗伯特女友,克莱尔,克莱尔的仆人。
1.贪婪,比利故意把安卓机器人分解后的齿轮摆出来,勾引拍卖师。
因为拍卖师一定会因为贪婪而上钩。
但比利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拍卖师持续的与认识组装的安卓机器人的罗伯特持续沟通。
所以是持续的出现安卓的机器人的配件。
为什么需要持续呢?
因为拍卖师已经失去了爱上一个人的能力,如果没有人给支招,克莱尔就跟拍卖师好了,拍卖师就会怀疑克莱尔。
就是女孩所说的你什么都没有做,我凭什么跟你好。
而且罗伯特也因为经常与不同的女生在一场,让拍卖师相信罗伯特的方式是有效的(比如有一句台词是: 我有一个好老师)。
2. 神秘感。
其实喜欢收藏古董的人大部分都喜欢作品身上的一些神秘感。
所以克莱尔被设定为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来引起拍卖师的兴趣。
在拍卖师看来克莱尔很多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男主台词:你要我相信,在过去12年中,你从来没出门上街?
),除了女主给自己制作的神秘感,还有就是女主的管家也在旁边给女主润色了女主的神秘感(仆人台词:从来没有见过(指女主))3。
共同点。
相信大家都会对于与自己有同样价值观,或者同爱好,或者同样怪癖的人会有更多的信任。
当拍卖师与克莱尔第一次在女生房间门口对话的时候(不是电话通话),女生说男主喜欢戴手套和女主有广场恐惧症是一样的(女主台词是:在我看来两种个人的选择很相似)。
再比如拍卖师家里人很少有客人的大房子与克莱尔一个人在住的屋里,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人在大的房子里生活。
其实克莱尔的性格就是在根据拍卖师的性格来设定的,不过是放大了拍卖师的孤僻性格。
4.骗人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建立初步信任(初步信任可能就是偶尔工作上的接触,不会谈论私人话题或者隐藏自我的讨论私人话题(也就大家与朋友交流中的无中生友)),随着这个初步信任加深后,骗子会打破这种信任(人与人的信任并非一次就可以被打破的,再多次的失望后你才会对其不信任),变得不信任,但骗子会再次去获得信任,如果再次获得到这种信任后的这种信任就是深度信任了。
例如:比利因为拍卖失误(打破信任),未获得8万元的作品后,比利花了28万买回画赠送给拍卖师,这次的信任就是深度信任。
再比如罗伯特女友告知拍卖师罗伯特整天对着她说克莱尔,就是打破了拍卖师与罗伯特的信任,然后又被罗伯特还给拍卖师支票后又建立了起来。
以及女主开始的一而再的失信(当然也有增加神秘感的部分)再而三的获得信任。
进过这种锤炼拍卖师也就对于他们没有的戒备之心了5.制造恐慌,克莱尔在的失踪就是制造这种恐慌,而且是在拍卖师已经与克莱尔产生感情的时候。
这样做:1.转移目标,拍卖师的重点就会在于我会不会失去克莱尔,而不是我会不会被骗。
2.使拍卖师失去理智,从当天克莱尔失踪拍卖师在拍卖会的现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
一个多年的拍卖师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就表明此时拍卖师的思绪的紊乱。
6.对于被骗者行动的掌握。
骗一个人你得知晓对方的大致的行动。
从最后拍卖师的车的后备箱里的发现的定位器就可知晓,比利对于拍卖师行动的掌握。
就可以选择在一个雨天安排打手攻击拍卖师,安排女主冒雨救拍卖师,使其感情最终升华(患难见真情),无比信任女主。
为什么选择雨天,想必就是一:路人少,救援不会太及时,而且路上也不会有人救她。
二:患难见真情,越是天气恶劣你越是被帮忙了,你就对他就越有更深的感情。。
所以说拍卖师在接到克莱尔的电话后就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入到比利他们设置的骗局中。
篇名为什么叫最佳出价呢?
首先我们得知晓出价的对象是什么,片子也给了答案,是爱情(如台词所说:假设爱情是一个艺术作品、出价最高的人可以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
那什么是最佳价格呢?
拍卖永远都是最高价为最佳价格。
但我认为拍卖师能出的最高价并不是失去的女性肖像作品,恰恰也是爱情。
就如同我们大部分人会希望我爱你换取你爱我,以我之爱买你之爱。
最终拍卖师都不肯接受被爱骗的现实,也是源于对失去了那份执念的爱的不放手。
备注:1.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的分析不过是提供了我的视角。
如果有不认同的或者解读更深的,可以自己写下来发表交流。
2.一部作品可以解析很深,我这里只是初略的表达了下我的观点(例如:咖啡店窗口的女侏儒,也是可以分析在她在这整部作品里的意义。
比如:侏儒一直在店里,她对咖啡店对面的房屋很清楚,对一切都看的很清楚,为什么拍卖师最后才询问她。
像不像你身边看事比你清楚的朋友或亲人,当你深陷爱情骗局中,你不会咨询他们或与他们交流) 3.本人最近没有什么事,想写写影评挣点零花钱,各位豆友有认识的资源或者有人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本人可以长期合作。
Tel&VX:13717654964(本人还有其他影片作品)
《最佳出价》,2013年意大利电影。
拍卖师奥德曼被人设了一个局,目的是拿走他所有的藏品。
要设好这个局,可要大动脑筋。
首先,奥德曼是一个有钱又精明的拍卖师,也是监察能力敏锐专业知识强大的古玩爱好者,再高明的赝品都不可能蒙得了他。
其次,他收藏的大量精美女性题材的油画藏品都放在家里的密室中,外人很难勘察和进入。
再然后,这个挑剔苛刻没耐心的家伙,除了对油画中的女人有真爱,对现实中的女人却丝毫不动情,并且好像也没别的爱好了。
但是,想要算计他的好搭档比利和好助理罗伯特,依旧找到了突破。
这个突破口,也许奥德曼并没有察觉,那就是,正是他自身的隐射——克莱尔的出现。
克莱尔,一个从十五岁起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从不出门,不见家人,甚至家仆都不曾见过她的面。
她最大的活动范围就是从房子里走出来,吃点东西。
一有人就马上躲回去。
她的古宅里拥有大量价值不菲的古董,她想卖掉它们,但始终犹豫不决。
并且,与奥德曼的交流,似乎永远将隔着一扇门。
遇到这样的客户都不摔门而去,奥德曼说来也是一个心大的男人啊。
事实上,奥德曼几次想要放弃这位女客户,但屋子里古董的吸引又让他恋恋不舍,最重要的是,克莱尔那拒人以千里之外又楚楚可怜地想要依赖于他人的矛盾状态,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契合了奥德曼的灵魂。
这个孤儿院长大的男人,一定是缺少什么吧。
家庭的安全感,还是母亲的抚摸,还是与人相处的平静?
这个欣赏了无数油画女人的男人,却从未亲近过一个真正的女人。
也许是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不愿再尝试被抛弃的滋味,用上层社会的虚荣光环保卫起内心的脆弱。
中国有句古话,叫四两拨千斤,还有句古话叫五行相生阴阳相济。
这种绝不屈从的脾性,总有一天要损耗在最是弱不禁风的若即若离上。
克莱尔正是如此出现的。
她害怕陌生人,害怕见到他,却需要他的帮助。
她害怕离开,却打算搬家,她问他,她该怎么办。
她遇到惊恐的事情,却第一时间给他电话,要他快来。
她一边推开他,又一边露出伤口,要他来为她包扎。
最惊鸿一瞥的是,人家是真的有颜值。
这个局这样一步一步地扣开了奥德曼的防卫。
直到有一天奥德曼甘愿为卡莱尔负伤,甘愿爱她爱到肝脑涂地,甘愿把她带进自己的密室,让她欣赏世界上最美丽的油画。
在那个一瞬间,克莱尔抱着他说,无论我做了什么,你要相信我爱你。
到了这个时候,克莱尔在这个局的功能,也差不多结束了。
她得以进入了密室,奥德曼的所有油画消失了。
她也消失了。
克莱尔不是贼,只是一个女骗子。
骗到了奥德曼付之一炬的感情。
用聂鲁达在《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中写的诗歌来描述奥德曼的这段经历就是: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以至于奥德曼清楚知道自己被骗,在警察局门口也宁愿转身而去。
为了这段“爱请”,奥德曼付出了一切。
可也许,学会爱一个人的代价,许上终身也不为过分。
于是,真正让我好奇的是,那位“克莱尔”的结局是怎样的?
她不是说过吗,无论我做了什么,你要相信我爱你。
关于她的后来,倒是有一部关于做局的书可以参考。
在《我是个算命先生》里,有一章讲述为了圈军统特务的钱,在妓院了安插了一名叫做“花月容”的女人,美貌惊人,文学功底深厚,奈何身世可怜,同样是一步一步地深深地捕捉了某军统的内心。
在这个局做完以后,花月容也按照计划不幸落水“淹死”了,这个局十分完美,滴水不漏,这位军统除了心痛美人早逝以外,对自己出了一大笔钱甚至都没有怀疑过,更谈不上一万点伤害了。
可是关于花月容的下场却是这样描述的:张恩瑞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最后轻声地问:“这么说,你……真的爱上他了?
”花月容深深地点了点头。
张恩瑞双眼一闭,泪水滑落下来。
黎明前,一声枪响,寂静的夜空跟着一颤,花月容死了。
这个局之于克莱尔,或者也是相同的吧。
电影有很多细节让这几个人物的关系有诸多联想的空间,尤其是在机械修理高手兼把妹高手罗伯特身上,集合了长得帅、做事能力强、懂女人心思几大要素,不仅能一脚两船,让女朋友死心塌地,还能让侏儒姑娘谈起他就春光散发,克莱尔是不是也是他的猎物之一呢?
有一个证据是“日与夜”咖啡馆,是克莱尔在跟奥德曼讲述自己过去时透露出来的唯一她喜欢的地方。
这个咖啡馆的特点就是工业机械复古风,一看就是机械迷罗伯特的菜啊。
说不定,这是她和罗伯特邂逅的地方吧,提到这里才会那么情深意长。
说不定,就是克莱尔曾经因为爱罗伯特而答应为他演这出戏,但是我想,这个局以后,在见识过什么叫“生命的最后一眼只想看到你”的男人以后,克莱尔也将再也不会爱他了。
只是最终,独自静坐于“日与夜”的奥德曼,在走廊两侧都是成双成对的情侣尽头,在齿轮转动日夜兼程的人类感情链上,他的情与爱,却缺了一环。
托纳多雷这位在意大利属于“国宝”级的写实派导演,这次讲了个剧情急转直下的骗局,画面不失优雅精良的类型片。
笔者看到一半也觉得有些猫腻,色调与剧情不太相符,节奏突然慢得乏味,演员有些异样的神态。
到后面才与奥德曼一同发现是骗局,奥德曼从此一蹶不振,而笔者想来好好分析下这部《最佳出价》。
导演加入了人文元素使一个骗局的类型片,焕然一新。
记得小时候和父亲看电影频道的一部电影,名字忘记了,内容就是两个骗子用碰瓷,电话获奖诈骗之类的那些年并不为人熟知的方法骗钱的故事,最后大骗子被二号骗子骗光了所有钱。
二骗子采用虚伪的亲情,针对中年独居,生活孤独的大骗子。
《最》中也是与奥德曼一起骗取名画的比利将奥德曼的所有名画骗走。
这样的剧本第一次出来不免让人为之赞叹,而到现在这种套路早已烂大街,像托纳多雷这样的大师肯定不会仅仅拍这样一个俗套的片子,里面一定有主题在,有所要传达的情感。
对于每部电影来说开篇都十分关键。
如果这是一个十足的欺诈片,那么他的开篇就应该是一个骗局。
《最》的开篇是奥德曼一个人在豪华餐厅就餐,一个桌子只专门配上一张椅子说明奥德曼独来独往,对于餐厅为其庆生上的甜点还有同事为奥德曼准备的生日礼物,奥德曼冷漠对待之,让笔者想起了《心理游戏》里范先生收到属下给予的礼物并不是高兴而是反过来骂属下有毛病。
不难看出,《最》的开篇是主人公性格介绍:孤僻,顽固,冷漠。
影片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人到中年才情窦初开,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托纳多雷给的回答是:他会跟少年一样不知所措,会为对方牵肠挂肚,为一件小事琢磨反复(互相直呼名字),但会十分谨慎,稳重,还会像年少一样,痛的彻底。
克莱尔如同梦中情人一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却惹得奥德曼放下身段不厌其烦的拜访。
咱们有句话说得好:“男追女隔座山”。
奥德曼与克莱尔隔着一道墙对话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越见不着脸越神秘,照应着开头对比利说的:“你的画缺少神秘”,奥德曼就好这一口。
以至于奥德曼站在藏满名画的房间里,与克莱尔通着电话,镜头转啊转,扫过每一张姑娘的脸庞,这是奥德曼在想象,克莱尔到底是什么模样的,于是奥德曼偷看克莱尔,克莱儿的美超出他想象,没有任何一幅画比得上她。
奥德曼像罗伯特讨教如何取悦姑娘,在克莱尔生日的时候为她准备了鲜花。
深闺中的克莱尔不懂行情因起价太低而怒骂奥德曼,奥德曼又气又恼,仍花而去。
克莱尔一个道歉,奥德曼立马原谅了她,奥德曼简直被耍的团团转。
第二次奥德曼的偷窥被发现,奥德曼汗流浃背,将外套脱掉。
我记得看过一个微电影,主人公将衣物脱光奔跑寓意着他重拾青春,这里我想应该也是奥德曼重拾青春。
克莱尔能骗到奥德曼,正是因为克莱尔的病都是奥德曼心中顽疾的夸张放大,奥德曼才能感到特殊,他感受到的其实是伪造的,只是迎合着他。
他不受骗也难咯。
最终奥德曼被骗,克莱尔消失,在奥德曼的回忆里出现了这么一个镜头,奥德曼与克莱儿拥抱时,克莱尔说:“无论我做了什么,你要相信我爱你。
”这是奥德曼被骗之后幻想的呢还是原来克莱尔真的这么说了。
如果是幻想的就是比利说的情绪是可以伪造的;是克莱尔真的说了,这便是“虚伪的艺术品中的一点真”克莱儿真的动情了。
真真假假孰能分得清楚,即使是知天命之年的奥德曼也摔得很惨。
骗还是要骗的,这才是现实。
片中有五次拍卖会的场景,除了第四次只是一个过场,其他四次都是对照着人物的状态来展开。
第一次在开场,奥德曼生活规律,技术水平过硬,使得拍卖会气氛轻松;第二次在遭遇克莱尔突如其来的拒绝后,比利失手,他的大发雷霆明显是在泄愤;第三次则是克莱尔玩失踪,奥德曼心不在焉,全场失控,他的一句:“这是怎么回事?
”像在问当前状况,实则是对人物的的质问:怎么会因一个女人破坏有条不紊的生活;最后一次,奥德曼唯一一次他报出画作的真正价格,良心拍卖,原因就是奥德曼获得了爱情,他再也不需要画中的姑娘了。
影片本身也是极致细节的欺诈类商业片。
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奥德曼和罗伯特的女友握手略有反感,第二天拜访克莱尔,克莱尔就说奥德曼戴手套是防止和他人接触,厌恶与他人接触。
这并不是导演的漏洞,巧妙的暗示这些人私下串通,这是一个骗局。
笔者认为导演这样做是故意告知的,因为影片并不是要讲述一个从不识货的人手里骗来名画的拍卖师被骗的故事。
还有罗伯特有十四场一步步骗取奥德曼信任的的对手戏,从两人的走位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程度。
第一次两个是在柜台的两侧,可见他们一开始的关系只是平平;第二次出场之后罗伯特主动绕道柜台另一侧,两人同侧;而第三次两人在餐厅里聊天,他们的关系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并只不是老板与助手的关系了。
从第四次开始奥德曼渐渐把心里话说出。
随着机器人进度,两人关心也慢慢加深,奥德曼完全信任了罗伯特。
比利也通过买回画作重新获得奥德曼的信任,而且还可以说:“你可以信赖的,女画像提供者”。
奥德曼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找到了“DAY AND NIGHT”,这家非常有意思,笔者很想开一家这样子的餐厅。
奥德曼独自一人坐在中间,两边都是情侣,人与人的齿轮相互协调,只有他脱了节。
短评有人说,人心的真假比艺术作品的真假要难猜很多,收获了五个有用。
很遗憾的是,整部片子如果你以为导演的野心仅在于此,可能就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只看到一个提前半小时就能猜到的、极为普通的、甚至有些三俗的结局。
再仔细扫一眼评论,你会发现,段位低一点的直接拿这部电影当悬疑片看,段位稍高一点的也几乎都在用一种借物喻人的思想理解这部电影,有些人评高分是认为从艺术的真伪讲到爱的真伪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叙述过程,另一些人则很不屑,认为这手法用得太过明显。
两边各有各的理,可是无论是哪一边,这样的解读起点显然就已经low掉了。
尤其是那些打低分的观众,我很想问问他们,把电影纯当悬疑剧情片看,还怪剧情无脑,你说是谁的错?
从电影里只能看出人生,还怪电影心灵鸡汤,你说又是谁的错?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用人的故事逆转说艺术的话题(更进一步:人和艺术互相象征)才是导演真正在意的战场。
而艺术,和大多数的评论理解得恰恰相反,才是那个至少和人心的真假一样难猜的东西。
只有给出这样的结论,我才能判你没有解错电影出的这道题。
要说破这个谜底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
就让我先带大家回忆一下三位主人公的专属场景:古典的庄园、现代的机械铺、收藏室。
先说女主的豪宅。
古典的城堡式建筑由一片绿色的草坪围绕,内里繁复的结构让人眼花缭乱。
墙上的壁画,随处可见的艺术装饰,更不用说那些待拍卖的古典艺术品。
传说是女主的爸妈给她留下的,既然有自信能拍一个好价钱,那必须是上了年代的作品。
连同古老的建筑本身,整个空间给我们一种历史感,这是物的历史。
而物的历史还搭配上了人的神秘。
女主的出场方式吊紧男主和观众的胃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男主在豪宅里接她的电话,说是有事不在,却听到了电话里传来的回声。
随着剧情发展,一步步接近后,却仍然隔墙相对,美其名曰为广场恐惧症。
看到这里,你发现,男主是不是上套了啊。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平时在美术馆看画的经历吧。
我们站在一幅画前,感受着它的历史。
我们本就是为它的历史吸引而来。
门口的大幅海报告诉你,不管信不信,几百年前的画作现在就摆在你的眼前。
当你好不容易决定走进去,那种美术馆特有的庄严氛围又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你。
而当你自以为看进去了一些,自以为和那副画以及它背后的那个作者和时代产生了一些也许是精神上的交流?
你一般会不会和我一样最先感受到作品的神秘?
那些因为你猜测到了什么却又无从确认的神秘。
在美术馆,一个人驻足在画前,我们知道,他上套了。
在这点上,我理解男主,他碰到的对手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绿茶。
从一开始破例亲自去女主住所就已经输了的第一步棋,到后来被女主及其豪宅共同营造出的强大场力吸引直至深陷泥潭, 这样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女主的特质不就像极了他最渴望收藏的艺术品吗?
另一边是男主的忘年交。
有技术却不宅,妹照样把得风生水起。
他出场在自己开的机械维修店。
这个场景就有意思了。
一般说来,电影里的机械维修店都很屌丝,顶多一个工匠铺,里面的人夜以继日地修手表。
可这家店完全不同,巨大的落地窗,目测坐落在高档的豪华商业区,甚至给人一种置身未来的错觉。
初看真的蛮违和的。
为什么一个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屌丝化了的机械店铺在电影中非要被描绘成一个如此高大上的地方。
我们的线索是,店的主人拿手的是人工智能,靠男主在女主家捡来的零件可以拼成史上最古老的机器人。
随着剧情的推移,男主就在女主的豪宅和机械维修店两边来回穿梭。
一方面是为了送零件做机器人,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女主,男主要向年轻人讨教经验。
到这里,一种关系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了,以男主为中心,一边是古典的庄园,一边是现代的机械铺;一边是古典艺术之美,一边是现代机械之美。
机械的引入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
机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艺术的样式,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事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唯一性和距离感。
以上的句子来自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简介。
制造技术的革新让以前的所谓赝品变得不值一提了。
让我们怀念一下那个故意在眼睛里留下字母的仿名画画家吧,他和他模仿的原作一起将被成千上万的复制和印刷淹没。
而这样一种“事物皆同”让艺术彻底改头换面。
在这个时代,复制本身成了一种当代艺术。
相平行地,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机械文明的另一产物,也在不断发展,“机器人能有人的感情吗”,这个问题与“复制品是艺术吗”遥相呼应。
结合故事的结尾,我们似乎是时候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古典艺术和现代科技通奸的故事。
“每个赝品都藏有真实的一面。
”这是他们私奔以后留给男主的最后一句话。
讽刺的是它还是用一个机器人的嘴说出来的。
好的,让我们最后回到老男人的房间。
一个高科技的暗门中藏着一个隐蔽起来的巨大房间,里面原本放的都是他不择手段拍来的各种珍贵名画(美丽的女人肖像),他常常坐在房间中央欣赏它们。
他的住所是crossover的,包含了现代科技和储藏在其中的古典艺术。
发现没有,他就是那个被夹在当中的人,过去和未来,古典艺术和现代科技,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处子(Virgil)和老男人(Oldman)。
他是那个历史长流里的老人,怜爱古典艺术的美,想要用最高科技的手段珍藏住它们,却又追赶不上当代艺术的脚步,无法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变化,包括女人和艺术。
那他也许只能如同一个孩子一般,最后独怆然而涕下,这新与旧的更替不就是所谓当代人的经典困境吗?
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房间里的画是被谁偷走的?
是的,如果这对你来说仅仅是一部悬疑片,答案会变得非常简单,技术男和女主联手趁男主举行最后一次拍卖会时偷走了它们,也许还要扯上男主的助手和技术男的所谓正房女友。
再深想一下,画被人偷走(人心难猜)似乎还不够狠!
老年人的这个秘密房间似乎比喻了我们当代的美术馆,它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去保护住那些古典艺术的价值,不让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汹涌流逝。
但是,当机械复制时代与艺术产生化学反应,当我们的历史被拖入了垃圾时间,当我们以不断复制的垃圾视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当我们发现艺术的权力已经走下神坛,被重新平分,一切被post,再post之后,古典艺术还存在价值吗?
今天,我们可以用谷歌来多欣赏一幅画作,是不是也意味着收藏家的房间在一定程度上又被多掏空了一点。
何不这样理解,墙上的画随着价值的崩塌而消失了。
如果说,女主描述的在那家Day and Night被前男友抛弃的遭遇是源头,是元艺术,最后男主的前往已经是一种宿命般的post了,我们作为当代人已经躲不掉的了,你可以说是一种致敬,当他坐在那间房间里的时候,又一次面对先人的缺席,但是还是告诉侍员说我等人,他到底在想什么?
对女主的怀念?
实际上,似乎更是对女主怀念的怀念。
当代是什么,我们不能再生产源头了,我们不能再创造出元艺术了,我们的每一种境遇都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种新的迭代与复制的结果。
那巨大的失落与无聊在时间的流逝中等待成为下一个伟大迭代的输入。
让我们继续等待下一个best offer吧。
一路都看得人不舒服……唯一喜欢的大概是那句“赝品里也有真实”。床戏好尬,惊现贾普探长233 雕塑那个空隙有所指是吧= = 三星半
朱塞佩·托纳多雷
俗气的套路的。
重点不是这个大反转的故事,而是站在老爷子的角度由好奇到被吸引再沉迷其间最后幡然醒悟这整个过程。按影片中说爱情就像是拍卖,出价最高者就能得到最好的爱情。而老爷子付出所有,也没有换得爱情,或者说换得了一件爱情的赝品。但他仍然像是对待艺术品的赝品那样,期待里面能有一点不自觉的真情流露
你一个大骗国观众,猜中了结尾有什么稀奇?
其实前面一段看得不是很舒服,一种憋得慌的感觉,不过到后来慢慢好点了
⒈好吧!有《火柴人》作为案例,以至于中途就猜到了故事最后的结局,然而,这还是没能影响精彩的情节设计带给我足够的吸引力;⒉道具部门实在强悍,那些眼花缭乱且精致的古董家具、名画作品……肯定花了主创不少心思;⒊托纳多雷首次完全用英文拍摄的影片,总投资约1800万美元;⒋我不是睡神的对手啊!
我是不信的。
很精致的cliche
@2024-05-30 14:11:04
这片子要不是大导来拍,估计也不行。故事跟《火柴人》差不多。
所以这部电影是在告诉我们就算对再信任和热爱的人都不能交出自己最后的底牌么~
克莱尔声称患有广场恐惧症因此从不露面,但是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却让奥德曼渐渐着迷,他甚至求助于罗伯特追求女人的方法。终于有一天奥德曼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可是一个惊天的阴谋正在悄悄等待着他。
莫名有种油腻的感觉,像是推荐成熟男人的香水是一种混合了雪茄与香槟、威士忌的味道~但其实能想到的是上岁数人身上的腐朽的味道+雪茄散掉的烟油味+隔夜酒的酸臭味
极其无聊!这是能给多少钱啊 要用肉体和一个老头…呕…
还是挺厉害的
电影一直努力地想在神鬼不知的情况下,在一片空地上搭建起一个巨大的迷宫城堡,但是这个动作太过显眼,以致观众很早就能注意到,然后只是在两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看它的结束方式。影片在配乐、表演和画面上,都能给人愉悦的享受,只是悬疑上的并不算完全成功和拖沓的节奏足以致命。
导演既满足了老男人爹中爹意淫的自我高潮,又拍了杀猪盘与之割席。作为观众观影过程中我翻了无数次白眼,本质上可以用“这个男人叫小帅”10分钟看完的电影。
写评论的大多没有五星,他们都太聪明了。
感情,是骗术的最高境界.